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时间:2019-05-12 19:4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第一篇: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如何破解就业难的问题

据了解,中国2003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学生700万人、退役军人和农转非占300万人,全国失业人口1400万,新增和失业人数总计2400万人。另外,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离乡离土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离土不离乡的约为1.3亿人,加起来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亿多人。再加上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使的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的突出。

就业难的主要人群有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变成了政府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第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两个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引导大家走上了一条路:就是上高中、考大学当本科生、研究生进而做博士生。这一条道虽然培养了众多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千差万别的需要,特别是岗位性、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导致了目前大学生“过剩”、蓝领技术工作要从国外进口的现状。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相类似,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比如眼下很热门的会展经济、体育经济,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就业者,但是我们的高校根本就没有专门设置过这样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要让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制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政策,同时要积极研究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培养“供销对路”的新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办法。第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应尽快立法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的合法身份;其次,强化劳动监察执法职能,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按《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工资的行为;第三,建筑领域应认真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第四,劳动监察部门应制定《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办法》,规定举报和投诉的管辖、解决问题的专设机构、解决问题的期限等问题,为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提供便利;第五,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作为一项法律援助的重要内容,应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诉讼提供法律援助。第三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小额资金贷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企业对他们也不能存在着“甩包袱”的想法,要积极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而下岗人员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挖掘自身潜能,争取尽快重新融入社会。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业问题是个关乎民生的大事,是能否稳定社会安定繁荣的一个基本保障。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出谋划策。

第二篇: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正文】

谭敏涛题记:之前,有文章发出:“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的呐喊,时隔半年之后,又到新一届的法学学生毕业之际,媒体刊发出“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倒数第二”的深思,这又让中国法学教育陷入一片指责和不满之地,中国法学教育怎么了,中国法学学生怎么了,为何被外人看来前程似锦的法学教育转折到了就业率位居倒数第二的尴尬之地,为何风光无限的法学教育到现在成了人人自危的专业选择,为何法学院毕业生成了社会的就业负担。或许一些法学学生自己就可以给出答案,或许一些法学教授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解答,或许教育部门有着自己有别于民众的解读,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以一位法律学生的视角解读法学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的症结所在,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脚下的自我解读。

下述为广东海洋大学2010届法学毕业生李慧华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谭敏涛的对话交流,作为2010届法学毕业生,李慧华对律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着实让我钦佩和赞赏:作为法学毕业生,她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法学女毕业生,她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追求,这不得不让我深思和追问??到底是什么,让她在考上了公务员却又义无反顾的投向中国律师的怀抱。在一问一答间,在又思又想时,或许我们可以寻找到李慧华学生的职业价值追求和人生方向。

提问者:谭敏涛---一直关注中国法学教育,并且体感中国律师职业和职场的青年学者,在追问和思虑中,寻找中国律师职业的未来和明天。而这,也仅是一场关于法学学生与律师职业选择的问与答,也仅是一次法学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思与虑。我们难以给出法学学生就业的准确答案,但是,我们冀望于通过本次对话让读者深思??到底什么样的法学教育才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出路,什么样的职业选择才是法学学生的绝佳之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法学学生应予努力和践行的实战方向。

谭敏涛:据你所知,你们班级或是你们学校的法学院毕业生愿意或是已经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能有多少呢?

李慧华:就我们班而言,我先给出我们班的人数吧。我们班37人,但就我了解真正想从事律师职业的5个不到,而现在只有两个在律所实习。

而就我们学校法学院毕业生而言,就更少了,我知道已经在从事这一行业的也就10个之内吧。我所了解的也就是08届09届和10届毕业生。每届毕业生有两百人左右,可是加起来真正从事律师行业的,我能知道的也就10人。

谭敏涛:这也即是说,法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很少,而且,哪怕有些学生毕业之时进了律师职业,最后也可能不得已而离开。这个数字和我们班级一样,甚

至于,我们这样的专业法律学院毕业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也很少,不是他们不想从事,更多是从事不了,缺少了对律师职业的关注和了解,哪怕取得了司法资格证书,一些人却依然徘徊在律师职业大门外。你觉得诸多的法学院学生不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原因何在?结合法学毕业生就业难,公检法招聘人数有限,而律师职业却又少有人问津,法学教育在你看来是否矛盾丛生呢?

李慧华:首先说原因吧,诚如您刚才的文章所言(注:《谭敏涛:“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我认为不愿意从事法律职业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起步收入低,奋斗周期长,前期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非常辛苦;第二、很少人真正从一开始就去了解律师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具体地说,就是没多少法学院学生真正了解律师到底是什么、到底要做什么、底需要具备一些什么素质;第三、法学教育,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一个普通二本学校的法学院,只会培养公务员考试人才,却基本不重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法学院学生入行律师职业受到的较大阻碍。

至于说到法学教育,我不敢下什么结论,但是我觉得第一、现在中国的法学教育太泛滥了。以前在禁止专科院校开法学专业的时候,法学专业基本上泛滥全国,简直是个大学就有法学院。这几年好点儿,至少专科院校不能开了。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个人觉得法学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既然允许本科阶段开设法学专业,那就最好大一大二阶段安排公共专业课程,即所谓的十四门核心课程的教学,然后大三开始分方向,可按一般的民商、经济、行政、刑法等划分,然后除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与方向有关的法律专业课以外,还要设相关的其他课程,如民商法方向应该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等一些课程,国际法方向应该相应设置国际单证、国际支付、金融等课程。

谭敏涛:的确,现在一些院校虽然说分了法学专业方向,但是专业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的优势,这当然限制了法学学生的就业范围。而且学生很少在校期间就能判别出什么样的职业方向才是自己喜欢和社会需要的,对于法学教育,这样的课程很缺失,也很紧需,但就是很少有学校开设??为法学学生讲解法律职业方向选择和规划。除过法律,法学学生很少再涉猎其他课程,但是,社会却不是你仅掌握了法律就可以适应的,社会把一个人当做全才来看待,企业或是律所把一个法学学生当做预防法律风险和善于处理法律纠纷的预言者和实战者来看待,而我们的法学学生却往往缺少这样的才能和技能。而听说,你在校期间就在法院、律所、仲裁委、企业都实习过,这为你法律职业定位奠定了良好的选择和抉择基础,是什么因素促使你将实习和在校学习结合起来呢?

李慧华:第一、在高考之前专业选择的时候受到的指导。我报这个专业,就是带我的那个律师认为我适合当律师,让我报的法学;第二、我非常幸运我能够遇上负责任的导师。我大一的时候曾就“如果我要当律师,我大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发了邮件给我的导师,以下是他的回复:

“我并没有信心给你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也害怕承担这类责任。我只能说,如果我有机会重新读大学的话,如果我一心想做一名律师之类的法律执业者的话,我会完全另起炉灶。首先,我会尽可能早地去实习,跟一个好律师或好法官,亲身参与各类法律环节。实习的好处至少有两个:

一、找到真问题,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能力。现在大学法学教材总的来讲,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如果辛辛苦苦读了几年,发现学到的东西没用,有用的东西没学到,那就太不划算了。而早一点参与司法实践,实实在在地跟着前辈打些官司,就会清楚法律实践中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什么,读书就能有的放矢,辨别好坏。

二,获得学习的动力。在社会中走了几趟,切身感受过各种问题处理的难度和知识的重要性后,学习就更来劲了。我以前教的一些毕业生,在这方面体现得很明显。其次,我会根据司法实践的特点,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专业能力。

按照学科分类,精读案例,一个一个地看,每一个案子独立写一份起诉书、答辩词和判决书,然后对照权威版本反复修改。此举既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有效训练法律思维。通过对个案的反复研究,我们慢慢有能力把握法律问题的核心,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另外,这种训练的好处是,一毕业即能马上适应诉讼业务,独当一面。

当然,案例研究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系统阅读好的教材(著作),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纵深地把握问题,而教材更多地是帮助我们的法学思考系统化。仅仅读教材(著作),容易陷于空洞和肤浅,难以深入把握理论精髓。法学是一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类纠纷的学问,没有对人事背后逻辑的深刻理解,理论是化不透的。我想,一般来讲,一个法律初学者这样训练1-2年,肯定脱胎换骨。现在法学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课程太多太杂,且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训练能力,学生就成了垃圾桶,东西装的很多却没有多少消化,完全不系统。学了忘,忘了学,忙忙碌碌四年,最后两手空空。“

然而,体制已经无法改变,只有适当调整自己,尽量系统地自学。在目前这个大学体制下,我得很惭愧地承认,最有效益的学习方式是自学。

现实一点,我觉得应该以司法考试那十几门为限,重点选择几大部门法和诉讼法学习。而且,要通过案例的方式来学习,教材作为参考书。

我正是认真地听取这位导师的意见之后,一步一步按照他的指导训练自己的,在我度过了最初入学的迷茫之后,我让自己面对现实,认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学习。

从开始的接受现实,到最后的深深爱上这个专业,确实经历了很多。不过,或许我的想法也有点过于实际。热切地成为一名律师,当然首先是因为喜欢。但这个喜欢也绝对不是一时冲动,也是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我觉得我的思维有点倾向于商业化,觉得律师也是一种“产业”和“事业”,根据我的喜好,我更喜欢律师职业,愿意把律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选择和追求。

谭敏涛:在初学法学之际,能有良师益友的谆谆教导的确让你少走了不少弯路,而且能尽早的明确专业方向之学习。在大学法学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精读好教材,吃透基本的基础知识,然后多看案例分析,并且还要关注社会法律案件(事件),试图以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解读,哪怕说错了,至少自己是学生,社会都会给自己一个原谅的借口。而当你走向了社会,再出错,那就没人再原谅自己。因为社会把你看做是解决问题的人

才,而你却是不停犯错的“坏学生”。从接触法律到喜欢律师职业,可以说你经历了不断的取舍和艰难的抉择,而你最终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主要是什么原因呢?除过喜欢律师职业,还有其他吗?应该不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所说“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吧。

李慧华:公检法部门,凭借我的努力我也能考进去。可是,我不想一开始就让自己在不喜欢的职业上陷入太多。

曾经,我也想过是否应该先进入公检法,积累几年人脉再进入律师行业,可是,当我考上了公安之后,我却不想了。这也是我的固执所在,我固执地认为,人脉这东西,我迟早能积累起来的,不管我在哪儿。

最终的原因,第一是对这个职业深入骨髓的喜欢,真正地做梦都想当律师;第二个原因,就是上述说的,律师在未来可以产生无限的经济价值。

谭敏涛:喜欢,而且是深深的喜欢让你选择了律师这个被人不太看好,特别是不看好女生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我为你忠于自己的喜好选择而欣喜。选择喜欢的职业,并且努力从事,这是每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而你做到了,为你感到高兴。据你所知,法学毕业生直接做律师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什么因素会限制一些人进了律师职业却又不得不离开呢?

李慧华:最大障碍:第一、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并不是说我们本科什么都没学。事实上,任何一个过了司考的人,基本上都把中国大半的鸿篇巨著般的法律条文读过一遍以上。但我所说的“局限性”是指法律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正如我刚才所言,法律不是法条,仅懂得法条和法律理论没用,必须结合实际,好比要做公司的法律顾问,至少得对公司的管理、公司的内控体系、公司的HR、公司的财务制度等有粗浅或者一般或者稍微深入更或者非常专业的了解,才能支撑起法律实务的实施。第二、缺乏真正的实习经验和经历。多半学生的实习只是为了混学分,去实习只是端茶倒水,没好好在里面学到东西,这也就让法学实习大打折扣,而且还浪费了时间。

至于让人进入了又不得不离开,原因估计有很多,但我不好说,我说我能预见到的,还是那几个原因:周期过长、待遇过低、工作过于辛苦,早期的工作卑微没有地位等等吧。

谭敏涛:我也一直认为,应该让法学学生大一暑假就去实习,让他们每个寒假和暑假都在实务中学习,这样到了学校的理论学习,才更能知晓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而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法律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实践是检验法学学生能力的最好标准。但是,诸多的法学学生缺少了这一环节,他们只知道在学校学校书本知识,而忘却了在实务中学习操作技能,这样,势必让他们在选择法律职业方向时陷入迷茫。一个知识储备不够的法学学生除了考进公检法外,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需要法学学生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学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实务技能欠缺,法律操作技巧没有,因为他们在校期间就没有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当然不被看好了。

最后,再结合近期中国律师被误读和误解,被行政当局限制和严管,你怎么把脉中

国律师的未来?你觉得在中国,律师的职责或是定位应该是什么?

李慧华:我的看法是,律师应该是风险防范专家,律师,应该是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为客户从各角度分析、防范风险,是建议客户怎么做比较好,而不是强迫客户接受自己的观点,更不能是一味迎合客户的需要。律师是一个独立的第三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独立思考,、我提倡“客户至上”但不是完全作为客户的傀儡。

至于涉及政府那块,请恕我没有那个能力来分析这个问题。

谭敏涛总结:律师,当以当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让守法者不会失去对法律的信仰,让违法者畏惧法律的惩罚,让社会处在和谐的正义光芒之下。而民众对律师的误读和误解这是任何一个职业的必然路径依赖,中国律师需要做的就是以当事人利益为重,以依法办案为原则,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尺度,让民众切实和切身感受到律师于当事人、于这个国家、于这个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所在。

再者,法学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在法学教育上这个主要症结上,但是,在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下,依然有一些法学学生职业前景广阔而明朗,他们在自己理想的法律职业方向上痛并快乐的前行和奋进,他们在自己奋力追求的法律职业道路上埋头进取和实干,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未来属于他们,而且只能属于他们。所以,一味的埋怨法学教育并不是现有环境下解决法学学生就业难的唯一方式,而应该从法学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设计中,找到适合自己,并且也适应社会的法律职业方向,唯有如此,每一位法学学生才能在毕业之际以社会的衡量标准准确的定量和定位自己,明晓的实现和展现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理论和实务之中,在自我和无我之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法律职业之路。

【作者简介】

李慧华,广东海洋大学法学学士。

谭敏涛,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西北大学文学学士。

第三篇:破解扶贫贷款难问题

破解扶贫贷款难问题

笔者近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办扶贫小额贷款难、银行资金放贷难,出现贫困户急需用钱而银行钱用不出去的现象,影响了精准扶贫进程。

要破解扶贫小额贷款难问题,就要找出银行资金难以贷出的原因。

银行按照其规定的贷款程序,在进行扶贫小额贷款的信用等级评定时,因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符合准入条件而无法放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贫困户无明确的生产经营项目,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二是贫困户户主年龄超过了60岁,不符合银行规定的20~60岁之间可贷款条件。

三是少?灯独Щг谧窦褪胤ǚ矫娲嬖谖侍猓?有的资质信誉度不够,有的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因此,通过不了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扶贫小额贷款申办不下来。

破解扶贫小额贷款难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首先,当地政府和单位驻村工作队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资助其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扶贫产业,并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达到可贷款的条件,具备充足的贷款偿还能力。其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主可以易名,改成家庭其他年龄在20~60岁之内的家庭成员,让符合条件的成员办理小额扶贫贷款手续。

最后,当地政府应出台精准扶贫优惠政策,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异地搬迁贷款等给予免息补偿,以减轻银行的压力,防控贷款风险,降低银行贷款门槛。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 社会原因

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高校扩招 教学质量下降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万,而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经济社会,下课后都找不到老师,更不要说同吃同住,以师为父;轻视教育内容及方法, 考试一锤定音;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

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二 政策原因

在我看来,这就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现代愚民政策:他们把每一个失败者的失败原因完全归结为失败者本人,例如缺乏自信、忧郁、胆小、害羞、犹豫、不懂社交、缺乏目标等等。这样的冷酷简直令人胆寒。与此同时,他们把社会上那些发了大财的“成功者”的成功原因,也完全归结于成功者本人,因为他们正好具有了与失败者相反的性格特征,因此他们天生就该成功。他们在所有失败者心中营造或种植了对于“成功者”肉麻的恭维和羡慕,从而无条件赦免了自由竞争里种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现象和手段。他们以谴责受害者的方式,或者是鼓励、要求、提倡、诱导受害者自责的方式,回避和掩盖了种种社会问题和制度缺陷。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失败者的确有自身的问题,而且可能还很大。这样的失败者,任何社会都有。但是,面对激烈竞争局面下如此众多的失败者和潜在的失败者,所有的成功学导师和就业指导者,都千篇一律地将失败的责任安放在失败者自己的头上,对于失败者个人来说,是一个无比残酷的举动;对于社会制度来说,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维护。我们知道,美国从来都标榜自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最优秀的制度,如果自由竞争的失败者们把个人的不满集中指向美国的社会制度,对于美国及其精英来说,那将是一场灾难。于是,他们便发明、利用了成功学、就业培训等方式,让失败者主动、自觉地接受造成失败的纯粹个人原因。在这种安抚失败者的现代愚民手段中,美国的宗教也非常活跃。与成功学稍稍不同的是,宗教介入失败者的心灵,靠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只要虔诚地相信上帝,遵照上帝的指示,你就能发财。美国的现代宗教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全然不顾耶稣对富人的鄙视,而与富人们站在了一起。于是,失败者的心中,愤怒的念头根本不会产生,要求变革社会制度的念头也不会产生,对社会制度重新思考的念头也不会产生。一旦产生,成功学和上帝的教诲,就会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停止。三 自身原因

1、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就业难”与“技工荒”。在需求方面还是有缺口的,扩招没有错,20%的毛入学率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只不过问题出在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上,高不成低不就。跨国公司的服务业或者本土的外包行业他们难以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其实他们还是不会做,说可以通过培训学会,但是大学生又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

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要不断提升。

4、大学生整体素质下将:(1)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2)缺乏社会公德。某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下午4点结束的时候,现场一片琅籍。烟头、矿泉水瓶、快餐盒„„扔的满地都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乱丢垃圾都做不到(3)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出现一个班八个班长的现象;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诚信的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5、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求职生涯模糊 途径不准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相对模糊。大学生应像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化。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6、“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因此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是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方法。以下就是大学生自身改变的几个方向,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

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高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简要探讨了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法。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30万。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有较大增长,但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突出的问题存在:

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4年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80万增加到630万;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是相当明显。此外,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近年来,由于考研和读博现象的蔚然成风,使得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招到高学历的,就不要低学历的,能招到名牌大学的,就不要普通高校的。这种重学历轻实际才能的倾向,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校园中“催生”的“考碗族”们为了得到一份“铁饭碗”,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求职考试中,为求一份“铁饭碗”全国各地到处考。其中,公务员考试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一项考试。据人事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创历史之最。人数相较2007年增加了12%,录取比约为46:1。同时此次考试最激烈的是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录取比例为162:1。

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存在: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着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 不仅是在“高考指南”里还是高考网络指导上都列明了“高考热门专业”。其中就包括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新闻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等。而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

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致使专业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毕业生供大于求。另外,有不少专业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很多学生根本无法找到和自己专业挂钩的职业,只好重新学习别的职业知识,完全废弃了四年所学。

三、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200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xxxx,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xxxx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四、结构性就业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五、就业时存在着歧视现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像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中除了遭遇学历歧视外,还有林林总总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地域歧视等等。这些歧视现象,不同程度的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各项有关平等就业的规定,但是这类字眼在招聘信息上仍然随处可见。所以,很多大学生尽管非常优秀,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的拒之门外。

六、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这些年来一直困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因将自身价值定位过高,而实际能力又偏低的矛盾是不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同时,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具备了希望到沿海城市挖金的渴望,却缺乏到我国贫穷的中西部工作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调查发现,在理想择业地区的选

择上有37.6%的毕业生首选沿海开放城市,而愿到中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仅占

7.3%;对月薪的要求上,选择2000-4000元的毕业生就占58%。这都说明众多毕业生的眼光很高,同时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国家政策方面

1、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据了解,陕西省将重点解决享受助学贷款,失业1年以上且家庭难题,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到期尚未解决就业题目的毕业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糊口难题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题目。通过为这些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难题毕业生得到重点援助,匡助登记失业的应届毕业生大部门实现就业。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如2009年以来,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前提的,福建省制定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搀扶政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5万元,由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提高招聘会质量。

三、高校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学校还应当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社交活动、动手能力等,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为毕业生广泛开辟各类就业渠道并且学校成立专门小组为毕业生即时解决在招聘会和面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比如武汉大学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帮扶就业难题和家庭难题学生就业;加鼎力度,继承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充分利用网络与专业组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就业指导,对各学院(系)就业工作职员进行培训;拨专款组织各学院(系)走出去,到全国造访用人单位,寻找、收集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为下学期就业工作做预备,努力变“危”为“机”。

四、毕业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当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课外常识,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社会实践方面的锻炼,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本领。大学生应当把职业理想和志向同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接受市场的洗礼,努力去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2009年,北京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逐个登记统计,进行就业培训,以最大限度地匡助其就业。北京市人事、财政等有关部分也已达成初步意见,将对大学生自主就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为他们自主就业创造最有利的前提。

此外,大学生也要做好到基层就业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凤凰网

[2]国家经济网

下载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海啸引发经济衰退、高校扩招引发的毕业生人数骤增、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用......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

    申论热点破解“审批难”问题

    湛江中公教育申论热点:破解“审批难”问题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简政放权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较大规模取消下放审批......

    积极破解村干部“三难”问题(定稿)

    积极破解村干部“三难”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村级干部整体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拉萨市曲水县从选任渠道、培训模式、保障待遇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机制破解村干部“难选......

    破解非公党建组建难问题

    破解非公党建组建难问题 破解党组织组建难题,要以破解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党员难为着眼点,有效解决非公经济组织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党员少不够建的问题。输入一批。教育和引导企业......

    如何破解城区征地难的问题

    如何破解城区征地难的问题“千难万难,征地拆迁第一难”。征地拆迁工作由于其政策敏感、矛盾多发且涉及面广,一直都是各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追踪的焦点。......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解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解 摘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大学生就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组织机构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之“冰”五篇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之“冰”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