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时间:2019-05-14 15:0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第一篇: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亚历山大大帝无疑是上古时期最富传奇的英雄人物,名列西方历史上四大名将之首。亚历山大大帝20岁登上马其顿王位,在短短的13年间战无不胜,创建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他所到之处,希腊文明也随之传播发扬,促成了希腊化时期的开始。下面将从政治角度剖析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成就霸业的关键,并为大家展示亚历山大大帝无与伦比的人格风范,以此获得启示,指引今后的学习生活。——引言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2日 — 前323年6月22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他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非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以致亚历山大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与东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实行特殊的专制君主政体。他是以马其顿国王的身份进入亚洲的,但每到一地就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伏礼,对他敬若神明。然而,东方化是形式,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他个人的地位与权力乃是目的与实质。

亚历山大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削弱地方权力,实行军事、财政、民政三权分离。各地的总督辖区大致上维持旧日规模。总督中既有马其顿人、希腊人,也有不少当地人。亚历山大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当地人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在一个行省内,有三种平行权力在同时发挥作用,它们各自向国王负责。除巴比伦外,各行省原拥有的铸币权都被取消。亚历山大在一些重要地区驻有军队,以防不测。

为了使被征服地区忠心归顺,亚历山大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此举赢得了巴比伦祭司的好感。他们的拥戴给亚历山大的统治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亚历山大还采取联姻、招募军队等方法打破民族界限,笼络当地贵族,并解决兵力来源的不足。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娜结婚。回到苏撒后,又举行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他和他的80个战友都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姑娘结婚。大流士长女成为亚历山大的第二个妻子。在他的带动下,与亚洲女子通婚的马其顿战士有1万人之多。他的帐幕里有当地的贵族对他效忠。他的军中有受过马其顿式军事训练的波斯人步兵服役,还有执马其顿长矛的波斯人骑兵供其驱策。他们与马其顿人混合编队,但小队长由马其顿人担任。

对帝国境内的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名义上恢复它们的自由,但实际上往往干预其内政,反对他们彼此争斗,禁止它们扩大城市的领土。对鞭长莫及的地区,如小亚的内陆高原和印度、中亚的一些地区,他仅要求当地的王公贵族承认他的统治权和征税权。

征服的扩大和帝国的维持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资源。亚历山大一方面通过掠夺补充军用,一方面依靠税收获得财富。此外,他到处建立城市,先后建城大约20座,最远的一个在粟格狄亚那(今塔吉克境内)。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与市政制度是希腊式的,但政治上无独立自主权,它们只是国王统治下的一些行政单位。

亚历山大设置财政监察官专掌铸币大权。他采用阿提卡标准铸银币;铸金币则自创式样。从波斯金库中获得的金银被铸成货币投入流通领域,使原波斯帝国的经济与希腊爱琴海经济进一步联结在一起。

此外,亚历山大还采用了一系列政策,以巩固自身的统治,这都对其管辖下的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促使了落后地区的进步。

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其所采用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通过这些政策,我们不仅体会到了亚力山大大帝的人格魅力,而且对我们现实的学习生活有颇多启示。

政治与人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连。如果我们把每个个体的人看作是一个城邦,亦或是国家,那么每一次与他人的交往都无异于是一场小型的外交,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政策及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使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更加顺利。通过了解亚历山大大帝的统治政策,我们可以吸取其有益的部分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比如,注重交往中的“礼”,以礼待人,但同时又不要过分拘礼,要礼之有道。其次,与人交往要平等互利,但态度要强弱得当,不可过分软弱,唯唯诺诺,也不可过于强势,激起他人的不满情绪。再者,要持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够兼容并蓄,吸取外界精华,并不吝于将好的东西与大家一同分享。

亚历山大大帝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为我们诠释了一代名君的政治头脑及丰功伟绩,为我们日后的学习生活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二篇:政治状况调查

一、您及周围同学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Pm2.5越来越严重

云南昆明火车站的暴恐事件

一、您对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有什么评价?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有哪些期待?

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工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实践、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改革开放。

我最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非常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我国我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真正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希望新一届的领导集体继续发扬党内的优良传统,继续加强对法律制度而健全,进一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像食品安全,制假售假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何期待?您觉得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以及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同时,2013年还将2012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让身处贫困地区的考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心仪的高等学府。

我期望党和政府加强落实教育改革,期待人才选拔的方式更加高效、科学,期待人才评价的制度更为理性、多元,也期待着考试选拔制度能更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平

同时我期待党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减小高考压力,还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三、2013年有哪些社会突发事件、舆论热点对您的思想观念产生

了重要影响?

Pm2.5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青岛黄岛的地下管道爆炸事件

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在众多改革中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对于《决定》中所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很深的感悟。《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时在生态保护方面也有较深印象。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我们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决定》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而这些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实施都需要法律予以最终的保障,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五、您心中的中国梦是什么样的?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的中国梦就是踏上社会后回报国家二十多年以来对我的培养,找一份好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

我当即最大的心愿是在3月25日的选调生考试中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以回报党组织对我的信任。

第三篇:普京时期俄新闻检查状况研究

普京时期俄新闻检查状况研究

李淑华

 2011-03-14 18:26:22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4期

【内容提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选择了西方式的新闻自由,将有关言论自由以及取消新闻检查的条款明确地写在《宪法》与《俄联邦大众传媒法》中。俄罗斯在叶利钦时期也确实经历了一段新闻自由的日子,但作为“第四权力”的大众传媒却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的反对派。在这种情况下,整顿俄罗斯传媒市场,将大众传媒的管理权收归国有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2000年当选的新一任总统普京的肩上。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充分吸取了戈尔巴乔夫放弃新闻检查和叶利钦时期舆论失控的教训。普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想巩固国家政权,必须控制 传媒舆论导向。

【关键词】 俄罗斯 普京 大众传媒 新闻检查

【作者简介】 李淑华,1970年生,黑龙江大学《远东经贸导报》编辑、博士。(哈尔滨 150080)

新闻检查起源于古罗马,从产生之日起,新闻检查就与政府的管理密切相关,它首先代表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权力,公民必须按照检察官的要求去做,或者不允许有悖于执政者规定的言行[1]。新闻检查在俄罗斯亦具有久远的历史,15、16世纪俄罗斯同西方国家一样也开始存在新闻检查了。在十月革命前几百年的俄国历史中,无论是15~16世纪的教会检查还是其后的历代沙皇都执行严格的新闻检查,一直以其残酷的本性不断地扼杀着俄国的进步思想与言论。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与人民对新闻检查是十分痛恨,但由于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舆论干涉,因此新闻检查在苏联并没有如期取消。列宁承诺,国家局势一经稳定就取消新闻检查。但列宁的继任者并没有取消这种严格的检查制度,而是将新闻检查作为监督与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成了苏联政府操纵和摆布人民思想的宣传工具。新闻检查在苏联 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苏联共产党威信和社会主义吸引力的下降,为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和苏联解体埋下祸根,同时也为西方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专制、独裁、缺乏民主和言论自由、侵犯人权提供了口实。这种状况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才有所改善。1991年《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的问世宣告苏联新闻检查彻底终结。但戈尔巴乔夫对传媒的完全放开,使这一时期的大众传媒失去控制,并且使得苏联大众传媒在国家解体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叶利钦执政时期,在大众传媒领域采取的政 策从整体上看是“放”大于“收”,其间虽然也进行过新闻检查,但总体来说,叶利钦时期实行的新闻检查是暂时的。这一短暂的时间主要是指1993年十月事件后,俄罗斯出版与信息部关闭了一些反对叶利钦派别持有的报纸,其中包括《日子》、《公开性》、《人民真理报》、《工人论坛报》、《真理报》和《苏维埃俄罗斯报》等。此外,俄罗斯政府还在一些报纸的印刷厂、“俄通社—塔斯社”和电视演播室里正式派驻了新闻检查员[2]。

一 普京时期新闻检查状况分析

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在对待大众传媒的态度上与叶利钦时期有很大的区别。普京是俄罗斯新一代政治家,在他的治国理念中自由与民主占有相当的成分。普京执政八年对待俄罗斯大众传媒的态度可总结为,民主是可控的,自由是受限制的。大众传媒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当大众传媒有悖这一原则,其行动就要受到限制。这一点实际上充分地体现了普京“主权民主”的治国理念。早在2000年1月普京选举获胜之前,原《独立报》主编、著名政治评论家维塔利·特列季亚科夫就已经用“可控民主”来概括普京的政治理念了:从本质上依然是民主政治,即有选择性、言论和出版自由、领导人更替等形式[3]。那么在普京的治国理念下,俄罗斯大众传媒的自由又如何呢?俄罗斯国内与西方一些评论家认为,从2000年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罗斯新闻自由就越来越少,新闻检查就越来越严格[4]。“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的言论自由与印刷自由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这一点在电视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虽然俄罗斯有许多电视频道,但节目都很类似。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广播电台稍好一些,但不知道这种状况能维持多久。俄罗斯的报纸在报道面上还比较广,但只要涉及‘禁止’报道的两方面内容——批评国家高级领导人或者对车臣问题进行客观报道,那么相关报纸就会被停刊。”[5]以上观点实际上代表了俄罗斯国内以及国外一些反普京者的言论。而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对普京的观点则持支持态度。依照俄有关部门2003年年末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76%被调查者赞成在俄罗斯实行各种形式的新闻检查[6],其中女性多于男性,而年龄越大的俄罗斯人对在俄国内实行新闻检查的呼声就越强烈。依照调查显示,西伯利亚联邦区与乌拉尔联邦区居民要求进行新闻检查的呼声较高,而南部联邦区要求进行此类检查的人则较少[7]。人民所赞成的新闻检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对网络实行新闻检查,以避免暴力、低级趣味与淫秽内容的出现;放映更加纯净的电影;对广告市场进行管制等等。社会对于新闻检查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最终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新闻检查确实存在于俄罗斯国内。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大众传媒采取的新闻检查方式主要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新闻纸管控等。俄政府在使用这些新闻检查方式时,有时独立使用,有时为了达到对大众传媒进行严格控制的目的也将几种检查方式同时使用,因此上述几种检查方式同时并存、互相交织的现象常常出现。

(一)行政手段

这里主要是指俄罗斯政府对大众传媒进行的 干涉行动,这种形式的新闻检查在普京时期并不少见。仅在2000~2003年间,普京政府就先后对大众传媒采取了多项限制性措施:如2000年2月,俄内务部试图将《莫斯科共青团报》记者欣什杰伊投入精神病院,其原因是该人在很久以前写了一篇揭发内务部及其部长鲁沙伊洛的文章;2001年4~5月的独立电视台(HTB)事件;2002年的电视六台(TB-6)事件;2002年由于国际工业银行的起诉试图关闭《新报》;2002年6月关闭《公共报》;2002年12月搜查《信息》报编辑部;2003年2月关闭旧《新消息报》,清理独立电视台(HTB)[8]等。俄政府经常利用消防局、税务局、税 收机构和质量检查机构对不合作媒体进行多方面审查,一旦查出哪怕极小的问题,立即提交公安机关立案。由此导致的时间浪费、歇业受查或解决纠纷的法律费用,常常使媒体无法承受[9]。上述个案中,既有对记者的人身伤害,又有对编辑部的破坏;既有对个别反对政府的电视台的清理,又有对不合作报纸的关闭。俄罗斯学者在对普京时期新闻检查进行评价时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常使上述行为合法化,使政府机关执行公务与真正的犯罪行为难以区分[10]。

(二)经济手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普京政府掌握了全俄约80%的印刷厂,90%以上的大众传媒基础设施[11],此外,俄大众传媒用于办公的场所也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普京政府为将大众传媒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的手中,对其恩威并施:有时以补贴的形式为大众传媒提供贷款,以使大众传媒能一如既往地服务于政府;有时对不听话的大众传媒实行“断氧”政策[12],以此达到控制大众传媒的目的。这一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大众传媒实行的经济检查(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цензура)经常与行政检查(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аяцензура)交织在一起:这其中包括拒绝向不合作的大众传媒支付刊登官方通知、规则、声明以及其他地方政权材料的费用,歧视性分配广告,或诱使一些企业放弃刊登广告,如向与政府关系良好的公司发出暗示,与其配合将能够获得大型合同;各联邦主体政府机构对于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刊物采取强制订阅的方式等[13]。

实际上,使用经济手段对大众传媒进行检查的情况在俄各联邦主体表现得更为严重。俄罗斯一些联邦主体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当地的大众传媒缺少发展资金,因此,一些媒体只好将目光投向政府或者是一些商业组织,从而使自己成为地方行政当局或者商业机构利用的工具。其原因在于:在经济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商业利润的意义反而不及与政权机关保持良好的关系重要——从政权机关获得的物质帮助或经济支持更能保障媒体的生存。于是,借助这种方式,政府及商业机构获得了对媒体施加影响的机会。而且这种情况不仅阻碍了俄罗斯传媒市场化的发展,还成为俄罗斯媒体政治化程度较高的原因。除此以外,在目前的俄罗斯,相当一部分传媒不只实现信息功能,还帮助政权实现政治功能[14]。除了俄中央政府或各联邦政府对于大众传媒进行的经济检查外,还有其他力量也在试图控制媒体的报道倾向,被称之为另一种“金钱检查(монерная цензура)”。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本的力量逐渐强大,市场因素影响记者的报道。

特别是在国家管制较为松动的报刊传媒领域,一些如企业家、金融家和银行家们等投资者出于自身利益左右媒体,收买记者的现象有增无减[15]。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部分俄罗斯媒体记者的道德准则。有时,个别企业与政党为了避免负面报道为媒体提供的“封口费”就高达几万或十几万美元。俄罗斯学者日尔诺夫在《19~20世纪俄罗斯新闻检查史》(2001年)一书中揭露了俄罗斯一些报纸刊登有偿新闻的费用:《消息报》——每3页2 500美元,《莫斯科共青团真理报》—每2页2 500美元,《共青团真理报》——每2页2 000美元,《生意人报》——每页1 000~2 000美元,《莫斯科真理报》——每页300~450美元,《莫斯科晚报》——每页300美元。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是否是俄罗斯媒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已经清楚地显示了金钱在俄罗斯新闻中的作用。

(三)法律手段

普京时期,政府作为俄罗斯最高权力机关随时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大众传媒实施新闻检查,如修改与大众传媒有关的法律,将反对政府的媒体送上法庭等。对大众传媒实施新闻检查的个案在执法过程中表现得也较为常见,如利用广播 电视许可证发放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吊销不合作媒体的执照或终止其播出权,指控媒体诽谤政府官员名誉和尊严,并对其提起诉讼等。此外法律还规定,传媒要为失实的报道接受罚款,这一手段同时也是政府官员收受贿赂的途径。此外,执法机构经常利用法律制度中的疏漏(其中包括法律条文不明晰、不同法律规定之间的矛盾等),有选择地对传媒进行管理,如吊销不合其心意的广播电视机构的许可证等[16]。

2000年6月~2008年4月,政府就对《俄联邦大众传媒法》分别于2000年6月、2001年8月、2002年3月、2003年7月和2008年4月进行了几次修改。俄政府对《大众传媒法》的每一次修改都使《大众传媒法》朝着更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对大众传媒的新闻检查越来越严格,大众传媒的新闻自由也就越来越少。

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中,俄罗斯部分媒体关于事件的报道客观上给恐怖分子传递了信息,从而给人质生命和国家安全带来了直接的威胁。这一事件后,俄罗斯大众传媒部部长列辛对俄罗斯大众传媒称,将要关闭一些报纸以及莫斯科之声电台。随后,俄罗斯国家杜马与联邦委员会均开始对有关大众传媒的法令进行修订与补充:在紧急状况下,如果大众传媒公布或者刊登政 府认为有害的消息,那么相关媒体将被视为恐怖分子的帮凶。俄罗斯杜马对上述提案一致通过,而俄联邦委会也以145票赞同,1票反对通过了上述提案[17]。随后不久,即在2003年7月,俄《传媒法》修正案获得通过。此后,俄罗斯大众传媒签署了一份反恐公约,强调了大众传媒要发挥自律精神,遵守救人与人权先于任何公民权利与言论自由的原则。

虽然经过《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2003年修订后,在第3条中仍保留了在俄罗斯禁止新闻检查的条款,即“禁止对大众传媒进行新闻检查,官员、国家机关、组织、单位或社会团体不得要求 预审媒体和编辑部的报道和相关材料(作者或被采访人是公职人员时除外),不得禁止报道、否定相关材料以及其中部分内容。”《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第4条明确规定“不许滥用新闻自由”,其中包括“不允许利用新闻媒体来从事刑事犯罪活动、泄露国家以及其他受法律专门保护的机密、号召夺取政权、强制改变宪法制度和国家统一、挑起民族、阶级、社会、宗教偏见或分裂、进行战争宣传,不许传播宣传淫秽作品、推崇暴力和残忍的作品;禁止在电视、录像、新闻影片节目、纪录片和故事片以及属于特殊大众信息传媒的计算机和文本处理程序中隐藏和使用对人潜意识产生影响、对其健康有害的内容;禁止在大众传媒,包括计算机网络中传播关于制作和使用麻醉品、精神刺激品及其替代品的信息,禁止传播获取麻醉品地点的信息,禁止在针对医务人员和药剂师的传媒中宣传使用麻醉品、精神刺激品及其替代品的任何益处,禁止传播联邦法律明文禁止的其他信息。”[18]这项条款在过去一直受到自由媒体批评,认为其涵盖的范围过大和空泛,该条款的目的是给执政者有主观解释的空间,相当不利于媒体事业的发展。该条款为政府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之下保留了对媒体制裁的一个行政裁量权和司法诉讼的权利[19]。

2008年4月,俄罗斯政府又对《俄联邦大众传媒法》进行了修改。其背景是2008年4月11日,俄罗斯《莫斯科记者报》报道称,55岁的普京已与50岁的“第一夫人”柳德米拉·普京娜离婚,并计划在2008年夏天迎娶年仅24岁的艺术体操前世界冠军阿琳娜·卡巴耶娃[20]。俄罗斯新闻网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时称,“《莫斯科记者报》的总编没有同主要股东亚历山大·列别德和总经理阿尔乔姆·阿尔乔莫夫商量,就擅自刊出了这篇引起轰动的文章。阿尔乔莫夫向《报纸报》表示,‘文章是否刊登要看编辑部的良知。按照媒体法,以总 编为首的编辑部应该对刊登的信息承担责任。我和列别德先生原则上不干预编辑政策。’”[21]从这一点来看,列别德与阿尔乔夫似乎是想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从二人对待相关报道的态度上来看,《莫斯科记者报》被停刊与二者的立场不无关系。但最终该报还是遭到被停刊的命运,随后该报的网站

[22]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палата обеспокоена возможным негативнымвлияниемпоправоквзакон“Осредствахмасс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инамеренапровестиихэкспертизу,Радиостанция 《Говорит Москва》,http://www.govoritmoskva.ru/russia/080429202909.html,29апреля2008г.[23]吴非、胡逢瑛:《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版,第40页。

[24]李淑华:《俄罗斯新闻纸业状况分析》,载《俄罗斯中亚东 欧市场》2008年第7期。

[25]Цензурав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яи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Сборник научныхтрудовСПГ.,2001г.,с.171.[26]胡太春:《从古辛斯基的浮沉看俄罗斯传媒政策的走向》,中华传媒网。

[27]前引书:《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大众传媒》,第106页。

[28]ЕленаТрегубова,“Байкикремлевскогодиггера”,М.,2003г.,с.354-355.[29]NYT:цензурароссийскихСМИвоплотиласьв“стоплист”Кремля,Журналистыидутнаповодуувласти,боясьза своикресла,http://riw.ru/russia_polit22545.html.[30]史天经:《普京“可控民主”与俄国新闻媒体》,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19期。

[31]史天经:《普京“可控民主”与俄国新闻媒体》,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19期。

[32]程曼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中央电视台《电视批判》栏目专稿,2004年1月14日。

[33]舒琳:《俄罗斯放宽境外出版物在俄罗斯流通许可》,载《远东经贸导报》2008年4月4日

第四篇: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摘要】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为两岸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四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实现了“三通”并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使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到制度化发展阶段。尽管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台湾岛内政治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挑战,但两岸经贸往来仍然会朝着日益深化的方向发展。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台湾。

关键词:马英九时期 两岸经贸关系

一、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背景

2008年,两岸关系经历了历史性的转折。在2008年初台湾领导人选举中,陈水扁主导了“入联”与“返联”两项公民投票。如果民进党获胜,台湾“法理独立”会随时爆发,必将导致台海最大政治危机。即使民进党败选,若两项公投过关,同样会影响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处在了一个严峻的历史转折点上。然而,台湾民众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抛弃了不断制造两岸危机与限制两岸经贸往来的民进党,选择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相对理性与务实的国民党,选择了马英九,而且让两项公投也没有过关。这是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基本条件与背景。代表国民党当选的马英九,在选前与选后多次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不断强调他不会搞“法理独立”,而且扬弃了民进党的“锁岛”政策,走向一条积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迎来了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新机遇。在岛内政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下,大陆方面迅速调整对台政策与策略,不断释放善意,两岸高层互动随即展开,海峡两岸关系格局很快发生了积极变化,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一页。

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在两岸相互默契下,实现了台湾“准执政党”国民党高层对大陆的访问与会谈,并在会谈中各自提出了打破两岸关系僵局、1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双十六字方针”。2008年4月,时任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并与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尽管萧万长是以民间身份参加,但他是台湾新当选的“准副领导人”,因此这次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政策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2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马英九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半个月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 12 杨开煌,《两岸政治接触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峡评论,2009年12月

新华网《台记者热评“胡萧会” 主流媒体报道弥漫乐观气氛》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8-04/14/content_7973797.htm 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彻底扭转了民进党时期错误的两岸关系定位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做法。马英九在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与主张,强调在“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台湾与大陆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3在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马英九在9月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则首次明确提出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强调两岸不是“两个中国”,“海峡两岸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彻底否定了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及陈水

4扁两岸“一边一国”的两岸关系定位。马英九的这种两岸关系定位既是依台湾有关法律对两岸关系的法律定位,是一种维持现状的表现,更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另一种表述。在这样的两岸思维下,马英九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两岸经贸开放政策举措,大幅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规划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及实现直接、双向通航与通邮,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二、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

1.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适应两岸和平形势发展的需要,方便两岸同胞,改善两岸关系,提升两岸经济,促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统一”5,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主张。从此实现两岸“三通”就成为大陆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

台湾与大陆双边贸易,在19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微不足道,几乎全部都是透过香港转口为主。自1980年代初期起,一方面由于大陆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及经济改革,另一方面也由于海峡两岸紧张对峙的政治关系日趋缓和,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并且开放台湾人民回大陆探亲,从此之后,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观光旅游,学术交流,经商投资等活动如火如茶地展开。通邮通商基本上已经成型,也代表着两岸三通除了通航还没有完成而已。由于两岸机场并未实行常态化的互通直航,虽然在实行上有相应替代方式如:不通邮但通信、不通航但通船、不通商但通贸以及项目的包机直航之权宜措施,但却一直无法实现基本的或正常的直接、双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节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资是单向的。

然而,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三通”获得重大突破。先是6月中旬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复谈,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让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11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让海峡两岸 34 马英九,520就职演说讲稿,2008年5月20日。

台湾《联合报》,2008年9月4日。5郭武平,《两岸关系现况与展望》,展望与探索月刊,第7卷第l期,2009年l月,第30页。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008年至今,随着“三通”的实现,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间接中转”变“直接通航”,两岸往来更加便利。直接通航的实现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使两岸同胞切实享受了方便和实惠。目前,海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72个和13个港口。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至今,海上直航货运量达2.06亿万吨,客运量达526万人次。空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41个和9个直航航点,空运航班已达每周558班。

二是通邮种类日益增多,两岸联络更加便利。2008年以来,两岸开办了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业务,为两岸同胞互通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单向”通商变为“双向”。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6月至今,已有126家大陆企业赴台设立了公司或代表机构,投资金额达3.16亿美元,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通讯、餐饮、塑胶制品、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其中如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全聚德等大陆知名大企业都已入岛,这些企业不仅带进了资金,还促进了岛内就业,据台方统计,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雇佣岛内员工已达5000多人。

四是赴台旅游逐年增长,台湾民众享受实惠。2008年7月,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旅游以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开放赴台湾团队游业务。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也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两岸分两批次共开放大陆9个试点城市。据台方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达466万人次,为台湾带来2022亿新台币(约430亿人民币)的收益。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客源市场。

据海关统计,从2008年12月“三通”开放至2012年10月,两岸进出口总额为5542.7亿美元。其中,大陆自台进口额为4384亿美元;对台出口额为1158.7亿美元;大陆对台湾逆差3225.3亿美元。据统计,2012年1至10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1768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3.3亿美元。截至2012年10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7万个,台商实际投资金额565.3亿美元。陆资赴台投资方面,截至2012年10月,共有133家大陆企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6投资金额达7.22亿美元。

2.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了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

“马英九多次表示,在他任内不会与大陆谈敏感问题,而是强调两岸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将从经济议题着手,他希望达成的几个目标分别是与大陆签订经济合7作协议、两岸和平协议和争取国际空间”。其中以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署,成为改善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

2008年6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并相继签署16项协议。特别是2010年6月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简称框架 6 以上数据整理自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http://.12 中国台湾网:《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为未来前进蓄能量》,http:// 较快,特别是东盟市场增长最为明显,填补了欧洲及日本市场萎缩的份额,而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的增长率甚至低于其对美国出口的增长率,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依赖度甚至低于去年。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ECFA早收清单虽然今年元旦已经生效,但只有14%的早收计划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延迟了协议效益;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两岸贸易尚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两岸经济合作有必要向更深的层次推进。政策上,两岸积极推动与协商的两岸投资保护协定因种种原因,未能赶在第七次两岸两会领导人会谈前协商完成并顺利签署。虽然两会也公布了协商的阶段性成果,但未能如两岸各界所愿尽快签署,显示出两岸围绕着ECFA后续协商中遇到了一些尚待克服的难点。反观台湾与日本投资保护协定赶在两岸前签署完成,两岸经济制度的差异性已经开始成为两岸加快经济合作步伐的重要障碍。

此外,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挑战。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超出预期,欧洲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以超乎预计的速度与程度快速扩大。不仅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政府首脑相继变换,风暴也开始冲击法国等欧盟主要国家,美国经济也在政府的庞大债务压力下显得疲弱不振。在此背景下,2011年两岸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大陆仅能勉强维持9%以上的增速,而台湾“保五”的发展目标已告破灭,大陆台商经营状况难以脱困,使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失去了主要的依托与驱动力,造成发展速度不如预期。

三、关于两岸经贸关系未来的展望

两岸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首先,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使发达经济体经济相继陷入低迷甚至衰退,同时也使新兴经济体增长也开始放缓,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总体态势难有改变。这在给两岸贸易需求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两岸紧密合作、共渡难关的需求更加强烈。其次,大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扩大内需、自主创新,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强服务业发展,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是重要机遇。台湾方面提出“黄金十年”战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两岸经济转型升级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与合作空间。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和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应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努力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经济往来自由化,逐步建立两岸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两岸各界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总体看来,在ECFA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将呈现下列趋势: 第一,两岸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根据ECFA协定,双方将在不超过2年的时间内分三步对期收获产品实行零关税,即第一年关税将从15%降至10%,第二年降至5%,第三年降至零关税。据台湾有关部门计算ECFA将使台湾地区每年获得10亿美元的关税优惠。大陆此次对台湾地区降低关税的产品都是台商对大陆出口的主要产品,约占大陆自台进口总额的16%,而台湾地区对大陆降税的产品也达到了台湾地区自大陆进口总额的10%。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进出口贸易中,约有60%为加工贸易,而以大陆市场为最终市场的一般贸易比重偏低,关税的减少加之大陆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将使台商对大陆的一般贸易有所增加,使两岸进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二,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全面展开。近年来台资企业在大陆生产经营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均出现了上涨,使很多企业面临生产困境,ECFA将缓和台商企业的成本压力。一个年销售额达16亿元人民币,原材料成本占10亿元的台资企业为例,如果关税降1%,就将节省1000万,占公司利润的1/6。在大陆投资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且很大部分为加工贸易企业,税收的优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税的优惠可以成为很多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ECFA扩大了大陆市场对台湾地区的放,既可以使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也将使台商拓展大陆内需市场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进一步增加。

第三,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继续增加。ECFA不单单是大陆市场对台湾地区的开放,台湾地区也扩大了对大陆的开放,尤其是服务领域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提供更多契机。而更为重要的是,ECFA等于是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建立了制度性保障,这也是未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持续增加的根本所在。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大陆企业赴台湾投资的前三大领域依次为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制品制造业,占投资总额的44.84%;信息和通讯传播业,占投资总额的36.72%;批发和零售业,占投资总额的10.11%。此次ECFA台湾地区对大陆开放的服务业领域,也是大陆企业较为感兴趣的行业,未来如果两岸能进一步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台湾地区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形成稳步发展的格局。

中国大陆经济是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台湾商品的巨大市场,是台湾投资者的加工厂。总之,中国大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机遇。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台湾。

第五篇: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问卷调查

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年龄在18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A:18-25岁B:26-35岁C:36-45岁D:46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A:文盲 B:小学 C:初中D:高中或中专E:大专及以上

4、您的月薪是:A:2000以下B:2000-2500C:2500以上D:3000以上

5、您关心国家大事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吗?A:非常关心B:一般关心C:不关心

6、您希望参加您所在的单位或社区的政治活动(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吗?A:非常希望 B:一般希望 C:不希望

7、您认为参与城市政治活动(如社区居委会选举、城市管理、单位民主管理等)的作用是什么?A:维护农民工利益 B:实现人格上的平等C:能反映农民工的真实想法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E:没什么实际意义F:其它

8、如果您有机会参加城市的政治活动,您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利益B:实现个人利益C: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D:没什么目的E:其它

9、您最希望得到政府哪方面的帮助?A:拥有城市户口B: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福利C:提高工资D: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E:其它

10、您进城务工后有回乡参加过村委会选举吗?A:每年都参加 B:经常参加C:偶尔参加D:从未参加

11、您认为农民工较少回乡参加村委会选举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来回花费和损失太大B:没有时间,单位请假难C:村里谁当选与自己关系不大D:自己这一票影响不了结果E:没人通知具体时间F:对候选人情况不了解G:其它原因

12、您有参加过所在社区的居委会选举吗?A:有B:没有

13、您认为农民工较少参与城市政治活动(如社区居委会选举、城市民主管理、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等)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城市户口没资格参加B:没人通知我们参加C: “农民工” 的想法不

受重视D:生活压力大没时间关心政治E:自身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不够F:其它原因

14、您的政治面貌是:A:共产党员 B:共青团员C:民主党派党员D:群众

15、您有加入工会组织吗?A:有B:没有

16、您希望有代表“农民工”的组织成立,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吗?A:非常希望B:希望C:不希望

17、您在城市里遇到问题或麻烦后一般怎么解决?

A:打官司B:上访C:找组织解决D:找电视台、报社等媒体曝光E:不知道找谁,只能自认倒霉F:采取抗议、罢工等过激行为G:其它

18、您有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吗?A:有B:无

(以上问题均为单选题)。

下载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及现实启示

    [论文关键词]长征;民族政策;现实启示[论文摘要]红军长征经过的大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正确而妥善地解决民族问题,党和红军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为红......

    中东北非政治风潮启示_

    形势与政策论文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两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 (1)目的: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

    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就是该时期政治5篇

    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政治统治、国家体制等也属于上层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因......

    谈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评析及其当代启示.

    谈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评析及其当代启示 论文关键词:辛亥革命妇女参政先声不彻底性现实启示 论文摘要: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女界的参政意识,中国女界 中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

    国民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启示(共5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革命任务,不同的革命任务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示

    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 示 南京政治学院 蔡激 摘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普京时期俄军改革额度内容和做法,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同时给我军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