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时间:2019-05-12 12:0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第一篇: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美国 小城镇追求个性

美国在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

美 国建设小城镇不能随意而为,需要编制详规,而且政府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 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则负责小城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 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 济环境。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小城镇建好 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德国 村镇建设注重自然美

德 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 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 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 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 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日本 发展小城镇缩小城乡差别

日本建筑界目前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人口过疏问题,三是旧区改造问题。而这三大难题在小城镇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城市大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形成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这时日本的城乡差别加大,小城镇没有 发展反而萎缩。70年代后期政府反过来开始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至80年代中后期,全国村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已和城市基本持平,政府鼓励人们返乡工作。

日 本注重在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东北部的山形县小国町,现有1.1万人口,面积738平方公里,97%都是山林,远离大城市,周围是山,有三条河通过,是“ 孤立"的小城镇。1955年人口1.8万人,之后沿海地区发展了,人口被吸引过去。当地政府为了本地的发展开始搞规划,找特色。除去搞水力发电、办工厂之 外,开始大搞特色旅游和旅游农业,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吸引城里人来度假。小国町地处东北,冬天积雪很厚,达2米多深,适合搞滑雪旅游场项目。城市离自然越 来越远,大城市的人渴望回归自然。当地还辟出一部分山地让城里人自己种、自己收获当地特产的山菜。

日本在开发建设小城镇中,注意保护农民的收益,对农产品实行限产,对价格实行保护价。

日本国内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的价格都相当高,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多少。这样一来,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小城镇的住宅及各项建设就能做到协调一致。

在 小城镇旧区改造时,注意保持传统风格。如在奈良附近有一个古镇寺内町,在改建时就保存完好。此外,日本小城镇建设也有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土地私有制与生 俱来的缺陷。由于土地私有,使旧区改造非常困难,“钉子户"非常难拔,极易形成不完整和支离破碎。由于土地私有,使不同户主建筑物互不相连,浪费土地,每 栋建筑交通占地面积过多,建筑使用面积系数很低,浪费严重。

英国 开发小城镇吸引大城市人口

伦敦市政府支持大规模开发新的小城镇。原因一是战后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国中部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是政府根据当时的趋势估计,需要开发居住、就业条件和预留规划用地。

英国的小城镇开发分为三个阶段:

1、1946—1954年,这时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城市的过剩人口,主要特点是城镇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功能区分清晰,较多考虑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2、1955—1966年,这时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分区趋向于综合功能分区格局。

3、1967—1976年,这一时期新的小城镇大部分由在老城镇基础上开发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形成,对于不适合单独扩展的小镇进行了成片合并。

第二篇:国外小城镇建设方案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小城镇建设做法

美国的小城镇建设

1.1重视规划的作用

美国小城镇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四点。—是首先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

1.2重视基础设计建设

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其资金主要靠对纳税人征收汽车关税、汽车消费税和汽油税等来筹集,资金来源稳定、合理。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建设资金来源于当地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收。必要时,政府还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措资金。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为确保开发商能够承建基础设施,州和城市政府规定开发商要缴纳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金,如果开发商不履行承诺,政府可以取消其开发资格。

1.3重视环境建设

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美国的环境建设的内容比较广泛,并不仅仅局限在种花种草、植树造林等园林绿化方面,而且更注重城镇景观环境的设计。建筑物的外观设计、道路的线形、沿途景观以及路标等既是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要素,也是环境建设的内容。此外,美国的小城镇建设非常重视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先进完善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解决了环保问题,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美国的小城镇不但拥有与大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而且还有大片的森林、绿地和更为接近自然的、令人感到优雅舒适的环境。

1.4重视城镇特色

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住宅多以一二层为主,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得体,并且十分重视旧建筑物的保护和维修,在维修传统的建筑物时,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外观,而且还注意保留传统的室内装饰。

1.5重视建设管理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的小城镇中见不到违章建设的现象。即使要改建自己的住房,也必须要按照当地的规定,征求所在住区居民的同意,否则就要受到控告。

1.6重视公众参与

在策划小城镇的各种开发建设项目时,美国的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当地的居民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尤其在项目的策划和规划设计阶段,政府会尽可能地听取公众的意见。通常的方式是政府相关负责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当地的居民共同召开恳谈会、论证会等,共同讨论项目的立项和规划设计方案。首先由政府人员或规划设计人员就项目的立项意图、规划设计方案等进行说明,然后再征求居民等的意见,最后再进行修改,如此需要反复多次。

德国的村镇建设

2.1村镇改造和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解决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避免农村人口过疏和大城市人口膨胀的问题,德国政府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改造和建设好村镇,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把农民稳定在村镇,安心发展农业的战略,并制定了相关措施。首先,是以(《农业法》为基础,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等法规;其次,是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第三,是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村镇改造或建设的投资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分担。对于基础设施、公用建筑以及住宅等建设项目,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补贴总投资的35%,剩余的30% 由农民个人负担。充裕的财政支持、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为德国的村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正因为如此,大城市没有过度增长,而小城镇发展得很快,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

2.2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现在,即使是最小的村镇也都具备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切设施。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公路相通,每家每户都有柏油路相连;供水、供电、供热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备完善; 幼儿园、义务教育9年制的学校以及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这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

2.3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

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筑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但每个单体建筑富有个性,纯朴自然,而且整体景观也十分协调优美。德国的村镇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村镇建设项目的选择必须通过专家论证,建设项目的设计必须通过多方面招标,然后经乡理事会通过,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

2.4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德国是环境保护第一大国,全国森林覆盖率达33%。在村镇建设过程中,环境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重点,绝对不会为开发建设某个项目而破坏环境。为优先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项目建设是不被允许的。虽然对城镇建设用地方面,在法律上没有硬性的人均指标规定,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则有明确的规定。在建设法典中,环境保护占据重要的地位,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规定制约着建设的全过程。政府规定,任何项目的建设都要保证绿地总量的平衡,决不允许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50人以上的村庄必须进行污水处理,或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或采用生物处理技术。乡镇政府所在地一般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德国政府还规定,具有200年历史以上的建筑均须列入保护之列,并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古建筑、街道的维修、保护工作。

2.5鼓励公众参与村镇建设 政府规定,凡村镇改建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公众民主讨论后,才能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立项。在立项时,首先要组成一个与此项目有关的所有居民参加的委员会,并从中选出12人左右组成理事会。由委员会和理事会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并决定是否申报立项。项目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再由该理事会负责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土地调整等事宜的组织、协调和决策。从项目的立项、申报到政府批准后的规划设计、施工招标以及建设管理等,公众始终是站在主导地位的。

英国的小城镇建设

3.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

受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傅立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并发起了田园城市运动,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解决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创建新的舒适宜人的理想家园。霍华得的田园城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位于大城市周边的、人口为32 000人的卫星城:②周围为农田,即存在于田园之中;⑦中央为商业、住宅、工业混合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

20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得以付诸实施。田园城市运动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影响极大,其思想至今仍为英国的新城规划所继承。

3.2新城建设运动

1946年,当时的劳动党政府制定“新城市法”,准备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以促进人口的分散和住宅的建设。新城市的建设由部长制定开发地区,由开发公司进行征地、建设住宅及配套设施。这些新城独立性较强,不但具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生活和就业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新城开发公司为了吸引更多居民和工厂迁入新城,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居住设施以及环境的规划建设。建成后的新城不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而且环境更优于大城市。新城的建设对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3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

据前不久公布的一项有关英国最佳工作城市的权威调查显示,2O世纪6O年代建成的新城米尔顿·凯恩斯高居第二,排名超过了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如今已成为英国闻名遐迩的经济重镇,并且还是英国新城镇建设之典范。

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于1967年开始规划建设以来,一直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政府进行先期投资,首先将该地区的土地买下,然后交给开发公司去建设。城镇初具规模后,地方发展部门将开发后的土地和房屋出售给公司或个人,收回国家投资。该城规划占地面积为8 903hm2,规划人口为25万人。与古老城镇不同,该城平面呈方形,高速公路横贯中心。方格形的道路间距为1km,平坦宽阔的大道、合理的建筑布局以及邻里单位内的人车分流,都显示出城市规划的特色。同时,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作为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城市中心还设有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现代化商务写字楼等,为该城居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经过3O余年的全面规划和有序开发,米尔顿·凯恩斯已成为拥有2O.7万人口的经济重镇。

3.4农村中心村的建设

为了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搞活乡村经济,英国政府从2O世纪5O年代起开始实旋大规模的村镇“发展规划”,其具体措旋就是建设中心村。政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加强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住宅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建设,改善乡村的生活和就业的环境条件,促进乡村人口的集中,以便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中心村建设虽然对提高乡村生活的质量,改善乡村生活和就业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2O世纪7O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的乡村政策又出现了重大转变,由“发展规划”转向了“结构规划”,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作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此后,英国的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建设局面。

日本的村镇建设

4.1日本村镇示范工程概况

村镇综合建设规划是村镇发展的总体规划,村镇示范工程只能适用其中的一部分,必须以村镇综合建设规划为基础进行立项。编制村镇综合建设规划需要接受国土厅的指导并由国土厅拨给补助经费;而村镇示范工程的规划则是根据村镇综合建设规划进行编制和实施,需要接受农林水产省的指导并由农林水产省拨给补助经费。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村镇示范工程适用对象的范围可以是“几个村落”、“单一的市(镇、村)”或“几个市(镇、村)”。示范工程的实施主体通常由具体实施的政府担任,但也可以由省级政府、农协等的农业团体担任。村镇示范工程的立项制度一开始就受到市(镇、村)政府的全面支持。在该项制度出台后的2O年里,全国有1 300个以上的地区立项、实施,其覆盖范围达到全国市(镇、村)总数的40%。

村镇示范工程投资费用的5O% 由中央政府负担,其余由各级政府分担。编制规划的经费也可以享受政府补助,通常为5O%。各级地方政府所负担的费用也可利用国库拨款(地方交付税)或通过发行地方债券等方式进行筹集。各级政府的负担比例因省而异。虽然也可以让地区居民负担实施费用的一部分,但是,这仅限于下水道的末端管道的直接受益者,而且,受益者所负担的费用可以利用金融公库的低息贷款来支付。

4.2村镇综合建设规划的编制和村镇示范工程的实施 4.2.1规划主题

日本国土厅要求在制定村镇综合建设规划时,最初应把缩小城乡差距作为规划的主题,以后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地调整主题,这种作法不但明确了不同时期的规划方向和实现目标,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规划水平。自2O世纪7O年代初日本实施村镇示范工程以来,规划主题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各个阶段的规划主题如下:

第一阶段(1973年-1976年):缩小城乡生活环境设施建设的差距;第二阶段(1977年-1981年):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定居社会;第三阶段(1982年-1987年): 地区居民利用并参与管理各种设施; 第四阶段(1988年-1992年): 建设自立而又具有特色的区域; 第五阶段(1993年-):利用地区资源,挖掘农村的潜力,提高生活舒适性。规划主题的变化反映了日本的村镇建设在不同阶段所突出的不同重点,也说明了日本的村镇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4.2.2规划编制

村镇综合建设项目分为编制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规划、项目实施三个步骤。希望立项村镇示范工程的市(镇、村)必须编制村镇综合建设规划,村镇示范工程只能适用其中的一部分。在村镇综合建设规划中应明确以下几项内容:村镇现状与村镇建设的课题;村镇综合建设的构想:村镇未来前景的展望、产业的振兴、生活环境建设、社会组织以及地区经营等;建设计划:村落、道路、下水道、排水施设、土地用途划分、工商施设、公共设施等的建设目标;地区行动计划:为实现村镇综合建设构想,地区居民应开展的行动目标。编制规划时,应以村落为基础单元,自下而上地进行汇总。村镇综合建设规划制定后,需要编制村镇综合建设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工程实施规划),即相当于村镇示范工程的实施规划。

为能广泛推广综合建设项目,中央政府指定了工程项目实施。菜单,各地区政府可从“菜单 中选择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方式。目前村镇综合建设项目的指定“菜单。在编制规划时要以居民的意见为基础,一般是通过:①民意调查;②设立由居民代表、专家等组成的委员会(或协议会、审议会等);③召开村落居民座谈会这三种方式来听取居民的意见。

4.3村镇示范工程中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4.3.1村镇道路

2O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汽车的迅速普及,道路建设成为村镇居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缩小城乡差别 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首要任务。修建村镇道路的基本要求是要使汽车1毙直接进入各户住宅的用地内。

4.3.2村镇公园

由于国土狭窄,日本村镇地区的所有角落都作为耕地加以利用。除神社寺庙的庭院外,很少有可供学生练习棒球、足球或老年人休闲的开阔空地。因此,在村镇示范工程的实施地区几乎都把村镇公园列入建设项目之中。

4.3.3村镇公共活动中心

村镇公共活动中心是举行各种集会或娱乐等活动的大型多功能设施,每个项目实施地区只允许修建一所。建筑面积大都控制在1 500m2以内,设有多功能大厅,会议室、进修室、烹调实习室、洽谈咨询室,图书室、电化教室等,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平时,大厅可作为排球、羽毛球等的运动场所或交际舞教室;特殊需要时,还可作为成人节仪式、结婚典礼等的会场。为保证该设施的正常运行,部分地区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但是使用费用非常低廉,不会给居民带来负担。

4.3.4村落排水设施

20世纪80年代后,加强污水的处理呼声越来越高,建设村镇下水道成为村镇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村镇下水道一般以村落为单位修建,并通过小型处理场进行污水处理,也可根据需要,几个村落共设一所污水处理场。处理后的水质需要满足环境法规定的排放标准,如再生为农业用水,还必须符合农业用水的标准。由于处理过的水在村落附近排放,有利于当地的水土保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3.5亲水空间和生态池等的建设

原来村镇修建的农业用水渠、蓄水池等设施的目的在于灌溉农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设施的环保功能和休闲功能正在加强。长期的实践证明大规模建设庭园式的人工设施不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吸引游客近年来,采取了各种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方式。例如,采用接近自然的施工技术,在恢复或营造当地生物的栖息环境的同时,又可以保持原来的水利功能。

总 结

纵观上述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理论和做法各具特色,但是大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1)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总的来讲,政府的支持可以概括为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支持,这不但为小城镇建设指出了宏观发展方向、提供了建设资金和良好的技术支撑,而且还唤起了各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

(2)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小城镇规划不但具有综合性、科学性、超前性、务实性,而且还具有权威性。规划一旦得到批准,就必须按规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

(3)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小城镇始终把创造一个比城市更优美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放在首位,十分注重改善小城镇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能源供给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等,努力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4)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特殊的人文环境和生态景观是历史传承和大自然赐给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应该珍惜爱护。且保护好人文环境和生态景观,也可以突出小城镇主要特色。

(5)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小城镇建设。鼓励公众参与不但使小城镇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能充分反映民意,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也促进了公众对小城镇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既加深了公众的归属感,又可以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也保护了地方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三篇:文明卫生小城镇建设经验

文明卫生小城镇建设经验

彝良县城始建于1909年,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小城镇。多年以来,由于受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县城规划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脏、乱、差、挤”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地影响了彝良地方形象,影响了彝良人的形象,极大地阻碍了全县对外开放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县委、政府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切实把城市建

设和管理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从2001年12月我县城市综合治理整顿万人动员大会开始,拉开了县城“六大秩序”治理整顿管理序幕。(来自wenmi114.com)两年多来,在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广大居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支持下,全县上下各级各有关部门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彝良实际,紧紧围绕建设县城“一湖二环四片区”精品旅游文明卫生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民动员,克服了建设资金缺乏、管理基础薄弱、管理队伍力量不足等诸多困难,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机制,强化服务,严格管理,使我县城市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日常化的管理轨道,县城“脏、乱、差、挤”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始终保持了优美、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市民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文明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树立了彝良良好的地方形象,受到国内外来宾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加强了乡级集镇管理,形成了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领导,建队伍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强化队伍建设。2000底,我县就组建了城管监察大队,负责城市管理工作,但由于力量薄弱,管理效果不明显。为确保真正管到位,2001年底,成立了由1名政府副县长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城市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指挥城市管理工作。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落实了政府办一名副主任兼任主任,专职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此项工作,改变过去多个部门实施多头管理,实际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状况,理顺了管理体制。办公室下设“一队、一站、四个中队”分工负责开展工作。即: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全县抽调12名精干人员组成,落实了编制,负责城市规划建筑等秩序管理;角奎环卫中队,聘请了69名环卫工作组成,负责全城14条街道的保洁工作;交通秩序管理中队,由交警队抽人组成,负责交通秩序管理;河道秩序管理中队,由水利局抽人组成,负责河道秩序管理;城市管理警察中队,由公安局抽人组成,负责为城管工作保驾护航。同时,对全县18个乡镇设立了集镇管理所。管理经费由县城干部职工每年每人承担50元的城市管理维护费和财政预算解决,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同时,县委政府每季度听取一次城管工作专题汇报,城管委每月召开一次城管工作专题会议,并把城管工作和单位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秩序情况纳入各机关事业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了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抓规划,建制度

规划是龙头,制度是保证。我县始终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完成了县城总规和详规,严格规划控制,重点对影响市容市貌的各类市场进行了全盘统筹规划,确保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根据规划布局和县城管理的实际需要,制订出台了《彝良县城市管理试行办法》,对“六大秩序”管理做出了具体的管理规定,使城管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一是规范交通秩序。控制电三轮总量,划定区域集中停放小客车、电三轮和花轮车,严禁乱停乱放,严禁载重车辆进城。二是规范市场秩序。严禁地摊和屋檐摊,“坐商一律归店、行商一律归市”,禁止大型建材和机械修理在城区内经营。三是规范卫生秩序。严禁乱丢、乱倒、乱帖、乱挂、乱吐和燃放烟花爆竹、敞养牲畜;对机关单位、个体经营户和居民户全部实行门前“三包”制,签订保洁责任书;对街道实行由环卫工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全天候24小时保洁责任制;对主要街道进行定期冲洗。四是规范建筑秩序。严禁违章建筑、私搭乱建,实行封闭施工。五是规范河道秩序。六是规范治安秩序。建立了以110为龙头的城管、公安、交警、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勤、分别执法、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安联动联防监管体系,制订了服务承诺制,保证及时出警,及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对违反相关规定行为,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相应制订了严厉的处罚规定。

三、抓建设,打基础

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核心在建设。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县切实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投入,吸纳民间投资,盘活存量资产,聚财聚力搞建设。先后筹集资金1亿余元完成了人民街改造,工商小区、个私园区等小区和人民广场、罗炳辉广场以

第四篇: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

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对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及其对城市周围富庶的佛斯河谷底的威胁。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 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 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这些铸就了温哥华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也树立了大城市打造宜居的典范。

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在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费心思。

此外,在交通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 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把人才培养与引进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如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知识讲座、法制宣传、讨论会等社区教育来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避免了城市发展中很多缺少控制的问题。管理机制能保证不同的规划和执行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保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进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从而获得一个可信而可行的规划。公私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开发中整合意见和资源的一条值得世人借鉴的途径。

2.3.1城市发展背景概况

西雅图属纽约州,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也是美国的高科

技产业中心之一。西雅图地区常年风景如画,并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近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及居家的城市”。

.3.2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成为世界上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西雅图在规划的内容、编制程序和规划修订上均较全面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规划首先确立了弹性生长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独创新颖的规划模式——都市集合,制定了完善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其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主要是将西雅图都市区按建设密度从大到小分为“都市中心集合”、“核心型都市集合”、“居住型都市集合”和“社区中心点”四大类,每类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划,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交通规划中,力求缩短通勤和购物距离,鼓励公交、小巴、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多样以及区域性和社区性等综合特征。社区规划则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合作、平衡利益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要素界定了规划的总体原则和框架,设计了专门的规划程序和格式,以保证每个不同的社区在规划上的同一性。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等多方面,都能保证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参与行动随具体项目进程分阶段分解到整个过程中。在参与过程中,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操作 程序,涉及内容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订,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为保证公众参与的质量与效率,尽可能地量化程序中的各项指标,使其具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减少各类资源消耗、维护资源环境也是西雅图建设宜居的一项重要举措,包括减少家庭及办公环境的资源消耗,降低城市对各项资源的使用,增加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方面。

中小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背景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而这样的城市问题往往出现在人口集聚增长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尚不突出。不仅如此,中小城市在宜居性建设上也更具有优势。首先大量的中小城市面积并不太大,但与山水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好的生态优势。其次,多数中小城市社会结构不复杂,流动人口不太多,相对来讲,社会较为安定,易加强管理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第三,不少中小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多元化的特 征,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此外,中小城市的住房价格相对便宜,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和谐的社会关系,比大城市方便的交通条件和城乡之间的联 系,更容易造成祥和、安全、健康、便捷的人居环境。事实上,排在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宜居城市排行榜前列的几乎全都是小城市。

(1)美国

最受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是高等教育中心。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市被《城市排名和等级》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这里有著名的弗吉尼亚大学,还有雪兰多国家公园,风景十分秀丽。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弗吉尼亚大学在高科技方面与企业的研究合作,还为该市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使经济健康发展。

交通方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美国人挑选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位于华盛顿的班布里奇岛,有好的学校,房屋价格合理,风景优美,且拥有大城市休闲娱乐的便利交通条件,人

们每天搭乘渡轮就能到临近的大城市。纳珀维尔是独特的安静与平和、都市风光与小镇生活和谐共存的小城。沿着河边小道漫步,每个人都会随时驻足和旁人闲谈。在拥有这种闲适生活的同时,纳珀维尔拥有所有可能的购物设施、首映影院和各种档次参观的地方。

《金钱》杂志和CNN评出的“全美最宜居城市”是美国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新泽西州的莫里斯敦。洛克希德公司的雷达制造基地、一家大型IT公司和银行分行,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城中的学校教育水平较高,犯罪率低。每到节日,还有全市性的音乐、戏剧表演。高收入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人们在此安家落户。

(2)德国

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焦点》杂志每年都推出“宜居城市排行榜”。该评选活动有30项标准,其中包括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学校、安全的街道、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供人 们自由进行艺术和休闲活动的空间等。评选结果表明,德国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更多的是戈斯拉尔等小城市,即使排行榜中最大的城市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也不过上百万人口。以戈斯拉尔为例,城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丽古朴的街道。由于紧邻高速公路,并有铁路线经过,交通非常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德国十大连锁超市都在这里开了购物中心。西门子、大众等大公司在此设有制造基地,一些服务性机构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小城民风淳朴,禁止出售酒精饮品,但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的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近10年小城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刑事犯罪活动。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自驾残障车,方便地行驶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其他国家来的移民,也能与原来的居民和谐共处,没有种族和肤色的区别。

(3)阿根廷

在阿根廷,宜居的标准就是人们能不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富裕地生活,愿不愿意在这里安下自己的家。目前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5年全球“五大最适合退休人员居住的城市”之一的巴利洛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利洛切位于安第斯山脉东麓,风光秀丽,有雪山、森林和草甸,旅游业是其主要产业,每年吸引大约50万游客。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是吸引人们居住的一个重要因素。巴利洛切的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按人均比例计算,在阿根廷处于较高水平。天气好的周末,当地的青少年和文艺团体,经常会在市政广场搞一些免费的演出活动。

在巴利洛切,一栋带1 000多平方米绿地、能看得见湖水的两层小楼,售价基本在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这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能接受的水平,因此城市生活成本较低,也增 加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国外宜居性城市建设案例总结

从上述宜居城市的发展案例中,不难看出,优美的环境是公众对宜居最基本的要求,不论是像温哥华、新加坡一样的大都市,还是如同夏洛茨维尔、戈斯拉尔这般的小城镇,政府在如何创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上均下足了功夫。所以,几乎所有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口号的城市都会从生态建设入手。国外城市生态化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他们依然在此基础上 不断丰富其内容,美化其环境。其次,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备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 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各个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阶段。国外的宜居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了各项硬件设施的便利性与人性化,如西雅图在交通规划中,鼓励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温哥华在优化一些基础设施时充分考虑不同阶层、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便利性等。宜居城市不仅需要良好的“硬环境”,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软环境”。由于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相对完善,所以更重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强调城市的人文环境和 文化氛围。如温哥华在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并通过具体的手段竭力为公众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新加坡更加重视城市宜居性建设中

“人”的因素,通过人才培养、引进以及社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自身素质。戈斯拉尔民风淳朴,文化设施丰富,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并且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群都能在这个城市舒适地生活。巴利洛切不仅拥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而且经常会有免费的演出活动在市政广场举行,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了不少外来居民。其实,这种亲和的人文氛围和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才是宜居城市真正的精神体现。

3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结合目前国内城市自身特点,笔者将综合以上国外典型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实践经验,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不同角度,谈几点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

3.1促进公众参与建设

公众参与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重大决策对于城市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管理者了解公众的实际需要和各种规划决定对他们的影响;能启发管理者去创新以满足民愿;能使规划重视人们对城市的多样化追求,增强城市的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公众参与是引导宜居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国外典型城市建

设的案例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国内,可尝试借鉴国外一些城市在公众参与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如采用分期实施、跟踪反馈、定期评估和修编等方法增加公众在政 策制定中的参与,以协调和平衡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3.2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 造良好的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人居软环境的建设。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 个良好人居环境。针对目前国内城市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引进更多的世界公司来此投资;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培养相关产业,努力打造城市特色;加 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强基础高新技术的研发,用高科技改变企业落后状况,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永续发展提供动力。

3.3营造优美生态空间

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最直观的标志和象征。纵观国外典型的宜居城市建设,不难发现,各城市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几乎都是认可的,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已经相当成熟。而在国内,虽然一直很明确通过城市生态化建设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空间,但是相比而言,生态环境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还处于不断学习和借鉴阶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有效组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绿化空间,营造宜人的城市氛围并建造多样的活动开场空间仍是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宜居性建设努力的方向。

3.4努力创造宜居之所

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宜居城市首先要解决居住问题,“居者有其屋”是宜居最基本的前提。而在这方面,新加坡成为公认的典范。由政府担当住房保障的主体,成立专业化的制度执行机构,按照多数居民购买力确定房价,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活动保障居民买房。此外,宜居城市还要具备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建设不能忽略住区环境,应重点推进社区安全、绿化、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深化和细化。加强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兼顾弱势群体。同时,提高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素质,注重营造一个安静、清洁、具备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居住环境。

3.5建立高效交通系统

出行便捷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先发展交通则是必然的选择。在国外,交通舒适、便捷是人们选择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国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汽

车数量急剧上升,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效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宜居城市的交通应该是友好的、高效的交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宜居城市应合 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完善交通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与此同时,以人为本,建设宜人的、完整的步行休闲网络,方便市民的休闲出行并通过对客货流的合理组织及城市功能用地的组织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交通。

3.6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纵观中外城市发展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需求。一个安全的城市不仅能够在环境和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人身健康、资源供给、政府绩效以及其他和城市安全 相关的未知方面保持一种动态稳定与平衡协调状态,并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具有良好抵御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巨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利益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安全问题越来越为政府、社会、公众所关注。而目前国内的宜居城市建设对于安全性建设重视不够,也未形成完整的安全城市体系。部分城市即便对此采取了一定的行动,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安全的城市提供给市民的不仅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还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食品安全、城市社会安全、城市生产安全、城市经济安全、城市文化安全等方面。

3.7保护城市文化特色

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景观,每个宜居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最能反映城市个性的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因其凝聚着地域文化的精华而具 有强劲的竞争力,其发展才会有动力和后劲,才有可能朝着宜居城市的方向发展。而目前在国内,城市特色不明显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部分城市都难以逃脱“钢筋水泥森林” 的城市印象。宜居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仅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不是摈弃外来事物的自我崇拜。它应该是在维护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合现代文明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 环境。具体说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还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从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这是其一。其二,立足本土文化,实现同一场所不同时代特征、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审美追求的多元文化形式的融合。

第五篇:四方台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升百年古镇档次和品位

北林区四方台镇

近年来,我们四方台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区委二届三次全委会关于打造“百年古镇、滨北重镇”的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科学规划,积极筹资,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全力加大建设开发力度,实施了大规模整体改造,有效提升了中心集镇的承载力、聚合力和影响力,使百年古镇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立足优势,高起点编制规划。四方台镇是1952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建制镇,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商贸优势、文化优势及人文古迹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式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区委二届三次会议后,我们按照上级打造特色化、现代化小城镇的要求,在提高四方台镇建设标准和开发水平上下功夫,出资12万元,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对我镇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突出“合理布局,基础先行,综合开发,产业支撑”,重点规划了“一城四区”,即:全力完善小城镇功能,加强商贸物流区、工业开发区、旅游观光区和特色农业区建设。在完善小城镇功能方面,我们重配套、重格调、重特色,进行了精心设计,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有序建设,重点实施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商品房开发工程

1和环境改造工程,着力把我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备、环境优美,有文化、有品位、有活力的现代化中心集镇。

2、多元投资,高标准配套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积极争取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广泛动员激活社会资金,破解建设资金短缺瓶颈,3年来共投入资金2127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人居工程建设,形成了大规模开发、高水平建设的新格局,促进了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投入资金1275万元,对镇内道路、上下水、绿化、广场、路灯、步道板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高标准规划建设。铺设白色路面1800延长米,砂石道路完好率达100%;改造上下水6000延长米;植树1万株;建绿地5000平方米;栽榆树墙2000延长米;建面积为7000平方米的站前广场一处;安装路灯120盏;铺设步道板

2.6万平方米。在商品房开发建设上,我们针对四方台镇住房条件较差、建筑用地少这一特点,本着谁开发、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了商品房开发五年建设规划。目前,共引进社会资金2亿元,开发商品房建设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标准小区达到了5个。今年我们还将开发建设8栋、约5万平方米的商品楼。之所以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缘于在开发建设初期,政府着力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电力和用水供应不足问题,我们由主抓乡企的领导出面,配合开发商协调农电部门对四方台镇中心区的用电进行增容,共增315千伏安变压器3台;协调

自来水公司铺设专门管线3000延长米。二是动迁难的问题,一部分钉子户借开发商品楼之机谋取暴利,一座普通的小草房要出了每平方米1万多元的天价,动迁工作曾一度陷入僵局。我们便组织机关干部和街道干部反复做工作,但局面仍不见好转,最后我们考虑到商品房建设工程群众非常支持的优势,采取了由动迁范围的群众去做钉子户的工作,打人民战争,并取得了扎实成效。2008年开发建设的7500平方米商品房,当年销售一空,至此掀起了商品房开发建设的高潮。

3、强化措施,高效能实施管理。尽管四方台镇属于建制镇,但城区内的农业户还较多,特别是近两年来外地农业人口大量涌入,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卫生管理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抓,强化了管理力量,健全了管理制度,创新了管理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质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环境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街道干部、城建助理和监察大队深入抓工作落实的工作领导体系,进一步理顺了主抓领导、分管领导与街道干部、城建助理和监察大队的工作关系和工作职责。在具体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处理矛盾纠纷,我们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所有人员走向街头现场办公,确保矛盾处理不过夜,有效提高了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效率。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到推进环境改善既不是单独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自觉参与,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实

效,保持长久。为此,我们本着人民城镇人民建、人民城镇为人民的指导思想,从抓宣传、抓引导入手,全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文明水平。近几年,我们共印发城镇建设、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等传单1万余份,与镇内居民、企事业单位等部门鉴定“门前三包”责任书5000余份,并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组织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镇机关干部、城管干部和街道干部分别深入四个居民委和各个居民小组进行入户宣传。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广大居民主动参与、自觉遵守镇规民约的意识明显增强,自我保洁、相互监督的良好行为已日渐养成。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将城镇环卫大队,由原来的2人增至现在的11人,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做到死看死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将清扫工队伍,由过去的19人,增至现在的23人,人员工资由原来的月均220元调到月工资500元,并将工作方式由过去的一天上道一次变为现在的全天候上道,实行分路段承包,明确责任,实现了全镇环境卫生无缝覆盖。同时,我们又配备了5台垃圾车,与镇内各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居民签定了“门前三包”责任状,做到了全民参与、专业化管理,确保了垃圾日产日清、街路全天保洁。

尽管我们在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乡镇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要按照上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为把四方台这座“百年古镇”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平安、文明富

裕的现代化集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战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教训 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我们研究、熟悉外国的东西,并不是要完全照外国的葫芦画中国的瓢,不是必须亦步亦趋走......

    小城镇建设课题(美国经验篇)

    美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经验篇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之后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至20 世纪6......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  摘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 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他们发展现代农......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借鉴(推荐)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借鉴 摘要:在以信用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时代,完善、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已经成为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区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

    国外小城镇城市化的成功经验

    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早于我国, 城市化水平也大大高于我国,而小城镇的发展也成了推动其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发达国......

    国外打工经验

    国外打工经验 来英国快两年了,断断续续也打过大半年的工,积累了一些的心得体会。再加上身边朋友们的打工经验,我就在这里做以下总结,把这些个打工经验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也希......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 1991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且日益重视。洛南县按照中央的部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