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1:1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黑政发〔2010〕63号发文时间:

2010-07-

21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了促进我省城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区经济的引领、辐射和服务功能,实现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双轮驱动和比翼齐飞,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

我省共有68个城区,总人口1389.5万人,土地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全省城区以不足1/4的土地面积和1/3的人口,贡献了2/3的经济总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城区交通条件便利、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具有基础设施完备的支撑优势;科研力量雄厚、技术资源丰富,具有科技创新的智力优势;金融机构聚集、渠道丰富,具有相对便利的融资优势;行政服务便捷、信息交流活跃,具有渠道畅通的信息优势;人口分布密集、消费能力较强,具有贴近需求的市场优势。我省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的阶段,做大做强城区经济具有深远的时代背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城区发展步伐,有利于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有利于加快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利于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和谐安定。促进城区经济发展,是打造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的迫切需要,也是我省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省城区经济发展呈加速态势。各城区依托自身条件积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新型经济业态不断涌现,一大批基于城区优势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总部经济、结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各级政府为城区在拓展项目落地空间、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都为城区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全省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与发达地区城区和省内县域的发展实践相比,我省城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突出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滞后,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发展不活跃,财政收入低水平徘徊,未能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体制机制制约明显,城区政府职能不完整,责权利相匹配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主导产业不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业态发育不充分,产业布局不够优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尚未形成;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城区经济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发展城区经济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城区经济作为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树立低碳化、生态化、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健全城区政府职能,改善城区经济发展环境;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承载服务功能,逐步把城区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体区、招商项目的聚集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引领区、改善民生的示范区和拉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集约化发展原则。把城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依托科技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盘活存量,培育增量,科学高效配置发展要素,厉行资源节约,大幅度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差异化发展原则。明确功能定位,追求特色竞争,培育壮大具有相对优势的支柱产业,在错位中寻求独具潜力的产业突破,实现各城区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避免低水平的产业趋同和无序竞争。

——集群化发展原则。围绕特色支柱产业,科学整合土地、资金、政策等发展要素,强化产业支撑体系和产业服务功能,建设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引领优势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条,以集群化带动规模化。

——市场化发展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投资创业的制度和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主体地位,扩大民间投资,壮大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和谐发展原则。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发展城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快发展扩大居民就业,通过培育社区经济强化社区服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城区品味,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

城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动力量;传统产业在调整改造的基础上规模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特色鲜明的都市经济形态实现较快发展,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信息、技术、智力、文化、区位等要素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有利于释放经济活力的良好体制机制环境;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显著提升,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全省城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三、发展城区经济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规模。

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布局优化相结合,在不断提升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产业总体规模,大幅度提高城区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一是优先发展城区特色服务业。将壮大服务业作为城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重,消费型服务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并举,依托市场、整合资源、创新业态,打造特色服务业街区,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努力实现城区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继续巩固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城区旅游业、生产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规模效应,打造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先行区。二是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城区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为重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引进,围绕研发、生产、推广、售后服务、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推动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体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力争在产业规模、产品与服务层次上实现突破,牵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改造提升优势制造业与资源加工产业。把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发展壮大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着力建设一批具有资源支撑的优势工业项目、与大企业分工合作及提供服务的配套项目、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出口加工项目和竞争力强的高端制造业项目,形成上下游产业衔接配套,企业布局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成为全省地方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四是培育壮大城乡互动产业。鼓励城区文化、教育、卫生、流通、商贸等行业发挥对农村的辐射服务功能,促进城市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导。结合城区资金、技术、产业优势与乡村资源、人力优势,发挥城区对周边县域的带动作用,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使城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二)推进产业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激发城区经济活力。一是创新产业发展理念。摆脱对物质资源的路径依赖,以信息、技术、智力、文化、区位等要素资源深度开发为抓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财税、金融、基础设施、行政服务水平为重要保障,营造包容开放的发展氛围和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增强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创新产业发展载体。加强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区土地进行科学布局,推动有条件的主城区由城区住宅化向城区商务化发展,突出发展总部经济、结算经济、楼宇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法律服务、经济鉴证、金融证券、地产旅游、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专业街区,形成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资金密集、效益密集的都市产业群和新型城市产业形态集中区。三是创新产业技术。积极研发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对传统产业实施生产过程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扩大科技成果应用范围,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三)壮大接续和替代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区转型。

坚持观念转新、体制转轨、环境转优、经济转型的理念,提升产业层次支撑经济转型,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转型,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化转型,着力改善民生引领社会转型,实现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多元支撑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油区要依托产业基础和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强化城区经济与大企业的联合协作,加快培育发展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林区要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尽快实现由采伐林木资源向培育保护森林资源的转变,积极开发林下资源,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和北药开发四大产业,构筑复合型林区经济。煤区要推动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延伸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强化资源型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泥草房改造步伐,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

振兴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在尊重历史、保护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塑造城区文化形象。一是建设文化品牌体系。抓住我省实施文化兴省战略的机遇,着力开发具有北方特色、对俄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体系,鼓励文化创新,推动公园向主题化、民俗向体验化、娱乐向演出互动化、展馆向特色化方向发展,打造城区文化名片。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出版资源配置,完善图书发行网络,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发展艺术表演团体和演出服务机构,扶持发展健康的大众型娱乐场所,建设专业化、社会化艺术培训体系,鼓励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研发,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与民间工艺。三是结合城区文化资源实施旅游业开发。将城市景观与特有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完善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环节,依托城区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休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着力培育发展公园游、民族风情游、生态农业游、现代工业游等具有城区特色的旅游业,加快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五)培育家庭创业型经济,促进就业再就业。

充分发挥家庭创业型经济投资少、就业灵活、覆盖面大的优势,扶持家庭创业经营,激发家庭创业经济活力,助推城区经济健康发展。放宽创业领域、登记条件、出资额和经营场所等方面的限制,拓展家庭创业空间;加大创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符合规定的创业者给予财税优惠;建立公共创业服务信息平台和创业项目资源库,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对家庭创业人员的公益性培训,提高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增强创业者的创业信心。发挥社区作用,支持社区组织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工作。支持市区两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岗位,解决部分困难家庭和部分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的弱势群体人员就业。创造条件促进家庭经济提档升级,支持条件成熟的家庭创业型经济逐渐向小型家庭公司转变。

(六)提升城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巩固强化城区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改善民生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进城区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住有所居”;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加大对城区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娱乐健身等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准。结合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逐步在主要街区、建筑物改造建设中打造彰显北国风光和边境特色的景观城区,建设滨水城区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塑造特色城区风貌。大力推进“三供两治”工程,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为居民创造干净、文明、秩序、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健全社区基层服务功能,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推动社区服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突出市级政府推进城区经济发展工作的主体地位。市级政府要把加快城区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工作,深入研究城区经济发展规划和措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科学划分市级与区级的管理事权,增强区级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协调能力;合理确定市级与区级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对城区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二是认真做好城区经济发展规划。市级规划要把市域发展战略与各城区的发展重点统筹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实行错位发展为原则,合理布局,明确各城区的功能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使各城区成为落实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区级规划要毫不动摇地落实市级规划确立的功能定位,细化总体部署,避免城市战略和城区规划“两层皮”。

(二)向城区放权、扩权。

按照“合理划分事权、强化基层工作、明晰责权配置、落实城区责任”的原则,赋予城区更多的经济发展管理权限,实现权责对应。市级政府从增强城区经济调控能力角度出发,除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投资及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权由市级政府统一管理外,凡是应由城区管理的权限,都应向区级政府下放;凡是能由城区管理的权限,都要逐步通过依法授权方式向区级政府转移。鼓励支持市级政府在招商引资、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管理和项目建设投入等方面建立市区两级政府的联动机制;探索投资体制创新,逐步实施并联审批,积极试行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等新型管理体制,为加快城区项目建设和扩大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实施财税激励政策。

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城区经济发展。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改、突出重点、综合投入”的原则,省直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向城区相关项目倾斜。省级财政部门把推动城区经济发展作为重要领域,研究相应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市政府要完善市区两级分灶吃饭的管理体制,鼓励支持市级财政加大对城区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有条件的市级政府要本着让利于区的原则,逐步

将属于市级税收的中小型企业向区级下放;将属于市级税收的区级企业部分小税种下放到区级;完善市区两级财政“核定基数、增量分成”的方法,在科学核定基数的基础上,增加区级财政增量部分的分成比例。

(四)改善投资环境。

一是加强城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作。以金融、现代服务业、生物制药、新材料、机械电子、环保化工、绿色食品、能源等领域为重点,以具有牵动力的大项目为重要抓手,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项目和资金转移,寻求战略投资,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扩大与央企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联手争取国家大型产业项目,吸引央企项目投资向城区倾斜,力争在一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上实现突破。二是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黑政发〔2009〕110号)精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收益,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三是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开发区承载项目建设能力。把哈大齐工业走廊等“八大经济区”规划确定的园区与城区产业园区紧密结合起来,发展特色园区和专业化园区,推进产业集聚。支持城区内已有企业迁入开发区,原存量土地由当地政府组织盘活利用;厂区面积较大的城区企业,经批准可以利用闲置厂房、土地进行厂区招商,发展配套企业。鼓励支持城区实施“飞地”政策,对于落户市级开发区的由区级招商的项目,合理确定收入的市区两级分成比例,调动区级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四是创造宽松环境,吸引外资参与城区经济发展。落实进口环节税减免政策,支持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12—业;积极争取国家将城区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纳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拓展外资准入领域;扩大城区外资核准权限,简化审批程序,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五)强化金融支持。

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把支持城区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扩大贷款规模、创新金融品种、拓展服务领域,增加对城区经济的信贷投入。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城区企业的担保融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经济总量大、融资需求旺盛的城区设立担保机构,不断完善城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省级政策性担保机构要通过增信、分险等方式优先为区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增强其担保能力,有效缓解城区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推进组建一批小型贷款公司,为城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服务。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城区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

(六)增强科技、人才保障。

积极引导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城区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各城区要紧紧抓住我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有利时机,引进高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建立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环境,为城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七)抓点带面,积极探索。根据全省城区的不同特点,选择牡丹江市阳明区、哈尔滨市松北区、鸡西市鸡冠区和佳木斯市向阳区作为省和相关市共抓的发展城区经济重点区,探索推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重点在深化城区管理体制上进行大胆创新。此项工作,省里由省发改委牵头来抓。

(八)制定完善统计考核体系。强化区级政府统计职能,加强城区经济的统计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科学持续、精简易行”的原则,建立城区经济统计体系。比照县域经济政策,把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事关民生的指标作为考核内容,每半年对城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

展的指导意见

黑政发〔2009〕110号 发文时间:

2009-12-18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扩大我省民间投资范围和规模,建立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开放的积极推动作用,现就我省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总量迅速攀升,由2003年的42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94亿元;增速逐年加快,由2003年的15.8%增加到2008年的65.2%;领域逐渐拓宽,在国民经济20大类行业中,除国际组织之外,已经覆盖了其他19大类行业。民间投资具有机制灵活、应变能力强、总量大的特点,对缓解经济下滑、应对金融危机作用突出;具有单体规模小、起点低、数量多、涉及产业领域宽的特点,对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显著;具有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资金自筹能力强的特点,对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具有调整快、效率高、拓展能力强的特点,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作用明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实施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已经成为进一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深层次矛盾,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间投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目前,我省民间投资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总量相对偏小、介入产业层次低、项目投资规模小等问题。民间投资主体经商、投资意识和欲望相对较差,2008年,全省储蓄存贷款差额超过4400亿元,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民间投资仅占全社会投资额的4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间投资多集中在投资少、技术性不强的行业,在金融、信息传输、文教卫生等投资额高、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中投资比重较低;2008年全省民间投资施工项目3113个,亿元以上项目仅有249个,不到8%,单个项目平均规模为556万元,同期国有投资项目平均规模—2—8361万元。民间投资主体不够活跃、市场准入门槛过高、融资难问题突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化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统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破解影响民间投资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势在必行,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积极推进民间投资快速健康发展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突破传统禁锢,彻底清除和取消各种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条条框框;要进一步创新观念,切实改变我省商业传统和创业精神缺乏的局面,全面激发民间投资的市场活力,在全省上下形成人人创业、家家创业、创新强省的发展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民间投资主体的良好形象,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建立起扩大民间投资的组织推进机制、有序的国退民进机制,为民间投资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让民间投资主体真正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靠自身活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做大做强,快速健康发展起来。2009年到2015年,全省各市地民间投资增速要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速10%以上,到2015年年底,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要由2008年的43.6%增加到55%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四、坚持公平准入原则,扩大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范围

(一)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和范围。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一切产业和领域,取消针对民间投资准入设置的一切附加条件。规范设置透明化的投资准入门槛,公开投资准入的标准信息,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准入环境。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政府推动相结合,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向重要领域和关键领域集中,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对一些领域逐步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适度退出,为民间资本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国有股权转让等方式引进民间资本;已改制为国有控股和参股的企业,可通过产权交易、资产出售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项目公司、收购国有破产企业资产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合作重组。

(二)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对于民间资本采取BOT方式进入的公路项目,政府将适当延长其经营年限,并在经营期内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民间资本建设通往资源开发区的铁路项目,政府在出让资源开发权时给予优先考虑和适当照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航运港口收费经营权及周边土地开发权竞拍。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治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新建项目要充分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资金的争取及配套上要积极支持民间投资主体;对已运营项目,各地、各部门要通过重组、参股等方式引进民间资本,逐步减少国有资本所占比例。到2015年,民间投资在这些领域的比例要由目前的33%提高到60%左右。

(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国有股本减持机制,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参股进入地方性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时,要合理设置股权结构,拿出不少于30%的股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支持民间资本从事保险代理业务,进入农业相互保险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公司制、合伙制、信托制等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种股权投资基金;大力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及设立村镇银行,到2015年,力争每个县至少组建一家村镇银行,凡新组建的村镇银行,要留出不超过60%的股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租赁领域,地方商业银行在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时,可拿出一定的股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主体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服务机构。

(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社会事业领域。允许民间资本以独资、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形式投资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出版发行、演艺、影视动漫制作等公共文化服务产业领域以及参与我省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合理掌握准入标准和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建设综合性、专业性、康复性以及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民办高校、业余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机构,逐步扩大政府对民办教育资助项目的范围,对发展民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民间投资主体给予表彰奖励;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教育发展集团,引导民间资本规模化投资教育、发展教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商业性赛事、冰雪体育场馆等竞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建设专业队伍,投资专项项目俱乐部;进入体育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领域项目;对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体育赛事和活动,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参与具体组织运作。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落实好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保证民间投资者取得合理回报。

(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环保、生物、低碳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旅游、物流、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和会展等生产服务型产业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技术攻关;支持民营企业多途径联合产、学、研各类机构,整合研发能力,持续研发更新技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间资本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

五、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拓宽民间投资主体融资渠道

(一)扩大信贷融资规模。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与政策性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大力吸收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省外城市商业银行到我省建立分支机构,努力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民间投资主体的能力。健全银行与企业融资对接制度,建立制度化的常态对接机制。各级政府要对金融单位支持地方融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统筹安排各种政府可控资源进行鼓励。引导保险业务与信贷业务的有机结合,加快建立银行融资与保险公司信用保险相结合的贷款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有效解决民间投资主体融资难问题。

(二)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小额、分散、有序、风险可控”的原则,发展专门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小额贷款公司。合理优化小额贷款公司股权设置结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可提高到30%。有效搭建小额贷款公司与社会征信系统和担保机构的对接平台,便于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客户范围和贷款规模。支持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联合提高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加大支持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力度,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取得突破。

(三)支持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支持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型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和资本金注入、统计、评级等相关制度,增加政府的风险补偿投入,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积极推进政策性担保机构提高商业化运作水平,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在各市县分支机构的设置,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针对民间投资集中领域分设专项担保业务。建立完善的业务考核制度和尽职免责机制,允许政策性担保机构一定比例的呆坏账核销。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商业性担保领域,逐步建立针对民间担保机构的担保基金,进一步完善对商业性担保机构有关银行融资活动的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经营情况较好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加大政府性资金的风险补偿投入或注入比例不超过20%的资本金。

(四)鼓励、引导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改革和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模式,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并逐步扩大政府性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股权基金。以互利共赢机制吸引民间投资主体发起创建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公开选聘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上市、转让、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实现股权投资的市场化退出。

(五)搭建全省统一的股权交易平台。按照托管登记和交易分开的原则,借鉴目前绝大部分省市已采取的模式,成立由多方出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股权托管机构,将全省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中各类股权全部由指定的托管机构办理登记手续集中托管,为企业办理过户、挂失和贷款质押登记等提供服务,促进企业股权合理快速流动。搭建与天津滨海新区OTC市场接轨的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交易平台,待条件成熟组建省内OTC市场。利用产权市场的公信力,通过股权交易、质押等形式,实现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转移。支持哈尔滨开发区率先进入证监会股权代办转让系统。

(六)鼓励其他方式融资。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并购和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与改造。引导和推荐有实力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政府对成功上市融资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民间资本以BOT、BT、BLT等方式大力开展项目融资活动。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委托经营、转让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进行融资。完善和推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不吸收存款的融资租赁公司,引导并发挥好典当、信托、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融资方式的作用,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民间投资主体良好投资环境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为民间投资项目共享公共服务创造条件,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用地支持等政策,保障民间投资获取合理收益,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采购活动中,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竞争,优先将合同授予中小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成为政府采购长期供应商。

(二)简化环节提高效率。清理、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对不需要政府核准的民间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严禁以备案名义实行变相审批。推广实行公开化、规范化的“并联审批”。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以及否定报备制。取消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与省委、省政府有关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规定不一致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决定外,政府规章以及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不得设定民营企业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三)进一步清费治乱减负。加快做好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整顿工作,严禁继续收取或变相收取国家、省历年取消和停收的收费项目,及时在政府网站公示现行的国家和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凡未列入国家和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的项目一律取消,省以下各级政府一律不准设置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任何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国家规定向企业收费、罚款、集资、摊派等,凡未持收费许可证收费的,民间投资企业有权拒缴,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收费政策的最低标准。规范质押登记部门收费行为,登记部门不得强行要求抵押人到指定的评估机构对抵押资产进行评估。

(四)维护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对民营、集体和国有企业,在资金安排、使用各种社会公共资源的价格标准或计价方式上要一视同仁。引导建立海外上市企业互助性和自律性行业协会,规范行为、维护权益。对民间投资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等事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依法及时办理,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七、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民间投资主体适度集聚发展

(一)提高信息公开水平。建设和完善产业政策与项目投资信息、前沿技术发布平台,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最新的动态市场准入、宏观政策、产业发展、市场调研、科技前沿、项目合作、人才供求等信息,引导民间投资者正确判断投资形势,合理投资。

(二)建立企业征信平台。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授权和监管,依托人民银行、工商系统等部门的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平台,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与评级机构外部评级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评级发布制度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数据库,为银行和社会提供企业的征信信息。

(三)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建立和完善由企业自由选举行业协会组成人员的选举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产业发展、推进行业自律以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资格认定、业务委托、奖励等方式,鼓励引导建立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为主,面向民间投资的人才培养、技术信息、信用评价、管理咨询、法律服务、政策解读等智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

(五)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围绕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以及特色园区建设,以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为龙头,引导民间投资企业开展配套和协作,建立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承接发达地区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移。鼓励民间投资企业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创建自主品牌,形成特色产业。引导民间投资企业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俄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合理促进企业集团发展。

二○○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第三篇:城区经济发展安排意见

为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加速人口集聚,努力实现中心城区人口三年倍增目标(2012年达到7万人左右),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立足生态立城、工业强城、三产兴城、安居旺城,加速推进创业、扩大就业、繁荣产业,做大城市规模,提升人气商气,快速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

实行“一核、三轴、四组团”的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

“一核”,即中心城:选择“组团--跃迁”的城市结构发展模式,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合理跃迁,建设与老城区平行、功能相对齐全的新城区,形成多中心、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市扩展区域。

“三轴”,即中心城—雷公尖、中心城—香田、中心城—水口城镇空间产业带:基于城镇空间和产业带的发展导向性和一致性,以城镇空间和产业带发展为契机,形成中心城—雷公尖、中心城—香田、中心城—水口城镇空间产业带。

“四组团”,即雷公尖、香田、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基地功能组团:建立“网络发展的城镇空间模式”,形成并完善各组团职能,走网络化城市空间“有序、多元、定向”的发展道路。在中心城区域范围内整合交通系统,强化交通轴线上各功能组团间的横向联系,组织调整与疏解原有中心城市在功能或人口等方面的压力,构筑城市主次中心功能单元组合合理结构。

(二)目标任务

三、政策举措

(一)做大教育事业,以就学聚人气

1、鼓励各种资本来靖兴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或分校,对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新建项目,在规划区内有偿划拨建设用地,教学用房免除所有规费。

2、根据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进度目标,适度超前新建中小学校,满足新增人口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做强园区经济,以产业聚人气

1、围绕有色金属加工、木竹精深加工、节能灯具、硬质合金、机械铸造等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对现有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充分就业。加快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娱乐、餐饮、医疗、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二产配套能力。

2、切实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承接、社会参与,实行资金来源、培训主体、培训方式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制。整合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和资源,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3、建立鼓励就业的激励机制。继续抓好工业园区技工定向培训计划,对实行订单培训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由所在用工单位给予部分学杂费补贴。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鼓励城乡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经其介绍成功就业的,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4、鼓励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扶持对象延伸到农村劳动力,对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自筹资金不足的,各地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其提供担保支持;对在工业园区创业的人员,有关部门要在经营场地安排、优惠政策落实、创业资金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本土扶持政策。

5、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关待遇。凡在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凡在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满三年并与企业续签了三年以上(含三年)劳动合同且已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租住廉租房。

6、优化就业环境。对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适当提高员工待遇,完善工资支付规定。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做响旅游品牌,以旅游聚人气

1、完善设施,聚集人气。充分利用昌铜高速通车、中部梦幻城大型综合旅游项目建设的契机,不断完善旅游接待条件,提高旅游吸引力。同时,加大旅游推介力度,组织旅游景区、旅行社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介,招徕游客。邀请周边有实力的旅行社推介、宣传旅游。

2、举办节庆赛会活动。继续筹办好桠柑节、漂流节,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把招展引会工作提高到招商引资的高度,支持向上级部门争取将商业性会议举办地放在,鼓励我县的企业家将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年会、培训会、论坛会吸引到召开。

(四)做新城市内涵,以宜居聚人气

1、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园林城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

2、加快城北新区建设。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实行有偿划拨,免收县权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型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泉政文„2011‟30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75号)是省委省政府在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时期,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的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切实贯彻省政府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我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加快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

总部经济是产业分工的高端环节,大力培育和壮大总部经济,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助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向城市聚集,增强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环泉州湾中心城市建设。要深入学习、领会和把握省政府文件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具体要求,以省政府文件精神为统领,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力工作,有所作为,将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推进机制

(一)健全组织协调机制。相关县(市、区)要及时调整充实各级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的力量,细化政策实施、跟踪服务、资格认定、项目审批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协调重大事项、解决重点问题的推进机制。

(二)完善总部经济政策。相关县(市、区)要认真对接省政府文件和本意见,进一步梳理完善政策体系,突出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研究制定或修订发展总部经济和培育总部经济区的政策和实施意见。

(三)建立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总部企业制度,实施重点总部企业对口服务,与企业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并掌握总部企业需求,及时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三、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省政府文件要求,以“积极争取引进总部企业、扶持本地总部企业发展、引导外地企业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三个方面为着力点,继续实施我市有关扶持总部经济的政策规定。

(一)积极争取引进总部企业

1、开办补助。本意见实施后在我市注册、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分三个档次,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分别给予1%-3%一次性开办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1)符合泉州市产业鼓励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国际性、全国性和大区域性综合型总部,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3%的补助。

(2)符合泉州市产业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国内外大企业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其他职能性总部,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2%的补助。

(3)其他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1%的补助。

补助资金根据企业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以下简称“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经营贡献奖励后,分给予安排。

2、经营贡献奖励。新引进入驻在总部经济区外的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由受益财政按企业缴纳“三税”地方留成部分,前2年给予80%奖励,后3年给予40%奖励。

3、规费减免或返还。对新引进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地方所得部分,受益财政予以前2年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4、人才激励。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后,由受益财政按其当年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奖励。对符合我市人才政策有关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二)积极扶持本地总部企业发展

1、经营贡献奖励。支持本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凡将分布市域外企业生产的产品集中在总部营销中心销售并开票的,可按以下标准予以奖励。

(1)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30%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500万元以下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20%给予奖励;

(3)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300万元以下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10%给予奖励。

2、人才激励。本地现有总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由受益财政根据其当年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奖励。对符合我市人才政策有关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三)积极引导外地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

1、经营贡献奖励。自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在我市缴纳的“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总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环比新增30万元以上的,由受益财政前2年按该新增量的80%给予奖励,后3年按该新增量的40%给予奖励。

2、规费减免或返还。自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地方所得部分,受益财政予以前2年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四)给予建设用地支持

1、由市政府根据总部经济规划建设安排,划出部分地块优先列入用地计划,面向社会挂牌出让专门用于建造总部办公楼。原则上总部办公楼应在合同签订后1年内动工建设,在2年内建成投入使用,个别规模大的项目经批准可在3年内建成投入使用。

2、项目投资超5亿元的总部企业可按照省、市有关政策规定优先供地。科技含量高、创税多、投资额超1亿元的项目优先列入用地计划。单独申请用地的,其项目投资须超过1亿元,单体建筑面积须超过2万平方米。

3、对企业单独选址的总部办公用房项目,其土地以及房屋不得分割转让。如发生转让应按转让时的市场价与原出让价的差额补交地价款;如被强制处臵,其强制处臵收入应先按转让时的市场价与原出让价的差额补交地价款,余额方可用于抵债。企业取得出让用地的,其纳税承诺要写入土地出让合同。

4、对入驻总部经济区的建设项目,视同市重点项目管理。按照总部经济区的发展要求,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相应配套设施,为总部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五)完善金融服务

1、由市政府牵头,加强政银企资金方面的沟通、协调和联系,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贷款额度等方式支持总部企业的发展。

2、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支持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龙头企业进行品牌评估,开展银行质押贷款等业务。

3、在立项、融资担保等方面优先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总部企业申请国家政策性贷款。

4、将总部企业作为全市改制上市的重点培育对象,列入市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全力推动其改制上市工作。

5、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引进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六)鼓励招商引资

1、在总部经济区内,由县(市、区)新引进的泉州市域外总部企业所产生的财力由市、总部经济区属地县(市、区)、招商引资县(市、区)按照3∶4∶3比例分成。

2、对个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引进的泉州市域外总部企业在注册成立、全部资金到位(外商投资企业按验资口径)并建成运营后,按照超额累进制,引进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至5000万元(含5000万元)按实际到资的2.5‰给予奖励,5000万元至2亿元(含2亿元)的按2‰给予奖励,2亿元以上的按1.5‰给予奖励,每个项目最高奖励额为人民币100万元。

3、对引进世界500强(以当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500家跨国公司为准)等国际知名企业来泉设立地区总部的且项目投资超过2亿元的,经确认且注册成立、资金到位、建成运营后,除按上述标准给予奖励外,可一次性给予5万-10万元的现金奖励;对招商引资数额较大的单位和贡献突出的个人,给予政治荣誉褒扬。

四、其他事项

(一)本意见涉及的扶持政策,与我市出台的其他优惠政策类同的,企业可以按照就高的原则申请享受,也可以自愿选择一项享受,但不重复享受。

(二)本地现有总部企业在我市范围内重新变更注册地的,不享受新引进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

(三)本意见附件部分的《泉州市总部企业认定规定》、《泉州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支持规定》、《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奖励规定》,作为文件的配套实施细则。

(四)本意见及配套附件由市发改委商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外经贸局解释。

(五)本意见及配套附件有效期自印发之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

附件:1.《泉州市总部企业认定规定》

2.《泉州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支持规定》 3.《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奖励规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附件1

泉州市总部企业认定规定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75号)、《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泉委办„2009‟l7号),规范总部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制定本规定。

一、总部企业认定范围及标准

本规定所称的总部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和税收汇缴在泉州市域内的综合型总部、职能性总部及其他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

1、符合以下任一条款可认定为总部企业:

(1)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产品、商务部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华老字号及以上荣誉的企业;(2)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

(3)上市公司;

(4)年产值超5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工业企业;

(5)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资产总额不低于1亿元的国内外企业(其中房地产企业汪册资金在2亿元以上);

(6)按统计划分行业纳税前十名企业;

(7)市级以上行业协会;

(8)符合泉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经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认定的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等。

2、第1款所列企业在泉设立总部,应符合以下条件,经认定可享受总部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工业企业,上纳税额不得少于1000万元。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建筑企业、邮政通信业,上纳税额不得少于500万元。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上纳税额不得少于300万元。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领域的企业,上纳税额不得少于50万元。

3、总部企业的分类

综合型总部是指具备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决策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结算、研发管理、采购管理等综合职能的大型企业。

职能型总部是指具有上述综合型总部部分职能的企业,包括一般行政职能总部、制造业总部、高端服务业总部、商贸服务业总部等。

其他总部企业是指符合我市总部企业认定范围及标准,但又不隶属于以上综合型总部和职能型总部的企业。

二、总部企业认定程序

4、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并由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初审: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泉州市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2)本企业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金融企业还应提交金融业务经营许可证;

(3)申请总部认定的现有企业应提供当地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前两个的纳税证明;

(4)经注册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本企业上财务报表;

上述各类证照、证明和审计报告均收复印件、验原件。

5、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申请材料初审后,对符合条件的,出具初审意见并连同拟认定总部企业名单报送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6、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各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的名单后,将名单在泉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泉州晚报》等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l5日。

7、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公示结果,将总部企业名单核定后上报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定。

8、经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定的总部企业名单,由市政府以公告形式在泉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泉州晚报》等媒体上刊发,并向经认定企业授予总部企业证书。

三、总部企业的管理与调整

9、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可以享受《实施意见》中对总部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10、各行业主管部门每两年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进行复核,并将有关复核情况报送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备案。

11、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上因涉税及其他违法行为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或经复核不再符合认定条件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并收回证书,停止享受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12、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发生更名或减资、主营项目变动、迁移、合并分立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情况报送行业主管部门及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市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并公告和重新换发认定证书。

13、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和内容应真实可靠。提供虚假材料的,经核实后,两年内不再具备申请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已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同时记入企业信用信息档案。

附件2 泉州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支持规定

为鼓励和促进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75号)、《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泉委办„2009‟17号),制订本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总部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和税收汇缴在泉州市域内,经市政府认定的总部企业。

二、市财政设立财税支持专项资金,用于市级应负担总部企业的补助和奖励等。相关受益财政县(市、区)也要设立专项资金。

三、财税支持政策的内容有:

1、补助:开办补助、购臵或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的补助和用地扶持等。

2、奖励:经营贡献奖励、人才奖励和招商引资奖励等。

3、规费减免或返还: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或返还。

四、泉州市区域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含总部在外的泉州籍企业迁回泉州市区域内的),称为引进总部企业。

泉州市区域内企业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称为本地现有总部企业。

五、开办补助。《实施意见》实施后,在我市注册、经认定为引进总部企业的,分三个档次,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分别给予1%-3%一次性开办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1、符合泉州市产业鼓励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国际性、全国性、大区域性的综合型总部,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3%的补助。

2、符合泉州市产业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国内外大企业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其他职能性总部,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2%的补助。

3、其他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由受益财政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给予1%的补助。

补助资金根据企业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以下简称“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经营贡献奖励后,分给予安排。

六、办公用房购臵或租赁补助

引进总部企业购买初次交易的新建房用于总部自用办公用房的(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由受益财政按该房购价的3%(按企业缴纳“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经营贡献奖励,差额超过这一数额时)给予一次性补助。

引进总部企业租赁的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且租期在三年以上的,由受益财政在三年内按房屋租金的20%(按企业缴纳“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经营贡献奖励,差额超过这一数额时)给予补助。

本地现有总部企业入驻总部经济区购臵或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的,也可享受以上补助。

每个总部企业享受的办公用房补助原则上最高累计不超过500万元。

七、用地扶持。总部企业在总部经济区建设总部大楼的,其用地原则上给予优惠扶持,具体办法由有关县(市、区)另行规定。

八、经营贡献奖励。本规定所称经营贡献奖励,是指对企业缴纳的“三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受益财政按规定比例给予的奖励。

1、新引进在总部经济区的总部企业经营贡献奖励,执行《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支持规定的通知》(泉政办„2009‟43号)有关规定。新引进在总部经济区外的总部企业经营贡献奖励。自认定当年起,由受益财政按企业缴纳“三税”地方留成部分,前2年给予80%奖励,后3年给予40%奖励。

2、本地现有总部企业的经营贡献奖励。支持本地总部企业在我市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凡将分布泉州市域外企业生产的产品集中在总部营销中心销售并开票的,可按以下标准予以奖励。

(1)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30%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500万元以下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20%给予奖励;

(3)对我市“三税”地方级税收贡献额环比新增300万元以下的,由受益财政按照该新增量的10%给予奖励。

3、泉州市区域外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的经营贡献奖励。自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在我市缴纳的“三税”地方留成部分总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环比新增30万元以上的,由受益财政前2年按该新增量的80%给予奖励,后3年按该新增量的40%给予奖励。

九、人才奖励。总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后,由受益财政按其当年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奖励。对符合我市人才政策有关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可享受相应待遇。

十、招商引资奖励。奖励办法适用《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奖励规定》。

十一、规费减免或返还。

1、对新引进总部企业和在总部经济区的本地现有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地方所得部分,受益财政予以前2年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2、自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地方所得部分,受益财政予以前2年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减免或返还项目由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物价、财政等有关部门提出,报市政府确定。

十二、企业总部税收按属地原则在属地县(市、区)缴纳入库。

十三、按照“存量保证、增量分成”的原则,泉州市区域内企业在泉州总部经济区设立企业总部,在总部经济区缴纳的工商税收,以该企业上在原所在地缴纳工商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作为基数,基数部分归原所在地财政,新增部分扣除兑现企业财税支持资金后,由总部经济区属地县(市、区)与企业原所在地实行5:5分成,基数及分成部分由市财政通过财政上下级结算予以划转。

十四、由县(市、区)新引进的泉州市区域外总部企业入驻泉州总部经济区的,所缴纳工商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扣除兑现企业财税支持资金后,由市、总部经济区属地县(市、区)与招商引资县(市、区)按3∶4:3比例分成,分成部分由市财政通过财政上下级结算予以划转。

十五、对总部企业兑现财税支持资金统一由受益财政负担。对工商税收或土地出让金由市级所有或市和县(市、区)财政按属地分享,财税支持资金由属地县(市、区)财政先行给予拨付,根据财政体制规定比例市财政应承担部分,通过财政上下级结算予以划转。

十六、对总部经济的财税支持实行企业申请制。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受理企业的申请。

十七、次年第二季度为上申请财税支持受理期限。企业申请财税支持应提供以下基本资料:

1、企业申请报告;

2、总部经济财税支持申请表;

3、企业总部认定文件;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加盖企业公章,原件查验);

5、上一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

6、其他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需要提交的证明文件。

企业申请开办补助的,还应当提供具有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资金到位报告。

企业申请购房补助的,还应当提供购房合同和购房发票复印件、经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盖章确认的标明尺寸和面积的购房面积示意图。

企业申请租房补贴的,还应当提供租房房产证复印件、经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备案的房屋租赁合同复印件和房屋租赁发票复印件(必要时查验原件);

企业申请用地扶持的,还应当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复印件(必要时查验原件)及国土部门出具的企业用地界址证明、缴费凭证;

企业申请经营贡献奖励的,还应当提供主管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有关纳税证明以及企业分税种纳税的明细情况。

十八、对企业申请财税支持的审核,按以下程序进行: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联席会议审议——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决定。

十九、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文件,通知属地县(市、区)财政拨款。

二十、企业申请财税支持所提供的资料必须真实、完整。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获得财税支持资金的,一经查实,责令退回财税支持资金,直至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十一、获得财税支持的企业,如发生股权变动、注册地址或名称更改等重大变更事项的,应及时书面报告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十二、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财税支持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管理,建立管理档案。

二十三、本规定涉及的财税扶持政策与我市原有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附件3 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奖励规定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75号)、《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泉委办„2009‟17 号)精神,为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总部经济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我市总部经济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定。

一、奖励对象

凡主动利用其社会关系,介绍市外、境外符合我市总部经济区入驻条件的企业到我市设立总部或相关机构并成功入驻、注册的社会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下称引荐人),依本规定给予奖励。泉州市及各县(区、市)“四套班子”,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政领导及其它负责招商引资的职能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除外。

二、奖励范围

成功引进经市政府认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和税收汇缴在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总部经济区的总部企业适用本规定。

三、奖励标准

1、在总部经济区内,由县(市、区)新引进的泉州市域外总部企业所产生的财力由市、总部经济区属地县(市、区)与招商引资县(市、区)按3∶4:3比例分成,财力分成办法由市财政按通过上下级财政结算办理。

2、各县(市、区)域内符合进驻总部经济区的原所属企业在总部经济区设立总部的,其税收在总部所在地入库,以该企业上在原所在地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作为基数,基数部分归原受益财政,新增部分由企业总部所在地与企业原所在地实行5:5分成,基数及分成部分由市财政通过财政上下级结算予以划转。

3、对个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引进泉州市域外的总部企业到总部经济区入驻,待注册成立、全部资金到位(外商投资企业按验资口径)并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建成运营后,按照超额累进制,引进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至5000万元(含5000万元,下同)按实际到资的2.5‰给予奖励,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按2‰给予奖励,20000万元以上的按1.5‰给予奖励,每个项目最高奖励额为人民币100万元。

4、对引进世界500强(以当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500家跨国公司为准)等国际知名企业来泉设立地区总部的且项目投资超过20000万元的,经确认且注册成立、资金到位(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建成运营后,除按上述标准给予奖励外,可一次性给予5万-10万元的现金奖励;对招商引资数额较大的单位和贡献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政治荣誉。

四、奖励认定

1、招商引资奖励实行备案确认制,签订项目投资合同前,由引荐人和投资方共同填报《泉州市总部经济区招商引资项目及引荐人备案登记表》,向市总部办备案确认,未经备案确认的不具备获奖资格。

2、在项目建成后,引荐人向市总部办提出奖励书面申请,并提供引荐人身份证明、投资人身份证明和《备案登记表》、引进项目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具有资质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3、对符合条件的奖励申请,自申请人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之日起,市总部办在两个月内会同投资人对引荐人的奖励申领资格和条件进行认定,制定奖励兑付方案,并在确认后一个月内会同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局、财政局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兑现奖励。

五、奖励资金

由受益财政的市、县(市、区)按比例承担,并列入财政预算。

六、奖励管理

1、同一项目只奖励多名引荐人中的首位引荐人(指填报《备案登记表》排第一位的引荐人),或共同引荐人的委托人。

2、对同一项目只奖励一次。

3、奖金一次性以人民币形式支付。个人所得税由受奖者自行缴纳。

4、政治荣誉的享受、表彰由市总部办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

5、本规定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若存在交叉或与本市其它文件(办法、规定)属于同类型的不得重复享受。

6、对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引荐人,一经查实,追回奖金,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

第五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沟域经济是本市山区发展的新探索。促进沟域经济发展,对于转变山区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促进沟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利益为根本,顺应发展趋势、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沟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具备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的沟域经济产业带达到35条左右,山区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三)工作原则。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山区生态类型和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依法推进,统一规划建设,严格审批程序,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有序推进;必须坚持一沟一策、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鼓励创新,确保开发一条沟域、成就一个品牌;必须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确保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造林工程建设,2015年底前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约2.67万公顷(40万亩),改造低效林面积10万公顷(150万亩),林木抚育面积20万公顷(300万亩)。加强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古树名木、珍稀树种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现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结构更趋合理。

(二)推进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河道自然形态,防治水土流失,“十二五”期间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160条。做好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加强与矿区有关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

(三)推进山区搬迁工作。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户搬迁工作。对沟域建设中涉及的自然村落、分散居住农户向中心村集中以及山区水资源匮乏地区、饮水困难地区农户搬迁工作进行研究,提出实施方案和政策意见。

(四)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生态建设示范工作。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净化等环境建设。对村庄以外的公

路沿线、景区周边、公共绿地和公共设施等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整体环境面貌。

三、发展特色产业

(一)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持发展林下经济、特色林果和绿色养殖业,扶持绿色、有机、具有山区特色的优质果品、食用菌、蜂蜜、中药材等农产品发展,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业态和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实施约0.67万公顷(10万亩)山地果园集雨工程、约3.33万公顷(50万亩)零农药残留果园建设工程和约6.67万公顷(100万亩)果园沃土工程。鼓励山区优势农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构建符合山区特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全面提升山区旅游业。规范民俗旅游,开展酒店式管理民俗村试点工作。支持体验、采摘农业发展,开展以土特产品销售为主的旅游商贸市场建设试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拓展商务旅游,“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批山区旅游集散特色镇和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企业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培训机构入驻。积极发展会展经济,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会展经济示范沟域。鼓励医疗康复、养老休闲业发展。

(四)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沟域自然地理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支持引进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软件开发、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演艺娱乐等项目。

四、提升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加强山区路网建设。继续实施山区公路旅游环线建设工程,实现从东北到西南、贯穿7个山区县的环线公路全线贯通。全面启动重点镇与高速公路联络线建设,实现重点镇公路联络线与高速公路相连通。2015年底前,全面建成连接景点、乡镇、高速公路的山区路网。

(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山区林业和水利设施投入,调整林木结构,营造生态环境景观。实施山区水源工程和污水治理工程,加大集雨工程建设力度,推进防洪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观光园区配套田间路、观光步道、农产品销售亭等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景区景点配套接待中心、观景亭、生态停车场、应急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加大山区信息网络建设力度。

(三)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城镇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鼓励采用新建材、新能源,建设安全宜居新民居,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城镇有序集中。

五、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一)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约节约为目的,稳妥推进沟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沟域内旧村改造、分散废弃工矿用地、零散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其中,涉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拆旧和建新的,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相关政策实行整体审批。

(二)完善土地储备开发模式。对用于发展经营性项目、产业项目的建设用地,在资金平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政府储备的开发模式,以土地储备机构为主体,委托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具体实施主体,启动土地储备开发工作。对于涉及农民就业基地、产业基地的建设用地,在土地储备开发项目启动时序及手续办理方面优先考虑。

(三)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方式。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区县政府批准,沟域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产业用房,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但不得进行商品房开发。

(四)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建设用地指标向沟域适当倾斜。对符合沟域产业功能定位、带动作用强的高端项目用地需求,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在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储备计划上给予支持。

六、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一)建立沟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沟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沟域经济发展给予扶持。

(二)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市政府有关部门投资项目和区县政府投向山区发展的资金,优先、集中扶持重点启动建设的沟域,形成投资合力,确保重点沟域快速启动、健康发展。

(三)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完善沟域规划体系,规范产权交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沟域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山区资源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沟域经济整体规划建设和具体项目开发,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沟域经济建设机制。

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一)完善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山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对已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沟域,优先列入沟域经济政策性资金扶持范围。

(二)创新经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建设沟域经济,支持农民依法通过资产入股、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鼓励同一沟域内不同行政村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创新经营主体,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等作价入股,引入社会资本的合作开发模式。

(三)保护农民权益。农民是沟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受益主体,要把农民安居就业作为沟域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鼓励农民进行合作经营,保证农民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适合农民经营的项目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自主经营,适合农民参与的工程要尽可能吸纳农民就业,政府采购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给低收入农户。深入实施共同致富行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沟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村庄整理、迁村并点,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八、加强组织领导

(一)明确组织机构。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牵头,建立沟域经济建设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各相关区县政府需明确相应机构,统筹推进本区县沟域经济规划建设工作。

(二)强化规划编制。采取市有关部门指导、区县政府自主组织的方式实施规划方案公开征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管理,推动沟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引导社会参与。广泛动员和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各界力量,以多种形式帮扶沟域经济发展。丰富区县合作内涵,鼓励结对区县动员组织所属单位采取经济合作、慈善捐助公益事业等多种形式,与沟域内的乡镇、村开展多层次的广泛合作。

(四)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建立沟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适时对沟域经济发展机制、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和发展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沟域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怀柔区喇叭沟门乡文化产业助推乡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怀柔区喇叭沟门乡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充分挖掘满族文化资源底蕴,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以全新的理念、开拓的思维,大力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让文化融入经济,牢固树立“特色产业强乡、文化旅游名乡、生态环境美乡”战略,立足特色,整合资源,以满族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以品牌文化扩大喇叭沟门乡的知名度,以乡域满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吸引投资商,努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着力提升乡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打造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乡域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

喇叭沟门乡满族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该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总面积30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涉及帽

山、西府营、喇叭沟门、大甸子等10个满族村,原始的次生林、优美的生态环境、古朴的民风,蕴含丰富的满族文化底蕴。目前,该乡现已对游人开放景点10多个,有展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猴顶山、七仙盆、棒槌山、鹰眼猫脸峰;有追溯满族历史渊源“一善二箸三星照户”;充满神秘色彩的五龙潭、十八盘、猴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每年可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0余万元。2011年该乡将加快“壹善园”项目建设。“壹善园”列入怀柔区文化产业重点的建设项目,现已进入设计阶段,年内可开工。建成后是一个集满族历史文化特色,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文化旅游标志性精品项目。

目前,该乡在充分挖掘本地的满族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民俗旅游,形成以白桦林为主线,以白桦谷沿线村庄为景观,以吃农家饭、住农家炕、享受农村风光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旅游发展格局,以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

沟域经济紧盯休闲度假

下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