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农村寄宿制小学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寄宿制小学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作者:郭向阳 刘建才 崔宽宏 时间:2008-12-23 点击:
132
5为了进一步巩固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果,促进我县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组织有关政协委员于10月深入东冶、驾岭、横河、演礼等乡镇,以寄宿制小学实际运行过程中凸现的利弊为课题,采取“一听、二看、三访”的办法,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目前的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农村小学171所,其中寄宿制小学72所,寄宿学生13902名(一年级848人、二年级1138人、三年级1835人、四年级3269人、五年级3609人、六年级3203人);农村小学在岗教职工2205人,其中临时代教职工441人。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优势
2005年,县委、县政府针对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发展不均衡、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实际情况,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列入全县重点工作,制定了“一年攻坚、二年扫尾、三年完善”的总体规划。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县农村小学由原来的476所调整为现在的171所,校均学生由原来的78.2人,提高到现在的216人,彻底消除了单师校、复式校、单班校以及规模小、条件差、课程难以开全的小学,迈上了规模办学之路;教育资源达到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尤其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班班有电视、VCD,校校有计算机,构建起了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平台;有效地集中了财力物力,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以驾岭乡小考成绩为例,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小学建设之前,该乡小考成绩一直在全县18个乡镇联校和2所县直小学的18名左右徘徊不前,而今年一跃上升到全县第8名。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为实现规模办学、资源共享、提升义务教育标准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在运行过程中凸现出如下问题:
1、炊管人员、生活教师严重短缺。布局调整前,农村小学生多实行就地就近上学,无寄宿制,布局调整后,多数学生寄宿,尤以小学低段学生居多,学生年龄较小,况且6-7周岁学生生活基本不能自理,8-11周岁的学生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这样,就需要生活教师来负责日常饮食起居的管理与服务。近一年来,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虽说已选配了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但由于工资过低且存在不能按时发放的问题,致使管理人员流动现象时有发生,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更无从谈起,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则基本无能力配备,学校只好让教师轮流兼管,运行中困难很大,也非长久之计。演礼中心小学招聘的13名临代生活教师和5名临时炊事员中,一个月内就有6人因月工资只有500元和业务的不适应而辞职;东冶完小、横河完小临时炊事员月工资除县里拨付的每月200元外,学校在公用经费中补助100元后也
只有300元,年轻人不能干,只好找些老头,时间一长也因工资偏低,并且还是到年底才能拿到手,致使流动现象经常出现。校长们为此而发愁。这种现象对学生的生活起居和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经调查测算,按每20名1-2年级低段寄宿生配备1名生活教师,1986名需配备100人,按每100名3-6年级高段寄宿生配备1名宿舍管理员,11916名需配备120人,按每50名上灶生配备1名炊事员,13902名上灶生需配备278人,按照实际需要计算,炊事员、生活教师应编683人,即便将不适应教学工作的221名教师转岗到后勤岗位上顶岗,仍短缺462人。
2、身心健康和安全保卫得不到应有保障。寄宿学生年龄较小,抵抗力较差,刚走出家庭生活对集体生活有诸多不适应,头疼脑热、小伤小病时有发生。但大多数学校没有校医,达不到及时防治,一但发病只能到医院就诊,十分不便,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像横河、三窑等一些边远山区的寄宿小学大部分学生家校相离均在10公里以上,交通不便、通讯缺乏,学生一旦生病无法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特别是三窑完小,虽说所在地有卫生院,但由于效益不好,卫生院经常没人,一遇急情无法保证及时救治。在学校安全方面,由于教职工人手紧张,多数学校没有专职门卫,少数学校即使配有专职门卫,也多是退下来的老头老婆,缺乏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小商小贩和闲杂人等经常出入校园,对学生的食宿卫生和学校财产安全均构成威胁。
3、上下学交通安全存在明显的隐患。虽然县政府对寄宿制小学学生进行了交通费补贴,但据调查,住校生上下学主要交通工具是沿途有的公交车,但能乘坐到所在村庄的学生是少数,特别是寄宿制小学所在地与学生所住村庄基本上没有公交车,学生住返乘坐的车辆大多为摩托车、三轮车、农用车和手扶车,有的车无牌无照,存在严重超载现象,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重大安全隐忧。
4、取暖锅炉和饮用水茶炉用煤供需量缺口过大,加大了学校的开支。据调查,东冶完小766名学生中有寄宿学生440人,年需取暖煤炭80吨,而县里按每班2吨标准供应仅有26吨,短缺54吨,生均缺口0.13吨,需高价购买;驾岭完小720名学生中有寄宿学生630人,暖气锅炉和饮用水茶炉年需用煤炭200吨,而县里按每班2吨标准供应仅有40吨,短缺160吨,生均缺口0.25吨,需按每吨270元的价格购买,照此计算全县13902名寄宿生共计煤炭缺口3475吨,约增加支出171.1万元。
5、设施设备依然短缺。设施设备的短缺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舍短缺。东冶完小440名上灶学生没有厨房和餐厅,现用厨房以一年一万元租金租用了粮站三间库房,学生吃饭只能在相距200米远的教室用餐,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横河完小201名高段寄宿生吃饭没餐厅,住宿没宿舍,现居住在远离校园300米之外的农贸市场,上厕所还得出院外马路边的公厕,不利于安全管理。横河完小没有实验、仪器、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二是普遍存在内部设施严重短缺现象。从本次调研的4个乡镇看,所属小学均无学生计算机,驾岭小学虽说去年由在北京工作的老干部为其捐赠了10台,但属已淘汰的88型老式机,已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这一问题属全县寄宿制小学的共性问题。
6、幼儿入园率下降。农村税费改革前全县农村基本上村村办有幼儿园、幼儿班,幼儿入园率达到了95%以上。农村税费改革后,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依然坚持自办,经济欠发达村将幼
儿附设在小学一年级,幼儿入园率还可达到91.5%。布局调整后,大部分小学被撤销,原来附设在小学的幼儿班也随之而停办,原来单独办园的幼儿教师因工资低或者说村里干脆无能力支付而辞职,幼儿教育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家长只好自行将孩子送在其它能勉强办有幼儿园的村,幼儿入园率急剧下降,尤其是三周岁的幼儿入园率显得更低。以驾岭乡为例,布局调整前23所小学,就有23个幼儿园(班),而今只有幼儿园(班)8个,据统计现有3周岁幼儿52人,入园28人,占应入园的53.8%;4周岁幼儿47人,入园45人,占应入园的95.7%;5周岁幼儿63人,入园63人,占应入园的100%。整体算账,幼儿入园率仅达到84%,且存在师资水平低下和设施设备严重短缺问题,制约着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仍属于全县农村幼儿教育的共性问题。
7、学校建设资金欠账多,乡村无力偿还,包工队锁门现象时有发生。调研中乡村干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学校建设债务问题。债务一是2002年前学校危房改造所欠债务还未清,学校就被撤销,造成校舍闲置。所到乡镇数额不等地均存在危改欠账问题,以横河镇为例,横河、受益、水头、中寺、劝头、索泉岭等村危改欠账多达100万元,长达5年无着落。债务二是旧账未还新建寄宿制小学的债务又发生,为此,包工队锁校门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东冶镇3所寄宿制小学建设总投资544万元(东冶300万元,西冶146万元,降 98万元),除去县级以上补助和乡村自筹外,现仍短缺231万元(东冶115万元,西冶76万元,降 40万元),因五小企业关闭后,干脆无力偿还。驾岭乡投资700余万元,现仍有600万元欠账无偿还能力。横河镇投资330万元,现仍短缺50万元。因山区乡镇无企业没来源,横河完小的包工队曾在县城拦截镇党委书记小车,曾组织工人包车前往横河镇集体上门讨账,造成了不安定因素。
四、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我县十分重视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问题,不仅召开了后勤管理工作现场会,而且对农村寄宿制学生在“两免一补”的同时,推行了住宿费全免、交通费补助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寄宿制学校的健康运作,但仍需做好下列工作:
1、多渠道解决人员缺编问题。按照《阳城县新增中小学教师实行聘用制管理的办法》,着手招聘一批小学各科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让原先编内不适应教学一线的教师转岗改任生活教师或炊管人员,也可直接招聘生活教师、后勤人员,以解决后勤人员不足问题。
2、调配专职校医和保安人员。为确保寄宿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小病有效治疗、大病有效预防、校园内平安无事故的安全目标,校医可在乡镇医院中调配,保安人员可通过县保安公司培训合格后持有上岗证的人员中选聘。配备标准按100人以上至800人以下的寄宿生学校各配备1人,800名以上寄宿生学校各配备2人,全县共需配备各47人。
3、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一是对上下学能乘坐公交车的学生,由学生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协调安排各村委主要领导负责,让学生家长与公交公司签订合同,并确定上下学接送学生的时间、地点及安全保障条款;二是对于上下学没有公交车的学生,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寄宿制小学、学生所在村委主要负责人三方合作召开学生家长会,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
全意识,并让学生家长签订上下学途中不得乘坐三轮车、农用车和手扶车,由家长亲自安全接送的协议。把安全监管任务落实到人头上。
4、提高对经济欠发达乡镇寄宿制学校平价煤炭供应标准。根据调研中几所学校提供的取暖和饮用水煤炭所需数量,县里在平价煤炭供应方面可根据寄宿学生的分布情况,对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寄宿制学校在原先供应标准的基础上再加生均0.25吨的标准予以分配,以此解决贫困乡镇学生少、经费少、开支大的实际困难。
5、加大对经济欠发达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套资金的倾斜力度。对于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全靠财政生活的乡镇在校舍建设方面,无论是过去的危改欠账,还是现在或今后的寄宿制校舍建设资金方面,需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校舍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拨付设施设备的专项配套资金,为寄宿制小学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等内部设备。
6、制定和出台因地制宜的办园办法。结合我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县里应出台新的办园办法,对经济发达的乡村实行一村一园,自主举办的原则;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利用已撤销的学校为阵地,实行大村单办,小村合办,县里分配幼儿教师的原则。确保幼儿能够按时就近入园,为义务教育奠定学前教育基础。
第二篇:关于我镇农村寄宿制小学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商桥镇农村寄宿制小学运行情况调研
为了进一步巩固我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果,促进我镇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特对寄宿制小学实际运行过程中凸显的利弊进行专项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寄宿制小学目前的基本情况
寄宿学生315名(五年级153人、六年级162人),在岗教职工26人,服务半径五公里,十个行政村,人口2万左右。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优势
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有效利用财力物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为实现规模办农村小学、资源共享、提升义务教育标准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在运行过程中凸现出如下问题:
1、炊管人员、生活教师严重短缺。布局调整前,农村小学生多实行就地就近上学,无寄宿制,布局调整后,学生全部寄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这样,就需要生活教师来负责日常饮食起居的管理与服务。但由于学校经费短缺,学校只好让教师轮流兼管,运行中困难很大,也非长久之计。学校聘有5名临时炊事员,但由于工资过低,致使流动现象经常
出现。校长经常为此而发愁。这种现象对学生的生活起居和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身心健康和安全保卫得不到应有保障。寄宿学生年龄较小,刚走出家庭生活对集体生活有诸多不适应,头疼脑热、小伤小病时有发生。但学校没有专职校医,一旦发病只能到医院就诊,十分不便,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学校安全方面,由于教职工人手紧张,学校没有专职门卫,在轮流教师上课期间,常有闲杂人等出入校园,给学校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3、上下学交通安全存在明显的隐患。由于寄宿制小学所在地与学生所住村庄没有公交车,学生往返乘坐的车辆大多为摩托车、三轮车或电动车,有的车无牌无照,有的存在严重超载现象,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重大安全隐忧。
4、学校没有茶炉,给学生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用水也存在比较多的困难。由于水质硬度大,学校缺少过虑设备,烧子出的开水常常难以下咽,给学生的健康带来隐患。学校没有澡堂,学生更不能洗澡。即使深秋时节洗脚也只能用冷水,学生个人卫生得不到保障。
5、设施设备依然短缺。设施设备的短缺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舍短缺。学校虽有简易厨房和餐厅,但没有就餐桌椅,学生吃饭只能蹲下就餐,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厕所离宿舍近100米左右,不利于安全管理。二是普遍存在内部设施严重短缺现象。从本次调研看,学校虽有计算机,但属已淘汰的老式机,已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再者,学校缺少教师办公桌椅及生活生活设施。
四、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我镇寄宿制小学的管理科学到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健康运作,但仍需做好下列工作:
1、多渠道解决人员缺编问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着手调配一批小学各科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让原先编内不适应教学一线的教师转岗改任生活教师或炊管人员,也可直接招聘生活教师、后勤人员,以解决后勤人员不足问题。
2、调配专职校医和保安人员。为确保寄宿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小病有效治疗、大病有效预防、校园内平安无事故的安全目标,校医可在乡镇医院中调配,保安人员可通过保安公司培训合格后持有上岗证的人员中选聘。
3、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对于上下学没有公交车的学生,由镇政府、学校、学生所在村委主要负责人三方合作召开学生家长会,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并让学生家长签订上下学途中不得乘坐三轮车、农用车和电动车,由家长亲自安全接送的协议。把安全监管任务落实到实处。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落实十二五教育规划发展纲要,促进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针对学校存在问题,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打深水井、建澡堂,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
5、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和设施设备配套资金的的倾斜力度。对全靠财政供养的寄宿制学校在校舍建设和设备配套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政策倾斜,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学校有足够的校舍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以筑固合点布局工作取得的成效。
第三篇:寄宿制小学调查报告
完善寄宿制小学管理,创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006年,我县率先在全省进行学区建设改革,实行集中办学,规模办学,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村小学的竞争力,提高了办学效率和办学效果,为真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市化的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200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到我校慰问师生,给我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7年,省市拨专项资金,投入530万元,建成了现在的御道口小学。学校建成后,省市县各级领导倾注了大量心血,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在办学方向上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诸如小班化教学、建设生态校园等,经过学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供上级领导决策参考。
一、取得的成绩:
1、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过去由于各村都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外流严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当地群众反应十分强烈。集中办学之后,师资集中使用,优化组合,充分发挥特长,使学科开齐率和教师专任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教学质量也明显有了提高,外流学生开始回流,人民群众满意度也不断提高。12、使有限的教育资金能够集中使用,发挥较大效能。
2007年到2009年,学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了充实,先后购置了蒸饭车、馒头机、开水锅炉、洗衣机、学生就餐实行卡式管理,充实了伙房工人,力争每天的食谱都有变化;增加了生活工人,负责给孩子洗校服和被单;建设了太阳能浴室,每大周组织孩子洗一次热水澡;安装了宿舍校园卡电话,方便了学生与家长沟通;这一切都改善了坝上孩子的生活质量,这也必将对人民群众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3、优化了教育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
集中办学之后,各村校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购置的图书、仪器、微机等其他资源也进行了整合,提高了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开出率,几乎全部达到了100%。这一切都为在农村小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三年以来,从派学生参加县艺术节、组织学校艺术节、参加各种征文、演讲比赛等所获成绩来看,都充分展示了集中办学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的精神面貌、教师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了省市县领导以及外市县参观人员的一致称赞,他们由衷的赞叹道:城市的小学生也不过如此!
4、从培养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在家里的时候一切还是由家长代劳,有的小学生入学后连最起码的洗脸、穿衣、上厕所都需要帮助。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了相当大的功夫。首先是教师要形成教会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共识,并把它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再用高一年级的的好学生来辅导低年级的学生,组成帮扶对子,直到教会为止。
除此之外,学校还对学生的在校一日常规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建立了一系列的考核评比制度,制定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以及其他学生组织的作用,建立一支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制度,纠正错误、指导学生行为。这一系列措施的有力实施,使得新生入学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基本达到要求,经过一年的持续训练,到二年级就能够全部到到标准。
6、扩大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在学校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劳动、安全、生活的各种技能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学生把从学校学习到的文明生活知识带到家里,影响了家人,也影响了邻居,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这样的影响势必对于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面临的问题
1、师资问题严重。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有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学校运行和发展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老师每天要上一整天的课,还要编写教案,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同时每周还要值周几天,24小时与学生在一起,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事务,辅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与学习,不堪重负。虽然每周只有那短短的一两天,但对老师的身心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教师压力加大;建议加大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师配备比例,安排一些专门的生活老师
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及时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再增加一部分学习指导老师,负责在正式上课时间以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技能方面的训练,把学生的在校生时间更有效地组织利用起来,开办各类学习班,辅导后进生,开发绩优生,培养特长生,那么,我们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就更有希望了。
第二,现有寄宿制小学绝大多数建立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坝上土生土长的教师现在已经逐步进入临近退休时间,年轻教师几年也得不到充实。况且现在,人们追求城市舒适生活的愿望强烈,绝大多数年轻教师已经或正在打算在城里购房。同时,到城里教学,同样的工作,下了班就可以回家,而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老师却还要值班,而且又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补助与待遇,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而,教师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长久的质量难以保证。即使是现在将要实行的农村教师住房流转制度真的实行起来,冬季取暖也是大问题。一家一户的取暖麻烦,不卫生,但却费用低;假如集体供暖,除非学校全额一管到底,否则支出大量增加,教师家庭难以承受。况且学校也管不起。这样的条件,不能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现在再谈“奉献精神”、“扎根坝上”,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了,还是应该制定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比如增加农村老师的工资、住房、冬季取暖、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待遇等,能够真正体会到在农村工作是既光荣又有实惠的,才能真正的留住人才。现在那些在坝上每月多的几十元工资,还是朝不保夕,今天有,明天没的,现在哪个人能够把这每年的几百元当成一回事呢?
2、经费问题:农村学生相对较少,上级按照人头拨付教育经费本身就是个错误。县城里面几千人的学校,拨付的经费可以统筹使用,资金较宽裕;而到了农村,即使现在的规模小学,也只有几百名学生,所拨经费比例一样,而且农村环境恶劣,设备损耗率也比城里高,维修成本加大,再加上正常运转,实在是支出面大,捉襟见肘,难以为继。要维持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转,起码要城里学校经费的2倍至3倍。
3、交通问题: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道路也不尽相同。就我校而言,最远的后沟学生到校要绕道多伦县,大约80公里左右。虽然这几年“村村”通工程解决了农村大部分的交通道路问题,但是,村以下的自然居民点依然很多,很多地方不通班车。学生上学通常就是家长接送。因为家长条件不一,就有摩托、小型轿车、农用货车、面包车、还有的开小四轮拖拉机,绝大多数没有手续,安全难以保障。而且,目前也没有条件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涉及面广,资金太多,只有保持现状,提醒教育家长上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心上,只此而已,别无他法。有的家长因为离家较远,来接孩子的时候就要在附近吃饭,喝点酒,还要骑摩托带学生回家,有的时候老师遇见了,没办法,只好自掏腰包打车往回送家长和孩子。当然,有些事情也许说起来与学校无关,但是,真的出现问题,我们怎能够心安理得呢?
4、幼儿园不宜与小学在一起。现在很多地方的乡级寄宿制小学都有附设的幼儿园,实际上,这样的过渡还可以,要是长期如此,弊病就大了。首先是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不能与小学同步。其次活动和教
学内容方法都不一样,管理上小学化,制约了幼儿园的独立开展教育保育工作。按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就必须按照标准建设合格的、单独的幼儿园。管理上也尽量脱离小学的管理。还有就是现在的幼儿园教师不能胜任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专业人士缺乏,教育小学化,办法小学化,老师年龄老化,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初期发展,本来应是普及学前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却成了阻碍这个目标实现的绊脚石。在这里,保育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孩子看起来,不让他们打架,等孩子家长工作完了来接孩子,这倒是比雇保姆看孩子省了许多钱。况且,因为教学考核目标的关系,学校规定了学前班要学会的文化的东西,每天还有作业,认真的老师,教的规范一些,到小学可以减轻老师的一点压力,可是大多数没有好好教,吃了夹生饭,养成了毛病,到小学难以改正,增加了老师负担,甚而为成为绩差生埋下了伏笔。我们这样的学前教育目标又怎么实现呢?搞好这个工作,涉及到的事情很多,比如领导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培训、教师的培训、资金的投入等等,也许会在未来《纲要》实施过程中实现吧。
第四篇:农村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浅谈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对策
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主要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塑造人格,习惯成就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成就一个人的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所在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每年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村学生,他们的身上尽管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与憨厚,但是在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卫生和消费方面:
住校生(农村学生全部住校)中大部分的学生宿舍卫生经常不及时打扫,缺乏责任心。有些学生经常将方便面等零食的袋子随便扔在地上(其实簸箕就在脚下),有些男生在学校不能搞好个人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洗衣服,不洗脚。部分男生有往盆子里小便的行为,结果宿舍里外空气污浊不堪。
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境本来就不宽裕,有少部分学生把家长负担的有限的伙食费拿到小卖部买零食,前半周就把钱花光了,弄得下半周借钱过日子。有些同学不能抵御小食品的诱惑,经常提前花完生活费,然后向好多同学甚至老师借钱,而且是有借无还。有时在小卖部赊帐,久而久之债台高筑,影响个人及班级的形,同时给家庭带来没必要的负担。男生有少部分在抽烟,烟钱往往是几个学生每人从伙食费中抽出一元钱凑到一起买的。更有甚者,利用中午时间在外面上网,没有钱就和同学借,没有钱饭也不吃,严重影响了健康和学习。有些学生给同学过生日,花费很多,其实这些同学的家境都不好。
(二)行为方面:
住校同学之间常因小事发生矛盾打架,宿舍有偷盗行为,同学在晚休熄灯铃响过后,不能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及时休息,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结果影响了一天的学习精力,又不能保证身体的需要,有些住校同学还将走读生约到宿舍,将其他同学的被褥铺到床底下,以躲避学校的检查。还有的住校生趁楼管员休息之后,翻墙而过,到街上的网吧去上网。
(三)自我保护方面:
观察发现有少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严格教育而逃课,有少数学生在逃课期间被社会青年蒙骗、拉拢,走上犯罪道路,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未成年人不能明辨是非,对现实社会中侵害他们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没有清醒的认识,防范和保护意识还很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认识的片面性或偏激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高中阶段,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大大提高,并且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时期。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的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如:通过调查发现住校生男生吸烟的占住校生男生学生的15%。这对他们来说,既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又不利于身体健康。他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成人的一些有不良行为,并错误的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的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
(二)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调查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1.5%。中学生正处于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阶段,他们常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往往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理想越多,追求欲望越强,在实际生活中受挫折机会越多。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最终促成不良行为习惯。正常人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如果一个人很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但未能如愿。多次失败后又没有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或为获得虚荣采用不正当手段的不良行为。
(三)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老师家长希望小孩朝理想、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家长树立积极榜样较少,只是说教。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教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学校教育观念、方式陈旧而造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如: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入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五)农村隔代监护现象造成的不良习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绝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双亲为了家庭的生存、发展而远离家乡,常年外出务工、经商,而祖辈们临时担负起父辈的监护子女的重任,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落在祖辈身上。这种“隔代监护”,因为父母的缺席,存在很多的弊端。集中表现在:
一、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第二、学业成绩不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三.是性情比较暴躁,自我控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纠纷,一触即发,动不动就打人骂人,甚至跟社会上一些人打架斗殴。
四.是懒惰。由于是祖辈监护,传统的“隔代亲”使祖辈在监护孙辈上更容易满足孙辈的要求,溺爱、包办代替、骄生惯养等现象比较普遍。祖辈们“临危受命”,惟恐在生活上照料不周,亏待了孙辈不好交待,无形之中会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事事依着他们,从而养成了懒惰、做事拖拉的习惯,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不如他人。
五.是冷漠。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呵护,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虽然也有祖辈的照料,但这与父母亲的爱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孩子认为父母远离家乡,是不管他,不爱他的表现,故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对社会及他人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多种因素的交织下,他们逐渐形成了冷漠的心理,对人、对事缺乏应有的热情。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
(一)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应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作为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成人,无论是父母亲还是祖辈都应有正确的孩子观念及科学的育人方法。在农村,父辈的文化素质偏低,祖辈的水平更低。调查表明农村高中“隔代监护”的祖辈的文化程度为:文盲53.27%,小学38.29%,初中5.85%,高中以上只有2.13%。祖辈们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家教观念陈旧,家教方式简单,很难与孙辈有效沟通。祖辈育人素质低是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把爷爷、奶奶这些“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对于抽烟、打架、偷盗等行为,采取和家长密切联系的方式,对于他们重在从心理上讲清道理,和家长一起入情入理地和他们谈心,明事非,辨方向,改错误,展未来。让他们认识到这样下去的危害性和不良影响。其实这些学生并非本质是坏了,而是相互受到不良的影响,而且是自控能力相差,认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才是朋友,才不和朋友掉队,才是团结同学,这些学生对于这类事情就会不想后果,不管原因做就做了。因此,我必须和这些同学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弄清学生的在家和在校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地鼓励学生产生的哪怕是很小的改变,帮助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有效监控下,克制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不良行为,并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带来的快乐和慰藉。
(二)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不讲卫生的行为,班级和宿舍都要制定规章制度和奖勤罚懒的纪律,要求先进带后进,形成示范效应,形成学习效应。老师和部分同学有时还要亲自带动他们,对他们进行手把手的帮扶学习,让不讲卫生的学生也去亲身体会良好环境带给大家的愉悦和快乐,形成向往优美环境,创造优美环境的心理,最终去做一个真正的实践者。
(三)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抓好学科渗透。政治课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提出适当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四.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亲情、友情的“情感饥渴”期,这种情感的满足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习惯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学校的领导、教师要高度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交往中,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用真情弥补由于父母外出产生的失落感。在学校里,在班级中创设家一样的温馨氛围。努力办好寄宿制中学,使学生真正找到家的感觉。同时,学校还可为这些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加强与这些学生的父母与祖辈的联系,定期向远在他乡的学生父母通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并做好这类学生的家访工作,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及家里的情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这群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
第五篇: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李育菊)
时间: 2009-11-10 09:01:52 来源: 崇左新闻网-左江日报
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 扶绥县昌平乡中心小学 李育菊
农村寄宿制小学不但解决了制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瓶颈问题,而且拓宽了素质教育的空间,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寄宿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由于取消了一些偏远、生源较少的教学点,集中部分农村小学教学点的高年级学生到中心校或村完小寄宿就读。他们从周一到周五全部在学校生活,从而使他们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情绪稳定,学习氛围浓郁,学习环境良好,有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学校管理到位,教师个别指导专业、及时,学生互帮互助方便,既有利于“后进生”补漏补缺和优等生拓展延伸,又有利于全体寄宿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升。几年来,扶绥县昌平乡中心小学寄宿生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方面都比走读生高出4至6个百分点。
此外,寄宿学校训练场地、电脑、图书、音像资料和文体娱乐器材多,教师专业辅导次数足,学生训练机会多,同学之间交流切磋技艺方便,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为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创造了走读生不易具备的优越条件。
寄宿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农村小学生80%以上是独生子女。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与其说是向孩子传统成长环境提出挑战,不如说是“治疗”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自私、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的一剂“良方”。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拖地板、养花护绿以及看病服药等,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既是一种生活压力,更是一种锻炼,让小学生们在群体共处中学会生活自理,学会生存,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会合作。
与走读生相比,在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寄宿生的自主、自立、自强、自理、自律的能力更强。在寄宿制学校里,除了任课教师以外,还配有生活教师。生活老师和寄宿生同吃同住,负责他们课堂之外的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给予科学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健康成长。
昌平乡中心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对寄宿生采取教师包间(宿舍)管理、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的方法,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细节都过问,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或向学校领导汇报。让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同学同寝室,教会小同学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等,这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锻炼的机会,既能增长他们的才干又能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爱玩火、玩水,喜欢到危险的地方玩耍和做危险游戏等,极易造成安全事故。他们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无论走路或乘坐车辆,都有安全隐患,特别是农村一些无证、无牌、无驾照的载客车辆安全隐患多,加上乡村道路狭窄,交通安全危险系数很大。针对这些情况,寄宿制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从而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农村小学寄宿制解决了独生子女“缺伴”、“孤独”和生活枯燥等问题,形成了乐学氛围,使他们克服了“骄”“娇”二气,增强了他们自理、自护、自强、自立和自学的意识,实现了从“小皇帝”到“小主人”角色的转变。
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水平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寄宿制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是育人者、管理者角色的统一,是教师、“保姆”和“父母”3种身份的叠加。因此,学校要培训好专职教学教师和专职生活教师,使他们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学校要主动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给学校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如电教室、读书室、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食堂等设施的改善和校园的美化绿化等,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