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普通高校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申论范文:普通高校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期的任务,也是系统性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得到保证,必须合理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这里仅就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教与学的关系。育人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矛盾揭示了教师介入的重要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应该占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态度、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应该是抓好教师这一关。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求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真正体现启发式和创新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
二、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堂教育主要是教师的活动,重点是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以将课堂教育比喻为知识链的纵方向,课堂外的知识学习比喻为知识链的横方向,课堂内的教学应该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课堂上的内容不可能包括所有需要的知识,所以,课外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授课内容很多,也需要学生自己扩充知识。各类教学组织活动,必须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从事课外活动过程中走向社会、走向企业。
三、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在培养方案上扩大专业领域,提倡打破专业的界限,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但也存在专业不精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问题。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是普通高校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普通高校的学生一定要对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有较深的了解,要掌握专门的专业技能。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时要合理分配时间,使得基础扎实,而专业比较雄厚。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实现创新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补充,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解科学方法,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科学的能力。从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更迫切。
五、继承与改革的关系。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教学不能完全脱离已有的体系,又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但又不能过于冒进,教学改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的关系。
六、理工与人文的关系。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我们的学科、专业、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人文教育相对滞后,在学生逐渐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注民族兴亡、国家强弱、人格高低、涵养深浅、思维智愚、事业成败等精神世界的相关内容,做到求真、求善、求美。要注意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强文科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中要注意文理渗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七、日常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考试只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全部的手段。有的课程可能要求学生死背硬记的东西多一些,有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就行,有的课程则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去调研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课程不同,要求也不同。但我们目前的考试方式太单一。完全是考试论成败。改革考试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使学会和考好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试要更好的体现导向作用,要从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手段、评价标准上予以完善。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申论范文:“拒绝权”如何得到落实
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6年7月联合展“关爱农民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特别行动”,明确提出对企业尤其是煤矿企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并强令工人冒险作业的,工人有权拒绝。
让工人拒绝冒险作业,这并不是全总及其他几个机构提出的新口号。这是法律赋予的劳动者的一项正当权益。《劳动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
现在全总重申了工人们的这一权益,一方面表明中央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对农民工的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的安全生产问题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矿山共发生伤亡事故5218起,死亡8280人;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这些事故中农民工死亡人数占75%以上。在加工制造业中,农民工的工伤和职业危害也相当严重,断指断手和职业中毒屡屡发生。
从目前发生的一些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看,不少安全事故固然与工人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有关,但更多的是企业明知有重大安全隐患仍然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全总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重提工人们的“拒绝权”很有必要,也很及时。
那谁来保障工人们的“拒绝权”得到落实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拒绝权”也只是个 “画饼”,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靠工人自己的维权意识?肯定不行。即使工人大着胆子行使了“拒绝权”,换来的可能是两种结果:要么不理不睬,要么把你给辞退了。现在挂在老板嘴里一句话是“大学生还有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你不干,有大把人等着干。”加班费是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又一例证,虽然《劳动法》明文规定了工人在节假日加班有权获得加班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法定加班费。为什么他们不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干脆拒绝加班呢?答案是,为了保住饭碗。不是他们不想行使权益,不少员工尤其是一些从事低端服务业的普通打工 者,是想通过牺牲一点小权益获取更多权益。
靠企业的自觉?实践证明,在现阶段也行不通。最近发生的山西左云矿难,事故发生前几 天,工人在井下打钻眼时就发生了顶钻和小股渗水等透水事故预兆,矿方简单处理后,又组织工人下井,谁要是不下就罚500元。工人与工厂、企业,是一对实力相差悬殊的对手,作为个体的工人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永远都是弱者。
拒绝权以及其他权益的保障,归根结底是法律实施的问题。无法可依,会导致无法无天;有法不依、法律没有权威,也会天下大乱。法律赋予的权力,只能靠法律的实施来保障。而法律的买施,在当前,在于依法行政、执法必严。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律实施的效果,可以有效杜绝“保护伞”、权钱交易。执法必严,不仅体现在一两个整治行动上,更应该体现在长期不懈的严格监管上。一两次雷厉风行式的整治,确实有必要,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疗效,不长,往往是一阵风,风过即停。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严格监管,慢慢引导全民守法,最终使法律成为对社会生活的规范、调整和引导。
第二篇:公务员申论:普通高校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人事考试教育网
申论范文:普通高校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期的任务,也是系统性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得到保证,必须合理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这里仅就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教与学的关系。育人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矛盾揭示了教师介入的重要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应该占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态度、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应该是抓好教师这一关。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求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真正体现启发式和创新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
二、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堂教育主要是教师的活动,重点是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以将课堂教育比喻为知识链的纵方向,课堂外的知识学习比喻为知识链的横方向,课堂内的教学应该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课堂上的内容不可能包括所有需要的知识,所以,课外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授课内容很多,也需要学生自己扩充知识。各类教学组织活动,必须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从事课外活动过程中走向社会、走向企业。
三、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在培养方案上扩大专业领域,提倡打破专业的界限,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但也存在专业不精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问题。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是普通高校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普通高校的学生一定要对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有较深的了解,要掌握专门的专业技能。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时要合理分配时间,使得基础扎实,而专业比较雄厚。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实现创新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补充,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解科学方法,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科学的能力。从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更迫切。
五、继承与改革的关系。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教学不能完全脱离已有的体系,又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但又不能过于冒进,教学改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的关系。
六、理工与人文的关系。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我们的学科、专业、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人文教育相对滞后,在学生逐渐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注民族兴亡、国家强弱、人格高低、涵养深浅、思维智愚、事业成败等精神世界的相关内容,做到求真、求善、求美。要注意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强文科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中要注意文理渗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人事考试教育网
七、日常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考试只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全部的手段。有的课程可能要求学生死背硬记的东西多一些,有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就行,有的课程则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去调研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课程不同,要求也不同。但我们目前的考试方式太单一。完全是考试论成败。改革考试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使学会和考好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试要更好的体现导向作用,要从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手段、评价标准上予以完善。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第三篇:普通高校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期的任务,也是系统性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得到保证,必须合理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这里仅就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教与学的关系。育人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矛盾揭示了教师介入的重要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应该占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态度、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应该是抓好教师这一关。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求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真正体现启发式和创新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
二、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堂教育主要是教师的活动,重点是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以将课堂教育比喻为知识链的纵方向,课堂外的知识学习比喻为知识链的横方向,课堂内的教学应该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课堂上的内容不可能包括所有需要的知识,所以,课外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授课内容很多,也需要学生自己扩充知识。各类教学组织活动,必须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从事课外活动过程中走向社会、走向企业。
三、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在培养方案上扩大专业领域,提倡打破专业的界限,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但也存在专业不精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问题。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是普通高校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普通高校的学生一定要对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有较深的了解,要掌握专门的专业技能。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时要合理分配时间,使得基础扎实,而专业比较雄厚。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实现创新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补充,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解科学方法,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科学的能力。从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更迫切。
五、继承与改革的关系。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教学不能完全脱离已有的体系,又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但又不能过于冒进,教学改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的关系。
六、理工与人文的关系。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我们的学科、专业、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人文教育相对滞后,在学生逐渐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注民族兴亡、国家强弱、人格高低、涵养深浅、思维智愚、事业成败等精神世界的相关内容,做到求真、求善、求美。要注意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强文科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中要注意文理渗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七、日常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考试只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全部的手段。有的课程可能要求学生死背硬记的东西多一些,有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就行,有的课程则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去调研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课程不同,要求也不同。但我们目前的考试方式太单一。完全是考试论成败。改革考试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使学会和考好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试要更好的体现导向作用,要从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手段、评价标准上予以完善。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第四篇: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袁贵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我们党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教育质量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引领,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贡献力明显增强,继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民族教育快速发展,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较好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建议》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所有这些发展理念的落实,都必须按照总书记关于“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从坚持创新发展看,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教育创新为各方面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花大气力抓好教育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基础研究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坚持协调发展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通过教育加快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全面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协调发展。从坚持绿色发展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丰富和拓展了教育的服务领域,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积极参与和支撑低碳循环发展,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坚持开放发展看,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要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开放把中国教育办得更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对外开放战略大局。从坚持共享发展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真正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多次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重要指示。《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衡量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一个地方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看给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多少高质量人才和高质量成果。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向,全面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需求,在服务中体现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真正落实到教材课堂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政策制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同民族团结教育,同提高法治意识、环境意识、国防意识等紧密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
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更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努力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全力落实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
根据《建议》的部署,“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要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总书记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建议》对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保障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样受到良好教育,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二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三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主体责任,“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着力优化教育结构体系
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有合理的结构体系。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建议》将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作出了三个方面部署。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三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和分类评估制度,形成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长效机制;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支持高校参与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三)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建议》重点从四个方面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部署。一是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完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健全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引导社会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和改革,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四是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加强民办学校内部制度建设,保障民办学校、学生、教师合法权益。
四、努力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任务,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高领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能力,努力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大力提升依法治教能力
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努力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教育部门要依法行政,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学校要依法办学,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动章程建设,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
(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引导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成长,维护教师权益,吸引、鼓励、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教育部部长)
第五篇: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应该说,“有学上”的问题已得到了较好解决,“上好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发展质量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靠什么呢?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国现在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大增加,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
教育自身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几年,提高教育质量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够。比如,提高质量大多是在点上推进,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有待加强;一些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亟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激励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围着应试教育打转,素质教育虽然有所进展,但推进比较艰难。
社会存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是一项慢功夫。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比较严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庭“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社会唯名校、唯学历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之一些培训机构的忽悠炒作,许多人形成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心理,带着孩子奔波于培训班、“占坑班”,参加五花八门的竞赛取证。这些都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本应自由翱翔的“小天鹅”变成了“小考鸭”。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社会的强烈呼声,反映了人们对办好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期待。人们的愿望就是努力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到底怎么看教育质量问题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至少应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有人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的分数高,就是有质量的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分数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如果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身体素质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数再高也算不上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恰恰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判断教育质量好不好,关键有四条:一是塑造健全人格,不光是发展智商,还应培养情商;不光是学习成绩好,还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尊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适度、适量施加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三是拓展个性空间,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秉性,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由发展。四是符合社会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主要靠谁?毋庸置疑,学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言行举止、道德养成。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归结起来,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社会都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共同努力,携手承担起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
提高教育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指挥棒”怎么指
1、要明确评什么。确定学生、学校和教师为主要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建立完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学生,应打破“唯分是举”,把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应在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使之更全面、更科学。
评价学校和教师,不能唯升学率,而应全方位、多元化。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教师的德、识、能、绩,改变单凭分数评价教学优劣的做法。建立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的倾向,尊重学校的差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明确怎么评。应逐步改变“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的单向度、封闭式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评价机制,培育社会专业评价。应突破纸笔测验模式的评价方式,增加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培养的跟踪监测体系,实施动态化管理。
完善考试招生制度。这几年,中考已经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今后将通过科学平稳、渐进有序的改革,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使学生成长成才的“独木桥”变为“立交桥”。
教育综合改革怎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当前,教育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强,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多元化,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应切实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消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增添新活力。
明确往哪里改。方向决定成败。应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按规律办事,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教育发展变化,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
汇聚改革合力。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整形,而应协同闯关、整体塑造。比如,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涉及财政、户籍等制度,显然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解决得了的。应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健全改革的领导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政策突破机制,从深层次解决问题。充分汲取社会各界智慧,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寻求教育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推进首先要找准突破口。在办学体制方面,2013 年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全面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在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深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切实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保障机制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确保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落到实处。
强教为何必先强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
推动教育质量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政府来讲,应创造有利于教师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这几年,国家针对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补充了大批优秀教师。实施了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大力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今后,还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
同时,应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这是教育队伍吸引人、留得住人的关键。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
对社会来讲,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世界各国,教师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我国更是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应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从教师自身来讲,应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和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教师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打牢深厚的知识功底,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同时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才能用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