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悲剧的特点

时间:2019-05-12 13:0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悲剧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悲剧的特点》。

第一篇: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悲剧的特点

一、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悲剧的特点。

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自由主义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自由主义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政治的、社会的和宗教的束缚,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自由主义就成了掩饰资产阶级统治的幌子。

在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这篇小说中来看,父辈帕维尔就是一位贵族自由主义的代表。自由主义者的爱情在屠格涅夫的笔下常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自由主义者是承认爱情的存在的,这样的爱情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一是爱情来临的突然性、神秘性。二是男主人公的优柔寡断: 坚强的女人与软弱男子的对比。三是“意志的服从”。四是一生的毁灭。五是痛苦然而无益的忏悔。

二、虚无主义及虚无主义者的爱情悲剧的特点。

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虚无主义就是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又会有所不同。屠格涅夫在他的小说《父与子》中描写了俄国“农奴解放”前夕父与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并成功地塑造了十九世纪60年代由俄国社会底层浮起来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位年轻平民知识分子——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的形象,从而揭示了屠格涅夫通过这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虚无主义思想,即:作为俄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种社会思想,虚无主义具有其不可否定的进步性,它撼动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撼动了农奴制的改革,它使旧势力感到恐慌,为贵族自由主义所不容、为渐进改良主义所不容。同时,虚无主义自身也是虚弱的,它有着太多的局限性,在旧势力面前它显得有些盲目不知所措,它不清楚自己该以何种方式对付贵族自由主义,对付顽固的农奴制,它不能够彻底地了解自己与对手力量的强弱对比,它不会利用自身的优势集结联盟,甚至有的时候它还会伤害到无辜的追随者。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注定它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虚无主义者否定一切,包括爱情,但虚无主义者又是自相矛盾的,当爱情来临时自身不愿承认却又难以抵抗,因此,虚无主义者的悲剧爱情同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一是面对爱情的时候从精神上不愿承认,行为与思想都是自相矛盾的。二是爱情双方都想征服对方,但男女主人公性格较为独立,都不愿被对方控制。三是生活和信仰都被摧毁。

第二篇:自由主义者

1.自由主义者是什么样的人

自由主义者首先是个人主义者,少数极端的还可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但他们并不完全排斥所谓的集体利益或公共利益,只是不能容忍“集体”、“公益”这些听起来很高尚的词汇成为扼杀个人权利的理由或专制统治的借口,而他们的担心恰恰会成为残酷的现实。

自由主义者先认定自己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国籍,而不是相反。因此,当国家权力能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时,自由主义者也会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相反的情况下,自由主义者与所谓的爱国者拉开了距离,有时还要担上卖国的骂名。其实,在专制主义国家,包括自由主义者在内的所有人都一无所有,国家只是一个不属于他们的抽象概念,他们怎么可以出卖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自由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爱的是整个民族而不是独裁政府。说到底,自由主义是关于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者相信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当国家权力严重危害到人民的权利时,自由主义者宁愿选择无政府状态,因为专制暴政的强大和残忍使人民失去了任何伸张正义的手段。自由主义者极其重视个人的私有财产权,这往往导致人们的误解,认为他们罔顾穷人的利益并缺乏同情心。事实上,自由主义者不仅不富有,还可能很穷,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他们坚信,财产权是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

自由主义者常把“民主”挂在嘴边,可他们在诉说民主时,并不完全指全国范围的普选,更多的是指宪政、法治,核心仍然是个人的自由权利。指责自由主义者多少带有一些精英意识应该没什么大错,自由主义者可以在一个无民主而有自由的社会里(比如过去的香港)愉快地生活.自由主义者崇尚法治(rule of law)而反对德治,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重视道德的作用或道德败坏。任何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得有各种规范。之所以要区分作为强制性规范的法律和非强制性规范的道德,就是要划定公域和私域的界限。一旦以伦理代替法律,不仅使道德失去了本来应有的作用,也为国家权力渗入公民的私人领域提供了借口。自由主义者能够容忍和接受不同的甚至与自己信仰截然相反的意见,这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起码的素养,也是自由主义理念的基本要求,尽管自由主义者在内心深处认为,他们所信仰的价值具有普世性。自由主义者无法回避这样的的两难困境,相反,在这一点上,共产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倒来得单纯。自由主义者不怕甚至喜欢竞争,因为他们自认为是强者。虽然经验表明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但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竞争失败的结果,前提要求竞争必须是Fair Play.自由主义者不甘心接受一个优汰劣胜(注意:不是优胜劣汰)的局面,更憎恨造成这一局面的制度。

自由主义者是善良的,他们不会有伤害别人的念头。他们这样要求自己,相应地也希望别人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们,而自由主义者的悲剧在于:在一个史官文化盛行的国度,自由主义者出于良知对专制主义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使得他们领受的指责谩骂多于对他们的理解。自由主义者是诚实的,不善于掩饰,更不会说谎,他们在表达真实想法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在对手面前,攻击他们的人很容易找到批判的靶子.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自由主义者大多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之所以有人觉得后天的教育或自身的经历使自己转变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其实是因为他们身体里早已孕育了渴望自由的基因并流淌着追求自由的血液。

(本文是以前随手摘录的,今天引用时才发现查不到作者。如有知情者,烦请告知。叩谢。)

罗胖曰:

这篇文章是我看到过的对“自由主义”人生态度最完整的表达了。不过,最后三段不能同意。

1,自由主义者也可能偶有恶念。但他们不会在伤害他人的时候因为任何理由而理直气壮。2,自由主义者也可能时常说谎。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坚强。外界的压力可以随时把他们打回“犬儒主义”的原形。自由主义是一朵柔弱的、需要善意滋养的花朵。3,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由主义者。虽然,总会有人走入迷途。

2.爱国主义教育

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列宁

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爱因斯坦

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乔治.肖伯纳

当爱国主义涉入认知领域时,是一个应该被扔出门外的混小子——阿瑟.舒本华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卢梭

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门肯

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罗斯·皮尔斯

对他们来说,爱国不过是谄媚统治者的一种方式;只要他们认为统治者再也听不到,他们所说的一切马上就惊人地诚恳,因为那些听他们说话的人是可靠的——卡斯汀侯爵

那些没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爱国的,他们可以为少数牺牲多数。他们热爱他们坟墓的泥土,但他们对那种可以使他们的肉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却毫无同情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袋里的蛆——亨利·大卫·梭罗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勃特兰·罗素

爱国主义是超越于原则之上的对于不动产的一种专横的崇拜——-乔治·简·纳森

民族主义是我们的乱伦模式,是我们的偶像崇拜,是我们的疯狂。“爱国主义”是它的迷信崇拜。不必说,我所谓的“爱国主义”态度将自己的国家置于人道之上,置于正义与真理的原则之上——埃里克·弗罗姆

在专制横行的地方,国家形同虚设——西塞罗

罗胖曰:

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以上言论是常识。

对于不理解的人来说,这是大逆不道,这是三观尽毁。

好吧,我来和个稀泥——

爱国主义,只要不上升到道德高度来强制他人服从,就由他去吧。

第三篇:浅析《子夜》爱情悲剧

试析《子夜》的爱情悲剧

摘要:《子夜》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从它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大多从政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阐述。本文另辟蹊径,探讨它的爱情悲剧,突显了作者对萎弱、颓靡、腐朽的现代都市文化的深深失望,暗示了中国现代都市即将发生而且必须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一重大的社会主题。同时,作品中又透露出崇高而又悲怅的悲剧意识。作者能把相互矛盾的两者很好的统一于作品中,所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是伟大的,它将永葆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子夜》;爱情悲剧;悲剧性;

《子夜》作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各种新文学史论理所当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整整半个多世纪的茅盾研究中, 人们运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 从时代、社会和政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子夜》对上个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它所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但是,由于大家处在一个价值观念相对一致的时代, 学界对《子夜》的评价也基本是一致的。到了世纪末, 由于时代的变革, 学界的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学的价值尺度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因此, 对《子夜》的评论也出现了重新审视和价值重估的鲜明倾向, 不少评论甚至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有的论者甚至觉得对工农革命的描写是《子夜》结构中的一处“败笔”。这些意见有些是需要商榷的。然而, 它却给人以启迪: 运用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来读《子夜》,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么说, 并不是漠视它对现实生活的“ 历史陈述”,也不想排斥被广泛认同的对应作者创作意图的政治性喻示, 更无意否认他的言说方式的写实性。而是试图切换阐释的视角, 以寻求文本中沉睡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子夜》中最震撼灵魂的是爱情悲剧的描写。

就像大部分人经历的一样,在爱情中,追求者会遇上最理想的追求目标,同时也会遇上不可克服的阻碍。“目标的理想化与阻碍的不可克服就决定了追求者的艰辛与苦味。一再追求而不得,苦就转化为悲,而理想的目标却在前面具体而缥渺地闪烁,仿佛能达到,实际上又达不到;实际上达不到,却又仿佛触手可及。这样一种渴望与焦灼的折磨就能使悲的意味逐渐浓重,弥漫为深深的悲哀追求者与追求目标双方自觉不自觉的理性压抑,使他们之间显出距离,其结果就是追求不得的悲剧。”

对于中国传统的女性,按照文化的理想,她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夫妻关系。但是,按照传统的礼教,即使他们遇上不忠的丈夫,无爱的婚姻,不幸的家庭,他们也不能摆脱或推翻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的夫君,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传统的观念把她们抛入困境的时候,她们不是决裂和拼搏,不是以同归于尽的毁灭来抗议,而是自怨自艾,自甘沉沦。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重压下锲而不舍地追寻理想的爱情、婚姻的过程中就始终弥漫着这浓重的悲剧意味,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孔雀东南飞》,可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妙龄女性身上反复上演。在《子夜》中,茅盾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残酷现实中却不知奋起反抗的女性形象,深深打上了悲剧的烙印。

林佩瑶就是其中一位。曾经她也是新时期的女性,在那个“密司林佩瑶”的美好青春里,她去教会读书,和同学坐汽车去兜风,享受“五四运动”带给他们的自由。她有着父亲名士般的气质,有着自己短促的“仲夏夜的梦”,梦里有着空中楼阁,淡月清风,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于爱情,那时的她,满脑袋都是俊伟英武的骑士和王子。但是随着父亲和母亲的 相继急病而死,英勇的热烈悲壮的轰动世界的暴风雨---“五卅运动”风起云涌,现实的真味挤进了“密司林佩瑶”的处女心里。她迅速被现实打败,她藏起了学生时代从英文的古典文学所受的所酝酿的憧憬,嫁给了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会打算盘,会坐汽车,会给她丰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他不仅不会像中古时代的那些骑士和王子一样会击剑,会骑马,而且从来不用心关心少奶奶的生活,就算看到林佩瑶眼神的模糊不定,脸上的愁云,行动的迟缓,他也只是一掠而过,甚至泛不起一点涟漪。林佩瑶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美好愿望逐渐被磨灭,当年少时期几近中古骑士风的青年在突然失踪又重新出现在她面前时,“现实”和“梦境”在她的意识里刹那间成为永恒,她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当她想把她的空虚、苦闷寄托在雷鸣的身上时,但他已不是当年自已那个天真烂漫的恋人,而是一个已经变了质的,惯于玩弄女性的反动军人。所以林佩瑶一方面她对丈夫的没有感情的爱不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仍想做“忠实的妻子”;她对雷参谋有着无限的眷念,然而又怕多次遇见。所以,吴少奶奶虽然享受过“五四”以后新得的自由,对于丈夫的那种蛮横的封建家长作风,也作过几次小小的抗争。但她对于人生的意义毕竟理解得太狭窄了,加上缺乏勇气,因而尽管作家说她有“活泼”的个性,却终于不能跳出吴府的精神禁锢,只能在苦闷悲戚之中打发日月。在作品中,作者三次着重写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作者悲剧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林佩瑶来说,爱情是他生活中的支撑点,书中间飞出的干枯白玫瑰使她身上反映出来的爱情悲剧达到极致。

可是,《子夜》中女性的爱情悲剧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看到了林佩瑶的影子---林佩珊,她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生活在男性的包围和赞美中,生活在姐姐的用心保护下。对于爱情,她自己完全没有主意,她对范博文的追求不置可否,却被杜新箨玩弄于手掌之中。当范博文忐忑的表达对她的爱意后,她装作不懂,却急切的向姐姐征求意见。姐姐因为自身在爱情方面的悲惨爱情,鼓励妹妹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可是林佩珊觉得每个人都可爱,每个人又都不可爱,她怕自己如果和小杜结婚,心里一定会想念着别人。她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的,她要的只是那种受追捧的感觉。佩珊这个还未完全成年的姑娘,由于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她生活空虚,脑子里充满浪漫和幻想。小说集中写了她在爱情上的自由和放任,也写到她的爱情最后的悲惨结局。如此相似的两姐妹,如此相同的爱情悲剧。

但是,《子夜》通过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玉女”蕙小姐从悲剧爱情到奋起反抗,最终获得新生的这一事例让我们看到爱情悲剧里的一丝曙光,和积极乐观的主题相互照应。“长期幽居在乡村又受着伪道德的训诲,蕙芳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呈示蒙昧状态和封闭状态。初来上海时,曾对城市文明表示过隔膜和“头痛”。然而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在灯红酒绿、男欢女爱之中,这个被封建文明薰陶出来的“玉女”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4】她开始追求糜烂的都市生活,用自己独特的内敛去幻想自己的爱情,竟在念《太上感应篇》时做起与范博文幽会的桃色梦来。她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所以,吴荪莆对她的约束,范博文对她的若即若离都造成了她强烈的苦闷,她的精神几乎走向变态、走向疯狂。诚然,环境是可以改造人的,四小姐由开始碰见因失恋而几乎投水做“屈大夫”的范一博文表示同情落泪,继而倾心于范,失身于范,龙疑是对封建礼教作了一次力所能及的反抗。但这不是公开的,也不是有力的。一当哥哥蛮横地干涉她的恋爱自由,她只能把脸垂到胸脯上,“一个字也没有”。直到两个月后,四小姐向来敛而不露的“刚强的天性”才喷发出来。蕙芳的追求包含了现代有关人性解放和人性

自由的思想,甚至包含着性爱自由的内容。蕙芳的变化既可以看作是现代精神的胜利,也可以看作是旧道德伦理的解体,它宣告了所有封建文明的非人性、虚伪性、脆弱性,使读者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领军者,茅盾的小说有着宏大的叙述结构,有着左翼文学最显著的特色,有着最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但同时也有着浓重的悲剧意识。尽管作品中塑造的悲剧类型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萎弱、颓靡、腐朽的现代都市文化的深深失望,同时也暗示了中国现代都市即将发生而且必须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第四篇: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邹红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在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是。哀曲”、“怨情”和惨绝悲极的内容情节,苦、哀、怨是中国古代悲剧的特质,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中西方悲剧的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根源所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之后西方文论界出现了诸多悲剧理论,有的是对亚氏思想的坚持,有的是对亚氏思想的修正和发展,关注的议题和理论活动的空间并没有越出《诗学》的理论格局。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四种: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性格悲剧(性格内在矛盾冲突);社会悲剧(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的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历史悲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矛盾冲突)。对比西方悲剧,中国悲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典高悲剧,包括《赵氏孤儿》、《精忠旗》、《精忠谱》,主要描述主人翁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斗争气概。第二类是变异的古典高悲剧,典型的有《汉宫秋》,主要从悲剧气氛上加以考察。第三类是市民悲剧,也可以叫做社会悲剧,反映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人的悲剧情怀,包括《窦娥冤》、《琵琶记》、《桃花扇》;表现爱情、相思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等,主要从情感的平民化、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主题上加以对比。

二、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一)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按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传统西方悲 1

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罗斯描写的俄狄浦斯,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等都属于西方悲剧中的英雄人物。最典型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弱小女子,她3岁失去母亲,7岁到蔡婆家做媳妇,17岁成亲,不久丈夫去世。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她只能被动地忍受,把痛苦看做命运的安排,是前世的报应。像窦娥这样的弱女子还有很多,《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桃花扇)ee的李香君,还有杜十娘、秦香莲等。这些薄命女子越是娇小、柔弱、温顺、和善,当她们备受摧残、遭受苦难时,就越发显得无辜、凄惨和可悲,令人同情和怜悯。观众从她们的遭遇中所获得的悲剧美,不是由于其地位的高贵和命运惨痛的比照,而是因为善良本性和悲苦结局的反差。

(二)不同的悲剧性格

中西悲剧主人翁不同的性格弱点直接导致各自悲剧的形成,这种差异也是中西民族的性格差异: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而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而崇高。而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则显得悲苦凄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个人服从社会、个人认同社会的克己思维模式。在中国悲剧中,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悲剧主人翁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他们只能放弃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被社会吞噬,在现实中被毁灭。因此中国的悲剧主人翁只能牺牲个人的追求,在不幸中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为了家族安宁,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解除国家危难,不得不出塞和番,最后投江自尽;《长生殿》中的杨贵妃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不得不命丧马嵬坡;<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面对爱情与家庭、伦理的激烈冲突,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爱情作为化解矛盾的筹码。这些都是中国克己人格的体现。克己思维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性格悲剧中,主人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具有独立判断性,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甚至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美狄亚为了报复伊阿宋的忘恩负义,竟然亲手杀死自己与伊阿宋的孩子;李尔王性情暴戾,听信谗言,驱逐爱女及朝臣;《熙德》中的贵族老臣杰葛仅为了报高迈斯的一耳光之仇,竟然与其子决斗并杀死了他。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

(三)不同的悲剧冲突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翁性格中的弱点(软弱和犹豫);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翁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个体的人努力地想摆脱冥冥中的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越是艰辛和痛苦地走路,就越来越深地陷在沼泽中。俄狄浦斯为了摆脱杀父娶母的宿命而流浪,却在逃离的路上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当瘟疫在国内横行的时候,他决定亲自找出那个杀父娶母的人,但他越是真诚地为民除害,就越被逼近自我毁灭。这种针锋相对的斗争,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不仅如此,中国戏剧的悲剧冲突还带有伦理评判性质。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伏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如《赵氏孤儿》中,奸臣搜孤步步紧逼,忠臣救孤处处设防,一个个忠义之士凛然献身。在惨烈的悲剧气氛中,表达了声讨奸恶、颂扬忠良的道德批判主题。

(四)不同的悲剧结局

中西悲剧的结局也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自热化。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大意义。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的人文思想,通过这场毁灭性的斗争得到了升华,显得更加不可战胜。与哈姆雷特一样,《雅典的泰门》中的泰门、《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等,都是这类人物。有的悲剧人物虽然没死,但也遭受到巨大的苦难,俄狄浦斯王就是一例。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的苦戏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的和解。如《琵琶记》中苦命的赵五娘,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得到身为高官的丈夫的承认,忠孝两全,以合家大团圆收场。有的戏剧为了表现团圆的大结局,不惜把现实中不能兑现的“团圆”搬到阴曹地府或天界仙境。但是,这种令人高兴的结局一般不是主人翁自己争取的,而是借助一种外在力量实现的。如《雷峰塔》、《精忠旗》、《长生殿》等,便是类似结尾的典型例子。

三、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便是西方人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象征,所以,西方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他们的怀疑与判断能力。在西方人看来,和谐不是产生于不同事物或因素问的协调同一,而是相反,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通过斗争达到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西方悲剧意识的作用是:暴露人的生存困境,超越人的生存困境。命运悲剧集中表现了人类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探索和自身价值实现中所显现的坚强性格和意志。从西方悲剧的结局看,其一方面向人们预显了命运之神的强大,似乎是说命运不可抗拒;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类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在这种痛苦和惨烈之中,宣扬了一种精神:人可以被打倒,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征服。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翁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们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物质世界对人类的异化,使现代人在多元的现实中,只能自己设定自己。现代主义悲剧把古典悲剧意识中的暴露生存悲剧性,演变为暴露人生存的荒诞性,人的自然本真和被异化的现实出现了最撼人的冲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控诉了这个理性和机械统治的世界,生命找不到突破口,爱情找不到归宿。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精神,虽然把人的生存的悲剧性演变为荒诞性,但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悲剧的影响,人们仍能从其荒诞中体会到对人生存的忧虑。

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有“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间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的平衡、稳定。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持中贵和,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由于怀疑和否定能力的缺乏,中国古典悲剧便将本是血淋淋、残酷的人生悲剧“转化”为相安无事,团团圆圆的太平景象。虽然也曾在剧中揭示人生的悲剧与危机,如忠良仁义之士蒙冤受屈,柔弱善良之女受尽苦难,但揭示之后便要转化,要么让受尽磨难的恋人在虚幻的仙境相会,要么让受害人的后代报仇雪恨,要么让清官为受害人申冤等。这种处理方式让悲剧的色彩大大降低。

黑格尔有一段名言:西方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包含对道德本质的规定,所以道德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不是单纯独立存在的东西。但是在中国人看来道德是一种很高的修养,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赋予封建文化体系鲜明的伦理特质,宗法制度的约束和宗法观念的长期影响铸就了中国人重血缘、重道德的伦理品质,使古代悲剧中的伦理价值判断表现出以道德评价取代审美分析的趋向。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悲剧人物的内心常常被一些封建教条所占据,只有一些片面的忠、孝、义等,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外在行为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这些善良弱小的小人物像路边的小草任人践踏,没有意识到要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赖外在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结局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受害者的精神鸦片,大大削减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欲望。总之。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中西方人们对幸福和道德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注重个人的幸福,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中国古人把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称为义与利的关系,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过于重视德行,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一个善良的人在现实中却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西方的“壮美”与中国的中和之美,是由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因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芙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蓝凡.中西戏剧比较稿论【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参考文献(4条)

第五篇:浅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浅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 范淑媛 20090510434

摘要:《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翁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无不深感惆怅,慨叹不已。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成因,更是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这场悲剧是双方性格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涓生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弱点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

关键字:伤逝 爱情悲剧 性格弱点

《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翁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无不深感惆怅,慨叹不已。这是一出追求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却处处碰壁,最终不得不回到起点的悲剧;是一出两个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而觉醒的年轻知识分子,冲出黑暗冲出封建家庭束缚,得到片刻幸福,而最终又被封建势力束缚的悲剧;“这是一支具有深刻的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意义的歌!”这场爱情悲剧,不仅让我们惆怅、伤感、甚至流泪,同时也激发着更多的人去探究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个人浅薄的认为归根掘底这场悲剧是由子君和涓生各自的性格弱点所造成的,当然也有一点封建势力的摧残的因素。最终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灭”,“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则回到再不会有子君的寂静而空虚的会馆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而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他自己的悔恨和悲哀,为他自己,也为子君。

一、在俗物中日渐浅薄的子君

首先来看子君她一开始给认得印象是漂亮、文静、贤淑,而且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她总是微笑着听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俗,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泰戈尔,谈 ①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雪莱„„”她的思想里有反封建的意识,在与涓生交往半年以后,为反抗胞叔和父亲,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时候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发展到后来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世界只是一个男人而已。她追求的只是爱,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冲出了封建家庭之后,她只是蜷缩在‘幸福安宁’的小家庭中做起甜蜜的新梦了。”她开始变得没有追求,在俗物中日渐浅薄,成了一个家庭主妇,整天忙于做饭,养小油鸡,喂狗阿随。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至于连读书,散步的时间也都没有了。尽管他们的生活日渐拮据,但是她却因为受不住房东太太的奚落而把残饭给小油鸡们。有时还为小油鸡们与邻居暗斗。可见在她的身上仍然残存着封建思想。对于爱情,她似乎只是活在过去,活在回忆里,一遍遍的逼着涓生和她一起温习往事,她似乎想要靠这温习来找寻他们相爱的证据,但是她自己却不知道,爱情就是一把散沙,握得越紧流得越快。在繁琐的家务中,在一遍遍的重温旧课中,她的爱情已经流失。倘使子君是一个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新女性,她可以继续进步,继续读书学习,甚至在涓生忙于写作时可以给他一些帮助,而不至于让丈夫觉得自己是一种负担。如果她能坚强一点,也不至于就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然而子君的悲剧更多的却是由于涓生的自私而导致的。

二、自私自利,没有担当的涓生

涓生呢,他最大的性格缺点就是自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逃避自己的责任,泰勒曾说:“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是我们的生活更缺乏意义,更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涓生就是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因此,他从没有站在子君的位置上替子君想想,最终把子君推向没有墓碑的坟墓。他打着悔恨的招牌所做的阐述,只能让他自私更加暴露。他追求子君也许只是为了填补心里的某些空白,“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近一年多了。”由此可见他的爱情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逃出寂静和空虚。在追求子君的时候,他期待着子君的到来,希望她来聆听自己的心声,④子君总是微笑着听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俗,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泰 ②③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

魏洪丘主编,《鲁迅小说导读》,第2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④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戈尔,谈雪莱„„也许这些都本不是子君所喜欢的,否则子君为什么只是微笑呢。自私的他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子君,而且还想当然的认为子君都懂。当子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无视旁人的蔑视,毅然和他同居后,他却记不清自己那时候是怎样的将自己的爱表示给子君的,在他的心里就只有他自己。然而子君却什么都记得,光凭这一点谁爱得更真就清晰明了。短暂的满足感退去之后,他开始挑剔子君,“我也渐渐清醒的读遍了她的身体,他的灵魂,不过三个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其实他从头到尾都没有了解子君,他连自己的自私自利都未曾自觉。

至此他们爱情的罗曼蒂克的玫瑰已经完全凋零,子君给他带来的片刻的充实也已经满足不了他。他开始觉得烦腻了,他觉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然而他并不了解整天忙于家务,养小油鸡,喂阿随的子君也有他的无奈,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散步那些并不全是子君的错。他只是自私的认为子君变了。他也为子君一遍遍的温习旧课感到厌烦,但是他没想想子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守着眼前的他,她无法找到他爱的证据。辞退书的到来让他感到怯弱,在他自感怯弱的同时他还要把子君也拉入怯懦的行列,以便为自己的怯弱找借口。原来期待子君的到来,为他打破死一般的沉寂和空虚,而今他写不出好稿子,却又把责任推给子君,“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自私自利的他总是趋利避害,总是为自己找借口,生活的窘迫逼迫着他们,为躲避家里的严寒涓生自己跑到图书馆去烤火炉,他何曾想过寒冷同样在摧残着比自己更柔弱的子君。

自私自利,毫无担当的他开始寻找出路,同时也开始转嫁责任。“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为了他自己所谓的生活,他愿意放弃子君,他想他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因为骄傲不与世交往,只要远走高飞,路还是很宽。他无非是想重新结实那些原先为冲破封建势力而疏远的人,这样看来不仅是子君,在他自己身上也还有封建残余思想。他想摆脱子君,但是苦于无法开口,自私的他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于与子君分手,他想“她应该决然离去”,多么残忍,多么可耻的想法,他不但想摆脱子君,而且还不想背自私的罪名。对于生活的压力下涓生做出自私的选择,“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将 ⑤⑥⑤

⑦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⑦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个细节无限放大,作为涓生和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以印证《娜拉走后怎样》对经济权的强调。其实鲁迅自己在小说中放大的倒并非经济的窘迫,而是涓生应对待(这个字因为误加)经济窘迫的能力和态度。”这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自己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他鼓足勇气对她说:“我不爱你了”。就这样为了寻求自身的解脱,他残忍的让子君负着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所谓的人生的路。最终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以“不爱你了”作为分开的理由,先不说这符不符合道德规范。追求婚姻自由,似乎是因爱而走在一起,不爱了,大家好聚好散。“爱”是无法抗拒的力量,“不爱”也是无法抑制的悲剧。涓生深知这一点,当然他也知道子君和他走到一起的勇敢和无畏都是应为爱,只要自己说“不爱了”子君自然会离去。其实这同样是这个自私的人找的借口,从他的忏悔来看,其实他一直也都还爱着子君,只是自私自利的性格使他忘记了该如何去爱。他只是为自己摆脱生活的困境找一个相对合理的借口。而对于子君的死他不是没有预料到,相反他知道一旦自己说出“不爱你了”这几个字,子君“所有的只是他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寒过冰霜的冷眼。”,只是自私的本质使他不会取为别人多考虑一下。而狠心的将她推向死亡的深渊。他的自私也是自己永远处在无边的悔恨和悲哀当中。

三、结语

爱需要用心构建,爱情本身容不得半点杂质,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中有太多的不得已,然而他们性格的弱点却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涓生的自私,让他们这条爱情的路上显得过于拥挤,拥挤得容不下子君单纯的爱。

参考文献:

[1]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2]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⑧ 郜元宝:《鲁迅精读》,第66——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魏洪丘主编,《鲁迅小说导读》,第2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6][7]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8] 郜元宝:《鲁迅精读》,第66——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悲剧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悲剧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伤逝》爱情悲剧根源

    论《伤逝》爱情悲剧根源 摘要:而这种同居,在某种意义上是婚姻的象征;殊不知,冲破重重阻碍所换来的婚姻却并没有走向最后的幸福。甚至在同居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便已经裂痕重重。造......

    李杨爱情的悲剧范文

    李杨爱情的悲剧 李杨爱情故事从古至今都在流传。李杨之间的爱情似乎是早已经注定以悲剧结尾,在政治江山面前,真的有真正的爱情吗? 唐玄宗是一个重色的人,杨贵妃曾是唐玄宗的儿媳......

    《搜索》观后感:爱情悲剧?[大全5篇]

    《搜索》观后感:爱情悲剧?《美女上错身》片头有一句话,凡事皆有因。我想,它只不适用在爱情上。也许,有人觉得最大的悲剧在于,爱情发生的这样迟。可我觉得,这已经是片中最大的喜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内容提要: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本文......

    霸王别姬爱情悲剧个人影评

    霸王别姬爱情悲剧蝶衣的妆容最终定格在各色的陈年旧报里,娇俏倩影却总活在看官与戏子的眼里。“不疯魔,不成活”。他说要与师哥演戏,说好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

    浅谈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谈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的悲情小说,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旨在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揭示了只有社会解放......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大全]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 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