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河之殇——观《河流与生命》纪录片后有感
大河之殇——观《河流与生命》纪录片后有感
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人类社会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这从人类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地就可以看出来。正如两河流域之于古巴比伦,恒河、印度河流域之于古印度,黄河流域之于古中国,尼罗河对于古埃及的起源及埃及文化的绚烂的意义非比寻常。河流不仅繁育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
尼罗河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一大长河,入海口年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而埃及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国家之一,沙漠和
每年“那以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在古代埃及,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的繁荣更是促进了古埃及文化的绚烂。
尼罗河上游几乎完全依赖上游雨水灌溉,但由于每年明显的干湿季节交替的影响,在旱季的时节经常会发生旱灾,严重影响埃及农业的产量,尼罗河甚至曾经成为一条干涸的泥沟。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埃及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埃及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增加迅猛。于是,埃及政府就希望通过修建尼罗河高坝,开发新的资源以推动经济发展。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工,于1967年正式完工。建立之初,阿斯旺大坝带给埃及人的效益是十分 1
惊人的。大坝形成的水库——纳赛尔湖的巨大容量不仅调节了下游流量,防止了洪水泛滥,还利用蓄积的水量扩大了灌溉面积,使得近100万公顷的沙漠得以被开垦成可耕地。同时,大坝电站每年发电80亿kW〃h,保证了今天埃及30%的用电,解决了埃及的能源短缺问题。可以说,当时埃及政府修建阿斯旺大坝的预期目标,都一一实现了。
然而,在阿斯旺大坝带给埃及人20年的荣光之后,它的一系列弊病便彻崭露无遗。首先,由于大坝的拦截作用,含有矿物质的泥沙在库区大量堆积,尼罗河不再定期泛滥。中下游河谷地区原本的肥沃的土地失去了天然的肥料,在常年耕作的消耗下变得越来越贫瘠,以至于不得不依靠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来支撑地力。其次,由于库区容
罗河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沿岸遗留的那些伟大的金字塔和神庙向我们展示了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的曾经辉煌灿烂的过往。到今天,尼罗河依然是现代埃及人的母亲河。尼罗河虽然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但它的流量其实并不算丰富,仅排在世界的第35位。而由于埃及全境基本没有降水,埃及国内的淡水资源90%由尼罗河水提供。但现在这些淡水已经不足以应付需求的增长。2007年埃及人口为7600万,预计将在2025年超过1亿。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尼罗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口增长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直线下滑,在尼罗河水使用份额不变的情况下,据估算,1959年,埃及的人均淡水资源量是1893立方米,2017年将是大约600立方米,而到2025年,只剩下536立方米;另一方面,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农业用水的需求又在急速扩张,目前埃及农业用水量达到80%。
从古埃及文明到古中国文明,从尼罗河到长江,从阿斯旺大坝到三峡大坝,联想对比起来,中国和埃及两国着实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在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资源的强大需求下,大河所蕴藏的水利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航运资源等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放眼全球,包括尼罗河和长江在内的多条世界大河在这样的背景下负重前行。
长江三峡大坝在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方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GDP
近期,在洞庭湖濒临灭绝的原因:“一是食物资源非常匮乏,二是受到水质污染的影响。此外,挖沙破坏了河床,而河床是江豚繁殖的地方,再者洞庭湖行船太密,螺旋桨很容易伤到江豚。”
严重的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沿岸工业“三废”污染、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水污染事件、白鳍豚、江豚和中华鲟等生物物种濒临灭绝以及长江三角洲不断被海水冲击的海岸线和土地盐碱化等等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保护长江,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未来。
第二篇:观纪录片有感
观纪录片《南京大屠杀》有感
一说到南京大屠杀,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生愤慨,而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面对那样一个事实,一个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同胞身上,自己的民族历史上,自己的祖国热土上的铁铮铮的事实,我们不可能麻木漠视。当然,我也不可能例外,而最近看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实证》,更是加深了我的这种愤慨,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那样一页让人悲愤,让人心痛的历史。而再联想到最近名古屋市长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可耻言论,联系起当年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耻行径,更是让我不由的心生痛恨,锥心刺骨的痛恨。
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悲痛的历史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在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写到:“日本兵就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侮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或者二三人为一个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掠,放火”,终至大街小巷尸体横陈,“江河流水为之赤”。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起,19万人,零散屠杀858起,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我想,面对这样一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如今,无论日本有些人士怎样矢口否认,也无论我们中国人对这段历史有多么的咬牙切齿,我们都必须认识到这是我们中国历史最沉重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人类历史最沉重的伤痛。无论多么的不想面对,但在铁证面前我们不能不用客观的眼观去正视它,去接受它,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只有坦然的接受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而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特别的,对于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和接受这段历史更是至关重要的。我想,对于大家来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烧杀淫掠的诸多细节大家也不可能不清楚的。我们过多的强调细节往往让我们难以看到这段历史的真正面目而只是纠结在那些碎片化的片段里。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出三个教训。
首先,这是对我们中国的教训。我们把中国近代史看成是中国的苦难史,这一点当然毫无疑问。旧中国作为这段惨痛历史的受害者,出于感情,我们自然会认为这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苦难。然而,我们自认苦难并不应该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苦难。正如我们穷人可以认为自己弱势,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弱势,然后才能让自己有所改变。人如此,国亦然。
这段历史教训我们,国家强大才有国人的尊严。历史教科书曾经给我们总结过:落后就要挨打。是的,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要想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要有实在强大的国力支撑,否则,“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只是一种对历史的怀念,而说中国怎么受人欺负也只是自怨自艾罢了。现如今,面对美国在亚太的咄咄气势以及诸多邻邦的蠢蠢欲动,我们更应该警醒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我们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得到我们
应有的利益。想起当下有些网民说的,“面对中国这样的现实,如果日本人还来中国我就给太君们带路去”。这是多么的愚蠢和幼稚,可笑又可怕的言论啊。有些人只局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无视整个国家的存在。没有了这个国家的完整,我们的一切梦想都无处寄托。而且,在现今,爱国主义竟然还受到嘲弄。北京日报批判的好:“要骂中国,怎么骂都没关系;要骂美国,骂西方,那一点都不行,这种逢中必反的谬种显然是对国家民族的背逆。有些人迷恋‘普世价值’,要当‘世界公民’,却忘了首先自己是个中国人,他们崇洋媚外,干一些数典忘祖的勾当。”或许批判的有些过,但并没有完全的背离事实和道理。对于这个国家,无论怎样,你都应该认识到,只有他的强大才有我们中国人在世界的尊严。试想,要是当年的中国上下团结,国富民强,日寇的铁蹄又岂敢在我神州大地肆意践踏,日寇的屠刀又岂敢操着屠刀对我炎黄子孙肆意砍杀。
这段历史也教训我们,我们要时刻警惕战争。战争总是可怕的,它颠覆人性,颠覆人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联系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利比亚战争,虽说是局部战争,但都是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可怕。它警示着我们,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霸权主义正在蠢蠢欲动。看当年,南京大屠杀只是当年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啊。在所有的战争中,侵略方都试图通过美化自己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正名。比如美国,从朝鲜战争到南斯拉夫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利比亚战争,无不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而干着非人性的勾当。丘吉尔曾经说过,“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是的,在国与国的较量中,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有利益的冲突,就会有战争的可能。而有了战争,我们谁还能肯定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情景不会再现,即使不会再现,我们又该到哪里去获得应有的人道救助。古人警惕,忘战必危。我们中国人从来不喜欢战争,但我们要时刻警惕战争。只有时刻准备着,时刻警醒着,我们才能够防止再次遭受战争的蹂躏。
这段历史还教训我们,和平与发展应该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求。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如山,战争带给南京的伤痛实难弥合,带给中国的伤痛实难弥合。战争下生命贱于蝼蚁,死亡变成常态,战争践踏人性的本善,背弃文明世界的几乎所有道义,摧毁我们苦心经营的文明成果,一切的存在与灭亡都只在强权者的一声命令里。在所有经历过战争的国家里,只要他还相信历史,谁会看不到战争带来的恐怖呢。因此,在这样的共识下,和平与发展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我们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只有我们大家都去认识到战争的罪恶,我们才能更好地相信和平与发展的可贵。想起我们胡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包容性”理念,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理念。他表示,这个世界容得下中美共同发展。是的,在如今中国崛起的时候,我们两个大国都应该相信,也只能是相信这个世界有足够的空间来让中美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狭隘的零和博弈变成“1+1>2”的共赢。而且,我们还应该相信,这个世界还容得下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的共同发展,如果世界上能达成这样一个极富卓识远见的共识,那我们当今全球背景下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南京大屠杀是一段历史,是一段无论是我们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人民都应该正视的历史。只有正视这段历史,我们才能从这段惨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才能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才能更好的创造未来。虽然日本国内对这段历史尚存争论,但那些不尊重历史的声音终究不可能成为时代的主流吧。
第三篇:观《金砖之国》纪录片之印度有感
观《金砖之国》纪录片之印度有感
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现如今,印度已发展为全球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体,成为金砖国家中重要的一员。正如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到的“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看完纪录片后,深切感受到了印度这个曾被英国长期殖民统治的殖民国家,开始摆脱了殖民与落后的阴影,坚定地发展,渐渐地让世界为之瞩目。
圣雄甘地引领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而安贝德卡尔却使印度往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文明的道路上走去。虽然国家实现了独立,而种姓制度的存在却让国民处于极其不平等的地位。而且种姓是世代流传,终身不变的。高种姓的人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低种姓的人只能从事一些低级的工作,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这种种姓制度,其实更像一种封建社会的剥削,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在现代这样一个文明、进步、开放的世界里,这种制度无疑是落后的,而且严重影响印度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安贝德卡尔一生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争取种姓制度中最低等级的人达利特人的平等权利。最终安贝德卡尔在起草宪法时,从宪法的高度宣布废除不可接触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推进了社会公正的实现,也改变了达利特人自己的自卑观念,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种姓人的观念,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和公正。这在法律的角度,其意义相当于法国的《人权宣言》,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人生而平等,对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从印度本身的角度,种姓制度的影响逐渐减弱,低种姓的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使印度整个国家向现代意义的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印度的人口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印度有12多亿的人口,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导致的人口压力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的重要因素,然后,近年来,印度逐渐将这种制约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即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当代国际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依靠的是科技实力,科技实力则依靠人才。印度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增加支持教育事业的各项经费,普及初等教育。另外,印度政府还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建立各种高等院校,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如印度理工学院就是享誉世界的名校,为世界输出了众多出色的各行业高端人才。印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大批人才,这也是印度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开始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也是是近20年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1991年6月,国大党拉奥政府上台,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出台。新经济政策以实现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目标,其核心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取消审批许可制,一大批企业兴起,为市场注入了新血液。开放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鼓励企业向国外融资,使大量外资引入,外国投资的加入使得经济发展有着更多的资本,而外国投资的注入,也往往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大幅度降低关税,从原来的抵制进口到积极加入全球化进程,为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逐步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了国家都经济和企业的管制,使企业经营者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制定和调整生产结构,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也加强了市场的作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改革推行后,印度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从1991年到2011年,印度经济的年增长率都在7%以上,仅次于中国。印度这次改革和我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措施基本相似,取得的效果也是同样显著的。可见,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私有化是经济改革应坚定不移的坚持的目标,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子。
印度的经济产业中,值得一提的是日趋成熟的制造业和占国民经济收入比重较大的服务业、IT和金融业。印度或许有朝一日会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在制造业中崛起的有汽车业和制药业。2009年,印度塔塔集团出产了世界最便宜的轿车MANO,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塔塔的成功代表着印度制造业兴起的一角。此外,制药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依托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相对低廉的成本,甚至比中国制药业更具优势。但是,印度的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可以利用丰富的人力优势,但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质。印度的服务业也是异军突起的产业。印度利用英语优势,积极发展服务业,如今,全球进一半的外包业务发往印度。印度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印度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我国一样,印度在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印度共有12多亿人口,而贫困人口就有4.5亿之多。在孟买市中心,象征着繁荣与财富的高楼大厦的不远处就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达拉维。达拉维广泛分布着一些小型企业,如食品加工厂、制衣厂、陶瓷厂等等。这些小型企业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不上规模,生产收入只能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没有太多结余。虽然达拉维的贫民能勉强靠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不过他们的生活还是令人堪忧,也是印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解决的问题。贫民窟的人们只从事一些简单的低级的工作,收入微薄,而且一般家庭人口还多,子女的教育环境也很差,难以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必然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GDP提高了,而分配方式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呈金字塔形,社会底层的人们只分得少数的财富,收入水平低导致他们的消费水平也低下,最终会制约消费需求,阻碍经济发展。而且,贫富差距的拉大还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动荡。因此,印度应该重视贫困问题,改变收入分配方式,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不仅是印度,贫困问题也是各大发展中国家都应当重视解决的问题。
通过观看金砖国家的纪录片,我们会发现这几个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大的类似,但是印度和我国却出奇地类似。人口众多,资源也较丰富,经济改革以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可是人均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因此,如何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印共同面临的问题,两国在加强互惠合作的同时,也应相互比照和借鉴,不仅致力于推进经济的发展也致力于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整个国家朝更高的发展水平前进。
第四篇: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作为没有特殊经历,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多年以来,我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学校里,书本上老师教的东西,那就是觉得毛主席很伟大,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也很遗憾,因为毛主席在晚年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而这样的错误也让幼小的我认为,毛主席毕竟不是完人,他也会犯错误,而且犯的是普通人基本都能理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的排除异己,保住地位等等。现在看来,我和大部分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就是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不知是谁说的,如果几何公理违背了人们的利益,也会被视为谬误。也就是说从来没有独立于利益和价值判断之外的“社会事实”。因此所谓的“历史记录”很可能远非历史本身。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任职以来,不,准确地说是他领导中国人民斗争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为中国革命规划宏伟蓝图,他所留下的“毛泽东思想”更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流传 下来。
毛主席很普通,普通得和其他人一样喜欢抽烟,游泳,偶尔地幽上一默;毛主席又不普通,他有常人没有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在艰苦环境下不畏艰难地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观看片子时,我真的由衷庆幸,我们的毛主席在做关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抉择时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这条道上,而不是与蒋介石一起做有损民族利益的事。他的不普通还体现在他的自我牺牲上,他的6位亲人都献身于中国革命,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悲痛啊,但毛主席没有多余的时间悲痛,他只是一次又一次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毛主席喜欢游泳和走访,他的梦想是游遍祖国的山河还想游密西西比河,但在他年青力壮时世界形势不好,他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梦想,甚至因为身份而不能随意到各国游历,他唯一去过的祖国境外就是苏联,而且是为中国的将来去的。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他就像古代的盘古,不同的是盘古撑开了天地,而我们的毛主席一肩挑起了整个中国的希望!
他在世时,那时的中国并不富强,在世界的话语权不多,但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始终表现地不卑不亢,在访问苏联时,由于毛主席的坚持,斯大林也来到中方招待宴与我国联盟。同样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也从不轻视小国,提出了“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的理念。1974年,非洲领导人访华时,其妻子对毛主席行屈膝礼,毛主席热情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也还以屈膝礼。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时,他这样说到:“我们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推上联合国的!”
毛主席还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在与各界人民吃饭时,他会主动发烟给他们,还会劝菜,甚至在宴会过后亲自送他们上车并目送他们离开。这点还体现在他的亲民上,当时全中国都把毛主席当神一样膜拜,他却极力反对这种心态,他曾说最羡慕的就是在居委会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人。他出生农民,在执政后也时刻牵挂着农民的生活,农民朋友受苦了他都会心痛地流下泪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特别节省,破了的衣服,毛巾等总是缝缝补补很多次。在战争时期,曾有农民朋友咒他死,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人了解群众骂他的原因,但得知是因为农民要负担的军粮过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执行了“精兵简政”政策。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恰同学少年》,给我极大的感性认识和震撼。从来都只把毛主席当个睿智的老人来看的我绝想不到毛泽东年轻时已是那么意气风发,崭露头角。他的博学广识而善于思考的优良品性,他的看书时字典地图不离手的认真而严谨的态度都使我佩服不已。要知道我们同学一般去图书馆都是空手去空手回的,看得除了娱乐八卦,科幻世界还有些什么呢?毛泽东利用假期去游学体验劳苦大众的生活,他带领组织工人夜学提高工人素质,他大胆的嘤鸣求友,他带头组织读书会促进同学共同提高,他做的这一切都是那么有板有眼,足以让我自惭形秽,悔过不已。回想自己在大学2年都干了些什么?我的同学和 老师又都在关注什么?毛泽东还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修身之道,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对毛主席耿耿于怀是因为长久以来,文革被说成一场万劫不复地大灾难。很多人都不理解毛主席,都被官方的评价主导着,都对毛主席犯的“错误”念念不忘。但按照莫里斯的说法,是毛泽东的意图与他遇到的环境之间的冲突,成为文革这场悲剧的核心。他还认为,无论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有多么惨重,它确实把向当局造反是群众的权利这一概念输进了群众的意识之中。当中国人民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这种权利既非上面所赐亦非上面所能废除而为它们固有地权利时,他们也许会再次实践文化大革命所鼓吹地那一幕。因为唯一地方法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地方法。”
也许很多人都接受了人类社会本来就没有平等的流行观点,我以前也痛苦的认同。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个人奋斗,名哲保身。在这样的私有制的社会里。你我眼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我追求的只能是短暂的快乐,然后徒留万年空虚,更别提那能够满溢你我心间的奢侈的幸福了!但是我不禁要问,人类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呢?如果说全世界的人们很多都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但是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毛主席领导下那曾经有过的流金岁月啊。退一步讲,我们毫不怀疑文革有一个伟大的初衷,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革进行的还是有点匆忙,以至于大部分的民众更不上毛主席的脚步。毛主席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和那么深邃的远见。他把建国后出现的问题和将要出现的问题都看透了。30年来出现的种种怪事,魑魅魍魉的群魔乱舞,其实都没逃过毛主席的千年眼呐。今天再去回首,民众可能才能真正体会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反面教材给人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必要。另一方面,当我们认识到毛主席发动文革的伟大的初衷的时候,就会不得不更加佩服毛主席了。“他居然敢于一个人和自己所缔造的政党和国家机器对立。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一样,始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一样,让人民心中像火一样燃烧。”这是怎样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啊,真正的伟人才是这样的。
中国有这样的伟人真是幸运的。他甘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看着那些记录着毛主席真实生活的片段,看着他从风华正茂到后来的老态渐显,真的感到些许难过,但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他的坚忍,他的付出与平易近人。但影片里德毛主席喊出那句“人民万岁”时,我想,大家都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吧,那是他用自己一生对“为人民服务”做的最好诠释!
当我们离毛主席越来越近,对毛泽东思想看得越来越透的时候,就要坚定毛主席倾注一生的是正义的事业,就要坚信失败了不代表不能成功,很难实现不代表要放弃努力,现实纷繁复杂而另人沮丧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美好理想和美好心灵。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革命多不是一朝就能成功的,革命者也需要多次的锤炼才能更坚强更有战斗力;民众也不是一次革命都能觉悟的,他们需要多次洗礼才会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权利。到那个时候,鲜红的太阳必将照遍全球!
环091-2班 洪
潘
慧 200982501231
第五篇:观习仲勋纪录片有感
艰苦奋斗,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观习仲勋纪录片有感
今天,在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党课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习仲勋纪录片中的第一集《烽火陕甘》和第二集《纵横西北》。该纪录片是为了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而播出的,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习仲勋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革命生涯。13岁入团,15岁入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21岁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创建陕北苏区这一时期,直接在党危难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想想那时习仲勋才21岁,在这么年青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不得不令人敬佩,学习。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3年1月为习仲勋同志亲笔书写的题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客观准确的评价。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经历何种革命斗争和各种复杂环境考验,面对逆境坎坷,习仲勋同志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他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闹革命打江山;他热爱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毛泽东主席如此评价。“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是习仲勋同志一生的忠实坚守。
习仲勋同志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应该是他成功的“秘诀”。1943年初,习仲勋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大大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习仲勋同志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其间,他担任爷台山自卫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政治委员,领导了著名的爷台山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遴选新的西北局书记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从孤军奋战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第一线,到在组织中担当大任,毛主席把重任交给他,他从来不曾令毛主席和拥戴他的人民失望过。他走到哪,就将改革和信念带到哪,老百姓尊敬他,爱戴他,信任他,他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的公仆。
革命过程中的习仲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有不良风气,别人不敢说,他敢说。有需要改革的地方,别人不敢改,他敢,他总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汇报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敢于揭露和改革的勇气和敢作敢为的魄力深深震撼着我们,这时候的他,才不过和我们一般大的年纪,但是身上却肩负这这个国家的重任,肩负着中国革命的未来,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和逃避,相反,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超于常人的智慧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十分出色,而且年轻,从最年轻的革命领袖,到最年轻的陕甘宁苏维埃政府主席,再到最年轻的西北局书记。他的一生总像是在谱写传奇,但这传奇的背后却是和着鲜血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他从群众中走来,到群众中去,为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我们生活在新的时代,没有阶级斗争,没有外敌入侵,我们不用担忧吃不饱,穿不暖,我们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现代科技也给我们以极大的方便。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赋予了我们青年新的使命,我们应该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吸取优点,接过他们手中的枪,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青年的果敢和卓绝,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唱响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磨砺品格,砥砺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