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
现代城市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
城市具备的基本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城市化包括:人口职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外延扩展的主要发展形式: 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形态。
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市化
城市规划的作用: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综合性、法治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和经常性、实践性
城市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城市系统的构成: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政治系统、文化系统、人口系统
城市产业系统:第一、二、三产业。
城市产业:主导、配套、服务性产业
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分类
一、居民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对外交通用地
六、道路广场用地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八、绿地
九、特殊用地
十、水域和其他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的作用: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在不同规划方案直接可进行比较;便于规划指标的定量和统计。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与自然环境分析、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一类、二类、三类用地)
用地选择的原则: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开发选址满足空间与环境需要、用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估、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的方面:地质,水文,气候,地形
城市问题:环境恶化、交通拥塞、住宅及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发展的动力因素,结构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形态是城市空间形式的表象。
城市交通构成与现代交通特征: 高效益和高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道路系统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及城市环境整洁、宁静、美观的要求。
按交通性质区分分类 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城市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主要方面以及噪声污染、气味污染、光干扰、电波干扰等。从城市规划工作看,最主要的是
水污染问题。
城市给水(系统)规划包括:取水、净水、输配水规划(工程)
污水的处理工艺:沉砂、沉淀、曝气、生物过滤以及消毒等
加检查井的条件:排水管线管径大小变化、线路方向改变、坡度发生变化
排水管断面衔接方式:管顶(最优)、管底和水平面衔接
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厂、排水管道系统。
排水管道:雨水管、污水管。
排水制度:分流制、合流制。
给水管道包括 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给水管道
排水沟管包括工业污水(废水)、生活污水、雨水、降低地下水等管道和明沟
居住区组成要素:物质(包括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精神(社会制度、组织、道德等)
居住区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室外工程
居住区环境组成:内部居住环境、外部生活环境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要求:舒适、卫生、安全、宁静、优美和节能
居住区规划的设计要求:使用性、卫生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节能性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观念:“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噪声防治:“避”“隔”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利用地形、利用人工屏障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单元形式:基本式,不等长,等长,转角,锯齿,曲线,混合组合形式: 行列、周边、混合、自由式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
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相关的因素:日照间距、自然通风、住宅朝向、噪声防治、消防要求
居住区道路功能分级:通勤、生活、服务、应急
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宅前小路
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道路的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混合式系统的基本形式:人车分行、人车混行系统(含人车共存系统住用地组成与分类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影响居住用地选择的因素:城市规模,城市性质,自然条件、用地标准。
住宅类型:①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称为住宅; ②供单身居住的建筑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
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用地自身要求、交通运输要求、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城市三大可持续发展途径: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再生资源的开发
城市规划层面: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居
城市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城镇体系规划包括:“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水平;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人口规模【等级结构】能分工【职能结构】城镇空间布局。
城市更新方式:重建或再开发、整建、维护
城市中心的构成:由各类建筑物、活动场地、道路、绿地及设施等
城市设计的作用: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
城市: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系统: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水资源:指人类可以利用的额那一部分淡水资源
城市用地: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居住用地: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用地。
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区域、国家、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日照距间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公共空间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城市规划的任务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
编制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系统构成: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灾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方案比较的内容:土地及利用、居住用地与工业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及文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及投资费用,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人防工程的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分布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运输对象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规律性;交通工具(方式)不同,对道路系统要求不同;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1各种管线的位置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标高系统 2管线综合布置与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3管线内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4必须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用地。5当规划区分期建设时,干线布置应全面规划6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应按避让原则处理(压力管让自流管;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新建的让现有的)⑦工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以及工程管线之间水平、垂直净距,应符合有关规定
管网布置原则:尽可能减少路线的长度和埋深,充分利用地形,处理好污水处理厂的进口和主干管末端的衔接,尽量采用重力自流形式、避免提升,管道减少与河流、山谷、建筑物交叉,管道尽量避免在快车道和窄车道下布置,顺畅、直线布置,与建设周期同步布置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目的:将城市用地主要的控制标高综合考虑,使建筑、道路、排水的标高相互协调 基本内容:①结合城市用地选择。②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③使城市道路的纵坡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要求④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⑤合理地、经济地组织城市用地土方工程,考虑填、挖方平衡 ⑥适当地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美观要求
给水水源的选择:① 要有充沛的水量,能满足城市近期及远期发展的需求,要综合考虑工农、生活用水的总量及分配。② 要有较好的水质,处理过程可简化,即可降低成本。③ 水源地的选择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与城区的距离要适当,既防止远距离供水,也要便于水源地的保护。④ 可以用一个水源,也可以多个水源,城市布局分散,可多个水源。
排水制度概念和优缺点① 分流制:用管道分别收集雨水或污水,各自独立成系统,污水管专门排污水,有些工业废水要单设管道系统。(管网分离);优—污水处理率高,长期进行受益;缺—工程量大。②合流制:只埋但以的管道系统来排除污水和雨水;优—投资少工程量小;缺—污水处理率低,改造资金难度大。注:不完全分流制:两套管网都可处理污水,雨水量大则分流(闸门)雨水量小则合流。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措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和造价估算
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②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④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心商务区必备条件:最高地价、最贵房屋建筑,容积率最高,城市交通枢纽,金融贸易、保险中心,有最大、最豪华建筑物,日夜人流量差最大
第二篇:城市规划原理要点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城镇化水平计算: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田园城市理论 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1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4.田园城市概念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
2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土地必须交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1调查:以伦敦为对象展开综合而深入的城市问题及原因调查 5.田园城市理论的形成 ○2分析:○霍华德认为城市和乡村都有相互交织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因此可以利用两
3观念:者的优点形成一个城乡磁体—田园城市 ○城市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应该停止增长,而其过量的部分应该由附近的另一城市来接纳,即形成多中心复合的“城镇密集区”
4模式:根据霍华德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Urban Cluster)。○5措施: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资金来源、土地的分配、城市财政的收支、经营管理等都○
6实践: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了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提出了具体的建议。○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东北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该城市的设计是在霍华德的指导下由恩温(R.Unwin)和帕克(B.Parker)完成的。
1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6.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贡献 ○2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一个体系来解决 ○
3首开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的先河,将物质规划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与社会规划相结合。
7.雅典宪章: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其解决办法就是将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分区。1933年召开的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1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基本上是追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的,《雅典宪章》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
2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
3虽然已经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但仍然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8.马丘比丘宪章(1977):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用地单位?)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9.《马丘比丘宪章》主要观点 ○
2认为《雅典宪章》的功能分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
3认为城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
4“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1由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10.《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比较 ○
2由功能分割走向系统综合 ○3由描绘终极状态步入循环过程 ○4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 ○由专家意志的表达转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
11.邻里单位理论 美国建筑师佩里借用社会学中的“社区”思想理论,于1929年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思想,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邻里单位的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对后来居住区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12.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2边界: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所需要的住房 ○3开放空间 ○4机构用地 ○5地方商业 ○6内部道路系统: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13.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沙里宁于1918年在编制大赫尔辛基规划时提出的。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14.有机疏散理论城市改建的目标 ○
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有机疏散理论可以看作为是霍华德田园城宜的用途 ○市与柯布西埃集中主义思想的折中,成为西方改善大城市问题尤其是卫星城建设的重要4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思想基础 ○
5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15.永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16.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整的生态系统 ○17.城市环境的概念: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18.城市环境容量的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19.城市环境质量的概念:城市环境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0.《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产业的分类:
21.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1户籍人口:是指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2流动人口:22.城市人口统计类型:○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3暂住人口:4常住人种分发)○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
5非农业人口 ○6农业人口 口: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3.城市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机械增长: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24.综合增长率法: Pt=P0(1+r)ⁿ(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P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r-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n-预测年限(tn-t0))
1对城市历史沿革的认识和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的发25.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分析内容:○
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变,包括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布展,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脉络 ○
3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局、空间要素(如道路街巷、城市轴线)等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内容。物质性的历史要素包括文物古迹、革命古迹、传统街区、名胜古迹、古井、古寺、古木等;非物质性的历史要素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体现地方特色的岁时节庆、地方语言、传统风俗、文化艺术等。
1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市文化形象26.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2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 ○3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 ○4在城○
5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 ○6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 计 ○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道27.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3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
4根据交通影响分析,5市政工程管线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量工程量、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28.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技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29.中心城区规划应包括: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1一类用地:30.用地评定的分类:○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
2二类用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
3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3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调整提案
32.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展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国家之一。
34.城市性质的概念: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35.城市规模预测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2尽量少占耕地农田 ○3保护自然36.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4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 ○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和历史资源 ○件
37.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1承上启下,2与管理结合、38.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与开发衔接,3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4城市政策的载体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39.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为FAR,是地板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l的比值;FAR=Ar/Al;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用地面积 40.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x100% 41.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x100% 42.建筑限高:是指规划部门对建筑建造提出的一个许可的最大限制高度(上限);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 P331 43.建筑后退: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
1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44.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
2侧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向间距。即山墙间距,是指建筑山墙之间为满足道路、消防通道、市政管线敷设、采光、3消防间距。即防火间距,是指相邻两栋建筑物之间,通风等要求而留出的建筑间距 ○
4通风间距。通保持适应火灾扑救、人员安全疏散和降低火灾时热辐射的必要间距。○风间距是为了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两幢建筑间为避免受由于风压而形成的负风压影响
5生活私密性间距。应在设计中注意避免出现对居室的视线干所需保持的最小距离。○
6城市防灾疏散间距。城市主要防灾疏散通道两侧建筑间距扰情况,一般最小为18m ○应大于40m且应大于建筑高度的1.5倍。
45.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在市中心区应达到3~4km/km²;在城市边缘区应达到2~2.5km/km²。公共交通车站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00~500m。
46.住区的概念:住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1按城乡区域范围划分为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47.住区类型的划分是按人口划分。○
2按建设条件划分为新建住区和旧住区 ○3按住宅层数划分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 ○为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和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48.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住区规模的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49.居住区:一般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0.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1.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52.住区的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分为四类: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53.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 800~9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 54.居住用地平衡表
55.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5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平均层数;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人口净密度、人口毛密度、容积率、住宅用地指标 57.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地总面积 单位:层 58.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单位:% 59.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单位:m²/hm² 60.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 单位:m²/hm² 61.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 单位:人/hm² 62.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面积 单位:人/hm² 63.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 64.平均每人住宅用地=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定额/(层数*住宅建筑密度*平在系数)
或=每人居住面积定额*住宅用地面积/住宅总面积 单位:人/hm²
65.城市设计的概念: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66.城市设计的方法:调查、评价、空间设计、反馈
67.城市规划常用分析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格迪斯提出的)68.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分析、综合、评价
69.城市设计要素:边缘、街道、区域、节点、标志 70.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主要任务: 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城市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规划纲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成果:文字说明和示意性图纸
1简述城市自然、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文字说明 ○历史、现状特点 ○
3原则确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
4提出城市用定规划期内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
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 ○
6提出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的意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见
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500,000-1/1000,000,标明相邻城镇位图纸 ○
2城市现状示意图:图纸比例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和风景名胜区 ○
3城1/25,000-1/50,000,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市规划示意图:图纸比例1/25,000-1/50,000,标明城市规划区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4其他必要的分析图纸,如规划方案的结构示意图。○专题研究报告 在大纲编制阶段应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撰写专题研究报告。例如人口规模预测专题、城市用地分析专题等。
总体规划大纲的审定总体规划大纲可由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会同上一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深化意见,出具评审意见书。总体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定的大纲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7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1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 ○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2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
3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 ○限可以为10年至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年至5年。
1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
2确定规划期内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 ○
3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市、区中心区位置 ○
5确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保卫等设施的发展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7根据城市防灾要求,8确定需要保护的自和总体布局 ○做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
9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
10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各级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
11对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密度的要求和措施 ○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做出统筹安排,划定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12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13编制近期建设规离地带 ○提出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的建议 ○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72.分区规划
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1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确定主要内容:○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
4确定绿化系统、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 ○河湖水面、供电高压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用地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保护范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73.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1规划编制的依据、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2市(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的3城市性质、城市规模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略、城市技术政策 ○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5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6各项专业规划,7近期建设规划,保护环境的措施 ○内容要求详见第三章的规定 ○包括
8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对策建议。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投放、住宅建设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1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标明行政区划、城○
2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为大镇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 ○
3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发展地区应绘中城市1/10,000或1/25,000,小城市可用1/5,000 ○4市5城市制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
6郊区规总体规划图。表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内容,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
7近期建设规划图 ○8各项专业规划图 划图。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74.第十七章
第三篇:《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1、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和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人流集散)。
2、公共建筑一般由(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3、公共建筑的交通与空间的联系方式:
答:(1)要有适宜的高度、宽度和形状,流线宜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的作用;(2)要有良好的采光和满足防火要求;(3)联系方式灵活: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4、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答:空间的主与次;等关系
5、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类型有分散布局和中心式布局。其组合应有三个要点:
答:(1)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加以合理区分,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闹与静;内与外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上,需要结合周围环境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室外空间组合;
(3)运用绿化及各种建筑的手段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效果。
6、住宅的基本平面类型:
答:独立式住宅、联立(并列)式住宅、联排式(将独院式住宅拼联至3户以上)住宅、单元式住宅、外廊式住宅、内廊式住宅、跃层式住宅等。
层数划分:低层住宅(1—3)、多层住宅(4—6)、中高层住宅(7—9)、高层住宅(10—30)。
7、工业建筑各功能单元的组织原则:
答:(1)依据功能单元前后工艺流程要求——流线短捷、环节最少、避免逆行、避免交叉。
(2)依据物料与人员流动特点,合理确定道路断面与其他技术要求。(3)依据功能单元相连最小损耗的原则;(4)依据功能单元的环境要求;(5)依据功能单元发展的可能与需求
8、建筑物的组成构件
答:竖向构件:基础、墙体、门、窗; 水平构件:屋顶、楼面、地面; 交通构件:楼梯
9、建筑色彩美学的色彩的形与色:
答:形要素:直线、曲线、斜线、体; 色要素:色相、明度、纯度、面积。
10、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
答:(1)从建筑的使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
(2)群体建筑艺术处理,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艺术,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空间环境。
11、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特征
答:(1)中国古代建筑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示,横向方向以步架称谓。古代单体建筑中以“间”作为度量单位;
(2)群体布局为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以“院”来表示;
(3)结构与构造: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形式为主,包括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形式。
1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由高到低为:
答;①屋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②开间:十一、九、七、五、三间。③色彩:黄、赤、绿、青、蓝、黑、灰。
13、道路横断面的认识(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样的道路设计?
认识: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和道路上附属设施用地等部分所组成。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带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加道路绿化用地与其它城市用地的分界线,其路幅宽度常称为红线宽度。
单幅路:适用于交通量不大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区道路。1
双幅路:适用于专供机动车行驶的快速路、非机动车较少的主干路或次干路;横向高差较大或地形特殊的路段,宜采用分离式双幅路。双幅路单向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
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流量较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较多的主干路或次干路。三幅路适用的最小红线宽度为32m。
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流量大、车速高、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或主干路。四幅路单向机动车道数不少于2条,非机动车车道不小于2条。
14、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有哪些?城市停车场按照对象分哪几类?
答:机械式停车场;平面停车场系统;智能立体停车库;遥控停车场管理系统
15、城市给水工程系统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市总用水量;
(2)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
(3)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水厂供水能力和厂址,选择处理工艺;
(4)布置输配水干管、输水管网和供水重要设施,估算干管管径;
(5)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16、城市用水分类
答:根据城市用水目的的不同及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和水压的不同要求,将城市用水分为四类: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市政用水和消防用水。
17、城市给水设施布置的一般原则:
答:(1)要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地形条件、水资源情况及用户对水质、水量和水压的要求来布置;
(2)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比较方案,考虑近、远期结合;
(3)在保证水量条件下,优先选择水质较好,距离较近,取水条件较好的水源;
(4)考虑管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5)充分考虑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的可能性;
(6)给水系统扩建时,应充分发挥有给水系统的潜力,改造设备,改进工艺,调整管网、加强管理。
18、污水排放系统规划:
(1)、分类:污水排放系统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系统。
(2)、污水管道布置的原则:让最大区域上的污水自流排出,尽可能让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充分利用地形,污水管道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简洁顺直,节流大管道的长度40m时,可考虑在道路两侧各设一条污水管;污水管道应尽量避免穿越河流、铁路等障碍物。
(3)、污水管道敷设:埋深较其他管线大,支管多;会发生渗漏对其他管线有影响,一般布置在最下部;埋深及覆土较深,覆土一般为l~2m较理想,最深不要超过7—8m;离出水口或污水厂最远或最低的点,是排水系统的控制点,一般是排水系统的最高点,是控制整个系统标高的起点。
19、数据储存与管理
答:(1)空间数据(图形数据、图像数据):表示:图形、图像;表现方法:点、线、面和三维表面
(2)属性数据(文字数据):表示:数值、文字表示,也可用其他媒体;储存、管理属性数据的技术:关系模型的数据库。
20、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答:GIS和CAD结合;遥感和GIS结合;互联网和GIS、CAD、遥感的结合21、CAD的功能
答:CAD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简称,其功能如下:交互式图形输入、编辑与生成;数据存储与管理;图形计算与分析;可视化表现与景观仿真
22、遥感信息在城市规划中的典型用途举例
答:1.地形测绘。2.土地使用调查。3.建筑物调查。4.绿化、植被调查。5.环境调查。6.交通调查。7.景观调查。8.人口估算。
23、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特征
答: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是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它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揭示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
对主要的城市问题做出科学解释;研究城市经济性运营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城市经济学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24、城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城市经济学包括三部分:
答:(l)宏观经济部分:城市化普遍规律;城市化道路;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
(2)微观城市经济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人口经济;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住宅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经济;城市财政与金融;
(3)专题研究部分:城市开发区的发展与建设;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思考
25、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答:(1)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包括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经济资源和消费需求;(2)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等,最常见的还在于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决策,此外还包括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保障规划方案的实施等。
26、几个概念
答:(1)土地的产权制度:决定着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并影响土地使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土地的权属中最主要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3)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做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扰的权利。
(4)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享有占有、使用及一定程度的收益、处分的权利,并享有排除第三人非法干涉(包括土地所有者)的权利。
27、经济增长与发展
答:(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收入和产出的扩大。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除了收入的提高,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农业比重下降而工业比重提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3)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总是伴随着增长,增长并不代表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不可取的。
28、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学科,其核心问题是城市的空间组织演化问题。
(2)两个研究方向:一方面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空间组织演化;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个体本身,研究城市内部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演化。
(3)四个基本领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
29、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答: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关系密切。城市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实践。反之,城市规划为城市地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研究素材和实践验证,促进城市地理学理论不断充实完善。但是这种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不是完全对应的,城市地理学除应用于城市规划以外还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也具备较强的直接解决问题的能力。城市规划除需要城市地理学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许多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之间是非完全对应的理论和应用关系。
30、城市社会发展理论
(1)社会运行
含义:是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运行的机制;二是社会运行的状态及其评价。
(2)社会控制
含义:利用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大部分社会控制现象可以认为是人们通过社会化,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内化,从而变成了人们自觉行为的结果。
类型和方式: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如法律、条例、规程、奖励、处罚、宗教活动等。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包括公众舆论和时尚。
(3)社会变迁
含义: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社会变迁的理论:历史循环论、社会进化论、社会均衡论。
(4)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 人们为了调控社会运行的状况、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而对社会的有关系统、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规划。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教育系统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等。
(5)社会发展指标:是指描述和评价社会整体及各方面存在和运行状况的项目及其数值。这种数值有两种:一是现实社会实证材料的统计数据;二是根据一定的历史、现实材料的分
析,按一定的理论提出的数据。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系统的存在和运行状况,必须采用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项目结合而成的社会指标体系。
31、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答:(1)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社会学拓展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
(3)城市规划本身也属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2、城市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
答:城市生态学含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城市生态系统;②研究城市居民生存的环境质量
33、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答: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然生态亚系统是基础,经济生态亚系统是命脉,社会生态亚系统是主导。
34、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答:城市生态系统由城市人类和生存环境两部分组成。
35、城市生态系统特点:
答:以人为主体的特点、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开放系统、依赖性强,独创性差、必须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
36、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答: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调节)功能、区域主导。
37、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答:(1)从宏观上说,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从保护环境的目标出发,对建设项目从环境影响角度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控制其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其对环境的有害的最佳实施方案。保证建设项目投产运营后既能达到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也为安全、稳定的生产打好基础。
(2)从较具体的角度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服务于三个目的: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对建设项目的环保工程设计提出具体要求和提供科学依据;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对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具有约束力的文件。
38、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答:建设项目对环境有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但一般主要指后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类型:原发性与继发性
(2)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建设项目的生产规模
建设项目的性质(轻、重工业;采掘、加工;新兴、传统)
建设项目的生产流程及技术水平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环境容量
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区其他城市要素的空间关系
第四篇: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
※ 重点内容
◎ 理解记忆
○了解
※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术语标准规范
※ ※用地分类及其规划原则,规划要求,相关技术指标 ※※居住区规划设计(笔记为主)
P9※城市化概念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 P13-17
P17-20
P22-32
P44
P46
P47
P48-53
P55
P57
P62-77
P78,79
P81
P83
P87-106
P112
P113
P115
P116
P120-126
P142-145
P161
P172
P176
P193
P201
P207,208
P244
P264
P286-289
P293
P295-296
P297-312
P364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西方古代规划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结合笔记)◎城市规划的工作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的层面和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成果 ◎产业构成,产业分类 ◎城市用地的概念,以规范为主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自然、经济、环境各方面的评价,水、气候、地形的)※评定分类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用地选择的原则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掌握大类和中类,了解小类 ※居住用地规划的相关知识 ※工业用地规划的原则,要求和相关指标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工业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布置形式 ○公共设施相关知识 ※城市绿地的相关内容,分类和指标 ○郊区规划 ※城市的性质 ※城市的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相关的控制指标 ※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优化 ◎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要懂得如何去布局)◎城市道路系统的布置要求 ※道路红线和横断面形式 ※停车场的相关指标,以规范为主 ◎铁路、公路、港口的相关内容(理解记忆)※居住区规划(以笔记为主)
第五篇:城市规划原理
一、居住区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基本组织形式: 唐代以前——里坊制 北宋仁宗末年以后——街巷制 元代以后——胡同结构形制
1.里坊制
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西汉至唐代年间为发展的鼎盛时期。特点:
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
具有封闭性,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理的指导思想。2.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3.胡同
元朝以后,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大街——胡同——四合院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二)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1.大街---里弄
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尽端路。
里弄的出现实际是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街巷、三合院空间压缩形成的,日照、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2.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3.扩大街坊
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与邻里单位相比在空间布局上更自由灵活。
优点:形成完整的街景和内向的院落; 缺点:住宅拐角多,东西向多,不利于通风采光
4.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1933年在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设计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
5.居住小区
指以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穿越的完整地段,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小区基本特征:
1.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城市道路、绿地、水面、沟渠、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等)划分,用地的界限明确,地块完整,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
2.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上限。
3.小区内设置小学、托幼、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道路自成系统,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交通引入到居住小区内。5.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
6.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特指:由多个居住小区组成,除小区级公共中心外,同时设有更加完善的居住区级公共中心,实际基本具备了小型城市的功能。
7.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
(1)扩大小区: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
(2)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3)综合居住区: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优点:生活与工作方便,减少交通,节约时间,城市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多样。如:
生产综合居住区——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
办公综合居住区——居住与行政办公结合商业综合居住区——居住与商业服务结合等 8.社区理论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四个条件: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
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
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 价值取向不同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基本理念: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1993年召开了新城市主义协会(CNU)的第一次会议。1996年CNU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城市主义宪章”,主要原则有:
社区的紧凑;
清晰的中心和边界的邻里结构;
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 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核心思想: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城市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3)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两种开发和组织方式:
(1)TOD体系(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以区域城市理论(宏观)为基础,提倡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为结构,引导城市和郊区沿大型公共交通的路线进行集约式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使城市和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合成为有多个核心的网络。
(2)TND体系(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住区开发)
提倡学习美国传统的城镇形态和结构,主张相对密集的开发,混合的功能和多元化的住宅形式,创造街道、广场及社区活动场所等有意义的空间并加强步行可达性。
TND鼓励和建设多种交通方式,狭窄的网络行街道是TND开发模式的基础。设计原则:
1.具有容纳商业、文化或行政活动的邻里中心; 2.到达工作或购物地点的距离在5分钟行程内;
3.小尺度的街区划分,街道以网格状布置从而提供多种选择的交通路线,减轻交通压力; 4.以巷道辅助街道使其尺度减小,人行道带来开放性和步行性;
5.建筑物容纳多种功能,他们的高度和退界受到限制使街道得以保持统一性; 6.在显著位置安排市政建筑或社区公共建筑; 7.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安排多种住宅形态,使不同收入的人能彼此产生联系; 8.与大型公共交通有直接联系; 9.推动社区氛围和公众的责任感。
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
6、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
7、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集约化 人口增长,资源紧张——节地、节能、节材 社区化 识别性与归属感、文化与活力
生态化 合理绿化;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的利用 颐养化 人口老龄化——增设老人公寓及设施 智能化 科技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四新”
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1.物质要素
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
人工要素: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居住区各类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又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河流等不可建设用地等
二、居住区规模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决定规模大小的因素有: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建。
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800---1000m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400---500m 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150---200m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干道间距在600---1000m之间,干道间用地为36—100h㎡左右。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管理人口一般为3---5万人
4.住宅层数对居住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影响
高层建筑、多层建筑等 综合以上分析:居住区规模一般为
人口:3—5万人
用地:50—100h㎡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三、居住区类型
按性质分:新建居住区和改建居住区
按位置分:市内居住区、近郊居住区和远郊居住区
按住宅层数分:高层居住区(10层以上)、中高层居住区(7-9层)、多层居住区(4-6层)、低层居住区(1-3层)和混合居住区
按功能分:单一居住区和综合居住区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居住小区
居住区——组团
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
五、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
2.卫生要求 日照、通风、噪声和空气污染等
3.安全要求 防火、防震(位置选择、疏散场地、道路交通疏散、建筑防震设计等)、防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等)4.经济要求
5.美观要求 地方特色,追求个性等
六、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态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和节点,从此角度居住区规划布局可以概括以下主要形式: 1.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2.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3.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的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4.围和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5.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6.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在实际方案中往往同时采用几种布局方式
七、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主要因素: 住宅——主体 道路——骨架 公建——核心
绿化——空间、生态、视觉 基本要求:
1.方便居民生活,便于组织管理 2.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 3.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4.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 一)道路系统 1.布置要求(1)使用要求
·交通运输:上班、上学、购物、清运垃圾、消防救护等 ·利于整体规划布局:用地的划分、建筑及设施的布置 ·利于工程设施布置(2)安全与防护要求
·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功能明确、线路便捷,妥善处理不同功能道路的交点、减少交通穿越等 ·与抗震防灾结合:设置疏散通道、消防通道(3)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 ·合理的道路线路、路基断面
·适应地形:平行或斜交于等高线、平行河流 ·利用现有线路 2.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1)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
(2)人流、车流的组织 ·人车混流 ·人车分流 常用方式: 车行道附设人行道 人车各设独立系统 人车立交
(3)道路分级布置(4)静态交通布置
停车设施、回车场、交通岛、地下停车设施 3.有关技术要求(1)出入口
·居住区、小区主要车行道至少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 ·人行出入口间距≯80m ·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60m时,设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建筑物长度>80m时,在底层加设人行道
·居住区、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夹角≮75°(2)尽端式道路
长度≯120m,应设面积≮12×12m的回车场(3)道路纵坡、最大纵坡坡长(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近郊居住区设专用公交线路,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1.规划要求
(1)方便使用:居民行为、服务半径(2)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3)自身建设要求
(4)利于经营管理(增加创收)(5)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老龄化 2.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
(1)社区活动中心 :集中形成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2)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安静、安全地段,室外活动场地(3)医疗卫生设施:安全、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的独立地段(4)基层商业服务设施:日常必需品,分散设置(5)市政公用设施
变电所、煤气调压站——位于负荷中心 锅炉房——下风位,设有运输通道 垃圾收集站注意遮蔽
(三)绿化系统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
非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道路绿地 生态、防护绿地(1)集中、分散相结合
(2)绿化余活动场地、建筑空间相结合(3)植物品种选择
考虑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应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透光、遮阳、无毒、防火等。4.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2)整体中突出中心(3)连续中沟通交往(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满足日照、通风、防灾要求;防止污染;提高绿化率;增强自循环能力
一、住宅类型选择
(一)住宅类型
(三)住宅类型的选择
1.住宅标准
面积标准、质量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
参照人口结构和市场需求 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
⑴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
⑵年龄老龄化
⑶家庭人口的流动化(两代居、核心家庭等)3.确定住宅建筑的层数和比例
综合考虑用地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居民生活水平等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城市整体建筑面貌要求
二、住宅合理间距
1.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
住宅不同方位对日照间距的影响
3.住宅侧面间距 多层:不小于6m 高层与其他:不小于13m *侧面有窗应适当加大间距。
三、住宅的规划布置(一)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1.行列式
优点:通风、日照好
缺点:单调、呆板 2.周边式
优点:封闭、防风、防噪音等
缺点:部分住宅朝向差 3.混合布置
行列式和周边式的结合,常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半开敞的院落。4.自由布置 结合地形,灵活布置
如:散立、曲线形、曲尺形、点群式等(二)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1.成组成团
由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成规模:1000~3000人 住宅组团的的分隔方式: 1.用绿化分隔 2.用公共建筑分隔 3.用道路分隔 4.用河流分隔 5.利用地形高差分隔 2.成街成坊
主要道路沿线和带型地段
旧居住地段改建
街坊:城市中由街道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居住使用的地段。
成组成团、成街成坊往往组合使用
3.整体式
连廊、高架平台连成一体
(二)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住宅与公建、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
空间构图手法:
对比
节奏和韵律
比例和尺度
建筑本身、建筑之间尺度关系
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1:3 色彩 整体考虑,重点处理
使用建筑材料固有色泽,减少维护
绿化 联系 分割 衬托 补充
道路 直线、曲线
建筑小品 围墙、花架、座椅、挡土墙、台阶等
四、住宅群体规划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争取日照,防止西晒
日照:点式建筑放南边等
西晒:利用绿化、设置阳台和遮阳板等 1.利用点状住宅以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 2.住宅错落布置,提高日照水平
3.将建筑方位偏东(或西)布置,等于是加大了间距,增加了底层的日照时间,但阳光入室的照射面积比南向要小
4.利用绿化,防止西晒
(二)提高通风能力和防风能力
利用道路、建筑布置、绿化和水面等
(三)防治噪声规划 合理布局
利用绿化
利用地形
利用人工障壁等
(四)注意节约用地
从建筑单体和群体规划布置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筑单体方面: ⑴提高住宅层数
⑵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
⑶适当加大住宅进深 12m左右 2.群体规划方面:
⑴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底层功能:对居民干扰不大的 ⑵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①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 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 采用『型、E型、梳形等住宅
用山墙一侧布置低层公建 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 采用『型、E型、梳形等住宅 ⑵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①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②空间的借用
利用北侧道路、河流、绿地等空间
③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④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⑶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五、宅旁绿地组织 一)近宅空间
(二)庭院空间
1.场地布设
动与静
向阳与背阳
显露与隐蔽
2.植物
空间组织手法:围合、覆盖、凹凸、架空、机理变化、孤植观赏
3.建筑小品
园路铺装(宅旁小路、绿地园路)、水、置石、设施小品 设施小品:
建筑部件:单元入口、室外楼梯、平台、连过街楼、雨篷等
工程小品:天桥、室外台阶、挡土墙、护坡、围墙等
公用设施:垃圾箱、灯柱、路障、绿标等
活动设施:游戏器具等
一、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与内容
按性质分:
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
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一般由国家统一制定
影响因素:经济水平、人口结构、原有公建可利用程度、公建本身规模效益等
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1.千人指标(主):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2.千户指标:每千户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建筑面积
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应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级并和居住人口规模相呼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2.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 : 800---1000m
小区级:400--500m
组团级:150---200m
3.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方便居民使用。
4.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5.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的规划分级结构类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如医院安排在安静、交通方便地段等。
6.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
7.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市郊居住区,应同时考虑方便就近地区、农村的使用和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8.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四、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方式
三级布置:
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 两级布置:
小区级和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需,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可分可不分。
(二)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一般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中心
主要指文化商业服务中心 1.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几何中心 沿主要道路 沿主要出入口
分散在道路四周
2.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1)沿街线状布置
交通量不大:两侧布置
交通量大:一侧布置
过于繁忙的交通干线不宜布置文化商业中心
交通量大的交叉口不宜布置人流量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应设置广场等缓冲人流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
沿街:改变街道面貌、住宅底层商店节约用地
成片:形成完整区域,利于使用和经营管理
3.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
不宜布置噪声、气味、烟尘大的项目(饭店、浴室)
(2)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
(二)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1.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1)商业服务设施 集中布置,形成小区生活服务中心,设置在小区中心地段或主要出入口。
(2)儿童教育设施——中小学的规划布置
服务半径:小学≤500m,中学≤1000m 建筑层数:小学 2—3层,中学3—5层 位置:中心、一角、一侧、规模大时可设两所
3.幼儿园、托儿所规划布置
联合设置为好,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建筑层数:1—2层为主,在用地紧张地段可考虑三层 位置:位于组团之间、组团内或小区中心
一、用地平衡表 作用
现状分析,作为规划依据
检验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审批依据
二、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 居住区以道路为界限时,如属城市干道或公路,则以道路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与其他用地相邻,以用地边界线为界;
同天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为邻时,以障碍物边线为界。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
如住宅与公共绿地相邻,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限时,通常在住宅长边一住宅的1/2高度计算,住宅两侧按3~6米计算。
3.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4.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5.道路用地范围确定
城市道路一般不计入居住区的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限时,以道路红线的一半计算;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包括人行便道;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和车行道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6.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三、技术经济指标 1.居住户数 2.居住人口
3.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 公建建筑面积
4.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
5、人口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6、住宅建筑套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7、住宅建筑面积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8、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总面积
9、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0、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12、总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13、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四、居住区的定额指标 1.用地的定额指标
2.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某号建筑气候地区内,居住小区用地为10h㎡,其住宅用地占50%,拟建住宅层数为6层,试问允许建设的最大住宅总建筑面积是多少?(查表得多层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控制值30%)10×50%×30%×6=9万㎡
天津万科水晶城
一、项目概况
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原天津玻璃厂厂址 总占地面积50.72公顷 可用地面积38.41公顷
二、设计理念 对比 保留 叠加
三、规划布局 1.总平面规划 行列式 多层为主 南向为主 2.空间轴线分析 3.道路规划 4.公建分析 5.绿化及景观分析 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要点:
一、道路系统
综合考虑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围环境、居民出行方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等因素(一)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利于工程设施布置 2.满足安全与防卫要求:行人、行车安全/抗震防灾
3.满足经济与节约要求: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适应地形布置要求/ 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二)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
2、人车流组织:人车混行/ 人车分流/人车共存
3、道路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
4、静态交通布置: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等
(三)有关技术要求 1.出入口
⑴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一般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⑵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m ⑶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大于80m ⑷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 x4m的消防车通道 ⑸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⑹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不小于75° 2.尽端式道路
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在尽端应设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地 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机动车道 0.2≤i≤8.0 L≤200 非机动车道 0.2≤i≤3.0 L≤50 步行道 0.2≤i≤8.0 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1.规划要求
方便使用/利于形成社区中心/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利于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发展 2.规划布置
⑴社区活动中心:商业集中于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 文体与公共绿地结合/商业与文体结合,要考虑经营管理
⑵教育设施:中小学环境安静、交通安全的独立地段/ 托幼方便家长接送的地段 ⑶医疗卫生设施:安静、卫生、交通方便 ⑷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于组团、邻里 院落内或主要出入口附近,便于居民购物
⑸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处于负荷中心;环卫设施要袋装化,垃圾收集站便于清运
三、绿化系统
1.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突出系统设计 2.与居住建筑和公建融合
3.反应地方特色:植物配置、空间布置、建筑小品等
四、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2.整体中突出中心 3.连续中沟通交往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⑴满足有关规范要求:日照、通风、朝向、防火、防灾等 ⑵适应环境、防护疏导:地形、通风、防风、噪音、防灾等 ⑶提高绿化率
⑷加大科技含量:太阳能、风能、利用再生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