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学习小组的研究报告
(一)小组建设研究
经过去冬半年四五个月的潜心摸索实践,我们七年级组在学习小组的构建方面初见成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即小组的构建——小组的磨合——小组的优化——小组的自治。下面我就将每一步的行为策略作一总结,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小组的构建
对于新生,我们一无所知。刚开始,大体按小考成绩、性别差异构成了六人小组。第一次月考后,又根据两次成绩和初步了解重新挑选组长,搭配组员,并学习《心动与行动》相关内容,确定了组员的分工和职责。小组初步形成了。
二、小组的磨合1、培训组长,明确职责
怎样让小组运行?小组长至关重要。培训组长成为首要任务。我们让张丹叶老师组织小组长进行第一次学习培训。内容是《心动与行动》中关于小组长的版块。同时各班教室第一期黑板报围绕分工与职责主题也应运而生。各组进行具体学习。
2、介入评价,促进学习
小组初具规模,但各成员思想涣散,行为随便:
5、6号自制力差,不思学习,不服从指挥,3、4号不用心学习,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甚至有的小组长都屡犯错误,自身难管。种种问题说明小组还只是个空架子,没有真正的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思想,凝成一股合力。
为了引导小组朝正确方向发展,我们运用了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分为四块,即课堂表现,周清,班主任评价,月考评价。各老师自想办法,经常互相交流。基本有几种类型:从评价对象来说有个体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从评价主体来说有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为了减轻教师负担和评价的单一性,我们也适当的使用小组间互评的办法。比如语文的背诵任务,我采用邻组同号抽查法就能较好的完成任务。即1组的1号同学到2组的1号背诵,2组的1号同学到3组的1号背诵,依次类推。每个同学完成任务记1分,公示在该组的黑板上。课后记分员填写,由该组组长签名或教师签字。周清的一些作业也如此。有时组长也用书面形式汇报检查情况,并酌情给该小组打分,签字,老师督查。英语,历史也各有借鉴和创新。
3、明化评价,促进竞争
各组评价结果都记录在表格上,一周才可公示一次。可视性不强,对比度不显,于是各班又利用黑板报一角开辟了:“比学赶帮超”一栏,将各组当天的评价结果公示于众,增加了对比力度,促进了竞争氛围。
4、组间对照,取长补短:
期中考试结束后,各班把小组各项成绩合计起来排队,发现小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小组组长负责,管理能力强。组员也服从指挥,齐心协力自然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而一些小组则差矣。为了帮助这些后进小组,我们除了对组长培训,还让优秀小组总结经验,写出心得体会,后进小组分析问题,写出反思,张贴于教室墙上,便于取长补短。
5、针对个案,制定对策
通过以上措施,各小组已基本走上正常轨道,但仍有个别同学目无组规,影响了小组的合作学习。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又因人而异,制定对策。目前,他们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受到师生好评。
三、小组的优化:
第三次月考后,发现小组内有个别同学成绩退步。我们仔细分析,对个别小组进行适当的微调,弱号到强组, 强号到弱组,互相交流带动,使小组合作更趋合理化。
四、小组的自治
短短几个月,初一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是教师管得严吗?不是!是我们逐渐把小组推上了自我管理的层面,初步实行“自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看了优秀小组的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了。有的小组甚至还有自己的组规。组员们现在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小组都搞得井然有序,在课堂上和作业中,我们都能看到小组自治的痕迹,这样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举个例子:比如办黑板报。原先班主任发现几个同学有书写绘画基础,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们。两次下来,我们觉得不仅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且效果不佳。同时,我们也在想:难道不会的同学就永远不用会吗?不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于是,我们商议决定:让小组承办,轮流完成,进行评比。其实,有的小组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我们此举,却逼得他们去学本领。实践证明,学生的办报水平在不断提高,合作能力在不断增强。现在各班黑板报以及年级黑板报都是小组自己设计,老师只审阅,提建议,省了不少心。
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中抄袭现象较多,合作有点变味。但实行自治后,这种现象却少了。他们居然不敢抄袭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评价促使组内有人监督管理了。同时,我们在培训小组长时明确提出:搞好小组风气,真诚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不得欺瞒哄骗,弄虚作假。因为平时比的是能力,最后比的是成绩。
为了监督学生学习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将评价明朗化,各班又开辟了“学习园地”,展示不同类学生的作业,好的给以表扬加分,差的给以鞭策鼓励。
看到孩子们各方面的进步,我们心里感到美滋滋的。又想,何不加以表扬?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除了学习园地外,104班、105班各开辟了“我们在进步”、“哦,我最棒”栏目。
因为我们感到学生书写较差,不得已在每天下午二节课后挤出15分钟让学生练字,由我们四位老师轮流监督。为了促进练字,每周评比一次,将有进步的书法展示出来,并与小组评价挂钩。同时也将组内进步的个人表现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小组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氛围浓浓郁郁,小组自治越来越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二)小组建设成效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目前,我们已欣喜地看到小组建设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学生多了。从小学上来不会学习的,不愿学习的学生占大多数,现在都变得知道去学习了。
2、进步的学生多了。一进教室,就会看到一大片进步的学生,张一鸣、高文静、王超----他们不仅学习在进步,思想也在转变。
3、合作的能力强了。
4、师生的关系好了:师生之间不再是赤裸裸的成绩关系,学生们见到老师问好,主动帮老师做事情。老师也不体罚学生,而成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指点人。师生关系和谐快乐,充满了人情味。
5、教师的管理省心了:管理方面,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一大片、十来个头疼的学生,而是个别问题学生。教学方面,把一个任务教给学生,即使老师不在,他们也在按老师的指点在积极地完成。
6、班级的风气转好了。各小组管理到位,再加上课代表,班干部多重监督,班级的风气明显好转了。
(三)结语
我们走在课改的路上,品尝到了教育的艰辛,同时,我们也收获到了教育的快乐。“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将近半年,我们七年级组培养了两个认真负责,勇于探索的年轻班主任,带出了一支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教师小分队。这支队伍虽然势单力薄,毫不起眼,却在贫瘠的土地上出人意料的开辟出一块崭新的绿洲,一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绿洲。
但话又说回来,其实,我们做的,是别人说过的;只不过我们说的,是自己做过的罢了。万事开头难,庆幸的是我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各方面的问题依然很多,还等待着我们去一一解决。比如小组讨论、展示、练字、阅读等等。
但愿我们都能做好点燃火焰的人!用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去点燃学生,点燃身边的人,把他们带进一个光明美丽的世界里。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指导帮助。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处于真正具体落脚点的地位,具有综合、集结的性质。教学组织 形式的沿革,反映了教学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它在增加学 生的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也因而成为西方当今最受欢迎的教学策略之一。在我国,由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集体教 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本选题针对我国实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在理论上企图吸取国外教 学理论的精华,从而丰富、深化和完善我国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组织形式理论;在实践上,企图将小组合作 学习进行合理移植,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本土化,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育教学质 量的提高。
二、课题释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 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 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 动。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假说的建立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是在北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该课题的 基本思想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和教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小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 标,通过树立教育主体思想,严格地进行基本功训练,诚心诚意地把小学生当作主人,适当调整现行教材和管 理方法,使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并对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发展规律和有效的教育影响及教师应有的素质 等获得科学的认识,推动教育改革,丰富教育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假说也正是上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的思想指导下,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假说是: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现行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基 础上,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合作和互助,不 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业成绩,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合作意识、技能提高以及健康 个性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发展。
(二)实验对象的选取和实验的时间
实验对象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三②班和三③班。为了不干扰该校的教学计划和 避免非实验班产生负面情绪,确保实验情境的真实、自然,本实验尽可能地不改变实验班原订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进度,并且,本实验不设对照班。
实验时间为1995年6月至1996年7月。
(三)实验的具体步骤
1.组织参加实验的教师学习国内外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使实验具有较高的理论起点,防止实验流于 形式和经验。
2.深入实验班级,在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之后,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 行分组。具体分组方法:
(1)为每个小组制订小组概况表。形式如下。
表1 小组概况表
小组组号 小组成员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组总分 小组平均分 小组奖励
说明:①小组平均分=小组总分÷小组人数
②表上的数字为竞赛次数
(2)给学生排名次。要求把实验班上的全体学生按其以往的学业成绩从最高排至最低。这种排列要做到完全 客观。
(3)确定小组数目。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接近40人,按人数分为8组,每组5人。
(4)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到各小组。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②应使全班各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③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 象。④应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⑤每小组设语文、数学小组长各1名,并隔一周 轮换一次。⑥填写小组概况表。
3.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基本式。基本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师精讲和小组成员互助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合作学习形式。其具体流程为:
①教师精讲。这是在课的起始阶段进行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应用生动、直观的手段,扼要讲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提示和点拨。
②小组成员进行互助性合作活动。这是在教师精讲学习材料后,小组成员通过组内的互助性合作,掌握教 师精讲的内容。小组合作活动有以下几条规则:一是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教学内容。二 是只有在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后才能算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在请教老师之前要先请示小组所有成员 的帮助。四是小组成员可以小声地讨论。
③形成性测验。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测验的目的是检查各小组每一成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于前一 阶段的是,测验不允许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助活动,而必须由个人独立完成。测验的试卷可由不同小组交换批 阅。
④小组奖励。与传统教学的个人奖励不同,小组合作学习实行小组奖励。即对测验中个人成绩较好的成员 以及均分较高的小组进行奖励。基本式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侧重奖励优胜小组的做法,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 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⑤在实施基本式合作学习5—6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 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拼盘式。拼盘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的各个 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将分在不同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个专家 组,共同学习
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全部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 部分内容都教给同组其他同学,从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验,检查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单独记分,小组之间不进行比较。
拼盘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点在于,由于任务的关联性很强,大家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都会产生兴趣并表 示关心,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教,从而共同掌握学习内容。
(3)游戏——竞赛式。游戏——竞赛式与基本式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游戏——竞赛式以学业竞 赛代替了基本式的测验。在游戏——竞赛式中,学生都作为不同小组的代表,同以往成绩与自己相当的其他小 组成员展开竞赛。游戏——竞赛式的教学流程是:①教师精讲。②小组合作活动。③游戏与竞赛。其中①②与基本式前两个步骤基本相同。
游戏通常与教学内容有关。游戏以3人一张竞赛桌的形式展开。竞赛桌的3位选手由每小组推选产生。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抽出一张带有数码的卡片,就必须回答与数码相应的问题。按照竞争的原则,参赛者可对 别人的回答进行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答案,正确者记分,错则扣分。
拼盘式的教学流程图示如下:
(附图 {图})
游戏——竞赛式通常是在一个单元结束之后,在每周的周末进行为宜。可根据竞赛的成绩对参加竞赛的选 手进行调整,尽量做到使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参赛的机会。
4.实验结果与分析
(1)本实验为自然情境实验,不设对照班。实验者为了研究传统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时间的 构成情况,分别对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前后的10节课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前后10节课的活动构成(%)
(附图 {图})
从表2不难看出,在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前后,教师在课堂活动的时间均占课堂时间的主体,但在互动时间的 构成上存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实验前,教师几乎不与学生小组交往,而注重与 学生个体及全班学生交往,并将后者置于更优先地位;而在小组合作教学实验展开后,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不 仅是学生个体和全班学生,而且,学生小组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单位成为教师的重要交往对象。这种时间构 成表明,在传统的集体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主要是以教师权威为中心,学生及学生 小组在课堂中几乎是没有作用的,学生处于被动和孤立的地位。而在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后,师生之间的交往改 变了“师——个”的单维交往状况,学生小组作为有实质的功能和意义的单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与学生(个——个)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比例有显著上扬。这表明课堂上的信息、情感交流改变了 传统的直线式而成为网状立体的交流,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2)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主干学科成绩有了变化。实验者在每个实验班中随机抽取了 10名学生,对他们在实验前后的语文、数学成绩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实验班1995—1996期中期末成绩比较(n=20)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在实验后有了提高,且前
后的差异达到十分显著的水平。从平均分和总分来看,实验后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实验前。这表明,尽管我们还不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从 实验前后学生成绩的显著提高来看,小组合作学习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实验前后实验班学习主动性测查结果与分析。学习主动性的测查进行了两次,测查工具是学习主动性自 陈问卷,结果见表4。
表4 实验班自陈问卷测查
由表4可以得知,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其学习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小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提高和积极、健康个性的养成有较大促进作用。
四、关于传统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两点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具备传统集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传统集体教学的弊端而产生,并在世界各国逐步推广开来的。班级授课制自17世纪发 韧以来,几乎一直是在学校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效率高且易控制。但它的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教学不民主,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扼制;固定化、程式化、缺少弹性,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孤立的,学生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不利于学习任务的掌握和社会意 识、社会技能的增强与提高„„。与集体教学的上述不足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优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助。从前面对实验班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构成情况的 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它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 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从而构成了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 重要地位。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 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能力分组,把全班学生划 分成若干个异质成员组成的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 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为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3.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 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给学生提供 了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4.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它主张在小组 学习过程中,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成员,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成员,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小 组合作学习的这种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牢知识保持的强度。为了能够教 得清楚、透彻,作为讲授者的学生就必须对所要解释的材料认真阅读和分析,从而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 度。
5.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
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 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供成员之间合作 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集体教学相容,二者应有机融合,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都不是万能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适宜在班级规模较小的班级中实行。学生过多的班级,不仅给分组、小组的座位排列带来困难,而且,由 于每小组组内学生坐的较近,容易产生说闲话,做小动作,测验时偷窥别人试卷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小 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难以控制,有时会产生看似热烈,其实混乱的局面,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原订的教学计划 难以开展,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另外,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象知识点密 集的内容,就更需要教师的精讲。
上述这些问题,却正是传统集体教学的长处。传统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现有的班级规模过大,人数众多,教 室拥挤的情况下,能够大规模、高效率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使学生获 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能保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控制课堂教学全过程,杜绝课堂纪 律紊乱的现象;能对教学内容和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充分保证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将集体教学和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师精讲的基础 上,使学生得以充分的合作,从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小组学习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让学生胡xx给大家上,我参与到第八小组一起学习,在这节课,由学生按照我预先的设计来组织课堂,基本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而且讨论也很投入。但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自学:这节课我预先就布置了课前自学,而且要求完成这节课的课后练习,但开始书写什么是菱形及其性质这个基础内容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内有两名成员还不知道这个概念所在的位置。这一方面说明前置自学工作一定要独立完成而且还要检查,另一方面说明老师需要制作前置工作单,把课堂需要讨论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去书面完成,老师批阅。
2。组长的功能:在讨论中,组长要紧抓住小组内比较弱的同学,让他们先发言,组长仅仅是做补充发言,或者纠错发言,而且有些发言需要在图形中去演示。(可能需要一块白板,方便组内的展示交流)。组长要不断的呼喊,不断的督促,让组员积极参与。这也要求组长比组员要更快的掌握一节课的知识,和边督促边思考讨论的能力。
3。交流中的语言表达:我发现不论是上黑板展示的同学还是组内的交流,语言的表达很成问题,这可能是两种原因导致,一方面是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清晰,理解不深刻,表达起来比较吃力,所以经常出现“反正就是这样啊”诸如此类急于逃避问题的心理。另一方面,还要学生学会边说边写,手势语和口语同步进行的能力,力争把问题述说清楚,其实这种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因为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基础知识,表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维,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增加自信心。这可能还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教学工作。
4。讨论的内容和交流的时间:什么内容该讨论,什么内容只需要独立完成就可以了,这节课中,其实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是不需要交流的。可以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开始关上书本回答,然后请基本功扎实的同学对概念和定义做一些点评。(这个点评可以在前置作业中留给大家选作,让基本功好的学生能有更多的事情做)。交流的内容主要放在一节课中关键的点上,比如这节课中性质2的证明,还有例题思路的解说。不过解说和书写要一前一后相呼应。
5。点评;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同学回答问题后,要设置点评,点评方法,点评刚才同学回答问题中的语言表述,点评讲解的清晰度,点评其他的方法,甚至顺带给予回答问题的同学表扬。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交流。
这节课由学生来讲解,我作为学生这个角色,我眼里的老师的作用是什么?组织者,课堂思路的设计者,帮助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第四篇:环保研究报告(小组)
节能环保小组研究报告
组长:黄天娇
组员:刘玥临,邵虔,马笑涵,王子莹,牛思淼
“节能环保,共建文明”我相信,这八个字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一定有着或深或浅的印象,也许还会挂在嘴边上。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真正能做到这四点的人却很少很少!
第五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 在科技发展飞速的今天, 把合作观念引入教育,是现代社会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地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优化师生关系的能力,促使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关键词] 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能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学生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和提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参与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需要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需要主动探索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研究势在必行,急不可待。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发挥小组合作功能,使学困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优等生得到全面发展,可以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人为,学习是一种主体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必然要进行信息传播,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多向交流。它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把合作学习列为应该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社会心理学认为,同伴间交往使其有机会学习适当的社交行为。精神分析认为社交失败是由于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理经验给他们带精神上的紧张或压抑造成的,学习适当的行为方式,可减轻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同伴间交往合作的机会。因此,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会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形式。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合作学习的国际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研究热潮。由此开始,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集体化、过程性特点,实现有意义的而非形式化的合作学习,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国情与文化的差异,我们在引进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时,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中国的教育现状,同时,我们更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情,积极开创我们自己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尤其是要考虑到我们的班级规模普遍大于国外,我们的学生从家里到学校都比较缺乏合作的机会,从家长到教师都比较忽视对学生合作技巧的培养,针对这些不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现实状况,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更应该在实践中去发展相应的解决策略。
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某此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1、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没有清晰的界定。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需要研究合作学习适于解决何种学习任务。其次,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的学科,甚至是同一学科的不同学习阶段,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我们必须开发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以适宜不同的学习情境。
2、缺乏对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在不同的实施策略中,学生的合作方式是不同的,评价的方法应当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学生和已经具有较多合作经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再有,合作学习的成效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何评价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对于这些问题,仅靠开发几种评价方法或评价工具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为多种评价主体(学生、教师、家长),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评价多种评价对象(学生、教师),实现多种评价目的提供可能。
(二)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通过这些研究,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被教育系统内部成员所认可,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与此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我们的教师也是在比较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当他们进入师范院校接受职前培训时,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也有不少在职培训的机会,但是,我们现有的继续教育也很少涉及相关内容的培训。由于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一方面,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另一方面,这种单调的、形式化的活动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引导教师学会合作学习,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以提高其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
2、研究者与教师缺乏密切合作。在90年代早期,我国的研究者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对合作的价值等问题进行宏观的论述和探讨,同时也对国外的一些研究进行了介绍,但是,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在操作性、适应性方面有一定欠缺,很难为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
五、课题研究目标
(一)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合作的情感、养成合作的品质。
2、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方法。
3、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4、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研究,让教师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教学论文、教案。
六、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一)优化合作学习小组
1、建立合作小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达到小组间水平相似,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首先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以4—6人为一组,按性别、学习成绩好、中、差搭配,让学生先进行自由组合。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由于尊重学生的组合意愿,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感到宽松、自由、和谐。同学间的情感才能交融,人际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2、小组组员分工。根据组织技能、交流技能、协调技能、评价技能、监督技能等,为小组成员的分工设立相应的岗位,使小组成员有各自的职责。以五人小组为例,可以设立的岗位及相应的职责如下:
小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纪律。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技能。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现象,协调各个组员发言的内容,鼓励大家想新思路。重点培养学生的协调技能。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质量和有无新想法给组员评价打分。鼓励同学间相互尊重。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引导同学在交流中学习,培养交流技能。监督员:两个监督员监督组内以上四个岗位的执行情况。
组内的岗位由几位同学自由选岗,组内协调后,每人一岗,无特殊情况不一人两岗,岗位一月一改选,责任轮流承担。这五个岗位分工清晰,训练目的明确。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它让每个成员都对完成学习任务负有责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技能。合作技能训练月月有重点,月月有提高。
(二)培养合作学习小组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只有最进步的孩子,才能在学生中产生威信,才能带领和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因此,在指导合作学习的实验中,应重视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1、组长选拔民主化。组长的选拔要充分考虑到其学业成绩、同学关系、组织能力和能否以身作则等方面。选拔时,实行民主选举,让每个组员根据组长的选配条件进行推选。由于实行民主选举,组长能得到组员的充分信任,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2、扩大小组长权力。小组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由于组别多,小组中的一些具体情况老师无法全部落实、了解。为了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情况都能及时、具体、准确的了解和评价,这就非常需要小组长的大力支持了。为了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主要按照以下点实践:
首先,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明白自己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讨论,协助老师落实小组任务,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组织开展组际竞赛活动等。
接着,大胆放权,扩大小组长的权力。如:小组长除了有发放材料、带领组员活动、分配组员任务、综合大家意见、代表组员与教师或别组联系等常规权力外,还给小组长有评价组员的权力。有权力给小组成员加红旗、奖励分票、写评语等。这样,小组长的权力扩大了,他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能更自觉地把工作做得更好。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能得到更及时、更具体的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信心也更足了。同时,每周还组织评选一次“先进学习小组”和每月评选一次“优秀小组长”,以此激发小组长的工作热情。最后,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及时反馈小组的管理情况,让小组长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指导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杂乱无章闹哄哄的“合作”,或只停留于表面形式的说说,那都是无意义的。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需进行以下的指导:
1、指导自觉预习。首先,教给预习的方法。即在课前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预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作业。在作业中遇到问题要学会及时对照例题或查寻资料尝试解决,同时要学会及时记录存在的问题等。其次,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每天至少提前预习一至二课时的内容,多者不限。根据超前完成情况的不同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如:作业超前完成1课时的奖励分2分,超前完成2课时的奖励4分,3课时奖励8分„以此类推等,久而久之,促进了预习习惯的养成。
2、指导合作讨论。通过合作讨论,能使光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或片面或肤浅的理解深化,并有效的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把新课学会转化为会学。天长日久,这种“自学”就会成为“自觉”。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为了合作讨论不流于形式,首先,教师要提出合作讨论的具体要求。如:要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勤于思考;要耐心、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要大胆地说出来,大胆地与同学争议;发言时声音要响亮、清楚,但不大声喧哗;如果在小组讨论中意见分歧无法统一,可派代表先到附近小组请教;在组际交流中,小组要派代表大胆把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等等。
接着,教师要经常性地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合作讨论的形式有很多,但是在实验中教师采用较多的是小组合作讨论、组际合作讨论和师生合作讨论。如在新授课前,先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交流汇报预习自学的情况,解决小组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并记录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问。然后再进行组际的交流汇报,共同讨论小组提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经过小组、组际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再由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讲解,进行师生交流讨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又如,每教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就让每个小组的同学既分工又合作完成一幅单元知识归类图。在画图中,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会把自己个人的构思和创意说出来,进行讨论交流。如:知识点要怎么分类?是用网络法、表格法、图示法、还是其它方法表示?等等。然后组长再征求大家的意见,综合大家的看法,组织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作品完成后,再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结构,提高了合作学习效率。
在指导合作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参与的作用,不能只是一个组织者,更不能是一个旁观者。当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倾听了解。学生讨论中遇到障碍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遇到精彩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要成为合作中的一员,要身临其境,才能使学生在合作中保持兴趣,在讨论中获得帮助,从而提高合作讨论的效率。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 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 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 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与调整。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 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五)评价合作学习
1、开展自评和互评。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经常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可以使学生深信自己的力量,指引他们力争上游,去完成日益复杂的学习和认识任务。在指导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开展对学习过程、效果的自评和互评活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下课前几分钟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好时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或本小组、或其它小组等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在合作中的优点和需改进的地方。说说你认为哪个学习小组表现得更好?哪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好?谁有什么优点值得自己学习?等等。然后老师再加以肯定、鼓励。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在反思、总结和激励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从而提高了参与合作学习的信心。
2、实行奖励制度。奖励既是对合作学习的一种评价和肯定,又是促进合作学习的一种催化剂。通过奖励,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愉悦心理,又能增强合作的信心,产生继续合作的动力。因此,为了激励合作,鼓励竞争,实验采用奖励分票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实验中,打印了有“一分、两分、五分、十分”等票值的奖票。奖励形式是发言一次奖2分,敢于争议的一次奖5分或10分,每次作业自觉完成的奖2分,书写工整的再加奖1分,有进步的再加1分„„,各种奖励都可以累加。积累到一定分值可随时找组长或者老师兑现奖品。以得分票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一系列人人参与,机会平等的奖励评价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全班学生参与学习,参与竞争,不断进步。
七、课题研究策略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需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1、实验探究规律时。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其奥妙,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实现真正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中,在学生用笔尖扎出“14”得到(图1)所示图形后,我把性质的教学放手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学生能轻松地将图中“,线段被折痕垂直平分”等性质探求获得。
2、辨析易混概念时。例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学生探索“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因为存在“两边夹角”、“两边一对角”两种不同的情况,看似相似的条件,其结果却一个是公理,一个是假命题。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果,以后势必会出现“边边角定理”的错误,如果让学生充分进行合作探究,寻出错例,就会减低发生错误的概率。
3、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例如,让学生探求测量教学楼高度的方案时,因方法的多样性,组织进行学生合作学习,以便能拓宽学生的思路。结果通过分组讨论后,得到多种测量方法:a直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b先测量每层楼的高度,再计算教学楼的高度;c利用同一时刻实物与影子的比相同,再测出教学楼的影子通过计算获得结果(如图2);d用镜面反射的原理求出教学楼的高度(如图3)等,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方法比教师单一说教要丰富并且生动得多。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时可以先通过独立解答,再将作业在小组内互阅、互改、互评,从而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弥补了自主探索的不足。
5、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在探索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时,需要进行许多次的试验,仅靠一个人那要花费很多时间,此时可开展合作学习完成。分别安排掷硬币、记录数据、统计数据、发言汇报等多项工作,并且轮流试验的各项内容,达到共同完成这一实验目的。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活动,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使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6、解题方法有多种时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七年级上册《字母能表示什么》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火柴棒按下图的方式搭正方形(1)填写下表 正方形个 2 3 4 5
火柴棒根
(2)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学生1:在搭建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之后增加一个正方形就相应增加3根火柴棒,因此X个正方形就需要增加3(X-1)根火柴棒,可以列式得4+3(X-1),即(3X+1)根火柴棒。学生2: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因为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本来搭两个正方需要8根,但根据搭建方法可知道每两个连续的正方形就有一根火柴棒是重合的,因此搭2个正方形只需7根火柴棒,依次类推,搭X个正方形就有(X-1)根火柴棒重合,那么搭X个正方形需4X-(X-1)根火柴棒,即(3X+1)根火柴棒。另有学生3:„„4×2+2(X-2)+(X-3)根 学生4:„„4×2+3(X-3)+2根 „„
当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只一种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即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7、遇到难题不能独立完成时组织合作学习例如,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游泳池中有一群小朋友,男孩戴蓝色游泳帽,女孩戴红色游泳帽。如果每位男孩看到蓝色与红色的游泳帽一样多,而每位女孩看到蓝色的游泳帽比红色的多一倍,你知道男孩和女孩各有多少个人?
教师出示这个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发现有些学生无从入手,难以解决,此时教师趁机可提议让学生按预定方案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共同探讨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此外,当对某一问题有争议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表现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需要与人分享时等等,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游戏竞赛法
“游戏竞赛法”是以学业竞赛代替传统式的测试。数学课堂中,为巩固新学知识,教师都会安排一定量的练习,而练习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学生做,教师讲。长期如此,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采用“游戏竞赛法”合作学习方式替代传统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竞赛中进步,更乐于让学生接受和喜欢。
例如《因式分解》授完后,教师可安排了以下一系列竞赛游戏:
全班分六个小组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每题答题时间为30秒,当一组答错时,另一组可进行补充纠正,结果根据得分高低分一、二三等奖各一、二、三名。题目分抢答题、必答题。抢答题:
下列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1)(x+1)(x-1)=x2-1(2)9a2-6a+1=(3a-1)2(3)a2-b2+ c2-d2=(a+b)(a-b)+(c+d)(c-d)判断下列各题因式分解的对错:(4)a2-4ab-4 b2=(a-2b)2(5)(a+b)(a-b)-a+b=(a+b)(a-b-1)(6)2 x2+xy-y2=(2x-y)(x+y)必答题(题号抽签决定): 分解因式:x2+2xy+y2-1 分解因式:4(a-b)2-9a+9b 分解因式:m4-n4+m2-n2 计算:(2-32x4)÷(4x2+1)÷(2x+1)计算:〔(3a-7b)2-(a+5b)2〕÷(4a-24b)解方程:(4x-3)2=(2-7x)2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在游戏、竞赛中,学生都作为不同小组的代表,同以往成绩与自己相当的其他小组成员展开竞赛,这种合作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2、协同合作法
“协同合作法”是合作学习最常用的方式。即教师精讲和小组成员互助合作相结合,其具体过程为:第一步,教师精讲,在课的起始阶段进行。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手段,扼要讲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揭示和点拨。第二步,小组成员进行互助性合作活动,小组成员通过组内互助性合作,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
3、切块拼接法
“切块拼接法”也是合作学习中较常用的方式,即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子题,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对应的若干组,由每位学生负责一个子题,负责相同子题的学生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究负责的子题,再将精熟的内容教给同组的其他同学。
例如《制作无盖长方体》这一课题学习,可采用“协同合作法”和“切块拼接法”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可将课题内容分成四块:(1)有关无盖几何体的用途搜集;(2)制作无盖的长方体有哪几种方法;(3)测量制作的长方体的长、宽、高;(4)用计算器验证何时长方体的体积最大; 教师先采用“协同合作法”,再采用“切块拼接法”。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承担了“听课者”的角色,同时承担着“授课者”的角色,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教。
另外,合作学习的方式还有团体探究法、共同学习法、小组成就区分法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九、课题研究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在实验中创设愉快的课堂情境,以趣激学,寓教于乐,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成效的愉悦感:乐学—爱学—活泼学—创新性地学。
(二)创新性原则。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现代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运用目标性教学原理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认知规律,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求疑探新的想法,掌握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
(三)活动性原则。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强调动脑、动手、动口,增加开放性、实践性时间,促进知、情、行和谐发展。
(四)有序性原则。根据实验方案和计划,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让学生有领会新模式的时间,体现从易到难、由表层研究到深层探求的递增性。
(五)主体性原则。在创新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创新教的导体,学生是创新学的主体,而两者又是导、主相互关系。教师充分发挥导体创造性,用各种创新教的手段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课题研究成果
为了对实验成果有一个全面、具体、准确的总结和评价,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成绩、表现、变化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对比(部分调查表见附件)。调查和对比的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合作的情感的调查;
3、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的掌握情况调查;
4、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期中、期末测试的对比情况;
5、实验班与对比班数学难题解答准确率和应用题多种解法的情况调查;
6、实验前后学生参加县、校级别的数学竞赛获奖情况调查。
根据具体的数据分析,结合平时的总结积累,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课题实验最显著的成果。实验前,学生在回答问题上都是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只会死读书,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景观异常沉闷。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课堂上,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想说、敢说、会说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学校老师和行政无论平时上这个班的课,还是听这个班的课,都明显感受到这个班的变化极大,都喜爱上这个班了。
(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加喜爱数学。实验班中原先喜欢数学只有33%左右的同学迅速提高到了90%。这说明,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有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真正爱上了数学。
(三)学生互补作用得到发挥,整体成绩显著提高。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是充分发掘和利用了人际资源。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经过实验,学生会问、善问的习惯慢慢养成,敢说、会说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思维常常会产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于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从多角度思考,或是一题找到多解,或是打破常规的常有出现。关系密切的例题之间,学生也会从合作中找出异同点及转化点。具体对比资料中反映出实验班学生在难题准确率比对比班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应用题多种解法比对比班多出四种以上。参加县、校级别数学竞赛获奖的人次实验后比实验前明显增多。而且,随着实验的深入,这种对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说明实验的开展,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热烈的合作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也因此常常在合作中迸发出来。
(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促进了人格健全。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我班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人人富有团队精神。班级中许多独生子女特有的孤僻、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得到了很好的纠正和根除。有96%的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健全了学生人格,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六)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通过学习和实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对自身地位变换的认识,逐渐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学生主体的选择、适应和可能,尊重学生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悟、体验、发现和探索。使教师能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正确地教学定位,合理地科研接轨,主动地吸取教学科学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深入地开展各类教改实践和课题研究,加速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七)初步建立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建立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需要、优势和潜能,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满足个性发展;使教师更加及时和准确的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促进了教师改进教学,提高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得到科学量化后的指导性、期待性的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和良好的服务。
(八)形成了许多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教学实例和个案。
十一、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课题研究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探索和研究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学生活动设计,使学生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同时,也呼唤教师不断增强素质,适应新的变革,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要求教师拓宽知识,开阔视野,增强自身的跨学科综合能力。通过学习锻炼提高教科研能力,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二)课题成果的推广。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是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若经过更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则可以建立一个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相关方案、策略的资源库。资源库的建立有利于广大教师结合新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展开放的,探究式的教学。
(三)今后思考的问题。
在指导合作学习时,中、优学生的进步变化是较快。而后进生提高的速度较慢,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而且有时会出现短期内明显的退步。这不但是后进生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也是实验老师所不放心的。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合作成效,让这些后进生在短时间内也有显著的提高,即采用何种措施可以使这些后进后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型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呢?这是课题实验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参考文献
1、周宇轩、刘成通:“‘自主、合作、创造’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合作学习问题研究”,李荫欢主编:《朝天奋飞》,广东: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版,第64—72页。
2、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广州市教研室主编:《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与方法》,广州:广州教研室1999年版,第161—170页。
3、刘晓俊:“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丽水市教研局教研室主编:《数学探究论文教案集》,2003年5月。
4、周鸿:“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丽水市教研局教研室主编:《丽水市七年级(下)新课程教师学科培训交流材料》,2005。
5、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