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市社区基层民主自治的选举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社区基层民主自治的选举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世界公共管理改革随之而至,城市社区政治生活中基层民主自治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当今社会,社会参与成为了城市社区发展结构性的驱动力,而在社会参与的诸多要素中民主选举是社区居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是所有一切正常有序进行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民主政治以及社会参与等政治问题中要对基层民主自治中的选举问题进行调查与探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1011年8月对临泽县东关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关于城市社区民主自治中的选举问题的调查。
一、选题研究意义与方法
1、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这次调查研究是针对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民主选举的情况而进行的。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最普遍形式是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为主体为社区服务管理。居委会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以居民高度自治为基本特征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我国1989年颁布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第八条,“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居委会的选举情况可分为三种。而近几年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居民民主意识的苏醒,越来越多的社区采用全民直接选举的方式,这一现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选题研究的方法及具体样本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具体调查的方式有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发放问卷为主,访谈法为辅,二者结合,相互补充。根据居民填写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男女比例为1.05:1。年龄在20-30的占22%,30-40的为19%,40-50的占24%,50-60的占20%,60以上的占24%,年龄比例较为均衡。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的占11%,温饱的占62%,小康的占19%,富裕的占8%,关于居民收入的真实情况,笔者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居民填写情况均趋于保守。居民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占19%,初中占21%,高中占36%,大专及以上占24%。居民政治面貌中党员团员占12%。
3、具体调查程序的实施过程
按居民总数的5%,随机抽取了100名居民作为发放问卷的调查对象,所有问卷全部回收,有效问卷为99%。同时,对个别居民以及居委会成员进行了走访,通过对其个别访谈从更深层次方面了解了本地居民以及居委会的各种情况。
二、社区居民民主选举问题的现状
1、社区居民对居委会选举了解程度较高
参加本次调查的居民普遍在该小区居住时间较长,对居委会组织认识较深,74%的居民知道该小区居委会干部有居民选举,但仅有38%的居民了解选举方式,根据个别访谈情况,居民普遍都配合居委会工作,但较缺乏自主性。居民普遍参加过居委会选举,但曾做过候选人的仅为13%,在这些人中,84%的人均是被他人推荐。
2、城市居委会选举与经济利益问题相关不大
在本次调查中,在居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居民选举与候选人参选都较少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居民委员会在社区中工作内容与经济利益相关不大,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是管理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如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环境、出租户管理和餐饮管理等。之所以如此,在城市居民委员会的选举中作弊问题很少出现。贿选或家族势力的干涉基本不存在。
3、居委会选举中女性当选较容易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女性在居民委员会选举中更容易当选,并且女性在居委会干部中占多数。通过访谈调查,很多居民认为,女性更易担任居委会工作,如调解纠纷,对个别居民进行教育管理等,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使这些工作由女性担任更具有可行性。在这一点上,有别于整个社会各个岗位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4、选举工作流程尚未完善。
在选举过程中,社区尚不能真正达到社区直选,居民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很多居民参与过选举,但在参与过程中只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并不能真正做到民主。居委会选举的组织工作也尚有缺欠,选举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问题影响选举进行,如选举时间过长引起居民烦躁心理。在参加选举的居民中,老人和孩子占多数,选举应尽量选择非工作日,使上班族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民主。
三、社区选举问题的探索及启示
1、积极推行社区“海选”,依法推进社区民主
调查发现,居民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还是比较重视和关注的,社区居民对不是严格按法定民主程序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干部意见往往就比较大,而对依法定程序由自己行使民主权利选举出来的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一般就较高。
新型社区建设中应更注重社区民主建设,积极推行“海选”即直接选举,是实现社区民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直选过程中,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加强组织管理,增大宣传力度,运用监督手段,深入群众,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使直选能够真正的符合民意,真正达到社区民主自治。
2、培育社区意识,提高社区成员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社区工作人员要带头树立主人公意识和服务意识。社区工作的本质是服务,社区的管理工作也是服务。社区工作者与广大社区居民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会带动社区居民的公德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从而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项事务中来,这样才能使民主选举具有群众基础。
3、提高创新意识,进行机制改革
在社区改革中,大胆进行体制创新,给予社区适当的财力和权力,让社区具有真正自治的能力,要让社区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资源和空间,让社区成为居民实现自治的活动舞台。居民委员会应和物业结合起来,给予居民更加完善的管理与服务。设置居民代表大会,强化居民代表大会监督作用,真正落实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
社区选举中,要尽力排除人为干扰,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使居民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投票选举是有用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建立健全各种决策机构和制度,做到法律落实、制度完善、程序规范,从而在社区成员心中真正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引导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第二篇:关于加强社区自治,推动基层民主进程的提案
关于加强社区自治,推动基层民主进程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192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社区自治,推动基层民主进程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民政部办理 提 案 人:陈华
主 题 词:基层政权,社区服务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也在逐步生成,社区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的发展同样影响着整个社会和谐与发展,社区意识的觉醒,意味着社区发展时代已经到来。实践表明,健全的社区管理体制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矛盾的一剂良药。但我们的社区发展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社区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社区自治建设方面,尤其需要进一步的推进与完善。具体建议:
(一)重新配置资源,推动基层民主政治进程
在更大的范围和较高的层面上整合社区资源,这样可以将与社区相关的各种人文、经济、信息资源相互联系和互动,将关切到社区利益、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卫生、治安等方面的各项事务进行全盘筹划与建设。为此,建议重新组合和配置与社区相关的社会权力,使街道办和居委会真正成为社区的中心,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街道办作为地方行政体系的基层机构,是构成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环节,街道一级的民主行政建设应该落到实处,街道办的权力应得到充实;同时加强社区管理的横向发展,协助和指导社区自治组织的创办和发展,促进市民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并最终使得街道辖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民主化与透明化。
为此,首先要广开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渠道,建议地方政府把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决策咨询活动,列为政务公开项目,使得社区公民可以了解和有限度的参与到政府决策的过程;二是建议以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居住地为依据,划分到相关社区,安排定期走访和听取社区意见,并将此项活动制度化。三是要旗帜鲜明的提倡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工作,使之回归法律赋予居委会的本来角色定位,使之真正成为居民利益的代表。
(二)积极发展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管理新生态
政府切实改变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和支持对社会有益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建议完善民间组织管理法规及工作条例,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设立程序、职能、有关政策等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支持非营利性组织从事社区公益性事业。政府在处理有关公共事务时,应当充分听取相关服务组织的专业意见,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来,政府在主导主要职能的大前提下,可以将大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转交给社区非营利性组织来完成。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应该有相应的法律保障,通过由地方立法,规定社区志愿服务的地位、原则,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组织机构性质,经费来源,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救济程序等,对社区志愿者的行为给予合法的保护。建议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志愿者奖励制度,鼓励志愿组织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志愿者能透过提供符合社区需要的优质服务,实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关怀弱势群体,健全社区保障体系
1、采取补偿性社会政策与发展性社会政策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补偿性社会政策方面,实现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结合;在发展性社会政策方面,制定就业促进政策,构建社区就业援助体系。
2、建立社区帮困网络。即以社区为依托,由社区牵头组织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捐款捐物,用以资助贫困家庭。由于其行为方式相当民间化,在具体的帮困对象、方式、标准等方面,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都有相当的自主权,从而使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
梁山第一中学 于明磊 2010年7月22日 09:17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决策,基层群众村民自治是为了更符合当地的政策,村内作为一个社区可以自治一些有利于本社区的规章制度。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和优势:
第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
第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人民民主发展问题,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第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这种适应和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的适应和促进。我们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目标,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产生的,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则是适应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居民生活需要的产物,在解决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实践推进上的适应和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群众的议事能力,又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体现了民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第四,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一步一步推进。通过基层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提高了参政议政能力,逐步学会了依法、理性地行使民主权利,这种渐进推进式的发展,避免了不切实际的极端冒进,降低了风险和成本,使国家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也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在稳定有序的基层民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实践证明,没有渐进的民主建设,就没有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和民主精神的携手并进、和谐发展。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发展基层民主,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很好体现。
依法推进村民自治 论文
关键字:工作 管理 发展 民主 乡镇 自治 农村 村民 村委会 组织法 ●广大村民依法维护自身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定了我国农村广大村民依法实行自治。村民自治历经13年的发展,情况到底如何?最近,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四川省内4个区县、7个乡镇、12个村、163个农户、30名乡村干部进行了问卷式调查。村民自治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在受访者中,知道村委会组织法的占76.4%;知道乡镇政府对村委会是指导关系的占64.3%;有87.5%的选民重视并积极参加对本村村、组干部的选举;有62.5%的选民知道村民小组长是由小组会推荐;占68.9%的村、组都进行了村务公开或部分公开;有75%的选民知道村民选举委员会是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有64.3%的选民认为村委会选举公正、公平;95%的村每年都要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有93%的村有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有12.5%的人回答他们村宗族观念重,势力也大;有57.1%的人对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比较满意。
与此同时,占52.9%的人未专门学习过村委会组织法;有75%的人认为村组务应公开而未公开或部分未公开;有90.3%的人认为乡统筹、村提留费的收缴及使用、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及村规民约的制定等等,该提交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而未提交讨论;有60.6%的人
认为村规民约不起作用;还有46.7%的人不信任他们的村委会;有41.2%的人觉得他们村经济发展慢,村干部待遇也偏低;有63.63%的人认为现行条件不利于他们实行村民自治;有40%的人认为在现行条件下村委会不能履行好职责;有68.3%的人认为现在实际上是以乡镇管理为主。
从以上情况看,目前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已取得了明显实效,广大村民依法维护自身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村民自治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在村民自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广大村民自治意识还不够强,对村委会的法定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中不少人尚不清楚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村委会行政化趋势较为明显。一些乡镇干部对村委会组织法一知半解,甚至认为村委会是乡镇的下属机构,这就难免因不知而导致出现一些违法行为了。
村民自治中重民主选举,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弱化民主监督的现象还客观存在。一些村民对村委会有意见,重点是对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上的不民主、不透明而不满意,从而导致农村工作矛盾多、困难多,个别地方村民和村委会对立情绪大。村委会与乡镇的关系没有真正理顺。一些地方在村委会选举中,乡镇与村民的意志没有达到统一,多数情况下村委会实际上变成了乡镇的下属机构,他们的主要工作不是进行村务管理,而是要完成乡镇的税费收取任务,村委会的职能发生了错位,难以维护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了村委会履行职责。如经济基础较差,村民文化和道德水平还不够高、传统观念落后等。同时,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既要组织经济发展又要维护治安和协助乡镇工作,其职能达11项之多,但其履职手段十分有限,加之村民经济十分脆弱,造成事实上难有作为。
村干部工作量大,待遇偏低。村干部们的工作量一般不亚于乡镇工作人员,可按现在的规定他们的年薪一般仅在3000元以内,且不能完全按时兑现,从而容易诱发一些不廉洁行为。村委会存在信用危机。客观条件使村委会在乡镇和村民之间处于两难选择之中,一些村委会在村民心目中存在信用危机,这样就不可能有健全的村民自治。完善村民自治的途径抓好普法,完善法律法规 在乡村要大力加强以宪法、村委会组织法为重点的普法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广大村民的法制意识、自治意识,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在管理村级事务、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积极性,为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完善与村民自治相关的法律法规。理顺机制
应对现有经济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减负于乡,放权于村,还权于民”,给村民自治创造宽松的环境。
减负于乡———目前的财税体制极不适应落后地区乡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给乡镇在工作和经济上普遍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要通过改革把乡镇负担控制在它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让乡镇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抓地方经济发展上,不把税费任务向村级转移。放权于村———主要是乡上要做到该由村委会行使的职权乡镇应不得干预,该由村上使用的资金乡镇不得上收,该由村民会议审议的工作乡镇不得考核。真正让村上有职有责有钱有权,放手工作,并向全体村民负责。
还权于民———村委会更应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决不能把村民自治搞成少数人自治。做到工作中该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事坚决由集体决定;公开村务,提
高透明度;真正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抓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赖于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强文化、道德、法制三大建设力度,认真宣传贯彻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广大村民的素质不断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抓点带面,稳步推进
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根据各地条件的差异,作好系统规划;在条件较好的村,每年抓一批村民自治示范点,以点带面,摸索经验,全面推进。要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把村委会组织法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完)
第四篇:基层自治,依法治国,民主人权
(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治国: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法制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核心是民主。)
第五篇:社区民主法治自治工作总结
社区的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治工作对社区居民迫切需要。因此,着重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始终坚持 “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 ” 的方针。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进行加强法治意识,提高社区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扎实开展社区创建 “平安 ” 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具体工作作以下工作总结汇报:
一、社区居民法治自治章程规范,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
二、居民选举行为规范,居民自治组织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民主推选产生,选取举结果满意。
三、民主决策行为规范,凡涉及居民自治范围的重大事项由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必要时邀请法律专家进行论证。
四、民主管理行为规范,社区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社风民俗、婚姻家庭、计生工作依章理事、依法办事,居民当家作主的主权切实得以保障,无压制、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发生。
五、民主监督行为规范,健全社区事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有财务、社务监督小驵和公开栏,广大居民知情、参与、监督的权利得到落实,居民满意率达到 95% 以上。
六、制宣传教育规范,建立法制学校,开展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有组织、有宣传窗、有教材、有台账资料,组织居民学法每年不少于 2 次,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居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