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
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
?? 山东省政府6日晚间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山东省政府介绍,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政府表示,《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
山东省政府表示,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山东省政府介绍,国务院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密切合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半岛蓝色经济区示意图(1张)
半岛蓝色经济区大事记
●2009年4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作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
●2009年5月15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书记姜异康为组长、省长姜大明为副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姜大明省长为组长、王仁元常务副省长为副组长的推进协调小组。
●2009年6月3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2009年4月~12月,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对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009年8月10日~1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围绕“蓝色经济,引领未来”的主题,共商蓝色经济发展大计。
●2009年8月17日,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设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
●2010年4月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正式报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4月11日,国务院同意把山东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2010年5月22日,“蓝色经济大家谈·首届半岛市长论坛”在青岛举行。半岛七市负责人讨论了蓝色经济发展趋势,并与专家、名企、市民共商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大计。●2010年6月29日~7月5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张维庆主任一行到我省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国政协调研组向国务院报送了调研报告,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批示。
●2010年7月9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在青岛召开。
●2010年8月27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
●2010年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
城镇规划?
?作为空间支撑基础,城镇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2009年10月26日,由山东省建设厅组织的一个研讨会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脉新鲜出炉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在这份跨度直到2020年的规划蓝图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青岛、烟台等七大核心城市依据各自区位优势、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确定了各自未来的发展方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规划图
照、东营和滨州七市以及临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乐陵、庆云四县市的全部行政范围。
2008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共有城镇467个,城镇化水平5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城镇分布呈现胶东地区密集,两翼相对稀疏的空间特征。
在这份规划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的发展目标被明确为: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以三个城镇组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空间布局合理,城镇职能协调的沿海城镇带。
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现状等因素,经济区域内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确定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
第二篇:半岛蓝色经济区驰名品牌产品调查
半岛蓝色经济区驰名品牌产品调查
摘要: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一个城市的活力来源于企业。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各个城市发挥自己的活力共同促进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打造品牌企业,推进城市品牌建设,大力打造城市品牌,对于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品牌企业城市品牌产业集群城市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已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半岛蓝色经济区来说,就应大力打造品牌企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青岛--中国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最多的城市
青岛拥有众多闻名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青岛市已拥有中国名牌68个、中国驰名商标62件、山东名牌272个、青岛名401 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 119%、436%、150%和 112%。名牌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70户,品牌经济的规模占到全市工业经济的50% 以上。
海尔(Haier)是青岛驰名品牌。据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海尔目前在世界白色家电品牌中排名第一,是中国大陆海尔白色家电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品牌。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品牌价值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不仅是海尔驰名海外,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青啤的品牌价值由 2007 年的 258 亿元提高到 366 亿元,正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还有海信、金王、双星等已经成为海内外著名品牌,青岛形成了一个品牌集群。
而且,一大批名牌大企业纷纷走出青岛、走向国际,企业规模和实力快速扩张。烟台--实施名牌战略,在品牌层面提升“烟台制造”
烟台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叫响“烟台制造”品牌。目前,烟台市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累计达到28个、山东名牌产品130个、中国驰名商标10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43件、山东省服务名牌8个、国家免检产品36个、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累计已有130个企业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占全省使用地理标志企业的90%以上。截至2012年烟台共新认定9件中国驰名商标。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28个。2011年,烟台共有32个产品申报山东省名牌产品,其中有27个成功入选,“中标率”达84%,至此,烟台的省名牌产品总数达168个。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Yantai Changyu Group Limited)是1892年由我国近代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创办的烟台张裕酿酒公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张裕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也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集团公司现为国家大型企业,有职工4000余人,总资产22.9亿元,净资产14.8亿元,主要产品有葡萄酒、白兰地、香槟酒、保健酒、中成药、粮食白酒、矿泉水和玻璃制瓶八大系列几十个品种,年生产能力8万余吨,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马来西亚、美国、荷兰、比利时、韩国、泰国、新加坡、香港等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张裕通过与法国葡萄酒业巨擘卡斯特集团合资兴建了张裕·卡斯特酒庄、设立旅游公司、成立酒庄俱乐部等渠道和形式进行企业文化传播,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葡萄酒知识和文化,培养了大量的葡萄酒潜在消费者,还扩大了张裕品牌的影响,带动了张裕产品的销售。
烟台是旨在品牌层面提升“烟台制造”,升华烟台城市美誉度,张裕、喜旺、鲁花、龙大、龙口粉丝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先后脱颖而出,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烟台市又对中国名牌的奖励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而且直接由市财政奖励给企业,“烟台制造”,由此迅速步入品牌快车道。
潍坊—名牌战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潍坊品牌迅速崛起,目前,潍坊是已拥有12个中国名牌,100个山东省名牌,6件中国驰名商标,10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6个国家免检产品。数字足以说明潍坊市已经进入我国品牌大市的行列,同名牌总数全国排名第一的青岛市及烟台、威海、淄博等品牌发展较快的城市一起,构筑了山东省名牌大省的地位。从2003年首次诞生3个中国名牌到2005年的12个,潍坊市的名牌总数迅速跃居为江北地级城市前列。
有着852万人口12个区县市的潍坊,工业经济基础雄厚。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包装、海洋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主体,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新的增长极,潍坊市的工业经济在简短的几年间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36家,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2729亿元,增加值669亿元。35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其中,9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3家企业超过150亿元。28家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7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企业的11只股票在海内外成功上市。今年一季度,增速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69.4亿元,增幅名列山东省第一。在优势企业的行列里,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主导地位。海化集团、潍柴、福田重工、晨鸣纸业、新郎喜努尔、孚日家纺、耶莉娅、坦博尔、诸城外贸得利斯食品、新昌肉食、潍坊凯美食品、同大新材料、寿光巨能电力、山东墨龙石油机械等一批名牌企业带动了同行业成集群式发展,有些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多种产品持续占有国内领先地位,有些产品的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一。正是这样一个名牌企业汇聚的工业格局奠定了潍坊市名牌突进的基础。日照—产业集群化发展
日照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建市以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核两极三组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极,并成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日照目前已有18家“全球500强”企业在日照投资。总投资4.9亿美元的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项目,是山东省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总投资113亿元的山东亚太森博浆纸项目是山东省迄今为止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全市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到 25 个,集群内企业 7300 多家,从业人员 45 万人,实现营业收入 568.15 亿元,利税 54.7 亿元。
日照市围绕粮油加工、海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和肉禽加工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食品产业集群。以黄海粮油、新良油脂、信伟粮油等企业为骨干,加快黄海粮油二期、中纺粮、中储粮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豆精炼油、色拉油等优势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粮油加工产业集群;以水产集团、荣信、昌华、阿掖山等企业为依托,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水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努力培育海洋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依托日照信中食品、金穗工贸、三兴食品、五莲 面
粉等企业,重点打造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以五丰福源、新昌集团、恒宝食品、方鑫食品、宏大食品、东莒果蔬、昌泰等企业为骨干的肉制品、果蔬加工产业集群;加快膨胀以巨峰镇、后村镇等乡镇为重点基地的日照绿茶产业集群规模;以五征集团、山东遨游集团、日照福民收割机公司、同泰集团等企业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农业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 依托裕鑫动力、贝尔机械等骨干企业,综合运用现有人才、科技、装备制造等力量,加大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和配套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力度,打造纺织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建兴铁塔、海汇集团、金马集团、海恩锯业、中盛集团等企业的优势,加快发展基础部件、环保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宏冠机械、金丰机械、远通机械、正信锻造、金港活塞等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加快发展以锻造加工为主的普通机械制造业集群;鼓励华海、港达、天泰钢构等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建设东港区、岚山区、日照经济开发区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配套、修造等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以山东石大科技化工公司、岚桥石化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岚山临港石化产业园为中心,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建设石化下游产品生产装置,形成临港石化产业聚集,做大做强岚山石化产业集群。扶持晨曦集团、金禾博源、海汇生物等骨干企业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基础化工和以催化剂、助剂、食品添加剂、涂料等为主的精细化工,打造莒县化工产业集群。日照的集群化发展为日照经济增加了发展潜力。
半岛经济区相关城市在品牌打造上,各有各的优势与方法,除了以上介绍城市,还有威海、滨州等地方在打造城市品牌企业上,推出政策,鼓励发展。例如,威海金猴皮鞋享誉海外,滨州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多领域扩大规模,打造顶尖品牌。
品牌以质量取胜,所以品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同时,品牌有一定的信任度、追随度,通过打造企业品牌,来大力加强城市品牌信誉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促进半岛经济的一大重要举措,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品牌企业的打造,必须加以重视。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对于历史悠久的企业,要鼓励其进行产业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竞争力;对于服务型企业,要增强企业的信任度,保持其活力和竞争力。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端正学习态度,增强社会竞争意识,提高自我竞争力,培养自主创业的意识,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半岛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经济导报
2.百度文库
3.新浪新闻网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5.2011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
第三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基本知识
——解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立体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要依据半岛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以重点港口、大型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促进沿岸线、环半岛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沿岸分布有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此外,山东半岛还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0个,且多数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资源类型齐全,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广阔。
山东半岛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吨。
经过近20年的“海上山东”建设和不懈努力,山东省的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区内实现进出口总额110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项目470多项。
同时,山东省着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已累计建成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88处。全省拥有日照、牟平和长岛3个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海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全省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184个,总吞吐量7.3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的15%。作为我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省份,山东省沿海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设施日益完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创可持续发展新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增创对外经济合作交流新优势;推进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增创协调发展新优势。”
“从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是实质,发展海洋经济是根本,陆海统筹是途径,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目标。”
整个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省其他地区被列为规划联动区。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介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将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优化海陆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它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该区域将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
而作为两个重要增长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对于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意义重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将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日照深水良港,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海陆统筹,共进共荣,这一思路贯穿《规划》始终。优化海岸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考虑到山东半岛各城市发展水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烟台、潍坊成为较大的市,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围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座成立于1924年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它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十五”以来,中国海洋大学主持和参与的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科教兴海,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战略。未来,该区域将着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立足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龙头,以省级各类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根据《规划》,到2015年,使海洋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奠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39416.2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预计突破7000亿元。
滨州市海岸线长240公里,拥有山东省1/3的海域滩涂。威海市海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烟台是山东省7个沿海城市中唯一坐拥黄、渤两海的城市,对应海域面积接近陆地面积的两倍,沿海县市区数量占全省近1/3。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是全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
要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园区、基地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的战略增长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在产业导向上,要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建立低耗高效产业结构;在产业布局上,各地区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避免产业低质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海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区可用海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从而大大扩展山东省的发展空间,搭建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七市以及临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乐陵、庆云四县市的全部行政范围。
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现状等因素,经济区域内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确定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
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
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
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丁字湾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潍坊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房地产业、海上机场等。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巨大型港口、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国际物流业。功能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门户、临海重化工业集聚区。
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机械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临港化工业、能源产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中小船舶制造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济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湾南岸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
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是海
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盐及盐化工业、海上风能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我国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后方配套设施区、海洋石油产业、商务贸易业。功能定位是将东营城区东展,建设临海石油产业集聚区。
第四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要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陆统筹布局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
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构筑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联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全方位区域协调合作经济体系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山东沿海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以现代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必须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篇:蓝色经济区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
转眼间大二的暑假开始了,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了解“十二五”规划在山东省各市内的实施情况,我们队特赴烟台等地开展“十二五”规划专题调研活动,旨在获取“十二五”规划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总结、宣传,为其他省市提供宝贵意见,促进各省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号召当代大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09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排行榜。该机构对中国289个城市进行了调查、计算和排名,烟台以65.408分的总成绩位列该机构评选的“2009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排行榜榜首。
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建筑个性鲜明且整体协调,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据介绍,《中国美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62项三级指标组成。在各项指标中,烟台城市人居环境得分10.318分,排名第5位;城市规划设计美得分10.294分,排名第2位;城市建筑美得分11.101分,排名第2位;城市基础设施美得分12.77分,排名第2位;城市视觉美得分10.508分,排名第3位;城市文明得分10.417分,排名第1位。综合各项得分,烟台本次得分总成绩为65.408分,排名第1位。
怀揣共同的目标我们一队人走到了一起,经过集体讨论,我们确定了活动地点、活动路线以及活动中要做的具体任务。认真整理了项目策划书等一系列的申请材料。之后进行分工,一部分队员负责联系接受单位,约定时间。一部分队员负责整理宣传材料,制作调查问卷。一部分队员去打印材料,制作横幅,预定住宿旅馆,购买来回车票。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经过充分的准备,每一个队员都对自己负责的任务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坚信,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调研活动的第一站是烟台。调研队首先来到了烟台市规划局,规划局有关负责人热情接待了调研队,并且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以及全市重要景观带、城市主要干道两侧、主要对外交通干线规划控制线以内和海岸带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经过实地参观考察,调研队队员对烟台市的规划建设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了烟台响应国家号召,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取得的种种成效。
我们走访了烟台市当地的一些市民,了解了他们关于烟台规划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访谈的人中有个机关工作者,谈到了“芝罘岛的未来和规划”问题,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权衡利弊,商品房的开发伴随着千年原生态的毁灭,这是需要决策者慎重思考的大事。这要求我们的决策人员要真正的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才能造福人民。
我们走访了一个当地的民营企业,一个业务经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谈到当地的规划问题,他经历颇有感触地说,“十二五”期间,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要真正向民间投资放开,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准入和鼓励措施,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可喜的是,绝大多数的市民对政府的规划效果,以及对加大规划透明度和科学性的决心感到欣慰,同时表示会尽力支持政府作出的规划决议,欣慰的是,有史以来,烟台市的建设部门,首次问计于民,看重、思考、采纳市民的意见,北马路的规划、红旗路的规划以及将长途汽车站迁移至黄务这些都是问计于民,同时也会惠民的好事,相信随着横贯山东半岛的青荣轻轨和烟台市地铁的建设,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开发,房地产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烟台会迎来崭新的明天!给规划局提建议的这位网友还表示:“烟台必须理性、专业地对待城市的规划问题……要走出我们烟台特色的规划来。烟台最大、最好特点,就是山海一片的地理地势资源,好好地利用和保护,必将给后世留下山、海、城璀璨的光辉。”
总投资约1.2亿元的烟台规划展览馆今年7月11号正式对市民开放。展馆通过电子书、全息投影、4D动感影院等方式全面展示了我们烟台的悠久历史和当今城市规划建设成就,以及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规划展览馆中,烟台市民可以看到未来十年烟台发展的总体规划。未来烟台城市发展,将突破中心城市,向东、西、南挺进,烟台将以建设成山东半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城市。烟台市规划局副局长刘焕生告诉记者:“烟台规划展览馆即是一个窗口,又是一个平台,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烟台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可以看到烟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到烟台的第二天,调研团队来到了烟台市规划展览馆,展馆警卫对队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主动带领队员参观了整个展馆,展馆参观结束后,警卫引导队员带到馆长办公室。
在办公室里,馆长热情接待了调研队员。在听取队员提问后,做了十分详尽的回答。馆长简要介绍了一下‘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背景,并就为什么烟台会成为其中重点城市进行了讲述。他表示,烟台市将会统筹区域发展,科学发展,在回顾业已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对烟台未来的发展做了乐观的展望。采访结束后,馆长对队员的表现表示赞赏并表示如有需要,会尽量安排给队员以方便。据馆长介绍,未来烟台规划布局以北部滨海城市带、烟青发展轴、各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依托,发展城乡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体系;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总体为“一心两带”结构,“一心”即烟台中心城区,“两带”即北部沿海产业带和“烟-青”产业带;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带一轴”的空间结构。一带为“北部滨海城市带”,其中烟台中心城区、蓬莱、栖霞形成紧密联系的一体化地区。一轴即“烟台-青岛发展轴”,以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设施为依托,带动沿线城镇集聚形成发展轴。
在馆长特许下,队员们在展馆内进行了拍照留念。在即将离开时,馆长介绍了几个专业政府网站,表示若有不明白之处,可以在上面进行提问,届时将有专业人员进行作答。其实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和这座城市规划联系在一起。城市要发展,规划是龙头。按照烟台(200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定位在:“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之一,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职能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的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
经过一天的调研,队员们对烟台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及其发展趋势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和详尽的了解。
第三天,一行八人早早的起了床,从烟台市出发,前往自古就被誉为“人间仙境”的蓬莱。虽然外面还在下着雨,但大家对在蓬莱调研的热情依旧高涨。历经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这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刚到那里,大家就火速赶往蓬莱旅游风景区。首先,不难发现的是,来景区旅游的人很多,无论是结伴,还是组团来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群众对“十二五”以来旅游事业的高度支持。这是我们的第一感觉,那具体游客们对“十二五”规划以来旅游区的建设有怎样的看法呢?在八个人就调查地点作了明确分工后,我们立刻在景区内以发问卷的方式展开了调查。对于中国“最美”城市的“最美”排行,市民刘先生认为:烟台登上“2009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之最的宝座,当之无愧。“山海仙境美”的烟台又向中国和世界递出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他说:“看看现在,再看看我们的规划,我们觉得烟台确实是美,未来一定会更美。”蓝色经济的规划中蓬莱站的份额虽然不大,但是从文件上看中央对于蓬莱的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可以说蓬莱的旅游景区的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还是很具有特色的,这也值得我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去一趟蓬莱了,从大家高涨的情绪就可以看出这次的蓬莱之旅大家是充满期待的,丝毫没被外面的雨水浇灭了热情,大家也很好奇在这个被神化色彩笼罩的城市我们会收获些什么。历经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这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刚到那里,大家就火速赶往蓬莱旅游风景区。首先,不难发现的是,来景区旅游的人很多,无论是结伴,还是组团来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群众对“十二五”以来旅游事业的高度支持。这是我们的第一感觉,那具体游客们对“十二五”规划以来旅游区的建设有怎样的看法呢?在八个人就调查地点作了明确分工后,我们立刻在景区内以发问卷的方式展开了调查。调查活动开展的很顺利,旅客们对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予以了很大的认可,有些游客不仅认真的作了问卷,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点让我们大家感触颇深,看来群众对“十二五”的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很关注的,当然也颇有些了解。问卷很快就完成了,大家又就一些有旅游业有关的问题了解了游客的看法,并对这些问题作了深思。忙碌的一天很快过去了,我们坐上了返回烟台的汽车,在车上八人依旧对蓬莱的风景,蓬莱的游客难以忘怀,但大家更确信的是,蓬莱的旅游业一定会蓬勃发展,来客不断的。
调查活动开展的很顺利,旅客们对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予以了很大的认可,有些游客不仅认真的作了问卷,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点让我们大家感触颇深,看来群众对“十二五”的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很关注的,当然也颇有些了解。问卷很快就完成了,大家又就一些有旅游业有关的问题了解了游客的看法,并对这些问题作了深思。
当然烟台市的城市规划中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是城市规划现有人才不足,所谓城市规划,指的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预先考虑,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市场逐步开放,境外符合条件的规划设计单位陆续进入,打破了原先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市场的地区垄断局面。市场变化使得竞争加剧。目前我国大陆从事城市规划的约有8万人,但真正合格的规划专业人员非常有限,人才数量和素质都不能满足需要。据悉,现在从事城市规划的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公务员,许多人其实技术并不精通。二是执业资格成重要敲门砖,为了保证城市规划从业人员的质量,国家推出了“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这个资格现已成为单位录用相关人员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据了解,该考试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基本控制在15%左右,目前通过考试的1万多人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随着社会对城市规划的重视,面对巨大的需求,注册城市规划师的人数显得远远不够。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了解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对自身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在前期的调研策划书中我们写到了我们的团队优势主要有:调研活动可以让在校的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同时体验生活、锻炼意志,有助于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塑造,提升自己能力。通过与当地政府机关联系,可以使我们的调研活动更加顺利的进行,同时也更加容易获取十二五成果的第一手资料。活动宣传到位,可获得同学及市民的支持,调研成果易深入民心,激起市民兴趣,扩大调研活动的影响力。活动量相对较少,不会耽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过多的时间,可提高工作人员的配合度。如果接收地需要,我们将会把调研结果反馈给当地政府部门,为政府提供参考,进一步扩大调研活动的影响力。我们团队男女数量合理,有利于各项不同工作的实施,同时,也保证了团队成员的安全。我们在此次活动中从分发挥了我么的优势,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及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也开阔了视野,接触了很多书本上见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