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煤炭储备机制
2010年即将来临,在经历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煤电双方长时间的价格纠缠、中国煤炭市场改革以及中国政府对于未来碳减排的承诺等之后,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煤炭市场将会呈现出稳中有新的发展特征。
首先,对于占据我国能源消费总量70%的煤炭而言,政府对于明年宏观经济动向的定位至关重要。从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来看,明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明年的主基调。不过,由于诸多深层次矛盾,调结构仍然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渐进的结构调整方式决定了投资仍然是主要拉动力,而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宏观层面上,2010年煤炭市场需求仍然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煤炭产能过剩或许是个小概率事件。根据运销协会所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包括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在内的全国煤矿产能超过10亿吨,估计全国在建、改扩建和现有生产煤矿总的产能规模在30亿吨以上,这些煤矿建设项目将在今后两三年内集中释放产能。据此来看,起码在时间上,这些产能不会在明年爆发。而且资源整合将会促使煤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型国有企业产能占整个煤炭行业的比重不断加大,这也为控制产能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产能增量空间最大的两个省份陕西、内蒙古运输条件难以快速提高,而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也需要几年时间,这将迫使两大富煤省份要么控制产能,要么提高就地转化率,短期内并不具备对全国煤炭市场造成冲击的条件。
至于煤电谈判,经历了2009年漫长的煤电谈判洗礼,新的交易规则有望在明年得到确立,当电力企业望眼欲穿的政府价格干预迟迟未现之后,会逐渐不情愿的接受市场氛围更浓的谈判方式。而明年经济增长有望好于今年,铁路运力的提高仍然缓慢,这也将会增加电力企业的紧迫感,伴随煤炭行业改革,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议价能力不断提高,这决定了其在明年的谈判中将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煤电双方能否就价格问题早日达成共识,要取决于煤炭企业的涨价欲望大小。在新的一年里,长期合同将会更多的涌现,从未来市场变化发展角度出发,煤炭企业可能不会支持更长时间跨度的供应合同,期限一般多为三到五年,而价格方面,合同煤有望继续上涨,但是涨幅将会受到政府(隐性)控制,同时与市场煤价格的差距不断缩小,整体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价格波动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
2010年或将会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起始年,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提出的减排承诺以及我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碳减排的相关工作将在2010年得到进一步确认和部署,更多的相关发展计划及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但是对于产业本身,由于技术、成本、配套环境等制约因素,2010年只是个开始,明年对于新兴能源而言还是属于孕育期,这也意味着不会对煤炭市场造成实质性影响。
明年围绕煤炭行业还会出现更多的变化,煤炭行业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在2010年展现明显效果,在年终的统计数据中,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大型国有企业占整个行业比重越来越多,小煤矿将会被逐渐边缘化。煤炭行业大集团开始显现垄断雏形。伴随全球经济形势回暖,需求增加有望推高国际煤价继续上涨,进口量将随着国内外价格差异的变化而变化。另外,近几年不断发生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我国的煤炭供应链造成破坏,推进煤炭储备机制或将在新的一年里成为缺煤省份的重要工作。
从整个行业发展态势来看,2010年煤炭市场出现过剩的可能性不大,在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的前提下,煤炭市场也将会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局部地区、局部时段供应紧张不可避免。值得注意的是,在明年与煤炭市场关系密切的如清洁能源、碳减排等相关规划和政策可能会密集出台,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煤炭整合工作也将告一段落,而这些因素对煤炭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在2011年之后才会更加明显。
第二篇:人才储备机制
人才储备机制
一、内部培养
通过竞争上岗、内部提拔等手段完成公司人才队伍选拔,选择后再通过原岗培训、晋升培训、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从公司内部进行企业文化引导,避免人员的流失带给在职员工更多的不稳定性,建设一种以企业为家的文化。
(一)内部培养及晋升机制:从基层发掘及培养有潜力的人才,关键岗位内部培养及晋升,基础操作岗及流动较大的岗位施行轮岗。
1.1.分析公司现有人员结构,确定骨干及储备人员,建立储备人员个人档案 确定岗位,在公司内,根据员工平时工作业绩表现、个人能力及发展潜力,筛选一批骨干及储备人员,有针对性地分析储备人员优势、劣势及性格特点等,确定储备人员可能适合的岗位及培养方向,有目的地为储备人员建立个人档案(此档案和个人培训档案相结合,形成员工个人培训档案),档案内容除涵盖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要素外,还包括本人性格特点、长处、不足,员工希望的发展方向、可能适合的岗位及为达到该岗位要求而历练的时间等。
1.2.拟定培养方案,对储备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综合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及本公司实际情况,对储备人员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订详细的方案,适当辅以轮岗、外送培训、适当增加储备人员相应职能及权力以适应未来可能的岗位变化。
内部培养方式主要有:课程培训、在岗实践、导师制、轮岗制、外部学习。针对核心人才和新员工分别采用核心人才资源库机制和新员工训练营机制。a.课程培训
针对所有人才。公司聘请内部或外部讲师对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内容包括专业技能、通用技能、管理能力、核心特有技能、资质取证等方面,通过授课和研讨的方式,提高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由公司及各单位按照培训需求及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b.在岗实践(包括挂职锻炼)
针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岗位任职资格和专业技能有一定需求的员工。公司可以
对专业及后备人才进行培养。通过将学习和实地应用相结合,有效提升员工素质和专业技能。
c.导师制
针对新员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基础操作岗位。通过为其指定导师,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组织融入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导师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构建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培养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d.轮岗制
针对中高层后备管理人才。公司为员工设定个性化的轮岗路径,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公司通过挖掘人才的潜能,激励和保留人才。e.核心人才资源库
针对对公司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核心人才。通过建立核心人才资源库,选拔合适的核心人才进行系统、集中的强化培养。通过课程培训、在岗实践、轮岗、外部学习等多种方式有效缩短核心人才培养周期,显著提升核心人才队伍整体胜任程度。f.新员工训练营
针对公司新入职员工。帮助新员工真正地了解组织、融入组织,明晰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源动力。对于大学生,还要实现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进而向人的职业角色转化。
g.外部学习
① 在职研修学习或者脱产学习:针对中高层以上级别的人员,通过公司委派和个人自修两种形式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是公司培养的补充形式之一。
② 外部培训交流:通过参加行业内外部或者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研讨会等,提升人才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管理能力,一般以短期学习为主。
1.3.在培养过程中,时常观察并评估储备人员的能力提升情况: 1)如储备人员普遍提升效果不理想,则应及时召集相关人员修改调整培训方案,使培训方案切实向员工靠拢。
2)如个别人员提升效果不明显,则应加强对个别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对确实因储
备人员自身条件限制而不能有较大提高的,则应及时调整出局,不要在其身上浪费过多的精力,同时,及时补充或招聘人员充实到储备人员队伍中,避免直接招聘关键岗位所需人员,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1.4.对储备人员实行全方位考核后上岗 根据岗位需求,一定时期内,对储备人员实行全方位考核:
1)对条件适合而又有合适的空缺岗位时,对储备人员予以晋升或补充,在试用期
间发觉储备人员确实不能胜任该岗位,则予以调整。
2)对没有合适的岗位,但储备人员能力已明显超出岗位人员能力的,则考虑取代
岗位人员直接上岗,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员工看到更多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能在团队中增进竞争,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氛围。
3)对条件具备但没有合适岗位的,可考虑先对储备人员轮岗,待有合适岗位后,再进行调整。
(二)工作内容设计:
各部门各级经理人员针对本部门人员的不同特征和岗位的不同要求,为他们设计有针对性的工作内容,并进行持续的跟踪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工作内容进行调整。通过建立层层负责的人才培养制度,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使优秀员工在实际工作锻炼中快速成长起来。
二、外部人才引进
a.从网上招聘所需的人才,按照每个部门的具体要求。
b.从同行业吸引优秀人才。
三、内部员工推荐
内部员工推荐,视岗位职级和人员素养给予对应级别的报酬。
四、人才储备体系评估
人才储备体系实施过程中,每个部门根据岗位特性对整套体系以下各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对下一个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补充。
1.获得晋升人数
2.通过层层培养后原岗位不变的人数
3.因缺少晋升机会而离职的人数
4.晋升人员对新岗位的适应度
5.投入产出比
第三篇:着力扶持粮食银行完善我国粮食储备机制
着力扶持粮食银行 完善我国粮食储备机制
河南工程学院
赵传慧 都赢粮食银行软件
北京市东城区发改委 蒋志敏
粮食银行是面向农民开展的一项以存储、销售和加工粮食为主要经营业务,服务于农民的新型组织形式。粮食银行在农村有着深厚的发展背景和社会基础。
首先,从农民个体角度来看,传统落后的家居储粮方式损耗巨大,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和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现代化的家居设施与传统的储粮方式格格不入,农户粮食散储的弊端逐渐暴露,呼唤新的先进的专业储粮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稻谷存入粮食银行,交由粮库保管。随用随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从社会流动角度看,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周边县市和省外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劳力弱、体质差的妇女、老人和儿童。农忙收获季节,农民工从全国各地返回农村收割粮食,既容易造成企业季节性缺工和交通的阻塞拥挤,减少农民工的收入,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和人身。财物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今,只需提前电话预定,根据事前合同,粮食银行就可以替农民完成农作物的收获、运输和销售,粮食直接入库,农民就可以按比例提取油、面或者卖给粮食银行。
再次,从粮食企业的角度看,通过粮食银行与散居的农民建立紧密联结的通道,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以往粮食分散于农户家中,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各家各户的存粮数量和使用意向,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企业交易成本。粮食银行一边连接着广大储户,一边连接粮食加工企业,有助于将农户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农户与专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可以解决农民储粮难题,又可以快速的掌握大量粮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建立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粮食产业运行机制,从而提高我国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从国家粮食储备角度看,现有的粮食储备运营机制和运作方式尚未走出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粮食市场化流通体制。以银行理念市场化运作的粮食银行能够及时实现新旧粮的转换,并从事粮食升值增值的市场业务。把其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储备体系,由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管理,形成行使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粮食银行储备机制。
在各地实践过程中,形成了3种主要的运作模式:
1、以粮食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获得稳定和优质的粮食来源,积极引导农民把多余口粮存入银行,同时为农民提供日常生活必需的食油。面粉等,既解决农民存储困难的问题,又为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建立了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结纽带。湖北枣阳市三杰麦面有限公司在枣阳市18个镇、办事处、开发区、农场开设粮食银行,扩建了5000吨仓容,为粮农办理“代农加工、代农贮存、兑换米面”业务。粮农将家中余粮放在粮食银行后,领取由企业统一制作的粮食存折,凭粮食存折可在全市任何一家三杰粮食银行兑换点,按比例进行米、面、杂粮等10多个粮食品种的兑换。
同时农民还可以在市场价格比较高时向粮食银行出售粮食,也可以在需要粮食时提取。三杰麦面公司还将粮食储户列为订单农户,为他们提供品质好、产量高、抗病强的小麦良种及系列技术服务。这样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形成了农业的规模效益,实现了生产。销售和加工的一体化,帮助农民抵御了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够充分享受到农业产业化的利润,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2、以政府粮食部门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政府粮食部门的任务主要是按保护价来收购粮食,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完成国家收购任务。部门功能比较单一,职能比较简单,面对粮食流通市场化体制的改革,粮食部门以及国有粮食企业逐渐暴露了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不能适应市场化竞争。重庆荣昌县国家粮食储备库积极适应新环境、探索新形式,以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为农民服务水平为出发点,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职能,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增加粮食储备。该库成立了首家粮食银行,其措施:
一是开通粮食服务热线,上门服务,免费替农户运输粮食入库; 二是由粮库正规的仓房保管免费储藏,定时由工作人员检查、杀虫、通风等; 三是农户将粮食储存在该粮库后,粮库保证其数量和质量; 四是在粮食银行内储粮的农户可以随时按市场价销售给粮库,也可以随时取走再销售或作他用。
武陆县粮食部门充分发挥粮食企业库所多、容量大等优势,开办了免费代储小麦业务,并承诺代农民存粮一年内不收保管费、手续费,粮价上涨,农民满意了,可卖给粮库;如不愿卖给粮库,农民可随时出仓。虽然这种模式并没有为农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兑换,但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储粮难题,很受农民欢迎。
3.以农民小业主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仍然带有很强的原始韵味,是20世纪80年代粮食银行雏形的深化发展,在农村有很大的存在空间。农村中有很多的小油坊、面粉厂和面条作坊,这些个体作坊满足了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是农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农民缺乏现金,用粮食去换面换油,这种生活习惯的发展演变为农民把粮食直接存到作坊里,随时按照自家需求兑换相应比例的物品。福建农民杨天明经营着一个小型磨坊为村里人磨面,从事家庭储粮换面业务,办起了粮食银行。村里人来存粮,只需填写一张存粮卡,凭卡可用粮换面,也可以按5%的折扣长期
存放,极大方便群众。山西省吉县农民葛建章和葛建军兄弟俩人,共同开了小面粉加工作坊,农户可以存入粮食,按比例随时领取面粉。面粉作坊则依托大量的粮食从事销售和加工,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类粮食银行规模小,储藏设施不很先进,但由于立足于农村,满足农民日常需要,市场空间很大,生存潜力也很强。
粮食银行是服务于农民生活自发产生的经济组织,是新时期新环境下农民新的制度创新。它以农民储备粮为基础,以粮食部门、企业为依托,把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现实中,各地粮食银行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还有待于规范和完善。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规,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防范市场风险带来的利益损失和矛盾纠纷,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也维护粮食企业的正当利益。引导粮食银行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中发展壮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利润增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工程学院
赵传慧 都赢粮食银行软件
第四篇:构建管查互动机制加强煤炭税源管理
构建管查互动机制加强煤炭税源管理
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征管的煤炭企业共有147户,其中原煤生产企业39户,洗煤厂62户,焦化厂5户,煤炭流通企业41户。2006年,煤炭行业完成税收收入26,462万元,占总收入的24.19%;2007年,煤炭行业完成税收收入27,296万元,占总收入的20.95%;2008年,煤炭行业完成税收收入43,246万元,占总收入的29.45%;2009年截止到6月底,煤炭行业已完成税收收入17,987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28.47%。其中,地方非统配煤占区级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55.61%提高到了2008年的61.63%。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煤炭行业的税收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是钟山区国家税务局的主要税源支柱和税收增长点,对完成税收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直以来,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始终把加强地方煤炭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难点,但是由于征管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分布零散,山高路险,点多面广,进出口较多等原因,在煤炭行业的税收征管中存在着核量难,核价难,评估难,监管难等问题,加之征管力量不足,税收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如何管住、管深、管好煤炭企业,推动煤炭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一直是钟山区国家税务局探索的方向。
2007年以来,钟山区国家税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征管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管理原则,以“科学化、精细化”为管理目标,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以税收分析为切入点,以纳税评估为突破口,创新方式,积极构建地方煤炭行业“管查互动”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息共享,擦亮税源管理的“眼睛”
构建地方煤炭行业“管查互动”的管理模式,从而强化对地方煤炭行业的管理,以纳税评估作为突破口,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而科学的税收分析则是税源管理的“眼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税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国税部门与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了税收分析工作的被动局面,税收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有时难免暴露出局限性和片面性。为了给税收分析工作提供更丰富、更真实、更全面、更直接的信息和数据,经过近几年的摸索,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初步建立了与地税、工商、物价、公安、煤炭管理等多个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规定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职责,确定了专门的联系人,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工商部门负责提供煤炭税收生产经营业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情况;物价部门负责提供煤炭市场价格统计等情况;公安部门负责提供煤炭企业开采煤矿使用爆破耗材的情况;煤炭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煤炭产品产量等情况;地税部门负责提供运输发票代开等情况。各部门和单位互相交换信息,共同研究煤炭行业税收征管问题,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在定期收集到各种涉煤管理的信息和数据以后,为了更好的利用收集到的数据,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又按照市局、区局、分局三级联动税收分析机制的要求,制定了《钟山区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制度》,将宏观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
析,收入增减分析,行业指标分析,重点税源分析,税种结构分析,户籍管理分析和征管质量分析等指标分解至各税源管理部门和计统科,综合业务科、征管科等部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信息共享,共同提高税收分析的针对性,目的性,为地方煤炭税源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减少了税源管理的盲目性,擦亮了税源管理的“眼睛”。
双向互动,趟出管查互动新“溪径”
今年4月份,由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和钟山区煤炭管理局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通过对多个部门提供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详细的比对分析,确定了辖区内产销量存在疑点问题的共十余户煤炭生产企业名单,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双方召开协调会研究决定从钟山区国家税务局抽调两名业务熟练的税收管理人员,钟山区煤炭管理局抽调三名业务人员,共同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对名单中的两户原煤开采企业重点进行检查。在这一次检查过程中,联合检查小组首先在外围广泛收集证据,如到当地煤管站采集企业过关吨位,调取监控录像等,与企业的已申报销售数量进行比对。在掌握了大量外围证据的情况下,再深入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在确凿的外围证据面前,企业不得不承认了其隐瞒销售数量,少申报销售收入的事实。经过检查,两户被检查的企业共查补税款182.62万元,滞纳金14.19万元。联合检查小组的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钟山区煤炭管理局联合互动后,钟山区国税局根据检查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与市国税局稽查局联动,共同对辖区范围内的煤炭企业进行一次清查。利用联合小组的检查成果,召开煤炭行业税收座谈会,入户宣传辅导等形式,向征管的100多户煤炭企业进行税收政策的深入宣传辅导,督促地方煤炭业对2007年和2008年两个纳税的纳税申报情况限期进行认真自查。通过煤炭企业自查,除部份一直处于关停状态的煤炭企业外,有37户煤炭企业查补税款1,155.98万元,滞纳金242.77万元。管查互动后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明显提高。
重点评估,竖起行业管理“航标”
管查互动,管理与稽查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在管理方面通过对企业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隐瞒销售数量,低报销售价格,附产品销售不计收入,虚开运输发票进行抵扣等,仍然是煤炭企业少缴税款的惯用手段。钟山区国家税务局以管查互动为契机,组织了“纳税评估案例评比竞赛”,不断推动钟山区局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力争实现“评估一户企业,规范一个行业,锻炼一支队伍”的目标。同时,认真查找地方煤炭行业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纳税评估的内容、方向和重点,为实施评估提供指导。近年来,经过税源管理部门的努力,对煤炭采掘、洗煤、焦化、煤炭流通等地方煤炭行业进行了重点纳税评估,评估补税813.49万元。在评估过程中,认真执行省局、市局下发的行业管理指南,评估模型等,如市局下发的《煤炭洗选行业税源管理指南》、《煤炭焦化行业税源管理指南》、《原煤开采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煤炭洗选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等。同时,按照纳税评估的流程,制定了详细的纳税评估标准,共计7大项,32小项,对纳税评估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方法、内容、文书使用、工作要求等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既是纳税评估的标准,也是今后纳税评估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和手册。通过对评估案例进行讨论,仔细分析每一个案例的优缺点,如何提高,如
何改进等,明确了应加强煤炭企业代垫代付运费的有效管理,分局应因地制宜制定本辖区范围内煤炭行业境内、境外运费标准图表以方便管理员查阅比对,在对煤炭生产企业的评估中,探索出了“三查三对比”的工作经验(查生产记录、查出入库记录、查水表电表;对比银行对帐单与帐面记录、对比过磅单与运输记录、对比原料采购与产成品比例),促进管理员积极采集企业涉税信息和第三方信息,解决了纳税评估工作中“怎样选,怎样评,怎样谈,怎样查,怎样写”的“五个怎样做”的问题,给税收管理员带来了征管工作的新理念,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分析评估的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深化对煤炭行业的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指明了方向,竖起了“航标”。
管查互动,彰显地方煤炭行业管理新成效
管查互动的的实施,使地方煤炭企业税收大幅度增长,税务人员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通过税负分析查找问题,通过评估发现原因、解决问题,通过稽查体现效果,突破了最初工作屏障,打开了税源管理新局面,使纳税评估工作进入了常态,为下一步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管查互动机制作了有益探索。
在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方法上,将管理重点放在与纳税人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数据资料信息上,积累了有效管理经验,为今后强化税源管理拓展了思路。
管查互动机制的实施,使纳税人对应承担的纳税义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税收违法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第五篇:煤炭主要材料
一、直接材料
(一)主要材料:指煤炭产品生产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木材、支护用品、火工产品、大型原材料(各种规格型号的钢铁管、钢轨、钢丝绳、电缆、运输皮带等)、建工材料(指用于原煤生产掘进、砌碹、回采充填、锚喷、密闭、灭火和生产维修等方面消耗的砖、瓦、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配件(包括普机、综机配件、溜槽、大链和各种设备在中、小修中更换的配件)、专用工具(指原煤生产专用工具,包括风钻(煤电钻)、风镐、矿灯、7.5KW以下的电动机和水泵、200A以下的低压防爆开关、l0KVA以下的变压器、局部通风机、容量在4T以下矿车(坑木台车、平板车)、综合保护器、自救器和瓦斯检定器12种)
(二)辅助材料:指煤炭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的自用煤(包括井口锅炉、井口锅炉房、生产浴室、井筒保暖、生产厂房用煤。管理部门用煤,列入“制造费用”科目)、劳保用品(按规定发给生产工人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工作服、胶鞋、手套、安全帽等。发给管理人员的劳保用品分别在“制造费用”的 “原材料”科目核算)、油脂及乳化液(指用于生产中的各种润滑油、润滑脂、乳化液等)、其他材料(凡不包括在以上各项的其他材料)
(三)动力:指煤炭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水、电、汽等。包括:外购水、自产水、外购电、自发电、汽及其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