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摘要

时间:2019-05-12 12:1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摘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摘要》。

第一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摘要

摘要

本文通过对xx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0x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得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存在就业难问题,及多方面原因。本文结合这一问题的现状,不仅从高校扩招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的挑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在校教育两个方面分析阐述,而且从教育相关部门政策扶持的宏观角度、学校和学生加强自身建设的微观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力图使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强化自身就业危机意识,并将之付诸于实际行动,最终在步入社会时,适应就业的新形势,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对策

Abstract

Based on the------session of primary education graduates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intentions survey of primary education to draw the existence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s employment issues, and many reasons.This article unifies this ques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not only the challenge which, the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ized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e the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ized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e faces from the university increased enrollment background in the school educates two aspects to analyze the elaboration, moreover from the education related department policy support's macroscopic angle, the school and the student strengthens the self building the microscopic angle, proposed that solves th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tries hard to enable the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ized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e to strengthen own employment crisis to realize, and putting to the practical action, finally when will march into the society, the adaptation employment's new situation, for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ys the foundation.Key word: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Teaching skill;Countermeasure

第二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及对策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及对策

沈 翔

摘 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又与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就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尚未建立、培养方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的就业给予合理指导,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与良性发展。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甚至在近几年许多大城市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反映了一个现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高专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专业上尚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特别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造成大量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求职中面临诸多困惑。

二、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

1、用人单位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目前,不少用人单位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有的招聘幼儿园园长、博物馆解说员也要博士生,甚至有的单位招聘门卫、擦鞋工、清洁工也非要大学毕业的不可。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期许迅速提升公司知识水平,借以提升企业档次和竞争力,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从而对于高学历者青睐有加;第二,相当一部分城市都设有经济开发区,政府会赋予区内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但对于企业本身有相当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求企业员工的平均学历达到某一水准。这也是众多企业倾向于引进高学历人才。

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使得一些本来适合于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或行业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了,造成了各类人才就业岗位的错位。而且用人单位在招聘相同的工作岗位时,本科生的待遇与专科生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用人单位给予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待遇甚至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这种种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2、.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市场,影响了高职生就业

面对着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对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发展趋势的分析缺乏前瞻性,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不知道学校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去着力培养市场所急的人才。主要体现在:⑴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致使供大于求;⑵有的高校则是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比如电子、机械、制造等社会急需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不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高专毕业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他们所学专业不适合市场。

3、师资力量匮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

从市场角度出发,我们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企业在职员工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高专院校中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2%,可以说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历。加之专职教师中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偏低,因此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很难形成中坚力量。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条件中提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60%以上。“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的大小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结构指标,也是现在各高职院校对教师培养的一个共同目标。而在实际中,双师型教师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的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足导致高职高专学生毕业时虽然获得了毕业证,但没有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和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职场上,许多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因为实践技能不过关或职业能力某方面欠缺而难以就业。因此,立足于引进和培训现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是优化电力类高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两条重要途径。

4、高职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高职高专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和改善。主要表现在:

⑴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只重视招生而不重视就业,没有把就业指导摆 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在机构人员和在经费方面存在配备不足的现象。同时,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的支撑,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般是党政干部、辅导员,他们在做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⑵全程指导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就业指导的时间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往往只安排在大学毕业前的短短几周内,并且局限于在就业前的突击教育,贯穿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不到位;而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大学生就业观念 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对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较少。

⑶就业指导工作未能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较常见的方法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而缺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职业意愿要求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⑷同时,就业指导的不力,还表现在没有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用人单位、职业中介等建立信息共享、供需联动机制,没有为毕业生搭建充分的就业平台。

5、高职生就业观念滞后,动手能力不强 首先、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地方差异性,大多数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到东南沿海及内地核心城市工作,一般不愿选择到条件差的偏远地区就业,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对的人才过剩和人才过于集中。还有许多毕业生眼睛只盯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于到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则存在较大疑虑,总认为到这类性质的企业就业风险较大,户口难于落实、劳资关系不稳固、流动性较强,一旦被老板炒了鱿鱼,就会变成社会上的游民。因此不乐于到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事业就业。在择业时日趋看中地位和实惠,强化个人利益,在择业时不能正视自我,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面狭窄。

其次,毕业大学生闯劲不足,竞争意识不强,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等学校推荐,靠国家分配,要用人单位找他),缺乏到市场经济潮头去搏击的胆识和勇气,使得他们丧失了许多极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上由于专业过窄、课程设置陈旧、特别是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学生理论学习明显偏多,实践环节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低。高职生动手能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毫无疑问,以上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及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三、解决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难的对策

一、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据统计,当前我国共有17所电力类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涉电类学科专业的大专院校百余所,多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为电力企业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电力高等职业院校均从高等专科学历教育步入大众化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形式由计划分配变成了双向选择尧自主择业。因此,电力行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做出适当调整和改革。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院野职业教育要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关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校企合作、顶岗培养,推动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方针,这也是所有高职教育者的共识。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明确的职业定向以及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从而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反过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节省企业日常运营开支,解决目前经常提及的民工荒、技工荒问题,满足企业职工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关系。

二、制定可行性培养计划、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日渐不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能适应这种要求。然而在实践中,高职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理论教学过多、实践不足,定岗实训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等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可行性培养计划:首先、学校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校应制定具体规定,明确规定哪类教师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考取哪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不能随意;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国家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继续从事相应教学工作的教师,学校应采取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一次性奖励、津贴发放、职称评聘优先等。其次、学校在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工作上也应本着有利于教师队伍可持续 发展的原则进行。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作好规划,对从事何种专业教学的教师应读何种专 业的研究生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学校要出台有力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鼓励教师攻读第二专业,特别要求基础课、业基础课的教师取得第二专业学历,能随时实现按需“转岗”。此外,学校还应建立脱产实践制度。利用寒暑假时间或双休日时间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提高素质,同时应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提高脱产实践的有效性。

第三、加强职业指导服务,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在传统的统分学生毕业后都喜欢分配在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单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再有终身职业,人们需要有新的就业观念。高职院校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

1、指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 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高,甚至在就业过程中“有业不就”现象。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成才教育为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加强就业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顺利找到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倡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准备观

近年来,就业市场上一方面存在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一批高薪高要求的岗位无人问津的问题。一些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合格,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教育学生以就业需求为指导学习的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整个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中,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精神等各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为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提供坚强的保障。

3、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找工作需先给自己定位,要科学地对待自我,评估自己。人的一生都是由自己的观念塑造的,观念不正确,很容易走弯路。大学生找工作时要明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一方面构建与社会接轨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辨证地认识社会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怯懦等心理,为大学生更好地择业夯实基础

第四、尝试国际化合作,全新打造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电力生产技能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年龄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与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特点的电力企业需求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电力快速发展,引入了国外发电机组和输电、配电自动化设备,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新的人力资源需求增长点。这一现状已经影响了电力生产安全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我国的职业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训练,成为纯学历、纯学科的教育,难以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

针对社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和高校培养高级技工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行业8所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采取中外合作办学在这种新的模式下,中澳双方实现对在校大学生的双专科学历和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时实现对所有进入TAFE体系的教师严格的筛选和培训。,走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任何时代,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既服务社会又引领社会前进的双重责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面对现实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具备可持续就业能力。虽然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生就业更难。但在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高职人才越来越有市场。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时代脉搏,转变教育模式,加强引导,高职教育必然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分配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并在短期内无好转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性的原因,也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共同努力。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又增加了一定难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毕业生和家长,也是学校和整个社会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制约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研究学生就业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就业问题,减少国家的人才资源浪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当前就业形势

据统计,2010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500万,其中包括2010年615万应届毕业生,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可谓压力空前,而出路却相对有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日益萎缩的投资欲望以及居民日益减少消费需求也大大制约了各类企业招聘动力。曾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海绵”的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困境中。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后,劳动力市场的恢复平均需8年左右。去年,由于国家4万亿刺激计划大多投向铁路、高速公路和各项基础设施,增加的就业岗位有限,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有可能出现“慢就业复苏”现象。

2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经济结构和政府的调控政策以及高校教育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这里着重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2.1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据测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3%,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约增长2%。按照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率9%左右的水平估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增长率不宜超过2%。但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27%的速度增加,这说明知识型劳动力增加的供给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需求。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知识型劳动力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并存。传统经济部门难以吸纳知识劳动者,这些传统经济型企业多数是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结构。这些行业需要的劳动力是低薪工人,而不是大学生。且大学生也不愿低就作为一名普通劳动力受聘。因此,高学历者只能挤在现代经济部门寻找就业机会。但我国现代经济部门还不够发达,尤其是现代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能力有限。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型劳动者人数越来越大于现代经济部门能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结果造成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者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为我们证实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大学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

从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凸显。今后恐怕亦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根源在于,与高等教育因较宽“入口”而获得规模上的突破相比,与就业这一“出口”相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却要缓慢且艰难的多。正如经济学校郎咸平教授所指出的,在整个“6+1”的产业链中,最需要大学生的是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零售等6大软环节,而我国目前却基本处于最低端的生产制造这一环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窻教授关于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的研究亦作证了

这一点。初中和高中以下约占89%、大专生不到8%、本科生研究生不到4%,这也许有助于解释这些“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严重“滞销”而技校毕业却颇为走俏,乃至出现大学生“四大户”读技校现象。

(3)国家管理机构的“公务员”竞争激烈所需人才甚少。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机构的人员也在进人。但整个国家的管理机构编制相对稳定,所需人才甚少,尤其是2003年规定凡进必考的来报考“公务员”堪比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在这里面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即先赋性社会资本不是对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很多学者不愿涉及,然而,先赋性社会资本在现实社会中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先赋性社会资本包括性别、父母的资源、家庭的资源,这些先赋性资源与生俱来的,社会资本的作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诠释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过程中,社会资本理论将我们过去笼统的“关系”“人情”等概念纳入“资本”概念范畴,引起人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重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2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2.2.1 对自身分析以及社会就业现状了解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他们一度认为,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高中学习,伴着辛勤的汗水,怀揣着绚丽多姿的梦想,终于“越过龙门”来到了大学殿堂,大学生活理应是浪漫潇洒轻松的结合体,而进了大学就好比给自己工作买了“保险”何须担忧!且“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保持高中的思维模式,一味地认为只要把书本学好就可以,大学生涯规划,还没有想过,认为求职是很遥远的事情,没有必要这么早“自寻烦恼”。多数的大学生了解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深感惶恐,有愿意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乃至职业生涯,无奈“才疏学浅”不知从何下手?

2.2.2 就业的心理不成熟。

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学生比例高达52%,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不到9%。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必将遇到多种困难,导致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被动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不是等国家优惠政策,就是等学校帮扶或者想要依靠家长为他们找门路,甚至继续供养他们……主要原因是这些毕业生长期依靠父母,缺少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是物质追求强烈的实惠心理。

因受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新时期生活观念改变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让更多的倾斜到他们身上,他们享受着相对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产品,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追求时间,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攀比心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以及明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这些物质是的他们比以前大学生更加注重物质财富的获取,比较早的形成理财观念,对于择业也更加注重于物质因素吗,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薪资要求方面比较高,薪水低的不去,结果导致“有也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双重矛盾加剧给大学生们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三是期望太高的唯美心理。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条件评价太高,但已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投入大量的成本,自视高人一等,盲目自信,目空一切,不能理智克服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劣势和就业困难估计不足。因而把择业目标定的过高,造成择业变得狭窄,有的这山望的那山高,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待遇好的单位工作,成为他们的不二之选,自我否定了很多机会,最后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大好机会,影响其正常就业。

四是求职技巧不够。

很多大学生在应聘表现不够自信,不敢主动向任何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或者面试的时候表现过于紧张,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不知从何说起。没有表现自己真正的实力,从而又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敢继续面试,更有一些求职者为表现自己,面试时弄虚作假,夸大其实,企图蒙骗过关,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

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关怀爱护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缺乏独立生存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就表现焦虑不安的心理,对社会一种畏惧感,厌烦感,从而有种不想融入社会的心理。

3对策探讨

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必须面对现实,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1制定自己明确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平常心面对和冷静沉着的态度对待生活的重大选择,保持良好的心境理性分析自身多方面的素质。要正确定职业目标,客观的自我评价是求职择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合性。自我评价方面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自己自我职业特征方面的认识,大学生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权衡,才能正确选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使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3.2提高就业综合竞争力。

高校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人才市场上将面临本专业应届竞争者、其他专业竞争者、已就业竞争者,用人单位讨价还价能力以及高校非应届学生五个方面的竞争压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基于自身岗位职责需要,其关注的重点往往不单纯是毕业生的学历、学位等硬性指标,而是综合考虑应聘者的就业能力,这就存在一个就业竞争力问题,就业竞争力直接决定了毕业生是否能达到就业单位就业岗位规定的相关要求,从而顺利就业。

就业竞争包括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敬业精神等多个内容。

高校是哺育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摇篮,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科学文化只是,还必须以未来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制定完善的竞争力培养体系,使大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能力,广阔的交际圈子,扎实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力。

3.3学会驾驭压力,树立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式不断变化,人文制度的改革,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等成为普遍现象,就业竞争也是自始自终存在的现象,这形成一种就业压力。因此,毕业生就业求职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压力的,需要毕业生在求职过程采取主动的压力应对模式,自身调整自己,积极主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调节自我,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对职业选择中的多种矛盾冲突,为成功求职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针对求职过程中出现迷茫与困惑,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调整就业心态,改变消极认识。

3.4全面推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应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针对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分阶段进行个性化就

业指导。大一学生可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心理测试、专业介绍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与专业,明确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二、三年级学生注重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教育,通过职业学习,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进行必要的文化技能储备,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毕业班的同学重点放在提升求职面试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等就业指导。高校要调整办学理念,真正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3.5高校与校外组织合作,搭建就业互助平台。

当前我国的教育是半封闭式的,高校对于校园内的商业活动与校园的渗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学生与社会市场的联系。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应当成立由共青团领导,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自发成立相应的社团机构,至以此作为窗口,使大学生接触市场锻炼实践能力。同时,高校社团可以开展与校外组织合作,根据社会单位,企业的要求、安排,学校里能给单位、企业岗位的要求的学生,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四篇: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5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发展,这是在长期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的,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人才资源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但是,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也是要就业的,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在今后,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西部去,在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同时也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呢?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总结;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普遍问

题,但是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飞得更加高远!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2009年3月3日,广东省肇庆高等专科学校召开2009年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我去参加了这次毕业生现场人才供需见面会,招聘一些医、护、药、技等专业的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在招聘会上,我体会到现在毕业生所学的专业选择得不够好的话,就算是学历高一层次就业也会成问题,因此考生在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在毕业后是否可以安排就业也是很关键的。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五、大学生的就业关键在于寻求机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该如何从自身入手,寻求突围之道?关键在于寻求机遇,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今天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模式下,那种大学生就等同于体面的职业、较高的收入、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的传统观念早已不合时宜。但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仍束缚着一些大学生头脑,很多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工作。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除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外,更重要的是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变“危”为“机”,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就业机会。

六、一次择业不等于终生就业

现代社会,职业变更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选择将会越来越少,人才流动和再就业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第一次就业不理想,还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择业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知道,毕业后的择业只是一个初次选择,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还是有很多机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大学生就业首先面临的是自我生存问题,几年以后面临的则是职业发展问题,若干年后才需要解决就业的稳定问题。基层存有广阔就业空间

大学生上了十几年学,最缺的就是对实际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在基层的锻炼。大学毕业生没有必要惧怕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去锻炼,反而可以把这些看作是自己人生道路上一个宝贵的机会,摆正心态,适当降低预期,勇于到基层去锻炼、创业。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和乡镇农村都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它们提供的就业空间非常广阔。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内容上单调、无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于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出现了工作临时应付,指导内容肤浅、泛化,指导效用差,观念教育缺失等情况。

二、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已经承担了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那么,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是不好的。

三、存在开环封闭性

就业指导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网络。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没有与治安管理部门建立起危险预警机制、危机共同处理机制,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者也未能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封闭的、分割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跨地区就业是不符的。其次,高校未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诚信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消极影响。最后,商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

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

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下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摘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摘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毕业生就业难(精选5篇)

    7.7万毕业研究生创新高 市人社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自2010年后,就未再举办本专科毕业生或毕业研究生的专场大型招聘会。对于恢复举办大型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由于我市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而且资源型企业占比很大,科技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严重缺少,生产的产品科技......

    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自荐书

    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xiexiebang,是xxx学校教育专业2014届即将毕业的一名本科生,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在校......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高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简要探讨了就业难问题的根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海啸引发经济衰退、高校扩招引发的毕业生人数骤增、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用......

    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如何破解就业难的问题 据了解,中国2003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学生700万人、退役军人和农转非占300万人,全国失业人口1400万,新增和失业人数总计2400万人。另外,据国家劳动和......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