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排扰解难
xxx社区地处止xx街道东部,有居民2340户,人口6426人,其中少数民族家庭443户(回族439户、满族3户、壮族1户),人口803人(回族798人,满族4人,壮族1人),少数民族家庭占居民总户数百分之十九。xxx地区是城南有名的回民聚集地,尽管因建设需要、房屋拆迁,回民搬迁了不少,但目前少数民族家庭仍不在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党支部把民族工作列入重要内容之一,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我们针对社区实际,认真开展工作,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抓紧基础工作的落实,积极为少数民族排忧解难,热心为~对象服务,努力办实事,做好事,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自觉性我们党的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是党的工作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必须认真学习有关重要论述,熟悉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我们社区少数民族工作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市、区~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民族工作的有关文章,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大家认为,在新世纪,要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完成不同时期党的奋斗目标提供力量支持,提高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
二、建立健全组织,抓好基础工作,切实把少数民族工作落到实处。做好民族工作,制度是保证。社区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制度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根据基层民族工作群众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确定工作任务,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工作有记录。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民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按照人员流动变化情况,社区每年都对本地区少数民族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人员、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及少数民族下岗失业情况等工作台帐,今年由于区域重新划分,xxx社区和红土桥社区合并,我们又对台帐进行了整理,较好地掌握了少数民族第一手资料,为做好这项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落实民族政策,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解决实际困难社区民族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xxx社区是回族居民比较聚集的地方,如何及时、妥善处理好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事。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抓好党的民族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增进了民族感情,口碑较好。针对具体实际,社区分析了少数民族家庭情况,采取了因人而异、分类帮扶的办法:一是对家庭确有困难,符合城市生活最低保障制度规定的少数民族家庭,我们及时申请让他们领到最低保障金,安定了生活,到目前为止,我社区已有19户少数民族家庭,共39人进入了低保,为了解决身体不好的回民看病难的问题,社区还为10名低保人员办理了医疗优惠卡。二是对生活有困难,但又达不到低保政策规定的少数民族家庭,除在重大节日上门慰问、给予经济补助外,把帮助他们再就业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夫妻双下岗的回族居民金泰民家庭收入少,孩子上学费用大,她找到了社区,要求帮助她再就业,我们争取到了辖区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介绍她去了中行城西支行当了保洁员,缓解了经济困难。回民火丽平一家人的生活也时时牵挂着我们的心,他家夫妻双下岗,妻子身体不好,女儿上初中,我们帮他女儿联系了南医大学生义务家教,申办了“春蕾计划”爱心工程政策,下发500元助学金,我们又帮助火丽平干上了保安,一家人很感激,象这样的情况是较多的,在同等条件下,我们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就业,如回民柏云强、马学敏、金小玲、金人保、马向方、李宽凤等,我们都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排扰解难,尽心尽力安排他们再就业。三是对家庭确有困难而自己又无法解决的,我们尽心心力,帮助排扰解难,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到位,热情服务到位,使他们感受到民族政策的温暖,回民马鸿喜居住的大院内,14户居民共用一只电表,负荷大,经常冒火花,他家多次建议增容,但多数住户指望拆迁不愿增容,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老马非常着急,社区知道这一情况后,及时上门做工作,白天家中无人,就晚上门找,一家一家做工作,挨家挨户收增容费,经过我们的努力,多年来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马家给社区送来了一面锦旗,表示感激之情,近两年来我们帮扶了20余家少数民族,再就业30余人,慰问金4000余元,由于我们真心实意送温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不少少数民族家庭和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很多同志都成为社区的骨干力量。
四、充分利用民族资源,共同做好民族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利用辖区内回民医院,回民老年公寓及清真饮食等网点,为广大回族居民提供便捷,热情,优质服务,共同努力把民族工作做好,家住安品街14号回民何佩华,双目失明,单身生活,社区帮助老人安排生活,与回顾民老年公寓联系,一日三餐为其送饭,解决了她的具体困难。去年月牙巷一场火灾给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困难,老年公寓又及时腾出住房,解决群众生活的燃眉之急。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不断探索民族工作的新路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实际,挖掘民族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工作创出特色,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
创新城市民族工作 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科学发展
2012-06-27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城市民族工作地位日益突出,任务更加繁重,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把握城市民族工作规律,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四个平台”,破解城市民族工作难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好网络信息平台,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脉搏
针对城市少数民族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和矛盾突发性等特点,建立和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民情民意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建立“纵线”和“横线”。在纵向上,建立市、县(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完善信息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制度。在横向上,加强与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就涉及民族方面的问题沟通信息、通报情况。形成纵向由民族工作系统一级抓一级,横向通过政府抓部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协调、部门联动、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的网络信息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联系点”与“联络员”,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企业、学校、社区等单位组织建立联络点,并在各点上设立一名联络员,进行经常性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落实民族政策、协调民族关系的工作。建立一个覆盖广泛、反应快捷、畅达准确的城市民族工作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性问题,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
二、建好社区工作平台,巩固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阵地
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建立社区工作平台:一要抓好组织建设。可以选择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社区作为试点,把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做为聚居社区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民族团结促进会,负责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络、谈心和全方位服务等工作。二要解决实际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主要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和重体力的劳动,如餐饮、服务、建筑工地,工资低且不稳定,无业、下岗人员也有不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社区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优势,把民族工作融入社区建设,通过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培训、保障等项目服务,把少数民族列入社区服务重点对象,引导组织社会力量在社会低保、养老托幼、帮困助学、扶弱救残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要重点做好他们的创业指导,积极配合工商、税务、公安等管理部门,为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创造条件。三要促进团结进步。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及时化解矛盾排除隐患,努力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建好民族联谊平台,营造城市民族工作的团结氛围
少数民族社团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性组织,在协助党和政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排查不安定因素,反映少数民族意愿,为群众办实事,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活跃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建立各类民族联谊组织,着力发挥少数民族社团和代表人士的作用。通过这些组织,把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吸纳和团结起来,开展经常性的民族联谊、文化交流和社会公益活动,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建好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城市民族工作的服务环境
城市民族工作的管理服务平台重点做好三个方面:一要落实政策强化引导。以宣传月为载体,以培训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以学校为阵地,坚持不懈地在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常识教育。扎实推进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成效和水平。定期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防止发生损害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二要围绕重点改善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缓解和改善少数民族困难群体的上学、就业、医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三要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管理纳入外来人口管理体系和城市治安管理的范畴,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分类登记,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动态变化,重点人员的思想状况,特困人员的不同需求,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等,积极引导和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合法经营。加强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原籍地相关部门的联系,逐步扩大少数民族劳务人员有序输出规模,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生产经营、子女教育、办理证件、劳动就业、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到政策上给予扶持,经营上给予照顾,权益上给予保护,生活上给予关心,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发展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民族宗教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统筹组织实施。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相关产业、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重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他们争当新型农民。及时妥善协调解决涉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巩固和壮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一、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民族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告诫全党:“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一是坚持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我们民族宗教部门牵头,与宣传、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二是通过认真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结合连云港市实际分析研究当前全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应当采取的新举措,并组织召开全市民宗局长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出具体部署。三是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街头咨询、演讲交流、发放宣传材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社会知晓面,在全市切实营造出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浓厚氛围。教育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讲关怀和照顾,也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讲平等和团结,也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我们在各民族中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光荣、破坏安定团结可耻的社会氛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二、大力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大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也是我们民族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我们每年筹集扶贫资金100余万元,主要用于少数民族村组发展经济、修建道路、卫生改水、草危房改造等,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生产基地和少数民族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的脱贫致富机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全年的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定人定责抓落实,取得了突出成效。按照“整合社会资源为少数民族扶贫工作服务”的要求,认真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发动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民族工作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和两级责任制的作用,落实责任,对于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做到情况了如指掌、目标心中有数,确保帮扶措施到户到人。二是抓好“少数民族生产基地”和少数民族企业建设。近年来我们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基地+农户+市场”的少数民族扶贫模式。帮助赣榆县兴建500亩少数民族种养殖基地,给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致富空间。帮助灌云县沂北乡建立少数民族养羊基地,实行统一定价,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档案,通过基地繁殖,农户饲养,成功回收,使少数民族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三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与少数民族贫困户结对帮扶。近年来,已有20多位民营企业家与50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签订了帮扶协议,所属企业吸纳了6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帮助了23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四是扶贫先扶智,增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局争取和协调资金百万元,先后在灌云县四队镇、灌云县伊山镇压和赣榆县黑林镇建立了三所希望小学,既解决了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难问题,也是“治贫先治愚”的重要举措。
三、务实事求实效,切实为少数民族排忧解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省民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与公安、工商、城管、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的协调机制,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优先提供办理暂住人口登记、劳动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入托入学等服务;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开办民族企业及清真饭馆,在资金、税收、原材料等方面对民族企业给予支持,帮助清真饭店解决办理证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为少数民族群众就医提供优惠条件。确立了1家市级、7个县区少数民族就医定点医院,并出台了少数民族就医优惠办法;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我市市、县(区)先后成立了8个“民族宗教法律援助中心”,以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为宗旨,积极为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提供优先、优质和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培训和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在新浦区龙尾社区进行了少数民族进社区的试点工作,与市民政局联合起草制定的《我市少数民族工作进社区的意见》,已在全市52个少数民族群众较集中的社区实施。市、县、区民族工作部门与各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定期调研,及时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帮助,并对社区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对象、主要任务、协调机制及职责等进行细化和规范;妥善处置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制定了《连云港市民族宗教领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处置的组织领导、工作原则、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应急程序和保障机制,力争将可能发生的民族宗教矛盾消灭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抓好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工作。与市教委协调,认真落实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考生办理中考、高考的加分手续。
加快少数民族群众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帮助少数民族尽快脱贫致富,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试论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小聚居地区的民族工作
试论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小聚居地区的民族工作
------关于阿荣旗民族工作的思考 阿荣旗民族宗教事务局 张娟
【摘 要】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以阿荣旗的民族工作为主线,科学总结了近年来阿荣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客观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小聚居 工作成就和经验 问题及措施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①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辖5个镇、4个民族乡(查巴奇鄂温克族乡、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新发朝鲜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是全呼伦贝尔市民族乡最多的旗县。全旗有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4.4万人,占全旗人口总数的13.75%,其中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四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近几年来,阿荣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探索民族工作新思路,针对全旗民族乡多的特点,正确处理发展民族乡经济与发展非民族乡经济的关系,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7年全旗4个民族乡生总产值达到了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旗平均水平,发展较好的民族村远远超过全旗人均4430元的水平。同时阿荣旗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7年阿荣旗委、政府被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999年、2005年两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2年、2007年两次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良好局面。
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工作成效显著
“做好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快又好发展”②在实际工作中,阿荣旗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民族工作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全旗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少数民族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民族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阿荣旗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1997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民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200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问题的决定》;2005年制定了《阿荣旗民族村组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生活救助试点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及为全旗少数民族群众免费治疗结核病等优惠政策。2006年重新修订了阿荣旗《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为少数民族群众享受优惠政策提供了制度保障;2006年、2008年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制度时,对少数民族群众给予重点倾斜。这些政策的制定实施,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阿荣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先后为4个民族乡投入大量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以四个少数民族乡建乡50周年和建旗60周年为契机,以庆促创、以庆促发展,累计投入项目资金8700多万元,重点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以来,阿荣旗积极争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141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少数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增强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目前,全旗4个民族乡全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面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阿荣旗把加快民族乡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现在,4个民族乡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音河乡逐年加大马铃薯、白瓜籽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积极发展畜牧业,形成奶牛、马铃薯、柞蚕、白瓜籽四大支持产业,成为全旗优化产业结构的典型。得力其尔乡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猎民的“二次创业”,实行种养结合,全力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养殖业,实现了户均2头牛的目标。查巴奇乡依托彩虹谷、牧人寨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仅此项每年就可收入70多万元。新发乡深入挖掘民族特色餐饮业和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并发展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东光朝鲜民俗餐饮,是全区目前第一家突显朝鲜民俗特色的旅游景区。新发乡还充分利用与韩国的亲缘优势,积极向韩国输出劳动力,走出了一条“出口”劳动力的好路子。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民族聚居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几年来,阿荣旗财政为民族乡投入教育经费2400多万元,“义教工程”投入540多万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优先落实各项政策补助,在每个民族乡建立一所幼儿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阿荣旗农业推广中心投入7.2万元在4 个民族乡实施科技入户项目,使360多户少数民族群众受益;投入380万元实行良种补贴,使2000多户少数民族群众受益;投入43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技术,使1720多户少数民族群众受益;为每个村配备了一名科技特派员或者大学生村官。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事业,2007年,在4个民族乡和霍尔奇镇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了广播入户率、电视覆盖率和收视率;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五下乡”活动,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
(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民族地区社会面貌全面改善。几年来,阿荣旗先后为民族乡村争取“千村扶贫工程”项目资金995万元,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300万元,赈灾资金420万元,建民族新村9个,为522户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旗直各部门加大对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2007年,旗交通局投资1160万元新建亚东镇至得力其尔乡20公里水泥路,投资260万元修建301国道到查巴奇乡河西村7.5公里水泥路;旗民族事务局投资50万元在新发乡东光村改造茅草屋;旗发改局投资165万元在音河乡、查巴奇乡和得力其尔乡修建桥涵8座、124延长米;旗水务局投资180万元在音河乡安装自来水;旗财政局开发办为新发乡争取到889万元的200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善水田1.3万亩,使1500多人受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切实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民族乡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积极拓宽渠道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近3年来,共选派8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各类院校学习培训,选派15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37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被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目前全旗少数民族干部749人,占全旗干部总数的20%;其中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105人,占同级别领导干部总数的33%,民族干部比例逐年提高,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梯次发展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总结几年来阿荣旗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积累的工作经验是:
(一)争取领导重视,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组织保障。阿荣旗委、旗政府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切实提高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集居区的特殊情况,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旗委、旗政府把四个民族乡50年乡庆作为全旗四件大事之一;2007年,把实施茅草屋改造、民族乡村8座桥涵建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内容。为了促进民族经济和民族工作的长足发展,旗委、旗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用好用活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工作动力。自2002年起,民委系统投入民族村的项目资金全部采取了滚动式扶持,连续不断的滚动扶贫方式使广大贫困户们都能看到希望,只要勤劳守信誉,都能得到项目扶持,改变了过去所谓分配不公的现象。2005年5月,阿荣旗出台了《阿荣旗民族村组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生活救助试点方案》,将全旗12个民族村510户少数民族特困家庭、1701人纳入了低保救助范围,由旗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进行补助,使那些无致富能力的特困户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力。阿荣旗不断加大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找准发展经济的启动项目,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音河乡富吉村利用扶持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建成21户统一连片、标准化奶牛饲养小区,扶持贫困户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高效养殖发展,贫困户得到了实惠,找到了致富门路。农业开发部门在新发乡的水田渠道衬砌项目,国土部门在查巴奇乡的土地整理项目,扶贫部门对4个民族乡的千村扶贫项目等等,都在民族乡村得到具体落实。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阿荣旗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关键,根据4个民族乡各自的资源和自然条件,深入研究,提出适宜的种养业结构调整要求。目前民族乡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音河乡的白瓜籽、马铃薯和奶牛,新发乡的大米和民俗餐饮,查巴奇乡、得力其尔乡的肉羊肉牛、大豆及风景旅游项目都各具特色,并且在产业间形成了相互反哺。
二、全面分析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影响阿荣旗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阿荣旗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少数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依旧薄弱,主要表现在:交通条件较差,虽然4个民族乡全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但是村路、农田路质量较差,等级低、行车难,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绝大部分民族乡村都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农业的发展充满了盲然与不可预知性,难以确保经济总量的增长;此外,居民住房、人畜饮用水安全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据统计我旗民族乡大部分群众处于饮水困难状态。这些问题阻碍了民族乡的发展,民族乡出现经济增长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阿荣旗民族乡连年遭受旱灾、水旱和霜灾的侵袭,更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全旗4个民族乡中有3个地处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年降雨量只有450毫米左右,十年九春旱,由于山坡地居多,既打不了水源井,也不能实现喷灌或者水浇。98年以来,全国各省区普遍遭受特大洪灾,阿荣旗的民族乡村也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水灾,群众损失惨重。阿荣旗农区分为一、二、三积温带,大部分民族乡村布在第三积温带,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只能种植大豆、马铃薯等经济效益比较低的作物。阿荣旗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都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放下猎枪后才开发土地的,他们的土地大部分在林区,无霜期只有90天左右,春秋两季年年遭遇霜冻灾害,农作物减产或者绝产屡见不鲜。4个民族乡中有3个距离旗政府所在地那吉镇100公里以外,由于距离较远,导致生产资料的运费提高,种地的成本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距离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价格又因运费的提高而降低,每斤粮食比那吉镇低4-6分钱。这一高一低就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更为严重的是,全旗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耕地距离居住地都在50公里左右,一天中有半天时间浪费在走路上,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种地的积极性,因此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把土地出租,收取极少的地租。
(二)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我旗少数民族群众多数依靠种植业生活。而种植业是形成产、加、销体系化经营的初始阶段,少数民族对“瞄准市场种田,调整结构赚钱”的经营观念认识不清,不顾农产品供求的变化,盲目种田现象普遍存在。单一的种植结构不但容易导致价格灾害,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弱。而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深度挖掘农业产出效率,追加和扩大产品的产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但在阿荣旗的民族乡村,产品的精深加工这一环节非常薄弱。现有的加工业呈现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等特点。以产品的深加工做得比较好的音河乡为例,音河乡是全旗重要的马铃薯产地,该乡现有马铃薯加工点314个,14个村庄46个自然屯都有各自的分布网点,平均十户一个。多数村是把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卖给外地的客商。这是对马铃薯的第一步加工,实际上还可以将淀粉加工成粉丝、粉条,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值量,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而其他的民族乡基本上没有产品的精深加工。
(三)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落后。阿荣旗民族乡村目前基本还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阶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生产力水平很低。有的地方产品单一,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增产不增收,群众收入实际在减少,一年忙碌不停,却难以维持生计。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使我旗民族乡村至今不能完全摆脱土地的束缚,不能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局限。
(四)少数民族群众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敢管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对新的发展路子难以接受,传统种粮的思想根深蒂固,接受农业新技术慢,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很大的困难,导致经济来源单一,土地利用率较低,产出效益,致富步伐缓慢;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被理解为应得和必须,自己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消失怠尽,依赖思想十分严重。
三、科学解决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现阶段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首要问题。只有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③。解决民族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我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加快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旗“强旗富民、建设和谐阿荣”的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乡村。因此,加快少数民族乡村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各级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转变作风,带领少数民族群众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解决在经济发展路子上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在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通过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来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作用,引领农民走致富道路。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加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对劳动力素质的培训。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的界定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旗民族乡村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的要求差距还有较大距离,需要下人力气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目前,除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另外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文化和科技培训。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科技下乡、远程教育等形式,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多层次培训。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力度,改善民族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民族乡村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民族乡村的发展,更需要各级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我旗民族乡村大多地处偏远,产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政府应以改善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加大对农田水利、交通、饮水、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信息化等建设。二是加大对产业发展项目的投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产业和产品都面临着升级换代,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势必要对生产设施、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进行大量投入,而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就目前我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仅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快速发展的,更多的需要依赖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和劳务输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资金将对现代农业给予更多的关注,要挖掘社会资金进入民族乡村的潜力,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要着力加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一是要破除各种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识;二是崇尚科学、树立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三是破除守旧观念,大胆创新;四是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的人才;五是大力普及推广农村适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六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宣传卫生知识,搞好卫生保健,增强民族贫困人口体质,减少因病返贫人口;七是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并学习处地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发展。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调整,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保护生态环境,念好“山字经”,充分利用中央对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政策,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靠山养山”。
(六)加大少数民族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有一支能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良好的工作纪律和方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因此,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必须抓好班子建设,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这样他们就能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科学致富的路子。
参考资料:
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二〇〇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②贾庆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发言。
③胡锦涛视察宁夏自治区时对民族工作的指示。
第五篇:丹寨县排调民族小学2011年工作情况汇报
丹寨县排调民族小学2011年工作情况汇报
一年来,在丹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2011年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为不断总结经验和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排调民族小学位于丹寨县东南部,距县政府所在地43公里,是一所镇级中心完小,是黔东南州第一批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6760平方米,建筑面积8599平方米。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级(其中幼儿园4个),在校学生944人(其中幼儿园161人),专任教师44人。
二、2011年主要工作
(一)、狠抓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年初,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对德育工作定期研讨,积极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和学生家长座谈会,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升旗制度,并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各班主任抓好班队工作,认真上好班队课,认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对特殊学生做好跟踪管理记录。加强学校少先队工作,少先队工作人员能积极配合学校抓好德育工作。有计划的对师生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师生法制意识。
(二)、教学常规管理
认真拟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工作计划,安排符合国家课程方案要求,不随意增减课时。加强体育课的教学督查力度,确保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的活动时间。
建立了语、数、英语及音、体、美学科教研组,有较齐全的计划、总结及活动记录。健全学校教研制度,规范教研活动。建立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领导经常深入教研活动,及时解决问题。开展新老教师经验交流,互助互学,教师们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教研、教改信息及经验的收集。重视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开展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三)、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社会稳定,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我校把安全工作列为学校的头等大事,坚持以防为主,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活动,落实各项防卫措施,使安全工作得到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
1、学校高度重视,制定有力措施。
2011年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校长组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并按照要求,配备了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
2、安全制度保证,实施扎实到位。
(1)、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中,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2)、签订责任书。学校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种事故预案。
(四)、寄宿制管理工作
1、寝室管理办法。我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来分层管理学生住宿,年小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教师包层管理,一至三年级教师经常跟他们洗衣服和拉被子,手把手教他们折被子和冲厕所,随着天气的变化而随时提醒他们增减衣服;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也就是我们实施的“手拉手,大托小”计划。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学生生活细节都要过问,每天到学生宿舍检查指导不能少于3次,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汇报;但由于一些年幼学生刚入学时,晚上还不习惯单独入寝、经常半夜生病等,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是难以照顾周到,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发动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让他们和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学生结对子,负责教会小学生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特别是晚上,临睡前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等。对于这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与其说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不如说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既增长才干又提高了责任心。寄宿制学校中师生近千人在一起学习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群体交往,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2、完善食堂管理。学校要求食堂工作人员一律持证上岗,每周对工作间的用具进行消毒,对生熟刀具、案板等分开存放,每天给学生的餐具进行消毒。学校采购一律实行集体采购,质量采购,并索取供贺方的相关证件,杜绝来路不明的食品。加工出来的食品实行留样,24小时后方能销毁。
3、加强寄宿生安全管理。学校在所有的楼道和窗子都安装了防盗窗,24小时有教师值班、查夜,杜绝外来人员进入学生宿舍。
4、实施寄宿制后的好处
(1)、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行寄宿制,学生全天候在校,管理科学,制度严格,完全规范化。从周一到周五,寄宿学生全部在学校生活。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情绪稳定,学习氛围浓郁,学习环境良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形成,(2)、是规范集体管理,学生道德品质明显提高。集体生活,军事化管理,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寄宿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在学校集体的大家庭中生活,有积极进取的集体舆论导向,有科学文化的激励机制,有健康文明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的熏陶,有统一规范的作息时间安排,有不同时段纪律的约束,有朝夕相处师表形象和言谈举止的正面影响,使年幼、可塑性强的农家孩子良好行为和竞争意识的形成营造了优于一般农村家庭的成长环境。
(3)、是开展活动课程,学生潜能明显得到开发。
寄宿生课余生活时间多。孩子们在自主活动的空间里,放开思维,大胆想象,放飞理想,加之寄宿生课余时间充足,占有学校室内外训练场地和电脑、图书、文体娱乐器材机会多,训练机会多,教师专业辅导次数足,同学交流切磋技艺方便。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寄宿生兴趣、爱好、特长,提高全面素质创造了一般农村家庭走读生不易具备的优越条件。
(4)、是加强生活教育,提高自理能力。
现在农村小学生独生子女逐渐增多。童年就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这既向孩子传统成长环境提出挑战,也是治疗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自私、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的一剂良方。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拖地板以及看病服药等,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是一种生活压力,但这更是一种生活的锻炼。让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在自理中学会生存。在这样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寄宿生与在家庭温室呵护成长的走读生相比,自主、自立、自强、自理、自律的能力理所当然要强得多。培养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了生活知识准备和生活劳动及生活综合能力的准备,为未来走向生产劳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要求参与活动,身心得到陶冶。
学校改制成寄宿制小学以来,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宗旨,重视学生养成教育,注重习惯养成教育、针对现时代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专门对那些打台球、打麻将、打扑克的学生进行个别性教育,要求其上自习和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使之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变。
(五)、继续教育工作
根据丹寨县(丹府办发【2011】238号)《关于“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我校于2011年11月底召开了全体教师“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会,成立“ 排调民族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拟定工程实施意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做好宣传工作;制定本校培训规划、实施细则和管理措施。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六)、校务公开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校务公开工作,学校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一事项、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及贫困生生活补助费的发放,都向社会公开。
(七)、整脏治乱工作
我校2011年初,组织全体教职工、学生认真开展了 “整脏治乱”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加大宣传。学校利用广播、简报、宣传栏、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各学校分别按照整治重点、整治区域及主要任务,针对脏乱现象开展集中突击整治,做到不留死角、不留后患。除了每天一小扫五天一大扫外,还多次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彻底的整治,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整脏治乱”的思想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取得成绩
2011年7月被中共丹寨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6月,我校共有4人次荣获第九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第二轮三等奖;2011年9月,我校何培智等6位老师被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11年12月,我校被县教育局评为校务公开先进学校,罗通维老师被评为校务公开先进个人。
四、下步工作设想
成绩属于过去,艰巨的任务就在眼前,但我们决心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努力工作,抢抓机遇,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