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崛起的路径
中国崛起的环境、身份与路径(龙向阳)
一、关于“概念”
1.“概念”的指归
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归纳与抽象)。
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对应第一个意义,说明“概念”的内涵来自群体的类型化,强调事物之间的共性)
2.“概念”的属性
内在的规范性与外在的规约性(规范认知价值,创造交流平台,自我控制边际)
规范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价值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理论化的基础
3.简单理解:人都是历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且生存于历史之中,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进入历史。
二、关于“中国崛起”
1.“崛起”的概念
“崛起”一般指一个大国与其他大国的相对综合实力差距快速缩小或拉大,并对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
广义上说,一个国家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全过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即:崛起的准备阶段、崛起的起飞阶段和崛起的冲刺阶段。一般而言,大国崛起的历程是准备阶段长于起飞阶段,起飞阶段长于冲刺阶段。
狭义上讲,崛起主要指崛起的起飞阶段。准备阶段可视为是一般的发展进程,而冲刺阶段可理解为与世界强国的争霸过程。“中国崛起”使用的就是狭义的概念。
2.“中国崛起”的话语流变
1987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并详细探讨了有关“中国崛起”的起点与条件,其“中国崛起”的主旨是经济快速发展。
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1994年“中国威胁论”流行于东亚及西方。
2003年10月郑必坚在博螯亚洲论坛上发表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演讲。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之命题。2004年3月15日,温家宝在两会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详细地阐释了“和平崛起”的思想。
2004年10月,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表述为“和平发展的道路”。
3.话语变迁的评价与反思
[1] “中国崛起”话语由西方制造,它存在不同形式和解释的态度与观念,有赞誉的,有遏制的,也有中立观察的。
[2] 从“中国崛起”到“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的话语转换既反映了中国政府对话语及其思想观念的修正与主导意识,也反映了两种力量的博弈(威胁与发展、“他者”与“自在”),这种斗争将是长期的。
[3] 用“和平发展”代替“和平崛起”或“崛起”是否恰当或准确?
“发展”是一个绝对量扩大的概念,是自我提高的概念。如果我们以“和平发展”为目标,我们就不会担心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我们会满足于今年比去年赚的钱多,而不会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努力。
“崛起”不同于“发展”,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与他国差距的缩小。“崛起”是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国际地位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实力而言的,不是以自己的实力为标准的。比自己进步是“发展”,不是“崛起”。“崛起”比“发展”更具有广泛的内涵。
用“发展”代替“崛起”就等于降低了国家的政治目标,满足于自我进步,不利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用“和平发展”代替“和平崛起”或“崛起”是否具有积极政策意义?
明确崛起目标比隐蔽崛起目标更有利于消减“中国威胁论”的国际影响。
无论中国使用“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这些话语,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还是“中国崛起”这个客观事实。在当前国际社会中,“和平”二字可能起不到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作用,但“崛起”一词却有利于消除这个论调。“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并没有明确的内涵,更像是一种政治宣示的口号。
4.“中国崛起”的时间与阶段
1949-2000年是准备阶段:政治体制稳定是基本条件,即国家政治不因领导权的改变而发生动荡;另外,还有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
2000年以来是起飞阶段
冲刺阶段尚处于将来时态
三、关于“环境”1.一般性的概念: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条件与情况
2.国际关系中的概念:跨国的和有全局意义的技术、经济生产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状况等因素的集合。地理政治——海权与陆权——及全而有限
技术——信息技术与技术的扩展性——持续与跨越成为可能
经济生产方式——市场经济——国际组织与规约
国际价值——民主——多样性与取舍
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相互借重
体系的行为状态——有一定的冲突,但主体为非对抗性和相互依赖
3.结论
地缘政治紧张,扩展空间面临包围
技术发散条件优越,但有一定的被限制
市场经济容量大,有利于依(共)存与冲突的消解
政治进程有压力
国际格局有利用
国际行为有妥协
4.完整的国家发展环境还应包括国内环境,如政治制度,社会稳定,经济实力,文化与价值观念,民族历史与认同等。
四、关于“身份”
1.一般的概念:自身所处的地位或受人尊重的地位。所以,就国家而言,它包括两个身份,即国家身份与国际身份。所谓国家身份就是指国家期待的地位,所谓国际身份就是指国际社会接受与认可的地位。
2.中国身份的历史分析
1949-1969年——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与专制国家
1970-1989年——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1990-2009年——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与负责任的大国——威权国家,逐渐开明的专制国家,世界威胁,新殖民主义国家、发达国家
3.归纳国家越发展,国家身份越多,国际身份更复杂,国家身份与国际身份越背离与对立
4.思考如何理解当前中国身份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特征?(即为什么?利与弊?)
五、关于崛起的路径
1.历史的经验:在大国崛起的准备阶段多使用战争与专制手段,在大国崛起的起飞阶段多运用依附、联盟与扩张的手段,在大国崛起的冲刺阶段大多利用战争手段。
2.中国崛起与以往大国崛起的历史差异
时代背景不同:一个逐渐发展的宽广世界与一个被完全瓜分与占有的紧张世界
国际环境不同:相对孤立与自由的国际体系与相互依存、共同规约和非对抗性冲突的国际体系
3.中国的选择独立与依存开放与保护改革与责任守成与权利
六、结语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正行时态,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中国崛起的完成是一个或然的过程而不是必然的结果,要避免理想化和情绪化。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既有利于中国崛起也有利于中国的守成,在崛起与守成之间寻找平衡可能是我们的最好选择,但是要预防民族主义的张扬与泛滥。否则,崛起就不是我们民族之幸,而可能是祸。
第二篇:中国崛起
潘维:《大国崛起》——误导决策层和民众的成功商业运作
——乌有之乡“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标签: 大国崛起
● 潘维(进入专栏)
[乌有之人按]中国正在内忧外患中迅速发展,崛起之势引人注目。西方发达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学界则应对以“和平崛起论”。前些时间央视大型史论片《大国崛起》热播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该片展示的历史视角不够全面,结论有些片面,于历史和逻辑都值得深入探讨。近些日子,我们乌有之乡网站已经转发了一批讨论“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的文章,从诸多角度进行了初步讨论,包括了对该片赞扬和批评的声音,并于12月10日下午组织了一次讲座,正面阐述了一些关于“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为了更为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又于2006年12月17日星期日上午9:00在北大资源宾馆写字间三层1308号举办一次专题研讨会,应邀的专家学者围绕“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由央视史论片《大国崛起》引发的思考”这个主题发表各自见解。
下面是潘维老师的演讲,经演讲人审阅:
潘维:我谈三点看法。
一、《大国崛起》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业运作。什么原因?首先是重要的政府官员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知识界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社会大众对这个话题也有兴趣。其次是商业运作。我原先只看过解说词。看过后感觉很难读下去,一片混乱,没留下什么印象。可刚才看大屏幕放映,感受到很强的视听效果。这部片子仅用几十页文字就描绘了九个大国崛起的历史,平均一个国家不到十页,加上剪裁出不少著名学者的谈话,再加上各国风情画面和音乐,片子就有了强大的宣传效力,对受众有很强的冲击力。不过,九大国的兴衰史是不可能这样描述出来的。学者的观点也不可能用这种办法表达。比如沃勒斯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界很清楚,但他在片中的言论并不体现他的观点。说得不好听些,只是“断章取义”,借学者之名推销片子。所以说,这部片子是个很成功的商业运作。
二、《大国崛起》表达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意识形态。真是写出来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啊。从九大国几百年的历史中,现代人随便挑出些什么,就能很容易地“证明”自己对现代世界的观点。编者并非学者,严肃的学者也不会去编这样的片子。但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看法。一个百页的脚本,要叙述九大国的兴衰,只可能给出个很简单的,粗糙的意识形态理解。要是用这种简单粗糙的办法,可以把九国的崛起描述成科技史、帝国史、殖民史、扩张史、掠夺史、阴谋史、军事史、制度史、英雄史、反抗史、大屠杀史、社会动员史,等等。比如近代强国屠杀人类的规模和办法是前所未有的。换句话说,对大国崛起的原因,你可以随意想,而且都很容易剪裁出事实根据。但不管是军事史、科技史、阴谋史等等,大国崛起肯定不仅是制度史,更不是民主史。若仅就制度史来说,正如马克思把亚洲一些制度称为“东方专制主义”,欧洲各国的崛起明显与“西方专制主义”兴起有关。所以说,片中观点并不精致,不过反映了简单粗糙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很重要。印度在崛起,中国也在崛起。印度向何处去我们相当确定,但中国向何处去我们并不确定,世界其他国家也不知道。在中国的十字路口上,意识形态左右我们的发展方向。
三、若就意识形态来谈,我想在座的人会存在很大分歧。对不少人来说,片中立场恐怕是个相当扭曲的意识形态。总体而言,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界对这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是持严肃批判立场的;至少不会羡慕和津津乐道。在被压迫民族崛起的时代,这历史是不可能被重复的,也是我们中国不能允许其重复的。大国崛起与近代西方帝国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与抢夺殖民地和殖民密切相关,也与我国惨遭蹂躏密切相关。日本步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后尘,但日本太晚了。一位东京大学的教授对我说:“其他西方国家都抢占殖民地,都掠夺,你们怎么不逼着他们道歉?而我们日本不过是效法西方道路,你们中国就骂个不停,还不断让我们道歉。这不公平,是欺软怕硬。”我回答说,“你们搞殖民扩张太晚了。你们去搞殖民扩张时正赶上反帝国主义的时代。搞现代殖民主义,现代帝国主义,这条路中国就不让你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崇拜美国,我们反对美国搞霸权主义。要说崛起道路上的创新,苏联有创新,中国肯定有创新。比如对于“人民”,片子中用的是市民,什么“市民”?就是“burghers”,这个词也就是英语中“资产阶级(bourgeois)”的词根。所以“市民”阶层的兴起就是“bourgeois(资本家、资产阶级)”的兴起。片子中把“市民”改换成“人民”,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也改换成人民与国王的斗争,这就荒唐了。谁是“人民”?从苏联开始,“人民”这个词出现了根本的创新。社会主义是伟大的创新,生产资料的全民占有,人民当家作主,是个伟大的创新。中国充实了“人民”的本意,不是有钱有势的人才是人民,不是发你一张选票你就成为人民。中国的崛起也是个伟大的创新。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不靠殖民扩张,不靠占领人家的土地,不靠搞搞新帝国主义欺负别国,还能高速发展,成了世界上的大国,强国,而且在苏联垮台之后。
按照通常的学术模式,讨论大国崛起应是讨论国家是否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实力、军事能力、技术创新、社会动员能力、是否建立了有公信力的稳定政体、有激励成就和希望的有效机制、有坚强的核心价值观,等等要素。这个片子并不展示学术的成论。而是用一个视听作品传播一个简单的意识形态,一个欣赏西方国家崛起的意识形态,却有非常的冲击力和宣传效果。它冲击的是谁?第一是决策层。第二是一般受众。第三是学术思想。主流的学术成论被一个简单的意识形态冲垮,被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冲掉。看来,如果没有能力做商业化的运作,在意识形态的战场上,主流注定要输掉。
第三篇:中国崛起 演讲
1:你们是否还记得那个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曾傲然于世界,那个地大物博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你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国家孱弱的时候,帝国侵略者的铁蹄无情的践踏着我们美丽的山河?
3:你们是否还记得那个曾是中国附属的资源贫乏小国日本开始觊觎中国,以武力侵略中国,而我们这个曾经的泱泱大国,也只能任人欺侮?
4:而你们是否又看到了,看到了这个沉睡的中国醒来了,龙的传人再次向世界昭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能被摧毁不可能被战胜的!如今,她又站起来了!
同学们,我们要做的,就是:
齐:记住我们曾有的辉煌和屈辱,实现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
4:中国,一头威猛的雄狮。虽然他曾满目创伤,虽然他曾疲惫不堪。但是,今天他苏醒了,他再度崛起,他豪迈地走向世界,向人们展示他的王者风范,让世界拥抱了他„„
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楦xuàn蓦然回首时,看到崛起的中国,又该体味怎样的自豪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现代商业社会,并着手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逐渐加深,彻底改变了“弱国无外交”的被动局面。
港澳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使海内外华人扬眉吐气,台湾入联公投的失败,更使所有国人为之一振!中国在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完整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国科研军事实力迅猛增强,2003年和2005年我国先后两次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2007年发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实现太空行走,今年天宫一号的发射为之后空间站的建立奠定基础。我国的航天事业正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五星红旗飘扬在最高空。
我们以“小米加步枪”夺得政权。在祖国首届国庆阅兵中的“万国牌”武器到现在的全自产的精良装备。在建国六十年阅兵式上,中国解放军显示出来的飒爽英姿和军事力量,可以让我们自豪的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中国的强大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
在体育方面,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在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夺得第三。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争得第二。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以51枚金牌摘得桂冠。让世界惊叹,让每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与骄傲。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体育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被体育深刻影响的时代。国力增强,国运昌盛,为中国体育的崛起提供了最坚实的保证和最强大的动力,中国体育的日益辉煌又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断提升的国家形象增光添彩。
我国从建国之初与17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到现在的200多个国家。1971年恢复的联合国成员地位;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从申奥成功到举办奥运,再到上海“世博会”,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潘基文说,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世界越来越重要的发展伙伴,中国在联合国的议程中扮演着一个领导的角色。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许多领域,从预防冲突、参与维和行动,到建设和平方面,在联合国决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中国再一次崛起。我相信,这将有利于整个世界。伴随着发展和进步,中国也被寄予了巨大的期望,肩负了重大的责任。
我们国家在国防科技,政治体育,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换来了祖国现在美好的春天。
当然,我们无法回避,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国社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我们的文明建设仅仅成功的是物质的,思想界有很大的脱节。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大,可是创新的精神不是促成它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成就大都是在已知领域内的追赶取得,中国人的创新精神还没有重新激发。中国的教育始终没有把培育创新精神放在首要位置。
总体上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原有的矛盾与新产生的矛盾并存,但新产生的矛盾多于原有的矛盾;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存,但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这与1949年建立新中国的基本条件和1978年改革开始的初始条件大为不同,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60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那简直是转瞬即逝,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是漫长的。中国的60年,特别是近30年来,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温饱问题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我们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未来中国伟大的复兴的创造者,肩上也有重要的责任。我们作为跨世纪的新生一代,成长在党和祖国温暖的阳光下,无风亦无浪,就像生长在温室中的花朵。我们时刻保持警惕,能够认识到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梁启超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江泽民主席也说过中国的未来是属于新青年一代的未来。所以,我们更应发奋图强,努力奋斗。同学们中国美好的未来靠我们去创造,祖国美丽的蓝图让我们去描绘。
泱泱大国,朗朗乾坤,五千年华夏沃土,哺育龙之传人,八百代炎黄子孙,共筑盛世长城;
黄河长江,巨浪滔滔,昆仑珠峰,耸入云霄。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
曾记金戈铁马,烽烟四起,仁人志士云涌,英雄豪杰辈出,数不尽风流人物,演绎中华精彩,道不完朝野演义,谱写传世功勋。
曾记国难当头,中华如睡狮猛醒,民众团结,同仇敌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曾记马列旗帜,红遍中华,为民主,求统一,火风涅盘,烈变新生,开天辟地,建国兴业,历经沧桑巨变,走过坎坷岁月,中华渐变富强,人民齐奔小康。
今朝中华,与日俱进,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百姓友睦,天下兴旺,文化繁荣,科学发达,有如大鹏展翅、巨龙腾飞。
且看国民齐劳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党政一条心,促进西部大开发。众志成城,携手奋进,转动历史车轮,共创大中华辉煌。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
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祖国发展我成长,我与祖国共奋进。
中国加油!我们加油!
演讲完毕!
第四篇:中国崛起作文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每当听见这首歌,心里都会发出无限感慨。
从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的二零零八年,我们中华民族走改革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整三十年,它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崛起的神速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在人类的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在世界的惊呼声中真正地站了起来。
改革前,有电话的家庭都会被称为有钱人,孩子们的玩具也非常简单,一根皮筋,一个毽子,一个弹弓就会让孩子乐不思蜀。现在的大街上,新旧的汽车到处都是,有钱人家才会有的电话却几乎家家都有,孩子们的玩具也早被电子产品代替。原来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路上,现在早就变成了柏油路„„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科技产品,小至电灯大至电视电脑。
再放眼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现在的中国在不断进步,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9年的澳门回归让我们举国欢庆,再到2003年的“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再到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让中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让炎黄子孙的奔月梦成为了现实。再说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它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一个文明古国,更好的渲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改革,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让全国的生产总值比1978年上升了几乎70倍。即使是5、12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依然犹如长城一般坚不可摧,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三十年前的中国,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不能满足,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就算被外国人欺辱也不敢反抗,只是希望不挨饿不受冻就万事大吉了,但今天的中国,却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当时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神话,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华民族将近300年的耻辱,它让中华民族再次辉煌,在世界中站住了脚,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我来自哪里,我会自豪的告诉他,我是中国人,我来自中国,那个崛起的神话——中国。
第五篇:《中国崛起》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在读过《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仔细思考着书中带给我的种种由中国发展进步带来的“震撼”。是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以至今日成为亚洲经济最强国家。加之上世纪末的港澳回归,更是为我国的团结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蓝图上添加了重要的一笔。同时,书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
张维为在书中谈到,中国打开国门后,不仅迎来了世界,而且也融入了世界——中国正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活动,争取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虽然西方还有部分国家在某些方面依然遥遥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社会历史与社会要求的、与美国现代民主相抗衡的政治体制。不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者团体组织怎样看待现在的中国,中国必然昂首登上世界的舞台,塑造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外交部长杨洁篪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命运正越来越紧密的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在“外树形象,内修气质”的前提下,学会用世界性的语言来与国际社会对话与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破解难题,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贸易行为,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除了通过《中国震撼》了解到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对我们国家的自信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会被被西方的一些不实或偏颇的报道蒙蔽,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和心理。但是这是不可取的。正如书中所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北京在准备基础设施,而美国在准备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个准备的是建设,一个准备的是战争。谁在以更加积极稳妥的姿态前进,而谁又在扰乱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目了然。而且近年来不只是国家层面,许多中国企业也都为中国崛起做出贡献。华为成功打入瑞典的市场,联想公司打出了中国品牌,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最热门的语言,各个大学争办孔子学院。所以,中国一直在建设,在发展,需要的是和平的环境,也正是我们普通群众所希望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底气,很足的自豪感。
但是在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腐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低收入群体多、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困难、劳动市场纠纷冲突多发、部分区域的民族问题和恐怖组织的破坏。这些都是未来中国需要继续面对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味地看到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只会使得我们陷入对未来的盲目自信。古语云:“居安思危”,而这是我们现在还在发展中的中国必须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