关于以家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5篇)

时间:2019-05-12 11:1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以家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以家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以家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

人们无不向往和谐社会愿景。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正是顺乎民心。但目前社会和谐程度并不理想,尖锐的正与邪、法与罪、富与贫、廉与贪等等矛盾冲突,正在严重撕裂着社会和谐,因而迫切期待艰苦、复杂和长期的建设工作。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它是由许多局部工程有机合成的。家族文化无疑是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充分关注。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力量当然是国家、是政府,但在国家和政府主导力量发挥的同时,社会力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家族文化功能的实现〔注1〕”。

一、家族文化属于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从氏族社会发展而来的文明古国,家族观念成为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由家族观念孕育生成的家族文化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张力。最近,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有42.1%的调查参与者回答“不知道”。然而另一方面,每年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想方设法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过年。这样的情形令世界对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感叹不已。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血浓于水,这些带有浓郁家族精神的家族观念,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族人,在增强宗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抵御困难、创造成就方面,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家族文化核心的家族观念是 “失落”还是“回归”,提倡家族观念是“落伍”还是“进步”,由此引发的争论尤其引人关注。

有人认为,喜欢谈论家族历史和伟大祖先是典型的阿Q“先前阔”精神。然而,“一个连家族和祖宗都不知道的人怎么谈修养和素质;没有修养和素质的人又怎么可以有和谐团结的家庭;一个没有和谐团结家庭的人,怎么可以到社会上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一个连父母都不尊敬,和兄弟、姐妹、夫妻、父子以及亲属等都搞不好关系的人,怎么可以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做好工作?”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训,然不修身何以齐家?不齐家何以治国?不治国何以平天下?

笔者认为,没有家族观念的中国人属于价值模糊的“边缘人”。家族观念其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客观存在,它是家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合理的社会产物。忽视或曲解家族观念,是精神文化大交融、大比拼中出现的一种传统精神背反,是个性极端膨胀和个人极乐主义扩张的结果。专家说:“家族文化以亲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观念为核心。就内容而言,在中国文化的诸多构成中,与地缘文化(以及物缘文化、神缘文化)之类的亚文化相较而言,以亲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巨大。亲缘关系,一般表现为宗族关系、亲戚关系,包括血亲、姻亲关系,以及泛化的干亲关系,主要是血亲和姻亲关系。亲缘关系中,又以血亲关系为重,但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随着人们拓展资源和社会关系需要的增长,姻亲关系在家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亲缘关系中,血亲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方面。血亲关系所蕴含的伦理亲情,血亲关系的天然性,无疑可以超越时代性和阶层性,超越世俗社会的功利性而长期存在,并在不同时代都顽强地用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方式彰显出来〔注2〕。”可以肯定地说,优秀的家族文化,对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是有很大积极价值的,任何时候,中国特色背景下的社会进步,都将需要潜力巨大的家族文化予以支撑和推动。

我国的家族文化具有其特定的物质外壳,是其永恒精神价值的寄托之所,它包括家乘谱牒、宗祠庙宇、宗族文化活动等等。由于封建制度下的家族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的特征,所以往往成为新派人物加以攻诘的致命软肋。故我们首先明确,我们是在排除了封建宗法在家族文化中的影响后来谈家族文化话题的。也就是说,新时代的家族文化物质外壳中,是剔除了封建宗法元素的,我们主张的是一种与我们党和国家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中华家族新文化。

族谱是家族文化的第一载体。它是家族文化内涵、历史、秩序和体例的综合容器,是一个家族人心所向甚至魂魄所依的文化归宿。因此,我国历来有修谱的传统。欧阳文忠公主张“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并说“30年不修谱为大不孝”,这应该是家族历史传承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有一篇博文说:“近日跟几位朋友交流,发现家乡人民修家谱的热情颇高。国家也是如此,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千万字巨著《中国家谱总目》,经过6年的打磨之后,在2007年底定稿。据说不久的将来,全球华人只要一点鼠标,就能寻根问祖,查明自己的“来历”。玄极了!”从临澧现状看,据初步调查,已有40多个家族先后续修过族谱,这40多个家族大约涵盖了全县43万人口的80%以上,影响可谓不小,且势头方兴未艾,正应了前人“盛世修谱”的感言。

一种社会现象既然形成,我们就应该理性地对待它。特别是修谱成风的现象背后,究竟包含着怎样的社会动机和潜台词,我们的社会工作者难道不应该认真研究吗?本人发现,热衷于续谱的主要是中老年人,青少年中只有极少数人对此有所关注。我觉得,这是中老年人经过人生的历炼和总结,感悟到了一种历史传承的责任,也从家族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中,看到了一种历史紧迫感。反方人士常“理直气壮”地质问:“你了解家族辉煌历史和家族显赫人物又有什么用?当衣穿还是当饭吃?”而我以为,中华民族津津乐道五千年文明史做法的合理性,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族史不是也可以研究家族兴衰的经验教训,以启迪和激励子孙后代吗?

从政治视角看,今天的家族已经完全是一种松散的社会存在,没有任何行政约束力,但有一种东西却是家族所特有的,甚至政府、社会部门、司法也不具备的特殊能量,那就是基于血脉的亲情和向心力,当一个人处于盲目或冲动状态时,来自血缘亲情的劝诲可能解决连法规也不能使之就范的矛盾。合理借助这种血缘亲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去成就对社会有积极价值的目标,不是常常会事半功倍吗?

实际上,家谱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有着显而易见的主流精神,它突出体现在族训、宗规和凡例等文字中。如官亭尹氏族训:“怀祖宗以晋族,毓子孙以兴姓;守忠义以利国,奉孝悌以事亲;悦忧劳以齐家,避逸豫以修身;精文理以涤愚,秉道德以去尘;虚名利以冶心,实功业以立命。”细细琢磨,不是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十分合拍吗?

二、社会和谐需要家族文化铺垫

什么是社会和谐?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虽然我们不能夸大家族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家族文化中寻找到许多旨在构建社会和谐的闪光点。家族文化最闪光之处,主要体现在四大文化特征,即“德文化”、“法文化”、“孝文化”和“爱文化”特征。显然,这些文化特征从本质上与胡锦涛总书记所论“和谐社会六大特征”是共鸣的。

翻开许多家族的新、老族谱,其中都必定有族训、条规、凡例等内容。细细琢磨,几乎没有任何一条不是教育子孙追求美德,恪守法规、奉行孝悌和博爱天下的。如《傅氏通谱》所载“戒条”:“

1、勿倚富贵而薄天亲。

2、勿矜才智而略尊长。

3、勿乱伦纪而遭天谴。

4、勿好游荡而失常业。

5、勿充贱役而玷祖宗。

6、勿为僧道而绝堙祀。

7、勿因忿争而伤太和。

8、勿悭小利而薄天良。”显然,这些条款大都是教人秉德、守法、孝敬、博爱的,家族自发弘扬这样的主旋律,我们的党和政府又何不乐观其成?

再如《中华尹氏通志》所载“中华尹氏家训(节选)”:“齐家兴国、激励后生,爱国济世、团结精诚,遵纪守法、激浊扬清,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居安思危、处变不惊,明礼诚信、高洁清风,淡泊明志、天下为公,孝敬父母、百善先行,父母在堂、朝夕温恭,远离双亲、心信相通,关心二老、衣食住行,敬则生爱、最重笃诚,推诿虐待、天理难容,教育子女、尊祖敬宗,家国天下、祖训彪炳,父慈子孝、世代恩情,宽严有度、切莫纵容,崇尚科学、培养精英,国家栋梁、人人称颂,律己要严、诚待宾朋,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社会交往、择友慎重,邻里纠纷、心态公平,换位思考、洞达光明,内外和睦、事业有成,恩爱夫妻、情深意浓,有福同享、患难与共,遇事商量、力戒纷争,情意无价、互敬宽容,相濡以沫、琴瑟一生,白头偕老、夕阳更红,学古鉴今、受益无穷,纵观族史、代代尊荣,文臣武将、爱国公卿,工商巨子、科技先锋,才艺圣贤、层出不穷,家训永在、万代兴盛。”这些训词又何尝不是一部与和谐社会构想强烈共振的家族文化经典?而且,各姓族谱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试想每个家族都在本家族内部长期坚持进行这样的教化和熏陶,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又何愁没有基础和动力呢?

除此之外,家族文化的积极价值还体现在各种健康向上的联谊活动和建设项目中,那些对家族古迹和族史的保护与传承行为,同样也是为社会作出的积极贡献。

三、家族文化需要社会引领扶持

家族文化即具有坚韧性,又具有脆弱性。其坚韧性在于不管人们怎么评价和看待它,它都不会因为任何个人的意志而灭亡。其脆弱性在于它完全没有行政支撑,意志可自生自灭。诚然,许多国家根本就不存在家族概念,但在中国,如果家族概念消失,那将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灵魂皈依可以说都与家族相连,在中国,家族的消亡,可能也预示着国家民族的精神灭亡。所以,我们不能漠视家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懂文化、有远见的领导者,应该自觉充当家族文化理性的扶持者和引领者。

文化部门可以考虑建立谋划家族文化发展的责任。家族文化涉及到典籍、设施和文化活动等等,为了避免盲目、低俗和混乱,文化部门可从地方文化发展的通盘考虑上着力,制订指导性意见或规划,使得家族文化在内涵和外延上更贴近先进文化的标准,更具普遍性和恒久性价值。这是个全新课题,但也是个极有意义的课题,不仅是一项创新,而且是一项使本地文化建设抢占发展先机的积极举措。

民政部门可以考虑积极扶持家族宗亲会的建立与运作。对于有意图成立宗亲会的家族,我主张民政部门在原则上予以支持,提供机构名称登记、审批、注册的方便。为了使这项工作有序推进,建议民政部门制订一个《关于成立家族宗亲会的指导性规定》,其中应包括宗旨、原则、活动、程序、管理等相关内容,以便把方兴未艾的家族组织与活动引导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轨道上来,为地方营造和谐氛围积极培植一支新的生力军。

档案部门可以考虑积极指导族谱编修和保存工作。国史、方志、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三大支柱,好的家谱,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教化价值,还有欣赏与研究价值,因此,指导区域内的民间力量编修好的家谱,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档案部门作为专业部门,对族谱的编修具有专业业务优势,对现行政治原则也深有了解,因此是可以对族谱编修工作提出科学指导的优势部门。建议档案部门制订《关于族谱编修技术性与思想性指导方案》,而且尽可能介入各家族族谱内容的必要审定指导,以确保新编族谱积极的、进步的、科学的价值。

总之,我们应该对中国国情和发展走向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及时发现和助长各种文化新生体,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第二篇: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和谐,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经济才会兴旺发达,老百姓生活水平也会得到逐步的提高,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增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才算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呢?对于我的理解,和谐美满的社会,冲满爱心的社会,拥有高尚道德的社会,和谐的社会还是得靠群众去创造.人与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假如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勾心斗角,只为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利益,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社会如何会发展,经济如何会发展,例如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扶持,帮助,尊老爱幼,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种环境下的社会.如何会不兴旺.所以说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才会提高,经济也随之兴旺发达,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提高.建设和谐的社会对国家,对人民都是重中之重.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会提高.所以说,只有建设和谐的社会,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尊敬的党组织:

我们党中央一直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在我看来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帮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隐性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总是力图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以便从人们的内心深处给出一种价值标准,使这种标准内化为一种强大的自省力和约束力,在人们依据这种标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能够“发而皆中节”,保持社会的和谐状态。创建和谐文化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方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和构建社会体制及文化形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哲学理念、新的实践逻辑,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人民、推进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和思想动力。和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值得我们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层面加以把握和理解。

首先,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哲学。作为文化哲学,它研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般规律和根本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和谐哲学”,强调各种积极的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动互补,同心协力,为振兴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和谐哲学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哲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哲学。所以,和谐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度和广度上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激荡着和谐文化产生强健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其次,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能力。文化的作用在于化入人心,日渐渗透,成为人们修炼素质和习惯的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等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在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选择中,东方与西方、文明与冲突、高雅与通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现象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浮躁并存,斑斓与喧嚣同行。我们面对多样性,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妥善处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和谐文化的能力,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和谐文化需要对多元文化产生认同,不能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多样性,而应运用和谐文化的操控能力,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力。

第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预备党员,我们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汇报人:

XX年XX月XX日

第四篇:解放思想,以企业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解放思想,以企业和谐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举旗帜,提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此,胡锦涛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主要内容,赋予“解放思想”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是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内部改革,优化内部环境。从自身的体制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建设和谐企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解放思想,不断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与建设性,批判性是建设性的前提基础,而建设性是批判性的必然产物,只有人民以批判的眼光敏锐地发现、改变或抛弃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等,才可能鼓舞人们勇于创新,不断进步,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也只有在双方的相互循环往复中,逐渐就形成了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检验——再发现问题——再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国家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走解放思想的道路,只有坚定不移地开展解放思想运动,才可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逐步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1.解放思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和载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量。企业文化建设,要着力培养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在企业内部,我们提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导向,组织开展了“访问党支部和班组访谈一线党员和职工活动”,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落实惠民工程,组织三批“先进工作者”外出学习;加强班组建设,组织参加了山东公司班组长竞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关心职工生活,对影响职工生活的问题,及时研究措施,予以解决。工会、共青团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加大“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实施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营造“年轻同志有希望,中年同志有所为,老年同志无所虑”的氛围,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解放思想,坚持倡导创新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企业“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已成为共识。因此,电力企业的创新是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开阔视野,放大格局,转换思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探索,寻求新路径、新方法,既不因循守旧,也不固步自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对自我的突破,是集团发展的客观需要。现代许多知名企业在实行国际化的经营与竞争中,就是以其鲜明的管理文化模式和企业文化,树立起新的形象。如美国“通用”、日本“丰田”、中国“海尔”等企业,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始终贯穿着企业文化的不断整合与创新。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勇于创新,要建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成果的及时评价激励体系,推动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各类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力求各类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知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形成全面创新进步的局面。企业文化只有及时适应形势,才能取得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3.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员工是国有企业的主人翁,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有序,在和谐、稳定中快速发展,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员工个人利益、长远发展与企业的创业和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1)抓住重点环节,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在工资收入、工作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是实现员工队伍稳定的前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我们不但着力优化员工工作环境,并且对参与集团开发建设任务的外来施工队伍进行关注,把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安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2)妥善处理员工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基层员工是我们社会和企业实现和谐的基石,要在涉及员工重大问题上,不但要增加透明度,而且真正由员工说了算,真正体现出主人翁的权利。我们在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把员工群众意见放在第一位,凡是员工拥护的建议,我们都认真采纳;员工不满意的事情,就坚决不予考虑。特别是我们在选拔集团职能部门中层正职人选时,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广泛征求员工群众意见,以员工群众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拔拟提拔的干部人选,最终以得票数超过半数以上,来确定人选,真正体现了员工群众的意愿。在年底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民主测评过程中,按照工作述职,群众评议,民主推荐,组织推荐、考查,党委研究后进行聘任的程序进行。在员工群众最关心的计票、监票程序上,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全程监督计票过程,并规定计票结束后,计票、监票人均须签字确认方可生效,确保了整个计票过程的公正,使员工群众做到心明眼亮,对干部任职决定心服口服。

(3)建立完善的正向激励机制。和谐与稳定,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成不变,不是低层次上的人际关系庸俗化,只有通过制度和约束,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在活力和创造性,使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上,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要彻底打破国有企业员工进入国有企业就等于进入保险箱的思想和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只能上,不能下”的用人体制,使每位员工和管理人员增强了危机意识。从而使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企业劳动纪律、工作效率和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工作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4)以班组建设为入手点,努力构建和谐团队。基层班组是构建和谐团队的根基;基层骨干是构建和谐团队的最基层、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因此,加强和谐团队建设应从最基层的团体抓起,抓基础、抓基层,特别是要注意充分发挥基层骨干的作用。例如:可以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天一句格言,每周一次讲评,每月一次总结,每季一次评优等方法,加强班组建设。一方面,可加强班组员工之间的沟通,有问题化解在基层。另一方面,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每月总结和每季的评优,使大家互相学习,树立各方面的典型。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层骨干的日常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好基层班组的作用。

二、以企业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根据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和谐社会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和谐社会的特点就是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不断创新发展。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1.国有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就难以实现真正和谐。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快发展,履行好其第一职能即经济职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来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必须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强企增效的新局面。

(1)明确发展核心,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员工的福祉源,是衡量我们工作水平的最根本的标准。我们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紧紧抓住提高经济效益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截至10月底,一期完成发电量53.993亿千瓦时,完成全年68亿千瓦时电量计划的79.4%,完成供电标准煤耗率327.06克/千瓦时;二期完成发电量62.4765亿千瓦时,完成省经信委下达全年73.65亿千瓦时电量计划的84.8%,完成供电标准煤耗率306.29克/千瓦时,实现利润总额13448万元;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3337天;继续保持了集团公司四星级发电企业称号;被评为“2011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被授予“国电一级红旗奖状”。

(2)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只有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增加企业的总体规模,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而不是“百年小店”,才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与其他竞争对手对抗并站稳脚跟,才有机会为员工队伍提供发掘潜能、展现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才有实力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物质财富。

2.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二重性,其经营活动不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实现个体价值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和政府的需要。国有企业在凭借其独特优势、占有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更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要比其他所有制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事实上,国有企业既是社会经济的支柱,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离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基本的主题,就会偏离企业创立的主旨,也就不能获得维持系统所需的物质、能源和信息。国有企业只有与社会形成一种和谐关系,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1)责任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增强责任意识,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经济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作为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创建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服务体系,为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也是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形式。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今冬明春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4000万千瓦,其中华中和华南地区将最为严重。业内专家认为,造成“电荒”主要原因是煤与电之间的成本“剪刀差”越拉越大。煤炭价格继续攀升,大批火电企业大面积亏损,越发电越亏损,加上发电企业资金不足,经营困难,无资金采购煤炭,发电积极性严重受挫。电煤库存普遍不足,发电机组因缺煤而停机、出力下降。面对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公司没有因为发电成本地上升而停机,而是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措施,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四台机组接近满负荷运转,保证电网的电力供应。

(2)倡导绿色理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就需要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型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这方面,国有企业一定要走在前列。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加强脱硫设备管理。公司通过加强对标管理、节能评价,深化星级发电企业创建活动,通过优化机组运行方式、实施#3炉电除尘控制系统节能改造、#

1、2炉增加邻炉热风改造等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降耗取得了显著成效。

3.企业改革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

要保持企业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改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地位,保证在未来的扩张中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制度手段,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对职能部门强化计划管理意识,逐渐形成每日每月的工作汇报会制度,通过听取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汇报,对经济指标、管理指标、专业指标,进行统计、总结和分析,查找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同时,创新企业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加强对物资采购的全面监督检查,对效益增长明显、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真正实现“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总之,和谐企业应该是一个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健全的企业。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企业经营者要努力提高企业生产发展水平,以发展促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良好的环境求和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企业内在动力助和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育和谐,全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这是构建和谐区域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国电聊城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清河同志在“大干60天、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3]朱民.新形势下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党政论坛,2007(8)

[4]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7(1)

第五篇: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五彩缤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当时以及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安居乐业、融洽相处,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没有共同的文化纽带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就难以达成。孝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长期以来,行孝成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对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发挥了巨大作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弘扬孝文化正当其时。

封建文化中孝道是仅次于忠的道德规范。历代君主基本都是大力推行孝道的,但重点是孝顺的“顺”字,是强调的上下有别。因为圣人说过,“孝慈,则忠”,这话的落脚点是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的落脚点是只有孝悌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因为他们守住了“道”,道当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之道了。显然出发点是人顺从纲常等级,不能犯上作乱。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我们今天提倡孝道的出发点,我理解是两个方面:一是唤醒人性中美好一面,回报那些养育我们的父母;一是从社会角度提倡一种爱心,一种尊老爱幼的道德。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的支柱、道德的规范。孝在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同学们,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加起来才能把天下治好。文化大革命中,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我认为,把“孝”捧到天上也好,踩入地下也好,都不过是加到纯真的“孝”上的历史的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孝”这一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是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美好的品德。应该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另外,孝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孝之文化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教化等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孝文化是形成一切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和价值基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中国传统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社会责任。一个家庭如果缺乏孝亲尊老氛围,几代人亲情冷漠,互不相顾,这个家庭的美德建设必然是一句空话,也很难想象这个家庭的成员会热爱国家、奉献社会。孝亲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曾经对社会做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生,他们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其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孝亲尊老是晚辈应尽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子女自觉履行孝敬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能减轻社会的负担,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人人孝敬父母,个个尊老爱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稳固的基础,我们的社会也就有了和谐的基础。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还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家庭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在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作为家庭道德建设基础的孝不仅具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它对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孝是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是培养道德情感的着眼点和社会道德的生长点,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起点,“如果说,一个人,连父母对自己的‘恩惠’都不愿意报答,甚至虐待父母,我们又怎样期望他会报答社会、国家、他人对他的‘恩惠’呢?这样的人,又怎样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正可谓“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 孝作为一种家庭或社

会伦理规范, 其功能与作用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只有家庭稳定才会社会安定, 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 不仅调节父子关系, 也调节兄弟关系, 成为维系家庭的凝聚力。传统孝道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的社会之爱, 提倡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这对于培养人民大众的群体意识、责任意识, 稳定社会秩序, 治理国家等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传统孝道做出正确评价, 并使之古为今用。道德建设若由孝敬父母、抚爱子女开始,提倡孝文化教育,由尊敬父母进而推广到全社会尊老爱幼,由爱父母推及到爱天下人的父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进而爱祖国、爱人民,扩充到职业生活、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建设,把对亲人的爱心化为对他人的爱、对职业的爱、对国家社会的爱乃至对万物的爱,致使强烈的家庭道德责任感,到社会上就转化为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因此,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加强孝文化的教育,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运行,对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孝文化还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孝文化本身蕴含着的对祖先的崇拜、对亲人的眷顾、对乡土的依恋等等内涵,使孝对人们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它最能唤起人们的孝亲意识,勾起人们思乡寻根之情,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孝道中能有效聚拢人心、整合人力的这一合理因素,将全国人民和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作贡献,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许多专家学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探寻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途径。中国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在老年人口中,80%以上没有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很有限,这就决定了我国家庭养老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大多数老年人仍愿意生活在家庭中。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也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现实的养老方式,是我国最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这种孝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家庭不仅功能齐全、广泛,可以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而且它把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用伦理或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我们在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同时,更多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加强中国传统孝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有些人认为外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健全,认为很好,但是我认为,中国应该永远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总之,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学《弟子规》也好,学《孝经》也好,《论语》也好,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把祖先那些孝的智慧转化成现代孝的智慧,能够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活,焕发出人的尊严,人性的光辉,提倡孝道文化最根本就是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最终是修我们自己的身,练我们自己的心,少做那些蒙蔽孝心的尘土,把自己修好了,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才能成就我们幸福的人生。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总而言之,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万万不能抛弃的,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下载关于以家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以家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调查报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的客观......

    街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全文5篇]

    XX街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10年工作总结 (综治总结表彰大会讲话稿) 同志们: 2010年,XX街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郴州桂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省委《实施意见》,以树立理想信......

    以公正司法促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以公正司法促和谐社会建设转变思想观念,把思想观念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到维护社会和谐上来。树立正确的纠纷解决观,做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胜败皆明。把每一件纠纷的......

    以雷锋精神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以雷锋精神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全国人民......

    以政府的管理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合集五篇]

    宁波学区2010级研究生班学号:100622730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以政府的管理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楼丽萍 [内容摘要] 加快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

    吕梁市和谐社会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吕梁市和谐社会建设状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

    关于镇雄县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镇雄县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调查报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