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沟域经济是本市山区发展的新探索。促进沟域经济发展,对于转变山区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促进沟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利益为根本,顺应发展趋势、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沟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具备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的沟域经济产业带达到35条左右,山区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三)工作原则。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山区生态类型和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依法推进,统一规划建设,严格审批程序,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有序推进;必须坚持一沟一策、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鼓励创新,确保开发一条沟域、成就一个品牌;必须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确保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造林工程建设,2015年底前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约2.67万公顷(40万亩),改造低效林面积10万公顷(150万亩),林木抚育面积20万公顷(300万亩)。加强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古树名木、珍稀树种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现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结构更趋合理。
(二)推进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河道自然形态,防治水土流失,“十二五”期间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160条。做好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加强与矿区有关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
(三)推进山区搬迁工作。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户搬迁工作。对沟域建设中涉及的自然村落、分散居住农户向中心村集中以及山区水资源匮乏地区、饮水困难地区农户搬迁工作进行研究,提出实施方案和政策意见。
(四)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生态建设示范工作。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净化等环境建设。对村庄以外的公
路沿线、景区周边、公共绿地和公共设施等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整体环境面貌。
三、发展特色产业
(一)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持发展林下经济、特色林果和绿色养殖业,扶持绿色、有机、具有山区特色的优质果品、食用菌、蜂蜜、中药材等农产品发展,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业态和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实施约0.67万公顷(10万亩)山地果园集雨工程、约3.33万公顷(50万亩)零农药残留果园建设工程和约6.67万公顷(100万亩)果园沃土工程。鼓励山区优势农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构建符合山区特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全面提升山区旅游业。规范民俗旅游,开展酒店式管理民俗村试点工作。支持体验、采摘农业发展,开展以土特产品销售为主的旅游商贸市场建设试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拓展商务旅游,“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批山区旅游集散特色镇和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企业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培训机构入驻。积极发展会展经济,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会展经济示范沟域。鼓励医疗康复、养老休闲业发展。
(四)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沟域自然地理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支持引进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软件开发、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演艺娱乐等项目。
四、提升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加强山区路网建设。继续实施山区公路旅游环线建设工程,实现从东北到西南、贯穿7个山区县的环线公路全线贯通。全面启动重点镇与高速公路联络线建设,实现重点镇公路联络线与高速公路相连通。2015年底前,全面建成连接景点、乡镇、高速公路的山区路网。
(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山区林业和水利设施投入,调整林木结构,营造生态环境景观。实施山区水源工程和污水治理工程,加大集雨工程建设力度,推进防洪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观光园区配套田间路、观光步道、农产品销售亭等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景区景点配套接待中心、观景亭、生态停车场、应急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加大山区信息网络建设力度。
(三)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城镇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鼓励采用新建材、新能源,建设安全宜居新民居,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城镇有序集中。
五、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一)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约节约为目的,稳妥推进沟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沟域内旧村改造、分散废弃工矿用地、零散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其中,涉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拆旧和建新的,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相关政策实行整体审批。
(二)完善土地储备开发模式。对用于发展经营性项目、产业项目的建设用地,在资金平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政府储备的开发模式,以土地储备机构为主体,委托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具体实施主体,启动土地储备开发工作。对于涉及农民就业基地、产业基地的建设用地,在土地储备开发项目启动时序及手续办理方面优先考虑。
(三)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方式。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区县政府批准,沟域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产业用房,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但不得进行商品房开发。
(四)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建设用地指标向沟域适当倾斜。对符合沟域产业功能定位、带动作用强的高端项目用地需求,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储备计划上给予支持。
六、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一)建立沟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沟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沟域经济发展给予扶持。
(二)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市政府有关部门投资项目和区县政府投向山区发展的资金,优先、集中扶持年度重点启动建设的沟域,形成投资合力,确保重点沟域快速启动、健康发展。
(三)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完善沟域规划体系,规范产权交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沟域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山区资源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沟域经济整体规划建设和具体项目开发,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沟域经济建设机制。
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一)完善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山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对已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沟域,优先列入沟域经济政策性资金扶持范围。
(二)创新经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建设沟域经济,支持农民依法通过资产入股、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鼓励同一沟域内不同行政村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创新经营主体,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等作价入股,引入社会资本的合作开发模式。
(三)保护农民权益。农民是沟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受益主体,要把农民安居就业作为沟域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鼓励农民进行合作经营,保证农民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适合农民经营的项目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自主经营,适合农民参与的工程要尽可能吸纳农民就业,政府采购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给低收入农户。深入实施共同致富行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沟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村庄整理、迁村并点,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八、加强组织领导
(一)明确组织机构。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牵头,建立沟域经济建设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各相关区县政府需明确相应机构,统筹推进本区县沟域经济规划建设工作。
(二)强化规划编制。采取市有关部门指导、区县政府自主组织的方式实施规划方案公开征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管理,推动沟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引导社会参与。广泛动员和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各界力量,以多种形式帮扶沟域经济发展。丰富区县合作内涵,鼓励结对区县动员组织所属单位采取经济合作、慈善捐助公益事业等多种形式,与沟域内的乡镇、村开展多层次的广泛合作。
(四)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建立沟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适时对沟域经济发展机制、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和发展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沟域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怀柔区喇叭沟门乡文化产业助推乡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怀柔区喇叭沟门乡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充分挖掘满族文化资源底蕴,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以全新的理念、开拓的思维,大力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让文化融入经济,牢固树立“特色产业强乡、文化旅游名乡、生态环境美乡”战略,立足特色,整合资源,以满族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以品牌文化扩大喇叭沟门乡的知名度,以乡域满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吸引投资商,努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着力提升乡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打造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乡域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
喇叭沟门乡满族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该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总面积30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涉及帽
山、西府营、喇叭沟门、大甸子等10个满族村,原始的次生林、优美的生态环境、古朴的民风,蕴含丰富的满族文化底蕴。目前,该乡现已对游人开放景点10多个,有展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猴顶山、七仙盆、棒槌山、鹰眼猫脸峰;有追溯满族历史渊源“一善二箸三星照户”;充满神秘色彩的五龙潭、十八盘、猴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每年可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0余万元。2011年该乡将加快“壹善园”项目建设。“壹善园”列入怀柔区文化产业重点的建设项目,现已进入设计阶段,年内可开工。建成后是一个集满族历史文化特色,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文化旅游标志性精品项目。
目前,该乡在充分挖掘本地的满族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民俗旅游,形成以白桦林为主线,以白桦谷沿线村庄为景观,以吃农家饭、住农家炕、享受农村风光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旅游发展格局,以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
沟域经济紧盯休闲度假
第二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三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泉政文„2011‟30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75号)是省委省政府在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时期,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的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切实贯彻省政府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我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加快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
总部经济是产业分工的高端环节,大力培育和壮大总部经济,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助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向城市聚集,增强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环泉州湾中心城市建设。要深入学习、领会和把握省政府文件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具体要求,以省政府文件精神为统领,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力工作,有所作为,将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推进机制
(一)健全组织协调机制。相关县(市、区)要及时调整充实各级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的力量,细化政策实施、跟踪服务、资格认定、项目审批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协调重大事项、解决重点问题的推进机制。
(二)完善总部经济政策。相关县(市、区)要认真对接省政府文件和本意见,进一步梳理完善政策体系,突出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研究制定或修订发展总部经济和培育总部经济区的政策和实施意见。
(三)建立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总部企业制度,实施重点总部企业对口服务,与企业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并掌握总部企业需求,及时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三、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省政府文件要求,以“积极争取引进总部企业、扶持本地总部企业发展、引导外地企业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三个方面为着力点,继续实施我市有关扶持总部经济的政策规定。
(一)积极争取引进总部企业
1、开办补助。本意见实施后在我市注册、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分三个档次,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分别给予1%-3%一次性开办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1)符合泉州市产业鼓励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国际性、全国性和大区域性综合型总部,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3%的补助。
(2)符合泉州市产业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国内外大企业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其他职能性总部,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2%的补助。
(3)其他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1%的补助。
补助资金根据企业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以下简称“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经营贡献奖励后,分给予安排。
2、经营贡献奖励。新引进入驻在总部经济区外的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由受益财政按企业缴纳“三税”地方留成部分,前2年给予80%奖励,后3年给予40%奖励。
3、规费减免或返还。对新引进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地方所得部分,受益财政予以前2年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4、人才激励。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后,由受益财政按其当年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奖励。对符合我市人才政策有关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二)积极扶持本地总部企业发展
1、经营贡献奖励。支持本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凡将分布市域外企业生产的产品集中在总部营销中心销售并开票的,可按以下标准予以奖励。
(1)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30%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500万元以下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20%给予奖励;
(3)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300万元以下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10%给予奖励。
2、人才激励。本地现有总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由受益财政根据其当年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奖励。对符合我市人才政策有关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三)积极引导外地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
1、经营贡献奖励。自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在我市缴纳的“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总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环比新增30万元以上的,由受益财政前2年按该新增量的80%给予奖励,后3年按该新增量的40%给予奖励。
2、规费减免或返还。自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地方所得部分,受益财政予以前2年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四)给予建设用地支持
1、由市政府根据总部经济规划建设安排,划出部分地块优先列入用地计划,面向社会挂牌出让专门用于建造总部办公楼。原则上总部办公楼应在合同签订后1年内动工建设,在2年内建成投入使用,个别规模大的项目经批准可在3年内建成投入使用。
2、项目投资超5亿元的总部企业可按照省、市有关政策规定优先供地。科技含量高、创税多、投资额超1亿元的项目优先列入用地计划。单独申请用地的,其项目投资须超过1亿元,单体建筑面积须超过2万平方米。
3、对企业单独选址的总部办公用房项目,其土地以及房屋不得分割转让。如发生转让应按转让时的市场价与原出让价的差额补交地价款;如被强制处臵,其强制处臵收入应先按转让时的市场价与原出让价的差额补交地价款,余额方可用于抵债。企业取得出让用地的,其纳税承诺要写入土地出让合同。
4、对入驻总部经济区的建设项目,视同市重点项目管理。按照总部经济区的发展要求,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相应配套设施,为总部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五)完善金融服务
1、由市政府牵头,加强政银企资金方面的沟通、协调和联系,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贷款额度等方式支持总部企业的发展。
2、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支持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龙头企业进行品牌评估,开展银行质押贷款等业务。
3、在立项、融资担保等方面优先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总部企业申请国家政策性贷款。
4、将总部企业作为全市改制上市的重点培育对象,列入市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全力推动其改制上市工作。
5、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引进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六)鼓励招商引资
1、在总部经济区内,由县(市、区)新引进的泉州市域外总部企业所产生的财力由市、总部经济区属地县(市、区)、招商引资县(市、区)按照3∶4∶3比例分成。
2、对个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引进的泉州市域外总部企业在注册成立、全部资金到位(外商投资企业按验资口径)并建成运营后,按照超额累进制,引进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至5000万元(含5000万元)按实际到资的2.5‰给予奖励,5000万元至2亿元(含2亿元)的按2‰给予奖励,2亿元以上的按1.5‰给予奖励,每个项目最高奖励额为人民币100万元。
3、对引进世界500强(以当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500家跨国公司为准)等国际知名企业来泉设立地区总部的且项目投资超过2亿元的,经确认且注册成立、资金到位、建成运营后,除按上述标准给予奖励外,可一次性给予5万-10万元的现金奖励;对招商引资数额较大的单位和贡献突出的个人,给予政治荣誉褒扬。
四、其他事项
(一)本意见涉及的扶持政策,与我市出台的其他优惠政策类同的,企业可以按照就高的原则申请享受,也可以自愿选择一项享受,但不重复享受。
(二)本地现有总部企业在我市范围内重新变更注册地的,不享受新引进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
(三)本意见附件部分的《泉州市总部企业认定规定》、《泉州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支持规定》、《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奖励规定》,作为文件的配套实施细则。
(四)本意见及配套附件由市发改委商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外经贸局解释。
(五)本意见及配套附件有效期自印发之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
附件:1.《泉州市总部企业认定规定》
2.《泉州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支持规定》 3.《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奖励规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附件1
泉州市总部企业认定规定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75号)、《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泉委办„2009‟l7号),规范总部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制定本规定。
一、总部企业认定范围及标准
本规定所称的总部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和税收汇缴在泉州市域内的综合型总部、职能性总部及其他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
1、符合以下任一条款可认定为总部企业:
(1)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产品、商务部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华老字号及以上荣誉的企业;(2)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
(3)上市公司;
(4)年产值超5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工业企业;
(5)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资产总额不低于1亿元的国内外企业(其中房地产企业汪册资金在2亿元以上);
(6)按统计划分行业纳税前十名企业;
(7)市级以上行业协会;
(8)符合泉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经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认定的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等。
2、第1款所列企业在泉设立总部,应符合以下条件,经认定可享受总部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工业企业,上纳税额不得少于1000万元。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建筑企业、邮政通信业,上纳税额不得少于500万元。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上纳税额不得少于300万元。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领域的企业,上纳税额不得少于50万元。
3、总部企业的分类
综合型总部是指具备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决策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结算、研发管理、采购管理等综合职能的大型企业。
职能型总部是指具有上述综合型总部部分职能的企业,包括一般行政职能总部、制造业总部、高端服务业总部、商贸服务业总部等。
其他总部企业是指符合我市总部企业认定范围及标准,但又不隶属于以上综合型总部和职能型总部的企业。
二、总部企业认定程序
4、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并由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初审: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泉州市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2)本企业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金融企业还应提交金融业务经营许可证;
(3)申请总部认定的现有企业应提供当地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前两个的纳税证明;
(4)经注册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本企业上财务报表;
上述各类证照、证明和审计报告均收复印件、验原件。
5、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申请材料初审后,对符合条件的,出具初审意见并连同拟认定总部企业名单报送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6、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各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的名单后,将名单在泉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泉州晚报》等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l5日。
7、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公示结果,将总部企业名单核定后上报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定。
8、经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定的总部企业名单,由市政府以公告形式在泉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泉州晚报》等媒体上刊发,并向经认定企业授予总部企业证书。
三、总部企业的管理与调整
9、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可以享受《实施意见》中对总部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10、各行业主管部门每两年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进行复核,并将有关复核情况报送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备案。
11、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上因涉税及其他违法行为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或经复核不再符合认定条件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并收回证书,停止享受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12、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发生更名或减资、主营项目变动、迁移、合并分立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情况报送行业主管部门及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并公告和重新换发认定证书。
13、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和内容应真实可靠。提供虚假材料的,经核实后,两年内不再具备申请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已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同时记入企业信用信息档案。
附件2 泉州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支持规定
为鼓励和促进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75号)、《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泉委办„2009‟17号),制订本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总部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和税收汇缴在泉州市域内,经市政府认定的总部企业。
二、市财政设立财税支持专项资金,用于市级应负担总部企业的补助和奖励等。相关受益财政县(市、区)也要设立专项资金。
三、财税支持政策的内容有:
1、补助:开办补助、购臵或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的补助和用地扶持等。
2、奖励:经营贡献奖励、人才奖励和招商引资奖励等。
3、规费减免或返还: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或返还。
四、泉州市区域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含总部在外的泉州籍企业迁回泉州市区域内的),称为引进总部企业。
泉州市区域内企业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称为本地现有总部企业。
五、开办补助。《实施意见》实施后,在我市注册、经认定为引进总部企业的,分三个档次,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分别给予1%-3%一次性开办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1、符合泉州市产业鼓励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国际性、全国性、大区域性的综合型总部,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3%的补助。
2、符合泉州市产业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国内外大企业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其他职能性总部,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2%的补助。
3、其他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1%的补助。
补助资金根据企业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以下简称“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经营贡献奖励后,分给予安排。
六、办公用房购臵或租赁补助
引进总部企业购买初次交易的新建房用于总部自用办公用房的(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由受益财政按该房购价的3%(按企业缴纳“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经营贡献奖励,差额超过这一数额时)给予一次性补助。
引进总部企业租赁的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且租期在三年以上的,由受益财政在三年内按房屋租金的20%(按企业缴纳“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经营贡献奖励,差额超过这一数额时)给予补助。
本地现有总部企业入驻总部经济区购臵或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的,也可享受以上补助。
每个总部企业享受的办公用房补助原则上最高累计不超过500万元。
七、用地扶持。总部企业在总部经济区建设总部大楼的,其用地原则上给予优惠扶持,具体办法由有关县(市、区)另行规定。
八、经营贡献奖励。本规定所称经营贡献奖励,是指对企业缴纳的“三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受益财政按规定比例给予的奖励。
1、新引进在总部经济区的总部企业经营贡献奖励,执行《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支持规定的通知》(泉政办„2009‟43号)有关规定。新引进在总部经济区外的总部企业经营贡献奖励。自认定当年起,由受益财政按企业缴纳“三税”地方留成部分,前2年给予80%奖励,后3年给予40%奖励。
2、本地现有总部企业的经营贡献奖励。支持本地总部企业在我市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凡将分布泉州市域外企业生产的产品集中在总部营销中心销售并开票的,可按以下标准予以奖励。
(1)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30%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500万元以下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20%给予奖励;
(3)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300万元以下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10%给予奖励。
3、泉州市区域外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的经营贡献奖励。自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在我市缴纳的“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总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环比新增30万元以上的,由受益财政前2年按该新增量的80%给予奖励,后3年按该新增量的40%给予奖励。
九、人才奖励。总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后,由受益财政按其当年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奖励。对符合我市人才政策有关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可享受相应待遇。
十、招商引资奖励。奖励办法适用《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奖励规定》。
十一、规费减免或返还。
1、对新引进总部企业和在总部经济区的本地现有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地方所得部分,受益财政予以前2年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2、自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地方所得部分,受益财政予以前2年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减免或返还项目由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物价、财政等有关部门提出,报市政府确定。
十二、企业总部税收按属地原则在属地县(市、区)缴纳入库。
十三、按照“存量保证、增量分成”的原则,泉州市区域内企业在泉州总部经济区设立企业总部,在总部经济区缴纳的工商税收,以该企业上在原所在地缴纳工商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作为基数,基数部分归原所在地财政,新增部分扣除兑现企业财税支持资金后,由总部经济区属地县(市、区)与企业原所在地实行5:5分成,基数及分成部分由市财政通过财政上下级结算予以划转。
十四、由县(市、区)新引进的泉州市区域外总部企业入驻泉州总部经济区的,所缴纳工商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扣除兑现企业财税支持资金后,由市、总部经济区属地县(市、区)与招商引资县(市、区)按3∶4:3比例分成,分成部分由市财政通过财政上下级结算予以划转。
十五、对总部企业兑现财税支持资金统一由受益财政负担。对工商税收或土地出让金由市级所有或市和县(市、区)财政按属地分享,财税支持资金由属地县(市、区)财政先行给予拨付,根据财政体制规定比例市财政应承担部分,通过财政上下级结算予以划转。
十六、对总部经济的财税支持实行企业申请制。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受理企业的申请。
十七、次年第二季度为上申请财税支持受理期限。企业申请财税支持应提供以下基本资料:
1、企业申请报告;
2、总部经济财税支持申请表;
3、企业总部认定文件;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加盖企业公章,原件查验);
5、上一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
6、其他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需要提交的证明文件。
企业申请开办补助的,还应当提供具有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资金到位报告。
企业申请购房补助的,还应当提供购房合同和购房发票复印件、经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盖章确认的标明尺寸和面积的购房面积示意图。
企业申请租房补贴的,还应当提供租房房产证复印件、经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备案的房屋租赁合同复印件和房屋租赁发票复印件(必要时查验原件);
企业申请用地扶持的,还应当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复印件(必要时查验原件)及国土部门出具的企业用地界址证明、缴费凭证;
企业申请经营贡献奖励的,还应当提供主管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有关纳税证明以及企业分税种纳税的明细情况。
十八、对企业申请财税支持的审核,按以下程序进行: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联席会议审议——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决定。
十九、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文件,通知属地县(市、区)财政拨款。
二十、企业申请财税支持所提供的资料必须真实、完整。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获得财税支持资金的,一经查实,责令退回财税支持资金,直至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十一、获得财税支持的企业,如发生股权变动、注册地址或名称更改等重大变更事项的,应及时书面报告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十二、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财税支持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管理,建立管理档案。
二十三、本规定涉及的财税扶持政策与我市原有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附件3 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奖励规定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75号)、《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泉委办„2009‟17 号)精神,为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总部经济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我市总部经济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定。
一、奖励对象
凡主动利用其社会关系,介绍市外、境外符合我市总部经济区入驻条件的企业到我市设立总部或相关机构并成功入驻、注册的社会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下称引荐人),依本规定给予奖励。泉州市及各县(区、市)“四套班子”,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政领导及其它负责招商引资的职能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除外。
二、奖励范围
成功引进经市政府认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和税收汇缴在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总部经济区的总部企业适用本规定。
三、奖励标准
1、在总部经济区内,由县(市、区)新引进的泉州市域外总部企业所产生的财力由市、总部经济区属地县(市、区)与招商引资县(市、区)按3∶4:3比例分成,财力分成办法由市财政按通过上下级财政结算办理。
2、各县(市、区)域内符合进驻总部经济区的原所属企业在总部经济区设立总部的,其税收在总部所在地入库,以该企业上在原所在地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作为基数,基数部分归原受益财政,新增部分由企业总部所在地与企业原所在地实行5:5分成,基数及分成部分由市财政通过财政上下级结算予以划转。
3、对个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引进泉州市域外的总部企业到总部经济区入驻,待注册成立、全部资金到位(外商投资企业按验资口径)并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建成运营后,按照超额累进制,引进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至5000万元(含5000万元,下同)按实际到资的2.5‰给予奖励,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按2‰给予奖励,20000万元以上的按1.5‰给予奖励,每个项目最高奖励额为人民币100万元。
4、对引进世界500强(以当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500家跨国公司为准)等国际知名企业来泉设立地区总部的且项目投资超过20000万元的,经确认且注册成立、资金到位(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建成运营后,除按上述标准给予奖励外,可一次性给予5万-10万元的现金奖励;对招商引资数额较大的单位和贡献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政治荣誉。
四、奖励认定
1、招商引资奖励实行备案确认制,签订项目投资合同前,由引荐人和投资方共同填报《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项目及引荐人备案登记表》,向市总部办备案确认,未经备案确认的不具备获奖资格。
2、在项目建成后,引荐人向市总部办提出奖励书面申请,并提供引荐人身份证明、投资人身份证明和《备案登记表》、引进项目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具有资质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3、对符合条件的奖励申请,自申请人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之日起,市总部办在两个月内会同投资人对引荐人的奖励申领资格和条件进行认定,制定奖励兑付方案,并在确认后一个月内会同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局、财政局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兑现奖励。
五、奖励资金
由受益财政的市、县(市、区)按比例承担,并列入财政预算。
六、奖励管理
1、同一项目只奖励多名引荐人中的首位引荐人(指填报《备案登记表》排第一位的引荐人),或共同引荐人的委托人。
2、对同一项目只奖励一次。
3、奖金一次性以人民币形式支付。个人所得税由受奖者自行缴纳。
4、政治荣誉的享受、表彰由市总部办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
5、本规定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若存在交叉或与本市其它文件(办法、规定)属于同类型的不得重复享受。
6、对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引荐人,一经查实,追回奖金,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
第四篇:强化党风廉政建设__促进镇域经济发展2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中共桂塘委员会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志们:
我代表桂塘镇纪委将近年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近年来,桂塘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创先争优主题活动,狠抓四个“强化”,全力推进全镇反腐倡廉和纪检监察工作,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镇党委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突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作风建设两方面重点,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镇党委着眼实际,强化各方面、各层次的责任,多渠道将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实行否决制,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岗位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年初,镇党委出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考核相关的制度,明确了对各村、各部门单位全年的工作考核细则;对全镇党委成员进行了工作分工,强化了工作责任;明确了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干部队伍管理;与各村、各部门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对在党风廉政政府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实行“一岗双责”,明确班子成员和部门一把手、村级主要责任人的责任。今年我镇强化了党政班子成员、部门一把手、村级主要负责人廉政责任,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制度,既要对自己所管业务工作负责,同时也要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责,不论哪方面出现问题,都要追究其领导责任。
三是对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实行重点管理。本着对群众负责、对工作人员负责的原则,镇纪委对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实行重点管理,每月工作完成情况和各种办事程序向广大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工作作风进行民主测评,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并督促整改。
二.强化制度,增强领导意识、改进干部作风
镇党委、政府狠抓中心组的学习。坚持理论学习制度,持之以恒开展学习,是我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特点。党委中心组每季度集中学习1次,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学习交流。我们安排了4次的专题辅导学习,通过学习,加强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形势政策和组织纪律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自律意识。
镇党委、政府根据年初中央颁布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省“八条禁令”、县“十条规定”和《龙山县严格规范国家公职人员操办人情宴请事宜的规定》等,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制定了《桂塘镇工作管理制度》、《桂塘镇财务管理制度》、《桂塘镇考勤制度》、《党政领导值班制度》、《桂塘镇严格规范干部操办人情宴请的相关规定》,成立了效能监察工作领导小组等等,通过建章立制,实行了以制度管人,增加了办事透明度,提高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全面落实机关接待制度,所有来客都在食堂就餐,一律不发烟,早中餐不喝酒,全年共节省接待开支3万余元。严格实行联审会签制度,由镇党委书记及分管财务领导共同审签。严格执行问责制度,严格实行周末、防汛、特护期等值班制度。严格上班制度,上下班准时签到,实行挂牌上岗,上班时间严禁穿短裤、拖鞋。严格人情宴请制度,主要以
1预防为主,今年对四起升学宴请预防谈话,三年来经过规劝,共取消了9起违规宴请。
三、强化措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实行了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为了保障我镇企业健康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我镇实行了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年初分工时,主要领导分别联系里龙公路二级路建设、镇政府办公大楼建设等重点项目和里龙公司等重点企业,并于年初组织召开了企业部门联系会议,听取了个别企业的情况汇报,同时要求各部门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坚决杜绝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近几年来,我镇完成了百合湾镇区扩容建设、镇河堤修筑工程、镇文化站建设、政府标准化篮球场建设。另外,我镇的“爱心桥”工程和双景、桃子两村长达7公里通往湖北的出境公路正在建设中。
二是实施“阳光工程”,全面推行党务、政务、村务三公开。镇党委把党务政务公开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在全镇全面推行党务、政务、村务三公开,全面实施事务公开制度,以村务公开为主,从源头上杜绝了腐败。并在繁华地段设立了2个固定公开栏,把群众关注的各项热点、难点、疑点的问题予以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和案件查处工作。首先是积极稳妥地做好信访工作,对一些重要信访案件,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召开专题会,研究处理方案。实行领导包案、信访情况通报、信访听证、群众代表参与调查信访案件等制度,实行了信访干部下访制度,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调查处理,然后是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共处理了14件信访纠纷事件,完成了两件县转办信访件,镇纪委受理群众信访举报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0%,三年来我镇共成功调处了矛盾纠纷等信访件53起。全镇纪检监察机关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紧贴镇委、政府重点工作,紧扣查办影响投资环境和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继续落实全员办案、领导包案、集中办案、查办案件联席会议等制度,3年来共立案查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6起,处分党员干部6人,其中受党纪处分6人。
四.强化监督,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近年来,我镇纠风工作取得成效。一是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进一步规范城镇中小学的收费行为,通过实行“一费制”减轻学生负担3万余元。加强了对学校收费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乱收费问题。二是认真开展了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工作。协调牵头部门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落实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三是认真查处公路“三乱”问题。镇安监办和交警队采取了重点监控措施,对全镇境内的主要交通线路实施流动巡查,在各路段设立路政巡查员,保证信息的及时反馈。切实整顿和规范了上路查车、上路收费行为,严禁各类上路设卡行为的发生。四是加强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镇党委支持镇纪委加大监督力度,对各类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各项惠农资金的发放实行“全程监督”,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对民政、学校、医院等牵涉惠农政策的部门,随时进行检查,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监督检查与民情直达相结合,今年4月6日,召开了全镇13个村支部书记、15个村民代表参加的民情直达座谈会,对群众反应强烈的镇派出所、林业站工作进行了评议,会后,及时要求相关部门单位整改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做好今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为全镇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五篇:柏林镇四字方针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柏林镇“四字”方针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党政办
柏林镇立足本地实际,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发展石膏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和巩固镇域经济基础,促进了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立足“特”字,精心打造项目聚集区。立足石膏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石膏业加工为重点,培养壮大项目聚集区,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低耗能无污染高附加值项目。现已招引项目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过5千万元项目3个。今年上半年在建项目2家:一是平邑盛达木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一期投资8000万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利税1200万元;二是鲁宁纸业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投资7000万元,产值1亿元,现已动工兴建,12月份投产。在谈项目2家:分别是投资1.8亿元的平邑龙源高强石膏粉项目、投资1.3亿元的柏拓木业项目,项目聚集区内今年可实现税收1200万元。
二是把握“优”字,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发展蓝莓种植基地3600亩,今年1000亩大棚蓝莓喜获丰收,实现收入3000余万元;二是以烤烟种植合作社为依托,有序流转烤烟种植基地1800亩;三是种植九丰一号金银花1000亩;四是以林果兴村富民为引领,新发展各类优质果树1600亩,完成植树造林1600亩,全面完成了林改工作;五是以山东康和畜牧公司为龙头,新建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6个,全镇畜牧产值达到1.2亿元。
三是抓住“增”字,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实施了新型
1城镇开发工程,完成投资1300万元,新增建设面积1.3万平方米,商贸新城的建设,进一步拉开了小城镇建设的框架;二是搞好文泗路、项目聚集区等道路绿化、美化工程。投资110万元对镇文泗路段进行绿化,投资200万元实施项目聚集区、文泗路沿线硬化、美化工程;三是有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投资2600万元新建农村住房133户,新增住房面积1.7万平方米;在建230户。投资72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20户,1.1万平方米。
四是围绕“安”字,全面推进平安柏林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综治基层设施建设,完善信访工作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初信初访者首办责任制,继续深化领导接待、下访、办信、包案制度,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今年上半年全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8起,接待群众来访36起,信访事项均被化解或稳控;办信访案件3起,办结3起,办理人民来信“三见面”1起,按期处结率达到100%。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着力加强矿山安全监管,加大水库、塘坝除险防洪力度,加大山林防火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