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新课标试卷评析
思维品质、能力素养的对决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启示
商洛中学
李重阳
陕西省高考文综科目使用的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Ⅰ卷,使用Ⅰ卷的还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六省。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者往往是由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命题经验,都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
研究高考试题以指导中学教学和高考备考复课,是中学教师的常态工作。那么,陕西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有哪些特点?我们怎么认识这些特点?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结构基本稳定
从题型结构看,文综历史卷依旧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必做题包括12道单选题和2道综合题,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综合题,一道25分,另一道12分,12分的题目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不唯一。选做题15分,通常考生四选一。
从选择题上看,往年至少会有一道图表题,偶尔也会出现排列组合题,2014年12道单选题是清一色的文字型最佳选择题。这并不意味着明年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排列组合题,由于高考命题的保密性和时间的制约,使得高考命题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我们不清楚明年会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排列组合题,但文字型最佳选择题绝对是选择题的主体。
从主观性试题看,2014年两道必做题延续了1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者纵向联系,或者横向比较,另1道为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点。今年40题以17世纪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17世纪中西(英)科技成果的特点、不同命运,继而探究造成诸多不同的社会原因,就是非常典型的中外历史横向比较的试题;今年的开放性试题41题,依然没有采纳2011、2012年的论文式命题形式,有学者认为此种题型“着重于评析,„„侧重史学理论和方法,答案较空泛,拉不开距离”。(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而是延续了
2013年41题着重于说明和阐释,有较强史实性,同时也有助于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命题特点,但所用材料则更加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
鉴于考纲“依据课标内容,确立历史学科考查内容”的命题规定和历史试题难度居高不下,未来两道必做综合题或许会继续依托教材、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选用材料。
选做题通常选取与教材关联程度并不大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2014年选做题仍然保持了这一特点。
2、试题涉猎的知识点基本稳定
新高考强调“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基本淡化了知识考查,不再强调知识覆盖率。“纳入新高考范围的知识点有600多个,而五年(2007—2011年)来的全国卷涉及的考点仅占其中的30%,且一些考点是反复考。”(《命题传承与数据分析》)
全国Ⅰ卷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多围绕重点主干知识命题。2014 年但就知识考点来讲,没有偏、难、怪、冷,基本上都是学生熟知的知识点。
据统计,连续五年高考,必有一道涉及古希腊或古罗马相关知识的选择题,连续三年都考查了宋明理学。3、2014年高考试题的三个“继续” 继续秉承“能力素养立意”的宗旨。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无论试题载体形式、设问的角度、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变化,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宗旨岿然不动。而学科能力除了文综考试大纲强调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大能力要求外,历史学科还会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诸如尊重客观史实的意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和能力及对新史观的了解程度。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4年清一色的文字型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以主干基础知识为素材,继续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材料的理解、辨析和认知能力,概括归纳、比较分析、史实论证、理性批判的能力。继续沿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形式。
新高考以来,高考试题的取材,已基本摆脱了对教材的依赖,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思维含量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材料,设置新的命 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为拓展命题资源,全国卷《考试大纲》还特别提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考会选用与初中教材相关联的新材料,诸如今年的宋应星,“约法三章”。
今年没有出现2013年41题那种材料完全脱离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试题,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依托教材、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必考题皆采纳与教材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新材料。
继续关注社会热点、坚持学以致用、鉴古知今的价值追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的落脚点不仅仅关注昨天,更应该关注今天。历史学科的价值在于能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既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今年诸多命题直接映射现实热点,从敬天尊祖到佛教兴衰,从雅典民主政治到魏晋法律改革,从对“包青天”的认识评价到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评价,无不蕴含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道德、法律建设,中国崛起中的大国关系(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反腐倡廉,韩国艺人的频频自杀和中国艺人的出轨嫖娼等大大小小的社会热点。47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及作用,也体现当下国际热点——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及核安全问题,凸显和平与安全这一时代主题。
二、备考启示
1.突出重点,强化主干,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在完整准确掌握 基本历史概念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建构粗线条的历史框架,总结规律性的知识认识,具有宏观的历史视野。
2.一切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为主要目标。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将学科能力概述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集中力量研究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总结命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趋势。从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集中讲解、训练,提高学生解题作答的水平。
4.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借鉴历史的经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从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篇:2014新课标生物试卷评析
2014年新课标I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备考展望
2014年是陕西省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第4年,高考考查一直采用的新课标I卷。试卷总分90分,其中选择题共6道,每题6分,共计36分,非选择题5道,4道必修共计39分,选修题2选1,共计15分。与往年相比,非选择题改变了以往每空1分或2分的传统,个别空分值增加至3分甚至是4分,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非选择命制的灵活性。
1.试题分析
1.1难度适中,突出对能力的考查
今年生物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且题目难易比例得当,过渡平稳。试题的题干信息简洁,容易读懂,减少了因为情境设置过多而对考生造成的干扰。而往年丢分比较严重的遗传考题,今年也十分平和,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与往年相比虽然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能力的考查丝毫没有降低。整个必修2内容今年就只考了两道遗传题,而这两道题有个共同特点——重思维轻计算。第5题打破了以往新课标不考遗传系谱图的传统,可以说是生物高考题型的回归。但这道题创新性创新性较强,考查学生由果推因的能力,一改以前由因得果的模式。学生只要结合选 1
项逆向思考即能选出正确选项。又如32题没有涉及半点计算,只要学生真正理解了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推理过程和前提条件就能轻松答题,而且第(2)问的文字表达都可以“依葫芦画瓢”,从而大大减轻了一般学生对遗传题的恐怖心理。选修题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但是不是要求考生简单的回忆书本知识,需要考生读图,分析图表以及综合分析。
1.2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会考的非选择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伴性遗传、9:3:3:1及其变式、基因表达、细胞分化、神经调节以及免疫调节等几乎都没有考查。但是试卷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核心概念有:物质的跨膜运输、光合作用、内环境稳态、呼吸作用、质壁分离、遗传系谱图、种间关系、有丝分裂实验、细胞核功能、群落演替、遗传学实验、杂交育种和单克隆抗体等,而这些全部为中学生物主干教学内容。
1.3注重基础,立足教材
紧密结合教材是生物试题的突出特点。部分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内容,并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
今年第2道选择题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产生的[H]可以用NADPH表示。这个信息来源于课本的旁栏思考题,所以不能算超纲。第29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最后一空要求考生回答细胞核的功能,答案直接来源于必修1课本的黑体字。而事实上很多人写的不到位,感觉二轮复习模拟题做的不少,最后基础的却没有抓住。第30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第2问要求回答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到达森林阶段所需时间短的原因,答案直接来源于课本。第3问预设“森林被灌丛取代”的演替类型情景,追问与该地区自然演替相比,人类过度开垦活动对该地区群落演替速度和方向影响。颠倒了“人教版必修三教材P8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的固有思维。第32题直接考查遗传的基本定律知识,涉及书本P31第2道选择题和P40思维拓展第2题。
1.4重视教材基础实验的考查
本套试卷考查了两个书本实验,即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和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同时涉及到多种实验材料,比如第2题的绿藻、第4题的黑藻和紫色洋葱鳞片叶、第29题的大蒜根尖等。第29题考查了课本中有丝分裂实验
和细胞核功能的相关内容,突出了对实验技能和概念教学的考查,立意新颖。
2.2014年备考展望
2.1一轮复习应当立足课本,降低复习难度
当前市面上的复习资料具有大而全,而且具有很多难题偏题。被复习资料牵着鼻子走既影响复习进度,而且打击相当一部分基础薄弱学生的积极性。而事实上新课标I卷高考题难度正在逐步降低,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关注绝大多数学生。
指导学生复习教材首先需要注意课本的黑体字以及正文。另外还需要关注的课本上的小字,例如必修3关于神经元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已经考查过多次。关注书后思考题、章末检测等。
2.2需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想提高复课备考效率,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陕西省考试大纲,研究历年高考真题。认真选择有代表性的,难度适中的习题,加强课堂练习有效性,让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2.3指导学生加对生物笔记的整理和记忆
虽然生物学科注重理解,但没有基础知识的记忆,学生如何解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再借助二轮复习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联成线,由线到面,逐步形成立体知识网络。
2.4加大对自主命题研究力度,加强团队合作,减少对外来模拟试题的依赖
以往我校由于时间紧,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合并在一起就是模拟试题的考练。最终结果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学生感觉累,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自信心影响较大。二轮复习完后,很多学生对课本已经相当陌生。要解决这一难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着手:(1)降低一轮复习难度,保证复习进度,制定切实有效的一轮复习计划(2)加强自主命题,保证讲练的针对性和难度,同时把握好2015年高考命题方向,减少模拟试题练习次数。
第三篇:新课标试卷
一、填空题
1.和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的特点。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的综合运用,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4.语文课程设计体现:、、值观三个维度
5.阅读教学是之间对话的过程。
6.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和。
8.《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段)。
二、选择题
1,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A实践B交际C理论D文化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_学生?
A部分B中学生C探究D创新
3.学生是学习和——的主体?
A发展B合作C探究D创新
4,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个左右常用汉字?
A6000字B2000字C3500字D 10000字 5,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字以上?
A100万B200万C300万D400万 6,第三学段指——年级?
A1~2B3~4C5~6D7~9
7,教材编写要以——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马克思主义B邓小平理论C毛泽东思想D三个代表
8,教材要有开放性和——?
A创造性B探究性C合作性D弹性 9,在教学建议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性和创造性?
A主动性B合作性C探究性D综合性 10,学会汉语拼音,需认识大写字母,熟记——?
A《康熙字典》B《 说文解字》C《汉语拼音字母表》D《新华字典》
11.第二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要求——次左右?
A 10B 12C 16D20
12.可承基本理念不包括——?
A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B 努力建设学习型的语文课程
C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3.在学教建议中要重视情感,态度,——的正确向导?
A 人生观B 世界观C价值观D学习观
14.在识字的过程中,评价识字的考察学生 基本意义的情况,以下选项中不包括——?
A 认清字形B 朗读流利C读准字音D掌握汉字
15.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篇?
A 20B30C 40D 50
16.以下不是1至6年级的古诗——?
A 《出塞》B 《鹿砦》C《关雎》D《渔歌子》
17.以下不是1至9年级的古诗——?
A 《忆江南》 B 《孔子语录》C《望岳》D《渔家傲》
18.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文学奖”获奖作品以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A 钱钟书B 矛盾C鲁迅D巴金
19.以下常见的修辞格不包括——?
A 比喻B 拟人C顶真D排比
20.《春晓》的诗人是——?
A贺知章B李白C 王维D 孟浩然
三、判断题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论性和实际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教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5.课程标准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6.各个学段是具有差异性的,是相互独立的。(×)
7.小学阶段应认识6000个左右常用汉字。(×)
8.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9.《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00篇。(×)
1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11、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12、阅读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14、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5、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创造性。(×)
16、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17、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能力。(√)
18、评价仅需要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
19、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历史精神。(×)
四、案例分析
[案例]1:“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
[案例]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
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微格组长:黄李悦成员:李承豪章颖 林思思 刘露珊 尤佳敏
第四篇:英语新课标考试试卷
小学英语新课标考试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教师姓名:分数: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什么?(20分)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20分)
3.语言技能一级目标对“听做”有什么样的要求?(20分)
4.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哪四点?(20分)
5.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哪些?(20分)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标试卷
小学语文新课标试卷(1)
一、填空题: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4、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5、课程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6、课程目标的整体目标一共(10)条,其中第三条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7、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8、你所任年级段,要求会认汉字()左右、会写()个左右。
9、你所在年级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字,背诵优秀诗文()篇(段)。10、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
二、单项选择:
1、()是学习的主体。
A、学生B、教师C、师生
2、()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A、学生B、教师C、师生
3、以下()是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