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基层民主自治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基层民主自治的调查和思考
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复杂而艰巨,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扼杀村民自治必然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过高地估价村民自治的客观基础,过快的推进村民自治,可能会出现管理的“真空”,同样影响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客观地分析现状,预测未来,作出实际的制度安排,把握村民自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以积极的态度,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有利于促进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坚定改革方向,为村民自治营造宽松的运行环境。村民自治的推进,必然要触及乡村政治场域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没有敢为人先的突围勇气,是难以取得有效进展的。当前,制约村民自治的根源更多的来自于体制的束缚,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一是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总结和把握村民自治工作的规律,根据实践的需要,对村支“两委”的职责范围和乡镇干预村民自治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合理设置村民会议机构及运行规则;对村委会的任届任期以及基层普遍反映的村委会成员罢免程序设定过高的问题做出适当调整。要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的责任体系,规范民主程序,不仅要强调村民在自治中享有的权力,也要强调村民在自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保证村民依法享有民主的同时,建立起对村民管用的约束机制。二是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要以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为目标,坚持“官权退、民权进”的改革方向,加快乡镇政府向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改进乡镇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方式,避免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侵扰和不当干预,促进“乡政村治”格局的规范化运行;要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作为一个自治性组织,村民自治必须要有自己的财政保障,在“村提乡统”的渠道已不可行的情况下,主张采取进一步加大国家转移支付力度与规范社区自我集资(“一事一议”)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村级组织运转艰难的现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化解乡村债务,让村级组织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并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努力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突出矛盾,增强村民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
2、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善党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村民自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依靠党的领导力量来推进。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渐进性决定了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农民思想觉悟不可能在短期内提高,村民自治的职能作用难以发挥到位,村委会在依法履行自治职能的同时,村党支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上都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其次,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地位的原则下,必须突出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方式。村党支部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就应尽力避免行政化倾向,摆脱具体事务,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它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依法应由村民自己处理的事情,应交给村民去自我决策、自我管理,支持和帮助村民自治组织独立负责的开展工作。未来的乡村要建立民本位体制,村党支部一定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这一民主发展的进程。坚持在村民自治的总体方针下改善领导方式,就是要求党支部依法领导村民选举村委会、监督村委会、罢免不合格的村委会成员。党支部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能站在台上代表人民,要站在人民中间领导人民、代表人民,始终做到领导村民给村委会授权但不揽权,领导村民监督村委会工作但不参与具体村务,领导村民收回不称职的村委会成员的权力但不恋权。村党支部要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带头示范民主,通过党内民主引导乡村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认为“一肩挑”、“四个提倡”的思路能有效的解决村支“两委”的现实矛盾,在“两委”分设,各司其职的同时,如何探索建立起由村党支部领导的村民会议机构和班子,使之独立开展工作,或许能将村民自治工作推向新的层面。
农村经济体制现状制约了村民自治的质量和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低级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孕育和催生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同时,又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一是在市场经济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农民的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小农意识浓厚,难以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村民对集体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反映平淡,村委会形成的决议难以自觉履行。二是法律和政策赋予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村委会建立在集体土地基础上对农户的约束力很小,再加上双层经营体制中集体经营缺乏经济实力和手段,村民从集体得不到实惠,对集体的依赖越来越小,村民的集体主义思想淡漠。三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低,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行政的手段去推动。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阻碍了村民自治在更高层次上的拓展和提高。村民自治是一种非政权性质的社区基层民主,在受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又必然要受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制约,如果国家政权民主不向前发展,村民自治是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的。这正是村民自治在推进过程中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具体到乡村政治场域中,一是乡镇政府的职能没有及时转变,对上负责和农村社会的诸多矛盾,驱使乡镇政府不得已弃自治而行政,乡村政治依然不能改变其行政依附性特征,基层民主陷入了“不放不活,放又怕乱”的两难境地。二是村支“两委”权力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设定,决定了村民自治必须服从于党的领导,村民自治权力的行使必须以党支部的领导为边界,事实上,无论是“一肩挑”,还是“一套人马,二块牌子”,都是建立在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的最为基本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而且在现有的工作格局中,村党支部实际上承载着几乎所有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干预村委会工作,损害村民自治权。而国家法律在关于村支“两委”职权界定上过于原则,难免引发两委在村公共权力上无穷尽的政治纷争。
第二篇:对我县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思考
我县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矛盾、密切干群关系、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党的村级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近年来,我县制定下发了《村级组织“两优三强”运行机制实施办法》,《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同时,探索实施了村干部双述双评和辞职歇职制度、村务党务点题公开制度、村级财务委托乡镇代理制度,以及“先定事、后选人、再践诺”创业承诺机制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村务管理,为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促进了村级组织的规范运行。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县村级民主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高与不断推进基层民主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在群众层面,尽管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有了普遍提高,但一些群众的理性民主意识仍比较薄弱,他们往往把民主权利作为家族、宗派或个人获取利益的手段。如在本次换届选举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罢选”,即有些党员群众看到自己或自己的人选不上来,就通过个人或串联一班人采取躲、逃的形式,想造成法定人数不够,致使选举无法进行。同时,在公私面前,往往是受益村民愿意办,不受益村民不愿办,致使有些事议而不决。在村干部层面,有些村干部对民主管理的内涵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民主
1政治建设的各项内容。特别是部分村干部主动联系群众较少,对群众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对群众反映和诉求能推就推,不及时解决;有些村委会成员自认为是由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对村党组织的领导抱抵触情绪。在乡镇层面,部分乡镇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加强村级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上存在认识偏差,对基层干部群众在民主管理方面的教育、宣传和引导缺乏力度,在村干部管理上重使用轻培养,在选举和发展党员工作上重程序轻引导把关,教育培训舍不得投入,致使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2、制度执行不力与全面提高民主水平的新目标不相适应。我县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总体上比较健全,但在贯彻落实上存在欠到位的现象。从决策环节来看,各村虽然都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虽然制定了农村党员议事制度和村民议事会议制度,但部分村坚持不够。加上,有些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等因素,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有困难,出现重大村务未交村民公决,而是由村两委决策代替民主决策,由少数几个村干部说了算,致使村民代表会议形同虚设。从监管环节来看,突出的问题是村级财务监督问题。当前村务公开是一种很好的监督形式,但存在群众难以监督到位的问题。如当前村级财务普遍采用流水账形式公开,公开内容比较笼统,村民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单项开支情况不清。部分乡镇对村干部存在重讲和气、轻监管的现象较严重,对村干部的有些不足和问题没有及时指出,甚至采取迁就、包容的态度,如有些乡镇会计代理中心只起到“记帐员”的作用,致使村干部的不合理开支一经乡镇记帐报销变成了合理开支;在本次换届中,还发现有个村自2005年以来没有公开过财务。
3、村级财力不足与群众对干部干事创业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据统计,全县无集体经营收入“空壳村” 213个,占77%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村负债运行。村级财力不足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制约,导致了村党支部凝聚力下降,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不强,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村干部和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是“先定事、后选人、再践诺”选举机制的深入人心,以及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健全完善,特别是村两委干部基本报酬的落实,村民对村干部的行为越来越关注,在干事创业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干部想干事,但无经济实力,举债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二、对策建议
1、以完善村务公开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村级民主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规范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好点题公开制度和村务公开定期检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要以规范村民代表会议为重点,细化界定村级重大事项范围,完善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扩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解决执行中的调整、完善问题,并对造成重大失误的,严格实行失误责任追究。要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建立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以宣传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提高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是推进村级
民主管理的基础。一是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要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培训,人人受训”的原则,加强干部集中轮训力度,帮助正确理解扩大基层民主的内容和方法,自觉摆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从而积极投身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二是要加强对村民和村民代表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的主体作用,要教育和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强化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意识,教育农民要遵纪守法,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
3、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民主监督。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一是要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根据省、市统一要求,本次村级组织换届增加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换届。由于村务监督委员会拥有对村务、党务和财务的监督权,是制衡村书记和村主任重要力量。但关键在于规范运行机制,引导好发挥作用,既要让监督委员会真正参与规范高效决策,又要向群众做好决策的解释说明工作。二是要完善干部绩效考评机制。要科学评价村干部的工作业绩和行为规范,切实用好村干部辞职、歇职等制度,通过每年组织两次民主评议活动和届末双述双评工作,对评议不合格的村干部,及时按照辞职、歇职等制度或村委会组织法有关规定作出职务终止处理。三是要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监督管理。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双百结对工程”和县领导联系重点村制度,探索实行“科局长兼职指导员”制度等,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党建,变单纯“输血”向“造血”转化,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要严格执行农村“三资”管理
制度,进一步落实好村级财务“一年一清理、三年一审查”和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审计。
第三篇: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
梁山第一中学 于明磊 2010年7月22日 09:17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决策,基层群众村民自治是为了更符合当地的政策,村内作为一个社区可以自治一些有利于本社区的规章制度。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和优势:
第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
第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人民民主发展问题,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第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这种适应和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的适应和促进。我们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目标,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产生的,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则是适应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居民生活需要的产物,在解决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实践推进上的适应和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群众的议事能力,又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体现了民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第四,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一步一步推进。通过基层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提高了参政议政能力,逐步学会了依法、理性地行使民主权利,这种渐进推进式的发展,避免了不切实际的极端冒进,降低了风险和成本,使国家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也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在稳定有序的基层民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实践证明,没有渐进的民主建设,就没有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和民主精神的携手并进、和谐发展。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发展基层民主,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很好体现。
依法推进村民自治 论文
关键字:工作 管理 发展 民主 乡镇 自治 农村 村民 村委会 组织法 ●广大村民依法维护自身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定了我国农村广大村民依法实行自治。村民自治历经13年的发展,情况到底如何?最近,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四川省内4个区县、7个乡镇、12个村、163个农户、30名乡村干部进行了问卷式调查。村民自治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在受访者中,知道村委会组织法的占76.4%;知道乡镇政府对村委会是指导关系的占64.3%;有87.5%的选民重视并积极参加对本村村、组干部的选举;有62.5%的选民知道村民小组长是由小组会推荐;占68.9%的村、组都进行了村务公开或部分公开;有75%的选民知道村民选举委员会是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有64.3%的选民认为村委会选举公正、公平;95%的村每年都要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有93%的村有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有12.5%的人回答他们村宗族观念重,势力也大;有57.1%的人对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比较满意。
与此同时,占52.9%的人未专门学习过村委会组织法;有75%的人认为村组务应公开而未公开或部分未公开;有90.3%的人认为乡统筹、村提留费的收缴及使用、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及村规民约的制定等等,该提交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而未提交讨论;有60.6%的人
认为村规民约不起作用;还有46.7%的人不信任他们的村委会;有41.2%的人觉得他们村经济发展慢,村干部待遇也偏低;有63.63%的人认为现行条件不利于他们实行村民自治;有40%的人认为在现行条件下村委会不能履行好职责;有68.3%的人认为现在实际上是以乡镇管理为主。
从以上情况看,目前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已取得了明显实效,广大村民依法维护自身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村民自治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在村民自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广大村民自治意识还不够强,对村委会的法定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中不少人尚不清楚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村委会行政化趋势较为明显。一些乡镇干部对村委会组织法一知半解,甚至认为村委会是乡镇的下属机构,这就难免因不知而导致出现一些违法行为了。
村民自治中重民主选举,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弱化民主监督的现象还客观存在。一些村民对村委会有意见,重点是对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上的不民主、不透明而不满意,从而导致农村工作矛盾多、困难多,个别地方村民和村委会对立情绪大。村委会与乡镇的关系没有真正理顺。一些地方在村委会选举中,乡镇与村民的意志没有达到统一,多数情况下村委会实际上变成了乡镇的下属机构,他们的主要工作不是进行村务管理,而是要完成乡镇的税费收取任务,村委会的职能发生了错位,难以维护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了村委会履行职责。如经济基础较差,村民文化和道德水平还不够高、传统观念落后等。同时,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既要组织经济发展又要维护治安和协助乡镇工作,其职能达11项之多,但其履职手段十分有限,加之村民经济十分脆弱,造成事实上难有作为。
村干部工作量大,待遇偏低。村干部们的工作量一般不亚于乡镇工作人员,可按现在的规定他们的年薪一般仅在3000元以内,且不能完全按时兑现,从而容易诱发一些不廉洁行为。村委会存在信用危机。客观条件使村委会在乡镇和村民之间处于两难选择之中,一些村委会在村民心目中存在信用危机,这样就不可能有健全的村民自治。完善村民自治的途径抓好普法,完善法律法规 在乡村要大力加强以宪法、村委会组织法为重点的普法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广大村民的法制意识、自治意识,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在管理村级事务、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积极性,为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完善与村民自治相关的法律法规。理顺机制
应对现有经济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减负于乡,放权于村,还权于民”,给村民自治创造宽松的环境。
减负于乡———目前的财税体制极不适应落后地区乡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给乡镇在工作和经济上普遍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要通过改革把乡镇负担控制在它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让乡镇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抓地方经济发展上,不把税费任务向村级转移。放权于村———主要是乡上要做到该由村委会行使的职权乡镇应不得干预,该由村上使用的资金乡镇不得上收,该由村民会议审议的工作乡镇不得考核。真正让村上有职有责有钱有权,放手工作,并向全体村民负责。
还权于民———村委会更应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决不能把村民自治搞成少数人自治。做到工作中该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事坚决由集体决定;公开村务,提
高透明度;真正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抓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赖于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强文化、道德、法制三大建设力度,认真宣传贯彻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广大村民的素质不断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抓点带面,稳步推进
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根据各地条件的差异,作好系统规划;在条件较好的村,每年抓一批村民自治示范点,以点带面,摸索经验,全面推进。要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把村委会组织法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完)
第四篇:基层自治,依法治国,民主人权
(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治国: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法制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核心是民主。)
第五篇:进一步推动中国基层民主自治[范文模版]
进一步推动中国基层民主自治
2013-3-9 5:10:32来源:2013年03月08日 22:57:5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李惠子李云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政部副部长姜力8日说,民政部加强了基层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用推动这“四个民主”来推动基层民主自治。
姜力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民政部一直在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四个民主”作为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比如基层民主选举已进行到第九轮,还会一直坚持下去,“由群众自己选举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带头人”。
“目前推动的重点是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因为民主选举已形成固定的制度,要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她说。
姜力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村里要有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议。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耕地承包的调整、宅基地的置换、农村山地的承包和农村公用设施的建设,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
她说,还要成立理财小组和监督委员会,委员会要常任化,通过这些方式来推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