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八年级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3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⑤畜:同“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渔人甚异之 异:(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3)颖脱不羁 羁:(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 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3)诚不可缺 诚:(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三【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四、【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未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C.似与游者相乐。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五【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013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桃花源记》答案
一11.(1)对„„感到诧异(2)类(3)束缚,拘束(4)停止 1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意思对即可)14.(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二:10.(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 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1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三17.(4分)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19.(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
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四答案:1.(1)邀请(2)没有成年 2.B 3.(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五、答案:1.答案:①tiáo ②fǔ评分:每空1分,共2分。
2.答案:①田间小路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4.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5.答案: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3分)答题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第二篇:桃花源记中考试题(2010)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12分)阅读《桃花源记》2 和 3段,回答: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二)(12分)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为7分)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A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译文:(2010年四川省巴中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22-27题。(2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24.翻译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
27. 请就文中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答:
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林尽水,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答: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5题。(6分)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予始四望惨淡予:(2)泫然不能自已也已:
14.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2分)(1)风渐劲时:(2)猛风大起时: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2分)答:
(二)(13分)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12.(4分)(1)(2分)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三)(6分)13.(2分)(1)我(2)停止14.(2分)亦甚雄快(愉快)愀然以悲,泫然
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15.(2分)抓住特征描写1分,语言优美1分。(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阡陌:()(2)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10题(10分)7.(2分)(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④ 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1分)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
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答:
1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答: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9.陶渊明东晋10.(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愉快的样子。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20104年湖南省邵阳市)四)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解释下列词。(4分)
俨然()交通()悉()要还家()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2.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答:
23.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答:
24、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答:19.(1)齐整有序的样子(2)交错相通(3)全(4)邀请20.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这类(东西)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22.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23.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24.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第三篇:2011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邱员太语文工作室
2011年中考试题《桃花源记》
一、(2011年浙江湖州)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分)
答案:1(共3分,各1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值得
2.(共3分)(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乃”“无论”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3(共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不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二、(2011年河北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邱员太语文工作室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答:
答案:1.(1)邀请(2)没有成年
2.B 3.(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三、(2011年山东菏泽)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答案:1.答案:①tiáo ②fǔ
邱员太语文工作室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2.答案:①交错通达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4.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5.答案: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四、(2011年福建泉州)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分)答案:1.(2分)B 2.(3分)D 邱员太语文工作室
3.(6分。每句3分)(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
(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4.(4分)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五、(2011年湘潭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3.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
4.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分)答案:
1、(1)(通“邀”)邀请(2)与世隔绝的地方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是魏晋俩朝了
3、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4、突出强调桃花源是、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六、(2011年大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邱员太语文工作室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分)(1)屋舍俨然
俨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便要还家
.要:
(4)乃不知有汉 .
乃:
1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2分)
1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3分)
14.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案:10.(2分)
(1)俨然: 整整齐齐的样子
(2)交通:互相通达(交错相通)
(3)要: 通“邀”,邀请
(4)乃:竟然
11.(2分)答题示例: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2.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2分)13.(3分)答题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4.(3分)答题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004·肇庆)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17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 五.(2008吉林省)(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八.(08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
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
④寻病终()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 九.(08黔东南课改)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十.(08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
十一.(08温州非课改)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十二.(08徐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十三.(09湖南娄底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
十四.(09广东省)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8分)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12分)阅读《桃花源记》2 和 3段,回答: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译文:(2010年四川省巴中市)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24.翻译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
27. 请就文中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答:
(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林尽水,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答:
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答:
(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2)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极狭,才通人。译文: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1分)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便要还家()
④怡然自乐()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答:
1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答: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 答案 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15.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12.(4分)(1)(2分)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2分)(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④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9.
陶渊明 东晋10.(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愉快的样子。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参考答案】
一.
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2.(2分)A(古义;B交错相通:c 与世隔绝的地方;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4分).(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对比阅读 三.(2008 南充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 六.(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 七.(08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答:
十五.(09安徽省芜湖市)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答:
十六、2004年湖南省邵阳市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解释下列词。(4分)俨然()交通()悉()要还家()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2.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答:
23.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答:
24、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答: 对比阅读答案
三.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十六、19、(1)齐整有序的样子(2)交错相通(3)全(4)邀请20.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这类(东西)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22.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23.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24.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第五篇: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一.(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12分)阅读《桃花源记》2 和 3段,回答: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便要.还家()(4)不足为.
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二.(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
以咨之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答:三.(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阅读2和3段,完成9—12题。(13分)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林尽水,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
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答:四.(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阡陌:()(2)向:()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译文:(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
五.(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1分)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便要.还家()④.怡然..
自乐()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答:
1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答: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一.答案: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答案: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三.答案: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2.(4分)(1)(2分)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四.答案:7.(2分)(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④
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五.答案:9.陶渊明东晋10.(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愉快的样子。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