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经济论文

时间:2019-05-13 14:2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经济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经济论文》。

第一篇: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经济论文

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摘要】我国失业人口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大量失业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日渐突出。如何解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经济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失业就业

一、什么是失业者,失业率?

失业者包括能够工作且在之前4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招回工作岗位的人。

失业率是指劳动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二、失业的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一)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是指失业量围绕自然失业率逐年波动,它与经

济活动的短期上升与下降密切相关。

三、失业的影响

①失业使劳动力资源闲置,减少了社会总供给,而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得家庭减少了购买,使社会总需求也减少。另外家庭购买的减少使得GDP也减少,使国家经济停滞甚至衰退。

②失业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闲散人员,易产生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为解决就业难,减少失业而提出的一些建议

①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控制减少人口大幅流动,构建多样经营模式,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

②政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③通过公共培训计划使处于衰落行业的工人易于转移到增长行业中,并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众脱贫。

④发布并普及失业与就业的相关信息,使人民能快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⑤完善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机制,要求高校除了提供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使大学生逐步与社会接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⑥宣扬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减少目前社会上“高不成低不就”和“有的岗位缺人却没人应征而有的岗位则应征者过多”的现象,减少失业者,降低失业率。

⑦采取多途径找工作法,在当今信息社会,找工作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才市场和中介,而已扩展至网络求职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3]乔榛《中国失业引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175页

[4]张抗私 《就业问题: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5]杨宜勇等 《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第4页

第二篇:浅谈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浅谈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摘要】我国失业人口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大量失业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就业和再就业是近年来我国的一个工作重点,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并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日渐突出。如何解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经济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 失业 就业 政策

一、就业与失业的基本概念

就业与失业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通常用失业状况来反映一国的就业状况。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衡量一个经济中失业状况(就业状况)的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的比率。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由于劳动力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失业,这部分失业被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主要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是由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所引起的,后者是由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自然失业人口在全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总需求的周期性变动,还会带来周期性失业,没有周期性失业,仅存在自然失业,即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就业状态被称为充分就业状态,如果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则意味着过度就业;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则意味着就业不足。

二、中国失业与就业现状分析

《中国日报》今年八月二十二日报道,中国的就业状况依然严峻,今年将有1200万人面对失业问题。政府指出,去年全球经济放缓重击中国出口,工厂破产及临时停产状态,致使3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政府官员声称,政府有信心把城市地区的失业率控制在4.5%一下,中国城市地区今年首两季的失业率为

4.3%。

今年1至10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4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0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5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9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129%。截止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三、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可以从人口变化、技术变革、体制转轨等多个角度来解释。

(1)劳动力供求矛盾造成的失业。人口基数大,新增劳动力多是我国的基本国庆。从劳动力供给来看,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态势仍很难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则进一步加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急事未来我国经济保持目前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有降低的趋势,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是有限的。可见,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仍会十分突出,这是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2)技术变革导致结构性失业。在信息产业革命的过程中,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农业和制造业中的纺织、轻工、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并且,由于传统产业内部在信息产业革命的影响下的迅速技术变革,使其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总量减少,另一方面,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对斤呢个型的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这种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宏观和微观的结构变化,必然会导致短缺或过剩并存的现象,即导致结构性失业。应当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体,其对劳动力的斤呢个要求增加,以为着对中等层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对高层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则相对有限,而我国目前高校扩招过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结果造成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3)体制转轨导致的失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以低工资和高就业为特征的福利型就业制度,造成许多单位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低下。经济体制转轨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然会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从而会使原来隐性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失业人口变为显性失业人口。同时,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非国有制经济由于其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致使许多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或退出市场,也导致了原来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与其它类型的失业相比较,这雷转轨性失业具有事业前后对比反差大、心理承受能力差、人口集中程度高、政治诉求力强等特点,使我国当前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4)农业过剩人口的流动。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农业过剩劳动力的流动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少,大量流入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农业人口的流动,一方面会同原来的城市人口直接竞争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的流入使非国有企业可以雇佣到廉价的劳动力,使其产品更有竞争力,导致国有企业生产规模缩小,从而加剧了城市的失业问题。

四、失业对中国的影响

(一)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失业使一部分劳动力资源闲置影响了社会总供给;另一个是使失业者收入减少进而降低了其他劳动者收入预期影响了社会总需求。中国经济的骤然下降,令中央决策层先于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就已打响了经济增长8%的保卫战,这个保卫战不得不打,因为这只不过是失业率绑架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失业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率屁股下烧红的铁板,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保证不下滑的促推压力。

(二)失业与社会稳定

(1)失业对失业者生活的影响

失业意味着劳动者失去工作并且没有相应收入。对劳动者来说,失业使他们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困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者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他们被看作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深受政府的珍视,同时,政府也在想方设法推动失业者的再就业。但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失业者不可能实现完全保障。

(2)失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一,失业可能引起失业者与社会发生一定的冲突。失业使失业者在生活和心理上受到的挫折,极有可能转变为对社会秩序的扰乱。

第二,下岗职工大规模增加又引起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上升。国有企业职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曾端着铁饭碗,并无失业之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不得已将职工下岗分流。这种变化使劳动争议日趋突出。

第三,我国失业对社会秩序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形成尖锐的矛盾。失业给失业者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是可以在经济发展和政府努力下逐步解决的。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就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

失业对社会消费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生活消费的降低和消费结构的失衡。失业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减少,进而使他们的消费水平降低。随着失业人口增加,这部分消费的降低会造成社会社会消费不足。另外,失业或失业人口增加,会在社会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为明显的是对人们消费心理的打击。据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减收面达39%,比1996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1998年由于失业人数的剧增,失业面得扩大,减收面达40%以上。

五、我国目前的就业政策选择及改革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就业方式。最突出的标志是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形成了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这种就业机制,比起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机制来,更加灵活,更能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从无到有,正在逐步完善。现在有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四项主要内容。职业介绍包括求职登记、企业用工调查与登记、劳务市场信息收集、就业与用工的指导与咨询、就业预测预报;就业训练包括新生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如职业高中、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有面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主要是各种技能培训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文化和科技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还有面向长期失业者、大龄妇女和残疾人等开展的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包括失业救济、失业医疗补助、失业职工管理以及对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给予帮助;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即在国家资金、税收、就业政策支持和主办单位扶持下,举办各类生产经营性企业,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用以直接安置失业人员。实践证明,这些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提高我国就业率,保证一些人的工资收入,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政府还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就业政策。对于城市新增劳动力主要为其提供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等项服务,指导其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对于下岗职工主要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来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下岗再就业培训,指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在搞好种植业的同时,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副加值,扩大经营领域,以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是引导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按需有序地就业,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对于特殊就业群体,要采取不同的促进就业措施。首先是妇女就业,依据有关法规保证妇女就业权利,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努力加强妇女的职业技能训练,开发和扩大适合妇女就业的领域和行业,实行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是残疾人的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鼓励自谋职业的方针。福利企业是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形式,政府应继续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福利企业,以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建立起根据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需求、社会提供服务的新格局,实现充分就业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协调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实现就业的可持续增长。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增加对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的财政投资,降低银行利率,扩大需求,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有关专家预测,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提供80万个工作岗位,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就业率,这是减少失业、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

二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鼓励发展私营经济,目前,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失业者要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在国有企业工作,也要干个体,也要到私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就业,还要通过自谋职业等方式实现充分就业。政府要投入资金,给予政策支持,多方向培育就业的增长点,发挥政府在职工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职业培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大力发展普通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模式,适当推迟就业年龄;改革教育结构和培训制度,使教育制度与就业政策紧密结合,实现就业前培训制度,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就业前都能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为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针对企业下岗职工开铲不同形式的再就业培训。

四是培育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逐步建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向求职者发布用工信息,对未来劳动力市场进行预测,引导求职者及时调整职业取向。改进对求职者的职业指导,使求职者尽快走向工作岗位。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发展就业服务,动员全社会的资源促进就业。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建立安全网。确立以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三条线”保障制度,同时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扶持性就业,使各类困难群体都能得到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

六是积极妥善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6%,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的40%。因此,今后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扩大大、中城市规模,以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扎,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和开发就业,积极推动中小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地区分割,以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

七是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就业安置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妇联、残联、新闻媒体、社会培训机构和青年组织等的作用,应继续各负其责,创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就业的良好局面。

总之,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也就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因此,全社会要重视就业问题,要关心下岗失业人员,要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对本单位的下岗失业人员,切不可一推了之,不管不顾,这样会使他们失去信心,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2]白永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198页

[3]张秀英《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185页

[4] 潘石 《通货控制论》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第三篇:失业农民就业问题浅析(xiexiebang推荐)

分类号:××× U D C:D10621-×××-(2007)××××-0 密 级:公 开 编 号:××××××××××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位论文

失业农民就业问题分析

论文作者姓名:

陈练练

申请学位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092 申请学位类别: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管理学学士 汪浩老师

论文提交日期: 2012年11月 15 日

失业农民就业问题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但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面临失地又面临失业的困境,他们被迫转入城市,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无情将他们打击,他们进城后不同于城镇居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生活困难.那么本文从失地农民的生活困境出发分析其原因,提出其解决再就业的具体建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关键词 失地农民; 生活现状; 就业现状; 个人; 政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4.79‰,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口基数还是在增加,这就出现了严重的人地矛盾——人多地少,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了。而土地对于农民具有特别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业以土地谋生的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业,被迫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队伍中剥离出来了,成为被农村边缘化了;那么他们只能被迫转入城市,谋求生活,可是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在城市中得不到和城市居民相等的待遇,又被城市边缘化了。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超过1亿人,这么庞大的基数不仅影响着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会影响我国的社会安定。下面我将从失业农民的生活现状和就业现状出发,来分析农民失地的原因,以及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希望具体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和就业现状

1.1 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

因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长期以为都是以土地为生,现在土地被征用意味着农民失去了生活来源,同时据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在2002年才1.8万元/人,仅相当于当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如果正常消费的话,只能维持6年的时间,同时如果投入社会,只能领到60多元的养老金,远远不如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费。

1.2 生活没有保障

土地被征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下降,而随着失地后消费中商品性消费比重增加,所以消费支出却增加,而且加上农民这个特殊身份,社保普及面不够,故目前加大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已成为迫世需要解决的问题。1.3 失地农民再就业难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他们走进城市后,面对的不仅仅是生活负担重的压力,还面临着再就业困难的压力。那么,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成因是多主面的,既有主观因素,更有客观因素;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因素(个人原因):

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我国,存在个普遍现象,就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不及城市的一半,这使得广大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教学设施陈旧,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来源于参考文献1中P146),这就决定了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实现转移就业的劳动技能缺乏。由于失地农民原来从事直接农业生产劳动,普遍不具备适应城市二、三产业岗位要求的劳动技能,因此,失地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的首要任务是接受就业培训。但是,当前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培训机构与培训资格认证主体不一致,培训质量着等等,这又影响着失地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的劳动技能的提高。

人际关系变化太大,在城市里没有亲朋好友。失地农民所拥有的人脉大部分都具有家族性、乡土性,当他们失去土地进入城市后,原有的基于地缘和亲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关系随之弱化,于是失地农民孤身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难上加难。

与政府、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缺失,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普遍存在着失地农民参与网络缺失。

客观因素:(1)社会方面,A、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制约着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因为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据统计,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计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 万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其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来源于参考文献2中P204页)。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就业转移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实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困境,主要由于体制不顺,管理混乱;缺乏公平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享受不到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的同等待遇);产权不清晰;经营机制和组织制度改革滞后,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经营者文化水平低、业务能力低、思想素质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这些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实现失地农民转移就业主要载体功能的发挥 B、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了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美国新结构主义社会学家 皮奥里提出来的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理论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劳动力市场:一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就业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即第一劳动力市场,也称为首属劳动力市场;二是收入少、劳动条件差、待遇不好、就业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即第二劳动力市场,也称为次属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劳动力市场相互隔绝(来源于参考文献3P118)。失地农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不能取得平等的就业资格,他们的就业范围受到种种限定,这就决定了他们转入城市就业后只能通过次属劳动力市场来实现。

(2)政府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A、对中小企业来讲,主要是缺乏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资金短缺、债务负担加重;缺乏公平的市场准入政策,中小企业的投资领域受到种种限制;缺乏公平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享受不到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的同等待遇;缺乏公平的市场准入政策,中小企业的投资领域受到种种限制

B、对失地农民来讲,缺乏对他们正确的引导,缺乏与他们沟通的渠道和方式,不了解这些特殊群体的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没有给他们的再就业提供合理真实有效的信息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面对失地农民就业难原因分析,化解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我们应该从每个方面提出自己建议。

1、主观努力

提高知识技能与完善人际关系相结合。失地农民虽然失去了经济来源,但他们应该增强学习的意识,自觉主动的学习与社会需要有关的知道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与和城市居民的竞争能力,为自己的再就业创造主观条件;同时失地农民应该主动和城市居民搞好关系,在慢慢实践中建立自己新一批的人脉;个人也应该通过正当合理的渠道与政府沟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使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政府的决策者。

2、客观条件

(1)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消除其发展滞后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的制约或限制,政府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

A、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B、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C、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D、调整存量,优化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创新能力,走“精、尖、特、优”发展道路。

(2)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的限制,关键在于完善就业制度。要实现非正式就业制度正规化要从失地农民、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面入手。

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期望,强化劳动合同意识;在用人单位方面,主要是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健全用工、技术培训、薪酬申报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使非正式就业透明化;在政府方面,主要是完善非正式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快非正式就业市场的立法进程,切实维护非正式就业的失地农民的权益。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从源头上普遍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使之接近并逐步达到城市的水平,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合理运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4)发展和完善失地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失地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为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信任保障。如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弘扬诚信精神,增强信用意识,树立超越家庭宗族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现代信任观念。

参考文献:

〔1〕迟福林.历史转型的“十二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秦莉.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8,(8)〔3〕王慧博.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8,(3)

〔4〕刘立宏、白书祥.失地农民就业困难_成因与对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

第四篇: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

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客户;关系管理

【论文摘要】: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家长期关注失业现象,各派学者深入探讨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各流派颇具特色的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这些理论与对策建议对分析、解决当前中国的就业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劳动力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经济增长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在对失业现象的解释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失业理论与人力政策,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理论与劳动力供给管理政策,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模型,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理论与高工资失业论等。可以说,这些理论由于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具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不适合用来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但其分析失业原因的方法和某些对策建议,对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失业理论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比较突出的,必须置身于我国的客观环境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它集中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就业矛盾。目前,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以归之于劳动力供给增加和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以下5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二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带来的就业压力;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复转军人、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需要安置;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

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就业压力还需从劳动力需求方面寻求缓解压力的办法。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最主要的是从宏观政策着手,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作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二者的地位经历从并列到从属的转变,充分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曾经从属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即在保证既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减少失业,这种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暗含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增长”的假定,这一假定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都存在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就业――增长弹性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及制度性要素的贡献率提高。因此,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关键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选今后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由资本技术密集型引起的就业岗位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需要调整刺激经济增长以解决失业问题的思路。当然,这并没有否认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就业问题涉及面广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非常多,但要分清主次,既要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抓根本举措,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2005年中央政府把新增就业800万人和7%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目标,这标志着就业问题在宏观经济层面的优先解决地位。

我国目前出现的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周期性失业,再加

上前提假设的限制,西方失业模型和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体制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基于本国影响就业的客观因素和现实情况,考虑如何全方位治理失业,绝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主要采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消除总量性失业或者再辅之以减少作为“自然失业”一部分的结构性失业的人力政策。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中国就业问题置于经济增长、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借鉴西方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提出治理失业的对策。

二、我国就业问题及对策建议

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很多,如人口增长经济波动、产业结构变动、科学技术进步、自然条件等等,但对于中国而言,影响劳动力就业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如经济体制转型、就业观念传统文化影响等,其中根源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三大矛盾的出现: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差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传统就业观念落后与新兴劳动力市场现实的矛盾、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这三大矛盾的结合,决定了我国的劳动就业面临着特殊困境。

1.体制转型使潜在的失业显性化。我国目前的下岗失业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由于计划经济时期追求名义上的充分就业,政府对企业实行就业配额机制,确保职工工作稳定,并通过行政手段安置待业人员,这样的就业安排决定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富余人员。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劳动力需求,原来靠政府维持工资的企业富余人员必然要被剥离出去,从而形成大量失业人员。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活社会各经济主体的内在动力,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但是竞争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使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被淘汰,从而出现大批劳动力的失业。再者,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使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向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转变。城乡之间就业的隔离状态被打破,农村劳动力不再局限于离土不离乡,开始流入城镇,寻找就业机会,这就加剧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状态。经济体制的转轨使计划经济体制下潜藏和累积的就业压力渐次释放出来,隐性失业不断显性化。据统计,由于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失业面(主要包括城市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约占2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造成的全社会失业比重约占11%。既然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保证改革稳定向前,以使国企改革的目标不致落空,又要顾及作为民生之本、安国之基的就业问题,因而,解决体制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实际就转化为政府在就业问题上的制度选择。由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吸收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日趋下降,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和生活费收入,加强体制外经济实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切实保证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就业的各类职工都能进入社保覆盖范围,企业和个人按规定的标准缴纳社会保障金,这应该是体制改革进程中维护社会稳定,摆脱失业压力困境的主要制度选择。2.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十分突出。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外部压力促使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一方面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需求逐步达到饱和,对新增劳动力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传统产业的大量劳动力面临资本与技术的替代,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但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无法及时适应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与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现象。这种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的矛盾引起的,与西方新古典综合派以解释滞胀现象而提出的/结构性失业0理论有所不同,用于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人力政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除了对失业者及在业者进行职业技术

培训,发展职业介绍所,提供劳动市场的信息之外,还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演变发展规律,解决决劳动力供需矛盾,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三大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在1979~2000年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06,第二产业为0.34,第三产业为0.57,这些数字说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表现为剩余劳动力/蓄水池作用,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高于第一产业,但趋向于大幅度降低,中国目前就业的增加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拉动。第三产业既包括诸如零售业、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这样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传统部门,也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在内的资本密集程度高的新兴部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高的社区服务业,是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还必须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培训从事新兴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新兴服务行业的就业弹性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的选择和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中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发挥。在产业结构上,要按照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第一、第二产业要向纵深发展;在企业结构上,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吸收就业的主体;在地区结构上,要开发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实现劳动力全方位流动。

其次,中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还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地区间就业压力不等。东部地区、大城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就业压力大。必须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消除妨碍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的体制障碍。同时要转变劳动者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鼓励劳动者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水利、交通、电信等基础产业设施的投资力度,尽力平衡不同区域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才能使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达到扩大消费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通过加快小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拓宽劳动力在本地区就业的门路,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现阶段关键的问题是要为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放宽限制,简化手续,减轻负担,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建立就业的社会服务体系,疏通劳动力需求的信息渠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问题。

3.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难题。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通过人为地设置制度障碍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乡两个部分,这样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之后,城市就业受到的压力不仅来自城市人口自身,而且还来自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003年进城务工的农民超过1个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滞后以及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加剧我国就业的矛盾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问题,既要像托达罗分析的那样,同时考虑农业、工业两大部门的发展,又要针对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1)要高度重视农村就业质量。当前,我国正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政府提供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并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此壮大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容量。(2)必须逐步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减少农民,以富裕农民,这是化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以及城乡统筹就业机制的构建,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3)要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是创造就业岗位的基本途径,而只有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才能让更多的人获得就业岗位。要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形成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改革市场准入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城乡差别福利保障制度等,消除身份歧视,允许城乡公民平等竞争各种工作岗位,促进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增加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1] 罗恩立,孙定东.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2).[2] 赵红.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就业对策.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0(5).[3] 刘兰.西方事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经济纵横,2004(1).

第五篇: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按照失业产生的原因,失业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三种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劳动市场经常性变化带来的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很普遍。

二、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与市场机制无关,在劳动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两种类型失业人口依然存在,因而两者称为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与市场机制有关,是劳动市场供求失衡的产物。

每个国家的失业状况都要具体分析,对中国而言,由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行的体制,失业尤为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中国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和周期性的失业特点,其中结构性失业越来越突出。此外,还存在着工资失业、季节性失业、隐蔽性失业等。

面对着每年几千万人的就业大潮,我国的失业及就业问题就表现的尤为重要,我们也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和改善这个问题。

【关键词】失业 就业问题 对策

一、我国的就业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新人口普查达到13亿多,劳动力总数近8亿。据统计,每年有五六百万人就业大军,如果包括毕业生和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就有几千万人面临就业①。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自然会出现相当多的难以就业人口;同时我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吧,从而不可能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二、失业的结构类型与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结构性失业占了失业比重很大一部分。由于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做重大调整,极力推动第三产业的比重,及对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领域的完善与调整,但劳动力结构调整没能跟得上步伐,现有劳动力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从而造成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是无人干,另一方面是有活无人干。经济结构总是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因而结构性失业在我国必将长期存在。

(二)、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业类型。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它的生产和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事该行业生产的劳动力就业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影响,而且,现在看来,这些行业受季节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这种因季节的影响而导致的失业就叫季节性失业。最典型的莫过于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流通、加工企业等。这种失业现象,有些经济学家把它叫做隐性失业显性化,目前,季节性失业成为失业现象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工资性失业

国家对最低工资(月最低工资不能少于800元②)的界定限制了工资的下降,企业为盈利不得不放弃一些富余劳动力,从而出现失业。这部分失业人口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没有什么技术技能,所占比例也比较小。

(四)、大学生失业

在失业大潮中,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过度扩招。

教育化改革无度扩大,表面是把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成了普及

教育,其实是大量掺水,数量普增而质量却逐年下降。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也是虚度光阴,混个文凭,根本没有学到实质性内容。

2、教育课程滞后。

3、学生自身心高气傲。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4、受大环境影响,企业需求不足,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

① 以上数据来自于百度文库。

② 劳动就业法对最低工资的界定。

虽然我国就业率还是居高不下,但是近年来,在国家和相关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劳动就业也取得了一些改善,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规模逐年扩大,城乡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城镇失业率保持着较低水平,就业结构有所改善,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不过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扩大就业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三、就业对策:

根据失业原因及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我粗略探讨一下我国目前的就业对策:

(一)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

把充分就业作为自己的优先选择目标是一种胆大的尝试和挑战。一般说来,国家一直把经济增长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目标。但是,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而只能是一种手段,就业和共同富裕才是经济政策的目的,经济增长要能够促进就业增长。目前我国已经采取“十项政策”重点解决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二)鼓励创业,这既可以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就业。

主要表现为鼓励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我国来说,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解决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和其他失业人员就业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加速经济转型和升级换代的速度,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主渠道作用。

据统计,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约为70%③左右。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约为40%④左右,而我国目前不足30%⑤。差距较大,很显然,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很大。

第三产业,可分为传统服务行业和新兴服务行业。传统服务行业包括商业、饮食、托幼、修理、搬运、家政服务、家庭手工业、金融、保险、邮政、医疗、保健、运输等。新兴服务业包括信息收集、咨询、广告、技术服务等,现在又把文化教育、卫生、科研及新闻工作等归入此类。特别是旅游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强,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大有潜力可为。

(四)人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意识。

包括大学生,下岗人员,失业人员。要学会放低姿态,行行出状元。行业没有贵贱,只有适不适合。

(五)改革教育体制,使当前的教育体制真正适合国情,能促进更多的人就业。现阶段需要更多的是适应社会发展水平的人才,是技术型人才,而不是没技术,知识性又不强的虚空人才。所以我们还是要大力关注职业教育。③数据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

④同上

⑤同上

注释:

杂志类:

刘博.理论建设.合肥(出版地):2003年,06期(期数):P42~44.著作类:

无。

班级:国贸091日期:2011/5/23

下载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经济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经济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就业问题探讨

    中国就业问题探讨 就业问题是转型期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的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是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可以说转型是实质性的改变和引入......

    关于中国就业问题

    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摘要: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就业难究竟如何产生的,又有什么举措帮助解决。从原因、举措两方面分析就业难问题,以期更好地......

    中国就业问题浅析

    浅谈中国就业与失业 自从读了有关就业与失业的几本书后,我对中国就业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我国就业压力仍就很......

    浅谈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逐步和世界高水平看齐。中国人口众多,需要的工作岗位十分多,这些并不多的岗位需要激烈的竞争,我们大学生也随着生......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09网络(2)班 韦朝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

    浅谈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逐步和世界高水平看齐。中国人口众多,需要的工作岗位十分多,这些并不多的岗位需要激烈的竞争,我们大学生也随着生存......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普通高等教育) 题目 中俄关系 学 院 工学院 专业名称 * 班 级 * 学 号 * 姓 名 * 指导教师 张宁 摘要: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 (1)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①第一阶段,失业保险制度初建期(1986~1992) a.新中国建立初期,为解决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1950年我国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