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度湘水镇初级中学工作亮点
2013年度湘水镇初级中学工作亮点
二〇一三年,我校坚持依法治校、狠抓精细与科学管理,依靠全体师生,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以抓安全保稳定为前提,围绕“深化质量促进年活动”这条主线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推进。为了总结经验,查找疏漏,改进工作,面向新的一年,现将一年来的工作简术于下:
第一、工作亮点
一、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学校集体获省级荣誉1项,市级荣誉2项,县级荣誉3项,镇级荣誉1项;教师个人获市、县、镇级荣誉30人次;学生获市、县荣誉18人次。
二、学校工作思路明晰,一岗双责落实到位。
1、提出了“一个目标”“一个中心”“两个愿景”“七项重点工作”的工作计划;
2、分“校务、教学、政教、安全”四条线值周,落实了事事有人做、有人抓的管理机制;
3、用湘中发(2013)05号、(2013)12号文件明确了领导和教师的职责和考核。
三、以教学环节“六认真”落实为核心,加强了教学管理工作。
1、每次组织考试有始有终,尤其重视质量分析工作;
2、在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中,总结了较成熟的运作程序①“有的放矢,分层教学”管理,②课堂教学的总要求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③课堂运作以“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练一练”的方式实施,④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课堂,⑤加强领导蹲班管理工作。从而较好的实施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
四、德育工作系列化显著。
1、家校联系到位(校级家长会2次,班级3次,征求意见书2次达700余份);
2、重视了“三生”“三观”教育工作;
3、实施了“12345”德育工程;
4、进一步细化了“行为偏差学生”“学困生”的跟遵管理工作;
5、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成效(“两节一会”效果好、出版三期校刊、印制教师读本《湘水镇初级中学制度汇编》1册、合编《古今诗文咏南郑》文献一册)。
6、开辟了“十佳学生”“十星级文明班级”“十星级文明宿舍”“优秀班主任”展示栏。
五、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初见成效。
1、制定了《湘水中学信息技术与应用管理办法》;
2、市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
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中期成果得到了验收;
3、维修了信息设备,开通了“校讯通”。
六、阳光体育活动有特色。
1、教体局开展的广播体操比赛,我校获的94.5分;
2、汉中市五运会中,我校2名学生获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等五项奖励;
3、我校学生速跳项目被上级列为体育传统通项目学校。
七、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果。我们通过“比成绩”“比师表”“评模范”“评能手”等活动,弘扬了学校正气。老教师冯白陵、郑立明为校分担困难,冲锋在前;青年教师王丹、张雪梅、代娟、楚兴朝等工作中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追求进步;中年教师彭坤林、王毅等同志勇挑重担,支教教师苗莉工作热情高,深得学生喜爱。
八、我校的综合维稳工作特色显著。尤其是我校矛盾调解组的工作,抽得出人、上的了阵、攻得了关、化得了矛盾,全年调解矛盾8次,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保障了学校全年平安稳定。
九、在开展“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政风行风评议、评议科长等活动中成绩突出。一是认真开展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办板报和学习专坎6次30余版,认真开展了征求意见和家访活动;二是我校校长张兴宏在17个被评人员中,获得97分,占镇内第二名。
十、总务后勤服务工作,既保障了正常运转,又落实了校建工作。本年度有计划、力所能及的维修、添置安防设备1.5万元;更新教室门16道;购置学生课桌凳120套;协调学生用床100套;修临时厨房120平米;修临时厕所150平米;硬化道路110米;检修房面23间。基本完成了1210平米的餐厅宿舍楼的建设任务。
十一、教师绩效考核、年中考核、教师职称晋升、师德考核制度修订基本结束、制约和促进作用正在发挥作用。
十二、高度重视了宣传工作。其中:省级报刊报道我校事迹的文章3篇;汉中日报登载1篇;南郑电视台报道2次;南郑教育网及南郑政府网登载20篇。
第二、工作差距1、2013年中考成绩与往年比下滑严重;
2、学校硬件建设步,与“双高双普”要求比伐缓慢;
3、个别教师甚至个别领导工作责任不够到位,有待今后加强培训。
第三、今后的工作设想
1、毕业班工作要动大功夫,确保14年综合成绩进入第十名左右;
2、静下心来,认真制定《湘水镇初级中学“提质量 保平安、创特色”三年改进行动计划》,并以此推动学校工作;
3、以“双高双普”为契机,统筹规划加快学校发展:①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开学校硬件建设不发,②统筹规划运动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③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4、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通过与城关中学、草堰中学、华燕学校结对活动,重视校本研修的针对性、时效性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促进见识早日成熟,为我校的教育质量上台阶作贡献。
5、精心心安排,加快新食堂的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旧楼的改造步伐,保障师生食、宿早日到位。
第二篇:镇2011年工作亮点
**镇2011年工作亮点
一、文化卫生工作稳步推进。西湖村被省评为“省级卫生村”;总投资300万元,2层建筑面积共2100平方米**卫生院综合楼工程已经投入使用。
二、扶贫“双到”有新成效。全镇省级贫困村6个,贫困户776户 5386人,投入帮扶资金635万元,6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721户贫困户5008人实现了脱贫目标,占贫困人口的93%。
三、教育事业新发展。**中学高考入围三A以上193人。**中学李思帆等6位同学见义勇为、智救3名溺水儿童的先进事迹。
四、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2011年共兑现各种惠农补助资金326万元。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万人,申领待遇人数4435人,46869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实现100%;全镇8663户群众参加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全镇315名五保对象、211优抚对象、1409名底保对象、70名孤儿享受定期定量补助。
六、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到位。全面取缔非法开采矿点,完成各非法采矿点清理、平整、复绿和环境污染处治工作。
七、、综合整治成效突出,社会发展更加和谐。2011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57宗,全镇19个村(居)委调处化解129宗,2011年我镇司法所被评为“陆河县精神文明单位”。
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圆满完成镇村换届选举工作,每个村都配备女委员1名。
第三篇:镇农业特色亮点工作
宝林镇农业特色亮点工作
宝林镇位于邛崃市东南面,幅员面积36.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个涉农社区、10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41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2人,劳动力人数11025人,耕地面积30000余亩,属于典型的农业乡镇。宝林镇农业发展一直坚持规模化、高端化和农产品深加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宝林特色的白茶产业和猕猴桃产业齐头并进,乡村旅游紧随其后的良好格局。
2007 年,宝林镇引进了浙江安吉乳玉茶厂和乐山绿源林业有限公司,在邛崃注册“邛崃市联农茶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 万元,下称“联农公司”),与宝林镇金鸡村合作进行白茶种植试点。经过一年育苗选种,培育出了宝林独有的白茶品种后,公司立即注册了“金联农”商标。联农公司在销售宝林产的安吉白茶时必须用“宝林白茶”这一地理标识。
“宝林白茶”是一种不受任何污染的纯天然食品,产品为变异绿茶高端茶种,由浙江引种培育而来,其经济价值较高,主要特点就是高氨低酚。经权威部门检测,氨基酸含量高达29.9%,茶多酚仅为15%,不苦不涩,口感极佳。其所含氨基酸中,茶氨酸含量极高,具有极高的保健、增强免疫力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白茶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盛赞。
土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通过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双轮驱动”的紧密联系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农业生产者和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证了原料的稳定和品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单家独户种植的自然风险和市场
风险,有效地带动了宝林镇全镇规模茶叶发展。依托林盘整治、拆院并院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探索以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等方式,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共同开发茶具、茶叶包装、旅游饮品、茶礼品等产业,兴建茶艺馆,通过举办“白茶节”等特色节会活动,积极发展集茶园观光、现场采茶、制茶体验等旅游休闲活动为一体乡村旅游,实现以“一叶带多业”,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同时,依托白茶标准化基地建设,延伸加长产业链,推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加工业、商贸和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互动发展。充分发掘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利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入股等方式,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村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具有先行先试的意义。
宝林镇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实现三次产业互动为重点,通过“农户土地入股、企业自主经营、社企协调合作、收益按股分红”,基地投产后的前5年,联农公司保证鲜叶按不低于100 元/公斤的价格结算收益,如果市场价格低于100 元/公斤,则由联农公司补足。预计丰产后,以一季春茶算,每亩劳务收入1300 元/年,每亩入股分红可达1346 元,入股总面积5000 亩,可实现劳务总收入663 万元,分红总收入686 万元,此项产业年总收入可达1349 万元,按此计算,仅此项收益每户农户年收入可达 7412 元。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土地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经济壮大的纯农业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宝林镇白茶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占地面积达100亩的白茶精深加工
项目已在邛崃工业园区新建,建成后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到1.2亿元,可实现年产值2.4亿元,税收约2000万元。
按照成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和邛崃市产业发展规划,宝林镇抓好白茶发展的同时,错位发展猕猴桃产业。四川三甲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260万元,公司业务以猕猴桃基地建设鲜果加工、销售为主。并于2007年11月25日成立了四川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企业为龙头、科技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科技合作社——邛崃市三甲猕猴桃产业研发合作社。以公司为依托,专业合作社为支撑我镇现有凤山村三甲果园1号示范基地一个,是三甲公司重点打造的红阳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基地内有抗旱生态养鱼池、观光灌溉环流渠、生态养猪场、养鸡场及沼气池等,实现了猕猴桃园区“果—草—畜—沼—果”的生态循环模式,是集种植、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同时三甲猕猴桃项目采用“公司+示范基地+科技合作社(核心示范户)+农户”的全新运作模式,目前在我镇发展合作社社员100余户,带动310余户,种植猕猴桃近3000千亩,也带动了邛崃相邻乡镇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第四篇:大河镇人大工作亮点材料
大河镇人大工作亮点
2011年大河镇人大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大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并呈现出以下亮点:
亮点一:工作制度健全,内容涉及广,工作记录簿册记载比较详实。同时还将各项制度制作成图版张帖上墙。
亮点二:大河镇将每周一做为人大主席接待日。人大主席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过程,做到了认真登记、及时转办或答复,转办的信访案件落实责任人、落实办结时间,坚持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首创了让代表成为选区群众信访代言人制度,密切联系了群众,加强了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亮点三:监督镇民政办公室开展村委会向村民或村民代表进行述职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全镇7个村民委员会接受村民或村民代表工作评议工作。全镇各村委会主任向本村村民承诺,年末报告年初承诺事项完成情况,并提出下一年工作计划,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亮点四:镇人大在闭会期间积极缓缓代表开展“三比三带头”活动。广泛宣传县镇人大代表中踊现出的带头致富的典型,通过树立代表典型,举办人大代表致富培训班等形式,发挥代表的致富带头人作用,拉动了大河镇的经济发展。在全镇47名人大代表中,生态养殖大户6人,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1人。
亮点五::组织代表考察。镇人大结合的实际组织人大代表
开展活动,在“三查(察)”及评议等项工作中积极邀请代表参加,还组织代表对当前群众关注较高的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时行了调研。
亮点六:积极深入选区,联系选民。镇人大要求每名代表闭会期间走访十户选民,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通过代表走访选民,有效解决了天桥村天桥组群众的水堰维修问题。
亮点七:积极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镇人大每个季度向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卡,征求代表对政府及各部门的意见,收集上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交办,有效的改变了各部门的工作作风。大镇人大每个月为代表下发政情通报,使代表明白政府作什么,为履职做好准备。
亮点八:积极宣传人大工作。镇人大今年出了多期人大信息,宣传人大。并利用橱窗张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宣传人大工作。
二O一一年十二月
第五篇:XX镇2011计生亮点工作
创新思路优化服务
努力打造乡镇计生工作品牌
近年来,XXX镇努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强化计生工作举措,积极构建计生服务网络,努力提升计生服务水平,保持了计生工作良好局面。2011年,全镇符合政策生育率98%,居民自治合格率90%,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到位率95%以上,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达95%,节育措施落实率86.38%,统计准确率93%以上,优质服务满意率100%。
强举措,推动计生工作有序开展。将计生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成立工作专班,细化工作责任,全面开展了“七清七落实”百日专项活动,清理漏错报信息12例,更新录入全员信息库587条,落实各项节育措施70余例,征收社会抚养费60余万元,对违法生育对象下达法律文书40余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10余例,孕情上报及时率上升到60%,统计准确率上升2个百分点,拓思路,构建计生服务三大网络。通过建立基层计生服务网络、组建流动人口服务网络、搭建人口基础信息共享网络,适应了新形势下日益变化的计生工作实际。2011年,全镇29个村(社区、场)、15个工业企业全部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窗口,13011人已婚育龄妇女全部享受了优质便捷的计生政策咨询、健康监测、优生优育等服务。通过全面落实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制度,全镇反馈出生信息1985条,有效反馈率达100%,辖区录入新生儿信息1633条、时效率达99%。
求实效,全面提升计生服务水平。我们以开展“环境优美、管理优秀、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计生优质服务为目标,不断完善计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计生协会等服务窗口的软硬件设施,经常性开展政策宣讲、药具发放、健康指导等计生服务。通过公开竞聘,全镇29个村(社区、场)均配齐了计生“双专干”,并按照不低于村主职干部70%的标准落实了工资待遇。“双专干”积极主动开展优质计生服务,夯实了计生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