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工会大有作为
构建和谐社会工会大有作为
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本人认真学习了《党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等一系列指定学习篇目,深切地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最深的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正式将构建和谐社会列为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成为中央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政
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执政理念和方针。
当前,我国正进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关键发展期;二是矛盾凸现期。如果执政党头脑清楚,政策妥当,我国可进入发展的黄金期;而如果判断失当,政策失误,不但经济会停滞不前,而且会激发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动荡,危及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中央总揽全局,深思熟虑,认真汲取拉美、印度、西班牙的执政教训,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这是基于对中国国情清醒认识的决策,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现实问题的正确判断,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四种本领:即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必须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必须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必须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四条原则性的界定:一是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二是妥善协调各方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三是加强社会的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四是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构建一个活力迸发的和谐社会。②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构建一个公平的和谐社会。③着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一个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④着力加强依法治国,构建一个民主与法制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也为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一、工会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提高工会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要加强学习,争做知识型干部,争创学习型的机关,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和做好工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克服本领恐慌,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作为工会干部,尤其工会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充满理想,树立信心;政治上要牢记宗旨,洞察敏锐;组织上要严守纪律,团结协作;工作上要务实创新,勤政为民;业务上要精通专业,争创一流;纪律上要言行一致,遵纪守法;形象上要公道正派,公正公平;作风上要清政廉洁,干净干事。要有想干事之德,多干事之勤,善干事之能,干成事之果。只有这样,才能肩负重担,勇往直前,才能会干事,干成事,才能真正树立新时期工会干部的新形象,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大工会组建力度,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按照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的要求,切实加强工会组建的力度,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加入组织,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坚实的基础。根据我市的实际,要把非公企业作为组建工作的突破口,落实党建带工建的工作目标;注重在特色行业、特色街、商贸行业等组建工会,充分吸纳外来务工者加入工会;要尽快地落实乡镇工会的编制,充实和发挥乡镇街道工会干部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把各类群众团结到工会组织中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
三、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目标,努力提高工会维权的能力。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各级工会基本职能之一。我们要加强源头维权机制的建设,深化和完善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的制定;要加强三方劳动机制的运作,尽可能把一些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职工劳动保护机制的完善和建设,切实保障职工的生命权。
四、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当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大多来自弱势群体的呼声。只有促进社会的和谐,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充分发挥春风行动这张工会工作的品牌作用,切实开展送温暖工程,使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注,展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帮助关爱,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克服暂时困难的信心。要认真落实市领导和市管干部帮扶结对的制度,开展好千名党员一帮一手拉手活动,开展大病救助和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工会大有作为
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本人认真学习了《党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等一系列指定学习篇目,深切地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最深的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正式将构建和谐社会列为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成为中央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执政理念和方针。当前,我国正进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关键发展期;二是矛盾凸现期。如果执政党头脑清楚,政策妥当,我国可进入发展的黄金期;而如果判断失当,政策失误,不但经济会停滞不前,而且会激发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动荡,危及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中央总揽全局,深思熟虑,认真汲取拉美、印度、西班牙的执政教训,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这是基于对中国国情清醒认识的决策,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现实问题的正确判断,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四种本领:即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必须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必须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必须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四条原则性的界定:一是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二是妥善协调各方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三是加强社会的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四是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构建一个活力迸发的和谐社会。②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构建一个公平的和谐社会。③着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一个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④着力加强依法治国,构建一个民主与法制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也为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一、工会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提高工会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要加强学习,争做知识型干部,争创学习型的机关,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和做好工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克服本领恐慌,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作为工会干部,尤其工会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充满理想,树立信心;政治上要牢记宗旨,洞察敏锐;组织上要严守纪律,团结协作;工作上要务实创新,勤政为民;业务上要精通专业,争创一流;纪律上要言行一致,遵纪守法;形象上要公道正派,公正公平;作风上要清政廉洁,干净干事。要有想干事之德,多干事之勤,善干事之能,干成事之果。只有这样,才能肩负重担,勇往直前,才能会干事,干成事,才能真正树立新时期工会干部的新形象,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大工会组建力度,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按照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的要求,切实加强工会组建的力度,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加入组织,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坚实的基础。根据我市的实际,要把非公企业作为组建工作的突破口,落实党建带工建的工作目标;注重在特色行业、特色街、商贸行业等组建工会,充分吸纳外来务工者加入工会;要尽快地落实乡镇工会的编制,充实和发挥乡镇街道工会干部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把各类群众团结到工会组织中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
三、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目标,努力提高工会维权的能力。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各级工会基本职能之一。我们要加强源头维权机制的建设,深化和完善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的制定;要加强三方劳动机制的运作,尽可能把一些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职工劳动保护机制的完善和建设,切实保障职工的生命权。
四、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当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大多来自弱势群体的呼声。只有促进社会的和谐,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充分发挥春风行动这张工会工作的品牌作用,切实开展送温暖工程,使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注,展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帮助关爱,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克服暂时困难的信心。要认真落实市领导和市管干部帮扶结对的制度,开展好千名党员一帮一手拉手活动,开展大病救助和帮困助学活动,使弱势群体真心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工会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要求和呼声。把职工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职工的要求作为第一知情人,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为市委当好参谋。积极参与市政府涉及职工利益有关政策的调研和制定,真正使职工的需求成为政府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努力。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法院大有作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一新命题的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什么是和谐社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法院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准确、及时地运用法律手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以公平促公正、以公正促和谐,努力将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有机统一起来。
一、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打造一个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承担的首要职责。市法院将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积极参与“平安章丘”建设和“深化依法治市”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坚持“严打”方针,重点打击三类犯罪,一是涉枪支弹药、放火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二是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危害人身生命安全的案件;三是抢劫、盗窃等多发性侵犯财产型案件。对这三类案件要始终坚持从重从快审判,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严把证据关,实现“有罪推理”向“无罪推理”的转变,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司法追究。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设好“青少年维权岗”,做好缓刑犯、刑释人员回访、帮教工作。
二、依法调处民事纠纷,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大量的民事纠纷最终将通过诉讼途径得到解决,依法调处民事纠纷是法院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市法院将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审理各类民事案件,保护合法权益,制裁违法行为。通过案件的审理,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生活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强化诉讼调解。调解是从根本上化解民事纠纷的方式。我国的调解工作有良好的传统,毛泽东同志就曾对“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拓宽司法调解的适用范围,尝试将调解的做法引入执行案件、特定的刑事案件。
积极参与大调解机制建设。切实履行好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职责,协助健全三级调解网络,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形成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良性互动的格局。
三、依法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人民法院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依法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法院将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犯罪。加大对经济领域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厉惩处职务犯罪,保证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性和公共权力的合法行使。依法、及时审理买卖、借款、农村承包合同纠纷等案件,促使合同主体双方自觉履行约定义务,维护良好的经济关系和金融秩序,为建设“诚信章丘”、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出贡献。
认真负责地处理破产还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依法优先保障破产企业职工的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促进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避免因破产案件引发职工、债权人上访等问题,实现企业破产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维护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完善创新司法服务内容,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法治程度的高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作为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责无旁贷。市法院将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是增进司法透明度。立案条件、收费标准、诉讼风险等群众应该知道的事项,都向当事人公开告知;除法律规定不予公开审理的案件,全部公开审理,杜绝暗箱操作。二是加强审判监督。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建立和完善临界催办和督办制度,杜绝超审限案件发生;落实质量管理措施,坚持程序和实体并重,确保案件质量。三是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简易程序审理案件范围,缩短审理周期。四是强化社会监督。做好案件评查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加大对群众投诉案件的查办力度,确保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办理。五是落实司法为民措施。深入开展审务“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入乡村”活动,改进便民服务措施,运用远程立案,就地审理,巡回办案等方式,方便群众诉讼。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切实保障弱势群众的诉
第四篇: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重大决策和工业强省战略的逐步实施,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形势喜人。但是,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然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从这个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推进我省和谐社会建设则显得尤其重要。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工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工会作用的发挥,这也是新时期我省各级工会组织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以省委、省政府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为指导,认真落实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从省情和甘肃工会的实际出发,以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基本形式,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以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以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一要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积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是包括全体职工在内的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构建和谐甘肃的根本所在。工会组织要顺应广大职工的意愿,在职工中大力宣传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为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功立业。以深入开展百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活动为载体,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提高我省产业工人和各类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技术素质,培养一大批有较高技术素质的专业技工人才,为构建和谐甘肃,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在各类企业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职工经济技术活动,评选职工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激发广大职工以创新精神投身生产建设,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和开发我省的精品名牌,促进我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要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新构架。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会是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当前,我省劳动关系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关系更趋复杂,劳动关系矛盾同过去相比呈多发态势。尤其是一些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建筑、服务、餐饮行业,受资方(或用工方)追求最大利润和劳方处于弱势等因素的影响,各种侵害职工权益的问题较为普遍,劳资矛盾比较尖锐。工会要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争取政府(行政)的更大支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积极参与处理各种劳动纠纷,促进劳资双方互利双赢、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要切实履行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积极参与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甘肃,必须妥善协调、统筹兼顾包括广大职工群众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我省军工、煤矿等资源型企业较多,受资源枯竭、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差、职工生活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企业改革改制中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工会组织要在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同时,突出表达和维护职工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代表职工的利益,反映职工的诉求,构建党政与职工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切实保护职工合法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权益。积极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建立健全职代会或相应制度,大力推行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对涉及自身权益和劳动关系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落实法律赋予职工的各项民主政治权益。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建立健全扶贫帮困工作机制,推进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为困难职工提供生活救助以及
第五篇:履行工会职责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履行工会职责构建和谐社会
——对**区失业职工帮扶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呈现出跨越式超高速发展势头,成就鼓舞人心。“十五”期间,**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将继续步入超高速、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期。随着
企业改组、改制,使一部分职工分流到社会,成为失业职工,同时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为给失业职工提供一个与社会对话的机会和社会对他们进行帮扶的平台,**区总工会于2004年8月4日正式成立了全国首家失业职工工会,并在全区镇、街道办事处设立分会16个,到目前为止共吸纳会员1340人。重点为全区失业职工开展“六送”服务,即,送信息,送政策,送资金,送保险,送岗位,送技能,并将失业困难职工纳入到全区“两节”送温暖范畴中。**区失业职工工会成立一年多以来,免费为失业会员送去17个工种、6976个空缺岗位信息;免费为55名失业职工会员提供电脑基础知识、电工等技能培训;帮扶88名会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为5名特困会员送去10000元慰问金,切实为会员办实事、办好事。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失业职工目前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和帮扶工作,**区总工会于2005年5月27日至6月3日针对失业职工的思想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范围
此次调查范围在**区失业职工工会下属的16个分会、27个工会小组进行。涉及失业会员1340人,发放调查问卷1340份,收回问卷886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党委、政府的工作评价结果。满意率达42.5,感到一般的占46.8,不满意的占10.7。结果表明,近年来党委、政府在帮扶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中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付出很大努力。先后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得到广大失业职工的认可。但从评价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党委、政府的工作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二)对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保所的工作评价结果。满意率达到42,感到一般的占50,不满意的占8。劳动保障部门尤其是基层社保所是政府与失业职工近距离接触的重要部门,国家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都是通过他们具体贯彻落实的,失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失业职工对劳动部门的工作总体上还是满意的,但是在服务态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对工会工作的评价结果。满意率达到49.5,感到一般的占43.7,不满意的占6.8。评价结果表明,工会作为广大职工的群众组织,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失业职工的所需所想,积极发挥协调和维护职能,为他们办实事、干好事。如,在解决职工的困难、帮助失业职工寻找再就业岗位、推荐就业等工作中得到职工的认可。
(四)失业职工认为目前实现再就业的最大困难。认为选择岗位少的占43.7,自身条件欠缺的占23.4,政府帮助不够的占32.9。结果表明:1.失业职工存在着观念旧、年龄大、技能弱、家庭负担重的特点,目前适合失业职工的岗位单
一、数量少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再就业的重要原因,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在拓宽就业渠道上下功夫;2.失业职工的就业观念仍需转变。目前失业职工中大部分人在思想上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旧观念,这与当今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相脱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再就业的实现。这些问题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群团组织和劳动部门工作的重点,如不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进行更新,失业职工很难摆脱目前的生活状况。
三、失业职工目前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失业职工目前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集中表现在就业、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三个方面。
(一)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失业职工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已经有部分失业职工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失业职工失业在家,没有劳动收入。这当中存在着诸多原因,如,失业职工观念旧、年龄大、技能弱、家庭负担重等自身因素制约就业;政府提供的适合失业职工的岗位少、就业渠道单一,无法满足求职需要。
另外,在失业职工再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工资低、待遇差、用工不规范的问题,造成部分失业职工宁肯从事开黑出租车、蹬三轮车等临时性、不固定的工作,也不愿意到企业工作。
(二)涉及失业职工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受到极大关注。
1.医药费问题。失业职工劳动收入少,家庭负担重,一旦遭受意外伤害或患重病就会把家庭带入困境,致贫致困。因此,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考虑到失业职工的实际情况,在失业职工就医用药方面上给予适当的优惠。
2.教育费用过高的问题。对于失业职工家庭来说,如何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成为他们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