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调查报告
张洁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进程的加速进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要逐步减轻社会保障的压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保障制度。为此,本人对这方面情况作了为期几月的一些社会调查,走访了一些单位、部门,从大量事实中列举出了一些较为代表性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参考改进意见,仅供大家讨论。
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运行存在突出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配套改革的产物,在减轻和均衡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负担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仅覆盖部分人群,扩面因存在“非公有制单位”的死角而进展不大,大多数公民缺乏必要保障。根据中国统计公告,2001年城镇就业者为23940万人,而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只有10630万人,仅占城镇就业者的44.4%,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就更少;非正规就业者、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和农民的社会保障目前几乎是空白。二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呈下降趋势,已参保人员流失情况(目前断保者已占参保人数的12.5%)不容忽视。截止2002年6月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0567万人,比2001年底有明显减少,其中企业参保职工为9033万人,比2001年底减少165万人。全国实际缴费人数为9253万人,比2001年底减少344万人,其中企业缴费人数为7949万人,比2001年底减少252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员为10095万人,比2001年底减少260万人。到2002年9月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068万人。三是基金收支矛盾突出。养老保险基金在社会保险基金中所占比重最大,但目前这项基金收支形势非常严峻。1997年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全国为5个,1998年扩大到21个,1999年又增至25个;2000年基金缺口为300亿元,2002年缺口增加到400亿元,已占年养老保险金支付总额的1/4.(二)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缺陷
一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有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在费用征缴、待遇支付等基础管理方面都是基于正规单位,且存在“三高”(基数高、费率高、待遇高)的特征,正规单位都难以承受,那末,日渐增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民工乃至广大农民就更加难以承受。二是制度架构过于单
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化,就业竞争加剧,1
由此加速了原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整合,统一的制度固然有利于满足公民的保障需要,但难以适应各阶层的不同保障需求和承受能力,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而且按现行制度农民、甚至是进城农民工恐怕永远都难以被覆盖进来。统一的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制度架构并不一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想模式,从目前情况看运行效果也不尽人意。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未做实,即使国家财政大量投入资金做实个人账户,也难以保值增值;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作用并不明显,有些地区个人账户已名存实亡。其实,透过“年年抓扩面、年年难扩面”表象,就足以看出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这一本质。三是转制成本过高。据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测算,要实现筹资模式根本性转换,实现个人账户储蓄性积累,如对建立账户以前的职工个人账户历史债务按绝对额补偿,补偿总额高达2.88万亿元,年均1030亿元。而据原国务院体改办测算,养老金隐性债务最高竟达10.8万亿元。四是国有企业历史债务的偿债责任不明确,国家社会保障责任不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也未明确划分。由于这些责任划分不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负担完全转嫁到在职职工身上,以至出现社会统筹缴费达到百分之二十几甚至三十几的比例,很多企业望而止步,这恐怕是扩大覆盖面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制度本身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我国在未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已过早地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西方国家三、四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达到的老龄化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矛盾突出,基金总量严重不足,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达2000亿元,还有上面提到的几万亿元的隐性债务(即国有企业历史欠帐)。目前,我国历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7%.据统计,1996年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为3.7:1;而2001年底,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0801.9万人,离退体人员为3380.6万人,抚养比已上升到3.2:1,即32个人缴费,供养10名离退休人员。据预测,到 2035年,即使将15岁-59岁的所有人口(含农民)都算做劳动人口,届时劳动年龄人口与60岁以上的老年组比率将达到2.4:1,而2050年该比率将进一步上升到2.06:1,也即每两个人要供养1位老人,这还是城乡统算的情况,如果单算城镇,结果肯定是不到两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供养1位老人。按照这样的人口结构,任何社会保障制度都将难以承受。二是面临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就业格局的严峻挑战。我国是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且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面对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的就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①就业渠道市场化。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完善,计划用人体制被基本摒弃,就业市场化格局已不可逆转,其结果就业双向选择,人员流动加速,供求矛盾显性化,失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②就业方式多元化。一方面,伴随着结构调整,股份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及个体经济成了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而国有经济单位正规就业一统天下的就业局面已成历史,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由80年代的50%以上下降到1999年的30%.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及全球化导致的市场竞争加剧,正规就业相对
萎缩,劳动力市场中的部分弱势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工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得不进入了非正规的灵活就业领域,且其总体规模已相当可观,可能达5000万人-1.2亿人。③就业国际化趋势已初露端倪。入世后,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将更加容易和频繁。我国高技术和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者供不应求,而简单体力劳动者供大于求。国外人力资源的长线与短线同中国要素市场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人力资源的跨国配置程度将大大提高。据有关预测,大概有5%一10%的劳动力会进入国际劳动市场。跨国公司和外资的进入,也会带动外籍雇员在中国就业。
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就业市场化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课题:一是市场竞争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职业风险,产生了相当部分的市场竞争弱势群体,这使得社会保障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每一个劳动者的安全感,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社会保障,而且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越大,对社会保障的需要就越强烈;二是失业率提高使失业保险基金面临巨大压力,据预测,在入世之后的未来5年间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总缺口约为500亿元左右。就业国际化产生的人力资源跨国流动,需要解决出境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以及保险关系接续问题。国际间社会保险缴费与待遇的互免与承诺,及妥善解决劳动力跨国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将正式提到政府工作日程。因就业多元化而大量出现的灵活就业人员对现行劳动关系、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观念最具挑战性,影响也最为深刻。这一特殊群体劳动关系大都比较松散,基本末签订劳动合同,根本形不成劳动关系;在工资分配方面,灵活就业人员也基本不遵循正规单位的薪酬决定机制;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基本未参加社会保险,引起下岗职工参保后又中断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并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城镇贫困问题,加剧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而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基本是按正规就业单位这种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根本不适合非正规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存在费率过高、管理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制度改革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巩固,市场竞争在带来更高效率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职业风险,产生了相当部分的市场竞争弱势群体,人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社会保障。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国家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鉴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这项制度的近期目标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尽可能地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和扩大就业。为此,必须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一)养老保险制度要进行根本变革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最本质的问题是为了支付部分老人才能享受的高退休待遇,不得不向用人单位征收20%以上的高额社会统筹缴费,有的地方这些缴费甚至高达38%.高额缴费一方面不利于促进和扩大就业,重要的是迫使私营企业职工、个体从业人员、非正规就业人员等更需要社会保障的人群望“保”却步,被排除在制度之外。退休人员享受的退休费本应当只是基本生活费,而目前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支付的高待遇对于相当多的退休人员来说,超出了其基本生活需要,甚至比很多在职人员工资收入都高;高待遇不仅超出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缴费承受能力,而且也抑制了劳动者工作热情、刺激了人们的退休欲望,并进而加剧了基金负担和社会不公。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养老保险基本制度,很难走出高待遇、高缴费、扩面难的怪圈,也就无法体现社会公平、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改革国家基本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制度结构,新制度轮廓如下:
1.制度结构。养老保险基本制度实行统一的现收现付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覆盖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由国家法律强制实施。同时,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并鼓励其他单位自愿参加,以对国民养老金进行补充。国家还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保自愿性的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2.待遇与缴费。国民养老金只能保证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对所有参保人实行统一标准,具体数额是缴费满25年者可享受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0%~40%替代率幅度的养老金。缴费由个人、单位及政府三方分担,总缴费率22%左右,其中个人负担8%,单位负担10%(自雇人员则负担18%),不足部分由财政负担。企业年金制度由国家法律规定,缴费负担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3.管理。国民养老金由政府管理。企业年金由经营性机构负责管理。4.制订周密措施,实现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否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都要杜绝提前退休,并要选择适当时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目前,一些地区和企业为减轻职工下岗和失业的压力,通过提前退休的方式解决老职工再就业难的矛盾。从就业与社会保障良性互动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既不可行,也不可取。从表面上看,提前退休(包括企业内部退休和协议退休)实际是把就业压力转移给了养老保险,把近期问题推向远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进一步深究,提前退休并不能缓解就业压力。原因有三:一是普遍的提前退休,势必把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再转嫁给企业和在职职工,而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越重越不利于企业多雇佣人员,相反倒可能通过裁人压缩人工成本,最终减少了就业岗位;二是提前退休的职工由于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往往退而不“休”,并非都腾出就业岗位;三是提前退休者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的缴费者转而成为养老金的领取者,减少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保险基金面临的支付压力。
(二)医疗保险要适应就业格局变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事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稳定的大局。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从保障方式、待遇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也是按照正规就业单位设计的,难以适应各类人员多层次的保障需要,因而难以适应就业多样化的格局,尤其是不能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需要。另外,与就业格局变化相伴而生的城镇大量贫困群体目前还只是部分享受了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基本还是空白。
由于就业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医疗保障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并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把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医疗保障范围,转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作为社会保险主要对象和社会保险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其次,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灵活就业者缴费能力弱,如比照正规单位搞高缴费、高待遇,多数人都将被排斥在外,只有实行低标准准入、适度保障才既合理、又可行。第三,管理服务要跟上。社会保险机构应当设置个人服务窗口,简化个人参保程序,使灵活就业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更加省时、快捷。同时研究制定出境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关系接续政策。第四,完善制度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和待遇水平应能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层次。比如有些地区对收入水平低、退休人员比例高的企业参加医疗保险有顾虑,怕基金承受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均衡企业负担,化解职工疾病风险,不应、当嫌贫爱富,企业凡是有参保意愿、有缴费能力的都应允许立即参保。而对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缴费能力的企业,各级政府也应尽可能解决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比如,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及管理能力较弱的地区,可先开办住院保险,这样缴费标准可以低一些;对生活困难、无能力参加医疗保险的劳动者及城市贫困群体,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解决。总之,医疗保险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健全服务,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
(三)失业保险应强化就业保障功能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社会救助制度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过长,国际上失业保险给付期限一般都在26周-52周之间,一些国家如英国用“求职补助”取代了失业津贴,发放期限也由52周缩短为26周,而我国失业保险最高给付期限长达2年,对劳动者给予的再就业压力小,不利于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主就业。由于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已较为完善,应当说,为缩短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创造了条件。二是待遇标准较低。由于劳动者个人直接为失业保险缴纳了费用,过低的待遇标准一方面对高收入阶层有失公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增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紧迫感。三是失业保险作为就业保障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功能一方面是保障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促进再就业的职能,而目前这方面还、远不够。四是与失业救济和生活救济功能重合。从本质上看,失业保险不同于社会救济,因为失业保险基金是劳动者个人和雇佣方为防范失业风险按规定缴
纳的保险费。因而失业保险同失业救济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社会保险机构对本人付出的一种回报,是失业者理应获得的权利,而后者纯粹是政府的扶贫济困。资金来源也不同,前者是来源于雇主和劳动者交纳的保险费,后者则源于政府财政。因此,不能把失业保险混同于失业救济和生活救济,造成概念和思想混乱。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相当一部分支出用于失业救济,如1998年,有148.6.万企业困难职工得到了失业保险机构发放的一次性救济。在有了较为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失业救济几乎已没有多少存在的必要,而低水平的失业保险金在功能上也与最低生活保障有所重合,其政策目标和效率都存在问题。
另外,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由于没有能力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意味着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分流和失业的职工不仅要承受失业下岗的压力,而且其退休后的养老和医疗待遇还要进一步受到影响。因此,不妨借鉴德国、英国等一些国家的做法,下岗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视同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费,这样可以减轻失业下岗人员的被排斥和剥夺的程度,使下岗失业人员相对于在岗人员来说更为公平一些,并有利于促使其在法定享受失业保险期间尽快再就业。
鉴于失业保险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失业人员就业保障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必要调整失业保险政策取向和功能。实际上,失业保险的目标取向应当调整为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为基本功能并侧重于就业保障功能的就业促进制度,而不是主要侧重于生活救助的生活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在政策取向上从以生活保障为主转为以就业保障为主之后,重点是要为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服务。整合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克服功能趋同现象,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应把失业保险金定位为求职或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机构应着重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发钱。只有这样,失业保险制度才能够健康发展。否则,在有了较为健全的社会救助——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失业保险很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制度。
强化失业保险就业保障功能的具体政策建议:一是待遇给付期限缩短到不超过六个月,在此期间养老和医疗保险视同缴费,增强失业人员再就业紧迫感;二是待遇给付标准与本人缴费工资挂钩,可考虑为缴费工资的50%,最少不低于最低工资的70%-80%(达到现水平);三是大部分失业保险缴费应当用于转业培训和再就业方面的支出;四是由失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就业援助的目标是为每一位失业人员负责到底,直至就业和脱贫。
第二篇: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摘要:目前,我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虽已经基本形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处在远未成熟的改革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需在今后的改革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保险面临严峻的挑战,城镇养老基金缺口大,筹资难等问题,已使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力不从心。本文总结了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对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对策。关键词:养老金制度、问题、改革方向
1970年我国城乡开始普遍实行计划生育,并且力度不断加大,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为基本国策后,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基数,使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低水平。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得到延长。低出生率及老龄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加快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据国家统计局(NBSC)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中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在2009年占人口总数的8.5%,而国际公认的老龄社会标准为年龄65岁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10%。据联合国在2005年的保守估计,这一数据在2030年与2050年将分别达到16.3%和23.6%。这说明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在未来20年内将陷入严重老龄化社会的局面。
一、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人口高速增长,以及70年代以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久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必须能够承受2020-2030年左右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并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金计划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其基本特征是退休保障成本在代际间转移,这个部分主要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来源问题;个人账户部分实行长期积累,是基金制,这个部分主要是老年人按照所尽的缴费义务多少的不同收取不等的养老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实行的是个人账户的方式,也就是基金制,它使实力雄厚企业的退休员工将有更多养老金收人,它是一条增强企业吸引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有效措施。
由于我国养老金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操作执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合理地解决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生存与改革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当前这种三位一体的养老金体制将作为一种基本结构发挥作用。这个体制内的三种模式将互相补充和强化。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贯彻这个 制度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在战略层次,主要的问题包括系统的不完整、持续的赤字和个人帐户问题。1.系统的不完整
系统不完整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的相互分割;二是覆盖面的有限性。尽管中央政府的目标是以省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但是在实际
中,除了个别省份外,大量地区的养老金制度仍然是以市为基础,有些甚至仍然以企业为基础。不仅如此,市级政府常常无法保证养老金缴付到位。过去数年里,尽管政府要求将强制性养老金扩展到所有城镇雇员,但是在国有企业以外的单位,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很少缴付养老基金。2.财务赤字
在绝大多数地区,由于养老金支出超过了缴费和专项个人积累帐户资金,养老基金出现赤字运转。而且,如果现行的制度设计不变和预期的依赖系数(退休人员和现有雇员之间的比例)的提高,这种赤字将持续下去。3.个人帐户问题
从现收现付制度向基金积累制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初始阶段的现金流成本问题,因为在这个阶段必须同时支付现有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为现有在职人员的个人帐户缴付基金。已经存在的养老金赤字使得各级政府无力应对这种转 变成本,常常挪用个人帐户的资金去填补基本养老金的赤字。于是就是形成了所谓的“个人帐户空转”的局面。此外,中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因此个人帐户的基金只能用于回报低的银行储蓄和政府债券。
三、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对策
1.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统筹是实现收入再分配和分散风险这两个社会保障的重要功能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幅员辽阔和多样性的优势,实行全国范围的统筹十分重要。为了实 行这一目标,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
(1)以立法的形式来制定统一的强制性养老金规则。应该由中央政府在养老金缴费和待遇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规则。虽然应该允许各地区在待遇标准上存在差异,以适应价格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异不应该妨碍养老金权利全国范围内的转移和劳动力的流动。
(2)实行全国统一的养老金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全国性收取养老金缴费和发放养老金待遇的管理系统是实现全国统筹的前提。这个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跟踪个人帐户信息的全国性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培育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市场,并且 防止地方从全国统筹基金中任意地支付当地的退休金。全国性的养老金管理系统应该作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其费用应该列入中央预算。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都应由这个系统进行管理。
(3)应该由税收部门收取养老金缴费。确定养老金缴费的收入的定义应该与所得税的税基相同。可以根据这个定义来调整缴费率以保证缴费总额不变。2.改革个人帐户
建立记帐式个人帐户。记帐式个人帐户养老金是国际上最近的一种创新。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力图保持缴费确定型养老金体制的优点,同时采用非基金积累 的形式。它的做法是:每个人都逐年缴费进入记帐式个人帐户,养老金管理部门每年在他们的帐户里再注入按照法定名义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这样,每个人在退休时都能得到根据其个人帐户帐面积累额精算而成的一定数目的养老金。
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将个人帐户建立在记帐式的基础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与完全积累式的缴费确定型制度相似,记帐式个人帐户制度也能实现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均匀分配消费的目的,保持了个人帐户的作用。但是由于并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金积累,所以它并不要求当前这一代人为更富有的下一代人作贡献,这样就避免了那种不合理的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由于它是由公共养
老金管理部门来运作,所以不受私人部门财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的制约;由于它的回报能够回避资本市场上短期内资产价值的起伏,受保人的风险比较小,这一点在银行和金融市场体系仍处在发展阶段的时候十分重要;最后,在现有制度下,如果要将个人“空帐户”做实为完全基金积累形式,需要提高缴费率或者增加中央财政补贴,而记帐式个人帐户养老金制度则不需如此。通过调整对自愿养老金体系的鼓励措施和监管,可以促进资本市场改善监管。3.领取养老金的年龄
不论男女,领取全额社会统筹养老金的最低年龄应该逐渐提高到65岁。对就业年限不足的人,养老金待遇应该按比例扣减。例如,世界上许多国家规定必须 就业四十年才能领取全额养老金。社会统筹养老金待遇应该在精算的基础上根据开始领取待遇时的年龄进行调整。
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待遇的最低年龄应该相同并且逐渐提高。
提供养老金实际上是降低工作期间的消费从而使得退休后的消费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因此,工作年限、预期寿命和合理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工作期间的收入水平一定时,如果人们想要得到合理水平的退休金待 遇,在退休年龄上就不得不受制约。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人口预期寿命日渐延长的发展中国家,提前退休实在是一种奢侈。在中国规定国有企业工人的退休年龄时,人们的预期寿命比现在短。同时,由于现在提前退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中国人的实际退休年龄要比法定年龄还要低。这就造成了中国的退休年龄比许多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还要低。退休时间的延长加上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非劳动力人口对劳动力人口的负担率急剧上升,由1980 年的1:13 到2002 年的1:3。预期到了2030 年会进一步上升到1:2。所以,领取全额养老金的最低年龄必须提高。当然,这种提高应该逐步进行,尤其是不能让接近退休年龄的人感到变化剧烈。
4.隐性债务和划转国有资产
1998 年以前退休的人员的养老金和现有工作人员在1998 年以前积累的养老金权利构成中国的“继承义务”。它通常也被称为“隐性债务”(“隐性债务” 还有多种其他定义)。这些义务的累积不仅是旧的养老金制度的产物,也是原有经济体制的产物。像许多实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国家那样,如果这种义务由改革后养老金体制以外的资产来偿还,那就意味着将负担(至少是部分负担)从未来一代人转移到了当前的资产所有者。
中国政府在2001 年决定划转部分国有资产、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未上市的股份公司中的部分国有股来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1。但是至今为止,这种划转进展缓慢,而且数额不大。
划转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具有两个方面的潜在优势:能够减少对政府财政补贴的要求(2003 年为540 亿元)并改进养老金系统的财务状况;社保基金应该长期持有这些股份并且依靠的红利来支付养老金,作为战略持股人,通过公司监理、投票权和在董事会拥有席位等途径,来维护包括要求合理水平的红利在内的所有者的权利。在许多国家,养老基金作为长期战略持股人在监督公司运作和改善治理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当初智利通过建立强制性个人帐户来促进股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样,中国的社保基金介入公司治理将推动改进立法和公司治理等改革进程。在划转部分国有股之后,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仍将继续是国有企业的大股东,所以国资委和社保基金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互相补
充。
国际上通过政府部门投资各种资产组合的经验清楚地表明,这些政府部门的全面和透明的会计制度与良好的投资质量密不可分。因此,社保基金必须长线持 股,具有清晰的责任和独立的管理权限,定期公布经过审计的详细帐目。上述方5.覆盖面
应该首先扩大强制性养老金计划在城镇地区的覆盖面,并最终扩大到包括所有的农村人口。现有的规定已经要求将基本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扩大到包括 所有的城镇雇员。这个目标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实际执行情况差强人意。应该从大企业入手开始执行这个扩大覆盖面的规定。贯彻执行这项政策对管理能力提出了额外要求。此外,突然附加上大量养老金缴费可能对成长期的企业有负面影响。因此,扩大覆盖面的工作应该小心谨慎。同时,覆盖面也能扩大到农村地区的企业,尤其是哪些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
应该扩大和深化养老金制度的扶贫作用。例如,加强对城镇老年人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低保)。一种方式是对老年人实行比年轻人更优的低保标准和规则。另一种方式是设定一个统一标准,对到了一定年龄的人,用税收来统一支付养老金待遇,而不必考虑其收入水平。
应该将加强农村地区的老年社会保障作为一项优先工作。这项研究主要针对城镇养老金,它至多只涉及三分之一的人口。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为剩余的 三分之二的人口提供养老保障。过去一、二十年来,随着大量农村的年轻人向城镇地区移民,农村老年人的传统保障形式被削弱。农村的老龄化问题相对中国整体来说更严峻。除了在一些省份正在进行的试点外,中国可能愿意研究其他国家解决大量贫困人口中的老年保障问题的经验,尤其是有关公民养老金和的推广提供经验。统一的公民养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可能成为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最低收入保障的做法。在城镇地区先行一步引入这些做法可以为下一步在农村的推广提供经验。统一的公民养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可能成为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许兵:《我国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职能》,载《新东方》,2006年08期。2.姜伟:《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载《 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期。3.丁忠明:《评〈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与借鉴〉》,载《财贸研究》,2006年04期。4.韩俊江:《论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载《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5.黄辉:《浅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儒家文化的碰撞》,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6.耿志民:《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三篇: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及就业问题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及就业问题 考号:110608266938姓名:张淼
【内容提要】
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它们应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但现实中却处于相互分割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两大宏观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就业是最好的社会保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割裂两大密切相关的政策体系的误区,应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协同考虑.中国的未来发展既需要长期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亦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词】社会保障;就业
与人民生计密切相关的问题莫过于获得生活所需的收入和得到一定的生活保障。因此,就业与社会保障便构成了人们生存、生活的两个基本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则是民生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政府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把就业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不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加快医疗改革、扩大工伤保险范围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使人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当前,我国正从重视经济增长的时代向重视民生的时代转变,当然,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新的。
(一)就业方面
根据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4.05、2.02、1.86。与全国供大于求(求人倍率0.97)的状况形成反差。据广东省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数据,珠三角地区缺工现象依然存在:一名求职者有1.16个岗位可选,最短缺的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工、机械冷加工工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虽然目前是总体就业需求明显减少,但仍未改变一直以来存在的部分职业岗位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招工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结构性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当前危机形势下我国失业问题的性质,总体来看,仍属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失业特征尚未完全显现。
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目前返乡农民工中有一部分是暂时返乡,“自动流失”的人员。因为企业不景气,但又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裁员的经济补偿负担而采取了停薪留职放长假的方式。这部分人成为名义上有归属、实际上失业的潜在的或隐性的失业人员。
(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1、城镇社会保险覆盖不全
医疗、养老的参保率相对较高,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仍在80%以下;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非就业人口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部分人群,尚未进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内。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近些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农村社保体系正在愈益完善之中。但总体制度缺陷严重,城乡差距显著,制度建设滞后。尤其是在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仍处于地方自选动作状态,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起步,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3、部分流动就业人员的保险关系难以转续
由于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得地区间的利益分割严重,造成社保地区间转移的障碍,统筹部分无法带出,流入地也不愿承受新增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再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高,对转移接续的技术上也造成较大困难。
4、相关立法建设缺失
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还没有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不规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相当欠缺。国家立法滞后,地方立法分散,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
二、就业与社会保障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社会保险制度是以就业为前提。就业人员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缴费主体,就业为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就业数量的增长,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失业保险、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基金支出;若失业现象严重,则缴费者减少,最终会危及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和稳定。因此,就业是提高社会福利的根本,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基础,是劳动者最根本的保障。
但是,单纯依靠就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各种社会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显而易见,一部分劳动者可能只获得较低的收入,或沦为贫困阶层。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一些风险,如工伤、意外失业等等,这些不安定因素会对劳动者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社会救助有助于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社会保险能够解除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社会福利可以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又有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壁垒,使社会保障成为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助推器。总而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是保护劳动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总之,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促互制、辩证统一、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我们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一个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系统。
三、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发展型就业保障制度建设战略
发展型就业保障是发展型社会福利的重要领域和核心部分,因为它直接与促进就业相关联,并且把社会保护、社会发展与利用市场机制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发展活力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二者相对立。中国新时期发展型就业保障制度建设,既建立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失业保险、最低生活张制度,以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使其更加有效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强调以就业为重心,通过有保障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和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2.大力实施并逐步完善积极劳动政策
积极劳动政策是通过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手段,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就业援
助,使他们留在劳动力市场。只要具有劳动的意愿、也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我们就应该通过特殊政策的帮助扶持,为其创造重返劳动力市场的机会,更大限度地实现就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减少福利开支。积极劳动政策的类型很多,要不断总结各地实践,根据不同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在公共投资项目中,要把吸收和扩大就业作为刺激经济增长措施的重要目标。
政府应加大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投入。建立完善、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为失业者真正实现“市场就业”提供条件,这也是摆脱政府直接安置失业者的有效办法。2007年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财政支出为371亿人民币,到2012年,这一支出应每年增加10%左右,逐步达到600亿人民币,到2020年到1200亿人民币。
3.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救济保护制度
《失业保险条例》不少规定明显不符合国际经验,也落后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建议根据参保类型确定合理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体现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大力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质量,尽快将失业保险缴纳收缴率提高到80%甚至90%以上,强化失业保险基金的保障功能。更为合理地确定失业保险金支付时间和更为失业保险金标准,要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下决心减少失业保险金的积累率,可以加大对积极劳动政策的投入,或者适当提高失业者待遇水平。应根据缴费贡献确定与工资挂钩的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待遇递减机制,使其发挥激励人们积极就业方面的作用。要提高失业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尽快建立省级统一、全国调剂的失业保险待遇体系。
为了解决失业保险制度难以覆盖灵活就业、农民工、新就业人员的问题,可以适当降低缴费比例和发放标准。对失业概率较小的劳动者建立一个可以降低费率的参保激励制度,设计一个失业补偿金个人账户。如果退休前遭遇失业,可以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如果一直没有享受过失业保险金,可以根据其个人账户积累额在其退休时向其养老保险账户返还一笔补偿金。如果退休前享受过失业津贴,则退休后不再享用这笔补偿金。失业补偿账户以及该账户与养老保险账户的有效联结,可以激励劳动者的参保积极性,同时能够发挥激励他们积极寻找就业、为个人养老金账户提供积累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促使常住农民工稳定就业,需要改革以户籍为依托的事业人员的低保制度,建立与就业地相关联的失业救济保障制度,让农民工、流动就业人员得到就业地的帮助与扶持。
4.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开展切实有效的职业培训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必须以高效运转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必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身份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加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把失业保险、失业补偿与促进再就业密切结合起来。
要尽快建立起有权威和信誉的全国统一劳动力供需信息的搜寻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制度。在公布登记失业率的同时,发布调查失业率数据,提供全面决策依据。要适应市场取向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切实抓好劳动力供需信息搜寻的网络建设,并通过对全国城乡广泛的劳动力资源调查与需求预测,及时掌握其供求状况。同时,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交流、传播与咨询工作,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为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
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培训市场,鼓励各种形式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灵活就业、农民工、农村非农就业人员就业成功率和失业者再就业的能力。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可考虑:(1)制订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动
员全国力量加强职业培训,要求全社会重视并支持职业培训,规定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应达到制定的目标。(2)改革培训管理体制,更好地调动私人企业和社团的积极性。政府不直接参与就业培训工作,而是把培训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私人企业,这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也使培训更加行之有效。(3)实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不仅包括课堂的培训,还进行就业现场的培训,同时还提供介绍工作、咨询、基础技术训练等项服务。
(4)建立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中心。针对农民工和下岗失业者建立由政府资助、社会团体管理运营的职业培训中心,对需要就业的农民工和下岗失业者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介绍。
5、加强就业法制建设促进和保障就业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需进一步提高有关法律法规的质量和针对性、有效性,比如适当加强对无失业保险人员的劳动保护和就业扶持,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维护,根据经济形势需要适当修改和调整有关条文,对中小企业就业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
6.采取更加积极灵活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时期的失业高峰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正面临新的失业高峰。中国政府要高度重视此次失业高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与保持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建立弹性就业制度,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扩大集体劳动合同覆盖面,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弹性工资、组织培训等措施,应对危机时期的就业岗位和劳动关系。失业保险基金和政府扶持基金要加大对困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就业困难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困难企业裁员的指导管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建立健全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沟通协调制度。要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应当指出,失业问题是伴随经济增长全过程的一个痼疾、顽疾,任何缓解措施都应当适度和量力而行。要将失业高峰期的反危机措施与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四、结语
确保充分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只有解决好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的关系问题,才能为我国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铺平道路,扫清障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国基本民生问题的政策协调与协同推进[J].中国劳动,2008,8.【2】思源.我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J].炎黄春秋,2009,2.【3】闫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形势变化与对策分析[J].广西经济,2009,3.【4】戴瑾.对中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关系的思考[J].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1.
第四篇: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会保护系统。它主要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对国民收入的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再分配,从而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一定的保障。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已逐渐的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尤其是对公民在年老、伤残、疾病、生育、死亡、失业、遭遇灾害等方面的保障。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近期我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总结如下:
一、社会保障的社会化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虽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同步进行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呈现出明显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比较小,现目前还主要限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在城乡差别、地域差别、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有着较大的差别,并处于世界低水平的行列之中。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头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有财政、民政、劳动、人事、卫生、计划生育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有效的集中管理。三是社会保障体制的运作基础仍然主要在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部门,而不是在社区,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设计缺乏一定的前瞻性。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没有完成从保障企业职工到保障全社会成员的转变,保障项目的设计主要还是立足于保障单位的职工,保障系统的运作多数还依靠于旧体系下的单位执行系统。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的分割,由于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障项目的累加而逐渐形成的,目标系统也是各个保障项目的叠加,社会保障理念只局限于资源再分配,忽视非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一定的综合性,从而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功能的有机结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保障资金运营良性化问题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的重要目标。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社会化的特点从而便就决定了必须要有确定的资金来源和良性的资金运作来推动。只有充分的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良性运作,才能保证其保值、增值的实现,从而进一步避免出现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风险,满足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一直以来都没有完全的步入良性运营的轨道,因此便就存在着比较大的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体制不健全。以及收支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保险费不能够及时的足额征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用于购买国债和投资基金,相对而言投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但是社会保险基金却很难保证,往往会造成其结果是社会保险资金收支缺口比较大,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这也会造成政府的预算安排中社会保障经费的部分,在管理中也存在着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以及项目超前和滞后并存的现象,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绩效也是 1
比较差的。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问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健全的、有效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国家民治久安的基本保障。而且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和标准,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立法工作,才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时效性加以确定,并公之于众。这也是那些需要保护的特殊群体给予的帮助的基础。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法制化的轨是势在必行的。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已经在很多方面确立了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根据和最高法律准则。但在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是不够完善的,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立法不健全,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缺少统一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并且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也是十分欠缺的,因而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由于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存在立法层次比较低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来制约,由此便就造成了许多有关社会保障的制度被分散规定在不同的法律规范文件中。在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难以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额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生活更好地得到保障和帮助。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对策。
(一)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发展差距,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比较薄弱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统筹兼顾的难度依然是比较大的。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注意善于把我国基本国情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从而更科学全面的来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恰当的来把握改革的进度和力度。从我国人口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实际出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渐显著,这样一来,便就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便就要努力的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以全覆盖、保基本为优先目标,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断地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而来稳步的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既要让城乡居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又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社会保障的合理预期。
(二)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由多项具体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各项制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既关乎当前利益同时也涉及到了长远的利益。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方面。在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在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就是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励约束功能,从而进一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在着力解决现实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从而进一步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实现不同制度之间的顺利转换衔接。
(三)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监督。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制度,其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敏感性很强,因此必须按照科学严谨、公开透明的程序来进行完善。还要注意深入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反复进行理论研究,从而使方案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遵循客观规律。在研究形成改革方案时,不仅要注意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还要广泛的征求社会各界的公众意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进行宣传解读,及时跟踪督导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
(四)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创新经验。
社会保障制度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深入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便就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积极稳妥地来推进。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试点先行,通过试点进一步掌握规律、探索途径、积累经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除此之外,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而避免因局部利益调整所带来得社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积极鼓励基层的大胆创新,并及时把成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普遍性政策和法规制度,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完善,更好的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五篇:社会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在《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这些古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社会和谐的憧憬,和对良好的生活保障的期待。
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提出得比较晚,但历史上出现的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的制度和机构,实际上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当时的保障水平比较低,效率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们开始探索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相继建立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法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种种安全感以及信任感,然而,我国这社会保障制度究竟有哪些进步和不足,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就这个话题,我在自己的所在地——四川泸州作了深入的调查。调查时间:2008年8月4号上午调查地点: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筑工地调查方式:访谈、问卷调查一、调查方式
(一)走访调查
我们先走访了泸州市民政局,在同所在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了现在我市抽查地区的基本劳动人口现状:1、劳动年龄人口
调查试点,共登记131户;被调查的16岁及以上人口335人(常住人口口径)。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0.45%;女性人口占49.55%。
2、经济活动人口
调查的经济活动人口为208人,非经济活动人口127人。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62.09%,比2007年11月上升7.97个百分点(见表1)。
在经济活动人口中,男性118人,女性90人(男性多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男性(69.82%)比女性(54.22%)高15.60个百分点。
3、就业人口
调查的就业人口为188人,就业率为56.12%。就业人口中男性占56.91%,女性占43.09%。男性就业率(63.31%)比女性(48.80%)高14.51个百分点。
4、非经济活动人口
调查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27人,占16岁及以上人口的37。91%(见表2)。
5、失业情况
调查的城镇失业人数为20人,失业率为9.62%,与2007年11月调查数据(10.32%)对比,失业率下降0.7个百分点。调查失业率男性(9.32%)低于女性(10%)0.68个百分点(见表3)。试点失业率高于全省2007年11月城镇调查的6.60%(评估)水平,是由于江阳区蓝田街道宪桥社区地处原四川交通机械厂,该厂系改制企业,下岗人员较多所致。
在调查完我市劳动力现状的情况之后,我惊奇的发现,2008年第一季度,就抽样调查地区的劳动力人口中,就业率与07年调查的数据明显有所提高。但是,现在仍有一小部分城镇人口面临着失业或者无业状态,并且在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十六岁以上的城镇人口中37.91%非经济活动人口。面对这些失业人口和无劳动能力人口,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么多人失业?我们的政府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予以弥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咨询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及相关工作人员,我了解到造成失业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中国现状,现在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16亿人口的全部需求,最后就是从就业人员自身来看,他们无法适应现代职业的要求,因而被无情的市场经济所淘汰。副科长还谈到就城市失业问题,社会保障局首先会为失业者提供救助和必要的基本生活救助,还有就是倡导城镇居民首先购买社会保险。再则就是在政府领导下,逐步完善就业体制,对失业者特别是下岗职工采取必要的职业培训,从而达到重新上岗的目的。我还了解到,对于年满十六周岁的无劳动能力生活又很贫困的失业者,政府还采取给予一定的社会救济。对于下岗职工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还鼓励倡导购买失业保险,从而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二)问卷调查
对于城镇居民中的弱势群体来说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帮助,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则更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和适当的法律援助。就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我制作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下是调查报告的内容:1、您对民
工保险有何认识?
a、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2、您从事高危险的工作,是否意识到要购买民工工伤险?
a、是 b、否 c、没想过3、您是否购买过民工工伤险?
a、是 b、否若答“否”——您为什么不购买此保险?a、工资低,无力购买 b、没必要c、属于流动型民工,不方便 d、保险金额低
e、不知道如何购买 f、工资用于其它方面g、其它4、发生工伤事故后,您找谁付医疗费?
a、找老板赔偿 b、依伤害的程度看 c、自认倒霉 d、其它5、若老板不替您赔偿?您会如何处理?
a、把施工单位告上法庭 b、忍气吞声 c、其它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一共收到50份参与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选项题号 a b c d e f g 1 12%· 57% 31% 2 8% 88% 4% 3 6% 94%若否 71% 40% 45% 20% 11% 10% 3% 4 34% 22% 44% 5 13% 70%17%以上结果可知,大多数的农民工对民工工伤保险的认识只有一点,且大多数的农民工,没有意识到需要买农民工保险,问卷调查还显示,当发生工伤事故后,大部分农民工自认倒霉,当老板不给他们赔偿时,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在与一些民工的交谈中,我才了解到,这些民工大多数都是放弃农村里的田地到城市来务工,并且他们说在城市务工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还能存点积蓄被以后急用,如果在农村,他们就更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只能靠地吃饭,维持的了基本生活就不错了。二、调查分析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保障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范围逐步扩大,2007年底,全国有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快,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把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到城乡居民,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处在完善阶段,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较窄,城镇绝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没有纳入进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在探索阶段;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城乡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范围比较小;社会福利社会化面临着繁重的改革任务;全社会慈善意识还比较弱,善款捐助数量仍比较少。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来说,社会保险(社保)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国内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种,现在还有针对中国九亿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处在试点之中,这些都是国家的一种福利政策,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慈善事业是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民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其活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慈善事业常常采用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这类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和工作机构统称为慈善团体,中国民间举办的各种慈善堂(如育婴、养老、恤孤、习艺、施医、施药、赠棺、赈灾等组织),国外的慈善学校、救济院、慈善姊妹会,以及现代的各种社会福利院、国际sos儿童村、各种志愿者服务队等。在现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各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这种慈善基金旨在资助诸如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研究或服务项目,通常采用慈善信托公司或非盈利社团的合法形式。 在走访调查中,从我了解的相关信息来看,我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失业比率在相对较低。可就无业人口来看,我市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无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超过半数。其中在这些无业人口中包括失业人口,老年人,十六岁以上的学生。然而在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市有些问题也存在偏差。比如,少数人不知道有“低保”的存在,有的知道“低保”,却不了解取得社会“低保”究竟符合什么样的条件。目前,对于我市来说,还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口趋于老年化。人口老年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我市少数老年人还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这样就更急需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法律的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有关组织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不得无故拖欠,不得挪用。国家根据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职工工资增长的情况增加养老金。和 第二十三条 城市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救济。农村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其中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保护老年的合法权益,使其真正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地加上了理性的砝码。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农民工的自我保障意识相当薄弱,究其原因引起这种现象有多方面因素:1、经济承受能力低
经济承受能力低许多农民工怀着美好的愿望来到城市打工,然而,进城后才发现城里遍地黄金。吃、穿、住、行、子女上学这些费用样样不能少,—年下来,找工所得所剩无几,这使得他们对来之不易的工资倍加珍惜,不敢随便乱花一气,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是他们缺乏可行能力,可行能力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创造一个概念,它指一个人免受困苦,如饥饿、营养、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以及能句多识字算数,享受政治秀与等自由,当农民工缺乏“可行能力” 时,他们更无力购买工伤险了。2、保险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的山村,沟多农民工文化程度很低,保险意识十分淡薄,根本不知道保险为何物,有的甚至把买保险认为不吉利,保证恐避之不及,有的总抱着“哪会这么巧的事”。3、保险公司有意无意的忽略,中国有1.14亿农民工,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它相当于我国好几处省的人口总和,每年在以五六百万的速度在增加,这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市场,按理说各保险公司争抢还来不及,为什么,海南竟迁一个针对农民工的保险公司也没有呢?笔者曾访问海南儿大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据他们介绍,公司曾下大力气研究家民工保险问题,且下大力气在农民工中宣传推广保险,投入成本很大,但农民工买的很少,回报率太低,划不来,还会亏欠。
4、政策措施和执行不到位,虽然国家与地方有明文规定,但却没有认真执行,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用工单位根本不会考虑为农民工投保,农民工虽然是这项制度受益者,但不敢和不愿积极申请。对他们来说,找到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冒然提出要答,可合同办保除,公司马上开除他,而且工资本来就没保障,每个月扣除几十元钱,到年底是否还能不能拿工资,许多农民工都心存疑虑。
三、解决办法
就面临的社会就业问题、老年化问题、农民工问题!在这十几天的社会调查中感触很多,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的解决,我也只能说些大概的方法: 第一,就国家立法来说,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国家还可以针对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设立专门的劳动法院予以审理相应的案件,这样不仅能使劳动者的权利的到合法的保护,还可以大大提高法院的办事效率,从而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救济渠道。 第二,政府也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发展目标。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二是科学规划,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第二,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与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差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商业保险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因而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三,就员工企业而言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第四,对于不断增多的保险公司而言,应当遵守《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公民自身而言,应该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对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相关问题有所了解。合理的为自身投资,在购买保险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在自己合法权利受到损坏时,要积极主动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调查笔记(一)08年8月3号 星期天今天,在网上看最新的新闻的时候,除了看到炒得沸沸扬扬的奥运之外,我还特别关注了一下四川省内的新闻,其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四川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当我看到新闻中报道的关于灾后政府对那些灾区居住地重建以及受灾后的孤寡老人的安置时,我不禁对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报道,在四川大地震之后,不仅造成大量人数的死亡和伤亡,还给四川灾区带来极大的经济的损失,中央政府就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给予了灾区人民很多优惠政策,这些就显示了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与我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即时与提高!可是在地震之后,我又不禁想到,天灾人祸我们难以避免,可是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社会保障意识,比如,在天灾没有来临之前为自己的人身和财物等买个保险,买个放心。据调查,我国自四川地震之后,买保险的人急剧增加,可与之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比如,就我了解的,现在大多数买保险的人,只是对自己所买保险的性质有个大概了解,而且大多数人,对保险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了解的不全面或者有所偏差,从而导致自身权益受损!就社会保障制度中慈善事业来说,四川地震之后,社会各界对灾区的灾民献爱心,凸显了社会是个大家庭,也体现了社会充满了爱。可随之也有一些负面的新闻曝光,比如现在有很多企业就慈善事业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在媒体的大量炒作中,有企业迷失自身的方向,只是说大话,而在现实中兑现自身捐献的诺言时,却迟迟不交慈善金!从以上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政府社会为灾区提供种种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我们能够明显的体会到灾区重建步骤的一步步进行,也能感受到社会保障给大家带来的温暖!可就曝光的一些丑闻事件中,我也不免反思究竟现实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哪些弊端,我想更深刻的了解,在我当地社会保障制度给我们究竟带来了什么,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是不是就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想。调查笔记(二)
08年8月4号 星期一今天,带着我昨天的问题,我去了泸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在展开我的社会调查之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比如,首先我想了解一下我市的劳动力人口现状,然后就此现状,我还想了一些相应的问题访问一下局里的领导。比如,我市具体的就业率如何?就失业人口,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予以弥补?还有就是我市的五保户究竟是采取怎样的标准予以决定?社会保险在我市的普及率有多高?在社会调查的访谈中,给我感触最深得是泸州市江阳区采取的就业促进五项行动,一是实施教育培训行动,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该区全年计划完成各类培训500o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60%以上;二是实施岗位开发行动,加强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将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作为重点,着力解决就业困难对象尤其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和就业稳定性,做到“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确保全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服务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同时结合经常性的现场招聘、个别介绍、送岗位到家等活动,切实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使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实施创业扶持行动,加大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全区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动态保持100万元;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人员,按每人5万元以内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合伙创业和小企业贷款一户的贷款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四是实施规模化就业行动,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园区建设,规模化解决被征地人员就业,五是实施创新改革行动,多举措、多渠道、全方位促进就业。实施承诺就业,通过组织现场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不断拓展市场服务功能,增加市场服务内容,以服务对象登记为起点,以成功就业创业为终点,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调查笔记(三)
2008年8月15号 星期一在去泸州市劳动局调查完之后,我对我市的就业现状及其它他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大致的了解,觉得行政管理部门在具体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都按照国家规定予以实施。也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今天,我想针对社会的弱势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予以调查。在建筑工地,我发现了许多留在当地工作农民工,在问到国家的惠农政策时,他们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在农村,他们只要按照国家政策从事农业生产国家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和优惠。在他们聊到国家对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农民提供的社会救济时,他们说政府是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可是对于他们农民工来说,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在与他们谈到社会保险这样的现实问题时,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买保险的意识,首先他们觉得社会保险的费用太贵了,有时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承当昂贵的费用,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存在对社会保险的偏见,他们觉得现在买保险其实就是不吉利,他们觉得买社会保险就是预示着灾难,还有一方面是,他们觉得没有买社会保险的必要,因为农民工相当于短期工,有些农民工觉得自己不会在同一个工地呆多久,而且工作完了之后,他们从事的行业也有所变化,从事的地点也随之变化,所以他们没有必要买保险。最后,有少数农民工不了解有社会保险,也不知道在哪里办理社会保险的业务。在了解到他们的现状时,觉得现在城市里面涌现了大量的农民工,体现了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也体现了现在人们还是存在偏见不重视农业。就法律现象来说,现在的农村,有很多农民不了解法律,不了解国家政策,更不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有时甚至少数还存在一些偏激的思想,他们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调查笔记(四)
2008年8月16日 星期二就农民工问题,今天我又做了调查,在调查中给的感触很多。首先,作为我们“衣食父母”,农民们应该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普遍地讲,他们的确没有受过什么高水平的文化教育,也不具有城里人的“眼光和见识”。正是因为他们曾生活在代表贫穷落后的农村中、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他们贫穷、他们“愚昧”,他们的利益也最容易受到侵害。而如今,一旦这些农民失去土地在农村无业可就或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时,为了谋生他们便不分男女老少的纷纷拥向城市,男的农民工一般从事建房修路等工作,女的农民工一般从事保姆清洁等劳务。一个个舒适安逸的居住小区、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条条高速路、一架架立交桥、一座座环境整洁的现代文明城市无不浸透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只有他们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厦的建设者”,才是历史和时代“默默无闻的英雄”。其次,我们该保护农民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国家立法的角度来说,立法机关应当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比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或法规形式要求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或单位必须交纳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保证金,对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超过三个月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对挪用或卷走农民工工资且情节严重的行为按犯罪处理,对侵害农民或农民工利益的行为要规定有专门的组织或机构来进行处理或维权等。总之,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先保证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力量或利益的平衡,要保证农民等弱势群体有敢对社会强势集团说“不”字的权利和条件,要保证立法机关有各社会阶层、各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要保证司法机关能够超然于权力斗争、利益集团之外并真正能起到化解社会矛盾、公正裁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