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届生面试应避免的雷区
应届生面试应避免的雷区
四种雷人类型你俩是葫芦兄弟吗?(对企业缺乏基本的诚信)
上周肖婷的客户是全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还没开始面试,两个名字就被她重重画了线。这俩人就像是动画片里的葫芦兄弟:遮上姓名后,一样的学校、一样的专业、一样的考试成绩,甚至是完全相同的“擅长弹吉他、会打网球”。
一问才知,校园网上有一份简历模板,两个人只改了名字和专业,其他的直接就使用了。他们甚至连模板的内容都懒得背,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肖婷:面试他俩时我甚至有一种“被恶作剧”的感觉。
以前我还发现过室友互抄简历,居然还敢把简历投往同一家公司。你是想说还是不想说?(对他人缺乏起码的尊重)
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一位应届生在面试时的自我介绍毫无结束的征兆。肖婷提醒他:之前公示过,每人面试时间总共20分钟,其中自我介绍只需3分钟。对方竟怒目相向:你为什么不早点打断我?
肖婷:还有男生在分组讨论时一言不发,我好心连问他四五个问题,他一直说“不知道、没有”,最后居然冲我笑笑说:“没什么可说的。”有数学很差的出纳吗?(对工作岗位没有认识)
应聘出纳岗位的学生,简历标明的薪酬是每年6000元,这自我砍价也忒狠了点吧?原来,他少打了一个“0”。
肖婷继续翻简历,“你的高等数学和财务专业的成绩很不好。”
对方答:“我对数字的敏感性挺差的。”
肖婷:还有一个女同学,我在面试不同公司的4个岗位中都看到了她的简历,这些岗位包括行政助理、销售、市场统计、人事助理。对于过个同学,我认为她要么能力过强,要么就是对岗位毫无认识。你是家里的“小可爱”吗?(对未来毫无规划)
某烟草企业要招募应届毕业生,工作方向为产品原材料检验。
肖婷:为什么应聘这个岗位?
学生:爸妈说这个公司好,非让我来试试。
肖婷:应聘这个岗位的人可能需要品烟。
学生:你能让我回家问问吗?
肖婷:曾有个女生应聘,说在这个城市求职就是为陪男友。如果俩人分手了呢?她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办”。
分析
这种雷人有多少?据来自智联等招聘机构的统计,在面试中表现低于正常水平(如以上四类表现)的约占应聘者的20%。
多数雷人应届生属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父母一直“关怀备至”。因此,他们缺乏基本的自我规划和社交能力。
哪些单位招聘易被雷?名企(比如各大银行、中国移动、联想等)招的人多,又希望“不拘一格”,因此很多岗位对专业限定得很宽泛。
而应届生都觉得自己的特点“沾边”,就盲目应聘。一个进入面试阶段的应届生,大概要花掉企业前期成本500元至800元。
对于多数纯技术类岗位,由于专业要求比较严,反而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他们为何能进入面试?据分析,这主要还是企业的前期审核出了问题(具体见下)。由于岗位限定宽泛,导致简历太容易“通关”
很多企业目前仍不够重视性格筛选,这方面外企相对更专业
一些中小公司报名者不是很多,前期筛选不认真。
第二篇:189大学生创业应避免三大雷区
大学生创业应避免雷区一:眼高手低
比尔·盖茨的神话,使it业、高科技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创业金矿,以至于不少学生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其实,高科技创业项目往往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创业风险和压力都非常大,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创业的期望值又过高,一开始就起点较高,很容易失败。因此,大学生创业者不妨放平心态,深刻了解市场和自己,然后从小做起,从实际做起,第一步走稳了再走第二步。
大学生创业应避免雷区二:纸上谈兵
缺乏经验是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不习惯对其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例如:“如果有3亿人需要我们的产品,每件售价100元,我们就有300亿元的销售市常”这种推断方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常常起着误导作用。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一些可行性研究也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才能长久。
大学生创业应避免雷区三:单打独斗
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大学生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团队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自信心较强,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强强合作,取长补短,要比单枪匹马更容易积聚创业实力。
第三篇:面试中应避免的错误
4.面试中应避免的错误
在实施面试的过程中,面试考官可能会受到下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面试的决策,因此应该加以注意。
(1)第一印象
也叫首因效应,是指两个陌生人在初次接触时留下的印象及产生的心理效应。在招聘面试中,第一印象的表现在于:面试人员往往会以应聘者最初的表现取代其之后的表现,甚至是根据面试前从资料(个人简历、笔试等)中得到的印象对应聘者作出评价,而没有考核、测试应聘者的全面表现。虽然人们都知道仅仅依靠第一印象来判断人常常会出现偏差,因为第一印象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从而带来面试效果的片面性。因此,面试人员要防止第一印象的影响,才能比较客观地判断和评价应聘者。
(2)顺序效应
面试考官在对多名应聘者依次进行评定时,往往会受面试顺序的影响,而不能客观评定应聘者的情况。即面试人员在面试过程中会在应聘者与应聘者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然后进行评价。通常是用上一位应聘者作标准来衡量下一位应聘者。例如,一个考官在面试了三个很不理想的应聘者之后,即使第四位应聘者很一般,考官也会对他有比前三位好得多的印象。反之,如果一位考官连续面试了三位很理想的应聘者,即使第四个应聘者水平一般,考官也会认为他比实际的水平还要差。
(3)相似效应
相似效应这种心理因素是指当听到对方某种背景和自己相似时,就会对他产生一种同情心理。在面试中,考官对于应聘者表现出的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思想和行为往往有更多的兴趣,对这样的应聘者也易产生好感。例如,应聘者看过的某部影片正好考官也看过,对主人公的评价,对故事情节的感受都相同,或双方都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等。
(4)晕轮效应
即光环作用,即事物的某一突出特点成为该事物的全部印象。在面试中表现为当应聘者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考官就由此联想到应聘者在其他方面也是很好的。例如,看到某应聘者曾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因此便认为他公文写作、综合调研方面也必定造诣非浅。反之,看到应聘者某一缺点,就认定他在别的方面也必然水平一般。这种效应容易使考官在评定应聘者时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5)负面效应
负面信息对人的影响要大于正面信息对人的影响。面试官在招聘面试过程中往往容易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应聘者,即容易强调应聘者的缺点,甚至会扩大缺点而忽视其优点。例如,应聘者解释辞去了一份工作的原因,是他不喜欢沉默寡言的老板,并希望找一份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考官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印象,认为应聘者不善于与内向的人合作,而忽略了他追求更大挑战的态度。
(6)趋中效应
由于面试人员害怕承担责任或对应聘者不了解,往往会非真实地将应聘者的评价结果定位于中间档。这种趋中效应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在面试测评中的反映。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面试人员对应聘者的评价往往用语模糊,拉不开档次,无法准确反映应聘者的素质优劣和才能高低。
(7)定势效应
不少考官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应聘者形象,或称为典型。由于面试人员对事物已经持有特定的认知态度,无论应聘者的回答和反应如何,他都会根据自己事先考虑好的答案加以判断。这种认知定势不仅会影响面试人员的评价标准,而且也可能造成判断和评价失误。
第四篇:面试礼仪:面试中应避免的动作
当着人挖耳朵、擦眼屎、剔牙缝、擦鼻子、打喷嚏、用力清喉咙都是粗鲁与令人生厌的小动作。你在面试时应该努力避免这些令人难堪的小动作。只要你意识到这些小动作会误了自己的大事,想避免这些小毛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你可以将双手交叠在膝上,用拇指指甲抚弄着另一只手的掌心,这样你的双手就会被服贴地管制住。即使喷嚏难以抑制住,打过之后你也应该脱口说一声对不起。这样,被喷嚏所破坏了的谈活气氛又可以马上恢复过来。扮鬼脸也是一种不雅的小动作。有些人总爱在脸上表露出对别人说话的反映,或惊喜,或遗憾,或愤怒,担忧,表达这些情绪时,他们总是歪嘴、眨眼、皱眉、瞪眼、耸鼻子,这就是扮鬼脸。这种鬼脸在平时人与人的交往中或许有好的效果,但在面试时却有害无益,应加以克服。还有一类小动作就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和不适而去抓头皮、弄头发、搔痒痒。克服这类毛病并不难,保持轻松自在的坐势,如果带有公文包,可用手握着包、或手握手也行。另外,不要嚼口香糖,也不要吸烟。来源:新华网
第五篇:求职面试应避免五种错误
面试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什么言行举止能给面试官带来好印象?职业指导员周琴女士27日针对求职者在面试中易犯的错误开出“处方”。
周琴在27日举行的上海“2009东方讲坛·职业生涯系列讲座”中说,求职者在面试前,要避免的错误主要有五处:
一是自我评价不正确。“在面试前一定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和了解,知道自己最擅长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拥有什么样的技巧。”她说。
二是信息了解不深入。周琴表示,求职者应聘一个岗位,要知道所应聘的工作是干什么的,主要工作内容、服务对象是什么,听从谁的安排、有没有技能要求,工作环境是室内还是室外,日常工作是怎样的流程,还要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
三是没有针对性地修改简历。“首先你要了解企业关心什么,企业关心你能为企业创造多少财富。”
四是着装准备不妥当。她认为,无论穿什么衣服都要整洁得体,不要花里胡哨,配饰也要简单大方。
五是材料准备不全,如忘带会计上岗证等。
周琴还说,面试中还应避免的错误有:让人陪同来面试;不注意细节,如不敲门就闯进来;跷二郎腿或不停抖动;面试时左顾右盼或有其他小动作;面试时接电话;当众嚼口香糖;过于拘谨而表现不足;表现过分,卖弄做作;回答问题不恰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