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安全原理考试大纲
安全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掌握工业安全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重点考察安全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过程,了解一般的专业术语及其相关规程与法规。
二、考试内容:
1、安全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人机工程中相关的概念与名词解释;
2、安全生产基本法规、事故分析模型、重大危险源辨识、安全评价方法等,重点考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三、参考书目:
《安全原理》隋鹏程、陈宝智、隋旭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安全工程与科学导论》崔克清,张礼敬,陶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事故理论与分析技术》王凯全 邵辉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第二篇: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化工原理考试大纲
2013年“化工原理”(科目代码801)考试大纲
1、流体流动。流体静力学;质量守恒;流动流体的机械能守恒;阻力损失;管路计算;流体流量的测定;非牛顿流体的特性。
2、流体输送机械。离心泵;往复泵;气体输送。
3、液体搅拌。混合机理;搅拌器的性能;搅拌功率;搅拌器的放大。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颗粒床层特性;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过滤。
5、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颗粒的沉降运动;沉降分离设备;流化床;气力输送。
6、传热。热传导;对流给热;沸腾给热和冷凝给热;热辐射;传热过程计算。
7、蒸发。蒸发操作的经济性和操作方式;单效蒸发的计算;多效蒸发。
8、气体吸收。气液相平衡;扩散和单相传质;相际操作;低浓度气体吸收;吸收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化学吸收。
9、精馏。双组分溶液的气液相平衡;双组分溶液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间歇精馏;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选择。
10、气液传质设备。板式塔;填料塔。
11、液液萃取。液液相平衡;萃取过程的计算;常用萃取设备的工作原理。
12、其它传质分离方法。结晶;吸附分离;膜分离。
13、热质同时传递的和固体干燥。气液直接接触时的传热和传质;干燥静力学;间歇干燥过程计算;连续干燥过程的计算。常用干燥设备。
第三篇: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803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太奇考研网http:///
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803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太奇考研网第一时间为同学们收集整理了2014年各高校相关专业课考试大纲方便同学们参考,更多的2014年考研大纲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太奇考研官方网站()。803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考生需要掌握有机化学中基本理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方法,重要人名反应;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实验手段;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解析。
1、有机化学与有机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分类,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和各种同分异构现象。(2)化学键及杂化理论,键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键的极化,偶极矩。(3)酸碱理论;电子效应、立体效应和溶剂效应。
2、烷烃和环烷烃(1)通式、系统命名。(2)同系列和构造异构、碳架异构;构象,构象的表示方法;环烷烃顺、反异构。(3)物理、化学性质;烷烃和环烷烃的制法。(4)环烷烃的结构及其稳定性;环己烷的构象。
3、立体化学(1)对映异构和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和非对映异构体,外消旋体和外消旋化,内消旋体。(2)对称元素:对称轴,对称面,对称中心;手性,不对称碳原子,不对称分子,非对称分子;比旋光度,ee值。(3)Fischer投影式;R/S命名法;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
(4)对映异构体的性质;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前手性。
4、烯烃(1)(环)烯烃的通式、系统命名。(2)烯烃的物理、化学性质。(3)烯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
5、炔烃、二烯烃(1)炔烃的通式、系统命名。(2)炔烃的物理、化学性质。(3)炔烃的制备。(4)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效应;电子离域概念;超共轭效应。(5)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6、芳香烃、杂环化合物(1)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苯的分子轨道、共振结构
式;Hückel规则及其应用;芳香性。(2)单环芳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源和制法。(3)联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反应。(4)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结构和芳香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7、卤代烃(1)卤代烷、卤代芳烃的分类和命名及制法。(2)卤代烷、卤代芳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反应。(3)p-π共轭;超共轭效应,烯丙基重排。
8、醇、酚、醚(1)醇的命名、结构和分类;氢键。(2)饱和一元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多元醇的反应。(3)醇的制法;常用醇类的工业制法和性质。(4)硫醇的构造、命名、性质、用途以
太奇考研网 http:///
太奇考研网http:///
及制法。(5)酚的构造、命名、物理、化学性质及制法。(6)醚的构造、命名和分类;物理、化学性质及制法;冠醚,相转移催化。
9、醛和酮(1)醛和酮的构造、命名;羰基的结构;醛、酮的物理性质。(2)醛和酮的化学性质及反应;乙烯酮的性质和反应。(3)醛和酮的制法;甲醛、乙醛、丙酮的性质和工业制法。(4)醌的结构和命名及反应;苯醌、萘醌、蒽醌的结构和制法。
10、羧酸及其衍生物(1)羧酸分类、命名和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2)羟基酸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3)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物理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2014年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解析
太奇考研网 http:///
第四篇: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中国石化参与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86.7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84万余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A类、6个B类)。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450人(其中博士生1416人),全日制本科生16355人。教职员工3550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1年超过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50多项,国内外专利14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日、法、英、加、韩、澳等国的15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6年以来连续八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第五篇: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1.2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99.8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5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541人(其中博士生1441人),全日制本科生15425人。现有教职员工3504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1年、2012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提名;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2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3年超过6.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6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5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英、法、日、加、韩、澳等国的18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5年以来连续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9.93万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于2014年4月18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