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先队工作原理》复习(大全)
《少先队工作原理》期末复习要点:2013.6
第一、全国、上海少先队工作重点与热点、发展趋势
一、关于开展“美丽少年梦”主题活动的通知
习近平:“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二、全国少工委部署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活动内容:
一是“讲述中国故事”活动
二是“体验中国发展”活动
三是“讨论中国现象”活动
四是“漫游中国未来”活动
五是“中国梦好少年”争章活动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
1、充分认识加强少先队活动的重要意义
2、准确把握少先队活动的总体要求
3、切实加强少先队活动保障
四、关于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通知
五、全国少工委六届四次全会工作报告
第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
一、我们的队名
中国少年先锋队
二、我们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
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直接领导我们队
三、我们队的性质
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四、我们队的目的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五、我们的队旗,队徽
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是我们的队旗.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红旗象征革命胜利. 五角星加火炬和写有“中国少先队”的红色绶带组成我们的队徽.六、我们的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电影《英雄小八路》插曲,作词:周郁辉作曲:寄
明)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国家,爱人民,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为着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七、我们的标志
红领巾.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每个队员都
应该佩戴它和爱护它,为它增添新的荣誉.八、我们的队礼
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它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九、我们的呼号
“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
十、我们的作风
诚实、勇敢、活泼、团结
十一、我们的队员
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
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 队员入队前要为人民做一件好事.要举行入队仪式. 队员是少先队组织的主人,在队里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可以对队的工作和队的活动提出意见和要求. 每个队员都要遵守纪律,服从队的决议,积极参加队的活
动,做好队交给的工作,热心为大家服务. 优秀的少先队员可以由队组织推荐作为共青团的发展
对象. 队员由一个大队转到另一个大队,要带上队员登记表,到
新的大队报到. 超过14周岁的队员应该离队.由大队举行离队仪式.十二、我们的入队誓词
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
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十三、我们的组织
在学校,社区建立大队或中队,中队下设小队. 小队由5至13人组成,设正副小队长. 中队由两个以上的小队组成,成立中队委员会,由3至7
人组成. 大队由两个以上的中队组成,成立大队委员会,由7至1
3人组成. 小队长和中队,大队委员会都由队员选举产生.半年或一
年选举一次. 大队和中队委员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队长,副队长,旗手和学习,劳动,文娱,体育,组织,宣传等委员.十四、我们的活动
举行队会,组织参观,访问,野营,旅行,故事会,开展文化科
学,娱乐游戏,军事体育等各种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以及参加力
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十五、我们队的奖励和批评
队员和队的组织做出优异成绩的,由队的组织或报共青
团组织给以表扬和奖励.队员犯了错误的,队组织要进行耐心帮
助,批评教育,帮助改正.十六、我们的辅导员
由共青团选派优秀团员或聘请思想进步,作风正派,知识
丰富,热爱少年儿童的教师以及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来担任.他
们是少先队员亲密的朋友和指导者,帮助中队或大队委员会进
行工作,组织活动.十七、我们队的领导机构
全国和地方各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是全国和地方少先队经常性
工作的领导机构,由同级少先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代表大会原则上每五年召开一次.第三、全国第六次少先队代表大会主要精神
1、特点:坚持少先队组织属性,实现少先队根本任务是本次少
代会的主题词
2、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
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要特别注重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灌输培养少
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3、五年工作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
导,在共青团带领下,坚持团教协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牢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把握少先队的组织属性,履行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基本职能。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
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主
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竭诚为少年
儿童健康成长服务。
——必须始终坚持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加强基层组织建
设,活跃基层工作,增强基层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必须始终坚持把少先队辅导员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力量,突出
专业性和职业化特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发扬优
良传统,积极探索当代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增强工作的普遍性、适用性、针对性。
第四、少先队代表大会议程
1、宣布大会开始(少先队仪式出旗,唱队歌)
2、团总支书记向大会致贺词
3、作少代会工作报告
4、校长答复提案
5、宣读决议,表决
(宣布选举结果、领导给大队委员授队长标志、大队委员宣
誓、新一届大队委员代表讲话)
6、校领导讲话
7、呼号
8、退旗
9、宣布大会结束
第二篇:《德育原理》复习
《德育原理》
一、简要回答
1、在德育中指导学生品德修养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
答:(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选择什么样的修养方向,决定人思想性质,我国的德育。一定要牢牢坚持个人修养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倡和鼓励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道德要求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养,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帮助学生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修养方向。如果只注意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需要而忽视他们自我修养的方向性,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性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修养的方向,经常分析和研究学生自我修养状况,对缺乏正确修养方向的学生应予以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划清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自我修养与剥削阶级、与人文主义的“自我完善”的界限,使学生按照社会主义要求来自觉进行修养。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避免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能产生积极作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而这种修养不能离开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能离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交往。因此,要善于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和投入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积极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与交往,积极投入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去,使学生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增强他们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修养的自觉性。(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善于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2、教学德育功能乏弱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观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一种表现是,把教学单纯理解或看成传授知识的活动,把教学表征性的方面当作了教学的实质,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以多方面课程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为其主要表现特征,以促进人多方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规范性的教育活动。这种对教学的理解是及其片面的,在实践上必然会降低或窄化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也自然谈不到德育功能。另一种表现是功利化的教学取向,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观,导致实践上的教学极为重视如何能给个人带来利益的观念和知识技能,其结果是教学中的德育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和道德文化。
二是德育工作习惯及评价习惯上的片面性。运动化、活动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我国德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活动对学校德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贬低活动、忽视活动不对,但德育工作总是习惯于高活动,甚至把它唯一化,而忽视教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三是体制上的条块分割。现在中小学校普遍没有教务、政教和总务等职能部门,这种体制对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影响的。这在管理上是无可非议的 , 但这难免不使教学和德育成为问题。按理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全校的共同任务,但说是这样说 , 而实际上却难以如愿。
四是教师工作评估导向上的片面性。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 , 教师评职、晋级的条件、标准得到一定改进 , 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教学方面的指标比较硬,具体 , 可衡性强。而德育方面的指标则比较笼统模糊 , 可衡性差。这种教学指标硬、德育指标软的状况 , 使一些学校在对教师工作评价上自然比较注重可比性强的教学指标 , 教学指标也无形中成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方面。而德育方面的指标由于笼统模糊而受到忽视 , 成为评价教师的虚软的、非主要的方面。
五是教育力量利用上的偏差 , 过多重视班主任作用 , 忽视挖掘利用广大教学人员作用的发挥。
3、开放式德育及其特点?
开放式的德育并不意味着反对在校园内(或班级内)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意味着什么活动都要搬到校外(班外)去进行。其实,开放式的德育产不否认学校教育,只要外不要内。它是指在力量参与、信息交流与沟通、活动领域、实施过程、组织网络、管理工作等方面有内有外、内外结合的一种教育思想及工作方式。
特点为:德育工作不是自我局限在本校范围内,而是有内有外。既有向外展开,又有向内引入。不是封锁外界现实的影响,无视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求得内外影响的一致性,通过内外结合来控制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来影响学生。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德育并不是反对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反对单纯在校内或单纯在校外的片面做法,重视内外的一致与结合。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树立正确的开放意识十分重要。
4、如何确立班级目标才有利于它更好地实现?
目标的确立应根据教育目的,要符合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班集体的目标必须体现马卡 连柯说的“前景路线”原则。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使学生看到前途和充满希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远目标。但光有长远目标是不够的,因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过程,一定时期内很难看到效果,这反过来又会减弱学生的奋斗情绪,降低积极性。所以还应注意设立近期的、经过大家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把学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或阶段目标,这样的目标能使人在短期内看到成效。能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尽早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增强信心和勇气去实现下一个目标。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目标的提法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要鲜明、准确具体生动,富有吸引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5、德育方法的总体把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方法的有效性,应在整体上注意以下问题:
(1)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引导的思想作指导。启发引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探讨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行为准则。
(2)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好制约方法有效性的因素。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不正确的教育观、僵化甚至对立的师生关系、不遵守方法运用的基本规则,运用方法时缺乏灵活的机智都会影响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在教育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和尊重受教育主体的积极主动性,避免强制和压服,把方法的运用建 立在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3)要处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古往今来,德育实践的发展使它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方法,这其中一些反映德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今天的德育应予以借鉴和继承的,那种借方法的时代性而否定传统方法的借鉴性和继承性的虚无主义是错误的,反过来说,那种以传统方法继承性为由而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不主动探索创造新方法的保守主义也是不对的。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注意把方法的继承性与创新结合起来,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4)要重视和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因为,制约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它决定了运用多种方法的必然性。解决人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绝不是孤立地使用某一方法就能奏效的,各种方法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但也都它们自身的局限性,要使每一种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需要有其他的方法与之相配合。
(5)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科学的方法论不仅含有各种类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含有科学的方法论,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事物的质变量变、对立统一等,这些对于我们进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都是在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6、为什么说教育爱具有陶冶价值?
教师尊重关爱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良好的陶冶作用和示范作用。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之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相长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从教师这方面来说,他除了从学生那里觉识自身教之所长教之所短和学生的长处外,他自身许多良好的言行和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人格陶冶等,教师的这种态度和行为能对学生的为人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尊重关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
7、德育原则及其基本特点和作用?
德育原则是处理德育过程中各种各样关系和矛盾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它主要针对德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回答“为什么要这样”、“该怎么这样办”的问题。德育原则反映人们对德育工作的主观认识。但这种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规律、德育实践及其经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特点:
一是时代性,一定的德育原则是与其所处的社会要求、教育目的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二是理论性,德育原则指导实践但并不是实践本身,它是对德育实践某一问题或一般问题加以处理和解决的理性要求,具有明显的理论色彩,体现出一定的德育观念。三是规范性,德育原则不仅反映德育工作观念,而且还为怎样把观念变为有效的实际行为提出一般的要求。
作用:
一是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德育不仅反映社会及其教育目的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正确反映。因此,它对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作用。德育原则不仅能为人们处理、解决各种关系和矛盾提供一般的策略性要求,而且还反映出一定的德育要求、德育思想、德育价值取向等。能为检查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评价依据。依据德育原则来评价德育工作,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8、品德评价法及其必要性?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人对自身思想品德行为的调节或认定,不仅是依据主观上的自我认识,而且常常是依据客观外界的评价来进行的,由此,使得品德评价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其思想品德行为经常带有不稳定性。他们自身的长处或不足,需要经常予以评价才能获得强化或矫正。思想品德评价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
品德评价法的功能在于:使学生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了解、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强化学生的积极因素,矫正和克服消极因素;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
9、对德育管理进行教育性强化的必要性?
管理的教育性强化,即指在管理中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工作来增强管理的成效,达到管理的目的。
必要性表现在:
一是管理中的教育性强化,这是一般管理学意义所具有的基本原则。在一般意上认为有效的管理,不只是强化各种规范规章,不仅是进行各种监督检查和奖惩等,也包括运用教育手段,来使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种必要的管理规章和要求、措施等,来使人对这些产生内在的认同或接受,调动人的内在积极自主性。教育性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所强调的重要管理原则,并把它看成是体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是德育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于教育的管理,它是以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健康成长为目的。这样的管理,要实现它的教育目的,其过程理应充满教育的意义。不注重教育性或失去教育性,德育管理也就背离了它“服务于德育”的目的。
三是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固然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特别是身心发展处于不稳定不成熟阶段的青少年,但并不意味着这是最有效的或一定是有效的。如果教育对象对所要求的规范没有内在的真正认识和理解,如果教育对象对外在的规范要求心有抵触或误解,即使不断加大对遵守规范的检查监督或惩处的力度,也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品质得以良好的形成。
10、为什么说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活动,其教育性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上看,教学是手段性的,教育是目的性的。
其次,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要求,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目的,在其表述上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把对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主体部分来加以突出,总是构成教育目的的主体部分。
再次,从教学活动进行的内容来看,教学内容虽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的思想性、道德性、情感性、智慧性、文化性、审美性以及价值性等,这使得教学的进行必须要有教育性,要体现教育性。这其中也就自然包含德育性。
第四、从教学中教育者的使命和实际言行特征来看,教育者承受着社会所赋予的育人职责,这种委托要求教育者并不只是在知识、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道德、智慧、情感、审美情趣、文化素质、价值态度等方面要对受教育者给予实际影响和引导。
第五,从社会的意愿来看,教学的教育性无不是社会的意志所使然。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社会就早已按照自己的意志(培养为本社会服务的人),把对人品德方面的要求赋予给了教学,这在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回顾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人类早期的教育无不具有德育的性质,即使在其之后到现在,社会也依然按照自己的意志,赋予教学许多的德育使命和内容,把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社会的意志不仅赋予教学的教育性,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对教学是否具有教育性、体现教育性具有监督职 能。放弃或违背教育性的教学,总是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根本所在。
11、教育的人道化及其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人道性,在总体上说,是指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过程等方面人道性体现和要求,从教师对教育人道性应有的体现来说,教育人道性主要指教师在教育目的上对良好人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追求,和教育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具有这样几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二是关心学生,把学生的痛苦或不幸以及他们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放在心上,关注他们生活的冷暖、学习的进步以及他们做人的好坏,为他们良好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三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寄予良好的期待,而且还能以爱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给以全身心的投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在学生身心和利益受到危害时挺身而出,敢于同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四是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能因身为教师而在学生面前盛气凌人,或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遇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压制学生。要认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性,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一视同仁,不以出身贵贱而喜欢一部分学生或厌恶另一些学生。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是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和教师)来体现的,因此,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实质上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教育者如不按上述要求去做,则是职业道德低下的表现。如果违背了上述表现,则是不道德甚至是非道德的表现,必将遭到人们的谴责。这方面的问题在上一章中已有所体现,这里不做叙述。
12、搞好学校德育管理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德育的管理性强化不可忽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德育思想观念的强化,包括使全体教育者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价值观。使教育工作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进取精神。二是强化完善德育组织系统,处理好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之间有分有合,分则各负其责,各有特点;合则目标一致,相互配合。三是德育机制的强化,包括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和规范,建立公正公平的奖惩机制,良好的检查评估导向机制,校内外新影响的沟通协调机制等。机制的强化应在活化上下功夫,同时要赋予它公平公正的品质。四是德育队伍的强化,除明确目标职责,注重德育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坚持正确的导向外,还应注意主动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五是强化德育的研究探索,以科研带动和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
13、德育目标及其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德育目标,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品德培养的基本(或具体的)要求,是一个国家(或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德育目标总是带有综合性。从实际的讨论来看,德育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目标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提出的总体德育目标,是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都应遵循和把握的总体原则。广义的德育目标是指对德育活动既具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要求的目标领域(也可称为目的领域)。具体表现为含有层次结构的目标系列,各层次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一是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了德育的社会性质——品德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德育要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人,指明了德育的方向。如果违背了这种性质,偏离了这一方向,代表社会的相应管理机构就要对此加以纠正。
二是对所要培养的素质有质的规定性,即具体规定着培养什么样的品德,表明对品德素质的明确要求。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使它对德育活动的要求带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把握德育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14、德育意识及其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德育意识即指人对德育工作的主观映象、想法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它反映德育这一社会存在,同时对其又具有反作用。它源于人与德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又随德育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并对德育工作给予各种不同的影响。
德育意识对德育工作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使德育工作者能够从实际工作中引出的观念、思想、规则等来指导、计划自己的行动,引导德育工作方向、确定活动意向、预见活动未来。使德育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15、德育队伍管理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德育队伍是德育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德育队伍管理重要的是搞好德育队伍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建设德育队伍要树立新的德育队伍观。旧的德育队伍观仅仅把队伍局限在班主任或学校范围内,难以适应改革开放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中,学校德育队伍要体现层次性(既不仅要有工作队伍、教育队伍,还要有领导队伍和管理队伍)。在校内重点建设好能够自觉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队伍。因为在学校中,全体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骨干,这是始终要把握住的。在校外,要特别注意搞好家长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与管理除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明确责任制、建立班主任工作规范或条例等)外,还要经常对他们的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进行检查,考察他们的育人素质。德育队伍管理要重在调动人们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不仅要教育启发他们自觉工作,还要主动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爱护他们。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评估导向,活化激励机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估教师工作的一项硬性指标。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激励工作人员奋发努力地工作。
16、陶冶教育法及其必要性?
所谓陶冶,汉语的本意为制陶器和炼金属的方法,后被移用教育中,比喻对人的品格给予有益的影响。陶冶教育法就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人给予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必要性表现在:人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情境,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情境总是不断地给人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常常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环境或情境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注意利用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国古代就非常注意利用这一方法,不少人主张,培养德行要“熏清陶染”,“潜移默化”“陶冶而成之”。
17、班级德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1)良好的人际氛围(2)正确的舆论
(3)领导核心和骨干富有影响力(4)心向一致的努力态势(5)健康的文化情趣(6)活动的开展有序和谐
二、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学校的德育,不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观点,而是分析道德的方法。(正确)
2、只有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各项活动中的德育,才是开放式的德育。(错误)
3、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正确)
4、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错误)
三、问题分析
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为,大多情况下,压服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只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坚持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我国教育性质的具体体现。
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使青少年成长所必需。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与“两极”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既可能接受正确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又可能接受不良影响,养成坏的或不好的行为习惯。他们的特点是,既然富于理想,又注意实际;既品德高尚,又不拘小节;既勇于独立思考,又容易盲目信从;既然理智沉稳,又易感情冲动等等。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就应予正面教育和疏通引导。
2、中外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长善救失(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请你分析这是为什么?
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原则克服消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学生思想内部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他们自身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二者之间强弱状态的不断变化,导致人思想品德表现有所不同。当积极因素得到增强,并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时,消极因素就会受到抑制或被消除,人的思想品德就会向健康的方面转化和发展。反之,积极因素就不能很好地主导思想品德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良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实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积极体验,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3、古语有“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之说,值得教育思考。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正面教育除了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及良好的榜样去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外,还要对学生思想行为给予正面强化,即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对学生积极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赞赏。正面强化,不是不要批评处分,德育中批评处分是不可少的。研究表明,正确使用表扬奖励的手段比批评处分更容易促进学生的上进。古人“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数子十过”易使其灰心丧气,因为他会有“他已把我看扁了”之感。“奖子一长”可使其振奋向上。因为他会有“他已对我寄于很大希望”之感,“他十分理解我”之感。所以,进行正面教育也应注意以表扬奖励为主,并力求在表扬奖励的基础上使学生内心发不断进步的动机,产生高尚的追求。
4、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请你分析这是为什么?
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和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因为除教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德育途径,如生活实践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以及专题性的德育活动,还比如隐性的德育途径也很多,它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
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 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6、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
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
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体现尊重关爱学生的人道性要求,并不是反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过错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处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是需要一定的批评甚至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的。要把对学生必要的批评或处罚建立在尊重关爱的基础上,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不侮辱学生的人格,不损伤学生的自尊,不伤害学生的情感,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和希望,使学生认识到过错的不合理性,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样的批评或处分才是具有人道性的道德表现;在履行教育职责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不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自觉维护。教育爱内含的人道性规定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人道性,爱也会变成鞭挞人性,摧残人性甚至是残害人性的凶手,这已是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
7、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德育有法,但无定法,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德育方法都会因时间、地点、条件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此时有效,彼时无效,或此时无效彼时有效。这便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而富有机智地选用德育方法,并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意外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能够恰当判断灵活处理的一种能力。
教育机智对德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在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中,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判断,采用因地、因时、因人而宜的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
教育机智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一种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随机应变的变通力,及时果断的调控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密不可分,即第一,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形成的前提;第二,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灵活地处理好各种事件;第三,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时产生教育机智的源泉。
四、案例分析
1、新学期开始了,刚参加工作的宇婷老师被安排做初一(3)班的班主任工作。怎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她向一位多年做班主任的教师请教。这位班主任告诉她:“必须对学生严厉点,特别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能给他们好脸,越给他们好脸他们就越不像话。学生要是不怕你,这个班就什么都干不好。” 请分析:这位班主任的话能使宇婷老师做好班级的教育工作吗?为什么?你认为班主任怎样对待学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答:不能使这位新教师做好班级的教育工作。因为,因为前一位教师的话违背德育原则,即使她的话是好心和好意,在实践是是绝对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尊重信任学生。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成人感(或者说独立性)增强。这一时期,他们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并力求与成人平等,要求独立自主。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个性、尊严以及建议和意见,也比较爱接近在这些方面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能够与之倾心交谈,并乐于接受那种别人所给予的尊重和信任的帮助、劝说等等。相反,对于那些不尊重、不信任、不理解他们的人或事,常常抱怨、不满、甚至会以各种方式加以对抗等。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能够深刻体察到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学生,正确地理解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来源于热爱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班主任,应当热情关怀、爱护、尊重他们每一个人,而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好坏、是否遵守纪律来决定对他们的态度。要做到尊重学生,班主任还应具有自制力,站在教育者应有的高度上,对学生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理智地考虑解决办法,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
9、18”是什么日子……等。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五、联系实际论述
1、教育爱的有效实践为何需要用理性来加以把握。
教育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不仅是保持爱的道德性所必需,而且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所必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爱都具有道德意义,都能达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如果在教育中,当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被理智所驾驭,不能保持它的真善美的道德本性的时候,这种爱就会失去教育作用,而且还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这说明,爱也具有二重性,即现实中,既存在含有真、善、美的高尚的、积极的爱,也有偏狭、庸俗的、消极的爱。只有那种充满真善美的爱,才是培养良好品德的费沃土壤,照耀美好心灵的阳光,才能陶冶人高尚的情操。而要保持爱的道德价值,使它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就必须保持爱的理智性和爱的纯洁性。教育爱的理智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性和明智的,而不应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力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冲动的爱缺乏理智的驾驭,难以保持他的一贯性和稳定性,犹如夏季风雨反复无常。有的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而且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在爱中缺乏一贯的教育性,放松教育,甚至放任,这就是溺爱。这种爱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因为它不能使学生自身的缺点、毛病得到克服,而且有可能带来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已为许多事实所证明。二是因爱而过分苛刻地要求学生,达不到要求就严厉批评、训斥甚至进行各种形式的惩罚,这就是苛刻的爱。这种爱表面上看是对学生很负责任,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但“爱之深”,往往会带来“恨之切”的行为,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伤害和对他们人格的漠视,使教育失去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总之缺乏理智的爱,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教育上都难以带来良好的结果。爱的理智性要求教师队学生的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对学生爱的情感和行为,要富有冷静的判断、耐心的期待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事实证明,这种理智性对不断增进教育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篇:数据库原理复习
1.请写出SQL Server 2000中的六种约束。
主键约束,唯一键约束,检查约束,默认值约束,外键约束,级联参照完整性约束
2.在关系模型中,有哪三类完整性约束?
实体完整性:体现在实体的唯一性上,在一个关系R中,设属性A是它的主
关键字的组成部分,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
参照完整性:本关系的某一个非主属性值,必须等于另一个关系的关键
字的值;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针对某一具体数据库的约束条件,由应用环境决定,它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3.数据模型由哪三部分组成?
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
1.创建一个名为“产品”的数据库,其包含一个主文件和一个事务日志文件。主文件的逻辑名为“产品销售_data”,物理文件名为“C:产品销售_data.mdf”,初始容量为10MB,最大容量是20MB,每次的增量是10%。事务日志文件的逻辑名为“产品销售_log”,物理文件名为“C:产品销售_log.ldf”,初始容量是2MB,最大容量不受限制,每次的增量是2MB。
CREATE DATABASE产品
ON
PRIMARY
(NAME=产品销售_data,FILENAME='C:产品销售_data.mdf',SIZE=10MB,MAXSIZE=20MB,FILEGROWTH=10%)
LOG ON
(NAME=产品销售_log,FILENAME='C: 产品销售_log.ldf',SIZE=2MB,MAXSIZE=UNLIMITED,FILEGROWTH=2MB)
2、打开“产品”的数据库。
USE产品
3、将“产品”的数据库改名为“产品销售”的数据库
EXEC sp_renamedb产品, 产品销售
4、删除“产品销售”的数据库
DROP DATABASE产品销售5、2)、产品编号、销售商编号都是外键,其中产品编号参照表“产品信息”的产品编号属性,销售商编号参照表“销售商信息”的销售商编号属性。
CREATE TABLE 销售
(产品编号 CHAR(6)references 产品信息(产品编号),销售商编号 CHAR(6)references销售商信息(销售商编号),销售时间DatetimeNOT NULL,数量Int NOT NULL,PRIMARY KEY(产品编号,销售商编号)
6、已知有学生信息表:STUDENT;课程表:COURSE;成绩表:SC
1)、向SC表中添加一条记录(’ 9309119’,‘EE-201’,90.5);
INSERTSC
VALUES('9309119','EE-201',90.5)
2)、删除SC表中学号为9309120的记录;
DELETE SC
WHERE SNO='9309120'
3)、把所有课程的学分都改为4分;
UPDATE COURSE
SET CREDIT =
44)、把学号为9104421的学生的身高改为1.83;
UPDATE STUDENT
SET high=1.8
3WHERE SNO='9104421'
5)、查询COURSE表中每门课程的课程名称、学分;
SELECTcname,creditFROMCOURSE
ORDER BYCREDITDESC
6)、查询所有男同学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no,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ex='男'
7)、查询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成绩。
SELECT sno,cno,grade
FROM sc
WHERE grade>90
8)、查询至少有一门课的成绩在80分以上的男同学的学号;
SELECT sno
FROM student A
WHERE exists(SELECT *
FROM scB
WHERE A.sno=B.sno AND grade>80)
9)、求各门课程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SELECT sno,max(grade),min(grade), avg(grade)
FROM sc
GROUP BY sno
10)、查询欧阳美龄选修的课程名称和成绩,结果按成绩降序排列;
SELECTcname,grade
FROM student A,course B,sc C
WHERE sname='欧阳美龄' AND A.sno=C.sno AND B.cno=C.cno
11)、查询身高大于李惟德身高的学生的姓名。
SELECTsname
FROM student
WHEREhigh>(SELECT high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李惟德'
12)、求选修了全部课程的学生学号、姓名
SELECT sno
FROM student
WHERE(select distinct cno
FROM sc B
WHERE A.sno=B.sno)
=(SELECT COUNT(*)FROMcourse)
1.实体间的联系可分为三类1:1(或一对一),1:N(或一对多),M:N(或多对多)
2.E-R模型的组成要素包括: 实体,属性,联系。
3.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称为: 主键
4.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规范化也就是要求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规范条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 不可再分的数据项。
5.四种专门的关系操作是:选择、投影、连接、除。
第四篇:机械原理复习建议
看专业课,首要重点是一定要打印一份大纲,对着大纲看,考什么,看什么,会省很多时间!!再着,课本很重要!!在整个复习过程是贯穿始终的!而且基本每年真题当中都会有课后习题重题!对于不会的重难点,就是重复的看,再做配套练习!千万不要怕!学习就是重复的过程!真题首先是要会做,其次要做的快!
先讲讲我当时的大概复习过程和感受。前期:
由于跨考5月份开始看的第一遍专业课(本专业的建议7月左右份开始看),当时每天看2-3个小时。大概五十天左右看完的第一遍。看完之后很是受伤,各种不懂。什么速度加速度、凸轮的反转法,等等好多不懂。还有就是开始看的时候,没有打印大纲,课本基本是从头到尾都看来,各种蛋疼啊!所以,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打印大纲!看第一遍的时候课后习题大部分都没做,选择性的做了部分(课后习题难度大,后期一定要都做做!),前期主要选择性了做了下西北工大《机械原理 孙恒/陈作模 第七版》 配套的课后习题解析。先是大致的熟悉熟悉整个大概,第一遍复习完之后,有差不多10天左右的时间再回头看了看,重点照顾了速度加速度等等一些之前的不懂的。中期:
在整个暑假的复习过程中,主要做了 《金圣才的机械原理知识精要与真题详解》 还有就是遇到不懂的再回头看看课本。课本是很重要的,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金圣才这本书还不错,不过题量有些大。暑假的时候,每天也是差不多2-3个小时看这本书,先看一遍书,然后就是开始做这本书,然后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再翻翻书。后期:
这个时候差不多是暑假结束开学了,把内部习题集做了做,再看看课本。内部习题集我做了一遍就没看了,感觉参考价值不大,不过也还是要做做的,12年的速度加速度就和往年的题型不一样,和习题集中有类似的。最后就是真题加课本了,关于真题,有几点建议:在14-15cm左右宽的白纸上面练习(直接用A4纸裁),所有的图都必须自己画,考试的时候答题卡也就是这么宽的白纸,(就是白纸!!什么图都没有);工具,建议用大尺子,还有圆规、计算器、橡皮、铅笔,都不能少了;考试的时间段是14:00-17:00,建议差不多就这个时间段练习真题,真题考前50天左右要开始做做了。作图的时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比例问题!!这个很重要,比例做不好就做到纸外面去了,又要返工很浪费时间,我在考试的时候做第二大题的时候就因为比例问题,返工了三次,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作图一定要整齐、干净,按书上的要求来,速度加速度图之中,该虚线就虚线,该实线就实线!!真题当然也不是只做一遍,不懂的地方重点标记,回头看书,最后仍然需要模拟一次,不要以为题目都会了就行了,速度也是很重要的!!考试的时候,做做图,写写画画,时间很快!!
最后,再总结下。前期复习的时候,大家可以直接选做东大的课后习题,其它的资料选做部分,主要是对整个整体有个大概的认识,看书的时候,第一遍用铅笔!便于以后还要看第二遍、第三遍。中期复习的时候,习题做的很多,这个时候要多多的练习,同样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回归课本,不懂的再多翻翻,和同学讨论讨论。后期时候,最主要就是真题加课本了,真题也要反复的做,千万不要眼高手低,前几年的真题确实简单,但近几年的真题还是有难度的!所以要踏踏实实的静下心来做。还有,做的不好,肯定会受打击,但不要灰心丧气!再次总结自己不到位的地方,返回课本!补足短板!还有一点忘了,大家复习的时候要准备一本笔记本,不需要太厚,遇到好的东西记下了,自己做题目看书的时候,有什么想法也都记下了,多多总结!用书:
这两本书是核心!教材直接用左边这本就行了,很不错的一本书,没有必要用南理工的教材,右边的是配套的课后习题解析,基本没有什么错的地方,还有一本蓝色的哈工程出版的配套的课后习题解析,这本书不要用!错的太多!
这本书主要是中期练习的时候用的,题量很大,解析方面还可以,部分有些小错误。第一遍做的时候,重难点也要标记,第二遍回头再重点照顾照顾。
这本书是我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穿插着做的,也还不错的一本书,学弟学妹们也可以做做。
资料书我主要就是做了这些,大家在做的时候千万不能一遍就仍掉了,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再次回头看!查课本!
这个大概就是我(也包括我的战友)当时复习的进程和方法,供大家做个参考。最后复习成果也都还不错,晒个通知书激励激励大家,最后预祝大家考研成功!
第五篇:会计学原理复习总结
会计学原理复习总结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是一切商业、经济活动的语言、准则和根基。
会计本质:是符合限定条件的一种经济管理(会计实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会计的职能:(1)反映职能;(2)监督(控制)职能;(3)参与决策。
会计目标:
一、受托责任观:
主要观点:
1、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向资源委托者提供资源受托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2、提供管理者完成经济管理责任的信息;
3、会计人员应服务于委托者的需要;
4、财务会计报告以委托者为中心。
强调事项:
1、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2、会计信息要客观表达经济责任的履行结果;
3、会计人员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
二、决策有用观:
主要观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会计信息要真实地表述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
2、相关性: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3、明晰性:会计信息应当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理解;
4、可比性:企业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横向的可比性: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纵向的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
要求:(1)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2)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5、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不能仅以发生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而应认真分析交易或事项经济实质并以之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时,依据其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
6、重要性(依赖于职业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要求:(1)对企业经营决策有影响的重要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核算、重点反映;(2)对于次要的交易或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
判定标准:(1)项目的金额:如果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金额较大,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比例,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生较大影响,继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则该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2)项目的性质:如果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则该交易或事项是重要的7、谨慎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充分考虑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
或者费用。否则,会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损害会计工作秩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8、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按照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计量该项财产物资的价值,是该项财产物资的原始交易价格;
2、重置成本:企业在本期重新购置、重新建造其所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所需要花费的现金、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根据交易中买方的市场价格予以估计的;
3、可变现净值:企业全部资产和负债按照卖方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变现价值;
4、现值:企业预期通过使用其所持有的资产将要收到的或偿还负债将要流出的现金流量现值。
5、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1)建立在未实现的交易基础上;(2)不是现实交易的交换价格,而是未实现交易的市场价格;(3)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达成。
会计对象: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客体,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要素: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基本特征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和会计对象具体化,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元素。内容:
静态三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动态三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1)流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2)非流动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负债:(1)流动负债: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2)非流动性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3、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或股本溢价);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利得和损失(其他资本公积);(3)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4、收入:(1)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建造合同收入;(2)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
5、费用:(1)成本;(2)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费、期间费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3)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营业外支出。
6、利润:(1)营业利润;(2)利润总额;(3)净利润。
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其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意义:
(1)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等相关主体的交易和事项区别开来。
(2)是其他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的基础。
2、持续经营假设: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意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
(1)企业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非流动的;
(2)企业对收入、费用的确认才能采用权责发生制;
(3)企业才有必要确立会计分期假设和配比;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历史成本等确认、计量要求。
3、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意义:
(1)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
(2)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3)使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出现;
(4)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5)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配比等要求;
4、货币计量假设: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意义:要求企业对所有经济业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进行计量。
收付实现制:指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权责发生制: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确认基础。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异同比较
1、共同点:都是会计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基本原则。
2、不同点:(1)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收付款项为基本标准确认收入和费用;(2)而权责发生制以权利的取得与责任的承担为基本标准确认收入和费用。
静态会计等式: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静态会计等式成立原因: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来源,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对应相同数额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而一定数额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也必然对应相同数额的资产。资产=权益 ——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会计等式:反映收入、费用、利润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会计等式:反映全部会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一费用)。
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1、只涉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业务的影响;2、涉及收入和费用的经纪业务影响
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可能导致等式左右两边都发生变化,但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会计科目:指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别名称。
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其核算经济内容分类:
(1)资产类(43个):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代理业务资产、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未实现融资收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2)负债类(19个):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代理业务负债、递延收益、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
(3)所有者权益类(6个):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库存股。
(4)成本类(4个):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
(5)损益类(15个):主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以前损益调整。
2、按其核算信息详略程度分类:(1)总分类科目;(2)明细分类科目;
会计账户:依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反映和控制并具有一定格式的工具。
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相当于一个人和其名字直接的关系)
相同点:
(1)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都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的科学分类,目的都是为了全面、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
(2)分类口径一致且结果相同:两者都是对会计要素的再分类,分类的标准和结果是相同的;
(3)具有密切的联系: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设账户。会计账户体系与分类:
1、按账户的经济内容建立:
(1)资产账户:库存现金账户、银行存款账户、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应收账款账户、应收票据账户、其他应收账户、原材料账户、库存商品账户、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固定资产账户、无形资产账户。
(2)负债账户:短期借款账户、应付账款账户、应付票据账户、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应交税费账户、应付股利账户、其他应付款账户、长期借款账户、应付债券账户、长期应付账款账户。
(3)所有者权益账户:实收资本账户、资本公积账户、盈余公积账户、本年利润账户、利润分配账户。
(4)收入账户: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其他业务收入账户。
(5)费用账户:生产成本账户、制造费用账户、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其他业务成本账户、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销售费用账户、管理费用账户、财务费用账户。
(6)利润账户:投资收益账户、利得账户、损失账户。
2、按账户与会计报表关系建立:
(1)资产负债表账户:资产账户、负债账户、所有者权益账户。
(2)利润表账户:收入账户、费用账户、利润账户。
会计账户的级次:
1、总分类账户:指依据总分类账科目设置,用于总括反映某一会计对象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
2、明细分类账户:指依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详细补充说明总账会计信息的账户。两者关系:
1、总分类账户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起着统驭和控制的作用,提供总括会计核算信息;
2、明细分类账户对其总分类账户起着补充和说明的作用,提供具体详细的会计核算信息;
3、二者反映的会计对象和性质相同;
4、在数量上,各明细类账户金额之和等于其所属的总分类账户的金额。
登记方法:遵循“平行登记”原则
1、同时登记:同一笔经济业务,既要记入总分类账户,又要记入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
2、同向登记:总账账户记借方,涉及的明细账账户也记借方;总账账户记贷方,涉及的明细账账户也记贷方;
3、同额登记:记入总账借(贷)方的金额与记入所属明细账借(贷)方的金额之和相等。登记结果:某一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
1、期初:借(贷)方余额 = 借(贷)方余额 ;
2、本期发生:借(贷)方发生额之和 = 借(贷)方发生额之和 ;
3、期末:借(贷)方余额=借(贷)方余额。
第四章、第五章为重中之重,考试占40分!看课本和PPT,从P104——P170!存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
存货数量变动四要素:1、期初结存数;2期内增加数;3、期内减少数;4、期末结存数; 四者基本关系(四柱):
期初结存数+期内增加数-期内减少数=期末结存数
期初结存数+期内增加数=期内减少数+期末结存数
永续盘存制:指通过详细设置存货明细账户逐日或逐项记录存货收入和发出数,随时结出存货结存数量和金额的一种盘存方法。(期末结存数=期初结存数+本期收入数-本期发出数)定期盘存制:定期或在期末通过现场实地盘点实物确定存货结存数量,据以计算存货耗用(销售)数量的一种方法。(本
期发出数=期初结存数+本期收入数-期末结存数)
一、存货发出与期末结存的计价:
1、先进先出法: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销售或耗用)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
【例6-1】 光华公司20×9年10月初库存A材料300千克,单位成本8元;10月8日,购入A材料1 000千克,单位成本10元;10月11日,发出A材料900千克;10月20日,购入A材料400千克,单位成本12元;10月25日,发出A材料500千克
依据先进先出法的原理,光华公司20×9年10月发出A材料及期末库存A材料的成本额可计算如下:
本期发出A材料成本=300×8+600×10+400×10+100×12=13 600(元)
期末库存A材料成本=300×12=3 600(元)
=2 400+14 800-13 600=3 600(元)
2、后进先出法:假定后取得的存货先行耗用或销售对存货价值进行计量。
【例6-2】 沿用【例6-1】的资料,依据先进先出法的原理,光华公司20×9年10月发出A材料及期末库存A材料的成本额可计算如下
本期发出A材料成本=900×10+400×12+100×10=14 800(元)
期末库存A材料成本=300×12=3 600(元)
=2 400+14 800-14 800=2 400(元)
3、加权平均法
(1)移动加权平均法:
计算公式: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以前结存存货成本 + 本次收入存货成本)/(以前结存存货数量 + 本次收入存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成本 = 本次发出存货数量 ×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