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2011备考试卷研读分析
新课标2011备考试卷研读分析
2011年高考是我省进入新课程的第一年高考,考试模式的改变、命题方式的变化、考查方向的微调都是每一位高三语文教师,甚至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和及早投入的,省级示范学校是我 省的龙头学校,在这里展示这些学校对近三年新课标卷的分类研读,以期资源共享,共同努力,探寻适合我省高三语文备考的有效途径,再次感谢无私奉献的勤勉的研读者们。
温县一中 题型 简答 【附:考点题型及分析】 一、环境 常见的命题方式: 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3、小说几次写到“某某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小说对某一景物进行描写,是为了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思想感情,或烘托环境或渲染气氛,即描写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 4、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些套话):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发展 二、情节 常式题型 解题思路: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学生存在的问题 ①没有抓住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导致答案中情节的混乱。 ②情节理清了,但不会叙述,导致失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概括情节要对事件完整叙述,什么人什么事;还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叙述,否则答案无意义。 解题思路: 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小说矛盾冲突、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三点交织起来考虑,才能更好的把握情节。 三、人物 另外,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作出概括,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a、价值判断: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价值观、世界观作出评价。(如评价人物形象的言语、行为、思想) 真: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如人物形象身上兼备优缺点、在现实社会具备的普遍性、真实性) 善:引导人向善(如人物形象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美 形式上:曲折美(结构安排)、语言美 风格上:优美、壮美、凄美 四、主题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 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①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②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③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④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⑤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⑥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⑦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⑧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①相关联想,②相似联想,③相反联想,④因果联想。 ⑴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思维方向):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⑵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好处(思维方向):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⑶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好处(思维方向):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⑷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好处(思维方向):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研读新课标 解读新变化 7月15-19日,长沙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2012年暑期长沙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课标新教材培训班。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个培训班中的一员。培训期间,湖师大辛继湘教授、省教科院教研员吴亚西、市教科院特级教师黄祖训,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段晓宏等教育专家分别为我们带来讲座《新〈课标〉新教材解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研读课标 把握航向》、《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每一位专家、老师精彩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经历一轮轮知识冲击。例如,对黄祖训老师提出“语文是什么?”“语文的路在哪里?”“这三个问题的见解让我耳目一新。 在这似长又很短的培训中,我眼界开阔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新课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将其梳理如下: 一、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吴亚西老师在总结新课标下的拼音教学策略中始终渗透这几种能力的培养: 看——认识汉语拼音的前提,一是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法,观察情境图;二是观察字母的笔画、结构,掌握字母的写法。 听——学好汉语拼音的基础,多听老师发音或听录音,掌握标准的发音。“读”是掌握汉语拼音的关键,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恰到好处用地使用情境歌。 写——运用汉语拼音的保证,用好四线格,正确书写拼音字母和音节。 用——汉语拼音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识字服务,为阅读服务,为生活服务。 二、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让一线教师正确认识到识字、写字不单单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是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三、强调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放大语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既得意又得言”: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 四、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市小语首席名师朱爱朝老师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学生课堂日记、经典诵读、吟诵、同读《伊索》共写故事……总结出习作素材是从生活和阅读中来的,大量有关习作的案例清楚阐述了一个事实——大多数孩子的作文是“读”出来的。 总之,在新的课标、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小学语文2011课程标准导读和教学实施》《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专家解读:新课标变在哪儿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发。课程标准的颁行,意味着课程改革又开始了新的出发。 为准确理解新课标,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大力协助下,基础教育版将分期邀请各课程标准修订组、学者专家对修订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关于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如下: 语 文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 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国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 点 评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现在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也就是发现自己。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儿童。我们的责任是教育,是让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发现儿童是我们每天要做的工作。尝试一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乐趣,这与教学是互补的。教师们有生活经历,积累素材,变成作品,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再去讲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讲得很生动、很活泼。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来源:《光明日报》) 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研读学习新课标,使我收获很多。下面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我的思考 1、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二、我的收获 首先除了坚持参加学校举办的业务学习外,还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觉学习了解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先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确实做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然后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班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给学生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学会正确评价同伴等。最后积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做到“真诚、耐心”,允许他们学新知时暂时听不懂,给他们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尽最大限度保护他们学习自尊心和求知兴趣。 愿我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研读新课标 ——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初中数学(人教版)新课程培训,我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教导的必然趋势。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了数学课程和致力于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及面向全体学生,时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需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题的单边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韩城实验中学 数学组 高红梅 研读新课标感悟 伴随新课改而诞生的新课程标准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读完之后,有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突显 新课改以来十几年的改革实践,改的不仅是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理念思想的革新。对于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来讲,在过去的语文课堂里,教师更注重知识系统性地传授,在师生关系方面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形成典型的“满堂灌”,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不高,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就像中国人的“哑巴英语”一样,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培养。 也许正是有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表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在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将原来旧课程标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更加细化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的改变,我们看到了新课改中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甚至达到课程标准的高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那么,具体教学环境中,我们又该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字面上讲,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就应该是主动学习的群体,作为低段的小学生,考虑其年龄特征,学生自身是没有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出于天性使然,他们会非常的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因而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控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安排,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完全放任不管,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讲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才可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读新课标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这样的标准落实到实践中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幸而,十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可以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的人怎么做到的。这是新的课堂革命,诞生了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全国备受瞩目的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就为所有处于困惑中的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实验,紧紧围绕学生中心,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愉悦。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任何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地区学生群体差异等等,因而课改依然在继续,新课标依然要经受新实践的检验。 二、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既包含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祖国优秀思想文化道德的传承,也包含了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重点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这一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意在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所以,在我们实习的过程中,所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朗读、说话训练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敢于表达。用过去的标准来讲,一个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应该有“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和“一副好口才”。 同样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读到这些明显突出的地方,我也在想着如何将这些标准或特点准确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这就回到了最原始的一个问题,最原始的语文课,原生态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对于新课标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是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人文性则说的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一种基本特点,我认为不仅仅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还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之中。工具的使用是一种能力,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教的不仅是如何使用语文工具,更应教会一种学习态度,一种人生态度,教育面向的是长远的未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来讲,既要解疑答惑,又要传圣人之道。 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课程目标都作了详细的分类指导,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根本目的出发,具体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中高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操作依据,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无的放矢”、“不知道教什么”的尴尬问题。新课标还规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为教师解读教材提供了具体的角度和突破口。新课标的出台,打破了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说到语文课就以为一定是在教室范围内,一个老师,一群学生。而在今天,新课标提倡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就被搬到了教室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成为了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自然之美的好的作文素材。因此,新课标的内容虽然简明,但是背后却蕴含着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更多的发挥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新课标用活用好,而不是单一的教条主义。 总的来说,新课标的研读,留给我的除了一些新的变化之外,更多的是思考,一套标准的实行,接下来最难的就是实践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实践才能证明科学理论的正确性。语文课程在中国来讲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在改变的,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提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觉悟。第二篇:新课标研读
第三篇: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四篇: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五篇:研读新课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