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麦可思公司连续两年调查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虽然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较低,但半年后的就业率有明显上升。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不同专业、职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工资水平世纪 90 年代末期,中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导致 2003 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麦可思公司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课题组从 2007 年开始,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本文是 2008 年 2-3 月对毕业半年后的 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①。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远高于毕业时的就业率
图 1 为 2007 届大学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图。按图 1 所示的比例计算,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 84.9%(55.1%+28.6%+1.2%)。按劳动经济学的惯例,就业率的计算基数不应包括正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因此就业率计算基数应为适合就业的人((84.9%+12.1%)),据此,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87.5%(84.9%/97%)。
按图 1 所示的比例计算,失业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为 12.1%——有 9%的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 0.9%的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 2.2%的人放弃求职和求学(所谓的“啃老族”)。
另外,回答毕业时就已经落实工作的有 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 87.5%实际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提高有两个原因:一是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找工作;二是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加深,在遭遇到求职挫折后会调低偏高的就业期待。因而,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被推迟到毕业以后还在继续进行,毕业时的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不代表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态,不宜用来考核大学,大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指标更为稳定和真实。
图 1 还显示出,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为 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为 28.6%,大约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与专业无关的就业的每一个百分点的就代表着约五万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没用上。这说明,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中国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占1.2%。
(二)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于 2006 届毕业生
图2显示了2007届毕业生在2008年的就业情况与2006届毕业生在2007年的就业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2007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略高于 2006 届的应届毕业生。与专业相关的就业也有增加。这表明,与 2006 届毕业生相比,中国 2007 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略有提高。
另外,与 2006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相比,2007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国内外读研人数不增反降,原因可能是: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甚至“经济过热”,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当毕业生有好的就业机会、加之近几年研究生毕业同样也遭遇就业难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研三年后的就业形势难以预期,不如抓紧好的机会、先就业再说”,于是应届毕业生读研的比例与上届相比有所下降②。
(三)不同类型大学的就业率有所差异
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别。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 94%,毕业时就业率为 88%,半年后就业率比毕业初始就业率高 6 个百分点。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 211 普通高校)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 90%,毕业时就业率为 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 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 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在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从学校的专业类型来看,外语、外贸类的高校就业率较高。比如,在被调查的 2113 所院校中,就业能力指数排名最高 10 所院校分别为:外交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易大学、深圳
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
(四)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
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为:机械电子工程(100%)、医学检验(99.1%)、医学影像学(99%)、注册会计师(98.4%)、物流工程(98.3%)、勘查技术与工程(98.2%)、建筑学(97.9%)、车辆工程(97.7%)、信息安全(97.2%)、过程装备控制工程(96.8%)。从中可见,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也有96.8%。在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这表明,对专业训练要求较高的专业其就业率处于最高行列。另外,在就业率最高的10 个本科专业中,月薪在2500元以上的有8个,2500元以下的只有两个。总体而言,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较高。
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为:音乐表演(72.1%)、运动训练(73.9%)、中医学(77%)、美术学(79.5%)、音乐学(83.9%)、生物技术(84.2%)、体育教育(84.3%)、生物工程(84.3%)、农学(84.6%)、应用心理学(85%)。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下(含85%);绝大多数月薪都在2000元以下,只有三个专业刚刚超过2000 元,大大低于本科应届的2483元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五)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就业率
图 3 所列是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供应量和就业量。从图中可见,这10 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 6.7 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 32.9%。其中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后失业人数在万人以上,另外,这 10 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 9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1%(英语)、95%(会计学)、91%(国际经济与贸易)、91%(工商管理)、86%(法学)、92%(电子信息工程)、96%(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89%(汉语言文字)、9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另外,由于上述这 10 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失业率并非最高,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很大,这 10 个专业中有九个列位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仅有“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这个专业之外。热门专业失业严重,十个最热门专业占了本科半年后失业总人群的 32.9%,对各高校、地区和全国的失业总体水平影响最大。对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采取宏观控制,消除供给结构性失业,才能有效降低失业总水平。
调查显示的最冷门的 10 个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少的专业)分别为水产养殖学、医学影像学、编辑出版学、审计学、勘查技术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运动训练、医学检验和德语,这 10 个专业的就业需求量都超过毕业生的供给量。冷门本科专业的就业量少,供应量也少,因而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的 10 个最冷门的专业名列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二、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流向
(一)最热门的 10 个职业
图 4 是2007届大学毕业生最热门本科职业前 10名。从图中可见,这 10个职业的需求量基本都在 3 万以上,最高的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职业需求量接近10 万人。不过,这 10 个热门职业,只占了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总数的 1.5%,其总就业人数 53 万,占了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总就业人数的 26%。另外,从图 6 中可见,不同的热门职业之间薪资差距很大。计算机程序师、电子工程师(不包括计算机)、销售经理、口译和翻译这四个职业的月薪最高,在 3000 元左右;而初、高中教师的月薪分别为 1654元和 1765 元,与最高的相差将近一倍。中等薪资水平的职业,月薪在 2500 元左右。这说明,薪资水平的差异性与职业的热门程度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自主创业
图 5 列出了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分布。科研看道,民营企业/个体是2007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36.2%和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57.1%都受雇于民营企业,占到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总数的 40.2%。
另外,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300 人以下的企业雇佣了 48%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包括本科毕业生的 40%,高职/专科毕业生的 55%。2007 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 1.2%。其中,高职/专科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6%,是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0.7%的两倍多,研究型大学(“211”
高校)的自主创业比例最低,为 0.5%。就业好的毕业生群体自主创业比例低,虽然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被视为最具知识型创新的大学毕业生群体。高职/专科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多是自谋职业,解决生计而已。
(三)地域分布和省际流动
调查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最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就业压力最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不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需要的工作机会。因此,这些地区的毕业生在其大学所在省就业的比例大大低于其大学所在地的比例,如在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仅为本科大学毕业生提供了 28.9%的就业岗位,甚至不能满足该地区高校自己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要求(该地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占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 50%)。
然而,占生源(34.6%)和教学资源(34.3%)均超过三分之一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却为大学本科毕业生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工作,接纳了全国 61.3%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本地区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为外地来的毕业生提供了工作机会。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上海、广东和江苏,其中上海市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高达 96.6%。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往往会受到当地就业市场的影响,北京、上海、广东,除了本省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也吸引了大量外省市优秀毕业生流入。如表 1 所示,中国 2007 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频繁,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四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 185.2%、130%、117%和70.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其中广东的人才净流入率更是遥遥领先。在调查分析的 23 个省/市中,人才净流入率为正值的省/市依次还有江苏 22.3%、天津16.3%、福建15.9%、山东8.2%、广西 3.5%。其他人才净流入为负值的省/市中,重庆(-4.3%)是唯一的一个直辖市,此外,还包括如四川(-39.7%)、陕西(-52.8%)、湖南(-60.5)、湖北(-65.2%)这样的教育大省,在东三省中,黑龙江(-65.9%)和吉林(-68.2%)的人才净流入率最后垫底,只有辽宁的情况相对稍好,但也净流出了-12%的毕业生。
从具体流向来看,北京市大学毕业生流向的前三个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天津,上海市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前三个省市为北京、广东、浙江,而广东省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前三个省市为:北京、上海、浙江。可见同样是经济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可能会更多考虑职业发展前景、文化环境等。而通常人们猜想的薪资影响,可能并不占主导地位。虽然在越发达城市就业,薪资越高,但是根据麦可思生活成本系数,如在上海工作,其生活成本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78%,所以,麦可思研究认为: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生活成本的差别,这种在不同地区就业的货币收入的差别不会带来显著的物质生活上的差别。然而,尽管基本物质生活没有差别,但是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和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对大学生求职来说依然魅力难挡。在麦可思调查的本科主要专业的城市流向中,排位靠前的就业城市都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而其他出现的城市也无一不是现阶段经济活跃、发展良好的城市如苏州、宁波、佛山、青岛等。然而,大学毕业生也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不能在大城市就业的人,要能够下降期待到中小城市就业,就业总比不就业好。
三、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一)薪资水平与预期
图 6 所列是本高职/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和就业前对薪资的期待值底线。
毕业生就业前的薪资期待值底线都低于毕业半年后的实际薪资。这可能是由于毕业生们普遍感受到就业压力而不敢对薪资有过高期待。本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 806 元,相差幅度为 32.4%;高职/专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419 元,相差幅度为 24.2%。这说明,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薪资的期待底线值与实际薪资有一定差距。
图 6 见《社会蓝皮书:200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95 页
图 6 还显示,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水平明显高于高职/专科毕业生。另外,在本科高校毕业生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也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 2949 元,而普通本科高校(非“211”高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 2282 元,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高出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 34.1%。
(二)薪资的地域差异和企业类型差异
图 7 显示了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的地域差异,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毕业生的月薪越高。在直辖市就业的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几乎高出地级城市毕业生的三分之一,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异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薪资水平的专业差异
数据显示,毕业生半年后月薪最高的10专业是法语(4783元)、石油工程(3550元)、注册会计(3494元)、德语(3 4 7 3元)、微电子学(3447元)、建筑学(3427元)、软件工程(3 3 8 4元)、信息安全(3293元)、保险(3102元)和日语(3096元)。这10 个专业的月薪,都超过了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2483 元。月薪最高的是法语专业,达到了4783 元,约是本科平均月薪的2 倍。本科专业高薪前10 名中,小语种专业占据了3 名,分别是月薪最高的法语专业,排名第4 的德语专业和排名第10 的日语专业。此外,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在高薪前10 名中占据了3 名,分别是第5 名的微电子学,第7 名的软件工程和第8 名的信息安全。这说明,小语种和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处于我国大学毕业生薪资结构的塔尖。月薪最低的10个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1540元)、小学教育(1588元)、中医学(1676元)、教育学(1744元)、美术学(1745元)、医学影像学(1774元)、林学(1833元)、历史学(1837元)、体育教育(1845元)和音乐学(1853元)。这10 个专业的月薪,都在1500元到1900 元之间,远低于毕业生月薪的平均水平。令人感到意外的是,10个月薪最底的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占了四个,其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非常高,这些工作要求的在职培训时间长,毕业生短期内薪资偏低。另外几个低月薪专业的毕业生有可能是大多从事教育工作,初期就业的收入较低。
(四)薪资水平的职业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半年后月薪最高的10职业分别是个人理财顾问(3834元)、审计员(3680元)、医疗销售代表(3644元)、信用分析师(3624元)、日常主管(3546元)、证券和期货销售商(3522元)、石油工程师(3517元)、管理分析专家(3494元)、信贷员(3449元)和贷款顾问(3414元)。本科薪资最高的前10个职业中,金融证券类职业占据了5名,分别是个人理财顾问、审计员、信用分析师、证券和期货销售商、信贷员和贷款顾问。这说明,金融证券业是主要的高薪职业。
月薪最低的10个职业是内科医师(1351元)、外科手术医师(1431元)、初中教师(1654元)、社会服务人员(1655元)、初中特殊教育教师(1676元)、幼儿园教师(1678元)、食物科学技术员(1703元)、数据录入员(1708元)、农业技术员(1733元)和中专职业教育教师(1741元)。这10个职业的月薪,都在1800 元以下。全国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1735 元,可见这10 个本科职业的薪资水平基本上低于高职/专科的平均月薪。内科医师和外科手术医师在所有本科职业中薪资垫底。幼儿园教师、初中教师、中专职业教育教师等也名列薪资最低的职业前10 名。
(五)薪资水平的行业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半年后月薪最高的5个行业是:证券业(3501元)、控股及其他金融投资机构(3354元)、航空运输业(3314元)、银行业及信用合作社(3289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3232元)。本科行业高薪前5名,实际上就是金融证券、航空以及石油天然气这三大行业。这也是社会上公认的高薪行业。月薪最低的5个行业是教育业(1832元)、农业生产作物类(1878元)、林业(1901元)、各级党政机关(1914元)、群众团体、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宗教组织(1922元)。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刚毕业之时的就业率较低,但毕业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就业率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不应该只针对在校的将要毕业的大学生,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就业促进机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应该延续至大学生离开校院之后,这样的话,大学生的就业还将会进一步提高。其次的一个发现是,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失业人数有所不同,以及各类专业毕业生从事不符合本专业的工作的比例和数量也有所不同,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各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与市场人才实际需求有所差距,如果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的确定更多考虑市场需要,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失业人数和非本专业就业的可能性,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发现是,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其薪资水平预期已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低于他们实际获得的平均工资水平。这说明,大学生期待过高工资而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的说法不完全成立,目前这一因素已不是导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得现象,从事不同职业的毕业生薪资水平差距很大,金融服务业及相关行业和其它一些新兴技术行业的新就业者收入较高,而一些传统的、同时又极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新就业者的收入则偏低。比如,在基础教育行业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行业的新就业者的薪资明显低于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而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并不低,较资深的教师和医生可称得上是中高收入者,对新进入者采取低工资的策略,有可能会降低这类行业未来的人才素质。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问卷
一,你是大几的学生?
A.大三B.大四
二.你认为目前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严峻么?
A.严峻B.不严峻
三.你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乐观么?
A.乐观B,不乐观
四.你认为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是什么?(最多2项)
A.学校就业指导不够B.信息量少C.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D.能力不足 E.优势难以发挥F.求职方法技巧欠缺G.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五.你认为你自身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单选)
A.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B.沟通协调能力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D.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E.专业知识和技能。
六.你认为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怎么样?
A.就业率在50%以下B.就业率在50%-70%C.就业率在70%-90%。
七.你对未来初期职位酬薪的要求?(单选)
A.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B.在1501-2000之间C.在2001-2500之间
B.D.在2501-3500之间E.在3501以上的八.你认为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最多2项)
A.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B.专业知识很重要C.职业资格认证
D.选择基础理论E.毕业设计F.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九.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最多3项)
A.社会交际能力B.心理素质C.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E.创新能力
十.你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单选)
A.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B.人才招聘会C.学校就业网D.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方面得到就业信息E.从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F.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
十一.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你认为主要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你有什么建议措施?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物理系、电子与科学技术、三班、一今卫
摘要: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率问题。通过就业使得经过高校系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如果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这不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就业问题,更是一种优等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大损失。
一、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分析
2007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26.96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06.35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10%。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427.41万人,就业学生数为411.72万人,就业率为96.33%;技工学校毕业学生数为99.5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94.63万人,就业率为95.05%。
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我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据此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就业率为87%。
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增加,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回望历史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人保部门定下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即使目标实现,也意味着有1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90后的无奈,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毕业就是失业了。80后的无奈,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可以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大学生曾经让我们的含辛茹苦的父母们付出了多少的爱,只有你做父母后才有深深地感悟。生的现实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可是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却不尽人意,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仅有一纸文凭很难体现出专业优势,另一方面传统课堂教育缺乏对实际能力的培训。明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30万,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趋紧有四个原因:一是毕业生多,今年是630万,明年是660万。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四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三、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多数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并不完善,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有就业观念、就业制度等问题,也有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现代社会的劳动是一项生存义务,这项义务履行的前提是就业。就业把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了起来,今天的就业既是个人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生实现的主要舞台。面对沉甸甸的就业话题,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勇敢面对,做出自己的实践回答。大学生职业选择受到多种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基本上可归纳为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两大类。
(a)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是主体内部产生的、与自我意识密切关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它们往往是左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个性
性格、气质是个性当中的稳定因素,性格如何、气质怎样,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成功发挥着持续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符的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
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要高40%。兴趣产生的内在驱力形成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在不自觉中会推动他们排除种种困难。兴趣爱好也会发生变化,但一旦确定,就会为职业选择提供有向驱力,为职业成功奠定前提。
2、能力
大学生能够跨入大学校门,这一事实已证明他们具备了一般能力,即在基本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同时,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也具有了特殊能力,即在专门活动中要求的能力,如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等。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他们都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参照系和定位器。在专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到了参考作用,写作能力差的人一般不会选择新闻、文学专业,而语言能力差的人一般不会选择英语、教育专业;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定位器作用,不善驾驭文字的大学生是不会首先考虑文职工作的,而具备了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并获得实际成绩的大学生很可能在所学专业上继续深造,以求获得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
3、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方向化,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一般性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出比较明确而单一的趋向和情感,便成为了价值取向。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定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体到职业认识领域,大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与排斥,对某类事物的偏好与厌恶,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与躲避便成为价值取向中与职业最密切的部分。一个大学生可以为了维持生计而工作,为了避免生活空虚而工作,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工作。在大学生看来,一种工作可能具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直接作用于职业定向与选择。
(b)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是指职业选择中环境因素的总和,也包括职业本身因素。如果说主体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么客体因素则发挥了制约和平衡的牵制作用。
1、社会评价
大学生身处象牙塔,却不是生活在真实状态。职业社会对各类职业所持的倾向性态度总会通过传媒、习惯、舆论等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职业评价心理中,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认识的重要一面。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职业分工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类的强调,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实际普遍地存在着职业高低贵贱之分的认识,这种认识即是职业的社会评价。职业的社会评价受到社会心理的强有力制约。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评价,尤其是在传统心理仍然根深蒂固的当代社会,职业的社会评价往往体现出浓厚的传统色彩和保守色彩。这一点越是在不发达地区,便越是明显。个体工商户虽腰缠万贯,但其社会评价一直不高,这一现象与古代流行的轻商观念有密切联系,而恰恰是轻商意识成为大学生进入个体者行列的主要心理障碍。
2、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在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必然导致金钱意识的抬升,这是一个好事,又不仅是一个好事,这中间存在着极大的转换性和可能性。说它是好事,是因为职业必须具有物质激励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否则将无法获得选择者的青睐。说它不仅是一个好事,是因为金钱意识如果一味膨胀,必然损害许多职业的本色,职业将不再是“职业”,而蜕化成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有人曾说,在当代中国社会,金钱扮
演着上帝的角色。此言放在一部分人身上可以,倘若及之于全体(包括大学生)则不免过激。但是,金钱意识的迅速扩散和增强却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3、家庭
大学毕业后,大学生又面临着具体职业的选择。这时家庭作用又会凸现出来。不过,此时它的影响力已远不如昔,因为大学生专业知识已较为丰富,职业意识也更加明晰,心理正在日渐成熟,相应地对家庭的心理依赖也就大为减弱。但是,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对职业选择发挥的影响不会根本上丧失,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父母意志的作用又会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种职业,有些大学生则被引入了父母正在从事或者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在后者的情况下,子女大学生是被看作父母希望的延伸,或者家庭的代表,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这种职业选择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这也在无形中隐藏了一种危险,即如果职业实践不如人意,那么子女很可能会将这种结果归咎于父母,让父母来承担职业实践不理想的责任。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一)、国家政策方面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
充分就业提供方便。去年4月,北京市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一批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毕业生的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五)、毕业生自身方面
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江苏省有关文件就规定“各级政府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方便和市场机会,扶持毕业生创业。毕业生领办或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按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所以说自主创业也将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04年4月30日举行的“中国就业论坛”第六次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我国的目标是希望通过3至5年的建设和奋斗,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几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笔者认为,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权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洛阳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作者: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王潭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更是让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定,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形势,我们以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人才、大学生如何成为企业欢迎的员工、大学生就业心态等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为主要调研内容,采用深入人才招聘市场询问、身边大学生交流以及网络查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以期望得到真实客观的数据,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在校大学生的观点(就业难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
为了收集更好的资料,我对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就业思想交流,了解他们对院校和专业的认识,对就业和创业的认识态度及期望值,对创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准备情况,以及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课程、教学和师资现状等一些问题,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此次交流我把得到的结论总结如下:
1、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已经感受到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对于调查问卷中“您对大学生求职形势的看法”只有15%的人选择“乐观”,选择“一般”的占40%,而选择“不乐观”的占到了近45%。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就业寒冬已经来临,强烈的危机意识正在同学们内心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2、当代大学生正逐渐提高自我认知,降低就业期望值。应届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以及更多社会职位的趋于饱和,这都迫使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在回答问卷中“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20%同学把“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也有近55%的同学认为以上素质自己都欠缺。在采访中,许多大学生谈到对于去基层和民营企业的看法,多数人认为只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会去基层和民企工作。
3、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大多是“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占61.11%。其就业城市仍是以选择发达城市的居多(58.82%),也有近五分之一(17.65%)的毕业生选择了回出生本地发展。关于就业单位,国有企业仍是人们就业的首选,各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大至小依次是国有企业(31.25%)、外资企业(21.88%)、政府部门(15.63%)、自主创业(12.50%)、民营企业(9.38%)。
4、继续深造暂避寒流成为大学生主流观念,“自主创业”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先就业后择业”的同学也大有人在。在回答“你的就业观念是什么?”时,考研继续深造成为了民意的主流,有40%的同学选择,各有25%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和自主创业。只有不到10%的同学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说明当今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现实。
5、当代大学生更加重视思想道德的提高,更加注重德才兼备。在回答“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时,有近70%的同学回答的是“思想品德”,也有近60%回答专业技能。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德才兼备。
二、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观点(就业难对待业大学生的影响)
调查对象: 参加招聘会的毕业大学生、待业大学生
调查方法:访问调查
对广大应聘者,尤其是201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访问调查。访问结果总结如下:
1、就业难困扰待业大学生
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认为2011年就业形势还算比较乐观
(45.13%),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找到工作。有(53.30%)认为就业存在问题。
2、认为“技能差心态高”使自己工作难找
面对眼前的就业形势,有一半人(50%)认为“提高技能、调整心态”是解决当前就业的方法,而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是人们认为找到理想工作时,除大学文凭外,比较重要的证书。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社会经验、发展潜力、思想品德是人们普遍认为比较重要的就业条件,而学校名气被认为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考虑的一大条件。
3、待业大学生开始认真反思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不甚满意,在求职中最困扰人们的因素按其困扰程度依次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信息量少”“ 对社会缺乏了解”“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优势难以发挥”“ 能力不足 ”“ 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
4、待业大学生就业要求有所降低
有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61.11%)是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也有一部分(16.67%)认为继续深造可以使自己更好的选择将来的职业,只有十分之一的人(11.11%)选择以后自主创业。
三、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比较:
1、虽然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感受到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乐观程度明显低于在校生。这说明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在校生存在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和心理疏导。
2、与在校生不是很高的要求相比,并未就业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一降再降,有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61.11%)是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学生甚至以“试用期间不要工资”为“敲门砖”,“敲”开企业的大门。这反应出他们对于工作的渴望程度。
四、人力市场调查:
针对当今大学生所谓“毕业就是失业”这一社会现象,我们走访了洛阳是人才资源市场。另外,我们还对参加招聘会的多家企业进行了咨询调查。问题主要涉及社会所需哪些方面的员工,以及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
洛阳人才市场2010年11月27号部分招聘岗位
085 洛阳海天纸业印务有限公司
086 周朝酒业(天津)有限公司
087 洛阳市西工区美力健身俱乐部
088 洛阳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89 洛阳鑫融升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090 洛阳市聚客隆名优陶瓷城法诺亚陶瓷
经营部平面设计、业务内勤、印刷机长 副总、客服、财务、市场营销 销售、市场助理、前台、教练市场经理、财务内勤、办公文员、营业员店长、导购业务员、导购
主管经理 091 洛阳市洛龙区爱英塑料行
092 洛阳世纪英豪体育健身有限公司
093 洛阳市致力实业有限公司
094 洛阳昌力机械有限公司
095 上海东昊油品有限公司
096 洛阳市安德莉亚食品有限公司
097 洛阳汇通天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098 洛阳市西工区豪泰保健服务中心
046 洛阳市金诺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050 洛阳百佳食品公司
051 l洛阳维尔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052 洛阳高新清涛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053 洛阳天年商贸有限公司
054 洛阳市站区万景祥特产开发中心
055 洛阳久亿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056 洛阳江达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
057 洛阳市派乐多英语培训学校
058 洛阳上德利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059 洛阳邦强机械有限公司
060 洛阳市西工区盛世照明工作室 销售代表、前台客服、健身教练外贸经理、外贸业务、售后服务人员、区域经理(销售)学徒工、钳工、车工、镗工 储备干部、商务代表收银导购、会计核算、面包生产工、市场督导焊工、铆工、机械设计 营销员、健康顾问、中医经络讲师、理疗师、营销主管机加钳工、车工、外协管理员、装配钳工 市场专员、超市导购、业务主管 业务经理、人事部经理、销售内勤、业务员 业务精英、技术员、电焊工、车工、起重工、炊事员 店员、健康专员、销售主管、售后服务 营业员、业务员、司机、会计、保管、店长 镗工、铣工、立车工、划线技术、检查员、学徒 会计、车辆调度、司磅员、小车司机 教育顾问、少儿英语老师文员、司机、化验员、机修、网络维护 技术工程师、生产调度、销售代表、技术员、车工、铣工 销售经理、办公文员、技术工程师
由以上可以看出,企业需要更多的是技术型人才,而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似乎并不热衷。从专业需求上看,对工科需求最大,对文科及艺术生需求不大。从工资水平上看,基础工作工资最低。
1、用人单位要求具备如下条件的毕业生:
① 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的毕业生(87%)
② 能吃苦耐劳的毕业生(88%)
③ 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86)
④ 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毕业生(78%)
⑤ 学历(74%)
⑥ 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毕业生(58)
⑦有组织管理能力,善交际的毕业生(52%)
2、企业员工对求职必备素质的观点:
①学历(77%)
②沟通能力(组织能力)(67%)
③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82%)
④吃苦耐劳(80%)
⑤人品(56%)
五、在校生、就业员工、企业领导对能力素质的看法比较:
1、从调查中我可以发现在校学生对“吃苦耐劳”和“各类证书”的看法上和企业有较大偏差。在校学生过分专注各类证书,缺乏对吃苦耐劳的重视。另外,学生大部分认为企业都看中学校名气,其实许多用人单位只是把学校名气作为小小的参考。
2、学生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和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比较
我们还可以发现,企业最重视的一些能力和素质,恰恰是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说明,大学生就业难不应该只是抱怨工作难找,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求职应聘中脱颖而出。
六、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在企业和招聘会进行调研时,我们了解到许多企业需要员工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能力不强
企业最重视的一些能力和素质,恰恰是5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而现在的企业并不需要这样的毕业生。
3、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做事缺乏信心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表示难以适应较为繁重的工作压力,当代大学生在家里和学校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离开了家庭和学校的保护难以承受工作压力。另外,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够全面,很多事情不能亲自去做,导致动手能力不强,个人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也不够全面。面对一点困难、挫折就会退缩,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太爱表现自己,不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印象。
4、心态没调整好,追求太高太远
现在大学生数量多了,企业自然不会像原来那样争着抢着的要,但部分大学生们心中的梦想依然过于理想,在对自身定位上有些偏离现实。这就造成就业应聘时,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七、招聘经理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调查中,洛阳维尔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经理就自己多年来举办的招聘会的经验,分别就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不同规模的企业考虑应届大学生条件不同,对大学生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国企及半国企一般首先考
虑专业是否对口,而学校出身地已成为第二考虑要素,其次学生在校的阅历经验及籍贯也是企业考虑的重要方面。中小型企业专业性要求不强,阅历经验则是一种要考虑因素。
造成这种考虑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首先,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考虑该学生是否出身于名校,而将专业是否对口放在了第一位。而学校出身地仍然是国企半国企等大型企业的重要考虑因素是因为,该类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注重以提升员工素质、身价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社会影响力。籍贯也成为企业考虑因素之一是因为该类企业更注重员工的稳定性,最大强度的避免人才流失。相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其主要部门既是销售部门,而销售部门对专业要求很低,只要有兴趣并有一定能力均可以从事该职业。当企业计划培养一批干部员工时,学生在校的阅历经验包括学生会工作、实习兼职、参加活动经历将成为重要考虑因素。
根据近几年来的情况,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应届毕业生签约率明显受到影响,普遍较低。比较来看,土建、软件、市场营销仍是就业率最高专业。而由于近两年新注册药厂、保健品公司的增加,生物就业率也有明显升高。计算机(除软件专业)、会计仍是就业率最低专业。
当前,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几种不正确的就业心态。首先,“天之骄子”型心态的求职者比例占到10——20%。该类学生一般毕业于名校,自我优越感很强,对薪金、企业规模要求很多。其次,“高不成,低不就”型的所占比例高达40%。该类学生容易在企业各种附加政策如保险、住房等细节上犹豫不定,以至最终失去很多就业机会。最后,“什么工作都行,不想长干,试一试”型的心态占到了50%。
针对以上情况,张经理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应届大学生应首先摆正心态,以正确的态度结合自身条件考虑就业单位。在参加工作初期,最好考虑一下销售工作。因为销售工作有助于对于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人际交流能力,提高环境适应力。在工作中,建议尽量与公司交流,尽快适应环境,加强团队意识,展现自身能力,真诚对待工作。并且针对较冷门专业,建议不要盲目参加大型招聘会,去针对本专业举行的专场招聘会。
最后,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张经理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创业最好选择一些投资小、风险小并且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尽量避免选择饱和度较大的行业。考虑好资金回流度,店址,回报程度,消费人群定位。创业时尽量争取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税务、贷款上的优惠。对于团队创业,一定要做到明细账目、一目了然,以避免将来由此引发的财务纠纷。而创业中仍是贵在坚持,这样才能克服创业中的各种困难,尽快成来。然而,对于当前的网店热,张经理却认为只可作为业余兴趣来经营。
八、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
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就业现状调查,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调查目的
为了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方式采取资料法,搜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资料及数据。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和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四.调查的内容
1.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大。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200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2008年大学生就业率同比降2%; 2009年七月有61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去年毕业人数630万,加上往届没有毕业的人数,2010年实际毕业的人数总计达到700多万人,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很不乐观。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2.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应届毕业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2)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余老师介绍,虽然本校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1,但是建筑行业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3)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设系统相关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日制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与广东、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毕业生多方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4)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调查问卷显示,在求职受挫后有8.8%的学生个人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有16.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怀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很多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担心因学生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离校而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国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比2009年1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考生人数自2008年突破千万以来,2009年就开始下降,2010年的报考人数比去年进一步减少,降至千万以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情况下,重庆万名贫困高中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带来的隐患,又有浅表性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学生素质的缺失;既有用人选材的偏见,更有择业求职的误区。
——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2)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a.过分看重经验。
b.过分关注文凭。
c.存在性别歧视。d.生源地域歧视。
(3)高校教育潜在的问题。
a.专业课程设置错位。
b.教学知识更新缓慢。c.社会实践重视不够。d.就业指导存在硬伤。
据调查显示,有13.2%的毕业生将“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列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问题”,有63.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对自己的就业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①缺乏针对性。②缺乏专业性。
③缺乏系统性。
(4)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a.就业能力不强。这里所说的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等。在调查中,60.3%的大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大学生对自身劣势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的评价契合,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越来越理性、客观。
此外,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和缺乏求职技巧是最大的困扰的人也分别占29.4%和19.1%。在回答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时,答案分别有专业能力(43.4%)、自我表达能力(44.9%)、外语能力(24.3%)、人际交往能力(33.8%)、环境适应能力(15.4%)。
b.人际关系不畅。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社会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调查中,32.4%的大学生表示“缺乏社会关系”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是,有家庭关系背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从而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c.求职途径单调。
d.职业规划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以后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⑸家庭压力影响。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大学生平均一年的总支出超过10000元。许多父母将毕生积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子女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特别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举家借贷供出一个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往往被视为村庄年轻一代的榜样,“跳出农门”的典范,不但有庞大的债务需要其将来偿还,在感情上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家庭为之做出了很大牺牲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条件如果不如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甚至只能跟农民工抢饭碗,不但在经济上大学生及其家人难以承受,在感情上对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没有适合的工作时,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在家待业。
六.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1.运用知识的能力
擅长用逆向思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清楚具体业务执行者比上司更容易找出问题节点,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漏洞。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方法,会更容易从问题中解脱出来。2.自我推销能力
学生的素质再好,能力再强,不会推销自己,雇主怎么知道你是特命合适的人选呢?招聘面试关都过不了,又怎么施展你的才华呢?所以要善于自我推销。3.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 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6.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大学毕业生如能掌握一技之长,就更能增加顺利就业。
7.抗挫折能力
遇到失败、挫折和打击呢不过自我安慰和解脱,还会迅速总结经验教训,而且坚信情况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提高抗挫折能力,成为一名意志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