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源记 陋室铭 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2)便要还家 要:(3)处处志之 志:(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陋室铭》练习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二、阅读题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A,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本文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
②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4)惟吾德馨()
③解释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用原文填空: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
⑤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⑥在横线上写出原文,并划出朗读的节奏。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奥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_。2.用“/”线给画线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3.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
④无案牍之劳形()4.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②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__________。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__。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②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④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陋室铭》辅助练习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2.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3.对偶
二.1.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3.素:素朴;金经:佛经
4.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5.在:在于;名:著名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E A B B A A A
五: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一、①刘禹锡
②1)著名 2)大 3)政府公文 4)品德高尚,流传久远
③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④惟吾德馨。
⑤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 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⑥A、苔痕/上/阶绿 B、草色/入/帘青)
(三)1.刘禹锡。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①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②调:调弄,这里指弹。4.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②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陋室铭
(四)《陋室铭》1.①出名,著名 ②品德高尚 ③大 ④官府的公文 2.D 3.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惟吾德馨 4.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5.C 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12.属:类 要:同“邀”,邀请。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3分,每小题1分)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第二篇:《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一、文学知识填空。(8分)
1.《桃花源记》作者,朝著名的诗人。后来人们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还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44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落英缤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渔人甚异之 ..5咸来问讯 6.便舍船 ..7.黄发垂髫 8.乃大惊 ...
9.具答之 10.便要还家 ..2.《陋室铭》的作者是,是 朝文学家。3.《爱莲说》的作者是,是(朝)哲学家。11.阡陌..交通 12.二、用原文填空。(19分)
13.便扶向.路 14.1.《桃花源记》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15.处处志.之 16.,.17.未果.,寻病终 18.2.《桃花源记》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19.阡陌..交通 20.神情)(或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句子是: 21.有仙则名. 22.。
23.斯.是陋室 24.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25.谈笑有鸿儒.. 26.闲适的田园生活,《桃花源记》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27.可以调素.琴 28.是。
29.无案牍..之劳形 30.4.《陋室铭》一文点明全文主旨(或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31.亭亭..净植. 32.。
33.不蔓.不枝 34.5.《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35.宜.乎众矣 3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37.花之隐逸..者也 3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39.无案牍之劳形.. 40.。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 妻子: 古义:(,”(或与《红楼绝境: 古义:(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语义相似的语句)
无论: 古义:(交通: 古义:(乃.不知有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欣然规.往 后遂无问津..者 仿佛..若有光 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陶后鲜.有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君子..者也 未果,寻.病终 8分))今义:()今义:()今义:()今义:(())))
五、翻译句子。(3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分)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分)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分)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分)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分)
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分)
9.孔子云:“何陋之有?”(2分)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分)
1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分)
1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分)
五、修改病句。(7分)
1.请找出下列语句的错误并加以改正。(3分)
①四面山的瀑布最为十分壮观。有大小瀑布100多处。②瀑布倾泻激荡,掀起满天水雾,轰然恬静,数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其威势。③望乡台瀑布高150多米左右,宽40米,居我国高瀑之首;水口寺瀑布高94米,悬挂在一个天然洞穴之下,景象奇特;鸳鸯瀑布比翼齐飞,撩人遐思。
(1)第一句应当改为“ ”;(2)第二句应将“ ”一词改为“ ”;(3)第三句不恰当处是“ ”,应该改为“ ”。2.下面是重庆市巴川中学某同学作文中的一段话,划线的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精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⑴在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⑵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艺术才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1)(2)3.张婷同学为我校广播站写了下面一则消息,请你帮她做修改。(2分)
我班刘鹏同学光荣当选为校园“节约之星”。自开展“节约伴我行”活动以来,他积极响应,不但自己厉行节约,还和几位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节约行动小组,A主动承担节电节水的义务监督员,使班级浪费现象大大减少。另外,他还努力动员全班同学捡拾易拉罐、矿泉水瓶、包装纸盒等废弃物,把卖废品的钱充做班费,节约资金。B刘鹏的行为在班级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1)A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2)B 句成分残缺,可在“ ”一词后面加上“ ”。
1.(1)删去“十分”(2)将“恬静”改为“鸣响”。(3)去掉“多”或“左右”2.⑴将“发扬”改为“发挥”或“展示”、“展现”。⑵删掉“通过”或者“使”3.(1)“承担”和“监督员”是不能搭配的,把“承担”改成“担任”,改成“担当”、“ 要做”等也不错。(2)在“示范”后加上宾语“作用”。
第三篇:桃花源记 爱莲说 陋室铭选择题范文
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2、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余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二)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句中的“之”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B.攻亲戚之所畔 C.小大之狱
D.辍耕之垄上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时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没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7、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8、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黑暗而叹惋。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9、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三)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xiǎn)
B.便舍船(shè)
C.屋舍俨然(yǎn)
D.其中往来种作(zhǒ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5、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
7、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9、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0、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1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6、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
17、选出“之”与其他三个意义不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四)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都,全部)B.不足为外人道(值得)..C.便扶向路(扶着)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2.选出句中“之”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A.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乃记之而去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上的交通,到处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C.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延长时间到他们的家里)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桃花源里的人初见渔人非常吃惊,后来都很热情的招待他,这反映出桃花源的人过着 单纯、互助的生活。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两句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由远到到,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C.前面“忽逢桃花林”与后面“欣然规往”而“未果”是一种照应,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D.桃花源的人说了“不足为外人道”,但渔人还是告诉了太守,突出了渔人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第2、3段是全文的中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社会是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B.文章详略得当,略写去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详写了在桃花源的具体生活。
C.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桃花源的人和物的描写正面写出了它的平静,渔人的喜爱以及太守一听就立刻派人去找侧面说明桃花源的生活吸引人。D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大量的描写了进桃花源前和在桃花源里的景色。
(五)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正确的一项。()A.复前行,欲穷其林(贫穷)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严密)..C.具答之(详细地)D.处处志之(通“记”,记录)..2.选出句中“其”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A.其真无马耶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如土石何 D.其人视端容寂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别说是魏晋两朝了)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C.复行十步,豁然开朗(再走了十步,心情就变得开朗起来了)D.停数日,辞去(渔人逗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写出了桃花源的人来此的原因,也暗示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
C.渔人误入桃花源,仅停留数日就离开了,而没有写起一直生活在桃花源中,目的是要回到现实,表明现实的黑暗。
D.刘子骥如此高洁的隐士对桃花源的向往却没有找到,并且可以大胆的猜测他是因此而抑郁而死的,说明他对现实非常的绝望。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桃花源里的生活描绘如在眼前,而突出现的林子和明明去过却又找不着的地方又觉得是虚的。
B.本文语言华丽,对桃花源进行了大量优美的描写。
C.文章采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开头“忽逢桃花林”与结尾寻找未果做呼应。
D.文章开头介绍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的身份,给人真实感,为下文做铺垫。【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1.下面的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B、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 名:名气 B、惟吾德馨 馨:香气 ..C、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身体劳累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7、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二)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陋室(lòu)B.德馨(xīng)C.调素琴(tiáo)()(2)A.鸿儒(hóng)B.案牍(dú)C.西蜀(shǖ)
()(3)A.诸葛亮(gé)B.嗫嚅(rú)C.磐石(pán)
()2.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调素琴(弹)
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有仙则名(著名,出名)
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
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
谈笑有鸿儒(大)
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这)
阅金经(佛经)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春冬之时
D.观之正浓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7.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8.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
A.陋室简陋
B.陋室不陋
C.陋室不好
D.陋室很陋
(三)1.下列语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调素琴,阅金经。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下面不属于骈句的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选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与我谈笑的是饱学之士,与我来往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B.与我谈笑的是没有学问的人,与我来往的是饱学之士。
C.与我常来常往一起谈笑的是饱学之士,而不是没有学问的人。D.与我常来常往一起谈笑的是没有学问的人,而不是饱学之士。6.下列语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仙人居住就著名了。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论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一个平民百姓。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里没有竹声扰乱清净,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体。D.何陋之有?——为什么简陋呢? 7.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是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8.《陋室铭》中提挈全篇的一句话是()
A.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孔子云:何陋之有?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主要写了环境的()A.安静 B.高雅 C.美丽 D.清幽 10.“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要写陋室主人公的________()
A.傲骨 B.高雅 C.随意 D.淡泊
11.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B.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住在陋室。C.自己的陋室可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12.下面对《陋室铭》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爱莲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pān)B、出淤泥而不染(xū)C、濯清涟而不妖(zhū)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下列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水陆草木之花 D、闻之,欣然规往 4.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1分)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5.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6.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7.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8.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二)1.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B.濯清涟而不妖(这里指清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香远益清(好)陶后鲜有闻(听说)..D.亭亭净植(竖立)宜乎众矣(当然,应该)..2.对下面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亵玩焉 亵玩:玩弄。B.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C.不蔓不枝 枝:花枝。D.出淤泥而不染 染:沾染。3.选出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A.予渭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B.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D.孔子云:何陋之有?
4.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
A.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濯/清莲/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5.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B.晋/陶渊明/独爱菊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庄重。)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相同的人还有谁呢?)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的爱好,应该有很多。)7.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其用意是()A.菊花、牡丹、莲花,各有其不凡之处,均是作者大力赞颂的爱物。B.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
C.以菊的陶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D.写牡丹来讥讽贪图荣华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8.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9.能正确表示作者描写莲形象的顺序的一项是()
A.生长环境 清高风度 体态馨香 B.清高风度 体态馨香 生长环境 C.生长环境 体态馨香 清高风度 D.体态馨香 生长环境 清高风度 10.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作者对莲的高贵品质的概括与赞扬。B.文中写菊、牡丹,是表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的真隐士很少了。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崇尚高洁、正直、庄重、豁达、脱俗的思想感情。
11.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A.借莲的高洁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委婉曲折地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12.《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A.借景抒情 B.以物喻人 C.托物言志 D.咏物抒情
第四篇:桃花源记中考试题(2010)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12分)阅读《桃花源记》2 和 3段,回答: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二)(12分)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为7分)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A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译文:(2010年四川省巴中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22-27题。(2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24.翻译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
27. 请就文中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答:
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林尽水,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答: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5题。(6分)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予始四望惨淡予:(2)泫然不能自已也已:
14.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2分)(1)风渐劲时:(2)猛风大起时: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2分)答:
(二)(13分)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12.(4分)(1)(2分)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三)(6分)13.(2分)(1)我(2)停止14.(2分)亦甚雄快(愉快)愀然以悲,泫然
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15.(2分)抓住特征描写1分,语言优美1分。(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阡陌:()(2)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10题(10分)7.(2分)(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④ 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1分)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
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答:
1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答: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9.陶渊明东晋10.(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愉快的样子。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20104年湖南省邵阳市)四)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解释下列词。(4分)
俨然()交通()悉()要还家()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2.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答:
23.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分)答:
24、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答:19.(1)齐整有序的样子(2)交错相通(3)全(4)邀请20.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这类(东西)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22.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23.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24.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第五篇:2004-2011《桃花源记》试题
《桃花源记》试题汇编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寻向所志()(4)寻病终()......
(5)阡陌交通()(6)便要还家()(7)处处志之()(8)咸来问.....
讯()(9)无论魏晋()(10)欣然规往()(11)渔人甚异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填空
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
而来,意思是。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4、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
_;(2)_______;(3)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
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
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
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
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
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
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1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四、阅读理解,拓展廷伸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这是什么修辞手法?“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
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
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5、说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6、文章虚构了一个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一种
社会理想?
7、请简要回答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8、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
不愿离开?
11、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
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
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2)
12、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
1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1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15、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
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16、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
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7、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18、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19、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20、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1、整齐的样子
2、田间小路
3、寻找
4、随即,不久
5、交错相通
6、同“邀”邀请
7、作标记
8、都
9、“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10、计划;打算
11、对„„感到惊异
12、D13、B
二、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2、(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6、(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7、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8、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9、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三、1、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4、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5、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6、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7、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8、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9、渔人的行踪美好理想不足为外人道也
10、C
四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借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3、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为渔人出桃花源后遂迷埋下伏笔
6、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
7、示例: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人人平等,人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8、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9、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四项内容。答出三项即可)
10、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1、(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12、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13、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
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1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15、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6、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
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7、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18、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19、答题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20、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