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数计算教学时的教学教学心得
在小数计算教学时的教学教学心得
三年级下册第11页“寄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教学重点就是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
记得2001年第1版时是1.6元和12.4元,提出问题“一共需要多少元”和“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分别列式为1.6+12.4和12.4-1.6这样刚好可以让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问题。
而2006年版本变为1.6元和12.8元,今年(2008年)又在上面的基础上降低了难度,把试一试(2)变为提高题,不做统一要求。但无论怎样,教师们都认为认为,这样的编排既不能突出教学重难点,又不能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编排规律。你看,“一共需要多少元”列加法1.6+12.8可以让学生掌握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试一试(1)“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列减法12.8-1.6,这是一道不退位的减法,这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退位减法的教学如何体现?试一试(2)“应找回多少元”列式为15-14.4,这虽然是退位减,但一下就跳到整数减小数,未免跳跃性太大,中间没有过渡,学生难以接受。
教材这样修订的出发点:三年级下册的小数加减法是定位在元、角、分背景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学习简单加减运算。因此,您如
果注意看本节前后修订的变化,一是降低难度,把退位减法(原“试一试(2)”)作为问号题,不作基本要求;二是注重把元、角、分作为一种加减运算的生活原型,体现在给出的三种算法,包括竖式算法也在上面添加“元”“角”红体字。小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运算,将在四年级下册脱离元、角、分的背景进一步学习。
因为三年级下册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如您所说,试一试(2)列算式15-14.4是整数减小数,那么按照我们的建议,一是不作基本要求,二是可以引导学生15元=150角,14.4元=144角,150角-144角=6角,也就是应找回0.6元。这样把小数退位减转化为已经掌握的整数退位减。如果学生想列小数的减法竖式,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但是不要把小数退位减作为教学重点,也不要强化训练有关的运算。
第二篇: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教学案例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教学案例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教学案例
小数乘法中主要涉及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首先要回顾四年级数学中有关小数的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小数是十进分数的表示形式,是基于整数还不能表示实际生活中的有些具体数目而展开的,学习此章内容实际应用广泛,在运算方面,对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有较大帮助。案例一:0.6×0.39=
0.39
× 0.6
 ̄ ̄ ̄ ̄ ̄
0.234 将小数乘小数先抽象成整数乘整数,乘得结果为234,再考虑0.6是将1成10份取其中6份的结果,0.39是将1分成100份取其中39份的结果,算式左边合起来是将1分成1000份,所以计算结果是将抽象后所得结果变成将1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234份。
从这一题例中可发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规律:先按整数的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这一案例实质性的剖析了小数乘小数的内在原理,对于小学生进行大量运算有较大帮助。
案例二:1.2×2.5+0.8×2.5+3×2.5=
观察算式的规律:因数2.5分别于1.2,0.8,3相乘后相加,2.5的1.2倍、2.5的0.8倍、2.5的3倍,可以依据几个几的思想看成2.5的(1.2+0.8+3)倍即2.5的5倍,计算结果为12.5,经过分布运算后验证知计算正确。
此题中要采取这样的方法运算还是观察数据特征能出现凑整的数据,而凑整后计算简便,运算量小。另外还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从案例二中可看到能应用乘法分配律。
小数的表示,小数乘小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案例中的初步研究是为了帮助在学生见到更多的运算后能口算的口算,能动笔简便运算的简便运算,寻找简易方法以节省脑力,另外,初步渗透推理的思想,合理推理的意识以及运用推理依据法则解决实际题目的思维形式。推动数学教学中数与数运算的新发展。
第三篇:《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现在谁课桌里有课外书?你能告诉老师这本书的价格吗?算下两本书的总价和差价?(学生列式)2.教师: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般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小数加法
出示:
(1)教师:两位同学到书店买书,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学生1: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
学生2: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2)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先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
预设:
学生:
因为两本书的价钱都往小估了,所以小丽买书的钱会比10元多。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师:“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教师: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预设:
学生1:都是用加法解决,结果相同都是10.74元。学生2:前两种方法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进行计算的,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用小数进行计算的。
(5)教师:有的同学借助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将新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把问题解决了。有的同学是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的。谁能来具体说说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预设:
学生: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6)教师: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6.45表示6个一,4个十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4.29表示4个一,2个十分之一,9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得到10个一。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7)教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预设:
学生: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并且所有小数加法都可以这样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小数减法
出示:《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1)教师:关于小数加法,同学都会计算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
学生:
小数点对齐。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
(2)教师: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学生1:和小数加法相同,竖式计算时都要将小数点对齐;
学生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3)教师: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吗?
预设:
学生1: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每一位都是在求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差。
学生2: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设计意图】将小数加法的笔算经验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中,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比较内化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07+4.89 5.64-1.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教师: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是多少?
预设:
学生1:要想知道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我们需要先确定0千克的位置,以及每一个小格表示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2:左图一个杯子重0.35千克,右图杯子和水共重0.95千克。
教师:杯里有水多少千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学生1:
学生2:
我们学过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95-0.35=0.60(千克),小数的末尾有“0”,我们将“0”去掉,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
(2)教材第72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看图、读数据、思考与计算充分结合起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篇: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三、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这道题吗?7.65+3.72+6.35+6.28,自己试试看。学生做题,教师巡视。
2、师:我发现咱同学主要有两种做法,下面请两个代表来交流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学生交流。
一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二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3、比较一下这两种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小结:看来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小数加法中也同样适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小数加减简便计算
三、复习旧知。
1、回顾一下,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学生交流,师板书)
2、你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来简算吗? 说一说怎样简算,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37+56+63+44 168+(250+32)256+98 432-123-77 728-(350+228)256-98 在这几题中,哪一题容易出错?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运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1、既然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小数加法中也同样适用,那么你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简便计算吗?自己试试看。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9.1+1.26+2.74+0.9 13.75-5.28-4.72 13.65-3.65-8.5 15.66-3.98
2、集体交流订正,说一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15.66-3.98 这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是否对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能交流一下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六、课堂检测。
第五篇:《小数简便计算》教学一得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一得
五年级的小数简便计算是每届学生们都容易出错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规律与方法,是老师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以下谈谈我的个人做法,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分类法。小数简便计算与整数简便计算方法相同,可以分为这样三类:(1)只有加减运算的,如3.75-2.75+2.45=,8.34-2.56-3.44=,9.45+3.56+0.55=,5.6-(3.4+1.6)=等。(2)可以运用乘法分配率及拓展应用的,如4.5×3.8+4.5×6.2=,7.1×99=,8.5×101-8.5=,3.2×3.2+3.2×5.8+3.2=等。(3)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的,如2.5×3.2×1.25=,0.25×12.5×64=等。不管是哪一类都是为了数据在计算过程中能凑成整数或整
十、整百的数,从而使计算简便。因此在教学时分类让学生去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学生会较容易掌握方法。
二、比较法。经常学生容易出错的是这样的题型,下面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学生辨析不了哪些题可以简便计算,哪些题不能简便计算,常常将不能简便的题简便,而将能简便计算的题不简便。如0.25×6.4×1.25,这样的题学生看不出来如何简便计算,其实这类题要给学生一个抓手,在学整数简便运算时就要让学生记住25×2=50,25×4=100,25×6=150,25×8=200,125×8=1000等这样的算式,象背乘法口诀一样记住这些有规律的算式,那么上面的题目就不难算出(0.25×8)×(1.25×0.8)。如6.75-(2.5+1.75)=与6.75+(2.5+1.75)=,第一题运用减法的性质去掉括号是要改变运算符号6.75-2.5-1.75,这样6.75-1.75正好等于5,使计算简便,第二题也可以去掉括号但符号却不要改变,学生在这里经常出错,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比较两题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知道如何去掉括号进行简便计算。
三、观察法。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简便运算的方法后,开始就是照葫芦画瓢,不太会观察数据的特点,殊不知观察数据的特点才是简便运算的重要之处,选择合适的方法完全取决于数据,因此在教学之初就要强调学生养成先观察数据特点的好习惯,再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运算。如3.45-6.36+6.55=,这样的题首先看每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分别是45、36、55,显然45与55正好可以凑整,这部分技能应在学整数加法时就要有意识训练学生,这样到学习小数时老师一点拨学生就明白了,也就知道如何去观察数据了。
总之,作为老师要经常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又受益于学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