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试题[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2:5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试题》。

第一篇:桃花源记试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文字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阡()陌()交通黄发垂髫(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复:

(4)初极狭,才通人初: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课外阅读题)然穷:才:)

[N10六]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三、作文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第二篇: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一.(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12分)阅读《桃花源记》2 和 3段,回答: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便要.还家()(4)不足为.

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二.(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

以咨之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答:三.(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阅读2和3段,完成9—12题。(13分)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林尽水,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

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答:四.(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阡陌:()(2)向:()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译文:(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

五.(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1分)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便要.还家()④.怡然..

自乐()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答:

1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答: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一.答案: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答案: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三.答案: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2.(4分)(1)(2分)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四.答案:7.(2分)(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④

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五.答案:9.陶渊明东晋10.(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愉快的样子。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第三篇:桃花源记中考试题(2010)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12分)阅读《桃花源记》2 和 3段,回答: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二)(12分)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为7分)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A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译文:(2010年四川省巴中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22-27题。(2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24.翻译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

27. 请就文中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答:

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林尽水,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答: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5题。(6分)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予始四望惨淡予:(2)泫然不能自已也已:

14.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2分)(1)风渐劲时:(2)猛风大起时: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2分)答:

(二)(13分)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12.(4分)(1)(2分)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三)(6分)13.(2分)(1)我(2)停止14.(2分)亦甚雄快(愉快)愀然以悲,泫然

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15.(2分)抓住特征描写1分,语言优美1分。(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阡陌:()(2)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10题(10分)7.(2分)(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④ 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1分)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

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答:

1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答: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9.陶渊明东晋10.(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愉快的样子。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20104年湖南省邵阳市)四)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解释下列词。(4分)

俨然()交通()悉()要还家()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2.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答:

23.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答:

24、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答:19.(1)齐整有序的样子(2)交错相通(3)全(4)邀请20.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这类(东西)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22.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23.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24.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第四篇:桃花源记 陋室铭 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2)便要还家 要:(3)处处志之 志:(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陋室铭》练习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二、阅读题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A,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本文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

②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4)惟吾德馨()

③解释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用原文填空: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

⑤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⑥在横线上写出原文,并划出朗读的节奏。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奥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_。2.用“/”线给画线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3.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

④无案牍之劳形()4.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②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__________。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__。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②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④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陋室铭》辅助练习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2.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3.对偶

二.1.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3.素:素朴;金经:佛经

4.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5.在:在于;名:著名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E A B B A A A

五: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一、①刘禹锡

②1)著名 2)大 3)政府公文 4)品德高尚,流传久远

③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④惟吾德馨。

⑤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 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⑥A、苔痕/上/阶绿 B、草色/入/帘青)

(三)1.刘禹锡。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①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②调:调弄,这里指弹。4.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②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陋室铭

(四)《陋室铭》1.①出名,著名 ②品德高尚 ③大 ④官府的公文 2.D 3.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惟吾德馨 4.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5.C 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12.属:类 要:同“邀”,邀请。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3分,每小题1分)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第五篇:2004-2011《桃花源记》试题

《桃花源记》试题汇编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寻向所志()(4)寻病终()......

(5)阡陌交通()(6)便要还家()(7)处处志之()(8)咸来问.....

讯()(9)无论魏晋()(10)欣然规往()(11)渔人甚异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填空

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

而来,意思是。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4、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

_;(2)_______;(3)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

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

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

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

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

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

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1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四、阅读理解,拓展廷伸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这是什么修辞手法?“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

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

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5、说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6、文章虚构了一个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一种

社会理想?

7、请简要回答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8、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

不愿离开?

11、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

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

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2)

12、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

1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1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15、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

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16、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

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7、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18、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19、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20、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1、整齐的样子

2、田间小路

3、寻找

4、随即,不久

5、交错相通

6、同“邀”邀请

7、作标记

8、都

9、“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10、计划;打算

11、对„„感到惊异

12、D13、B

二、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2、(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6、(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7、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8、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9、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三、1、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4、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5、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6、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7、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8、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9、渔人的行踪美好理想不足为外人道也

10、C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借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3、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为渔人出桃花源后遂迷埋下伏笔

6、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

7、示例: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人人平等,人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8、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9、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四项内容。答出三项即可)

10、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1、(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12、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13、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

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1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15、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6、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

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7、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18、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19、答题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20、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下载桃花源记试题[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试题[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读后感优秀大全

    《桃花源记》读后感优秀范文精选五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2011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邱员太语文工作室 2011年中考试题《桃花源记》 一、(2011年浙江湖州)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

    09---11年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总

    《桃花源记》中考检测 一、结合文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09) 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优秀范文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

    《桃花源记》的优秀教案设计[本站推荐]

    《桃花源记》的优秀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桃花源记》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大全]

    《桃花源记》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优秀读后感[五篇]

    桃花源记优秀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