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12:4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最终版)》。

第一篇: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最终版)

“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

当我国各地用人单位都在喊着招人难、用工荒的时候,也有一大部分群体在为就业难而诉苦。这听上去似乎矛盾的说法,却是不无存在的。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用工荒就像断电、停水、缺乏原材料一样,已经直逼企业面临停业、停产的严峻考验。劳动力既“过剩”又“匮乏”,是当前劳务市场的双向矛盾。

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客观因素多少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只有待业在家。而这一就业心理也使我国“用工慌”现象愈演愈烈。复旦大学出版的(2005年上海市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大学生最愿意工作的单位所有制按选率高低依次为:中外合资(28.4%)、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3.7%)、外商独资(21.9%)、自营(自己或合伙开公司)(12.8%)、集体(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6.6%)、私营企业(3.0%),而对于能容纳较大就业人员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放松招人标准,但是毕业生却不屑于这些单位。可见,并非是社会不给大学生就业的机会,而是生活在父母保护下的我们,对社会现实还没有搞清楚,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认为寒窗苦读十数年,踏出大学校门,等着我们的应该是收益可观,亦或权利超然的工作岗位。以一个读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为例。大学毕业的专业是管理,自然希望能够有公司可以看中自己,让自己进入管理阶层,从而一展拳脚,证明自己。但是现实总是异常残酷。从招聘方的角度出发,大学生所具备的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没有工作经验和对公司相关产业链的深入了解做支撑,大学生所拥有的那些专业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大学生眼高手低,对技术性工人这一职业不屑一顾,而我国做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大国,对技术性工人,需求极大,招收技术性工人出现偌大的缺口,但是却极少有大学生愿意填补。一个大学毕业生直言“我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比白领多,但说实话,一是学校没教给你这个技能,二是不愿意上了大学回头再去做工人。念了这么多年书,如果最后找了份专科生都能做的工作,这样的结果我没法接受。”所以说都是大学生们惯有的心理在作祟。认为读了大学就是高端知识分子,做一个工人,实在是很没面子的事。

用工难表明:劳动力密集型的用工需求巨大,而就业难则表明:人才密集型的用工需求不足。根据这现状,我们国家应该实行经济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才密集型产业转变。从而改换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改善就业环境。

除应聘就业以外,大学生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这样不但能锻炼自身能力,切实了解社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发挥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令创业社会化,从而使就业最大化。而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也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大学毕业便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在就读之时,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设定,了解自己关心的企业的招聘情况,学习与其相关的基本知识,并不

断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便在以后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再者,我们大学生应该抱着良好的心态,明确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做出适当的选择不要盲从。就职场而言,我们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但是也拥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年轻以及无限的活力,所以我们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只有从基层做起,将社会现实和理论基础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一种专有能力,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之际,扶摇直上,达成自己的理想。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国家和社会大力的支持。完善大学教育体制,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而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宣传力度不大,很难有效扩大就业岗位。而公共就业服务缺位,包括就业培训、进行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咨询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也需要政府部门设法解决。

第二篇:解析“用工荒”与“就业难”

解析’“用工荒”与“就业难”

08级统计1班—2200801111025—秘苹苹

前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难”已不仅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代名词,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尖锐问题。而与此同时,“用工难’现象也愈演愈烈,尤其对于中小企业,一直承受着用人难、留人难的伤痛。一方面,企业急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持续井喷,却迟迟找不到合适人选;另一方面,广大毕业生手持简历,进出于不同招聘场所,穿梭于不同人才市场,却苦于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此“两难却真实客观地存在着。这背后存在怎样的原因,发人深思。

一、“两难”原因初探

(一)劳动力供求失衡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劳动力供求数量不均。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总额约1200万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其次,劳动力供求增长速度不均。从动态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相应地拉动劳动力需求增长,导致供需增速逐步拉大。再次,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市场上对技术工人、年轻工人,尤其是女工需求较大,需求远超过供给;而普通工人、年龄较大的工人及男工基本不存在短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是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最后,劳动力供求地域性失衡。“孔雀东南飞”现象在这几年并未得到切实缓解,大部分人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一直呈现严重的用工不足。

另外,有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 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 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

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而且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还有就是,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使是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工作,不管薪水多少,目的在于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很多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老”可 “啃”,依仗“父辈”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等找到理想工作为止。

(二)劳动者就业观存在障碍;自身能力素质不够。

劳动者自我期望值过高,高校毕业生更为严重。许多毕业生就业观还未完全调整,认为自己辛苦四年读出一个大学,自己应该拥有一份有可观收入和良好福利的理想工作。就业理念存在诸多误区,如 “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很多劳动者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理想”工作,有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等方面。大学生自身能力也有待提高,很多毕业生虽成绩很好,但缺乏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毕业生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脱节。

普通劳动者大多水平偏低,掌握相关技能劳动者数量更低。2004年二季度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应聘人数比例分别为2.4:

1、2.1:l、I.8:l、1.5:l和1.5:1,劳动者素质及技能急待提高。

(三)企业用工观存在障碍,要求偏高;提供待遇较差导致招工不足。

高新企业、新上项目企业及新引进的企业发展较快,对人才的专业、层次、经验要求较高,这无可厚非。但有些企业一招聘则打着本科以上、有工作经验的招牌,而很多岗位其实大专生就能胜任,这让许多毕业生绕道而走。人才高消费的观念实际也为一些民营企业带来为年轻从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的较大成本支出。

另一方面,极低的工资薪酬及不平等的福利待遇是导致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招人难的重要原因。“工资低、工时长、工作条件差”是很多民工经常抱怨的内容。据调查显示:有的地方10多年来民工的平均月工资只涨了68元,工作时间却普遍超过12小时。另外企业用工不规范,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等使工人权益屡受侵犯。而同时政府优惠的农业政策使农民返乡务农收益增大,部分农民工开始离开城市,工资增长缓慢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共同使城市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相对上升。

(四)用工与就业信息不对称,供需沟通渠道不畅。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目前就业渠道主要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就业网站、公务员,服务西部等。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公务员报考又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制。对大多数人而言,网站和招聘会才是主要的就业渠道。但很多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信息迟缓远不能满足毕业生需求,异地求职成本更大。

对于农民工,其用工信息更为闭塞。国统局调查显示,农民很少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在2003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组织的仅占3.3%,41.3%的劳动力是在亲友的介绍或带领下外出务工,55.4劳动力是自找门路。“随大流”使他们在城市间盲目流动,为找工作浪费了大量成本。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服务农民工的公益机构,黑中介充斥市场,高昂的手续费和高度的风险让农民工望而生畏。劳动力市场信息不能充分传递到农民工手中,岗位闲置和劳动力浪费现象并存。

二、“两难”成因深层分析

(一)收入分配不均及‘技术挤出”效应导致劳动供求失衡

毋庸置疑,整体供需不均或说劳动力总量过剩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劳动力总量过剩,意味着资本的数量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在经济学上,无论土地、资源,还是生产资料都通归为资本。但中国除耕地外,其它资本并不缺。换言之,劳动力过剩与资本过剩在中国同时存在,劳动力只是相对资本的边际利润存在相对过剩,即扩大投资、雇佣新的劳动力已不能使企业家获利,甚至出现报酬递减。而企业家缺乏投资热情在于无利可图,其原

因可为两个,一是政府税收过高,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人买。前者并非主要影响因素,后者才是根本原因,而出现后者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据官方最近数据显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已由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至2005年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48.8%下降至均达历史最低水平。有效需求不足,其症结在于收入差距过大。因此,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目前中国劳动力供需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谓“技术挤出”效应,即从短期看,技术进步会提高产出效率,生产同量产品要素投入减少,技术转型带来旧部门的淘汰,由此对就业造成冲击。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自微观经济基础放权让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就不断显化,如国企冗员流出、下岗人员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致使就业增长率总体下降,从1986年2.82%下降到2003年0.94%,GDP也相应降低2/3。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期,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外溢到扩大就业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转换过程,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其就业创造效应将持续小于就业挤出效应。因此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挑战。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投入,优化产品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不致于轻易被淘汰。

(二)教育培养机制失衡

对于大学生,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导致教育结构很不合理,培养更多的是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很少考虑到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很多高校为了眼前利益,只顾做大,不顾做强,结构不合理,办学没特色,质量没保证。很多冲着社会热门专业大量招生,殊不知这些专业早已供过于求,导致人才配置错位。建议学校和企业联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调整优化,实务理论相结合,联手培养用工单位所需的专业对口人才。

对于民工,其职业教育更为缺乏。很多民工都是自发组织外出务工,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从事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一直错误地引导着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用人观,使其不愿在技术和培训上投入,即便人招来了,却也很难将人留住。企业应合理的转变用人观,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岗前、岗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企校联合、企企联合、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内容除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应增加综合素质培训,如就业观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政府也应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尤其要加强对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整个劳动力队伍的技能与素质。

(三)户藉制度及地方保护阻碍了劳动力的顺畅流通:相关法律制失衡度不完善导致市场监督不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中城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地区尤其大城市纷纷采取措施限制外地劳动力进入本地市场,目的是解决本地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严格的户籍制度使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多年都一直享受着非平等待遇,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顽都有别于城市居民。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都难以扎根,最后不得不流回农村。有关部门应转变思想,对于日益增多的进城农民,不能简单地采取堵、卡、驱等限制性措施,而要认真研究农民流动的新问题,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

政府处理农民就业问题也经验不足,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2%,大批量的劳务输出

当前还处在零散组织状态。《劳动法》虽已执行多年,却还未完善修正过一次。同时,劳动执法监督也没做到位,缺乏以权利平等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对农村劳动力市场未有进行有效的法制调控,加之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信息不充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量及流向难以掌握,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混乱、争议和纠纷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等,这些都是政府在处理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下大功夫,尽快完善农民工用工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早将其纳入正常发展轨道。

三、解决“两难”的途径

(一)着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低端,依赖廉价劳动力不论是从前的“微笑曲线”(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和销售,而制造处于中间环节,其附加值最低),还是新近流行的“6+1”产业链理论(“6”指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1”指产品的制造),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制造处于产业链低端,而产品价值的 90%由设计、营销 等环节创造。

现实情况是,企业大多紧盯“制造”,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集中在技术工人和普工上,而在被忽视的环节上正是大学生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因此,解决“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着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二)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1、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要转变只当干部和只去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在就业地区上,既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中小城市及农村,既可以是东部发达地区,也可以是中西部地区。

2、要把握择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合理评价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另外,选择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有根本性转变的体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用工荒”即可迎刃而解,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会存在。社会、企业、家长、大学生本人都要转变就业观念。社会宽容、企业接纳、家长支持、大学生勇敢从普通员工做起,找到生存的空间,就一定会获得发展。

(三)国家制度保障

1、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愿望比较强烈,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于农民工的流向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应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改善工作环境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中央及地方应大力推行惠农政策,从而保障农民工回乡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国家还应当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对在中西部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对东部沿海进行技术密集型转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促进其升级转型。

2、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比如,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使得高校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具体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这种基于信息平台的沟通与交流为大学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国

家还可以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促使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对于积极支持和与大学合作办学的企业,国家将给予一定的补偿、奖励及扶持。这不仅为大学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并存,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而不是“用工荒是局部性、结构性用工短缺”的说法那么简单。这不是企业一涨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咬牙上调工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有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它们便会死灰复燃。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消除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诱因。这样不仅能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还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三篇: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统一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与统一

近期,代工企业传出用工荒的消息,同时,在很多地方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这两种听似矛盾的现状并存不得不让人深思。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根源: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大学生的“就业难”难在何处?目前,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不匹配。而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较大及工作时间较长,这对大学生产生不了多少吸引力,况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方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渠道、个人发展等,过多的关注则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用工荒”的出现及原因:“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很显然,以往仅限于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在今年已向中西部蔓延,规模也由地区向全国转变。“用工荒”的主角是农民工。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企业迁徙,待遇低、新生代农民工怕辛苦又追求时尚生活的矛盾存在外,劳动力结构的不均衡,专项人才的稀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有报道说有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人不好招了,原因其实也简单。几十年了,中国的各种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通工人的工资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与此同时,都市生活的成本日益增大,富裕了的沿海城市居民、企业主和来自内地的普通工人之间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当打工者认识到沿海不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梦想之地时,用工荒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

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统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单纯地以传统的就业观念落后等来解释,已经过时,当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农民工之间基本可以划上等号时,再苛求“天之骄子”的眼高手低,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工荒同时遇上了就业难?又该用什么来破解这对看上去相互冲突的矛盾?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因而,出现用工荒并不能说明就业难问题已经解决了,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用工荒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用工荒;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

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

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第四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 作者:乔鑫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

[摘要]阐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和自身因素,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困难;从企业用人理念和环境来分析导致企业用人难的现象。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作者提出从大学生综合素质、传统就业观念和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来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就业;市场;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52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08-0

1目前,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用工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社会普遍现象,而企业用工难是近几年突出体现出来的,2010年尤为突出。

一、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在人们的思想里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就是为了步入仕途,改变生活状况,这种观念对大学生选择就业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下的“干部意识”至上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白领情结”,使每个大学生都愿意到大都市、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好企业就业,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就业趋向。同时,社会也缺乏独立创业环境。优秀人才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而用人单位注重学历,论资排辈;重视人际关系,不重视才能的用人理念,也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取向。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大学生及其家长在报考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对该专业学什么将来做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凭感觉,跟风报考。再加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和市场接轨,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当前,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已经考虑市场的需求,但在录取过程中不加调控。首先,一些高校在设置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较窄,这样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少。其次,某些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不合理,落后于社会现阶段发展的需求,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从社会需要的实际出发。高校所用教材已经陈旧、教学计划及模式均已落后,因此,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就业指导过程较短,同时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乏主动性,就业指导内容还不够科学,就业指导形式过于单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三)学生报考不均衡

一些热门专业报考学生太多,而一些冷门专业则报考太少。学生和家长不能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从而导致就业非常不均衡的现象出现。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就业。首先,引导改变就业观念,逐渐改变传统观念。大学生就业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兴趣变化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家长应从小向孩子灌输艰苦创业的观念,放弃好逸恶劳走捷径的思想。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产品”,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尽早让学生与企业接触。一是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了解企业需要学什么样的知识,从而为今后在大学里的学习做到有备而来。这样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二、企业用工难问题剖析

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需大批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出现了招工难,留人难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原因:企业由于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过去用农民工已经不适应企业的要求,再加上近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农民不愿出去打工;现在虽然有大批高职毕业生,但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期望值太高,不愿意到企业一线工作,导致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工人;部分企业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跟不上,企业工作环境比较差,企业管理缺乏人性化,留不住职工。面对上述问题,实行校企合作是最佳的解决办法。首先,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摆脱了学校办学的盲目性,更市场化。其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触具体工种,能了解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再就是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能更多地了解学生,从而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

第五篇: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用工荒分析

摘要: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就业,用工,大学生, 发展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今年我国还将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国家有关部门表示,随着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录取工作的结束,春节后至6月将持续出现毕业生求职高峰,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很大。

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大半;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四分之三的女性、将近一半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由于眼光太高,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而且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使是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工作,不管薪水多少,目的在于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很多年轻人依仗 “父辈”,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等找到理想工作为止。

这些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想要的理想工作社会无法提供,从而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近几年,房地产火爆,中国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大,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却在走下坡路。买不起房自不用说,中国的城市基本上都把自己城市内的普通劳动者挤出了自己的管辖范围。虽然这两年各地的最低工资水平都在上调,却始终赶不上物价的飙升速度。工资的绝对值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同等生活水平相比,其相对值却在下降。所以有近半80后漂一族被迫离开“北上广杭深”,导致这些地方“用工荒”。

企业培养大学生要高投入,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农民工实操性很强,大学生是理论型人才,两者满足企业的不同需要,但对于企业都同等重要。不少企业认为,农民工带来的是“现时利益”,大学生带来的是“长远利益”,在还未能为企业盈利时,不会给大学生过高的起薪。一些企业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企业不得不投入时间、金钱为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刚毕业大学生起薪低的原因。

供需双方认识上的误区还体现在彼此的价值取向上。企业的目标是 “物超所值”,大学生的目标是“所值超物”,只有双方的相互退让才能达成一致,如果互不让步,就会出现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企业怕“留不住人才,成为大学生的培训基地和跳板”,而绝大部分大学生有“最多三五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然后跳槽到更好的单位”的想法。大学生想跳槽,企业不愿当跳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同时大学生就业存在若干自身内部原因:

(1)某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某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

(2)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

(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缺工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同样出现用工荒,有报道说有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中国的崛起不能只依赖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不能只把自己变成世界的加工厂。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单纯地以传统的就业观念落后等来解释,已经过时,当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农民工之间基本可以划上等号时,再苛求“天之骄子”的眼高手低,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工荒同时遇上了就业难?又该用什么来破解这对看上去相互冲突的矛盾?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因而,出现用工荒并不能说明就业难问题已经解决了,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用工荒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用工荒;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

应对策略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热度不曾减退的词语,就不难发现“用工荒”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通过数字对比,我们更加发现,全国用工缺口总计不过二十几万人,而未就业的、仅大学生就有几百万之多。我们更加注意到,全国所有的媒体在报道“用工荒”的时候,无不打上引号,可以说“用工荒”在我们这个国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一个伪命题,倒是就业难还将持续存在。为什么“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能如此矛盾地存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并存,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而不是“用工荒是局部性、结构性用工短缺”的说法那么简单。这不是企业一涨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咬牙上调工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有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它们便会死灰复燃。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消除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诱因。这样不仅能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还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下载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透过现象和矛盾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的“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两个截然......

    用工荒和就业难

    小谈“用工荒”和“就业难”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用工荒PK就业难 “大学生赚不过农民工”?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

    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谈“就业难”与“用工荒”姓名:王子秋学号:210993240专业班级:0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摘要:春节一过,一场让企业头疼的用工荒像往年一样席卷而来。尽管有太多的不适应,但 仍需......

    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09市销 林钻 09110214115  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得尤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对企业用工荒和大学......

    看“就业难”与“用工荒”

    如何认识“就业难”与“用工荒” 学 院:软件学院 班 级:11110802 学 号:20082759 姓 名:陈 婷 完成日期:2011年3月2日 2010—2011学年北京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冷静看待“......

    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对“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认识近几年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提高(如去年毕业生人数为630万,比2009年的611万多了11万),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