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时间:2019-05-12 12:0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第一篇: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第二篇: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机构

(一)修道院学校的兴办

西欧中世纪早、中期的教育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这一时期以法兰克王国为首的日耳曼诸王国先后阪依罗马基督教,由于“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中世纪的教育开始于基督教的寺院,并长期为基督教所垄断。中世纪早期的寺院,既是一种宗教组织,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又是教育、学术中心。在基督教会和法兰克王权的共同支持下,本尼狄克派寺院迅速兴起和发展。它首先盛行于意大利,约于7世纪时传入法兰克,到8世纪已遍布整个法兰克王国全境,到9世纪末,仅高卢地区就先后建立了数百所本尼狄克派寺院,成为西欧一股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从教会方面来说,这一浪潮的兴起,还受到了教皇格利高里一世(公元590~604年在位)的影响和推动,他先后派遣不少高级教士分赴西欧各地,具体领导建立寺院的工作。本尼狄克派寺院教规第73条、48条规定,修道士每天要从事6~8小时体力劳动,并有两小时阅读《圣经》。为了宗教事务的需要,修道士们还做了许多搜集和保存书籍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修道院逐步建立了藏书室、图书馆。同时也从事一些编著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大约在公元6世纪,修道院就开始办学校。9世纪,大多数修道院都办起了学校。12世纪初,“仅法国就有修道院学校72所”@。修道院学校办学宗旨,也即是修道院建院的宗旨,凡进入修道院学习的人.,须发“三绝誓愿”:“绝色”(禁欲)、“绝意”(听命)、“绝财”(安贫),终身不得反悔。其实质是要人绝对服从教会的权威,弃绝现世生活,奉行禁欲主义,为灵魂的得救,为来生而终日忏悔,祈求上帝的宽恕。不过,一些修道院学校分为内学和外学。内学是教育新入修道院的新信徒,他们作为未来的修道士而受教育,被称为Oblati,即过寺院生活的人。外学是为非本院的外界俗人而设,他们学成后仍为俗人,被称作Externi,即走读生。

修道院学校的课程,基本上在七艺范围之内,七艺是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到公元6世纪左右,卡西奥多(480~575年)将古代罗马学校设立的课程文法、修辞、逻辑这“三艺”与算术、几何、音乐、夭文这“四艺”合并为“七种自由艺术”,并强调世俗文献对于基督徒也有重要意义。“七艺”成为中世纪世俗和宗教教育的基础。在中世纪,七艺中的各科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根据拉班(784?~856年)的《牧师教育》,文法是“一门科学,使人学会解释诗人和历史学家的作品;它是一种艺术,使人能正确地写作和说话,人文学科之本就在文法”。当时的文法为拉丁文法,因为当时拉丁文既是教会宗教仪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圣经》所用的语言。修辞是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世俗谈话的艺术,是为了传授阐释教义和讲经布道的辩才。逻辑“是理解的科学,它使我们能很好地思考、下定义、作解释和区别真假”,是为了提供从事神学论证和反驳异端学说的形式推理方法。算术“是可以用数字测定的抽象广延的科学,是数的科学”,“数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对解释《圣经》的许多段落有莫大的价值”。因此算术是用来解释《圣经》中数字的神秘意义。几何“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形式”,“几何学在建筑教堂和神庙方面也有用途。测杆、圆形、球形、半球形、四角形以及其它形体都运用了儿何学”。不过当时讲授几何主要是根据《圣经》的叙述来描绘大地形状;音乐“是关于音调中被感觉的音程的科学”,音乐的内容是礼拜圣诗,其曲词均用于宗教仪式中的赞美诗吟唱。天文学则“是用来说明夭空中星体的法则”,教士要努力学会建立在探索自然现象基础之上的天文学知识。其目的是用来推算教会的宗教节日。“确定复活节、其它节日和圣日”,按教会传统来构设宇宙模式⑦。

当时七艺教学普遍使用的教材有伊西多的《词源》、卡西奥多的《神学与世俗学导论》等。其中《词源》是一部二十卷本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除了圣经教义和七艺的内容外,还包括医、法、年代学、教会、语言、人、兽、鸟、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公共建筑、农业、战争、船、房屋、衣服、食物、器皿、家俱等等。七艺在修道院学校,因时代不同,各科受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早期一般注重文法、修辞。尽管这些知识都不过是为教义的学习服务,但其中毕竟包括了一部分世俗知识,正是这种教会教育为欧洲大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而且“七艺”课程在后来的发展完善中也逐步形成了欧洲学校的传统课程体系。

至于当时的教学方法,由于书籍奇缺,教学多采用口授方式,教师念书中的文字,同时讲其大意。学生逐句逐段记录,然后牢记笔记,教师也往往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尽管单调,并过于程式化,但在当时多少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二)大教堂学校的出现

教会学校除了修道院学校外,还有一类在主教驻节的大教堂兴办的学校,称为大教堂学校,由于学校“直接由主教管理,并且由牧师会的一个成员负责,称为牧师崛,故又称“主教学校”。大教堂学校创始于英格兰,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和约克已经有了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这两者都是大教堂所附设的学校网。歌咏学校创办之初,其任务是培养教会唱诗班歌手,以后逐渐演变成一般的初等学校。文法学校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神职人员,而且也招收富有人家的子弟。约克郡的大教堂学校是当时英格兰最好的学校之一。著名学者和教育家阿尔琴(约735~804年)从小就进入这所大教堂学校学习,以后他自己又成了该校校长。他称赞他的老师是“一个虔诚而聪慧的人”,他教授的学科有文法、修辞、法律、音乐、天文、算术、几何等。显然,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仍不出七艺的范围,所采用的教材也是卡培拉、伊西多、卡西奥多等人的著作。1091年,大教堂的《基本法规》规定了大教堂教会各级人员的职责,特别阐明了大教堂学校的教师、校长的职责。“全体牧师的灵魂的教化和行为规范,由教长负责”。,“学校教师须得听课并确定课文,要掌握教会的印章,起草文书、契约,并将校阅者登记在册”。

尽管大教堂学校创始于英格兰,但到8世纪末9世纪初,西欧各大教堂均兴办了这种类型的文法学校和初等教育性质的歌咏学校。在9世纪,法兰克至少有两个学校可以作为教会文化教育的典型。一个在奥尔良,由狄奥都夫斯管理,一个在兰斯,这个学校在秃头查理时,有富尔克大主教、奥塞尔的里米·哈克波尔德在这里执教。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无论是修道院学校,还是大教堂学校培养的并不仅仅是修士和教士,也有世俗人家的子弟。他们除了阅读《圣经》以及其它宗教经典外,偶尔也读罗马古典作家如维吉尔、西塞罗等的作品,从而在保存希腊、罗马文化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这些教会学校的研究与教学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前提,但也培养了一些人才,中世纪早期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都出自教会。如法兰克都尔城主教格利哥里写了十卷本《法兰克人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如爱因哈德(约770一530年),19岁进入修道院,学习成绩优异,才智过人,刚满20岁就被推荐到查理大帝宫廷任职,著有《查理大帝传》。不仅如此,教会学校成为了日后中世纪西欧大学的来源之一,并为中世纪中期西欧大学的兴起培养了一批教师。

(三)基督教与宫廷学校

在西欧中世纪早期,除了教会直接支持创办学校外,一些统治者也曾以较大的热情提倡教育,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法兰克王查理(768~814年)和西萨克森王阿尔弗烈德(848一900年)。以宫廷学校为基地,培养有文化的官员。但是,在当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西欧,这种“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法兰克王国发展到加洛林王朝时期,深受基督教影响的查理大帝出于政治目的,曾以较大的热情提倡教育。公元787年,他颁布法令,致书各修道院院长,要求所有神职人员都要认真学习语言文字,以便能读懂圣经。他要求所有修士们都要以极大的热情来从事学习,并且开展教育工作。他希望所有为教会工作的人都能做到名副其实,虔诚博学,行为端庄,语言生动,以使一般教徒都能因牧师、修士们的宣教而得到教益。公元789年,查理又颁布《通令》作为补充。在这个《通令》中,他要求在每个修道院中以及各主教管区都要设立学校,使儿童学习识字、阅读。这个文告,被后人视为中世纪教育的第一个总纲。

不仅如此,查理大帝执政期间,他曾微服出访,四处罗致教会学者,“他在其宫廷里聚集了从意大利、西班牙到英格兰和爱尔兰等西欧各地的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物”@,想从兴办学校入手,来振兴帝国的文化教育事业。774年,他请来了比萨的语法学家彼得,781年,与英国教士阿尔琴邂逅时,又请他召集教会各类人才赴法兰克办校讲学。阿尔琴通晓希腊文、拉丁文,精于文法和修辞学。他应邀来到法兰克宫廷,始创宫廷学院,收徒授课,其宗旨是为了培养为教会神圣的上帝服务,并装饰帝国政权的人。当时在宫廷学校受业的,除查理外,还有皇后、三位王子、两位公主、查理的姊妹、查理的女婿和三位堂兄弟、牧师以及当时已在宫廷供职的爱因哈德。所教科目为文法、修辞、逻辑、天文学等“七艺”,文法中当然也包括一些与教会精神不相悖的诗作及教父著作。根据爱因哈德《查理大帝传》的记载,查理本人勤奋好学,他跟比萨的副主祭彼得学习文法,他“花费很多时间从阿尔琴那里学修辞学、辩论术,特别是天文学.他也学习算术,并且极其勤勉地细心观察星辰的运转.他还努力学习书写……”。在教法上,阿尔琴往往采用间答式的教法,为此编写有对话体教材,其中著名的有他为查理的16岁儿子王平编写的教材,题目是《最显贵的皇家青年王平与学者阿尔比努斯(阿尔琴)的争论》。

阿尔琴不仅主持宫廷学校,而且帮助发展查理帝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建立修道院大教堂学校和教区其他学校。在他的协助下,查理帝国境内的修道院、大教堂都附设了学校,其中以都尔、福尔达、哥比、北克、鄂连士、希尔索等尤为出名。前往求学的孩子们,“名门巨第、中等人家和寒门小户出身的都有”。阿尔琴对法兰克的教育所作出的贡献是显著的。他帮助查理大帝为法兰克王国的教育打下了基础。阿尔琴死后,他的事业由其弟子继承.其弟子毛路(776~856年)所主持的福尔达修道院学校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到9世纪中叶,查理大帝的孙子西法兰克王国的秃头查理也热心教育事业,支持各地修道院、教堂办学。他请来拉特兰努、埃里金纳等知名学者,其中埃里金纳(800~877年)担任拉昂宫廷学校首席教授达25年之久。

中世纪早期,在西欧的国王中,另一位注重教育事业的人是西萨克森王阿尔弗烈德。在他所参预翻译的大格利哥里的《牧师的关怀》(PastoralCare)一书的序言中,阿尔弗烈德就要求威尔弗斯主教注意青年的教育问题。他写道:“凡是具有自由身份的英格兰的青年,如若他们有足够的努力从事学习,则应令其入学,在他们的学业尚未臻于适合各种职务的程度时,不能中止学习,直至能较顺利地阅读英文著作为止;对于那些还愿意进一步探造的青年,则要教以拉丁文,促使他们达到较高的水平.咐为了教育王家子孙,他仿照查理大帝创办宫廷学校.在这里学习的除了他自己的儿子、贵族子弟外,还有非贵族的子弟.他积极延揽人才,教授拉丁文、萨克森文的读和写以及七艺中的某些科目。学校里除了重视《圣经》诗篇的学习外,特别重视萨克森的诗篇。除教学外,也注意德行的培养。

从上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教育有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由于中古初期的学者教师基本上是教会的教士僧侣,其研究与教学也自然以基督教信仰为前提,无论是各地修道院、教堂学校还是世俗的宫廷学校,教师教授文法、修辞、逻辑、天文等“七艺”,都是以服务于教会为其宗旨,这也反映了教会在当时西欧的地位。

(四)基督教与西欧大学的兴起

西欧中世纪中期(n世纪末~巧世纪)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学的产生以及随着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世俗行会学校、城市学校的出现,尽管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但是也必须看到,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也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中世纪教会达到繁荣和鼎盛之际的产物。因此一般都和教会有着各种依附关系。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文中的Univesrtas,在中世纪欧洲本指有组织的协会或社团,与“行会”和“同乡会”同义。由于这些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教学社团”通过联盟形式而获得许多特权和豁免权,逐渐得到教会和世俗权力的支持及社会各界的承认,从而形成一种新型而独特的、以研究与教学为目的的精神实体“大学”。大学最早建立于11世纪末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13世纪以后,各国学者、僧俗封建主竞相建立大学。13世纪和14世纪,新成立的大学据统计,意大利有18所,法国16所,西班牙和葡萄牙共15所。到15世纪末,西欧各国的大学共有近80所。欧洲第一所大学是11世纪末在意大利开始形成的波伦亚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典型为12世纪初兴起的巴黎大学。12世纪后期(1167年前后),牛津大学建立,创建之初,按巴黎大学的模式设神学、法律、医学和艺术学院。到13世纪中期,牛津大学成了继巴黎大学之后欧洲第二所闻名遐迩的正规大学。

纵观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不难看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是在修道院学校或大教堂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巴黎大学是在巴黎三所颇具规模的教会学校,即是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圣根尼威夫大教堂学校和圣维克多修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剑桥大学第一所学院彼得豪斯学院是1284年伊利主教雨果·德·鲍尔塞姆创办的。从法律上讲,中世纪西欧大多数大学不是经由皇帝的救令、就是经由教皇的训令而创办或批准的,即使像巴黎大学、牛津大学这样一些比较古老的大学,也都试图通过从教皇那里寻求对其毕业生教学权利的明确承认,以加强他们的学术地位.大学巧妙地利用国家与教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教会和国王、皇帝那里争得一定的自主权,包括免除赋税、兵役,迁校自由,大学教授享有参政权,审订教师资格权,以及一些大学如波伦亚大学、巴黎大学等有权设立特别法庭,有内部自治的权利。与此同时,教皇、国王或皇帝也利用大学为其争夺权力服务。大学一产生,教会也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这可以从巴黎大学得到说明。巴黎圣母院大主教最初享有发放巴黎大学教师许可证和审核教师资格的权利,虽然经过巴黎大学师生的长期斗争,教师资格审核权始得由学校教授负责,但圣母院大主教仍享有教师资格任命权。教会对巴黎大学的控制,还表现在派遣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会士去大学任教。“早在1217年,第一批多明我修会会士就被派往巴黎大学和波隆那(波伦亚)大学。1221年,他们又出现在牛津大学。1229年,他们在由教皇和法兰西国王于图卢兹联合兴办的新型大学中分派负责神学系.” 当然,教会控制大学,关键是限制大学的教学内容.中世纪大学分为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个学院。教会把神学列为大学的课程。早期巴黎大学四个学院中以索邦神学院名望最高。由于罗马教皇的支持,使它成为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区正统的神学教学中心。到13世纪,大学课程的内容渐趋定型,教皇救令或大学法律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文学课程为“七艺”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普利士兴的文法等,神学课程为《圣经》和彼得伦巴德的《意见集》。此外,对法学、医学课程也有规定。在巴黎大学,在亚里士多德的问题上,大学师生与教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2世纪末开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了13世纪中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巴黎、牛津、图卢兹和科伦都已经得到研究、注释和讨论’,L。教会屡禁不止,于是不得不改变策略,变禁止为利用。著名神学家,巴黎大学神学教授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改造亚里士多德哲学,他引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基督教神学体系,使经院哲学达到顶峰。由于阿奎那没有排除在自然界和自然知识在论证神学间题中的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专样毛丽娅试论基食教与西欧中世纪早中期的学校教育对理性给予了肯定,他认为理性和信仰可以同时存在,信仰超越理性,但并不违反理性。1225年,教皇亚力山大四世“承认巴黎大学在基督教社会理智生活中的独一无二的最高地位是教廷的政策”,他声称:“巴黎各学校的科学在教会中,好象生命树在地上乐园那样,是灵魂之殿堂中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正是在巴黎,因原罪而残废、因无知而盲瞎的人类,才通过神圣科学发出的真正光明的知识,恢复了自己的视力和美貌。”暑1254年,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正式列为巴黎大学的课程。阿奎那以后,经院哲学走向衰落,唯名论以大学为讲坛,向唯实论展开斗争。

13、14世纪唯名伦的重要代表有罗吉尔·培根(约1214一1292年)、约翰·司各脱(一265~1308年)、威廉·奥卡姆(约1285一1547年)。其中罗吉尔·培根是圣方济各会的会士,先后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和教书。他极为重视经验知识,重视实验科学。约翰·司各脱也属于方济各会,他在牛津大学学习,以后又在牛津、巴黎、科伦等大学教书。马克思说:“他求助于上帝万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巴黎大学于1399年禁止把奥卡姆的书当作教材。1440年,教会谴责唯名论。1473年,教会规定要巴黎大学教师宣誓教唯实论。

虽然早期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有些大学甚至直接控制在教会手里,但是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毕竟是西欧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如恩格斯所说:“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大学的兴起,尽管与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各国世俗君主和贵族的关心和赞助有关系,但与此同时,大学的兴起,与教会学校的影响和教皇的支持与控制也紧密相联。不少大学甚至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学校和城市大教堂学校,教皇还划出一部分教产作为奖励基金。根据皮哥斯F(·J·Pegues)推断,150。年前后,在牛津大学的12。名学生中,约有900人通过此种方式得到过学习费用。135。年至1450年间的图尔内教区的圣·多纳森教团,在182名先后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士中,有40人曾得到教产补助。尽管教产补助出于巩固教会在西欧的统治地位,但教产补助客观上为不少学生提供了学习经费,无疑有助于大学的发展。

不能因其与基督教的密切联系而完全否定。既要看到这一时期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教会早期创办的学校毕竟是此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先驱,它为日后大学提供了一大批师资,中世纪前期一些著名文化人物都出自教会。而且从欧洲教育史上看,一些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基督教会分不开。如12世纪夏特教堂学校以索斯伯里的约翰为代表的一批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认为学校的首要目标应是道德教育,因此特别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大学指定学习的课程,以及使用教科书、学生毕业授予学位等项制度,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一直沿袭至今。因此,要研究西方的教育史,必然要涉及到基督教的历史。况且,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教育从最初的完全垄断到逐渐丧失垄断地位,其本身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由盛而衰的历史。因为“已得到大学运动发展极大加强的西方社会的智力资源也不再有助于基督教思想的统一峪。

总之,在西欧中世纪早、中期,基督教对西欧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在欧洲教育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因其与基督教的密切联系而完全否定。既要看到这一时期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教会早期创办的学校毕竟是此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先驱,它为日后大学提供了一大批师资,中世纪前期一些著名文化人物都出自教会。而且从欧洲教育史上看,一些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基督教会分不开。如12世纪夏特教堂学校以索斯伯里的约翰为代表的一批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认为学校的首要目标应是道德教育,因此特别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大学指定学习的课程,以及使用教科书、学生毕业授予学位等项制度,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一直沿袭至今。因此,要研究西方的教育史,必然要涉及到基督教的历史。况且,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教育从最初的完全垄断到逐渐丧失垄断地位,其本身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由盛而衰的历史。因为“已得到大学运动发展极大加强的西方社会的智力资源也不再有助于基督教思想的统一”.(五)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是在欧洲封建基督教会垄断一切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萌生和成长起来的,它和大学在中世纪后期几乎同时出现,从性质上来看,他们都不同于以往的教会学校,都属于世俗学校。从意义上来看,它和大学的出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打破了封建基督教会垄断一切文化教育的局面。大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城市学校的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普通群众的文化知识具有更加普遍和广泛的影响。

(六)中世纪大学

西欧中世纪大学形成于公元11~12世纪,那时西欧封建制度正是发展的顶峰期。王权强固,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经济、政治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宫廷学校,传统的教育机构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中世纪大学便应运而生。从性质上看,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们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分为文、法、神、医等专业学院来进行。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universities”这个拉丁词的本意就是“组合”、“行会”、“团体”等。14世纪以后,这个词专指由教师和学生结合成的团体——大学。大学的师生来自欧洲各个国家,这使中世纪大学的人员构成,超越了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校内学生一般都有按籍贯组成的“同乡会”,每一同乡会都有自己的首领,其职责是代表本团体,维护本团体的权利,约束本团体成员的行为。大学的教师一般按学科组成“教授会”,除交流学问外,也反映教师的利益和要求。西欧中世纪大学具有浓厚的宗教性特征。一般教会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是教会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但从本质上来说,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当然,教会在中世纪大学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初大学的形成都是在教会中,或是以教会的形式出现的,加之中世纪基督教垄断着整个社会的教育领导权,教会本身又具有着教育的性质,这些复杂的关系使得一开始中世纪大学与教会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世纪早期,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西欧的文化教育水准大幅度下降。“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1]可见,宗教性是中世纪大学最基本的特征,中世纪大学基本上是教会的侍女和附庸。“大学虽然不是教会,但大学却继承和保留了教会的特点。”[2]教会的这些特征都对中世纪大学产生了影响。正如鲍尔生所说:中世纪大学“是按照教会的独特生活方式去活动,特别重视教会的世界性质和国际性质。因为中世纪大学大都是在基督教会的土壤上蒙受教会的庇荫而成长起来的。教会的教义成了它们教学的基本原则,教会的通用语言也是它们的语言。大学的成员,无论教师或学生,多数都是享受`僧侣生活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大学讲座多数都享有不必强迫居住寺院的僧侣的俸给。”[3]虽然,中世纪大学的宗教性特征早已为现代大学所剔除,但是,现代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中所存留的宗教教育也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历史的痕迹

二、骑士教育

什么是骑士呢?可以这样概括:他们是马背上的勇士,拥有重武器和厚厚的盔甲;同时他们也是封地的持有者;最重要的,他们还是一个“阶级的成员,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一种制度和一种精神的代表。骑士的共同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军事方面,骑士是一个战士;虽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称,但是重装骑兵。其二,在经济政治方面,骑士是封君封臣制度的一部分;在这种占主导地位的制度之下,骑士作为封臣,从其封君那里领受土地并承担效忠封君、在封君需要时为之作战的义务。其三,在社会关系方面,早期骑士因拥有昂贵的战马和装备而产生的个人自豪感逐渐转变成一种成熟的阶级意识,教会又为骑士规定了一系列道德标准,这些成为骑士精神形成的根源。在历史上,中世纪骑士仿佛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骑士组成的重装骑兵在战场上驰骋了600到800年,在西欧中世纪历次重大战事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诸多兵种中,无论古希腊重装备步兵、古罗马军团,还是土耳其禁卫军或现代特殊兵种,没有哪一种比西欧中世纪骑士有着更强的生命力,也没有哪一种能像骑士一样对西欧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他们总是骑马被甲,以作战为职业;所以骑士首先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发端于九世纪末十世纪初,十二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发展到高峰,此后渐趋衰退。十四世纪火药的发明及其以后火炮的广泛使用,骑士的甲胃终究抵挡不住火炮的轰炸,骑士制度逐渐衰废,骑士教育也就随之消亡了。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教育的一大特色,因为“骑士制度是封建制度的精华,与修道院制度同为黑暗时代的两盏明灯,使历时数百年之久的黑暗时代平添生趣,这是中世纪社会的一大特色。”正是“教堂的钟鼓声交织着骑士的马蹄声,谱成了中世纪教育的基调。”骑士教育,伴随着西欧的封建化过程,实施数百年,在西欧中世纪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作为西欧中世纪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欧洲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则是一面布满灰尘而模糊不清的镜子。迄今为止,对于骑士教育的研究,无论是资料挖掘还是立论阐述,薄弱之至,不尽人意。本文谨以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前辈所提供的基本方向和大致轮廓的基础上,搜集资料,展开论说,以探索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基本特征。

对于中世纪西欧人来说,教会制度与封建制度是两具叠置一起的枷锁。来世的恶魔苦难的地狱绝不是一句空话或模糊不清的神学词句。骷髅咧齿嘻笑、骨骼嘎吱作响的死神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们。他们活动在一个鬼怪妖魔的世界里,终身生活在对最后时刻和世界末日的恐惧之中。为了取得进入美妙欢乐的天堂韵资格,他们把自己的.灵魂献给上帝,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为来世做准备的祈祷、忏悔等宗教活动中。同时,由于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以封建契约为纽带的依附关系,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生来就是自由公民,可以随意愿来来往往,根据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或运气塑造自己的命运。恰恰相反,他们全都认为自己是一切事物整个体制的一部分。”①由于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这个星球上的旅客,来此只不过是为了一个更伟大更有意义的来世而做准备,因而他们有意对这个充满苦难、邪恶与不公的世界置之不理。他们对自己的肉体也无意理睬,而把它托附给自己的领主。对于中世纪人们来说,既然自己的灵魂已献给了上帝,肉体也托附给了领主,剩下属于自己的也就是对上帝的爱心和对领主的忠心了。“两心”的培养反映在骑士教育中就是虔敬上帝和效忠领主。

骑士精神不仅是一种观念,一种哲学,而且是骑士阶层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它规定着骑士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模式,其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三点:以“忠勇”作为骑士的道德原则,罗兰的形象是这种道德的典范;以“信仰”规范骑士的行为,要以基督仁慈之心对待弱者,并为维护基督教信仰而勇敢斗争;在社会生活中要处处表现出“绅士风度”,知书达礼,谦恭文雅,尊重妇女。骑士精神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和长远。14世纪以后,随着火器广泛应用、民族国家兴起和建立常备军,骑士在战场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但是骑士精神,至少它的某些要素,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生命力,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虽然骑士作为战争艺术的实际用途已经衰落了,但它作为教育的功能却依然存在… …在人的行为上、道德上,在宫廷里、在社会中,在所有有关的统治阶级中,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经院哲学

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也就是被称为“中世纪”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被先进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封建主与农民的矛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此外,围绕着权力的分割,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一些矛盾,比如教权与皇权之争,集权与封建割据之争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斗争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所以这一阶段的哲学内部斗争是相当激烈的。封建制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连同上层建筑一扫而光,但却把基督教保留下来。早期的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渴求平等、自由的愿望,但奴隶主阶级把它改造成了麻醉劳动人民,控制劳动人民思想的工具,到古罗马时期它已经成为了国教,奴隶制解体以后,教会仍要求坚持自己的绝对的神圣的权威,坚持教权高于皇权,在政治上则表现为不愿意放弃奴隶制,这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就发生了冲突。在它们的相互斗争中,共同的利益驱使两者最终走到了一起:封建主需要借助教会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教会也需要依赖封建政权来发展、壮大自己。这样,宗教神学逐步发展成了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学科,而由于基督教本身是具有哲学气质的宗教,因而这一阶段的哲学也就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与控制,并渐渐发展成了一个新的比较完整的、为基督教服务的哲学体系———经院哲学。

[1]杨兰.西欧中世纪大学对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煤炭高等教育.2009.[2]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培养和教育,历史教学.2003.[3]陈志坚.西欧中世纪骑士的起源和演变,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毛丽娅.试论基督教与西欧中世纪早中期的学校教育,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李秉中.权利视野下的西欧中世纪大学,比较教育研究.2006.

第三篇:西欧封建制度政治特点及形成原因

西欧封建制度政治特点及形成原因小组总结报告

一 西欧封建制度政治特点

⑴、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封建国家长期四分五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 ⑵、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⑶、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巨大,政教冲突激烈,教权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

二 西欧封建制度政治特点形成原因

⑴、西欧政治格局长期处于封建分裂状态的原因 1.地理因素

因为西欧被许多河流和山脉分隔开,边缘也被海洋切割了。这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发展,阻碍了各小国间的交流。地理因素也是国家统一的一个障碍。

2.西欧封建制度:

欧洲封建社会因封建主内部土地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每一层上下级之间都结成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也是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每个封建主割据一方,各自为政。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城市兴起前的庄园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在西欧层层分封的封建制度下,一些大庄主往往不听从中央的管辖,一度造成庄园割据的局面,这种现象削弱了西欧专制的力量。因此也是社会生产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3.历史遗留问题:

西欧没有经历长期统一的朝代。因此,西欧没有实现过民族融合和思想统一的阶段,各民族矛盾重重,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局面。

⑵、西欧封建等级形成原因

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基督教的传统,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1.罗马封建因素

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三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2.基督教会

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人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的哲学体系,基督教的出现正好满足人们的需要,解脱个人罪恶,使个人得到解放,四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基督教会也在日益加深的社会混乱中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性的作用,并且成为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3.日耳曼因素

可以说日耳曼人的到来,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查理·马特。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他采取了大范围的改革措施。为使国家长治久安,8世纪中期,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又推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9世纪,封建制度在法兰克境内确立,后来其他西欧国家也先后建立起封建制度。

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

⑶、政教冲突形成原因

西欧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教会作为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扩张,并日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统治者拨赠教会大量土地,信徒也不断捐赠土地。以至于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都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皇和教会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教会的神权要依靠世俗贵族封建主的保护,而世俗封建主的权威和合法性必须要经过教会认可。基督教会和封建主是互相依存的。另外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经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主权之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会的势力大量渗透,每一个地方教会就是当地的法院、学校、政府机关。教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宰,在精神和物质上领导全欧洲。

教皇利用给国王加冕的概略,使教权一度凌驾于王权之上,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然而,教皇与封建君主时而相互勾结,时而明争暗斗。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谁才是这个权力拥有者的问题上,意见却是大相径庭。国王和教会都想把这一大权据为己有,双方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国王与教皇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激烈,故政教冲突不断。

第四篇: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张椿年

 2012-08-14 11:24:48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摘要:在封闭的庄园经济包围中,西欧内地没有市场,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的复兴,只能从沿海地区开始。13世纪,在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推动下,货币经济终于代替自然经济占据了统治地位,也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从而把西欧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西欧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海洋文明对西欧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作用,引导整个西欧走出中世纪,又引导它迎来了资本主义的曙光。

关键词:西欧 海洋文明 中世纪 商业 社会转型

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由于各个国家人民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及其统治者对海洋的认识不同,虽都拥有海洋,但不一定有同样的海洋文明,下面笔者就西欧海洋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社会需要商业,但内地没有市场,西欧商业只能从沿海开始

西欧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商业。罗马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商业十分繁荣,有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内外贸易四通八达。然而,自公元49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的农奴社会,在农奴社会里,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村庄,村庄受庄园控制,庄园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封建领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司法审判的社会组织,商业几乎处于零状态。与此相适应,教会谴责商业,教会认为商业追逐利润,是亵渎神灵之举,但是社会又不能没有商业,因为庄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例如食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即使教会的神职人员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庄园能生产的。再如,建造教堂的材料,也不是每个庄园都具备的。关于商业的重要性,少数高级的神职人员也是承认的。14世纪初,一位法国的修道院院长在他的《商人的箴言》中这样写道:“没有国家能够只靠自己管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人们要出去工作,颠簸劳碌。他们的国家缺少什么,就将其带到所有的王国去,因此,人们必须要做的是,永远不要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苛待他们。因为商人在海上由此地到彼地为国家提供供给,这使得他们受人爱戴。”①

社会需要商业,但在封闭的庄园经济包围中,西欧内地没有市场,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的复兴,只能从沿海地区开始:一是沿海地区的人民以捕鱼为生,缺少粮食,有强烈的交换生产物的愿望;二是沿海地区交通方便。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他的著作《封建社会》一书中说,在13世纪以前,海上航行比陆路快,假如不是遇到强劲的风,船行速度每天达60至90英里。在陆上,通常每天的行程在19至25英里之间。②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人来说,至关重要,商品流通时间缩短了就会提高利润率。三是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大海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以利为重,进行对外贸易常常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因以上种种原因,南欧的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沿岸,北欧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首先成为西欧商业复兴的基地。

南欧的意大利是个半岛,东临亚得利亚海,南濒第勒尼安海。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受邀进军意大利,因为他为教皇平定当地贵族的叛乱有功,教皇加冕他为皇帝,因此,德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因内部的分裂,很难对意大利实行实际的统治,在封建势力较弱的环境下,从11世纪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比萨、卢卡、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城市国家的主人是商人、手工业者。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人都把发展对外贸易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威尼斯。威尼斯土地贫瘠,可耕地极少,但是它面临亚得利亚海,航海便利,在从事商业和对外贸易方面却具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为环境所迫,威尼斯人不得不向大海索取所需。他们从渔业和制盐业开始,以己之产,换取自己最缺少的粮食,后来竟成了一个地区的粮食集散地。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威尼斯的造船业也发展起来,随着力量的壮大,11世纪末叶,威尼斯已在得利亚海东岸树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控制了地中海东面的整个海上贸易,成为一个伟大的海上强国。十字军东征时的军队,主要依靠它和热那亚的船只运载。11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商人来到法国,经常参加法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香槟的集市贸易,与来自法兰德斯的商人汇聚。我们从下面这段引文中可看到威尼斯商人在13世纪时对外贸易的规模与范围:

“威尼斯与西欧的商业往来几乎全靠著名的佛兰德大舰队来维持。佛兰德大舰队是由威尼斯派遣的最大国家贸易船队。这些船只由国家筹建,每年都由投标最高者带队远航。每只船都由一名船长指挥,其成员包括 两名笛手,两名小号手,一名公正人,一名医生,一名领航员和几名记录员及各式各样的工匠。还有30名弓箭手担任防卫,180名划桨手。弓箭手和桨手们由4名年轻的贵族指挥,这些贵族被派出来了解世界,经历风险和磨难,准备为威尼斯献出他们的生命。划桨手主要是来自威尼斯属地上的斯拉夫人。”③

船队贸易的品种十分广泛,食品类有糖、密、腌渍果品、糖果;纺织品有丝绸、呢绒、棉纱;生活用品有刀叉餐具、弓弦、白线、窗帘;奢侈品有象牙、珍珠、金刚石、绿宝石和绿松石等。船队每到一个港口卸掉当地需要的货物,然后又装上下一个港口能畅销的商品。往返一次贸易航行,大约一年时间。④威尼斯商人从对外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认为海洋才是他们立国的基础。威尼斯人在其各个要塞上挂着一面旗子,旗子上绣有一头狮子,那头狮子一脚立于陆地,一脚立于水上,表示威尼斯既统治陆地,也统治大海(亚得利亚海),这个事实说明威尼斯人很早就有了领海意识。

与意大利商业兴起的同时,从公元9到10世纪,北欧人,也就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典人肆行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他们以海盗为业,从事掠夺,间或也做些生意。丹麦和挪威人主要是向西入侵英国、法国、爱尔兰和冰岛,瑞典人主要是往东侵犯芬兰和俄罗斯。11世纪前后,基督教会在斯堪的纳维亚进行传教活动,北欧人全部信奉基督教,开始经营商业,在北海沿海地带设立商业据点,北欧海盗时代随之结束。北欧海盗的抢掠活动无疑对被侵害的国家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但他们沟通了东西地中海世界、欧洲北部与地中海岸和远东的商路。另外,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航海知识,“一个北欧海员能从海水的颜色、潮水的流动、甚至一阵顺风,说出海岸可能是多么远并在什么方向。”⑤他们的造船技艺也令世人惊叹。北欧海盗的首领喜欢将船只埋葬在土丘下作为坟墓,后人仿制了一只被发掘出来的船,这只仿制船在当代仍能横渡大西洋。⑥英国和汉萨同盟继承了北欧人的海洋知识和航海技艺。在12世纪至13世纪,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为防止斯堪的纳维亚人对海洋的控制和保卫自身的利益,1230年左右,在德国北海城市吕贝克的领导下,波罗的海的新兴城市和北海的港口城市结成了一个同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撒同盟”,“汉撒”在古德语中是协会的意思。同盟从事西欧、北欧和东欧之间的中介贸易,在北欧贸易中起着领导作用。汉撒同盟的商船从波罗的海出发,向西到达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向东到达俄罗斯、波兰,甚至把商业文明带到还处于原始野蛮状态的地区,从而推动了这些地区文明的发展。汉萨同盟经常贩运的货物有木材、皮毛、纺织品、谷物和各种鱼类。后来财富增加了,向英王爱德华三世和爱德华四世提供大笔资金,获得出口特权。汉撒同盟不是一个国家,但它的力量之大,可以和一些国家进行对抗。为了保持海上霸权,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汉撒同盟筹建舰队,于1386年打败了丹麦和挪威的联军。汉撒商人的贸易足迹和贸易总量完全可以和意大利商人相匹敌。

航海精神激励下形成的商业浪潮直接冲毁了农奴制度

在欧洲的中世纪,经商,尤其是从事海上贸易会遇到各种风险。因各种原因,或遇风浪,或遇海盗而失事的船只很多,有的人就以寻找遇难船只的漂泊物为生,但是商人们在利润面前决不会因有风险而停止自己的事业。这种不怕冒险、敢于开拓的精神,对今天的西方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13世纪时,从南欧的地中海到北欧的波罗的海,从西欧的大西洋到东欧的俄罗斯,整个欧洲的商路由海洋联结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商业浪潮。在11和12世纪时,正是这股商业浪潮向内地的侵入,冲毁了农奴制度。

商业本身并不生产东西,它的存在以为工农业提供可交易的产品为前提,也就是说,商业的繁荣,必须有工农业的支持。因此,一些内陆城市的经济也就有机会发展起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一个没有港口的国家,但它因地制宜,发展传统的优势工业——呢绒业。它把自己的产品,通过比萨,或威尼斯的港口,外销国外,然后又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金融业,终于成为全欧最富的国家。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自10世纪以来,农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生产工具方面,推广使用重犁,这种犁不仅能挖较硬的土地,还因它装有犁板,能在耕地时开出畦沟,从而解决了土地的排水问题;在动力方面,使用风力和水力;在农耕制度方面,由原来的二圃制转变为三圃制。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进,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也就有能力将自己剩余的农产品卖给商人,换得货币,在向封建主缴纳一笔赎金后,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庄园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很愿意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这样,西欧的农奴制日趋衰亡。早在12世纪中叶,在法兰德斯就已见到庄园制解体的迹象,13世纪时,法国已开始流行货币地租,到13世纪末,在德国中部和英国,庄园制也开始崩溃。原来,农产物只是满足庄园本身的需要,而现在日益和市场挂起钩来。由于商品范围的扩大和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诞生了银行业和信用业。意大利的银行业最为发达,热那亚、佛罗伦萨和锡耶那的银行不仅经营半岛上的银行业务,还在埃及、塞浦路斯和叙利亚也开设支行。在所有意大利银行中,佛罗伦萨的金融力量最强,在1260至1347年,佛罗伦萨的银行有80家。意大利的银行几乎管理着全欧洲的财务。⑦

13世纪,在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推动下,货币经济终于代替自然经济占据了统治地位,从此西欧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新兴的市民阶级已作为一股独立的力量出现于社会,这是亘古未有的事。在市民阶层的支持下,王权开始得到加强。在中世纪,国王为获得臣属对自己的忠诚,把土地分封给他们,在国王分封给自己的土地上,臣属享有政治权和司法权。由于分封的不断进行,很易造成臣属的力量超过国王的力量,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终而出现封建分裂,这非国王所愿。商人也要求有代表全国政治秩序的王权,以利商业的进行。商人和王权终于走到一起,商人在金钱上支持国王,国王在政治上确认商人的地位,在英国、法国、德国,富有的商人作为市民的代表出席了国会。不仅在政治上,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庄园经济时代,基督教卑视财富,而在货币经济时代,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宣扬:人是尘世的上帝,财富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与庄园不同,城市国家的财富,来自商业的利润。所以商人有着崇高的地位,尤其把海外经商看成是人们具有崇高身份的象征。

西欧的商业和经济复兴主要是西欧社会本身发展的结果,但是与外界的影响又是分不开的。在意大利沿海的商业兴起时,阿拉伯人早已控制了地中海的东、南、西三个方面,以君士坦丁堡为政治中心的拜占庭帝国一直统治着爱琴海和亚得利亚海。阿拉伯人和拜占庭帝国都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当十字军来到东方,地中海东岸的阿拉伯人还把他们看成是半野蛮的人。在中世纪,阿拉伯人工商业很发达,阿拉伯商人浪迹天涯,阿拉伯语在东方的商界成了交流的工具。英语中的长椅、市场、关税、仓库等,法语中的关税、港口、盐税、暗礁等词汇都来自阿拉伯语。至于拜占庭,它的商业在中世纪始终保持着繁荣的景象。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的一岸,扼黑海到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东地中海贸易活动的中心。来到这里的叙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把拜占庭的农产品和各种精美的丝绸、金属制品、玛瑙器皿等运往东西方的重要港口,与此同时也把拜占庭的商业文明带回自己的国家。在拜占庭人的影响下,10世纪时,威尼斯人开始使用股票,11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共和国确立了关税体系。⑧比利时社会经济史教授亨利·皮朗说:“充当欧洲领袖的意大利人,无疑从拜占庭人和伊斯兰教徒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拜占庭人和伊斯兰教徒的先进文明对意大利人的影响,与埃及、波斯对古希腊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在内争剧烈程度上也与希腊人相似的意大利人,很快吸收并发展了他们所借鉴的东西。他们建立了商业公会,组织了信用机构,恢复了货币,并把他们的经济措施传播到北欧,而且像15、16世纪人文主义传播到北欧那样显著。”⑨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人类没有生活资料不能生存,不同文明不进行交流也不会有强盛的生命力。由东西方的文明交流把西欧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向海上扩张,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背景,也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上文我们已说到,欧洲中世纪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从商业,主要是海外贸易发动的,不是农业生产,也不是工业生产。威尼斯、热那亚、北欧以及德法沿海城市的强盛,依靠的是贸易,它们依靠远航贸易创造了庄园经济不可比拟的财富,认为面向海洋才是国家的强盛之道。西欧国家本是以农为本的国家,但在海洋意识日益增强的影响下,逐渐由大陆型的国家转变为海洋型的国家。早在13世纪,西班牙半岛上的阿拉贡王国就定下了向海上发展的方针,它努力把自己打造为一个海洋商业性的国家。在它统治下的巴塞罗那,从1020年开始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是西欧第一个铸造金币的城市,其成就可与热那亚、威尼斯相媲美。⑩阿拉贡商人与亚历山大、塞浦路斯、君士坦丁堡、比萨、热那亚、威尼斯、马赛都有商业来往。因商业上的矛盾,阿拉贡联合比萨与热那亚在南意大利和地处地中海中部的西西里展开了斗争。1302年,西西里成了阿拉贡的采邑领地,阿拉贡成了西地中海最前进的海军和商业国家。(11)1479年,阿拉贡王国与卡斯蒂利亚王国合并成西班牙王国,西班牙王国继续执行阿拉贡的海上扩张的政策。可以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同样,英国也把它的前途寄托于大海。1436年,一位主教在其《英格兰政策小述》中申言:“珍视贸易,保有舰队,我们将是海峡的征服者。”12

自15世纪以来,英国的历史的确是如此发展的。一位历史学家说,有两个以S打头的英文字在英国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是SHEEP,即羊。英国人放羊主要不是自己吃,而是用羊毛织成呢绒出口。为了巨额利润,英国进行圈地运动,使广大的农民失去了生活资料,以至于托马斯·莫尔(1477~1535)在《乌托邦》一书中呼喊着羊吃人,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已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13第二个英文字是SHIP,即船只。都铎王朝(1485~1603)的历代国王都很注意王家舰队的建设,采取一切措施把自己发展为一个海上的强国。正是这两个“S”使英国最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日后又成为一个日不落国家。14一方面,海洋意识的日益炽烈,另一方面,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对货币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渴望获得作为商品交换手段的黄金,但欧洲黄金的储藏量不多,不得不到欧洲以外的地方地寻找。于是,两者的结合,就成了探寻新航道、新大陆的动力。新航道和新大陆的发现标志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转折——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海洋文明对西欧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恩格斯曾对汉撒同盟的历史作用作了这样的评价:“汉撒同盟垄断海上航路达百年之久,从而确保整个德国北部脱离了中世纪的野蛮状态。”15根据恩格斯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说,海洋文明引导整个西欧走出了中世纪,又引导它迎来了资本主义的曙光。

注释:

①[法]雅克·勒高夫:《中世纪文明》,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2页。

②[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5页。

③④[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33、334页。

⑤[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57页。

⑥[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8页。

⑦[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18页。

⑧徐家玲:《拜占庭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7~308页。

⑨[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世纪集团,2001年,第151~152页。

⑩[英]雷蒙德·卡尔:《西班牙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76页。

11[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9~160页。

12[英]约翰·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从最早期到175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247页。本书的引文引自阎照祥:《英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1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7页。

14华庆昭:《米字旗下的约翰牛——英国人的社会和生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1页。

作者简介:张椿年,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方向:西欧史。主要著作:《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科学与神学——近代西方科学的产生》等。

第五篇:《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教学设计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

纪》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分析

西欧从5世纪末至9世纪历经四个世纪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西欧中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欧在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尽管神学世界观笼罩了西方中世纪,是黑暗的,但是应看到,自古代流传下来的政治思想传统如平等、自由、民主、法制等思想史都以不同的形式保存下来。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阴森森的一千年(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但实际上确实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

从探究活动的内容上看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明确相关,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活动重点设计

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正确认识基督教文明

三、学习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线索能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渊源,能说明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概况,学生逐步学会从有关西欧的历史素材中,且从不同角度思考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提高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补充的资料,论从史出,人士在封建社会已产生了近代的政治制度的土壤。通过对比方法、多角度探究,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以探究活动形式进行历史学习,探究学生科学的态度,对中世纪西欧政治的了解,学生能从人类文明演出的历程中认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学生《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问卷调查和教学访谈的形式了解学情。

五、活动难点设计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于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特点的认识及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理解有困难。

六、活动形式设计

材料阅读、历史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七、活动资源设计

.背景材料:

人教版教材中的材料:西欧封建国家形成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政教冲突、城市的兴起、封建等级代议制出现

2.补充材料

材料一: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入主西欧大陆,成为欧洲进入中世纪的主要标志。欧洲的封建制是以封土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两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继而发展为贵族的等级制;二是贵族与其农奴之间的关系。前者彼此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后者则主要是经济关系。

———《世界文明史》曹顺仙

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巨大发展却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作为地区贸易和地方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形成。意大利在这方面居于领先位置,它拥有威尼斯、阿马尔菲和那不勒斯这样的商业中心。在这些商业中心的居民与内地的联系被伦巴第侵略者切断后,商人们就开始出海谋生。后来,在西欧内地商路沿岸相继出现了一些城市。另外,沿内地商路发展起来的大集市对商品流通也很重要,其中尤以香槟地区的那些集市最为著名,香槟离佛兰德、意大利和德意志的距离相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全球通史》(上)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西欧城市:大部分城市都是新生的,但愿俄有的是从旧城市复兴而来。一般说来,城市在政治上隶属农村,但在经济上剥削农村。当然,城市的基础是手工业,但也带有农业的痕迹。中古西欧的城市远不是我们脑中的现代化城市,甚至也没有古代中国的京城整齐繁荣。接到大部分是弯弯曲曲的,又很狭窄。路一般是石子路或干脆是烂泥路。街道的两边都是木头房屋,住房有的是三层的有的是四层,也有少数是五层楼。房子一般很暗,夜间点蜡烛。房子既是商店,又是住房,工匠、店主和他们的家族,都住在这些房

———《世界文明史(上)》马克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四:中世纪历史长达1000多年,内容丰富,情况复杂,头绪纷繁。这时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基督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它使欧洲封建社会各方面都染上宗教色彩。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和支配。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为适应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了相应的思想体系和组织形式,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它不仅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是最大的封建政治的统治力量。

————《世界文化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五:在西欧的封建化过程中,一方面是日耳曼农村公社的瓦解与依附农民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建立。这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早期西欧封建社会确立的主要线索。和东方一些文明国家相比较,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相当落后,因为从古代世界遗留下来的是基督教和一些破烂不堪的城市。生产不发达,商品流通微弱,闭塞的农奴庄园是当时主要的经济细胞和基层的政治组织。

八、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策略设计)

课前调查

.划分探究小组

2.确定探究主题

3.制定探究计划

4.搜集、分析材料

5.写出探究报告

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观点(略)

6.课堂交流,成果共享

教师的一些基本看法:

欧洲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继而发展为贵族的等级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议会与王权的对立;促使欧洲,特别是欧洲西部,成为民族国家的欧洲;基督教的政治化,神性与俗性在欧洲封建主义下并行;中世纪封建制度中代议政治

西欧封建社会分裂的原因:

欧洲的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没有强有力的、能完全的代表国家主权和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欧洲的封建制度在结构上实际上只是一种领主和服用建的私人关系,难以体现作为政治核心所必需的具有的公共权威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下,物质资源没有归属于政权的核心,而是被大小领主私下瓜分,导致国家根本没有力量来建立必须的机构;欧洲的封建制度不具备数量充分的官僚,因此往往是因人而治,无法实现制度上的保障;在欧洲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各种机构如教会、王权、贵族和城市都各自为政,相互争斗。

城市的兴起对西欧政治的发展的影响:

首先,西欧城市是主权的重要支持力量。第二,城市培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中的手工业有可能向工厂手工业发展。最早在意大利,出现了分散和集中的手工工厂,手工劳动。意大利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发源地,那里的资本主义势力最为集中,所以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开始。第三,城市的兴起对农村的自然经济是一种破坏,它是城乡间的联系加强,商品流入农村,农村开始出现货币地租年。货币地租使劳动力的自由程度增加,农村出现雇佣制,劳动力也自然流向城市。这样在农村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制度。第四,城市政府基本上是由各阶层的代表来决定大事,城市里有市民大会,法庭有陪审团,个人决定一切的成分少了。所以西欧后来出现的那些自由民主的空气,应该说有城市功劳。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明:

这时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基督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它使欧洲封建社会各方面都染上宗教色彩。基督教的政治化和基督教的理论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和支配。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为适应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了相应的思想体系和组织形式,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它不仅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是最大的封建政治的统治力量。

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历史上曾经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归与个人的文艺复兴时代。

九、活动评价设计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探究报告评价表

合 格

资料的选择与引用

.资料选择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上,但引用全面精确。2.引用正确无误,并能详细注明出处与资料的性质。

.能引用三项以上的资料,2.引用正确,出处说明详细,资料性质正确。

.能引用二至三则资料,引用两项准确

2.能注明出处,资料的性质判断不够准确。

.能引一则资料,引用准确2.注明出处,但未写出具体作者与资料的性质。

问题的论证与解决

.论证推理合乎逻辑,论据有力,较充分

2.对问题本身分析准确、全面、细致,结论合理,表达充分恰当。

.论证推理基本合乎逻辑,但不充分。

2.对问题本身分析准确,但不够全面、细致表达恰当,但不充分。

.有论证,有论据,有比较

2.对问题本身分析基本正确,但不全面、不细致,表达不够恰当。

.有论证,有论据但没有注意比较

2.对问题本身有分析,有结论。

报告的结构与特色

.报告结构清晰,主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2.能恰当运用图片说明问题,报告设计有个性。

.报告结构基本清晰,主题明确,能恰当运用史料2.能运用图片说明问题,报告设计有特点。

.主题明确,但结构不够清晰,运用史料不够恰当。

2.运用图片说明问题,报告涉及符合规范。

.报告主题明确,但结构不够清晰

2.能运用图片,但作用不够明确,设计基本符合规范。

合作与交流

.合作目标与责任明确,效率高。2.讨论充分,相互尊重与分析对方的观点,并能妥善处理矛盾。

.合作目标明确,有分工,效率较高2.讨论充分,有时能尊重不同观点,矛盾也能得到解决。

.合作有目标应有分工,但不够明确,效率一般2.能进行讨论与协商,能认可合作中的矛盾,但不会主动处理。

.能够合作,但无分工与责任,效率不高2.能进行讨论与协商,但不会处理矛盾。

十、学习延伸:

每位同学写出有关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小论文。

附录:西欧封建社会大事年表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

496

克洛维皈依罗马正教

7-9世纪

盎格鲁萨克森人和朱特人在不列颠建立7个王国

715-741

查理•马特任墨洛温宫相封君封臣制开始

751

矮子丕平加冕称王加洛林王朝开始

768-814

查理曼(查理大帝)在位

843

《凡尔登条约》签订查理曼帝国解体,形成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962

日尔曼王奥托一世加冕称帝神圣罗马帝国开始

054

基督教会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

1世纪

城市的兴起

066

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

077

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在卡诺沙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悔罪

086

英国进行土地赋役调查《末日审判书》编成 o96-1099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08-1128

法国琅城争取自治的斗争

152-1190

德国皇帝巴巴罗沙(即红胡子)绯特烈一世在位

180-1223

法国菲力普二世(奥古斯都)在位王权逐渐加强

204

第四次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

209-1244

讨伐法国南部阿尔比异端的战争

215

英国无地王约翰颁布《大宪章》

265-1321

著名诗人但丁在世,著有《神曲》

265

英国贵族西门•德•孟福尔召开等级会议,是为英国议会的开始

302

法国召开三级会议

337-1453

英法百年战争

4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开始

356

德国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

455-1485

英国玫瑰战争发明

461-1485

英国约克王朝时期

485-1603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

下载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状况调查

    一、 您及周围同学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Pm2.5越来越严重云南昆明火车站的暴恐事件一、 您对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有什么评价?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有哪些期待?十八大以......

    2016年上海一级注册建筑设计(知识)外国建筑史:西欧中世纪建筑模拟试题

    2016年上海一级注册建筑设计(知识)外国建筑史:西欧中世纪建筑模拟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中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合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支柱的多边贸易合作,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合作以......

    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问卷调查

    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年龄在18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A:18-25岁B:26-35岁C:36-45岁D:46岁以上 3、您的文......

    2021年县委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

    2021年县委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2021年以来,**县始终顽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

    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亚历山大大帝无疑是上古时期最富传奇的英雄人物,名列西方历史上四大名将之首。亚历山大大帝20岁登上马其顿王位,在短短的13年间战无不胜,创建了......

    **镇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

    邱村镇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为进一步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经全面分析研判,现将邱村镇政治生态情况报告如下。一、政治生态现状及......

    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范文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民主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合法途径,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手段,施影响于决策与管理机构以及监督政府公务的政治行为。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