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国》读后感
《酒国》——莫言
——读后感级 土木工程 专业 一 班 姓名:_______学号:11140141028
莫言《酒国》读后感
以前谈到诺贝尔奖,就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酒国》。
酒国的故事其实是十分荒谬的,但又写的又十分地像是真的,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即抽象又具体化,还有几条线索的互相交错,使作品有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部小说还仍然有莫言的细节描写的手法,小说的主人公心里描写细腻可信。真实与想象交响呼应,连作者都在其中客串了一把,不禁使人感到有趣。
读完这书脑袋里一直回响着这一幅幅神奇的画面,猴子酿酒、捞月亮;酒博士与岳母偷情;温馨且血腥的烹饪课;侦查员与侏儒的斗争;金丝燕保护自己的孩子。虽然心里明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莫言老师勾勒出的荒诞的故事,但那一幕幕不可思议的事件还是历历目。”不禁感概在这样一个酒精弥漫的市区,能够活下去的人,要不与金刚钻一行同流合污,惨无人道,要不就是疯掉、惨死,无可救药。这里的人都不能称之为人,全然一袭行尸走肉。城里各阶级的人对酒精需求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他们同时被酒精的力量征服,在这种无形的力量下看门的人一酒精孝敬官员以求安定,女司机借酒麻痹忘掉生活的苦难,李一斗的岳父以酒为妻、岳母以酒为夫来代替正常生理欲望,无知的村民借酒精的醉意当灵丹妙药治疗百病,高级官员们借酒色迷醉检查的官员以酒佐肴(红烧婴孩),厨子们以酒精灌醉婴儿让他们快乐的死去保证食物的美味,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又放佛离我们很近,深入骨髓的酒文化,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还有哪些鲜活
着被敲碎大脑的猴子们~莫非老师作品中映射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啊,而且那么露骨,那么残忍„„
小说反复强调从事上述活动的人们遵守的宗旨是:“红烧婴儿”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这个婴孩已经不是人,是根据严格的两厢情愿的合同,为满足发展经济、繁荣酒国的特殊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人型兽,他们同待宰的其他食用兽是一样的,因此不能滥用感情。
联想到现代的人们已经发展到无所不吃的地步,这种论调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必定是最高等的生物,从法制社会的道德观念来看,这已经超出了法律和道德准绳的规范,是一种可耻的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
虽然这是一篇小说,不是报告文学,小说中的情景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但愿无所不吃的人们不要发展到食用“红烧婴儿”的地步!而且人类健康长寿的秘诀与胡吃海塞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酒国》小说所描写的酒国文化,以几个典型人物为线索,写出了奇妙的液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其中各阶层对酒的需求和应对截然不同。作者以丰富的生活根基为依据,写出比赛酒量的宴席场面和酒醉之后难受的滋味,是非常真实的,令人感叹的!
联想到自己不怎么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深有同感。小说中的一些场面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我曾经喝醉过数次,每次都吐得不省人事,丑态百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莫言的文字给出了答案。
总之,这部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比网络小说的大部分要强的多的多的多的多,打心里佩服莫言老师,感慨《酒国》的犀利,再接再厉吧~找同行人陪我看他的其他传世之作。
第二篇:《酒国》读后感
《酒国》的生活真实
大连三中
湖成峡谷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把它加工成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酒国》里的生活也全是莫言“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
《酒国》故事讲的是侦察员去查酒国吃婴儿宴的事。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有人竟然会吃婴儿!古代战乱时会有人易子而食的传闻,或有人处绝境时会有吃人肉的猜想,甚或神话传说讲妖魔会争抢唐僧,想食其肉以长生不老。„„生活竟会如此,真是让人惊惧万分,不寒而栗。多亏,这是小说。但这部小说的生活“原形”是什么呢?以下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酒国》的生活真实。
一、饮食的真实
我们不妨设想:面对生活的渐渐富足,人们不再为吃而愁,尤其是贪官污吏们,吃腻了大鱼大肉。有人再想在吃上吸引他们,就得推陈出新,出奇不意。于是就有了女体盛,这是餐具的创新;于是就有了河豚、猴脑,这是原料的创新;于是就有了“少爷小姐菜”,这是饮食行为的创新;„„于是,莫言在艺术作品中就有了夸张的蒸婴儿,夸张的龙凤呈祥驴肉宴。作为小说家的莫言,面对着人们在吃上绞尽脑汁,暴殄天物,他有责任有义务来进行批判与揭露。
二、招待的真实
上级来调查巡视,即便是个官吏,那他也代表着朝廷,有尚方宝剑,能先斩后奏,所以下面的人一定要尽其所能来招待他们,唯恐有差错。更何况是来调查他们的罪行的!更是要招待周详,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中国的招待少不了酒肉、美女,少不了本市最有特色,最有名的餐厅、歌舞剧院。于是就有了侏儒的驴肉全宴;就有了地下餐厅的婴儿宴——虽说是众人粉饰下与招待的打动下也被认定是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的仿婴儿;于是就有了宴后酒足饭饱,酒醉神迷时的美女招待——或许那美女就是下级政客为备不时之需而豢养的宠儿。的确,侦查员败在了美女招待的身下,没有了来时的刚硬和正气。
三、人物的真实
侦查员——满脑食色之欲的掌权者,办案靠真枪——权力的象征,假枪——色欲的象征,最终被酒国的人玩弄于股掌,不仅没查出真相,反而丢了枪,失了魂,散了仅有的正气、正直,沉入茅厕粪坑的底部。他是莫言有意要消解的一类人,某些执法者。
酒国企业家——矿主、个体企业者。在小说里他们不是和政府官员厮混,就是和政府官员有关系。每一个私营企业者,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市府或上面寻找靠山,背靠大树好乘凉。于是他们结为酒肉兄弟,和取所需,共营私利,有的任用其子女亲属为公司中层,以图被照顾,免被骚扰与欺压。这就是生活中的某些真实。
为官者——结交企业家,有的是主动的,因为贪其钱财还可显耀权势;有的是被动的,也就是被拉下水的,虽为被动,但也是因财而亡。
教授,为了“猿酒”这个虚妄的课题,不惜离别妻子,隐匿于荒林,以致其妻疯掉。可敬?可悲?
研究员,在研究无望时,他另辟蹊径,开始谈玄讲道,写起了虚妄荒诞的小说,他即是莫言的影子,文章就是自己与自己的交流。
肉孩:在文中就是一个虚无的人,神出鬼没,飞檐走壁,是他偷走了真枪,是他每天夜里在驴街上飞奔,他是精灵,也是侦查员的灵魂,他偷走了真枪,即使侦查员失去了正义的灵魂;肉孩在街上飞奔,即是侦查员没有了正义而迷惘,但为了任务,游走在酒国的两大企业间,明知不可,也要拼上一把,结果陷进了酒国的权势者的陷坑。
其实侦查员在一踏上来酒国的路上,就落入了他们的手里,他搭的车也是酒国人刻意安排的。酒国人步步为营,他还没有到达酒国,就已经意味着失败!
侦查员来酒国,就是一个悲剧。有些人,不能查,越查自己越愚蠢; 有些事,不能查,越查事情越正确。莫言的作品因“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真实虚幻化,其实任何虚幻难道不也是真实的映像吗?
第三篇:莫言《酒国》读后感
《酒国》读后感
《酒国》一书通过酒博士李一斗和莫言老师的书信为线索,穿插讲诉了这样一个奇幻的故事,高级侦探丁沟儿前往酒国调查高级官员烹食婴儿的重大事件,但是来带酒国的他调查过程层层受阻,酒国市民个个酒量惊人,尤其是本案的重要嫌疑犯金刚砖更是海量滔天。丁沟儿的调查总是在酒桌上结束虽然他不断的提醒自己从酒精从清醒,但最终意识还是一次次为酒国渊源流传的酒文化中所迷惑倾倒。在酒国的酒精的作用下和金刚钻一行人沦为一流,品尝着酒国的特产“麒麟送子”,酒醉后又被象征正义的小妖精偷光了一身的行头。本以为在爱情中找到了一丝安慰却是酒国的又一场阴谋,在与金刚钻的老婆,一个泼辣粗鲁的女司机发生性关系后,作风受到牵连,大但仍未触及刑法,随后发现自己的情人居然和一个侏儒睡过,愤怒之下将他们打死在床上,犯下死罪,灵魂也随之堕落陷入一场场醉生梦死的阴谋,意识完全被酒国的酒的精神所稀释,醉意弥漫下打死无辜好心的老革命,调戏小尼姑,喊着“我抗议”,跌入臭气哄哄的露天大茅坑葬送了性命~
读完这书脑袋里一直回响着这一幅幅神奇的画面,猴子酿酒、捞月亮;酒博士与岳母偷情;温馨且血腥的烹饪课;侦查员与侏儒的斗争;金丝燕保护自己的孩子。虽然心里明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莫言老师勾勒出的荒诞的故事,但那一幕幕不可思议的事件还是历历在目。”不禁感概在这样一个酒精弥漫的市区,能够活下去的人,要不与金刚钻一行同流合污,惨无人道,要不就是疯掉、惨死,无可救药。这里的人都不能称之为人,全然一袭行尸走肉。城里各阶级的人对酒精需求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他们同时被酒精的力量征服,在这种无形的力量下看门的人一酒精孝敬官员以求安定,女司机借酒麻痹忘掉生活的苦难,李一斗的岳父以酒为妻、岳母以酒为夫来代替正常生理欲望,无知的村民借酒精的醉意当灵丹妙药治疗百病,高级官员们借酒色迷醉检查的官员以酒佐肴(红烧婴孩),厨子们以酒精灌醉婴儿让他们快乐的死去保证食物的美味,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又放佛离我们很近,深入骨髓的酒文化,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还有哪些鲜活着被敲碎大脑的猴子们~莫非老师作品中映射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啊,而且那么露骨,那么残忍……
像我们这样学识的下里巴人是难以理解《酒国》中太多的描写的,只能感概,作者可以让金色的向日葵镀上邪恶和虚伪的脸色,可以让红烧婴孩这样残酷的世界变成一道令世人艳羡的美味佳肴。书中,莫言老师以江河般的气场阐述了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酒文化他是从骨子里理解了中国的文化,从古代的《聊斋志异》,到近代的红黑故事《狂人日记》,再到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都像一个个小人儿被他操纵自如,不拘一格的描写,反讽、戏仿和悖缪从,在莫言老师对于酒国堕落的意象的描写的一顿“满汉全席”中,老师表现出的是对崇高道德标准、正确价值观念的沦丧的深度焦虑,这正是一个文学家大层思想的呼吁,正是是作者开篇所听到的“大悲悯”吧~莫言老师从人道的角度去思考一个无所谓情,更无所谓理的城市,正如同省视着整个神州大地,在这个酒文化盛行的中国,多少贪官污吏接着酒精压榨着民脂民膏,多少“食人族”在横行霸道,有多少检查长纪检委员等高官被酒精的力量所吞食,成为这些人的同流之辈,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揭露这黑暗世道的一面。在阅读文章深刻意境的同时不得不为作者两空间的独特描写方式而震撼,一方面直叙丁沟儿的调查经历,一方通过与李一斗的9次书信《酒精》、《肉孩》、《神童》、《驴街》、《一尺英豪》、《烹饪课》、《采燕》、《猿酒》、《酒国》的交流进行叙事增加了文本所蕴含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一个空间的局限性,突破单一空间对作者想象力发挥的裹狭、围困。莫言的想象力在两个空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放飞,甚至获得了超越现实的特权,形成了一套莫氏小说形态。从美的角度描写事物的丑态,把带骚劲的黑驴的外生殖器官写成酒国的名菜——龙凤呈祥,把阴沟里贵人们吃剩了的残羹冷炙(包括婴孩)写成穷人的美味
佳肴,把沾着小叔脑浆的金丝燕窝写的弥足珍贵与把尿液和在酒里酿制出一篇十八里红如出一辙,让丑陋更加丑陋,更加刻骨铭心啊!而文中金丝燕不惜扑火也要保护自己的后代与吞食婴孩的人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虎毒尚且不食子,为什么人类却可以如此残忍,用句文中的话“人类的最残忍的哺乳动物,只有人类才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哺乳。”再则便是那入木三分的人物塑造了,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耀然纸上,想必看过《酒国》的人心中都有这么一个形象把,一个穿着红袄的小妖精,俨然一通臂神孩,飞檐走壁,目光如蛇,可以灼伤“秃鹰”的眼睛,妄图从食人兽口中救出被当成特殊商品卖做盘中餐的婴孩们。还有那个身段一尺的侏儒一般的丑角,却扬言要……(此处省略)的余一尺。粗俗泼辣,性欲强烈的女司机,笑意绵绵,道貌岸然,酒量惊人的金刚砖~~~
打心里佩服莫言老师,感慨《酒国》的犀利,再接再厉吧~找同行人陪我看他的其他传世之作
第四篇:浅谈中国国酒
浅谈中国国酒——茅台
文学部对外汉语0802班
夏艳
茅台有着神秘悠远的历史,茅台酒被称为中国国酒。建国以来,无数次重大活动,茅台酒都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自古而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让其了解了中国、中国文化。茅台酒有着名冠世界的历史,作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的茅台酒,名冠四海的历史是从1915年开始的。几乎可以这样说,在此之前,古老的中国虽然有着悠远的酿酒历史,有着丰厚的酒的文化渊源,有着风格各异的众多美酒,但还没有哪一种佳酿能够冲出华夏大地,香飘环宇,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茅台酒之所以被称之为“国酒”,是由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我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亦得到人民群众在实际的生活品味和体验中的赞誉之声,因而当之无愧。
一、茅台酒的简史
历史上最早记载赤水河畔酿酒史的,为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公元前130多年,汉武帝刘彻饮到来自夜郎所产的名酒“枸酱”,情不自禁地赞曰:“甘美之”。以后便有了汉武帝派大将唐蒙到贵州开拓夷道,专门绕道茅台所在的仁怀的历史,有道是“汉家枸酱为何物?赚得唐蒙益部来。”茅台古称益部,而枸酱,经考证为仁怀赤水河一带生产的用水果加入粮食经发酵酿制的酒。
在中国的酿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粮食制曲酿造的白酒始于唐宋。而赤水河畔茅台一带所产的大曲酒,就已经成为朝廷贡品。至元、明期间,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就已经在茅台镇杨柳湾陆续兴建,值得注意的是,茅台当时的酿酒技术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回沙”工艺。
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前夜,茅台酒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以此互为敬贺。据中新社报道:开国大典当晚的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举行,从厨师选择到菜单酒品都经周恩来亲自审定,主酒为茅
台。国运兴,国酒兴,当年为红军疗伤洗尘的茅台酒终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喜酒”。
二、茅台的特色 绿色茅台
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酒度53度。
茅台酒是目前中国白酒行业为数不多的几个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的酿造环境,以及与众不同的绿色的传统酿造工艺。以此为基础,不但对其内在品质,而且对外在包装质量等方方面面,我们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茅台酒及其系列产品更加符合广大消费者“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消费趋势和要求。人文茅台
茅台地区有2000多年的酿酒历史,早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明清之际,作为重要航运码头,又呈现出“秦商聚茅台,蜀盐走贵州”的盛况。1915年,茅台酒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留下一段“怒掷酒瓶震国威”的传奇,从此跻身世界名酒行业;新中国成立后,更因它在我国政治、外交生活中发挥了特殊作用而佳话不断,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国酒”。可以说,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动人的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建国50周年之际,茅台酒因其淳厚的历史及文化内涵,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中华“文化酒”的杰出代表。科技茅台
茅台酒属于传统产品,但茅台集团历来重视科技进步。已拥有成立数十年的白酒科研所、技术中心,以及中国白酒界一流的(包括诸多国家、省评酒委员会委员)科研队伍。未来的茅台酒,工艺的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大,勾兑技术等要进一步提高。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包装材料、防伪等,都应该广泛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使产品无论内在外在都成为浓缩高科技的结晶,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让人一拿起、一打开就感到高科技的魅力扑面而来,有着美的享受。
三、茅台的产地
茅台酒出产于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茅台镇,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赤水河水质纯洁清甜,含有少量矿物质,正好酿酒。
茅台酒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30多年前我们的周总理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下达了一个任务,叫他复制茅台。据说当时方毅副总理带了一批人把茅台酒的所有流程工序和设备,甚至制酒的老师傅都带走了,连茅台酒厂的灰尘也装了一箱子带走(据说那里面有丰富的微生物,是制造茅台酒所必需的),在附近到处找,找了50个地方,最后在遵义找到了一个山清水秀、没有工业污染的地方,把茅台酒的流程工序全部展开,用当地非常纯净的水,利用灰尘中的微生物重新制作,一共进行了9个周期、69次实验,最后直到1985年宣布失败。也充分证明了茅台酒是与产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茅台酒不可克隆,为此茅台酒2001年成为我国白酒首个被国家纳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四、茅台的品鉴
(1)生产厂家鉴别
茅台酒厂没有和其他任何厂家联营,也没有把它的商标许可权与任何厂家共享,更没有设立过一厂、二厂和分厂等。凡是注明为联营厂、一厂、二厂,分厂生产的“茅台酒”,完全可以肯定是假的。
(2)注册商标鉴别
茅台酒全瓶贴“贵州茅台酒”注册商标,是用进口100克钢板纸印制的,500毫升容量酒瓶的商标纸规格为90毫米×125毫米。内销酒商标的图案分三部分:中间是一条从右上方到左下方的60毫米宽白色斜带,上下分别有两条黑色细线和四条黑色粗线,把红色的“贵州茅台酒”五个字夹在中间。斜带和左上角的相接处有13毫米宽的金色条,条上有“中外驰名”四个黑字。左上角为一红色色块,中间有直径为35毫米的套金色边的白圈,圈内有从上至下的环形麦穗,金色齿轮和红五角星图案。斜带和右下角的相接处有一条细金线。在右下角的红色色块上,有“中国茅台酒厂出品”八个白字,白字下有“53%VOL,500mL”的标明酒度和容量的黑字。酒瓶背面说明的规格为65毫米×85毫米并以红色套边,套边四周留有宽10毫米的白边,出厂日期为蓝色阿拉伯数字。商标印刷精美,色彩准确,切边均匀。
(3)包装材料鉴别
茅台酒的酒瓶是乳白色玻璃瓶,封口为大红色螺纹扭断式防盗铝盖,顶部有“贵州茅台酒”五个白字,瓶口无内塞。整瓶酒外包一张优质正方形皮纸,装在彩盒中:外包装彩盒用的是进口白版纸加细瓦楞。盒上字体和色泽与商标、背贴上一致。
假“茅台”的封口用深浅不同的红色胶帽,有透明无字的,也有假造“茅台”两字的,瓶盖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盖子也壁纹各异有黄色扭断式铝盖,也有塑料盖外套扭断式黄色铝帽的。内塞有螺旋式、带腰线、平顶等几种。外包装盒用的是不合格的劣质皮纸或其他材质。
(4)感官特点鉴别
茅台酒是用小麦制曲,经八次发酵,贮存二三年后方可出厂的。它的独特感官指标是酒液无色透明,饮时醇香回甜,没有悬浮物及沉淀,酒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经久不散。假“茅台”多为用高梁酒、白干酒、配制酒等冒充的,很难具有茅台酒的色、香、味特点。
五、茅台所获荣誉
1915 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5 法国巴黎国际美食及旅游委员会金桂叶奖
1986 法国巴黎第十二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牌奖
1986 第十三届亚洲包装评比会亚洲之星包装奖
1987 第三届广告大会出口广告一等奖
1989 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1991 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1992 92日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2 美国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
1992 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最高金奖
1993 法国波尔多国际酒展53度、43度、38度茅台酒被授予特别荣誉奖 1994 在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80周年国际名酒品评会上,茅台酒荣获纪特别金奖第一名
茅台酒获得国际金奖,成为世界名酒,偶然中蕴涵着必然,这个“必然”,就是茅台酒佳韵天成的独特风味和亘古相传的卓越品质。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第五篇:国酒世界闻名(故事)
国酒世界闻名
茅台酒与中美友谊
197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访华,访问期间,周恩来总理请美国客人品尝茅台酒,基辛格不禁为茅台的醇香所倾倒,连饮数杯,且谈笑风生。
席间,基辛格博士与周总理商定,在巴黎建立中美秘密联络渠道。我国派驻法大使黄镇担任中方联络代表,美方联络员则是驻法武官沃尔斯将军。
1971年7月19日上午8时半,沃尔斯如约来到中国驻法大使馆,双方互致问候后,黄镇大使请沃尔斯喝茶。沃尔斯从未喝过地道的中国茶,那淡淡的、微妙的茶香使他连声赞叹。
黄镇大使介绍说:“这是茉莉花茶,既有茶的清香,又有茉莉花的浓香。”
沃尔斯接过话头说:“听说基辛格博士在北京喝了一种50多度的烈性酒,很香,两种香味有什么不一样吗?”
黄镇笑道:“完全不一样,你尝到的是茶香,基辛格博士尝到的是酒香。酒的名字叫茅台,是中国最享盛名的白酒,产在我国西南贵州,那里的水质特别好,酿造工艺又很独特,虽然度数高,但喝了不会上头。”
沃尔斯说:“怪不得基辛格先生会那么喜欢,他回去逢人就夸,为贵国的国酒做免费广告。”
黄镇说:“有机会请你喝酒,到时你自然就会比较出两种香味的区别。”
沃尔斯说:“我虽然不喜欢喝烈性酒,但很乐意尝尝茅台酒。”
数日之后,基辛格博士访问法国,借机拜访了中国驻法使馆。为避人耳目,美方从车行租赁了一辆不带外交牌照的轿车,由沃尔斯亲自驾驶。基辛格先生坐在后座,带着一顶法式帽子和墨镜,帽檐压得低低的,神秘地微笑着。
中国大使馆为基辛格的此次拜访作了精心的准备,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国务卿的至爱——茅台。
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基辛格笑着对黄镇说:“美国总统决定将中美关系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黄镇大使表示:“非常高兴,中国政府同样有着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中美关系的愿望。”话毕,双方举杯共饮,祝愿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和改善。
基辛格呷了一口酒说:“很高兴又喝到茅台酒了。”他告诉黄镇大使,他特别酷爱中国菜和茅台酒,又提及上次秘密访华期间,与周总理共饮茅台的情景,他幽默地说道:“我们俩都喝了好几杯,只是不知道周总理的杯子里装的是茅台还是白水。”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黄镇接着问沃尔斯对茅台酒的感受。沃尔斯红光满面地笑道:“噢,确实不一样,这种香味可以摄人心魄。这不是人间的,而是天使的香。”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从此巴黎秘密渠道改为公开联络渠道,直到我国驻美联络处建立为止。沃尔斯调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临行前来向黄镇大使辞行,黄大使特意送他一瓶茅台酒留作纪念,他指着酒瓶上的飞天图案上说:“我送你飞天,并祝你步步高升。”
沃尔斯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幽默地说:“我感到为难,我回去以后是把它珍藏,还是把它喝掉?”
黄镇大使耸耸肩说:“或许,你可以和朋友们一块分享,它是中美两国建交的见证,也是友谊的见证。”
沃尔斯摇摇头笑道:“噢,不,也许在跟朋友们分享之前,我已经忍不住偷偷把它喝了。我现在爱喝烈性酒了,但只限于茅台。”
外事活动中茅台酒的故事
在外交宴请活动中,喝茅台酒是司空见惯的事,因而外交往往会与茅台酒结下不解之缘。
我到外交部后,一直做礼宾工作。礼宾工作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操办国宴和其他重要宴会。40年来,我经历的这类宴请不计其数,因而亲眼看到外交名人喝茅台酒的场面很多。关于他们与茅台的故事,我就从见得比较多的周恩来、乔冠华、韩叙说起。
周总理的君子风度
1965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入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到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在十来年的时间内,有幸多次亲历周总理主持国宴的场面。他老人家在宴席上畅饮而又不失礼仪的翩翩君子风度,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周总理酒量大,这我早就听说过。1954年4月,他出席日内瓦会议经过莫斯科,赫鲁晓夫为他举行隆重的欢迎宴会。在当时中苏友好的气氛中,总理面对苏联领导人一杯一杯的敬酒,来者不拒,诚实干杯。苏联名酒伏特加劲很大,总理支持不住,最后喝醉了,呕吐一地,说话也有些失控。酒醒后,他很后悔,认真地做了自我批评,为此还专门向中央汇报了当时的情况并作了深刻检讨。毛主席安慰总理说,多喝几杯是常有的事,幸好没有发生什么政治错误,以后喝酒注意节制些就行了。据说,自那次以后总理再没有喝醉过。
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周总理喝茅台是1967年,那是在欢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国宴上。总理在“文革”中日理万机,忙得寝食俱废,但办事从不马虎。他在国宴上陪同外宾喝酒也很认真,很有风度。听总理说,既然喝,就不能只是应付人。当然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不能勉强,尤其不能喝多失态。那时国宴在大会堂二楼大宴会厅举行,规模比现在大。作为国宴,那时的重要标志是上茅台酒。一瓶茅台大约可斟25—26杯。盛茅台酒的酒杯是各种酒杯中最小的那种,斟满大约有4钱。
按照当时的礼宾习惯,外国驻华使节夫妇也应邀出席国宴。因此,在国宴上总理除同国宾及其陪同人员干杯外,还常常走到使节席,同各国使节干杯。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是总理接近外国使节,同他们谈话、做工作的好机会。每当总理离开座位同客人干杯时,礼宾司同志、译员、宴会服务人员,都紧跟在总理身旁,各司其职。礼宾人员引导并给总理介绍客人,译员负责翻译总理同客人的谈话,服务员不时斟酒。我看到,每当总理与客人互相敬酒时,总要规规矩矩喝上一小口,而不像别人那样,只是做做样子,并不真喝。我听服务员说,几十桌的宴会一圈走下来,总理总要喝干10多杯茅台,算起来差不多有半斤左右。
有一次,大家担心总理喝酒多,伤身体,想用水代替酒,受到总理批评。总理说,这是在我们的国宴上,怎能拿水骗人!而到1974年以后,总理身体越来越差,酒绝对不能喝了,碰杯时,只举杯,不喝,但他会如实向客人说明情况。
很多来访贵宾对茅台赞不绝口,总理常指示礼宾司,在贵宾房间放上几瓶茅台,或者送一些茅台让贵宾带回国。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喜欢我国茅台,每当他生日时,周总理都会让人送去茅台祝贺。
非洲友人的“茅台情”
茅台酒系酒中极品,国之瑰宝,享誉中外。它是餐桌上的美酒,又是馈赠的佳品。亲朋相聚,举杯畅饮,使人神清气爽,平添许多欢乐。将其收藏摆设,让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我们这些终身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对茅台酒情有独钟,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饮茅台,送茅台,开展“茅台外交”,使我们结识和深交了许多国外朋友,同他建立了真诚而深厚的友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前几年我在非洲津巴布韦工作,在众多的朋友中就有两位与茅台酒有着特殊的情缘。一个是津国民议会议长穆南加格瓦先生,另一位是津国防军司令奇温加中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都曾在中国南京某高级军事学院学习军事。该学院领导在举行欢迎宴会时,请他们品尝了茅台酒。香醇味美的酒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两人就有了喜欢茅台的爱好。他们说不好“茅台”两个字的中文,就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火水',意思是像火一样的水,喝了让人精神振奋。在中国的学习结束后,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在津民盟和穆贝的领导下,为争取津巴布韦的解放和自由英勇战斗。1980年津获得独立后,两人分别在政府和军队中出任要职,但始终同我驻津历大使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来往。大使们都知道他们对中国的茅台酒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每逢邀请他们来使馆和官邸 做客时,总要同他们共饮几杯。每逢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们在中国度过的美好岁月,还不时风趣地对主人说:喝了”火水“,会给人以活力,让人更勇敢,更有激情。赶上圣诞新年或登门拜访时,大使和武官也不忘带上一两瓶茅台酒送给他们作为礼物,祝贺节日,致以问候。他们常常会用中文连声说道:”谢谢!谢谢!“发音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友好的感激之情却是真诚的。我在任的3年中,奇温加将军夫妇经常邀请我和武官夫妇去他的郊外别墅做客,每次他和夫人除了请我们品尝他们自制的中式美味佳肴外,总会带我们参观家中的工艺品和各种美酒。在琳琅满目的摆设中,中国的工艺品和酒的数量最多,而摆在最显要位置的就是他特别喜欢的”火水"。将军还会娓娓给你道来它们的来历,是何时何地哪们中国朋友赠送的,其对中国的热爱之情和茅台酒的偏爱溢于言表,使我们至今难以忘怀。
茅台庆贺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5月1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要开始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建国以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联还是第一次来访华,这一重要的来访,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人们见证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首都机场的航站楼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先生第一次握手。邓小平同志说:“三年前我就期待着与你见面,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希望你这次访华能使中苏两国的友谊更有深度,并希望你来到中国就像来到自己的故土一样。中国是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如果阁下能有更多的时间在这里待上几天,我倒是非常有兴致陪你去看一看巧夺天工的美景,品一品中国地道的美酒。”“能够来到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能够和中国的伟人您会晤,是我一直都在期待的事情,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戈尔巴乔夫不无感慨地说,“我也非常希望您能到我们苏联去,我们苏联人民会用我们最热情的待客之道欢迎您的,用我们苏联人民最喜爱的美酒伏特加招待您。”
数万盏摄像灯一起对准邓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同志,对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会晤,新闻媒体的记者怎么会错过如此好的机会呢。
在中南海的钓鱼台国宾馆的宴会大厅里,这里洋溢着欢乐、融洽的气氛。中苏两位领导人正在畅谈两国现在及将来的发展合作趋向,祝贺中国即将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及领土,并支持台湾是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邓小平同志将这次会晤总结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从此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会晤结束后,邓小平特设宴款待了戈尔巴乔夫。
对于这次宴会上的用酒,邓小平同志还是颇费了一番心血的。在选用什么酒上邓小平也是最关心的,也是亲自来抓的。苏联人喜好烈酒,那种伏特加的烈也让苏联人民引以为自豪。这次的中国之行,这次的设宴上,要给苏联访华领导人一个全新的口味,那就是国酒茅台。
“为了庆贺两国关系正常化,今天我们特别准备了国酒茅台。”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使两国领导人举起了酒杯同庆。席间,小平同志还热情洋溢地向苏联友人介绍其茅台酒来了。茅台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县茅台镇,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为了保证质量,茅台酒厂严格把握制作、包装、保存等多个环节,茅台酒用的是赤水河水,当地政府对该河流采取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的故乡。茅台酒香而不艳,在酿造过程中从不加半点香料,香气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调配时,都是以酒勾酒,从不加一滴水,因此酒度低而不淡,纯洁,微黄,晶莹,柔绵醇厚,饮后令人愉快舒畅,且又有舒筋活血,促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功效。
宴会上在场的所有的苏联友人,听完邓小平的一番介绍之后,都对茅台酒竖起了大拇指,个个都连连叫好,并且还对茅台酒这一神奇的特点更是神往。
戈尔巴乔夫听后连连点头,然后眯起了眼睛,小品了一口,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最后一饮而下。放下酒杯的一刹那,戈尔巴乔夫面色红润地大笑起来,连连赞赏茅台酒的色泽纯正如朝露,酒香回味真醉人,真不愧是中国的国酒。邓小平也连声称好,两国领导人十分高兴,频频举起茅台酒,庆贺中苏关系正常化。
戈尔巴乔夫回国之时特地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要了两瓶茅台酒,和两个空的茅台酒瓶。他说两瓶酒要到特别的日子才能打开喝,而两个空的茅台酒瓶,则是他认为,酒倒完了余香还能停留这么长的时间,这瓶子自然有奥妙要拿回去研究一下是用什么样的材质做成的,因为爱酒的人也同样重视盛酒的器皿。
一次正式的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会晤最终圆满结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带着他的胜利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