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的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0-09-21)来源: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作者:倪爱忠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8月27-29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海荣、包雷耿、区政府副区长陆志芬率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城建农经工委,农经局,王店镇等有关人员组成的考察组,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精品农业建设情况。考察组一行受到了当地人大和三江集团的热忱欢迎和接待,通过双方交流和实地考察,感触颇多。现将学习考察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4个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2万,是“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该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了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生产总值416.7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7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00元。目前,全市的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40万个,形成了万亩萝卜、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注册了 “乐义”等商标,全市涌现出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蔬菜产业成为寿光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二、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阶段
(一)生产起步阶段。80年代初到中期,寿光仍是一个靠国家资助的历史贫困县,主要以粮食生产为重点,尝试调整作物布局,发展蔬菜生产。农民种植蔬菜热情高涨,但由于流通不畅,出现了“菜贱伤农”现象。“烂白菜”事件给当时的决策者以沉重的思考,同时也受到启示,抓蔬菜生产必须抓流通,抓流通必须抓市场。1984年3月1日,占地52亩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村正式开业。正是这处市场的建成与逐步的扩大,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保护地起步阶段。1989年春节前,寿光市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偶然间得知辽宁瓦房店农民韩永山的大棚冬天能种出黄瓜,他多次前往瓦房店诚心取经。韩永山被王乐义为乡亲们谋富路的真诚感动,将技术传给了他。回村后,王乐义开始了冬暖式大棚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从大棚方位、墙体、顶棚结构和骨架、覆盖薄膜、嫁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召开党支部会议,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当年定下了17个大棚。1989年12月,三元朱村第一批黄瓜上市了,每公斤20元,从元旦到“五一”,棚均收入2.7万元。17个大棚,点燃了绿色的火种,激发了全市发展蔬菜大棚的积极性,更是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革命。1995年,全市蔬菜大棚迅速发展到18万个,并很快传授到全国各地。
(三)大范围推广阶段。1994年至1999年,寿光市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以三元朱村为样板,召开现场会,开始了在全市范围推广大棚蔬菜的种植。当年寿光市温室大棚的数量由最初的6000座发展到3万座,到1999年已经达到30万座。寿光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布局,开始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雏形。
(四)蔬菜产业产品质量提高和塑造品牌阶段。1999年至今,寿光温室大棚已达40万座,其中大拱棚5万座,节能温室35万座,从2000年开始了无公害蔬菜种植,2006年提出“蔬菜标准化提高年”概念,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前提,从提高寿光蔬菜品质和档次上做起了文章。早在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发展绿色食品,走向二次革命”的战略决策,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抓源头控制、强化检测、市场准入等形式,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和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工作。以“以菜为媒,经贸唱戏”的宗旨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蔬菜博览会,打造了寿光蔬菜的特殊名片。同时,在基地建设、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寿光蔬菜”品牌的新突破。
三、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近几年,寿光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的原则,不断改进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运作方式、交易手段、组织体系、市场发展战略和策略,进一步做大规模,扩大影响。投资20多亿元对全市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整合,建设了占地3000多亩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预计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二)搞活龙头企业运行机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寿光市始终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巩固市场核心、扩展营销体系、突出加工龙头”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力度开拓市场,积极灵活地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寿光市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效益和提升产业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多种经济成份参与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产品档次有了很大提高。先后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等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研发基地,形成了以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有机肥为主的涉农产业,目前,全市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基地+农户”、“基地+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寿光蔬菜之所以如此受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是寿光蔬菜相当于无公害的代名词。为了保证无公害生产,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寿光市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将蔬菜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彻底解决了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同时,对生产基地实行“技术培训、产品检测、技术规程、注册商标、标识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蔬菜生产记录档案,对全市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
(四)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寿光市始终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不断用科技武装蔬菜产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通过连续举办蔬菜科技博览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推广了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和大棚滴灌等200多项标准化新技术,建设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三元朱等蔬菜示范基地,14个镇、街道都建立了无土栽培大棚蔬菜示范点,全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次,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了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网、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发布和传递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需求、供应状况及价格走向等信息。第三,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实现技术全员化。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对广大菜农、蔬菜加工企业负责人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引进高科技人才100多名,先进技术50多项,目前全市有89万多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有2.4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5000名农民技术员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广大干部群众的标准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四、寿光市蔬菜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秀洲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具有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一体化给我区农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做好设施农业的规划,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热资源,就基地水源保证、基础设施投入、技术培训、品种结构调整、规范化管理等工作。在大棚的建造上,要结合实际做好技术示范与培训,发挥示范点、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同时要抓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积极组织生产者与蔬菜批发市场对接,避免菜贱伤农事件的发生。品种结构的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安排好品种搭配和生产茬口,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生产集一、二、三产业。寿光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龙头企业牵动力大,后劲长远,示范作用明显。发展龙头企业,既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提升农产品品牌,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因此,要立足培育与引进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相合作,使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规模上有所扩大,科技含量上有所提高,以此来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市场准入处处设防,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区农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把好质量关,抓好源头控制,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和进入市场环节,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各种对农产品安全的检疫检测手段和设施,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认证,使我区农产品生产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在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大市场建设步伐
寿光蔬菜市场是全国区域化的大市场,市场管理和装备都是现代化的,在寿光市场上没有买不出去的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覆盖千家万户,把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运进来把农户生产的产品推销出去,为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建一个专业市场,带动一项专业生产,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一个区域带”的发展目标。没有全国的大市场,寿光就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而我们缺少像寿光这样的大市场、大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嘉兴现代物流园和嘉兴农产品市场的平台,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步伐,真正做到农超对接、连锁销售、品牌专卖,保证农产品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流动,保证农产品在流通中实现品牌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寿光实现科技全员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值得我们借鉴。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农业科技人才是农村人才队伍中最关键的群体。要切实改变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发展不适应等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抓好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增收。
第二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
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
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
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
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
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
第三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1-
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城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
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
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作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巡回讲课。到目前全市有10多万农民获得
第四篇:赴山东省桓台县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桓台县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先进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5月23日-24日,市政府副市长王春晓带领市爱卫办、创建办有关人员及各乡镇、办事处、环翠峪管委主管爱卫工作的副职二十余人前往山东省桓台县学习考察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听取了当地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桓台县城区、马桥镇、唐山镇郑家村、邢家镇黄家村以及桓台县生活垃圾转运站。通过学习考察,使考察团成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更深切的感受到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切实增强了我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紧迫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桓台县基本情况
桓台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的结合地带,是鲁中名城淄博的市辖县,全国百强县(市),山东省县域经济30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总面积498.25平方公里,人口49万,是山东省七大名胜风景区之一,素有“北国江南”之称。2009年,全县GDP 303亿元,全年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25.1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1亿元,居淄博市首位。近年来,桓台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和谐、人文宜居城乡。按照示范带动、政策激励、分类指导的思路,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投资13亿元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新框架。投资5600万元对县文体中心、文体公园配套完善。投资8500万元对居民小区和城区雨污管网提升改造。投资6000万元进行城市绿化提升,新增公共绿地5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1万,城区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平方米;道路清扫保洁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其龙头乡镇马桥镇是“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2009年10月17日和2009年6月27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桓台县视察指导工作。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桓台县被定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分包的联系点。
二、桓台县的经验做法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伊始,桓台县通过发放问卷、深入调查等形式,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整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把为人民群众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现代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全县的民心工程、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来抓。建立了县、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突出规划编制、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三个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无害化处理工程。截至2009年6月份,该工程已经覆盖全县11个镇、335个行政村,整建制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针对农村居住分散,垃圾不易管理的特点,桓台县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开展迁村并点工作。在马桥镇北一社区内,生活垃圾做到了集中收集、集中运输,游园、健身器材等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生活环境整洁、优美、舒适,群众交口称赞。
(一)出台政策,健全机制
桓台县政府首先出台了《桓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确立了环境立县的战略,通过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实施农村垃圾一体化处理,提高了城乡环境卫生质量。目前,全县城乡已经实现了环卫基础设施全覆盖,保洁人员全覆盖。而后,县政府又出台了《桓台县镇村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办法》,按照考核办法全县每年在春冬两季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日常管理工作每季度考核一次,县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作为日常环境卫生管理经费,按照考核结果,考核一次拨款一次。
(二)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监督权限上收”的原则,理顺“两级政府(县、镇),三级管理(县、镇、村)”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为加强全县市容环境管理工作,设立了桓台县市容环卫管理局,负责全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市容和环卫法律、法规、规章的落实和宣传教育工作;负责指导、监督、协调镇(街道办)的环境卫生工作,负责依法对城区内的环境卫生设置实施清洁保障,负责卫生保洁区的调整和划分。
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市容环卫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做好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工作,对辖区内单位或个人生活垃圾按时定点投放、收集、清运进行监管。
村(社区居委会)成立了由班子成员兼职负责的市容环卫管理站,协助镇(街道办)做好行政责任区内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收集的组织、开展和落实。
通过县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系,桓台县实现了村村全面保洁,生活垃圾统一清运,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效果明显。
(三)加大投入,抓好落实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资金投入办法和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考核奖励办法,保证了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城区保洁及垃圾清运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外进行招标,县财政出资由专门的保洁公司和垃圾清运公司进行城区日常保洁和垃
圾清运。有条件的乡镇也通过招标方式引进了专业环卫保洁队伍,负责镇区环境卫生管理。保洁公司的加入,使环卫工作真正实现了“干管分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避免对水源造成二次污染,全县各镇村全部取缔了简易垃圾填埋场,由县财政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一座,日处理能力可达220吨。各镇的生活垃圾全部运至压缩转运站压缩后转运至淄博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进行处理。各镇按照1辆/万人标准配备密封式运输车辆,按照1辆/2万人配备叉车,购置车辆经费由县财政补贴60%,车辆购置一项县财政已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各行政村按照150人/处垃圾箱的标准配备垃圾方箱,县财政按照每个750元的标准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补贴。另外对全县各乡镇的生活垃圾清运进行补贴,乡镇至县生活垃圾中转站10公里(含)以内的每吨补贴15元;10-15公里(含)每吨补贴17.5元;15公里以外的每吨补贴20元。镇驻地及各行政村卫生保洁人员按照每千人不少于三人的标准进行配备,全县共配备1600余名保洁员,保洁人员每月工资保证在500-600元,县财政每名保洁人员每月补贴225元,其余由各乡镇政府承担。对生活垃圾清运补贴和保洁人员补贴按照百分制考核实际得分进行打折发放。
从2007年至今,县财政每年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体系。由于
经费有保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桓台县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农村垃圾治理新路子。
三、桓台之行给予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桓台县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中的做法特色突出、亮点明显,使我们很受教育和启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学习、充分借鉴。
一、思想意识是关键
加快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必须瞄准高标准,创立新思维。桓台的成功经验,说明客观条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在思想、在行动。只有在解放思想意识上先人一步,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解放思想意识上率先胜出,才能走在前列。我们要对照桓台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查找思想意识解放不到位、观念更新不够快、日常行为受束缚的症结所在,从而开拓视野、创新思路,确立追赶目标,拿出过硬措施,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大发展。
二、健全机制是保证
桓台县从县到镇到村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完善的考核机制,整体提高了全县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结合我市,我们也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管理办法和周六市领导卫生检查制度,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但是,还需加大对考核检查机制的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对平时管理到位、工作扎实、考核优秀的乡镇进行奖励,体现出奖优罚劣的竞争激励机制,促使各乡镇不断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三、资金投入是基础
桓台县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实现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全覆盖、保洁人员全覆盖,资金投入到位是关键因素,对比桓台县我市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投入还有所欠缺,我市目前农村垃圾运输车辆、环卫基础设施、保洁人员数量还满足不了需要,应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奖一点、部门帮一点、乡镇出一点、农民筹一点以及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垃圾运输费用进行补贴。桓台县境内没有垃圾焚烧电厂,需要压缩转运处理,我市的垃圾发电厂就在市区,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尽早的在农村消灭简易垃圾填埋场,抓好全市农村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争取用2-3年的时间,实现全市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全覆盖、保洁人员全覆盖、垃圾处理全覆盖。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要对照先进经验主动查找主客观差距,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委、市政府既定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细化工作措施,集中精力狠抓落实,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现大发展。
第五篇: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
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
按照省委部署,12月6日至12日,由法棠同志带队,13个市(地)和20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省委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通过走访沪鲁个市、县(区)及个企业和单位,切身感受了两地的巨大发展变化,学习了好经验和好做法。通过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我省快发展、大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上海、山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沪鲁两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6251亿元和12436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7,分别实现连续12年和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3亿元和4701亿元,位于全国第5位和第2位,分别增长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5305亿元和1057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13亿元和459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6.6。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注:2003年数据中绝对数为年报数,增幅为初步统计数,下同)
(二)经济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6.2亿元和713.8亿元,位于全国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为32.5,居全国第一。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7。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7亿元,税金523.5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0.7;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0.3亿元,税金68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59亿元和678亿元,分别增长25.2和16.6。
(三)开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123.5亿元和446.4亿元,位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达2012亿美元,增长41.2;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1128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目前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5万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海达2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9家。山东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万个,外商直接投资47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山东达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306.5亿美元和48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6和37.1;山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增长56.8。
(四)内在活力强。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72.4,国有经济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为3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增长56。山东省有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95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
(五)发展后劲足。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452.1亿元和5326.7亿元,分别增长12.1和51.7,山东省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今年1-9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4.5亿元,增长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国第1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国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从业人员582.3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04元;山东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65元和7822元,分别增长12.9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