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加快工业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三届六次党代会精神,实践“工业立市”和“三个”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外有世界经济危机的压迫,内有工业经济发展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质性矛盾,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在此之际,举办全市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互学所长,共论经济发展,非常及时,意义重大。参加这个研讨班的学员都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管领导,是发展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科学分析当前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规模工业产值从去年9月增幅14.4%下滑到今年3月的-9.7%。规模工业产值、外贸出口、工业性投资、工业用电量等指标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但我们在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要科学分析当前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既要对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也要对经济的复苏抱有坚定的信心。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9亿元,同比下降8.5%,比一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增幅0.4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产值增幅明显回升(见表一,拟将讲话稿及相应图标做成ppt文件投影显示)同期,完成工业性投资125.5亿元,同比下降2.1%,比一季度回升了1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累计42.9万千瓦时,同比下降3.1%,比一季度提高了2.1个百分点。外贸自营出口38.2亿元,同比下降1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从3月份开始工业性投资和工业用电量复苏明显(见表二) 工业经济效益和景气指数也逐步回升。1-4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累计190.9分,分别比1-3累计和1-2月累计高7.6分和17.1分。二季度工业企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产品订货景气指数、外贸订货景气指数、产品销售景气指数为124.1、102.2、98.4、121.2,分别比上季回升48、16.7、11.2、45.3点,均从 “较为不景气”、“相对不景气”区间进入“较为景气”或“微景气”区间。工业企业融资和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也继续回升,分别以128.4和120.1双双进入“较为景气”区间,较去年同期分别回升35.9和6.8点。从县市区看,除区产值降幅继续扩大外,其他县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特别是5个县市区5月份当月产值实现了正增长。从这些主要数据、指数和县市区的增长情况来看,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已呈现较为明显的回暖趋势。二、科学判断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虽然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我们要对形势要冷静观察,周密分析,做出科学和准确的判断。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虽然我市工业经济已呈现复苏迹象,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一)世界经济正开始走出衰退,但复苏缓慢乏力。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导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已逐步呈现出见底企稳回升的趋势,美国及发达经济体的最近有关数据也证实了这点。imf最新报告认为,一系列的指标显示,美经济恶化速度在下降,工业生产下降趋势可能即将触底,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有所恢复,美国经济今年下半年将趋于稳定,明年则逐渐复苏。虽然世界经济正开始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复苏将是缓慢而且乏力的,对此不能抱过于乐观态度。7月8日八国集团也发表声明表示,全球经济出现稳定迹象,但仍面临“严重风险”。从目前来看,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还是两点,一是需求,二是金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主要发展中大国,他们的需求不足仍然非常严重。尽管美国等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大型银行生存风险已经有了很大缓解,但仍然存在着重大隐患。如果金融业不能恢复健康,世界经济复苏将难以实现。(二)宏观调控发挥积极作用,但经济回升基础不够稳固。
近几个月的国内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国家宏观调控和积极政策发挥作用,工业经济正逐步走出低谷,特别是5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了8.9%,呈明显回暖迹象。但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1、工业主要指标仍大幅下降。工业用电量仍较大幅度下降。1-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3.66%,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7.4%,这与工业增加值增长形成鲜明差异。国内ppi同比大幅度下降。1-5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8.2%。其中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
第二篇:在全省深入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研讨班上的讲话
在全省深入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研讨班上的讲话
在全省深入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3月17日)厉彦林
这次研讨班是经省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研究确定,由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举办的。春节前,在省委组织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同志指出,要按照组工干部的标准抓好老干部工作部门自身建设。省委组织部将老干部局(处)长培训列入全省干部培训计划,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委组织部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老干部工作部门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前,全国、全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和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举办全省深入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研讨班,将省、市、县三级老干部局长和省直、中央驻鲁单位老干部处长聚集在一起,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共同提高,很及时、很必要,也很有意义。研讨班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我省老干部工作历史上是第一次。2013年3月,我们举办过全省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也是阳春三月,也是在省干部学院。两年前,我们在这里开启新起点、踏上转型发展新征程;两年后,我们在这里总结实践,进一步坚定信心,谋划和开创未来。
两年来,我们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2013年12月,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晓兵同志在全省老干部工作“双先”表彰会上,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进行全面阐述,强调推进老干部工作理念转型、内容转型、方法转型。2014年年初,省委组织部把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成立联合调研组,开展了“适应新形势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专题调研。围绕加强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推进老年大学和干休所工作转型发展等,自上而下也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围绕转型发展,《情况反映》《山东老干部工作通讯》《老干部之家》杂志和老干部之家网开展了一系列的征文和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营造了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老干部工作更加重视,探索和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正在成为一致行动。
两年来,我们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实践持续有序推进。离退休干部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市、县(市、区)成立离退休干部党工委,省委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也正在筹建中,初步形成了以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为龙头,以老干部党支部为核心,以离退休干部社团组织为补充,以离退休干部公益志愿服务组织为延伸的组织架构。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整合各部门力量,借助社会社区资源,健全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机制。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离休干部有关生活待遇标准,不断打造放心满意工程。离退休干部虚拟家园建设成效显著。依托老干部之家网站建设老干部党建平台,老干部党支部网上注册率达到54.5%,初步实现了网上省市县三级老干部工作部门互通、老干部党支部互联;老干部之家网立足山东、走向全国,得到中组部老干部局的肯定,受到各省区市、中直机关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广大老同志的欢迎。经中组部老干部局协调,网站与共产党员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建立链接,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影响力。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工作不断拓展。全省基本完成了第二轮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基础设施建设,重新规划建设的省老年人活动中心(颐心苑)成为引领全省老干部文体活动的重要窗口;山东老年大学与山东大学、中信银行联合办学,利用普通高校等社会资源,建设“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迈出坚实一步。省局与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留住青春的脚步》专题片,春节期间在山东卫视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引起广泛关注。在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上,我省先后介绍了完善离休干部生活保障、激励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关爱互助的做法。中组部老干部局领导多次听取我省老干部工作情况汇报,认为山东对老干部工作在一些方面有创造性、有创新性,符合发展方向,对全国都有启发作用。
总的看,两年来,我们在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方面,思想上取得共识,工作上有所突破,一些方面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尤其是,通过学习领会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和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大家普遍感到,吃了“定心丸”、有了“主心骨”,看到了“风向标”,信心更足、干劲更大。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省委组织部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各位老干部局长、处长深入思考、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老干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不够,与党的建设、组织工作、老龄事业衔接不紧;老干部工作体制机制、途径方式和办法措施,还不适应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存在“上层重视、下层期待、中层传导不畅”的“两头热、中间冷”现象;部分地方和单位有“等顶层设计、等上级部署、等外地经验”的“坐等”心态;老干部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与转型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等等。希望通过这次研讨班,大家能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研究解决问题,努力走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前列。
下面,我围绕如何更好地理解贯彻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我省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谈三点认识,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一、明确历史方位,把握工作定位
方位决定方略。方位不清,则方向不明。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老干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党的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项工作,别的国家肯定没有,其他的党也没有,我们有,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特色”。刘云山同志指出,“老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和中国特色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会加强,不对削弱”。老干部工作与我们党紧密相关,与党的建设紧密相关,与组织人事工作紧密相关。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必须科学把握老干部工作的更高定位,全面审视老干部工作的发展历程、现实作用和未来走向,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改进创新。
老干部工作伴随着改革而产生,也伴随着改革而发展。1982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拉开了干部制度改革的序幕,对推进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事业兴衰成败的“一场革命”,“在党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对此,我们要铭记在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更不能动摇。33年过去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当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针对离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制度设计、政策规定、体制机制等,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离退休干部群体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曾经让我们得心应手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已逐步失效,许多驾轻就熟的工作路径也难以为继。如果工作理念不转变,工作方式不转型,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路子就会越来越窄。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这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深刻性强,涉及领域多、范围广、难度大,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影响到包括离退休干部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各个方面。一些改革举措,比如,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及医疗改革、公车改革等,与老干部工作直接相关。这都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正确应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变“倒逼”为“牵引”,化压力为动力,使我们的工作理念、思路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相衔接,使各项政策和措施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协调、相一致。这既是老干部工作的历史机遇,也是老干部工作的历史使命、老干部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首要的是树立全局视野。我们党正处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治国,在新的伟大斗争如何中排除障碍和干扰、化解危机和风险、增强动力和活力等重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方向引领,也是战略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也是离退休干部的幸福梦、健康梦、长寿梦,将为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利用社会资源、市场力量,完善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提供体制机制支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框架轨道,也是价值理念,以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成为社会的规范,既要避免离退休干部成为特殊群体,又要维护离退休干部的合法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是统帅、是灵魂,将把教育严、标准严、管理严、执纪严、惩治严、制度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对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既要体现党对老干部的要求,又要体现党和国家对老干部的礼敬和尊重,呈现新的特点、新的常态。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来说是,既是重大机遇、又是重大考验、重大检验。我们要积极适应社会条件和体制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融入“四个全面”部署,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政策体系、工作机制,破解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难题;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离退休干部正确对待“四个全面”给自身利益带来的“加减乘除”,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参与和支持“四个全面”,做“四个全面”的共建者、共享者。
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厘清单位、社会、个人、涉老部门在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方面的权利和义务问题,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干部工作理念、思路和道路。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共有离休干部6.67万人,年减员率为8.5%。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离休干部”将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退休干部工作将逐渐成为老干部工作的全部内容。实现退休干部组织化与社会化的统一是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化,就是抓组织、抓思想、抓教育,保证离退休干部与党和人民同心,与党和人民同行;社会化,就是社会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就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在管理服务离退休干部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如果说,1982年中央颁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标志着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那么,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则可能标志着干部身份终身制的结束。当然,实现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的组织化与社会化的统一,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我省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同时许多社区功能发育又不完整,服务工作不配套,因而所在单位的责任不可替代。许多老同志对单位认同感强。即使社区发展好了,对老同志的组织维系,也依然离不开单位。在现阶段,必须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老干部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作用,不断深化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的组织化水平;退休干部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大势所趋。必须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所在单位的作用,不断增强管理服务工作的外延性和社会性;必须充分发挥各涉老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二、增强政治定力,把握正确方向
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在大改革的时代,应时而变不易,知所坚守更难。当前,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抉择方向要靠战略判断,坚持方向要靠战略定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正在进入负重、爬坡、迈坎的关键阶段,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定力,坚持正确方向,做到蹄疾而步稳。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这也是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应把握的战略方向,应遵循的战略原则。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要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着眼于实现党的执政使命。要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把为党的事业凝聚正能量作为老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引导老同志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增强角色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组织老同志继续担当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政治使命,发挥好密切联系群众、对年轻党员干部的传帮带和在党风廉政方面的监督等作用,使老干部工作成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建设、机制建设。要加快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建设,统筹推进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要做大平台,起大作用,关键是实现自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探索建立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书记述职制度,建立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的督查制度和工作报告制度,以责任传递压力,以压力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道路问题至关重要。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党的十八大强调,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广大老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者、奠基者、开拓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衷心拥护者和忠实捍卫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实践者、积极推动者、有力促进者。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同德、同向同步、同频共振。广大老同志经历过各种风险考验,政治立场鲜明、辨别是非能力强、道德形象好。推进“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组织引导他们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坚定理想信念的领头雁,当好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火炬手,传好中国精神的接力棒,争做法治中国的推动者。
(三)要坚持让老同志安心、舒心、暖心。老干部工作改进创新、转型发展,目的是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水平,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更好地为老同志服务上。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老干部工作承载着弘扬我们的党的优良传统,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任务,要把这两件事情把握好。要站在这个高度,做好党的老干部工作,把党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一件一件地落到实处”。我们说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正在爬坡迈坎,是因为当前离退休干部代际交替加快、退休干部队伍迅速壮大、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模式需要转换。我省离休干部平均达到85.5岁,整体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他们是个“特殊群体”,落实各项待遇,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工作重点。离休干部的既有政策要保持不变,还要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享受更多发展成果。退休干部已占到离退休干部总数的91.5%。随着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老同志的思想观念、精神需求、活动方式日趋多样化,流动性增强,迫切需要加强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服务体系,走出一条区域联合、条块结合、资源共享的新路子。离休干部都是宝贵财富,切实维护好老同志权益,使他们既能够享受到更多、更优质、更便利的服务,又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要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基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山东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等难题,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解决老干部养老、医疗等问题,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立足国情、省情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充分考虑老干部的现实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的实际保障水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考虑东中西的差异,也要考虑点面的不同。转型发展坚持一个方向,但不能用一个方子,不能急于求成,不搞千篇一律,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经济条件好的市县,要在文化养老方面多下力气;经济条件差的市县,应当在完善服务保障上多做文章。要加强调查研究,认清自身优势,突出本地本单位特色,做到扬长避短,循序渐进。从这几年转型发展的实践看,我们一些市县、一些同志对老干部工作实际的把握还很不够。比如,离休干部“两费”落实是不是都真正到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立是不是都有名有实,老干部文体活动开展是不是都有场地、有经费、有组织,老干部工作进社区是不是都有规划有实效?再比如,走访慰问是不是都到人入户,对困难老同志是不是都关照到位,对本单位本市县老同志所思所想所盼是不是真的心中有数?这些基本的情况、基本的问题,构成了老干部工作的实际。我们如果底子不清、心中无数,制定政策措施必定会脱离实际。在推出每一项改进举措前,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协调论证。既要有可行性研究,也要有不可行性研究,还要有风险评估。如果出现偏差,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会造成工作的被动,还可能失去老同志的信任,给党委、政府添乱。总之,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既要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平衡点,又要找准工作关键点和创新的切入点。
三、创新工作思路,把握工作方法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应当说,推进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其复杂、艰巨程度和敏感程度一点不亚于33年前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之时。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需要明确方向,需要增强定力,更需要智慧和方法。各级老干部局长和省直老干部处长,既要研究思想方法,又要改进领导方法,还要探索工作方法。
(一)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经过33年探索、实践和发展,老干部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始终把老干部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把握和推进;始终牢记广大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始终把“让党放心、让老同志满意”作为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提高老干部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等等。这些经验,是对老干部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要求,要倍加珍惜,继承下来、坚持下去、发扬光大。不能一说“改革”、“转型”就把过去的东西改掉了、转掉了、丢掉了。同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换脑筋、变思路、转观念,主动作为,大胆探索。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没有可供借鉴的模式,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但也决非无规律可循。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始终对困难和问题抱有一种“不依不饶”的态度,始终对新生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分析、研究和解决老问题。隔行不隔理,从一定意义上讲,许多事情都是相通的。要善于用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本领,善于用别人的创新来丰富自己的路径。摒弃“时代都变了,还是老一套”的旧观念,克服“老同志都过河了,你还在后边摸石头”的慢节奏,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不作为,激发工作热情、凝聚力量、开创局面。
(二)正确处理顶层与基层的关系。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需要上下互动、协同推进,需要顶层设计、基层创造。没有顶层支撑支持,基层或迈不开步,或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但是,对于顶层设计,不能神秘化,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顶层设计”,把任何事情都推给“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具有很强的全局性、战略性,它以制度设计为着力点,强调制度与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可能考量到各层次、各地在制度实施中的所有问题。尤其由于行业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上下信息不对称、各方利益多元化等,再好的顶层设计也不可能有针对性地一一回应。顶层设计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恰是地方、基层乃至部门、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从我省的实际来看,这几年我们转型发展的很多成功做法,都来自于基层。如,济南市经信委的离退休干部标准化服务,青州市、蓬莱市的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高密市的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建设,青岛市南区、莱州市的离退休干部社区管理服务,泰安市泰山区的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活动,等等。这些做法经过总结推广,有的上升为顶层设计,有的成为基层的样板,对全省老干部工作的转型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顶层与基层是相对的。对省来说,中央是顶层;对市来说,省是顶层;对县来说,市是顶层;对乡镇来说,县是顶层。所以,我们每个层面的同志既要有顶层设计的主动性,又要有基层创新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讲,在座的每位同志,既是顶层设计者,又是基层创新者。面对转型发展这个大题目,我们都是参与者、探索者、实践者,必须主动融入、全程跟进,不能当局外人,不能当旁观者。既要围绕转型发展“出题目”,更要为推进转型发展“找答案”。
(三)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服务和管理是老干部工作本质和核心,凸现老干部工作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既要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对离退休干部真诚尊重、真心关爱和真情服务,又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毫不放松地抓好离退休干部思想引领、政治引导。服务与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把握离休干部与退休干部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对离休干部讲服务管理,服务为先;对退休干部讲管理服务,管理在前。要坚持以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为重点,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要突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解决不愿对老同志思想政治工作提要求和党支部活动方式单一刻板、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增强组织“粘合度”,提高制度约束力,更好地把广大老同志凝聚在党的周围。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生活待遇规定,对离退休干部违规占用办公用房、违规用车、未经批准到企业兼职任职和参加社会组织等问题,依据相关政策作出妥善处理,尤其注意离退休干部政策趋向调整。如果说,加强离退休干部组织管理是“收”的话,那么,推进退休干部养老服务保障就是“放”。要主动衔接老龄化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延伸老干部工作领域和范围,能够由社会、由市场提供的,交给社会、交给市场。“放”乃大势所趋,管得过宽过泛,就会出现“越位”、“错位”、“空位”。但“放”不是一放了之,要加强宏观指导、跟踪服务,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放活不放任、总揽不包揽、到位不越位。要注重调查研究和舆论引导,准确反映老同志的心声愿望,积极回应老同志的关切期待,切实纠正社会上一些同志片面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误区,消除一些老同志存在推进社会化服务管理就是党和政府“甩包袱”的思想顾虑。“放”是“瘦身”,“收”是“健身”。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收放有度、收放自如,逐步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独唱”与“合唱”的关系。这次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亮点之一,就是回应基层的期待,明确和完善了老干部工作格局,即: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老干部工作部门统筹协调、涉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方积极参与。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社会工程,老干部工作部门既要会“独唱”,更要会“合唱”。要当好“独唱”的角色,找准“合唱”的旋律。所谓“独唱”,就要强化责任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老干部局、老干部处就是老干部工作的权威机构,就是党和政府的参谋,就是老干部的依靠。应该做的工作,克服困难、顶着压力也要做;必须负的责,迎着风险也要担;看准了的事情,坚定不移向前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凡事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坚持一点,做到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积小胜为大胜。要学会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争取。既想“一万”,又想“万一”,做到“有守”、“有为”。所谓“合唱”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制约,学会借势、借机、借力、借智,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学会协同推进、内引外联,“大”、做“活”、做强老干部工作。我们常说,干事的舞台在老干部工作部门,发展的空间在老干部工作部门之外。要注重依靠离休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搞好宏观指导,搞好组织谋划,搞好督促检查,统筹政策、统筹服务、统筹力量。在这里还要重申: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老干部局局长的同志,要把相当的精力放在老干部局,要拿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老干部工作上,在政策落实、统筹协调、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岗位编制、干部使用等方面,主动负责任、去争取、促落实,尽心尽力谋大事、解难事、办实事。不能挂“空名”,更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在其位,谋其政,工作能甩掉,但责任甩不掉。
(五)正确处理务实和务虚的关系。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既要用心干事,又要用心谋事,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务实侧重执行层面和操作层面、在具体的行动和落实上;务虚侧重理论、决策和规划设计层面。对工作的思考是虚,将思考变为现实就是实;工作做成功了是实,将做成功了的工作总结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来是虚,两者缺一不可,对立统一。正如人的两条腿,哪一条都不能短、更不能缺,否则,走路就很容易摔跤。一方面,务实是前提、是根本。务实是成事之基,实干是立身之本。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有人说过:“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你”,干工作也是一样。相似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当的智力水平,有的人能出类拔萃,而有的人则表现平平,组织不认可,自己不满意。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用心和不用心、实干和不实干的区别!用心则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不用心只是在完成工作;用心则是积极主动地做事,不用心只是在被动应付;用心则是创造性地干,不用心只知道苦干蛮干、委屈地干;用心则视工作为事业,不用心视工作为谋生手段。大家不要小看任何一项工作,每个岗位都是唯一的,用心对待会让你大放光彩。大家要明白:为党干了工作,长的是自己的本事。要弘扬“安专迷”精神,既要专心致志、专注做事,又要提高专业素养、专业水准。省局正在开展做“局内人”活动,目的是教育引导大家不仅仅做部门单位的“局内人”、职务身份上的“局内人”,更要做老干部工作的“责任人”,做老干部局形象“代言人”,做干事创业的“带头人”,做团结协作的“模范人”。另一方面,务虚是必要、是升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老干部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习中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在思考中培养理性认知和战略思维。要把务虚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养成务虚的习惯,提高务虚的能力。通过学习理论、总结得失、提炼经验、分析矛盾、讨论问题、磋商情况、论证方案等,开展“头脑风暴”,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进而统一思想、明辨是非、理清思路、把握规律、探求对策、顺应趋势、开拓视野、增强信心。深谋远虑,决策就不会盲目冲动;深思熟虑,行动就不会草率鲁莽。如果仅仅满足于埋头苦干,不从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研究思考,不注意总结提高,不善于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工作就很难有所突破和提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科学全面地务虚,就不可能有积极有效地务实。当然,务虚不是说空话、放空炮,也不是“光说不练”、“闭门造车”。务虚的方式是“虚”,但内容和过程是“实”,必须事先下大工夫和气力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靠事实说话,靠数据说话,靠证据说话,而不是想当然,不是随心所欲,不是信口开河。因此,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既做到虚功实做,又做到实中有虚,不仅要善于从事务中超脱摆脱出来务虚,更要在务虚问题上“实打实”。
(六)正确处理带头与带队的关系。作为单位“当家人”、“一把手”,有位有权,责任重大,是单位、部门的灵魂、核心,其一言一行体现组织意图、代表党的形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领导班子、影响着干部队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把手”要做到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廉洁过硬,带头履职尽责、带头维护团结、带头廉洁自律,坚持“三严三实”,坚持“一岗双责”,既要当好业务的“排头兵”,又要当好队伍的带头人。带好队伍既要“压”担子、又要“教”方法、还要严格“管”。交任务、压担子,这是培养干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年轻干部成才欲望强、动力足,更渴望被重视、被重用。作为领导干部,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开明开阔的胸襟,敢于放手大胆让其开展工作,为干部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要重视教方法、传经验。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更多取决于方法。“方法强”也是一种“能力强”,“会教方法”也是一种“领导方法”。既要教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又要教工作方法、为人处事的方法。所谓“管”,就是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何谓“严”?就是用比普通群众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更严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干部。老干部工作者是党务工作者,党规党纪严于法律,公民能做的事情,党员干部不行。对干部违纪违法的处理比对一般人的处理更严肃、更严格。何谓“宽”?就是对干部放松要求,对“小毛病”不闻不问,不敢抓不敢管;出了“大问题”能捂则捂、能盖则盖,处理上能松则松、能宽则宽。从庸俗化和“小毛病”最终到“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些年,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被查处的案例也不少,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是非分明。“严”是对干部负责,对其家人负责,对组织负责,也是对领导干部自己负责。“宽”,既害了人也害了己。为什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过去谁违反规定,处理此人就可以了。现在要坚决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不仅对涉事干部予以处分,对于其本地区、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的相关领导干部也要追究其领导责任。既要带头讲政治、守纪律,对党忠诚、言行一致,又要切实负起管带队伍的责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干部管理,既要体现严格氛围、规矩意识和纪律观念,又要体现人情味、亲切感,让大家知道约束、感到温暖、看得希望。在日常工作中和现行体制内,政治的、物质的激励不可能成为一种经常化的手段。实际上,对干部工作取得成绩进行表扬和赞赏是激励,对干部辛勤付出表示关心和问候是激励,对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失败,表示理解、宽容和安慰也是激励。这些激励,往往更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去年11月,总书记在视察山东一周年之际,再次对我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我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贯彻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同志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以“走在前列”为高点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总体思路。我省是革命老区、老干部工作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有着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在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方面,我们有基础、有责任、有信心,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同志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面对省委的重托,面对全省广大老干部的期盼,我们要振奋精神,勇于担当,积极进取,锐意改革,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扎实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真正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神圣的称号,无愧于老干部工作者这个“忠孝两全”的岗位。
第三篇:在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的讲话
顾金成同志
在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的
讲
话
(2010年9月12日)
同志们:
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和市、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县经济运行质量和总体水平,按照县委提出的“坚定不移突破大项目,全力以赴创新促转型,奋力开创新一轮跨越发展新局面”的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今年以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十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精神,积极抢抓经济回升向好、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大力度紧盯大项目,高起点创新促转型,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从经济发展层面看,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土地、技术工人等要素制约逐步显现;
项目投融资难度大,新增刚性支出因素增多。从工作推进层面看,有的乡镇、部门务实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不强,抓落实的精力不够、劲头不足;与履职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仍需提高,工作推进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任务繁重,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等等。这些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敢于正视不利影响,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快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认清形势、应对挑战的自觉性。
(一)加快转型升级是求生存的唯一出路。“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在危机面前,同一行业有的企业濒临破产,有的企业却能逆势上扬、脱颖而出。为什么?这是因为后者一直致力于技术革新,致力于转型升级。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原材料、汇率市场的波动,有的企业能主动调整经营策略,由外销为主逐步转战内地市场,将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有的企业面对外贸订单,没有满足于单纯的生产加工,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在产品竞争力上加码;一方面积极谋划内销市场,在市场拓展上加速,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先机。事实证明,只有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才是企业度过危机、求得发展的唯一出路。
(二)加快转型升级是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部分企业由于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在市场竞争中不堪一击。但也有的企业能不断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和品牌,企业知名度、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企业不断做强、做精,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事实证明,只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做精主业上下功夫,在创新技术上花心思,在强强联合上做文章,在品牌战略上求突破,在节能减排上拓空间,在深化管理上强基础,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转型升级是宏观经济形势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国内经济虽然保持回升向好势头,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很脆弱,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扩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压力加大、房产新政的加快实施等,使宏观经济走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央和省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包括加大对落后产能淘汰和清理力度、调整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土地供给、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最近,省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省经信委等部门关于实施节能预警调控的意见,明确对纳入“两高一低”和重点调控目标范围的用能单位,严控用电负荷;从8月10起到10月31日,对建材、冶金、化工行业的用电企业暂停执行峰谷电价政策;对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的用能单位,实行惩罚性电价,直至责令停产改造;对违规建成的项目停止供电供水。这预示着,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快增长的粗放
型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无论是应对今后宏观经济偏紧的趋势,还是破解当前资源要素的制约,都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打破原有发展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新时期经济工作迫在眉睫的重任,我们必须把握先机、未雨绸缪、统筹兼顾、趋利避害,把握规律主动转,立足长远全面转,抓住机遇加快转,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求突破的必然选择。要从突出“三大”中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所谓“三大”,是指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通过招引大项目、做强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推进经济沿着预期轨道转型升级。一是要主攻大项目。没有重大项目,区域经济很难有爆发性的经济增长点。建立重大项目推进绿色通道,确保项目落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畅通无阻;建立重大项目推进责任制,当前已批、在手、在谈重大项目分工到人、责任到人。项目进度及时报告,存在问题现场会办。二是做强大企业。大企业是一个城市的品牌,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竞争实力和形象,也是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必要条件。要认真按照已经出台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鼓励重点企业“不求所在、但求所得”,勇于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嫁接。三是发展大产业。强化产业链填平、补齐、拉伸的关键节点,然后在项目引进、产品深度开发、细化产业分工等具体层面加大引导培育力度。抓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对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创新能
力、信用程度等方面达到要求的重点企业实施特殊政策,鼓励企业利用已有的资本、品牌、机制、人才、管理、营销、信息等优势加快发展;抓成长型企业,引导群内中小企业向专、精、新方向发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必须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在薄弱环节下力气,全力打好转型升级这场硬仗,不断取得务实成效。立足当前,就是要推动工业经济快转型、快见效,为确保顺利完成全年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力招商选资,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1.不断提升招商质量。要切实推进招商选资,紧紧围绕“3+4”产业体系选项目、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选投资,切实做到“有所招,有所不招”。要突出投资规模,重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10亿元、30亿元或1亿美元的重特大项目;要突出发展前景,重点引建品牌、技术“双高地”型新项目,坚决把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 “三高”项目拒之县外,坚决不引进小木材、小纺织、小化工等落后淘汰产能项目;要突出产业链招商,重点突破产业龙头项目,以项目质量的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
2.切实转变招商方式。坚持专业、驻点、委托、网络等多种招商方式并举,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组织水平。要注重挖掘包装与本县产业和企业协作配套的有效投资信息,不断推动“以企引
外”、“以外引外”取得突破。要积极寻求区域合作新途径,不断加强与外地政府、园区、产业、企业的合作共建。
3.高度聚焦招商重点。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机遇,加大宣传、推介、对接力度,吸引海内外客商来泗考察洽谈。重点瞄准北京的软件、服务外包、科技孵化和央企,上海、深圳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苏南、浙江的先进制造业,港澳台、日韩的光伏光电、电子电器、精密机械、新能源进行精准化招商,确保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突出开放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1、全力提升主导产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产业。通过集群发展、创新驱动、品牌竞争,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木材加工、纺织服装和电光源三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更为紧要。要紧紧围绕做大作强做特五大特色基地,突出产业链条延伸,主攻东渡集团等重大项目落户和配套项目引建,建强30万锭色纺基地;突出总体规模壮大,突破沙发面料、窗帘布等项目集聚,打造30亿级家纺基地;突出加工能力升级,加快集群一批台湾林木加工关联项目,打响30亿级“中国绿色板材基地”品牌;突出发展先进产能,支持海欣申禾、舒尔雅家纺等投产项目增资扩股、新上生产线,迅速形成“北有高阳、南有泗阳”的3000万条毛毯生产基地;突出产品向高端攀升,全力发展LED、节能灯核心部件及整灯生产,尽快建成10亿支大功率节能灯产业基地。
2、着力培育新兴产业。要切实把培育新兴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产业培育,力争早日取得突破。新兴产业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是引领泗阳跨越发展的希望所在。要围绕新兴产业三年超200亿规划,着力突破项目引建量,加快提高产业集聚度,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出台的支持政策,全面落实《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奖励与补助暂行办法》,全力推动四大新兴产业壮大规模、跨越发展。机械制造产业要以打造完整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引建一批 汽摩配、机械模具等大企业大集团,确保年内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电子电器产业要以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为方向,加速集聚一批 IT配件和电工电器、小家电产业,确保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新能源产业要以风能、太阳能光伏为特色,全力加快明宇电气和晶鼎新能源、江南能源科技、晨电太阳能等骨干项目建设,早日启动标准化厂房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确保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造纸包装要围绕做成优势产业目标,聚力引建再生纸制造、大型彩印包装等技术领先项目,确保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贯彻省提出的“服务业提速计划”,全面落实激励扶持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推进工贸企业主辅分离为抓手,大力发展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科技研发、信息咨询、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争取年内3-5家企业在分离制造
业内部非核心业务上有新突破,成功引进一批服务外包及软件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张动漫产业基地,大力推动杰晖数码等企业承揽网络游戏、数字动漫、影视传媒等产品服务外包业务,年内培育营业收入超千元企业10个、行业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其中动漫产业基地入驻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用工超20人企业12家以上,各乡镇及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引进落户生态科技园项目不得少于1个。积极引建一批现代物流及大型品牌零售业态,年内建立起覆盖华东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现代商务、现代旅游等高端服务业态,探索开展“金融仓储”业务,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5亿元、新引进商业银行2家,泗阳农合行年内改制为泗阳农村商业银行。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坚持走人才强县之路,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县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构筑人才高地,推动跨越发展。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认真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尤其是要注重引进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领军人才,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效应。要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用为本、人尽其才,注重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臵、投入保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人才激励政策,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注重从建设平台载体、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做起,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更多的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注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企业发展高级研修班、组织外出考察等形式,引导企业家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转型升级。
(三)发展低碳经济,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要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持续推进节能降耗,杜绝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引领各类主体自觉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充分注重发挥法律法规、市场机制和奖励政策的作用,多措并举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大力推广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入开展企业、园区、社区、机关、学校、饭店、家庭绿色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围绕今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的目标,把推进节能减排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环保准入制度,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从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加大对小化工、小电镀、小印染等企业的整治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全面推行集中生产、集中治污;认真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强化现有企业污染治
理、能耗控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严厉打击偷排、直排等不法行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各类主体自觉参与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
三、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保证
加快转型升级是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对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的一场重大考验。我们一定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能力的大提升、组织的大强化、作风的大转变,为快转型、快见效,决战决胜全年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一)以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推动快转型、快见效。打好转型升级这场硬仗,走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列,必须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上开展一场新的思想大解放。围绕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理念,进一步确立快转型、快见效的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型升级是引领泗阳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毫不动摇地快转型,才能在这一轮竞争中抢得快车道、占领制高点、把握主动权、实现新赶超,才能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窗口,不迟疑、不懈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加快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提升,确保早转早得益、快转快得益。围绕转型升级,不断开阔胸襟,进
一步确立利长远、可持续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关系,不断开阔眼界、思路和胸襟,在打基础、利长远上下功夫,在干大事、创大业上下功夫。项目引进中,不能简单追求目标任务的完成,求得一时的总量扩张,而要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注重资源要素利用水平,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围绕转型升级,不断迎难而上,进一步确立敢突破、勇变革的价值观。加快转型升级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动。大力破除唯基础论,不为项目不多、项目不优、资源不足找理由,只为加快招商引资、项目投入、破解瓶颈想办法,把转型升级抓得更紧、更实、更主动;大力破除唯本本论,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坚决消除怕担责任、怕出错误的求稳思想,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克服转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升级中出现的难题;大力破除唯条件论,学会借办法、想办法、变办法,在看似不成熟的情况下敢于试验,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敢于探索,为转型升级赢得时间,为跨越发展抢得先机。
(二)以能力水平的大提升,推动快转型、快见效。加快转型升级对各级干部着力提升能力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要着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本领。按照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要求,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更好地把握运用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提高市场运作的能力,更多地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集聚各种资源要素为我所用;充分
发挥政府利用规划、财政、信贷在推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在更高平台上构建转型升级新格局。要着力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和本领。按照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做到发展目标与投资、招商、环境建设相衔接,项目投入与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相衔接,土地需求与规划、拆迁、整理相衔接,项目建设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相衔接,要素配臵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衔接,加快发展与质量、结构、效益相衔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群众利益相衔接,牢牢把握统筹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着力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本领。转型升级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进一步立足自身实际,突破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的束缚,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提高区域开发开放和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探新路,做到想在前、干在前、突破在前,走活一着棋、盘活全盘棋,形成在转型的大局下敢于创新、在科学的前提下善于创新、在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创新的生动局面,再创科学发展道路上的新优势。要着力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坚持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依靠群众作为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把成果让群众共享作为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坚持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带着对群众的真感情做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强有力的正面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县上下共促转型、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以组织推进的大强化,推动快转型、快见效。能否快转型、快见效,关键在于建立起有利于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机制。创新领导方式。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大势,正确认识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战略性、全局性和预见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水平,抢机遇,快转型;要善于抓大事、抓重点、抓关键,班子领导要紧盯大项目、大企业,亲力亲为,协调服务,高效突破;要善于整合力量,聚焦重点,集中精力抓招商、抓项目,努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快转型、快见效;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在转型升级一线指挥协调、解决问题、锤炼自我、提升作风、检验成效;要善于在自己的“责任田”上培育、发现、推广转型升级的先进典型,以身边典型的说服力、感染力,推动比学赶超、创优争先,促进转型升级的高效推进。务求督查实效。要进一步加强工作督查,围绕转型升级,按照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加强督查,做到每一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督查、有成效,打造一支与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清正廉洁、作风优良、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严格考核奖惩。进一步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干部考核
评价机制,把转型升级的实绩作为考核奖惩的第一标准,把转型升级的成效作为选人用人第一导向,对加快转型升级、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提拔重用,对转型升级中畏首畏尾、敷衍应付、动作缓慢的干部严肃查处,真正做到在转型升级赛场上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切实把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四)以工作作风的大转变,推动快转型、快见效。过好转型升级这一关,必须狠抓干部作风,强推工作落实。要大兴狠抓落实之风。转型升级目标、思路确定之后,关键是抓好落实。要真正把转型升级落实到每一件具体工作、每一个具体项目上,明确责任,细化任务,传递压力,抓紧抓实,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落实任务不打折扣,以抓落实的硬本领、解决问题的硬功夫、完成任务的硬实绩,以前所未有的拼劲、狠劲、韧劲,营造新的发展优势,推进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快转型、快见效。要大兴攻坚克难之风。转型升级困难大、矛盾多,面对历史的重托、群众的期盼,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攻坚克难之风,善于整合资源、争取政策,更快地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建设、集中区建设;善于把握全局、凝聚力量,以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在转型中抢得先机、赢得发展。要大兴雷厉风行之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抓得越早、抓得越快,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新优势。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对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关键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继续大力
发扬“白加黑”、“5+2”的精神,立体式、并联式推进,抢时间、抢进度,努力以快速度赢得快转型,以快节奏推动快见效;要强化过程控制,建立起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转型升级目标控制体系,以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效保证转型升级目标的顺利实现。
同志们,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机遇呼唤着我们的行动,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重任检验着我们的能力。让我们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攀新高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树立从不言弃、从不言败的必胜信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顽强拼搏,奋力赶超,为打好转型升级硬仗,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后,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悄然涌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
此时此刻,中国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关系到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也关系到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在现代化路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
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酝酿,在这场变革中,浙江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与低:做精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和传统产业一起,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传统企业需要全面转型,而转型就是要通过创新技术、管理和体制来实现。”
浙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但大部分处于“低、小、散”的状态,经不起大风大浪冲击。
所以,转型升级,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应该根据省情,根据我省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把传统制造业转成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第一条是企业微笑,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两端一翘,企业微笑;第二条是产品微笑,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两端一翘,产品微笑。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的重点是上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第二步有了两条微笑的产业就是先进制造业,要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双轮驱动双翼齐飞。与消费者同时同在同享。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与产业应该分不清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总是把制造、服务、信息都能融在一块儿了。
第一个途径就是提升制造水平,国际一流的制造装备,快速响应市场的制造模式,工艺流程的改进
第二个途径就是提升研发水平,这是我们浙江企业的软肋。很多企业装备上来以后,但是研发一直跟不上,产品还是难以做到高端,所以号称是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第三个途径就是提升营销水平,核心是品牌的打造,这是最难的环节,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传统产业升级需要‘龙头效应’,需要在品牌、研发、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实现自主品牌的跨越式发展。”长期在纺织服装行业摸爬滚打的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随着产业调整进程加快,中国纺织业必将迎来吐故纳新、大浪淘沙的5年。我们将坚持以价值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不断挖掘、提升传统产业新价值。”
赵林中代表坚定地说。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整合,加快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让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在行业里,龙头企业以其品牌、资本、销售渠道、整合中小企业,组成“小巨人”企业或是企业集团。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也是优势互补。
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走向联合,主动“”,成为企业集团的组成部分,甘做大企业的配套,也能使资本、产能充分发挥。事实上,民营企业的整合,在我省已经有了自发整合的先例。在民营企业整合上,正泰集团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乐清是低压电器企业集中的地区,正泰和3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进行整合,开始是松散的加盟形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后来进行资产评估,30多家企业入股正泰,实现产权整合,从一个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民企整合,就像原来大家都各开一辆小汽车,而联合起来,就成了大家一起努力开好一列火车,汽车开得再快,也比不上高铁的速度。
所以,走向联合,是民营企业转型路上,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企业已经遵循市场规律自发做了,现在,政府更要在未来的经济产业规划中,要顺应这种时势,引导中小企业去进行整合。
“从国家到地方,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全国政协委员、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各地投资热情高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各种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
胡成中委员认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警惕投资一拥而上所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同时,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阶段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做好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及时制止无序扩张,为部分盲目发展的产业、行业“退烧”。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资源小省浙江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吕祖善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矛盾,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符合浙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对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来说,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
浙江目前已经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43.2%,浙江省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吕祖善认为,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消费结构升级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路子,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构筑一批服务业发展重要平台。大力建设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大与小:建设四大平台,扶持中小企业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从何而来?在浙江,一张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已清晰勾勒出来:要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平台”,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认为,要大力搞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形成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还要继续发挥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力量,推动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力量。
“在四大平台建设上,建议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集中资源和技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财经委主任丁耀民建议,在政府层面,要精细规划,整合资源,注重将已研发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给予扶持,还要清除各种不必要的门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引导企业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呵护他们茁壮成长。
陆与海:做强陆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此前,国务院已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舟山来说,是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代表、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认为,要借鉴学习世界先进沿海、海岛城市的发展经验,做好规划布局,重视产业培育,特别是港口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依托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导船舶企业做大做强海洋工程产业等,使舟山成为我国科学管理、开发和保护海岛海洋、促进海岛地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新认为,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繁荣,还会拉动陆域经济发展。“希望我省进一步做深、做强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0年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排在第四位,但资源和陆域小省的约束使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跳出有限的陆域空间,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我国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辽阔,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海洋经济在我国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空间很大。山东、广东、浙江是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海洋经济的延伸将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浙江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此次《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
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落后于广东和山东,需要通过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上
一条大开大合的转型升级之路。浙江计划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油气、港口、海水养殖等资源,舟山群岛正在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有很多岛屿可以开发利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还不成熟,需要全盘规划。”肖金成对记者说。
浙江目前完成以“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宁波—舟山港是全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组合港,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港口优势,浙江将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国际集装箱物流基地,同时配套发展新型临港工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加强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在产业布局上,浙江“两翼齐飞”,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近岸海域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近带海域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同时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与此同时,浙江将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整体产业层次。目前正在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等,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和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形成规模,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据悉,浙江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在温州、台州进行改革试点,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海洋开发的政策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之前一直被国有企业垄断的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石化工业以及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等海洋空间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
内与外: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外贸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国际上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庄启传说,只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并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代表、委员们表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需不足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企业必须痛下决心,实现经济转型,使过多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经济。
“我国内需市场庞大,但日益高昂的物价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到境外购物。”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建议,对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降低关税,加大进口,将境外购买力转化为国内消费,让百姓购物更方便、更实惠。,就是实现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向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并举的转化,进而使出口
导向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所谓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进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政府和企业是推进转型升级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从根本上说,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离开了这一微观基础,产业转型升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产业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主要是创造、提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或环境。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就浙江的情况而言,应对当前的挑战,确保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还是激发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动力。
第五篇:在全市粮食生产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初稿
在全市粮食生产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初稿
2008年10月21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市粮食生产高级研讨班,全市粮食生产各专业的中高级技术骨干1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绍兴粮食生产发展问题,可以说,这种形式在绍兴粮食生产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市人事局路晓薇副局长、任彩仙处长到会指导,邀请到了省粮食生产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省农作局孙健局长给大家作粮食生产专题报告。在此,我代表绍兴市农业局对各位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为绍兴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给予的帮助、支持和努力表示诚挚的谢意!
借这次研讨班开班仪式的机会,我谈两点想法:
一、举办这次粮食生产高级研讨班的目的1、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保障绍兴粮食安全的需要
农业是强基础、促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结合绍兴实际,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工作始终是我们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千方百计提高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
2、提高中高级农技人员的水平,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需要
人才是科教兴国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的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各级人事部门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培养工作,举办这次粮食生产高级研讨班其意就在这儿。旨在通过举办研讨班,为全市中高级粮食生产技术人员提供一次理论学习的机会和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旨在提高在座各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绍兴现代农业和现代粮食生产建设。
3、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推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虽然全市各级按照“抓宣传发动、重政策扶持、活机制体制、强责任落实、提复种指数、扩早稻面积、攻单产提升、优技术服务、建抗防体系”的工作部署,使全市粮食生产取得了逐年增长的良好局面,但依然存在着耕地等资源制约、规模化率不高、机械化率不高、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效益较低、单产提升难度较大、自然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创业创新,着力在由千家万户种植向规模大户经营、三弯腰生产向全程机械化作业、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高效等发展方式上转型升级,实现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二、希望各位继续为绍兴粮食生产发展而努力
1、勤于学习。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农业和粮食生产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制约因素。只有通过学习这一最基础途径,才能更好地认清粮食生产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掌握粮食生产先进科技理论,提高自己工作能力与水平。希望在座各位珍惜这
次难得的学习研讨机会,既来之则安之,静下心来认真听课,踊跃研讨,多听一点,多学一点,多提高一点。
2、善于创新。针对绍兴粮食生产存在的一些机制体制等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去开展工作,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着力创新经营机制,在推进土地流转、培育现代种粮主体上下功夫;着力创新服务机制,在推进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和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施肥的“五代三统”上下功夫;着力创新发展机制,在推广新型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复种率,以及激励外拓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绍兴粮食生产水平。
3、乐于推广。依靠科技提升单产是今后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座各位都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绍兴粮食生产工作的精英分子,要进一步明确肩负的工作责任,更加主动地投身到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中去,大力推广一批高产高效模式,推广一批主导品种,推广一批节本增效技术,开展一系列为农服务活动,全面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优质高产示范活动,不断提高各项先进适用技术的到位率和贡献率。
4、善于协作。团结出战斗力,团队出生产力。粮食生产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涉及的种子、科研、栽培、土肥、植保和农机等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全市农艺农机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扬团队精神,联合开展粮食高产超高产、全程机械化、信息化技术、社会化服务等科研攻关与组织实施工作,攻坚克难,再创新业,为绍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而继续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