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中考阅读集锦

时间:2019-05-12 12: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隆中对》中考阅读集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隆中对》中考阅读集锦》。

第一篇:《隆中对》中考阅读集锦

《隆中对》中考阅读集锦

2004山西省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1分)

13、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身”的意思是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3分)

1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

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2分)

1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12. 先帝 13.Zhòu;亲自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1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15、“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2004兰州市

(三)阅读下面《隆中对》中的文段,完成28—30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

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 28.(1分)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9.(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0(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②诸戎、夷越:

(三)28.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9.A30.①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05黄冈

隆中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自董卓已来()(2)名微而众寡()(3)挟天子而令诸侯()(4)利尽南海()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11.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12.简答:(3分)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9.(1)通“以”(2)而且(并且)(3)挟持(控制)(4)物资(4分,每处1分)

10.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1.(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3分,每小题1分,答题顺序可颠倒,意同即可)12.(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1分,可选其中一例回答)(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2分,意同即可)05荆门

一、文言文(共13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3.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B.利尽南海 利:利用 C.国险而民附 附:归附 D.时先主屯新野 屯:驻扎

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贤能为之用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而其主不能守 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②辍耕之垄上 5.句子翻译(3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6.填空(3分)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7.简答题(3分)

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

3.B 4. 5.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本题要注意“殆”、“资”及反问语气,翻译意思对即可)6.兵力(或“军事”、“军队”)人才、民心(只答一词亦可)、物产(或“物资”)7.天命观(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06天津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不耻劳辱()

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

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答:

16.(2分)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每句1分,有错漏不给分)17.(2分)①去拜访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每词1分)18.(2分)左右皆笑之(多写不给分)

19.(2分)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20.(2分)通假字:研本字:砚(各占1分)

21.(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2006安徽濉溪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由是先主遂诣亮()(3)先帝不以臣卑鄙()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7、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8、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15、(1)拜访(2)到……去,这里有“去拜访”之意(3)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16、(1)因为(2)总共

17、(1)我原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只希望在**的年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

18、(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兰州市2007

二、文言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一11题.(11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9下弼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p A以弱为强者B曹操比于袁绍贤能为之用信义著于四海

C此用武之国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 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锋: ⑵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⑷ 总揽英雄揽

11.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23分)

(一)(11分)9.(3分)D 10.(4分)

(1)争强、争胜(2)资助、给予(3)兴旺富裕(4)招致、罗致 11.(4分)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篇:《隆中对》

《隆中对》1994——2006中考题

编辑整理:李景堂

(甲):《隆中对》(亮躬耕„ 乃见)2006、天津、课改(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伶。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光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1)、扶风:汉朝郡名。(2)、平陵:汉朝县名。(3)、徐县,汉朝县名。(4)永平:汉明帝年号。(5)、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6)校书郎:官名(7)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1)、由是先主遂诣亮:(2)、不耻劳辱: ..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 本文是: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①、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2、左右皆笑之

3、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

4、①、研 ②、砚

5、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于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面描写。不通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

第三篇:《隆中对》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⑼信:通“伸”,伸张。

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

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

⒁挟:xié,挟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

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四篇:《隆中对》《出师表》中考归类及题集

《隆中对》陈寿(口头做2遍,画难点即可,重点是问答题)

一、阅读指导《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人物传记,作者于文章首、尾借助徐庶、刘备之口,中间通过诸葛亮身居草

庐对当时形势及其发展所作的透辟的议论,充分表现了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二、古今异义

因屏人古,于是今,原因、因此就见古,接近今,副词或连词 ..此诚古,确实今,真诚、诚实遂用猖獗古,失败今,凶猛而放肆 ...可以为援古,可以、把它今,可能、能够抑亦人谋古,而且今,压抑 ...遂用猖獗古,因此今,使用利尽南海古,物资今,利益,有利 ..

三、一词多义

已:然志犹未已(停止)信:谓为信然(确实)

已拥百万之众(已经)自董卓已来(通“以”)身:将军身率(亲自)

身长八尺(身体、身长)好:外结好孙权(友好)

好为《梁父吟》(喜欢)将:命一上将(将领)

将荆州之军(率领)君谓计将安出(将要)谓:谓为信然(动词,说)

谓先主曰(表对象,对„„说,告诉)

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解释为伸张)为:贤能为wèi之用(介词,给、被)

此可以为(wéi)援(动词,作为)好为《梁父吟》(唱)谓为信然(是)以弱为强(变为)因:因屏人曰(于是)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遂:由是先祖遂诣亮(就)然操遂能克绍(最终)

四、词类活用宜枉驾顾之动作名,指车、马情好日密名作状,一天天 ..

箪食壶浆名作动,用箪盛,用壶装内修正理名作状,对内 ...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名作状,在东面,在西面。..

五: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以。)

六、文言句式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者„„也)

倒装句:①时人莫之许也。(否定词前置)②信义著于四海。(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句:①与(之)俱来。②(先主)因屏人曰。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七、词语解释

躬耕垄亩()时人莫之许也()谓为信然()()先主器之()......

谓先主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因屏人曰()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此诚不可与争锋()()利尽南海()()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自董卓已来()....

八、句译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2.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1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唱《梁父吟》。„„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2(徐庶)告诉刘备(先主)说:“诸葛亮时卧龙啊,先生是否愿意见见他呢?” 3这个人只可以到那里拜访他,不可以委屈他召他来,将军应该委屈您亲自去拜访他。

4汉朝的统治崩溃,奸臣(董卓、曹操)先后窃取了政权(盗用了皇帝的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6.然志犹未已,君将计将安出?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5我没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智慧、谋略短浅,于是就因此失败,到了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未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然而曹操终于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略(筹划)得当。

8.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9.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为图也。10.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8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方面实在(确实)不能和他争强(争胜)。

/9已经历了三世,(吴国)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任用),这方面可以结为外援,但不可谋取他。/10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谋取荆州的)意思呢?

1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12.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1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1百姓兴旺富裕国家富强但不知道(懂得)爱惜,有见识有才能的人都想得到一个贤明的君主。

12信用和道义在天下闻名,广泛地罗致英雄,如饥似渴地思慕贤良,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守住(荆、益的)险要的地势。

13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呢?

九、理解1.刘备问计的最终目的(政治蓝图)是:2.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或问实现“汉室可成,霸业可兴”应采取的策略)是:3.4.概括本文中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5.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曹操和孙权在当时具有怎样的优势?

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2 ①占据荆益,积蓄力量②和抚各族(西

和南抚),消除后患③外结孙权,内修政理④待机出关,成就霸业 /3(1)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2)刘备说明诸葛亮对他的意义

4①刘 备:思贤若渴,真诚求贤下士,唯才是举及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4②诸葛亮:神机妙算、清高、淡泊名利、谨慎持重,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曹操:得天时,有谋略,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在江东历史悠久,地势险要,人民拥护,善用贤人。

《出师表》诸葛亮(没校正)11年10月

一、阅读指导本文总结“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隆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诚。

二、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名作动).

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形作动)..

此皆良实善良的人,忠实、诚实的人(形作名)..

为忠善者做忠诚、善良的人(办好事的人)(形作动)..

有所广益扩大(成果)(形作动)增加(效益)(形作动)..

以昭平明之理显示(形作动).

优劣得所好的人、差的人(形作名)..

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形作动)..

攘除奸凶奸凶的人(形作名)..

恐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动词作名词)...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名词作动词)..

三、古今异义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开业

(引喻失)义古,适宜、恰当;今,正义,意义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猥古,辱,降低身份;今,卑鄙下流。

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

驱驰古,奔走效劳;今,快跑(多指车马)。

卑鄙古,地位低微,学识浅陋; 今,品质低劣、下流。

谨慎古,认真慎重今,小心慎重

涕古,眼泪今,鼻涕

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四、一词多义

志:恢弘志士之气(忠心耿耿,形容词)志虑忠纯(志向,名词)

论:论其刑赏(评定、研究)论此事(谈论)

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下来)以遗陛下(给予)

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名词)恐托付不效(完成任务,动词)

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到)临表涕零(面对)

于:还于旧都(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于)

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于)以光先帝遗德(来、用来)咨臣以当世之事(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

行:性行淑均(xínɡ,品行)然后施行(xínɡ,实行、执行)必能使行阵和睦(hánɡ,行列、队伍)

五、通假字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二十有一年“有”通“又”。..

六、偏义复词异同——取“异”义。

七、成语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计日可待亲贤远佞三顾茅庐

★与诸葛亮有关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典故:初出茅庐;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

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死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八、文言句式1.判断句:然侍卫之臣„„于外者,盖追„„陛下也。(„„者„„也结构,表判断语气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也。(„„也,表判断语气。)

此皆良实。(表判断语气,但没有明确的语言标志。)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表判断语气。)

2.倒装句:苟全性命于乱世。(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状语后置)/临崩寄臣以大事。(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状语后置)

3.省略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应为:陛下诚宜„„,省略主语)

九、词语解释存亡之秋()先帝之殊遇()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引喻()()陟罚臧否()........失义...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使内外异法也()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性行淑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驱驰()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深入不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斟酌损益()()责攸之、...........

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涕零()...

十、句子翻译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遗诏,欲报之于陛下也。2.诚宜开张圣听,以

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1但是宫廷里侍卫、守卫的臣子,不敢懈怠,边疆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作战),原来是追念先帝的特殊待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2(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3//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说无道理的话),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言路。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不应该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外施法不同5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留给(辅佐)陛下。6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7在乱世中只求保存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做官扬名)

8.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11.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8征询我对当世(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9后来遇到了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委任(重任),在危难的时候,我接受了命令(出使东吴)。10先帝知道我做事认真慎重,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11应当激励全军,向北平定中原,(我)希望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室的基业,回到原来的国都。12陛下也应当自己考虑谋划(打主意),(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并采纳正确(明智)的意见(言论)。

十一、文章理解

1.用四字词语概括文章第一段作者向后主提的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

2.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分别是什么?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

3.“三顾茅庐”这一情节,他的用意是:

4.结合课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托给诸葛亮的原因是?

5.按照要求回答问题(1)找出文中论及“出师”的战略目标的语句。(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报先帝”呼应了上文的哪两件事?(3)文中表明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4)由作者看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已经具备的条件是?(5)文中写为北定中原作准备的句子是(6)诸葛亮在安排内政时推荐郭攸之等人的原因是

1广开言路希望后主听取正确意见,稳定国内政局,为出师消除后顾之忧。

2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 3表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及对陛下的忠诚4结合课文的句子,进行分析,抓住诸葛亮谨慎、才智过人、忠诚的性格特点。

5(1)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5)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09 年10年《隆 师》中考题集-----口头读读想想,画出错点(2遍)(不需打印)

4(2010东阳)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7.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利尽南海(物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锋利)

(B)国险而民附(国都)此用武之国(地方)(C)贤能为之用(他)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助词,无义)

(D)挟天子而令诸侯(表示承接关系)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表示转折关系)

18.句子翻译(2分)

1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语言概括。(2分)①曹操:②孙权:③荆州、益州:④诸戎、夷越:

2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答】17 B 18 略19 此诚不可与争锋可以为援夺取、占领和、抚20 例:选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

16.(2010安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使内外异法也。/侍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10.释①卑鄙()②以光先帝遗德()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悉以咨之()......

11.译。(4 分)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2.古贤者善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意图?

1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

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1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

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影响?(3 分)

1出身卑微 ○2发扬光大 ○3选择提拔 ○4询问 /11这实在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啊。2今天正当将要远【答】○○

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12.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答即可(或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可。或“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也可。或“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亦可)1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14围绕“无论做啥事都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

40.(2010威海)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

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7.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 A.①时人莫之许也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顾不如....

蜀鄙之僧哉C.①孤不度德量力②度已失期D.①遂用猖蹶,至于今日②贤能为之用 ....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谓为信然②必以长安君为质B.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C.①凡三往,乃见②羲之之书晚乃善D.①而智术浅短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9.译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10.上文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简概(2分)

【答】7.C 8.C9.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10.崔州平、徐庶与诸葛亮交好,认可其才能;徐庶的赞语;“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建议;刘备总共去了三次。(每点1分,52.(2010菏泽)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上文作者是(朝代)史学家(人名)。7.解释词(2分)①挟天子而令诸侯()②民殷 ..

8.译: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9.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用自己的话)(2分)

【答】6.答案:宋 ;司马光/评分:每空1分,共2分。/7.答案:①挟持,控制②殷实,富裕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8.答案:这大概是上天所用来赞助将军的。/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09兰州)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加点词意思相同的(3A.备由是诣亮 .

诣太守说如此 .

将军既帝室之胄 .

无丝竹之乱耳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C.D.

9译(5分)(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用自己的话

简要分析(4分)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主编的《》一书。(2分)

(一)(14分)

8.(3分)A 9.(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11.(2分)司马光《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甲]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诸葛亮,..

言家事/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

其所言。9.释词(1)卑鄙___(2)悉

10、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C.咨臣以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11.翻译。(2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一例(4分)

9.(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全部10.D1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12.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第五篇: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

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刘备和其他的割据势力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家的,他也有兵有将,但他兵少,只几千人,当时他算不上割据势力,为了生存,总依靠别人,他先投靠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后投靠刘表,刘表不能容纳他,把他派到荆州边塞的小城新野,他的前半生,到处流浪,一筹莫展,所以他很伤感,感叹自己一事无成,有几句诗比较贴切的勾勒了他前半生的经历,同学们听一下,老师读一下:“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做羁旅”他连家都没有了,混到了流浪汉的地步,所以他很伤感。

他也很焦急,心急如焚呀,因为他是有志向的人,曹操评价刘备是“人中之龙”,只是生平“未尝得水”他得志向在本文流露出来了:“欲信大义与天下”也就是要兴复汉室,可当时是是二分天下得形势,他想兴复汉室,希望很茫远。所以他又很苦闷。

他伤感、焦急、苦闷,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壮志难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得一翻言语让刘备豁然开朗,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说出了怎样得对策?

(三)、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诸葛亮对策得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这个对策得核心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策得核心规定了在内政方面应怎样?在外交方面应怎样?在进军路线上应怎样?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在内政方面应“内修政理”;外交上应“外结好孙权”;将来进军路线是:出秦川,向宛、洛。

这些战略方针得非常难得呀,但他得实现必须又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找个家呀,先建立自己得根据地,诸葛亮认为这个家应该安在荆州和益州。

诸葛亮这个英明得决策不是随心所欲得异想天开,而是在正确得分析天下形势得情况下做出得,他先分析了四个割据势力,北方的曹操: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不可与争锋”

江左的孙权:地理优势“国险” 内部团结“民附”和“贤能为之用” 结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州的刘表:军事优势: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弱点:其主不能守

益州的刘彰:经济优势:天然的粮仓

地理优势: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势险要。弱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还分析了刘备,政治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除此之外,一无所有。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北方、东方、荆州、益州都是成就霸业的地方,可是刘备夺取北方兴吗?好象不行,是不是可以发扬一下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英雄主义精神呢?好象那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清醒的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避其锋芒,击其弱处,先取荆州后取川。隆中对时,诸葛亮才26岁,却准确的把握了当时的形势对未来做出了天才半的预见,后来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充分的印证了诸葛亮的英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天下三分的出现,就没有蜀汉政权的建立,隆中对策后来被定为蜀汉的国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军事家的谋略。

(四)很遗憾后来荆州失手了 镇守荆州的是关羽,他恃才傲物,致使吴蜀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他有贸然发动了襄樊战役,北击曹操,孙权手下大将吕蒙乘机袭取荆州,荆州失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荆州是个易攻难守的战略要地,夺取较易,而守住比较难,同学们觉得应派什么样的人物去守荆州呢?当时蜀汉有三个很著名的人物:关羽、张飞、赵云,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学生回答。

明确:关羽易骄傲,张飞易急噪,赵云很谨慎,关羽和张飞属于进攻型的人才,而赵云属于防守型的人才,应派赵云去较好。

(五)更大的遗憾是:荆州失守后,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击曹操失败,由于连年征战蜀汉民不聊生,又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蜀汉出现了人才不继,青黄不接的局面,有一句蜀地俗语反映了这易情况:“朝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算什么人,三国时连五等将军也算不上,再后来蜀汉灭亡了。

根据老师刚才的介绍,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就是当时蜀汉的当权者,应怎样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呢?怎样才能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呢?同桌间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学生回答。

明确:下面让我们听一下毛泽东对《隆中对》的一个评价,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于这个问题有益的启示。

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认真听,看能否听的懂。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意思是说:蜀汉灭亡的源头开始于隆中对时诸葛亮二分兵力的战略构想,即北击曹操,一出秦川,一出宛、洛。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很不发达,使两支队伍配合作战是不太可能的,又由于蜀汉本来就很弱小,却分散了兵力,犯了兵家的大忌,怎么能不败呢? 由此我们发现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除了问题,看来只有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问题。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外结好孙权”可能长久吗? 同桌间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明确:荆州,战略要地,曹操看着,孙权想着。刘备占据着然后对孙权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设想,很难实现,鱼和熊掌怎能兼得呢?

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普通士兵犯点错也要管,他太累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这种作风又抑制了人才得涌现

也许同学们从刚才老师的分析分析中知道怎样才能把蜀汉建设好了。但历史毕竟不能再现,可是历史的经验事值得注意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同学们从这篇文章里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一个新的认识。

(六)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一下这段文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明确: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这篇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同学们找找? 学生回答。

明确:自比管仲,乐毅,正面描写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侧面描写

(七)叙事简洁,祥略得当 凡三往,乃见

仅五字,交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叙述这个故事却用了不到两万个字,这个地方之所以简洁主要是因为他与表现诸葛亮的远见卓实关系不大,而与此有关的第四段却写的很详细,文章在叙事上做到了祥略得当,(八)简笔勾勒人物 关羽、张飞不悦 展现了两个人的嫉妒心理 总结

今天陈寿的《隆中对》我们就学习完了,但这篇文章所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完的,在以后漫漫的人生路上,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这篇文章,它将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

下载《隆中对》中考阅读集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隆中对》中考阅读集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品味把握......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学设计 编写:审批: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

    隆中对课堂实录

    《隆中对》课堂实录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 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00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

    《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读后感 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

    《隆中对》比较阅读

    《隆中对》比较阅读 (一) 【甲】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

    隆中对(5篇材料)

    隆中对教案2 作者:admin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间:2010-2-10 [教学目标] 1、了解“隆中对策”的核心,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

    隆中对说课稿

    一、对课本的明白1、课本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任务教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位。本单位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此中要求讲读......

    隆中对复习

    一、背景: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 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