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麦苗情监测工作总结
小麦苗情监测工作总结
为了抓好小麦生产,实施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和小麦高产攻关项目,我区按照省农委“苗情”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全区主推品种豫麦70进行了苗情监测工作,为指导我区小麦田管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小麦苗情监测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小麦苗情监测工作,中心成立了小麦苗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主任亲自挂帅负责监测,责任到人,确保苗情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二、监测点小麦生产情况
我区小麦苗情监测点选在西湖镇大时行政村,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品种选择为当地主推品种豫麦70。播期为适播期10月15日,施肥水平为当地大多数田块的施肥水平,具有代表性,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纯N:10公斤,P2O5:4公斤,K2O:3公斤.按照要求;我们从播种到收获全程监测.通过监测,为及时指导我区小麦的田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11月10分蘖,11月20日主茎叶龄:4.2片,亩茎蘖数:46万,越冬期(12月23日)主茎叶龄:6.1片,单株茎蘖:3.6个,次生根8.5条,亩总茎蘖数87.3万,蘖壮,叶色葱绿,长势长相符合越冬期壮苗的标准.返青,拔节后,长势长相依然叶色葱绿,植株生长健壮,群体适中,病虫较轻.特别是3月5-7日温度突降,其它品种受冻的情况下,豫麦70基本看不到受冻症状,后期有的品种出现白穗,上半年小穗退化等症状,但豫麦70 1
没有此现象,说明此品种对低温冷害的抵抗力很强,抗灾能力强.后期由于群体适中,病虫害也较轻,无倒伏现象.据5月25日测产,亩有效穗:41.3万,总小穗数:20.7个,结实小穗数16.8个,退化小穗数:3.9个,每穗粒数:31.9个,预计千粒重40克,折合实产447.9公斤/亩,最后测得千粒重43克,比去年千粒重42克多0.1克,这主要是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气候适宜和加强了后期田间管理.三、全区小麦生长情况
全区小麦面积31.5万亩,其中粮补面积17万亩。品种布局:“豫麦18”11万亩,“豫麦70”9万亩,“偃展4110”6万亩,“新麦18”2万亩,“阜麦936”0.2万亩,“邯郸6172”1万亩,“皖麦50”0.4万亩,其它品种0.9万亩。全区共建立高产攻关核心示范片6.2万亩,其中有5个万亩大片,37个千亩片,品种有“豫麦70”4.8万亩,“偃展4110”1.82万亩,“新麦18”0.2万亩,“阜麦936”0.1万亩。为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除推广使用高产优质品种外又推广了以下配套技术:1.推广科学播种技术,全区6.2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片采取了统一机耕,统一机播,统一播量(半冬性品种10公斤/亩,春性品种12公斤/亩)统一施肥,统一拌种等。全区机耕机播面积达95%以上,种子处理达98%以上,精量,半精量播种90%。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区6.2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片全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共化验土样60个,提供配方3个。全区都宣传推广了科学施肥方法,即发了施肥建议卡8万份,杜绝了过去“一炮轰”的做法,按照小麦的需肥规律合理施肥。3.加强田管。对病虫草害进行了综合防治并及
时防旱排涝。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对我区小麦高产丰收奠定了基础。据越冬期调查,全区31.5万亩小麦,一类苗11万亩点35%,总茎蘖80-90万,平均分蘖3.5-4.5个,次生根8-10条;二类苗14.2万占45%,总茎蘖70-80万,平均分蘖2.5-3.5个,次生根6-8条;三类苗6.3万,总茎蘖60-70万,平均分蘖1-2个,次生根5-7条。此时我中心针对各类苗情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合理化的田管意见,使得返青,拔节后一、二类苗比例逐渐增加,壮苗增多,弱苗减少,后期的群体适中,病虫发生较轻,倒伏面积不大。由于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技术服务到位,使我区31.5万亩小麦取得了较好收成,平均单产397公斤,总产12.5吨比去年多收2.42万吨。其中6.2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片平均单产503.9公斤,比全区平均单产多106.9公斤,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建议
通过这两年对小麦豫麦70的苗情监测,对于全面了解当前小麦生产水平及气候对小麦造成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区在主推品种上能及时调整提供依据。通过观察记载,我们发现以豫麦70为主的半冬性品种,无论抗性和产量都好于弱春性品种,建议此项工作能继续发展下去,多监测几个品种,这样就能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更优势地服务。
颍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07年6月24日
第二篇:2012年小麦春季苗情及田管情况汇报(小编推荐)
2012年小麦春季苗情及田管情况汇报
灵璧县农业委员会(2012年2月7日)
小麦是灵璧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根据省农委2011年全省秋种工作意见的要求,我县落实小麦播种面积186万亩,因秋种时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较好,播种进度快,质量高,目前全县小麦苗情长势比往年相比,一、二类苗比例提高了50%以上。
一、当前小麦苗情
秋种时,由于8-9月我县连续降雨,所以10月10日前后土壤墒情较好,底墒足,县北部部分沙土地腾茬较早地块10月10日以前后开始播种,面积约在10万亩左右,播量在10-12.5公斤之间;今年夏季我县降雨天气较多,尤其9月中下旬阴雨连绵,光照少,气温低,造成大部分夏播作物收获期比往年推迟7-10天左右,从而造成我县中北部大部分小麦播期集中在10月11-20日之间,面积在90万亩左右,由于播种时墒情较好;我县南部属砂礓黑土,土壤适耕性较差,不少地块整地以后跑墒较重,造成播期延后至10月22日普降透雨以后,播期集中在10月23-25日之间,播量在14-16公斤之间,部分田块播量偏大,达17.5公斤以上。
据全县苗情监测点1月30日调查统计分析,全县小麦平均主茎叶龄5.64叶,亩总茎蘖107.94万,单株茎蘖3.4个,次生根数4.33,与上年比分别增加0.2叶、9.3万、0.3个、0.3条;全县小麦一、二苗比例达85%、三类苗仅占5%,旺长苗田达10%,其中真旺苗田1.5%,假旺苗田8.5%。与上年同期比,一、二类苗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三类苗减少15个百分点,全县小麦苗情与往年相比普遍较好。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我县是全省小麦生产大县,县农委把小麦生产作为全县粮食稳定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把当前的小麦春季田管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春节过后,县农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全县农业生产及小麦春季田管工作。2月3日,县农委组织相关业务骨干,收看了省农委召开的全省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会后及时召开会议,学习贯彻落实农业部、全省田管暨春耕备耕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再次部署安排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工作,要求迅速掀起春季田管热潮。
(二)出台意见,强化宣传。
县农委组织农技专家及业务骨干,针对小麦总体长势较好,但也存在着冻害、肥害、病虫危害等问题,积极开展苗情“三查”、“四定”,因苗制订了《灵璧县2012年小麦春季
田管理意见》,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经领导审阅后,以两办文件形式,下发至乡镇及开发区,要求全县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打好春季小麦田管攻坚战,采取多项措施动员广大农民抓住时节,积极参与,全面开展小麦抗旱田管活动。
同时要求,相关媒体及农技人员要充分利用农民工春节返乡的有利时机,通过电视讲话、广播讲座、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加大小麦春季田管工作的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力度,全面动员广大群众适时开展田管。
(三)开展培训,强化服务。
一是基础农技人员及时开展培训,因苗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偏旺苗、壮苗和晚弱苗,制定不同的田管方案,提高田管工作的针对性,防止一刀切。二是搞好服务。发挥专家技术优势,广泛开展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讲座与培训,组织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划片包干,到生产一线,把各项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再发动,再部署。近期我县将相继召开全县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将对小麦春季田管及春耕备耕工作进行重点安排和部署,制定目标,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田管理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二)全面启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目前,正在研究
制定《灵璧县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实施方案》,下一步,将按照方案的要求,全面启动,扎实推进,确保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三)加强“三情”监测及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春季是各种病虫草害多发的季节,一定要搞好测报工作,县农委将安排专门人员,采取“四定”(定对象、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的办法,开展“三情”(苗情、土壤墒情、病虫情)监测,并建立专家组定期会商制度,结合“三情”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意见,指导面上工作开展。同时,及早备好药剂、药械,实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的防治要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重点做好返青拔节期病虫害的防治。
(四)切实抓好关键技术的落实工作。一是进一步抓好化除化控,对未进行化学除草的田块要立即开展化学除草,3月10日前化学除草工作要全面结束;对播种早、群体大、长势偏旺、有倒伏趋势的高秆品种,在拔节前进行化控,控制旺长和防止后期倒伏。二是抓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和麦蜘蛛。三是密切注意观察近期低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一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四是切实做好小麦拔节肥追施的物资准备和技术培训工作。
(五)加大宣传、搞好服务。为推进全县小麦春季田管和春耕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全县上下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小麦春季田管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组织和号召农民参与打好小麦春季田管攻坚战。农业部门将按照小麦生长进程,分阶段印发小麦田管技术明白纸,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情、查病虫情,有针对性地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因地、因墒、因时落实好抗灾增产技术。同时切实抓好春耕生产工作,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坚实基础。
第三篇:监测工作总结
监测科2011年11工作总结及12月工作安排
监测科在11月的工作中,不仅保证了采煤掘进的安全生产,同时监测科加大了质量标准化管理力度,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使我矿安全监控行业又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监测科在11月份的工作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监测科在11月份工作中,按照龙煤集团推进的对六大系统建设工作的要求,完成了矿井通讯系统的改造工程,更换了上海华亨HD3000通讯系统,保证了矿井通讯联络的稳定性能。
2、按照局的要求,在监控系统上附增了各种新型设备,其中包含局内重点推进项目,如智能语音风门等。其投用数量及安装使用情况,在生产中都得到了切实的作用。
3、对井下进行了全面大检查工作,检查项目包括分站、各类传感器等,检查出的问题及隐患10余处,全部实行现场整改制度,为实现监测系统零隐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监测主、备机进行了具体的系统维护工作,保证了井下传输上来的数据与监控中心的数据传输更为及时准确。同时更换了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已能在停电时满足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的需要。
4、加强了地面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工作及整套系统的维护工作,维修交换机2台,修复摄像头3台,地面新铺设光缆1千余米.视频监控系统自安装投用以来效果显著,有效的保证了煤矿资产、设备、公共场所设施等防破坏及偷盗行为。
5、本科加大了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达标项目包括监测系统,通讯电话,人员定位,束管监控,达标面覆盖全井.同时对各采掘队组传感器线路,分站、排版、开停馈电传感器等全部整改,达到质量标准化要求.6、响应矿和矿党委的号召,加大五级培训管理力度,加大岗位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加大员工自身的安全理念。并且每周由本单位组织进行考试,进行岗位基础知识培训,月末由科领导亲自现场考问,并且采取奖头罚尾的方法,以此来鼓励我们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员工自身的岗位素质。2011年12月份工作安排
1、保证各采掘队组的正常搬家时监控系统的安装回撤工作和通讯电话的安装工作。
2、加强瓦斯监控系统管理,降低传感器的误报率,力争达到零误报。
3、加强甲烷传感器的调校工作,保证传感器灵敏可靠。
4、计划12月对全矿地面网络进行环网工程,为数字化矿山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东保卫矿监测科 2011年12月24日
第四篇:监测工作总结
本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结
本监测工作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井场区、连接道路区、集油管线区和站所区进行水土流失现象监测,其中以建设期和运行初期为监测重点,紧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紧密配合建设单位监督管理绿化工程措施建设,积极做好水土流失监测,不断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了解工程进度情况与监督绿化措施完善情况和项目进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进展完成情况
(一)扰动土地面积情况
1.其中井场区总扰动面积为17.79平方公倾,现已完成13.81平方公倾;
2.其中管线区总扰动面积20.66平方公顷,现已完成11.06平方公倾;
3.其中站所区总扰动面积16.43平方公顷,现已完成5.5平方公顷;
4.其中连接道路区总扰动面积39.12平方公顷,现已完成20.16平方公顷;
(二)取土、弃土(石、料、渣)场数量
该项目现开挖取土场67个,弃土场32个。大部分无治理绿化措施,且具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三)取土(石、料)情况 1.井场工程区的总取土量为24.50万立方米,现已完成22.74万立方米;
2.管线工程区的总取土量为17.60万立方米,现已完成6.47万立方米;
3.站所工程区的总取土量为8.60万立方米,现已完成2.62万立方米;
4.道路工程区的总取土量为36.00万立方米,现已完成22.42万立方米;
(四)填方(石、渣)情况
1.井场工程区的总填方量23.77万立方米,现已完成18.65万立方米;
2.管线工程区的总填方量17.60万立方米,现已完成6.50万立方米;
3.站所工程区的总填方量9.40万立方米,现已完成3.20万立方米;
4.道路工程区的总填方量41.30万立方米,现已完成24.39万立方米;
(五)水土保持工程进度 1.工程措施进度
1>土地平整总面积为29.63平方公顷,现已完成18.99平方公顷。
2>水平阶整地面积为7.52平方公顷,现已完成4.82平方公顷。2.植物措施进度
1>紫花苜蓿的总面积为20.16平方公顷,现已撒播17.75平方公顷。黄花菜已栽种0.76平方公顷。3.临时措施
1>井场:洒水降尘19次,用水1900立方米。2>管线:彩条布占盖1.01万平方米。3>站所:土工布占盖0.56万平方米。
4>道路:彩条布占盖0.45万平方米。
二、监测工作的内容、方法与监测点布设 1.监测内容
(1)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主要包括:①影响土壤侵蚀的地形、土壤、植被、气象、水文等自然因子及工程建设对这些因子的影响;②主体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施工工艺和方法,工程建设扰动地表面积,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弃土(石)、项目区林草覆盖率。
(2)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危害的监测:主要包括工程开工至设计水平年的水土流失状况监测;水土流失量变化情况;水土流失程度变化情况;对工程建设区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危害情况等。
(3)水土保持措施执行情况的监测:主要是监测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的进度、数量、规模及其分布情况。
(4)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监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重点是监测项目区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否达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要求。主要包括防治措施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率;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为了给项目验收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和依据,监测结果应把工程的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覆盖率和植被恢复系数等衡量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六项指标反映清楚。
2.监测方法
水土保持监测方法采取面上调查监测、地面定点观测与场地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监测内容要求,布设监测小区,定时观测和采样分析,获取监测数据,同时在监测点周边选择对比小区进行平行观察,同时与同类型区平均水土流失量进行对比,来验证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其水土流失情况。
(1)调查监测:包括样方调查法、普查法、观察和访问法。对项目区地形、地貌、植被的变化情况、工程占用土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工程挖填方数量,弃渣及堆放面积等项目的监测采用普查法,并结合设计资料分析的方法进行;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的评价采用普查法结合访问法进行;对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及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等项目监测采用样方调查结合巡视量测、计算的方法进行。①植被状况监测:在水保方案实施前和实施末各观测一次。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林草生长量、林草植被覆盖度、郁闭度(乔木)、林下枯枝落叶层等。采用样方进行调查时,样方投影面积大小设置为:乔木林20m×20m或采取标准行,灌木样方为5m×5m,工种草1m×1m,每一样方重复3次,记录测定方法、林草生长情况、成活率、植被恢复情况及植被盖率。②防护措施的效果及稳定性监测:采取观察法,并结合定点测量法。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规定进行测算;扰动土地面积及治理情况、减少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情况、拦渣率、林草措施的覆盖度等效益通过调查法进行。
(2)场地巡查:主要对堆放在沟道的弃土渣场、周边有来水的陡立和破碎工作面等进行巡查。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巡查应结合地面调查和专家估判,发现问题随时登记,并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3)定点监测:主要对水土流失量变化及水土流失程度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
3.监测点布设
本次建设期布设临时监测站点12个,运行初期布设永久监测站点14个。
临时监测站点的监测范围分别为:井场挖方边坡监测点位2个,道路挖方边坡监测点位2个,井场填方边坡监测点位2个,道路填方边坡监测点位2个,集油管线临时堆土区监测点位2个,坡耕地、林草地等周边原地貌监测点位2个;长期监测站点的监测范围分别为:梁峁顶井场监测点位2个,梁峁坡井场监测点位2个,站所道路截水沟监测点位2个,集油管线监测点位2个,井场植物护坡监测点位2个,道路植物护坡监测点位2个,站所绿化监测点位2个。
三、公司组织职员进行培训和自我专业技能提高学习
一公司开展了监测业务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目标。特别重视专业监测技术水平能力的提高,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学习、监测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的学习,不断提高监测专业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强化监测制度规程。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监测行业技术标准开展监测学习工作,熟悉监测方法与规范,努力提高监测知识层面。
三是强化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修订、完善监测制度,加强技术资料和仪器培训,建立监测资料档案,保证监测报表的准确性、公正性。
四是对监测人员进行实地培训。通过现场指导学习,使监测人员了解监测规范的内容与监测方式,能够更好的把握水土流失现象的类型、面积、强度、危害,从而更好地测定水土流失,分析水土流失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评估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为今后的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下一计划
2015年各项监测工作基本完成,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仪器设备缺乏、老化、落后,经常因为仪器设备的原因影响了正常监测服务工作,目前现有仪器老化已不能满足对地形、地貌的测量,且在监测和测量方面人员不足,严重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为下一工作的开展带来影响。
在下一年中,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切实履行职能,积极应对下一的各项监测、测量工作,充分发挥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完善制度、严格规范,认真做好监测、测量工作。并且创建一个团结一心、勤奋努力、艰苦奋进的强大团体。力争使下一的监测、测量工作出新面貌踏上新台阶。
第五篇:监测工作总结
八月份工作总结
地铁工程施工是在地下进行,施工不可避免扰动地层,引起的地层变形会导致地表建筑的破坏。因此,地铁隧道施工要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别是在地面建筑设施密集、交通繁忙的城市中进行地铁隧道施工,对于地铁掘进过程中对土体的扰动,可以通过施工监测及时预测地层变形的发展,控制地下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监测的主要范围是:隧道线路及外缘两侧范围内的地面建筑物、地面及道路。每次观测数据相互比较,从而计算其沉降量,为盾构施工设定各参数提供依据。同时也相应的增加检测频率,确保监测结果的及时可靠。
一、地表沉降
基点埋设。首先,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内;必要时应埋设至少两个基点,以便基点互相校核;基点的埋设必须牢固可靠,基点应和附近监测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基点应埋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便利于观测。
沉降值计算。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监测点的高程差,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
二、建筑物的沉降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周围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随时了解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便于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变形控制在建筑物安全警界值内,保证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监测点的埋设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测点基本布设在被测建筑物的角点上,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同时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受到破坏。
三、建筑物的开裂
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必然导致结构物产生裂缝,如发现裂缝,将裂缝进行编号并划出测读位臵,同时密切关注是否有裂缝的产生,并跟踪观测。
施工监测是地铁施工的眼睛,在整个工程中举足轻重,施工安全极为重要。对于本工程而言区间在城市道路下方推进、对周边楼房等重要建筑物有一定影响。因此,须有针对性地对监测重点进行及时观测,及时反馈,充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