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就业问题探讨
中国就业问题探讨
就业问题是转型期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的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是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可以说转型是实质性的改变和引入全新的制度安排,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同时它是一种过渡状态,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因此具有不稳定性、缺乏整体性、新旧因素共存性及各种矛盾的特殊性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解决就业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解决就业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中国政府最为关注的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更何况现阶段,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形势受到严重影响,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劳者失业风险增加。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逐步加重,外需和内需同时减少,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导致就业需求萎缩,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三类群体就业需要特别关注:
(一)大学毕业生。2009年求职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压力巨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国外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导致全球的经济衰退,中国也深受影响,就就业来说,很多大学面临着多人争抢一个职位或是找不到工作的状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胡主席和温总理曾多次勉励大学生要心系国家,努力学习,甘于奉献,号召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去。而一些学者认为,要
求大学生到城乡边远地区工作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不光是大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即使去了,“大学生村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二)农民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经济起步较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农民工就业问题也比较突出。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已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大多想在外继续寻找就业机会,根本不可能在农村稳定下来的。但这一群体在劳动市场缺乏竞争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民工就业的瓶颈之一。且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导致大量农民工处于失业或者半失业状态。
(三)城镇低学历青年。这一群体中需要就业的人数大约为600万人-800万人。受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双向夹挤,他们在中高端和低端劳动力市场上都不是很受欢迎,导致这部分劳动力失业率高,非正规就业多,就业极不稳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不足、就业不稳定等特点,这类青年也将是受到冲击很大的群体。
就业问题不再是局部地区,个别群体的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重大经济社会事件,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现实意义,解决就业问题有着强烈的现实紧迫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就业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课题: 第一,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要增加就业岗位,由于创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自主创业是一条安排就业的有效途径,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对就业创业在政策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各地可以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把鼓励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
容之一,为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提供小额贷款等融资支持,在创业审批上给予简化和帮助,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还要加强就业群体的就业指导,指导就业机构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并对就业群体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抓好就业和再就业计划的落实。
第二,政府应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深化体制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方面,首先必须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允许民营经济进去的门槛不能再提高,不能限制民营经济进去。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推进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户口问题应该随着农民工进城、在城里有稳定职业后来解决,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除此之外,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培养、吸引、使用和保障机制,加快人力资源法制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开发道路。
第三,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就业群体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大力加强在职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目前,农民工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还比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强,培训规模及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由此对于农民工和学历低的群体而言,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改善
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水平
第四,缓解企业成本压力。在“一保一控”的过程中,允许下游企业释放一部分由于能源等投入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成本提高的压力,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的稳定。对于那些竞争比较充分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由于其没有能力通过涨价来消化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应该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目前可行的如减税)给予一定的扶持。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是造成企业劳动成本上升的原因,认为工资上涨趋势必然导致相当一批企业倒闭,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低增长期。这个判断是不正确的。近年来的工资上涨是供求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所导致。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如果工资继续保持不变,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得不到满足,导致近年来劳动力短缺现象,反过来推动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加快,其幅度大致相当于甚至高于《劳动合同法》可能提高用工成本的幅度。作为供求关系反映的工资上涨,不会伤害就业增长。第五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把就业放在优先的位置,注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同时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与就业的协调,实施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狠抓政策落实,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三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在世界经济整体走势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要以其
蓬勃的活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眼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劳动。坚持管理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法制,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方面将长期面对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结构性矛盾,当前部分地区、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现象,正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具体表现,是经济回升向好背景下,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一种反映,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就业形势,高度重视结构性短缺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坚持市场就业的机制和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缓解,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之一,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关于中国就业问题
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摘要: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就业难究竟如何产生的,又有什么举措帮助解决。从原因、举措两方面分析就业难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大学毕业生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引言:又是一个毕业季,我们送走了07级的学长学姐,从他们身上既可以看到对校园对同学的恋恋不舍,同时还有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失措。尤其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更是困扰着大家,甚至不少人为了减少就业压力选择了考研的道路。作为一名即将升为大三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是我们即将面对的难题。如今,“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普遍呼声。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同走向的毕业就业结果,启发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
一.那么,就业难的问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我国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人才供需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出现许多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其他由于信息的滞后性,过多学生选择了如经济学、法学等所谓热门专业,结果造成了大学供应人才和社会所需不符。
另外,大学生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希望在发达地区就业生活。但是随着中西部的开发,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增加,供应量难以满足需求。
2. 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加强调综合素质。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业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受到嫌弃而过剩,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强烈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广博的知识面等都是用人单位较看好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都为了参加各种考级、考证、社团活动、比赛疲于奔命,就是为了毕业后有一张漂亮的简历。
3.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上岗位需求有限,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就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各大,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尤其对于某些热门岗位,甚至出现几千人应聘一个岗位的情况。
4.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有限
尽管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各类人才市场,但由于市场规模大,缺乏严格的规则且专业针对性不强,使得就业签约率不高。相比之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常年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使就业签约率较高。因而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对其产生依赖性,造成就业信息有限。
其他,如我国将退休年龄升高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时缺乏实际经
验,好高骛远。我在节目《职来职往》中曾看过许多来应聘的毕业生,很多应聘与自己能力不符的职位,只求高薪高位,不切实际。而且不屑于基层岗位,他们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态度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二.面对这样的就业难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这不是单单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的改革、用人单位的支持,社会的援助及政府的政策帮扶才能解决。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1.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科
学的择业就业观,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作为求职的主体,我们大学生应该扎实基础,学号专业知识。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就业准备基础。同时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为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切忌好高骛远,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再者,时刻精神饱满,对自己充满信心。大学生应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就举足不前。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就业中的各种困难。同时,大学生也要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自主创业,在思想和精神上锤炼自己,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广泛获取创业经验,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解决岗位少、就业难的问题。
2.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深入调查,对就业形势做出科学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咨询、讲座等形式,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3.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
我国许多企业中存在人才不受重用的情况,大学生经常被分配到与其专业优势不符的部门岗位工作,浪费了资源,其中部分原因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没有根据具体需求招聘。同时由于许多企业中有人员冗杂的情况,这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4.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关乎大学生个人的小事,更是关乎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社会能否稳定、国家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因而,我们更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应在大学生个人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2.盖世洲。《浅论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2007
第三篇:中国就业问题浅析
浅谈中国就业与失业
自从读了有关就业与失业的几本书后,我对中国就业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我国就业压力仍就很大,这也给当代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认清现状,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面向市场培养自己,让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远离就业问题的困扰,为自己开拓一片天空。
其实,关于就业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且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开始凸现出来;其次,就业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发育还有待完善,比如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现象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有人单位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等都列入招聘条件,甚至把应聘者的身高、长相、气质及家庭背景都列入选择条件,这必然会造成人才错位、紊乱,甚至埋没人才。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还有就是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缺乏主动择业创业的积极性,“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不从自身和现实环境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于求。最近几年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招工难,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服务业的一线,这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人口红利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结束。出现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比如,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用工需求普遍增加;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一批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不少劳动力返乡务农;部分企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没保障,拴不住心,留不住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预期提高,对工作比较“挑剔”;一些农民工自身条件、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等等。实际上,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在某些方面的“不匹配”,而不是劳动力总体上的短缺,更不意味着就业形势已根本好转。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岗口缺位大,供需有错位,服务不完善,政策不健全,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始终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想方设法解决好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就业机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首先对于政府来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会对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大帮助,而且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即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建立公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改革引进人才制度,要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针对当代人才结构矛盾的问题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等。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初步建立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
一整套稳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创造更多岗位。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要继续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稳定在岗劳动力,建立失业预警等机制。同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新的岗位,并根据吸纳劳动力的数量给予相应奖励。目前,中小企业承接着80%左右的新增就业人口。应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切实贯彻《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财税、融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解决其吸纳就业不稳定的问题,而我国中小企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并且今后我国产业结构将会偏向倚重服务业和高新技术行业。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同行企业中不要进行招聘攀比,盲目提高招聘条件等。大学生在就业人口中占的比重很大,同时还可实行与学校联合办学,这也是目前比较受到较大关注的课题。此外,有条件的企业可提前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实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情况,提前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若双方满意,等学生一毕业就可签约了,这种做法已在一些企业实行,普遍受到欢迎。
当然就业者也必须端正态度,认清自己,确定好自己的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机会多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一些调查表明,同等学历下,企业往往会优先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此外,还要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些学生专业知识很好,可让他与别人交往,却连谈话都会脸红,这说明个人的心里素质差,这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求职。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再者,毕业生要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同时学校也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比如 目前高校普遍的一些做法就是建立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基地。一方面学校可打开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又方便了企业挑选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此外,应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这样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情况与形势,让学生心中有数,对自己将来选择职业有所帮助。同时,针对社会上一些企业需要专才、复合人才,应相对地采取措施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开设社会需要的专业课和选修课等。
最近人民币汇率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事关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温州老板“跑路”、民间高利贷恶化等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就业形势,也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因此我们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认真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市场,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浅谈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逐步和世界高水平看齐。中国人口众多,需要的工作岗位十分多,这些并不多的岗位需要激烈的竞争,我们大学生也随着生存的压力进入了这个群体竞争的行列。不过竞争的激烈是大学生们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还有我们自身上的一些就业缺陷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工资水平、毕业学校、工作经验
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大学生质量也明显有了变化,人数的众多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能否给这么多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当然包括大学生在内,这是一个呼声很高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也是有原因的,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向谈谈。首先我认为中国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公认的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一,发展经济就需要很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而大学生也满足了这个要求,不过由于中国的教育机制限制,中国的大学生在出大学门之前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些岗位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大学生刚走出大学,毕竟还是一个学生,脑子里还是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具体的怎么工作,该干什么工作,可能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搞清楚;还有由于我们的大学生在初入社会,还没有很多甚至没有工作经验的前提下,各家招聘单位都不想接受应届大学生,这也对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摆出了狠牌;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虽说经济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但是还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用人单位需求量和大学生供应量出现相对矛盾,从而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而从大学生自身来看,有认为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培养出的学生知识有结构性缺陷,无法适应现今社会用人的要求,从而出现就业问题。也有认为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造成主动性失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有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需求增加,造成了大学生的需求减少,从而出现就业问题。
有句俗话说,“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句话的确不假,现在上大学容易了,大学生真实泛滥了,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用人单位是不会接纳的。有些大学生还会出现因为挑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因为嫌弃工资过低,和自己的毕业学校不在一个档次,因为工作岗位的工作过于简单,自认为大材小用,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大学教育都把大学生教成什么了,在中国大学生走出校园,大部分还都是一些稚嫩的学生,因为在大学里,由于很少接触社会,一心学习文化知识,没有注重素质教育,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还很天真等等,还有很多的大学和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用人单位难以接受应届大学生的原因。不过就业难的原因并不是全出在学生身上,这里包含了各种社会因素,我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是造成这样后果的一个主要原因,进入大学,学生选择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可是很长时间还不知道自己以后到底是做什么的,学习是为了不挂科,上课是为了点名,这些问题都存在于大学校园内。素质教育虽说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而且是从学生小时候就开始了,虽说效果有了变化,但是变化甚微,这一系列的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事情,提高动手能力,养成独立自我的习惯。在这十几年内,从想当初数家单位前一个本科毕业生,到现在的到处都是研究生这都说明了这些问题。
工作是要从基础开始做的,学生们不能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能找到工作,可能暂时不适合自己,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专业工作,可是这个工作是对应你的。如果中国的教育形式会有快速的变化,把大学生都培养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我想大学生会被抢着要的。
这两年,国家开始鼓励教育技术性人才,也就是手上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可以从学校出来就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但是这些学生相对大学生层次不高,不过如果这两种类型的人能配合或是和起来,那就会出现文化知识、技术知识相结合的人才了。
中国的就业面广,市场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在被关注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岗位学要用人,大学生如果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一定会有好的前景好的发展方向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在自己的理想,大学生应该是了有理想有创造力的富有激情的年轻人,他们会经过不断努力度过就业难的难关的。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
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大学生准确进行就业定位的思路
(一)大学生就业时在对自身条件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点、天赋能力、形象气质的分析。对自己性格、气质的分析可以评估出自己大致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比如性格比较急躁的人就不适合干一些比较细致的工作。性格对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性质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学习成绩方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专业所处的位置,包括专业成绩、有无奖学金、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有无不及格现象等,这些都是比较学习的几个重要指标。作为大学生就业来说,学习成绩是企业招聘时参考的一项重要指标。
(3)综合素质能力。主要是指大学期间的其他表现的综合分析。例如: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党员、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
(4)期望的薪资报酬及福利。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工资、高福利。
(5)期望的企业性质。要充分认识当代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态势。
(6)地域要求。主要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想去什么地方工作。
方法:可以自我探索,可以请他人做评价,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充分地了解自己。
(二)对杜会需求环境的分析
(1)就业形势。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竞争的激烈性。
(2)社会需求形势。包括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需求、地域需求、薪资情况;不同企业的需求及薪资情况等。
(3)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
方法:多方面收集信息,询向老师、父母、朋友,有条件的可以询问业内的专家,参照业内成功人士。
(三)要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不断转变观念,正确树立求职目标
大学生通过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对比总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再结合对社会需求环境的分析,了解自己所处位置,在充分认识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转变观念,迎接挑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求职目标。可能求职目标会有多种,但是每个目标带给你的好处和弊端不同,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最终得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那么大学生怎么样给自己制订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呢?
首先,大学生应该对国内甚至国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领域进行充分的调查,以确定自己应该找寻什么样的工作,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今天,各项职业统计数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都已经越来越真实可信。在认真的分析所收集来的资料后,对行业发展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出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
其次,大学生在制订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后,应该进行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所找寻的工作岗位不应偏离自己的航道,不应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应该充分的肯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位。
最后,大学生在具体的公司应聘环节中,应充分的介绍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位,与公司的人事部门经理进行探讨,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该公司的可行性。作出该公司是否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的需求。一旦确定将要服务的公司后,应该认真的按照自己的职业定位的规划进行工作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每隔一年,将自己提高过程后的pass及相关职业资格证明,送交人事部门,以征得人事部门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支持和帮助。
如今的社会,竞争已越来越激烈,制订一个合适自己的职业规划,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职业定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正如孩子读书择校一样,赢在起跑线。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
第五篇: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09网络(2)班 韦朝林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495万和560万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严峻在哪里?
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现代版“上山下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胡主席和温总理曾多次勉励大学生要心系国家,努力学习,甘于奉献,号召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去。而一些学者认为,要求大学生到城乡边远地区工作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不光是大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即使去了,“大学生村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最重要的是农村的基层政权现在都是人满为患,其中也有不少大专学历的人,并不需要多少新大学生。即便有大学生被安排到那里去,当地的官员也会觉得僧多粥少而加以抵制。
户籍松动
大学生就业难推动了中国户籍政策进一步松动,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二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取消对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中小城市的限制,这也意味着希望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地落户的外地籍高校毕业生仍要面临户籍问题。
有学者认为,取消户籍限制虽然有助于毕业生在省城和地级市就业,也对毕业生在民营私企单位就业有帮助,但帮助不大。
自主创业之难
去年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09网络(2)班
韦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