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十一五”时期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及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1000到4000美元这一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多发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随着以吃穿用为主的基本生活消费阶段逐渐向小康生活阶段转变,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没有社会保障的群体要求享有社会保障,已经有社会保障的群体要求提高待遇。这对养老、医疗等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利益关系更趋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同时公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要着力在构建“五个和谐”提高“四种能力”和落实“三项要求”上下功夫。
一、构建五个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安居乐业、全面小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标志,也是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础,劳动保障工作部门赋有重要的责任。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创业就业环境,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得到贯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就要求我们千方百计的扩大就业,不遗余力地鼓励创业。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性矛盾。根据有关资料,我国15—64岁人口2000年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明显大于总需求。二是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转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释放出大批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上亿农村劳动力将进入城镇;一些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部分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困难企业关闭破产,大批职工将转岗失业;企业管理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大量冗员需要分流;加入世贸组织,一些行业可能受到冲击,将加剧结构性失业现象不断出现,影响社会稳定。三是素质性矛盾。科技进步、技术更新、新兴产业迅速兴起,部分低素质劳动者不适应需要而失业或难以就业,一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又不能满足需求甚至后继无人。四是经济增速放慢的矛盾。在保持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加上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量相应减少。此外,就业观念、职业培训和就业政策等方面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对劳动就业的严峻形势,必须高度重视,要采取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好。
第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先目标,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性举措。
第二,统筹兼顾调整改革和扩大就业,拓展就业渠道。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既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发展加工业制造业,又要大力扶持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既要壮大国有经济,又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他们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既要分流冗员,减员增效,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为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又要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第三,鼓励支持创业,广辟就业门路。解决就业问题,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由政府包办大揽,必须依靠全民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形成喜欢创业的机制,特别是扶持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发展。要切实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创业审批,扩大融资渠道,减轻税费负担。社会有关方面应积极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对外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要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再就业。
第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一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促进劳动者尽快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将工作重点由基本生活转为就业保障,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创办企业培训,帮助创业。二是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发挥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对职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培养大批技术工人,鼓励职工学习技术,提高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开展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四是广泛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面向广大农村开展远程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五是把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与企业、社会用人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就业率。
第五,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众,解决就业困难。目前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地区,也有一些职工年龄偏大难以找到工作,有的因病或因残疾而就业困难。这些人长期失业,家庭生活将陷入困境。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处于困境的行业和群众,积极帮助城镇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扶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能培训,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扶危济困活动,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保障和自我保障相结合的原则,符合我国国情,应当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改进和完善现行的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把阶段性指数化工资逐步演化成终身工作期间指数工资,作为计发社会性养老金的基数,其比例与缴费年限适度挂钩;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调整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流动,解决待遇不公问题。
第二,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1998年以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由国家、企业和社保机构共同出资、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是当时形势下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国家决定要尽快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有关方面已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和规章。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逐步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下岗职工陆续出中心,企业新的减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保障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财政给予必要补贴,建立基金调剂制度,增强承受能力;强化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要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失业保险接续工作,补充失业保险基金,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基金期限,促进领取人参加培训和就业。
第三,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按照规定,凡是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都有权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这是我国城市困难居民最后一道社会保障安全线。要全面落实城市低保制度,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确定适当的保障标准;建立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制度,方便查询和监督;规范收入审核和待遇申请程序,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低保工作法规和程序,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稳定的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建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从多方面保证困难家庭基本生活。
第四,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系改革。旧的公费医疗劳保制度,国家包揽过多,医药资源浪费严重,国家决定按照“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思路,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涵盖至城镇大多数从业人员。加快落实并规范现行各类补充性医疗保险办法,制定公务员医疗补助、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具体办法,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同时,加大医疗制度和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杜绝不正之风,三管齐下,解决职工群众不能生病、不敢看病的问题。
第五,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村镇居民生活富裕起来,也希望建立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要尽快研究制定适合于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其他农村人口。在有条件的城镇,可以从实际出发,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逐步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并将家庭赡养、土地保障和社区扶持相结合,共同保障村镇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在富裕地方,可探索把贫困村镇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六,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保障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职工基本医疗需要,又不能超出社保资金承受能力,避免导致社保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重负,并给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很多深刻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商业性保险对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契约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劳动关系总体稳定,但因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仍呈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还相当突出,成百上千人的xx时有发生,弄不好,会引发大的事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比如在岗职工与下岗职工、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特殊群体(如军转干部)与其他群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一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关闭破产和改组改制中职工安置及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完善相关政策,严格实施改制方案的审核批复制度,分类处理劳动关系。注意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第二要切实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快国家《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出台和地方劳动合同立法,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非公有制企业遵守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
第三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三方机制向县市一级延伸,进一步扩展三方机制的职能,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发挥实效。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落实《集体合同规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国有改制重组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签订集体合同。劳资矛盾比较突出、xx多发的地区和企业要深入调研,提出缓解矛盾的措施,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
第四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学习宣传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改善监察执法环境。完善监察程序和监察员管理工作制度,重点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第五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建立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继续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提高仲裁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研究试行仲裁员资格制度及职业等级制度。
(五)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的人本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决定》指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个管理格局的形成,对劳动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就业服务社会化是劳动保障工作一贯要求,又在新的形势下赋予了新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劳动就业服务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这个“新三化”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所谓市场导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打破部门封锁,地区分割的格局,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配置,人才人力得到充分地使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能迸发出来。
第二、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基金的社会统筹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再到人群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险的社会化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层次将出现新的飞跃、走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水平。
第三、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任务。当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最具特征的是广大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数以千计的职工在劳动保险关系逐步地由完全企业管理转变成了社会管理,还有几亿社会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更要逐步纳入劳动保险管理的轨道,如果不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有效的社会化管理体系,那么劳动保障工作就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就很难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迅速加快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一是要制定动劳动保障管理政策法规,使这个体系能够合法存在、有法可依、依法管理。要保证这个体系的机构、编制、用房、经费,任何单位和组织不能侵占、调用和削弱。
二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服务体系,以维护所在(市、县区)两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合理布局、服从规划、信息畅通的原则基础。
第四、高度重视发展社会服务业,这是搞好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之所以要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业,一是社区有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社区便民服务,如托幼托老、家庭病房、代购物品、修理维护,以及小餐饮、小商店、报亭、电话亭等,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物业管理、保洁保绿、商品快递等工作大量增加,将为社区就业提供大量岗位。在加强社区建设中,社区管理、治安等公益性工作都要人去做。这些都是社区就业的潜力。把这些社会服务业的岗位开发出来,既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也方便了群众活跃了社区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社区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社区的就业岗位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家政服务、钟点工、保洁保绿、治安管理等社区就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比较单一,下岗失业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上岗。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在社区,相互熟悉,适应社区各种灵活就业方式,自己方便,别人放心。社区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开发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有利于社区这一基层单元的社会和谐与稳定,从而形成最广泛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二、提高“四种能力”,建设一支构建社会和谐的干部队伍。
劳动保障工作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认真贯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决定》把加强能力建设作为重要手段,摆在突出位置。这是因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全面履行好职责,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把握大局谋划长远的能力。劳动保障工作已经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谋划劳动保障工作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就必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观大局、察大势、议大事、谋大策,把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握大局谋划长远就要从基本国情出发。每干一件事情,都要考虑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情况,顾及各方面承受能力,比如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差距拉大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但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逐步提高。把握大局谋划长远就要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劳动保障工作既要坚持改革,又要维护稳定大局。当前要着力做好企业关闭破产,改制改组企业职工安置和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做好并轨过程中的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工作。从长远看,出台一项改革措施,要坚持先试点,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开,不搞一刀切,不急于求成。这样做,表面看起来慢一些,但是每一步都要走稳,不“翻烧饼”,从一个时期看,步伐是快的。把握大局谋划长远就要坚持观念更新、理论创新。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劳动保障理论也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我们长期面对的劳动力状况是供大于求,但从去年开始出现了局部地区的“民工荒”。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劳动力地区结构、素质结构、劳动力价格体系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提出应对之策。
第二,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劳动保障部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要坚持深入群众,了解实情。要针对群众最急迫的问题提出措施,切切实实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劳动保障部门的窗口单位——就业、社保、合同、信访、监察、争议处理应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方便群众办事。三要求真务实。制订政策、完善制度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局部利益与全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不能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视而不见,又不能做不切实际的过高承诺,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
第三,综合协调形成合力的能力。劳动保障工作是涉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工作。要善于调动各种力量、利用各类资源来推动工作。首先要争取党委政府各个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其次是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保障体系的作用;再次,要注意发挥、利用和引导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作用。
第四,廉洁自律抵御腐蚀的能力。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提高抵御腐蚀和诱惑的自律能力,重点抓4个环节:一是各种资金的分配。要把隐蔽的权力公开化,把分配依据、计算公式拿到桌面上,不搞“猫腻”、不搞暗箱操作;第二要把集中的权力分散化,集体研究决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第三还要健全程序,管计划与管钱分开,分钱的与发钱的分开,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一分钱也不能乱花,要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出现了挪用问题,要严肃查处,触犯刊律的要绳之以法。三是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权。要依据《行政许可法》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不能把备案变相成审批,更不能把已经取销的项目转受给有利益关系的中介组织,对他们审批的项目要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工程建设。凡是涉及工程项目的,要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绝不允许暗箱操作,纪检监察机构要派人参与全过程监督。
三、落实三项要求,把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做好
第一、要突出重点。完成并轨和推进做实个人帐户,是近年两项重点改革,也是整个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工作,要摆在突出位置。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工作,都要在认真分析工作态势、把握走势的基础上,抓住各自的重点。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重点是落实困难人员再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的目标任务,并通过加强培训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提高再就业的稳定性,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特别是要在小额贷款和主辅分离两个难点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保险工作,要重点推进私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着力解决国有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重点解决风险大的行业、企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在劳动关系方面,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破产转制中损害职工利益以及群体性劳动争议增多的问题。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劳动保障工作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重点工作,这些重点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要紧紧抓住毫不放松,才能卓有成效。
第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工作,都必须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出发,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在制定政策时,要坚持推进改革和发展,明确目标和任务,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第三要形成合力。劳动保障工作涉及党和政府工作的全局,关系全社会稳定和发展。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取得有关部门大力配合,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形成了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合力。要进一步健全和再就业工作联席会,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等各类形式,更有力地促进工作开展。同时要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利用市场资源,这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职务职能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着力构建五个和谐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劳动部门要着力在构建“五个和谐”上下功夫,发挥劳动保障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五个和谐劳动保障和谐社会
省委决定,从4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这也对我们劳动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劳动部门要着力在构建“五个和谐”上下功夫,发挥劳动保障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创业就业环境
要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得到贯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
1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要千方百计的扩大就业,不遗余力地鼓励创业。
第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是劳动保障部
门的重要职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先目标,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性举措。
第二,正确处理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关系。结构调整既要
发展高科技产业,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发展加工业制造业,又要大力扶持第三产业;既要壮大国有经济,又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他们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为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第三,鼓励支持创业,广辟就业门路。解决就业问题,是巨
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民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创业的机制,特别是扶持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要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第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创办企业培训,帮助创业。要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对职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培养大批技术工人,鼓励职工学习技术,提高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众,解决就业困难。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扶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第六,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动城镇化的进程。要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
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要切实维护农民进城就业的劳动报酬权,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工作,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的长效机制。要研究实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
二、构建和谐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
要着力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适应国
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
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
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
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第三,改革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要深化国有企事业单
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
第四,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要推进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收入。严厉查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的行为;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逐步形成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的机制。
三、构建和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富有弹性,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扩大企业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改进和完善现行的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调整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流动,解决待遇不公问题。
第二,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要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
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要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失业保险接续工作,补充失业保险基金,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基金期限,促进领取人参加培训和就业。
第三,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系改革。要按照“基本保障、广
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思路,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涵盖至城镇大多数从业人员。
第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尽快研究制定适合于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其他农村人口。
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
点,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一,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中职工安置及劳
动关系处理工作,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第二,要切实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
订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与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非公有制企业遵守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
第三,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
集体合同制度。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落实《集体合同规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国有改制重组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签订集体合同。
第四,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程序和监察员管
理工作制度,重点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第五,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建立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继续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提高仲裁的质量和效率。
五、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第一,就业服务社会化是劳动保障工作的一贯要求。劳动就
业服务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要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打破部门封锁,地区分割的格局,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配置,人才人力得到充分地使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职工的劳
动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基金的社会统筹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再到人群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险的社会化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层次将出现新的飞跃、走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水平。
第三,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管理服务体系,县劳动
和社会保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过程,最具特征的是广大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职工的劳动保险关系逐步地由完全企业管理转变成了社会管理。如果不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有效的社会化管理体系,那么劳动保障工作就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就很难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发展社会服务业,是搞好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的重要
内容。我们之所以要高度重视和开发社区服务业,是因为社区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开发,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有利于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从而形成最广泛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总之,我们要通过构建“五个和谐”,来进一步发挥劳动保
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李敏荣)
第三篇: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着力构建五个和谐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劳动部门要着力在构建“五个和谐”上下功夫,发挥劳动保障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五个和谐 劳动保障 和谐社会
省委决定,从4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这也对我们劳动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为紧迫。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劳动部门要着力在构建“五个和谐”上下功夫,发挥劳动保障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创业就业环境
要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得到贯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 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要千方百计的扩大就业,不遗余力地鼓励创业。
第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是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先目标,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性举措。
第二,正确处理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关系。结构调整既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发展加工业制造业,又要大力扶持第三产业;既要壮大国有经济,又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他们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为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第三,鼓励支持创业,广辟就业门路。解决就业问题,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民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创业的机制,特别是扶持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要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第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创办企业培训,帮助创业。要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对职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培养大批技术工人,鼓励职工学习技术,提高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众,解决就业困难。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扶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第六,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动城镇化的进程。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 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要切实维护农民进城就业的劳动报酬权,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工作,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的长效机制。要研究实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
二、构建和谐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
要着力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
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第三,改革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要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
第四,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要推进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收入。严厉查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的行为;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逐步形成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的机制。
三、构建和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富有弹性,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改进和完善现行的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调整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流动,解决待遇不公问题。
第二,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要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要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失业保险接续工作,补充失业保险基金,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基金期限,促进领取人参加培训和就业。
第三,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系改革。要按照“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思路,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涵盖至城镇大多数从业人员。
第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尽快研究制定适合于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其他农村人口。
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一,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中职工安置及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第二,要切实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 订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与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非公有制企业遵守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
第三,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落实《集体合同规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国有改制重组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签订集体合同。
第四,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程序和监察员管理工作制度,重点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第五,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建立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继续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提高仲裁的质量和效率。
五、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第一,就业服务社会化是劳动保障工作的一贯要求。劳动就业服务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要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打破部门封锁,地区分割的格局,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配置,人才人力得到充分地使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基金的社会统筹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再到人群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险的社会化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层次将出现新的飞跃、走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水平。
第三,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管理服务体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过程,最具特征的是广大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职工的劳动保险关系逐步地由完全企业管理转变成了社会管理。如果不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有效的社会化管理体系,那么劳动保障工作就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就很难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发展社会服务业,是搞好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之所以要高度重视和开发社区服务业,是因为社区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开发,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有利于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从而形成最广泛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总之,我们要通过构建“五个和谐”,来进一步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李敏荣)
第四篇:如何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在构建和谐
如何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在构建和谐
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我们曾经不断学习和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的政府多次强调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劳动关系是当代中国城镇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一线劳动的工人、服务人员或进城务工人员是我们“人民”中的大多数。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县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劳动关系也逐步走向规范,但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们xx经济跨越式发展时期,各类单位用人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向城镇集聚,使新形势下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为此如何建立一种布满活力,平等、公正、和谐的劳动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我们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作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1、用人单位未按法律规定执行劳动标准。有些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法》、《xx省企业工资支付治理办法》等规定,克扣或无故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非凡是建筑行业,工程层层转包、内部关系混乱。工程承建单位的项目部经理没有直接将工资及时发放到工人手里,而是支付给包清工头,包清工头拿到工资后逃之夭夭,工人无法拿到应得的工资,导致工人集体上访或聚众闹事阻碍交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此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未征得工会或劳动者同意的前提下故意延长工作时间,又不支付相应的报酬。有些劳动者因连续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用人单位却不愿意赔偿,使劳动者陷入困境,生活无助。进一步恶化劳资关系。
2、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一是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经常利用广大劳动者找工作的急切心理,与其达成口头协议或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双方发生矛盾,用人单位以此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导致在劳动者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双方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二是部分劳动者利用当地存在招工难的现状,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假如一旦发现其他用人单位的待遇更好,就不辞而别,在一定程度上给该用人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
3、用人单位招用工不规范,存在私招乱雇现象。有些用人单位为了不让被招用的员工离开,招工时向求职者收取培训费、抵押金等费用或扣押其身份证、学历证实等证件,即使员工提出辞职,用人单位以各种借口不予退还。有的甚至利用员工的身份证件从事违法活动。
二、面对上述三个问题,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我做以下几点思考及对策。
1、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劳动者自觉维权意识
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是劳动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广大劳动者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中不少人经常担心失去工作,因此一旦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往往忍气吞声,不敢举报投诉,更不会向劳动保障
监察部门寻求法律援助。作为为劳动者保驾护航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通过电视、报刊、宣传车、有奖咨询问答等多种宣传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尤其是要深入用人单位、进入车间、贴近员工,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同时要把两《条例》的宣传与普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劳动者自觉维权的意识和用人单位依法用工行为,营造良好的劳动 保障法治环境。
2、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网格化劳动保障监察治理
第一、我们要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健全举报投诉工作机制,强化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和专项检查,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继续深入开展以关爱民工为主要内容的“和馨行动”等民心工程,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然,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起来,积极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第二、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对每个乡镇实行定人定岗、责任到人、实行目标治理、动态监控,加大劳动保障不稳定因素排查力度,全面扩大劳动保障监察覆盖面,做到摸清底数、不漏死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努力把各类劳资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理预案,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劳动保障不稳定因素,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可能影响稳定的重大劳资纠纷,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有督查结果,确保事件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动态信息组织网络的建设,准确把握各种违法行为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推进突发性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确保劳资矛盾能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企业的用工诚信档案
我们要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通过开展“依法用工信得过企业”评选活动,对职工权益维护、工资发放、社会保险金交纳、劳动保护措施落实等职工关心的焦点问题,与用人单位签订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承诺书,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企业依法用工诚信制度,对用人单位实行分类治理,并对有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行为的劳动用工失信单位,我们要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向社会曝光其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通过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引导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其依法劳动治理,守法经营。同时对守法诚信单位给予奖励,并且向政府推荐为诚信单位,免除对其劳动用工日常监察;对失信单位我们要将其列为监察监控对象,并加强对其日常监察,在评先上实行一票否决。
4、要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
一是建立劳动合同备案制度。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性文书,是预防劳动纠纷的基础工
作。当前从我们苍南落实劳动合同的情况来看,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依然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得不到落实,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劳动者的职业知情权被剥夺,劳动者对将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及相关情况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劳动合同中有关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的约定模糊、简单、虚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必须从指导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着手把审查劳动合同制度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把关,狠抓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包括用人单位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是否违法,以及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等。我们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努力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坚持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作为书面审查的重要内容,规范和稳定劳动关系,增强劳动关系自主协调能力,减少劳动争议纠纷的产生。
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劳动关系的使命和职责注定了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积极整合和借助其他职能机关、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作用,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当地党委、政府为依托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通力合作。这是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保证。我们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主要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妥善解决劳资纠纷的重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劳动关系协调渠道,加大调整力度,严格执法,果断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经贸、工商、公安、法院以及工会、妇联等有
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各负其责,综合治理,及时妥善地处理劳资纠纷。其中,建设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加强市场准入治理,加大对非法转包分包以及拖欠工资企业的查处力度,规范劳务分包行为,加强工程款的清理工作,防止出现因拖欠工程款引发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工商部门要把好营业执照年审关,对欠薪严重的企业暂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年审。同时要联合公安机关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力度,重点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取缔各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公安机关还要密切关注劳资纠纷的动态,及时把握情况,研究制定有关工作预案,在发生群体性事件时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此外,我们要重视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作用,影响地方法规、政策的制定。加强与工会、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各基层所办开展和谐劳资关系先进企业评选活动,组织部分行业的企业代表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协调互动活动。引导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其依法进行劳动治理,守法经营。
三是建立劳动用工标准认证制度。劳动用工标准认证制度是通过消费者依据产品的质量、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来选择产品,而企业则通过向第三方提出申请,以通过认证获得市场的“通行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否则其产品就可能失去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认证是企业的一种自觉行为,每年还需要年检,实现对企业生产监管的经常化、制度化,企业通过认证建立起自己的信誉,从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企业的“向上竞争”,这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实施“劳动用工标准认证制度”,这是国际上惯用做法。劳动用工标准认证制度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不是仅仅依靠劳动保障监察部门
自身力量所能建立,而是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创建的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日趋重要,这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把建立劳动用工标准认证制度提到政府工作日程上来,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的劳动用工标准认证制度,并严格执行。通过建立劳动用工标准认证制度来维护劳工的基本权益,是对我国企业“文明生产”的一种促进,变过去偏重于事后的监察处罚为事前的自我约束,变被动为主动,“标准认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有利于改变目前有些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有利于改变目前有些企业与监察部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变“救火”为“防火”。
5、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监察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在维护民工权益上,切实把行政执法寓于治理服务当中,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职能意识,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加强对监察员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二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和不作为追究制度。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应积极推行“阳光执法”制度建设,要向社会公开劳动保障监察员的职责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纪律,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因工作态度、服务质量、执法不廉政等被投诉举报,经查属实的或因责任心不够或主观努力不够,导致有关工作未能及时落实、产生影响或出现重大错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的责任人的责任,包括科室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的责任。对借办案之机到用人单位吃、拿、卡、要、报的,拿原则作交易的或对处结案件发现有认定事实错误、证据虚假、违反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办“人情案”、“关系案”的,对责任人取消当年评先资格或限定时间内停止执法,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清理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真正使我们劳动保障监察成为一支公正、清廉、严明的高素质执法队伍。
三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所需硬件设施投入和人员配备。古人云:车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在思想上重视的同时应加大对劳动保障监察经费投入,配齐监察交通工具,及录音、录像、照像等取证设备,统一服装,为及时准确查处案件,提高办事效率,创造 良好条件。此外,我们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一批具有法律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全额事业编制人员或公务员,充实劳动保障监察队伍。
第五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妇女事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团现有妇女6290人,她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撑起了“半边天”,特别是在“巾帼建功”和“三学三比”活动中,广大妇女为我团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和谐社会的本义和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男女统筹发展、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妇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
积极促使妇女就业、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妇女是一支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团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和男人一样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推进男女平等的实现。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团从业人员8495人,其中女劳动力为3568人,占42%;团场干部有780人,其中女性有410人,占52%;副科以上干部102人,其中女性有17人,占17%;副处以上干部有9人,其中女性有2人,占22%。她们在不同的岗位兢兢业业,发挥着光和热,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年来,我团各级妇联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不断深化“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各项改革,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涌现出一大批女先进、模范、“三八红旗手”、“岗位能手”、下岗再就业明星,成为活跃团场经济、打造和谐团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深化“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
妇联是妇女的“娘家”,是广大妇女姐妹信赖的妇女组织,组织和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三个文明”建设是妇联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妇联扮演的不仅是妇女的“贴心人”,更重要的是妇女“领头人”的角色。
1、把提高农牧连队妇女科技致富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三学三比”活动。一是发挥基层妇女业余学校的作用,提高农牧连队妇女文化科技素质。二是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卫生、法律”进社区、连队活动,与科协、司法、计生部门联合,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送“科技、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为广大妇女提供更多、更新、更直接的农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妇女的科技水平、健康法律知识。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带动更多妇女科技致富。如蔬菜站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陈菊香凭借着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示范小区,每年接种食用菌菌袋12万袋,生产新鲜食用菌60吨,年创产值20余万元,利润10万余元,她还作为全国“星火科技致富带头人”在北京做报告。在陈菊香的带动下,园区内食用菌种植户现已发展到14户,家庭纯收人均在3万元以上。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兴家”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了“兴一家、带一区、兴一业、富一方”的增收致富链条。
2、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激励企事业单位女职工创造新业绩。一是通过对女职工进行现代科学文化和业务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教育广大职业女性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二是继续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创建活动。三是积极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我们以岗位帮扶、技能帮扶、社区就业帮扶、法律与政策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引导下岗失业妇女改变择业观,增强再就业信心,帮助她们再就业。四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择业观,帮助她们就业。据统计,三年来,共举办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班28期,培训女职工970人次,使287名女职工实现再就业。
四、深化发展“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团各级妇联在深入开展“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活动机制管理有待完善。
2、妇女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男主外,女主内”和男强女弱的思想还十分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妇联要主动积极协调,多方寻找机会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特别是要争取各级党政主管领导及单位的支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
2、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必须通过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使各级领导和妇女组织对此项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还要重点加强平时的明察暗访,聘请社会监督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出现一阵风和单纯为了应付而做的表面文章。
3、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形式和内涵。目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