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就业服务中心开展少数民族就业培训工作计划
师就业服务中心开展少数民族就业和培训
工 作 计 划
为认真落实师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就业和培训有关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培训,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就业和致富能力。在继续开展以往少数民族拉面、烹调、手绣、糕点制作、热(冷)饮品制作等培训的基础上,今后重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如:64团、67团、76团、77团、78团、79团等),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农家乐、牧家乐、机绣和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培训,其中把针对少数民族机绣培训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来推进。目前,中心已与各团场有了初步合作意向,拟通过立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立少数民族机绣培训基地,购置机器(计划每个团购买20台,约7.5万元),专门开辟场所,鼓励产品经纪人牵头承包,产品研发和销售实行“订单式”管理,以此促进少数民族就业和增收;同时,针对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的要把伊犁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圣地”的要求,积极跟进,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创新开展少数民族“农家乐”、“牧家乐”培训活动,力争每个团场培训50名以上从业人员,促进垦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设施农业(如:大棚蔬菜、大棚油桃、大棚葡萄、大棚草莓等)、田园农业、生态养殖等培训,多渠道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二、加强引导,促进少数民族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与宣传部门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劳动者转变观念,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就业;采取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召开少数民族新成长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组织少数民族新成长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到师国有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实地观摩、考察的方式,鼓励、引导他们到二产就业。
三、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强化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群众在社保补贴、小额贷款贴息和小额担保贷款方面的扶持力度,使更多有意扩大经营规模,却缺乏资金的少数民族创业者能得到更多帮扶。目前,中心拨付的小额担保贷款资金额度已达800万元,能够更好、更广泛的地为有意扩大经营规模,却缺乏相关资金支持的少数民族创业者提供资金援助。
四、对吸纳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用工企业在社保等方面进行相关扶助,使得更多的企业在吸纳我师的少数民族就业困难人员时能获得更大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它们加大对我师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的招工力度,这样不但给企业提供了实惠,也为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便利,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的作用,结合我师的“三化”建设,在新增公益性岗位(经师领导批准)或现有公益性岗位减员空岗时,优先安置少数民族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上岗,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二篇:少数民族就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
题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徐华峰 10061170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完成日期2011年 07 月 20 日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摘要:
1、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
2、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湖北省总人口的4.4%。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武汉市、荆州市、荆门市和十堰市等地。在100人以下的民族有28个:水族、东乡族、佤族、高山族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就业率,大学生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概况
据统计,2010年我国将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9年增加52万,且以后逐年递增。
1.大学生看待就业
总之一句话:就业期望值过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
2.企业看待就业
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二、原因分析
1.个人问题
(1)观念陈旧。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现阶段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基本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不愿去艰苦地区就业,也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对民营企业的体制、性质认识不足,对现行政策不掌握,惧怕挑战,对就业还处于等待、观望等原因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视野不开阔,有业不就得现象还较为普遍。
(2)能力不齐(语言和实践能力)。欠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不通怎么能胜任工作的要求呢?
(3)不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缺乏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不强。
(4)没有合理的规划。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大学生涯规划,更没有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考过后出现的目标空白不能及时填补,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2.企业问题
企业以自己利益为重。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其次,由于金融危机等问题,企业校招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计划。企业大裁员,就业增加更多压力
3.社会问题
(1)扩招速度过快。高校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诚然,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当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2)高校问题。大规模的扩招与有限的投入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具体实现。招生规模的扩大,没有带来相应的财政投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满足不了高校扩招后进行日常教学运转需要的相应费用。教学软环境无财力支持,如学科专业资料少,教师对外的教学与学术交流经费奇缺,学生实验室与学习基地的建立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要求等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高校办学局限于讲台与黑板之间,又由于扩招后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超负荷地应付上课,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导致高校脱离社会、关门办学。这种办学方法无法造就出适应发展变化的少数民族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
三、政策措施
1.高校政策
(1)高校应对教育目标注入新的内容。过去常用的教育口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应当说,它们都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教育的目标具体的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获得一个恰当的生存位置,从而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因此,学校应传授给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和追求幸福(生存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因需施教,学生才能学有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高等院校应结合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
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2.专家支招
大学生应努力克服以下几点问题:
(1)降低心理预期: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
(2)避免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克服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3.个人补救
(1)改变观念陈旧。并不是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
(2)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因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
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制定合理的规划。要根据所学专业结合自身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心里要明白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将来怎么发展缺乏必要的思考.不然就如同一艘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巨轮漂泊在大海中。
四、结束语:就业问题(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久问题,解决办法不是立竿见影的。当然这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包括企业用人单位。个人认为完善自身是最为重要的。
五、参考文献: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2)
第三篇:少数民族就业培训服务指南
流动人员(少数民族)劳动就业服务指南
流动人员(少数民族)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须知:
(1)凡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有求职要求的流动人员(少数民族),可以持《居民身份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到东海县人力资源市场免费办理求职登记手续。
(2)求职者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的单位招聘信息,结合自己的条件和意愿报名应聘,填写《求职登记表》,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或到指定地点,与招聘单位洽谈面试。
(3)有一定技术专长的求职者,可办理登记手续,由人力资源市场根据求职者意愿和单位用人需求情况,推荐介绍。
(4)在校学生、未满16周岁的人员不予介绍。
(5)劳动者求职择业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或职业介绍机构如实提供与择业有关的情况。
(6)在职人员转换用人单位的,应当依法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办理中介手续。
(7)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劳动力,应当向社会公开招收、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依法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参加社会保险。
(8)少数民族人员参加求职招聘时,人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应给予求职引导和帮助。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三日
流动人口(少数民族)职业培训服务指南
一、流动人员(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办法
1、培训对象
对具有劳动能力和提升职业技能愿望并能提供有关证件的下列人员提供一次性免费技能提升培训:(1)外省、市或本省进入我县务工的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劳动力持本人身份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2)本地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持身份证和《就业登记证》。
2、组织实施
(1)多渠道、多形式实施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少数民族)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按照相应的职业标准要求执行,依托培训基地,采取校企结合、校校联合、企业培训等多渠道、多形式实施培训。其专业(工种)的设置须结合我市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和技能型人才建设的需求,重点向现代制造业、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倾斜。根据全县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建设的需求,每年发布我县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专业(工种)目录,并根据定期定量原则,下达培训目标。各乡、镇可结合当地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增加相应的培训专业(工种),少数民族人员应增加语言及上岗前一般技能操作培训。
(2)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对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并采取有效措
施,降低考核成本,积极提供技能水平评价服务,鉴定合格的,按规定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
二、流动人口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专业(工种)
职业资格培训:
(1)宾馆管理与服务;(2)中式烹调师;(3)中式面点师;
(4)美发美容;(5)保健按摩师;(6)熟肉制品加工;(7)保安;(8)家政服务员;(9)物流管理;(10)物业管理;(11)调酒员;(12)插花员;(13)制冷技术;(14)中央空调工;(15)数控操作;(16)维修电工;(17)汽车修理;(18)汽车钣金工;
(19)焊工技术;(20)模具钳工;(21)机加工;(22)服装缝纫工;(23)建筑安装工;(24)电子装配与调试;(25)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等。
三、开展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健全职业培训制度。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2)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包括少数民族)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少数民族人员应增加语言课程及上岗前一般技能操作培训,使其掌握一般工作技能;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企业新录用的人员,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3)切实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要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鼓励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自办培训机构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加职业培训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尤其是要为少数民族就业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培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2009年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工作计划
2009年潭西社区
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工作计划
为了提高我社区待业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技能,激发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热情,我特制定2009年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工作计划:
一、提高认识、分工明确
提高社区重视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工作认识,认真对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规划,并对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部署,成立以社区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责任工作人员,负责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工作的宣传、联络工作。
二、建立阵地,营造宣传氛围
1、设立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绿色通道,根据我社区待业少数民族居民和返乡无业青年的实际,结合我社区的实际和少数民族居民的需求就业、创业工作相结合。组织待业少数民族居民参加创业、技能培训。
2、通过调查、发放资料等活动的形式向就业创业意向的少数民族居民宣传就业创业工作,激发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热情,建立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数据库,增强少数民族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
本着以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居民实现创业梦想,推动辖区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完善服务体系,整合多方资源为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把潭西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就业创业工作做好。
柳南区潭西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9年1月
第五篇:就业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就业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社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就业服务管理”这一中心工作,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群众满意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为标准,以完成各项任务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了失业、工伤、生育、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大培训力度,“创城”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活动,搞好就业困难群体援助
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运行相结合,提高有效性,组织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进行免费syb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县已举办创业培训10期250人,完成全年任务200人的125%;此外为农民举办技能培训7期350人。2013年开展设点宣传创建活动8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2万多份,刷写标语、悬挂横幅28条;利用今年六月一个月时间,通过电视台,教育广场led显示屏全方位宣传我中心关于就业培训、小额贷款、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相关政策,同时注重典型引路,我们与县人社局、总工会联合举办
“十大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邀请妇女创业明星王彩虹、李金芳、赵玉丽等10名创业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经历,通过电视在全县范围内播放,大力宣传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精神。二是加快“创城”工作建设,激起创业促就业高潮
通过集会宣传,采取广播宣讲、散发资料、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业促就业优惠政策及相关知识,大力营造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在搞好培训工作同时,培训股同志在人员少,业务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使创业型县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为了进一步放宽创业政策、提升创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创业工作考核体系,今年以来,我县创建创业型县城工作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培育了永德宏商贸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1个、鱼平等创业明星12人、曹广乾等创业示范户16户、天丰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等创业示范企业3个。新增非公企业136户,个体工商户218户,收集136个创业项目,新增创业培训625名,扶持950人创业,累计带动1380人就业。近期,咸阳电视台还对我县陈小军、王永刚、赵玉丽等四位创业明星进行了采访报道。三是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成绩显著
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为抓手,以政策激励为导向,严格审贷审查资格,加强贷后跟踪服务,切实做到用足用活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做到“放得出,收得回”,达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循环、效用最大的目的。截至12月,全县共发放贷款837笔580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5300万元的109.5%,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09笔782万元,占发放总额的13.4%;高校毕业生11笔70万元,占发放总额的1.2%;复转退伍军人5笔40万元,占发放总额的0.6%;农村富余劳动力712笔4913万元,占发放总额的84.8%;回收贷款1985.5万元,回收率100%,贴息金额为794.8万元。全年共扶持837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675人。推荐劳动密集型企业27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创业促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四是公益性岗位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今年全县开发121个岗位,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21名,9月份已全部到岗,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我们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开发岗位、从招聘到聘用每个环节都向社会实行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公益性岗位的聘用、新增、补缺、变更,严格执行审核程序,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归零一户。今年我们多次联合人社局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到岗、工资拨付、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社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就业服务管理”这一中心工作,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群众满意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为标准,以完成各项任务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了失业、工伤、生育、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大培训力度,“创城”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活动,搞好就业困难群体援助
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运行相结合,提高有效性,组织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进行免费syb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县已举办创业培训10期250人,完成全年任务200人的125%;此外为农民举办技能培训7期350人。2013年开展设点宣传创建活动8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2万多份,刷写标语、悬挂横幅28条;利用今年六月一个月时间,通过电视台,教育广场led显示屏全方位宣传我中心关于就业培训、小额贷款、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相关政策,同时注重典型引路,我们与县人社局、总工会联合举办
“十大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邀请妇女创业明星王彩虹、李金芳、赵玉丽等10名创业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经历,通过电视在全县范围内播放,大力宣传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精神。二是加快“创城”工作建设,激起创业促就业高潮
通过集会宣传,采取广播宣讲、散发资料、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业促就业优惠政策及相关知识,大力营造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在搞好培训工作同时,培训股同志在人员少,业务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使创业型县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为了进一步放宽创业政策、提升创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创业工作考核体系,今年以来,我县创建创业型县城工作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培育了永德宏商贸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1个、鱼平等创业明星12人、曹广乾等创业示范户16户、天丰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等创业示范企业3个。新增非公企业136户,个体工商户218户,收集136个创业项目,新增创业培训625名,扶持950人创业,累计带动1380人就业。近期,咸阳电视台还对我县陈小军、王永刚、赵玉丽等四位创业明星进行了采访报道。三是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成绩显著
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为抓手,以政策激励为导向,严格审贷审查资格,加强贷后跟踪服务,切实做到用足用活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做到“放得出,收得回”,达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循环、效用最大的目的。截至12月,全县共发放贷款837笔580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5300万元的109.5%,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09笔782万元,占发放总额的13.4%;高校毕业生11笔70万元,占发放总额的1.2%;复转退伍军人5笔40万元,占发放总额的0.6%;农村富余劳动力712笔4913万元,占发放总额的84.8%;回收贷款1985.5万元,回收率100%,贴息金额为794.8万元。全年共扶持837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675人。推荐劳动密集型企业27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创业促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四是公益性岗位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今年全县开发121个岗位,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21名,9月份已全部到岗,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我们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开发岗位、从招聘到聘用每个环节都向社会实行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公益性岗位的聘用、新增、补缺、变更,严格执行审核程序,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归零一户。今年我们多次联合人社局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到岗、工资拨付、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二)认真落实政策,促进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1、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稽核、年审工作:我们严格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及时督促,确保了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把平时在缴费人数、缴费工资基数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企业和欠费严重的单位作为重点,采取了实地稽核与重点稽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参保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申报单位下发了书面稽核通知书。按照工伤、生育实地稽核人数不少于参保人数35%的要求,组织人员对亭南煤矿等5户企业2013年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缴费情况进行了实地稽核,在认真做好稽核工作记录基础上,严格审查参保单位提供的劳资统计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应付工资账册。通过实地稽核,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保险缴费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待遇申领人员的审核,2012年无冒领欺诈现象出现;同时,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年审工作中,我中心对全县参保单位申报缴费基数、工资基数等数据进行严格核定,以确保真实准确。失业保险完成年审单位104户,涉及职工人数3776人,核定2013年缴费基数为51287751.4元。
2、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信息化建设 我们建成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档案数据库,失业保险录入251个单位,8641人;工伤已录入121个单位,5293人;生育已录入109个单位,5120人。实现了市级联网,既节省时间、便捷工作、提高效率,又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从10月份开始,工伤生育保险缴费核定以及待遇审核已开始实行网上办公。
3、基金管理使用情况
根据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和《工伤生育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我中心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收支两条线,认真审核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申领人员相关信息和资料,操作按流程都设置各自的操作权限,做到既独立操作,又相互制约,不越权。实现了业务操作痕迹的可复核、可追溯、可责任认定,有效地防范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达到内部互控。对符合条件的发给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
4、失业保险动态监测及失业保险调控工作情况失业一是确定了失业动态监测企业,按照市上有关新软件要求,如实上报企业人员变动情况,进行网络上报。二是失业保险调控工作,我们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统筹规划、依法操作、减少失业、促进就业、生活有保障、就业有着落”的工作思路,围绕失业率调控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失业保险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协调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兼并、改组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预防失业率增长过快,及时为职工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做好生活保障、档案移交和再就业培训等服务。对符合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通过失业保险保障其基本生活。
5、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宣传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我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切实保障职工工伤保险权益”为主题的工伤保险宣传活动。宣传活动期间,我们印制宣传资料1万份,制作宣传板面,在县城繁华地段设立宣传咨询活动点,共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现场解答200余人,提高了广大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了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还通过深入企业、事业单位、施工现场、社区(街道)开展宣讲、发放宣传材料、解答职工群众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对《社会保险法》中有关工伤保险的主要政策规定,新《工伤保险条例》的主要政策内容,煤炭法、建筑法有关工伤保险条款的修订案,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伤保险参保扩面有关法律规定进行重点宣传。
6、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失业保险新增扩面565人,完成年任务450人的125.34%,累计参保人数为8640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298万元,完成市上下达全年任务200万元的149%;其中单位缴纳167.82万元,个人缴纳129.7万元,累计基金结余884.45万元;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8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21人;全年失业保险金支出5.62万元。
工伤保险累计参保9252人,完成年任务9249人的100%,新增参保1203人,完成年任务1200人的100.25%,征收基金153.43万元,完成年任务140万元的110%;生育保险累计参保6511人,完成年任务6493人的100.27%,新增参保318人,完成年任务300人的106%;生育保险征缴基金46.53万元,占市上下达全年任务40万元的116.33%;2013年工伤保险待遇已支付5例10.71万元。生育保险待遇已支付43例19.36万元。
二开展活动,抓好学习,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按照市委、县委要求,扎实开展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我中心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制作了开展活动的标语,制定了学习计划,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集中学习,记录了学习笔记,开辟了学习园地专栏,刊登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心得体会文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有力明显转变,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推进发展,破解难题的本领有了较大提升,我单位进一步呈现出团结、和谐、共谋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狠抓机关管理
坚持制度先行,组织人力,修订完善了我中心学习、工作、管理等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按照“业务精、作风硬、纪律明、形象清”的总体要求,由中心领导带头,严格要求和积极引导全体机关干部自觉学习提高素质,廉洁高效开展工作,满腔热情搞好服务,树立了团结、心齐、风正、廉洁、高效的机关形象。为了提升失业保险操作水平,我们单位选派一名业务骨干到市经办中心采取以岗代训的形式,培训15天,全面掌握业务经办流程,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全市上半年失业保险业务检查时,我中心操作规范,无任何操作失误,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以实际行动在机关营造了一股清廉之风。对干部群众比较关注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和培训工作,也健全制度,加强监督,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抵制了不正之风。
(二)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完成包村工作任务
在“联村帮户接地气,惠农务实树清风”活动开展以来,我中心积极行动,明确了强势启动,深入调查,抓住重点的群众思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对史家峪村的实地走访慰问,为那里的留守老人、孩子送去温暖,资助现金2000元,同时带领全村群众修整村级砂石路800米、绿化村庄主干道1公里,并给15户群众各发放10斤食用油,这些举措深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就业服务管理中心良好的工作形象。
(三)积极开展抓暖保促活动
在“抓党建、暖民心、保稳定、促发展”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中心全体人员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努力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争取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把这一行动贯彻好、落实好,真正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四)“正行风,促服务,树形象”活动开展 我中心立足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实际,以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为出发点,以整顿纪律、转变作风、服务发展为着力点,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规范日常工作行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使作风建设水平、队伍素质能力、群众满意指数、服务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
(五)十八大精神学习
今年以来,我中心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议、创办“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宣传栏,始终坚持把十八大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来,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并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把会议精神落到了实处。
三,正视实际,查找不足,争取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一)清醒认识我单位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欠费企业较多,参保扩面工作形势严峻。全县境内大部分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已基本纳入了参保范围,可参保资源较少;部分驻县单位、以直管单位不受县区管理和部分职工实行劳务派遣为由,推诿规避,不愿参加工伤保险,影响了扩面工作的进度和任务的完成。
2、由于建筑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加之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导致工伤保险金征收困难。
3、核定事业单位基数49705306元,由于失业保险系统核定单位缴费基数最低标准为社平工资的60%,而我县事业单位职工大多数工资低于社平工资60%,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按照实际工资核定缴费基数,存在一部分误差,所以现在无法录入事业单位的单位和个人缴费记录。企业单位在全市社平工资未确定之前,部分业务暂未办理,但企业单位缴费严格按当年社平工资上限和下限记录单位和个人缴费。
4、缺乏好项目。贷款户的实体多为小饭馆、小商店、理发店等,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且合伙经营占一部分,缺乏好的项目。
5、业务学习不够,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6、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不够活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突出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辐射作用,充分调动创业培训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人员创业积极性,扶持就业800人,带动就业1500人,使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二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努力扩大失业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2014年失业保险新增扩面达到450人、工伤保险累计扩面10449人、生育保险扩面完成300人;
三是加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确保失业保险征缴突破200万元、工伤保险征缴基金140万元、生育保险征缴基金40万元
四是以新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强化目标考核和部门联动等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重点做好矿区和建筑行业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
五是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对象的扶持力度,放宽担保范围、2014年放贷3000万元。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中心工作人员的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民群众满意的就业服务和社保事业为目标,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增强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实干,善于摸索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再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