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生态考察报告(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13:0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崇明生态考察报告(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崇明生态考察报告(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崇明生态考察报告(写写帮整理)

崇明生态考察报告

5月23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和学生会研究生分会的部分同学来到了崇明县前卫村,考察这一远近驰名的生态农业村。在前卫村,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野生动物驯养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生态湿地公园、生态循环链示范区等等,对崇明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的考查,并通过当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其生态资源、生态政策、和生态规划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1.崇明概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由泥沙淤积成的河口沙岛,崇明与其它旅游胜地有着显著的差异。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缺少历史古迹,文化底蕴相对不足。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岛上未经人工斧凿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崇明生态环境超前意识的保护和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和功能的两大定位:即中南部文化旅游区(崇明学宫、寿安寺、金鳌山等),中北部休闲度假区(森森公园,前卫生态村等),东部的候鸟保护区和西部的明珠湖水上娱乐区。崇明现有的生态环境也决定了崇明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将要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2.生态资源

这里水洁土净,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一只只螃蟹悠闲地从洞中爬出来觅食;浩翰的长江养育了各种水产,鱼肥蟹壮;纯洁的土地种植出了各种无污染蔬菜、瓜果;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东部,它由长江里的泥沙不断淤积而成,总面积45万亩,现在还在以每年150米(大约13亩)的速度不断向外延伸。3万公顷滩涂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鸟类乐园,春秋两季时这里群鸟飞舞、天鹅游曳,被列保护之列的珍稀候鸟就有130多种,边境鸟类数量达100万左右。尤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在东滩越冬数量曾达3000至3500只,还有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过境栖息候鸟总数达二、三百万。其中有白额雁、绿鹭、中白鹭、黑脸琵鹭、赤腹鹰等一、二类保护鸟类。

3.生态政策

自1998年成立以来,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就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纷杂的尴尬境地。2003年5月,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通行证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或从事影响鸟类活动的经营活动。但由于当地的渔政部门、水务部门都有权颁发证件,允许渔民在保护区内捕捞、开发和作业,因此保护区内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未得到有效控制和统一管理。

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东滩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与10年前相比,鸟类的种群数量、驻留时间和活动范围都呈锐减趋势。为贯彻执行管理办法,今年4月,保护区管理处曾多次找到崇明县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所前哨堤防站,请他们中止与个体户签订的牛舢板承包协议。

据悉,崇明正在全力打造全岛“一环二区三带四园”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争取到2020年,全岛森林面积达到660平方公里,构筑集引、排、供、蓄、灌、景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河网水系,加紧建设崇明新城污水处理厂,争取崇明越江通道早日开工建设,除配合越江通道建设沪崇送电主路外,加快建设由南通至崇明的220千伏第二回路,以解决崇明电力瓶颈问题,为生态岛总体规划实施打下基础。

崇明生态岛将具备四大功能,其中“森林花园”是立岛基础,将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大规模整治水系、保护湿地,建成高标准的以森林、水系、湿地、田园风光为主体的森林花园岛;“生态居住”功能即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将崇明基本建成示范性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产业转型、生态文化培育的生态居住岛;“旅游度假”功能是崇明生态岛的产业特色,将通过引进一系列世界级的主题乐园项目,建设大型的公共高尔夫城等户外运动场所,发展森林型度假疗休养基地,培育成以假日休闲、运动娱乐、森林疗养和高档居住为主体的国际性旅游度假区;而“科技研发”功能是崇明生态岛的理想境界,将通过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崇明,吸引有关教育机构在崇明创办教育科技园区,吸引各类主题展览会落户崇明。

4.生态规划第一,坚持走一条跨越传统工业化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处理好崇明开发与上海发展这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持用世界眼光进行高起点规划,寻求后发居上的跨越式之路,依托大项目,谋求大发展。

第二,坚持两个留足,即留足湿地、河湖、森林等自然生态涵养空间,留足适宜未来国内各类大型项目布点的多种选址空间,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的关系。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站高一点、看远一点,以世纪的尺度进行“山河重整”,以留足的理念腾出高起点发展的空间,形成一个能适应上海未来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岛域规划框架。

第三,坚持“三个集中”,在现代生态产业培育中推进城乡融合,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处理好生态发展与社会富裕的关系。结合崇明大开发的契机,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充分就业,努力使崇明成为上海推进三个集中、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先行区和改革试点区。

崇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注目和青睐。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崇明的旅游业,促进崇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东海之滨一颗璀灿的明珠?人们在思索着,实践着,更在不懈地奋斗着。

崇明岛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为了解崇明岛的现状和生态农业的先进经验,以及群众中的环境意识,我们进行了此次关于崇明岛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于2004年5月23日在崇明县前卫生态农业村进行。主要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为前卫村当地村民及游客,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达100%,有效卷率为100%。

1、被调查人群情况

2、对崇明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

3、对目前崇明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对于崇明附近长江水质的污染问题,大多数人(80%)都认为这是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大规模工业排污造成的,并希望这些地区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切实做好污染的防治工作。

对崇明县内的污染,44%的人认为是由于本地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造成的,30%的人认为是由于长江水质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有26%的人为是由于工业污染造成的,这一问题上面分歧比较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尚不能确定崇明县境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4、对崇明县生态农业开展情况的调查

大部分人都认为崇明县的生态农业开展的比较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的很大的成效,希望能够继续积极的开展下去。但也有部分人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批评,认为当前政府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旅游业上面,放弃了在农业方面的探索,此外,大量的耕地被用来植树造林也招致了部分农民的反感,认为这只是为了骗取国家的林业补助。

5、对崇明县产业发展的调查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5%)都认为崇明县不应该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而是应该以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建设成一个以农业生态和休闲度假为主的岛屿。同时应该大力开发崇明县内的各种土特产资源,如黄金瓜、白扁豆等等,适当发展农业加工贸易。

6、简要总结

崇明县的环境质量现状总体来说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相对于市区来说,这就给它开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崇明发展经济的一个优势,也是当前地方政府大力推行的政策。但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环境、生态,我们注意到,崇明县目前还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放产生的污染问题值得重视。此外,对于长江水质污染的问题也应该予以考虑重视。

生态农业是目前崇明大力宣传的一个热点,但实际中如何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如何利用生态的手段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能地方政府并没有多少具体的措施,就我们考察、调查的情况来看,生态农业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旅游的口号,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政府能够真正的做好生态农业的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

对于崇明县的未来发展,更据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我们建议还是以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并辅以农产品加工业。

有人比喻崇明地区是上海附近的“最后一块处女地”,这充分反映了崇明的环境现状,但如果我们不能居安思危,从现在开始就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防患于未然,也许这块“处女地”的日子也不会长久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2004年5月30日

充满现代气息的前卫生态农业村

深入农家进行关于崇明生态农业的问卷调查

被大力推广的现代化的经济林

富有特色的野生动物养殖基地

第二篇:崇明生态考察报告

崇明生态考察报告

5月23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和学生会研究生分会的部分同学来到了崇明县前卫村,考察这一远近驰名的生态农业村。在前卫村,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野生动物驯养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生态湿地公园、生态循环链示范区等等,对崇明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的考查,并通过当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其生态资源、生态政策、和生态规划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1.崇明概述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东濒浩瀚东海,南与上海市宝山区、浦东新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西接滚滚长江,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崇明岛在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7°51’15”的位置上,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岛上水土洁净,空气清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由泥沙淤积成的河口沙岛,崇明与其它旅游胜地有着显著的差异。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缺少历史古迹,文化底蕴相对不足。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岛上未经人工斧凿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崇明生态环境超前意识的保护和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和功能的两大定位:即中南部文化旅游区(崇明学宫、寿安寺、金鳌山等),中北部休闲度假区(森森公园,前卫生态村等),东部的候鸟保护区和西部的明珠湖水上娱乐区。崇明现有的生态环境也决定了崇明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将要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2.生态资源

这里水洁土净,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一只只螃蟹悠闲地从洞中爬出来觅食;浩翰的长江养育了各种水产,鱼肥蟹壮;纯洁的土地种植出了各种无污染蔬菜、瓜果;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东部,它由长江里的泥沙不断淤积而成,总面积45万亩,现在还在以每年150米(大约13亩)的速度不断向外延伸。3万公顷滩涂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鸟类乐园,春秋两季时这里群鸟飞舞、天鹅游曳,被列保护之列的珍稀候鸟就有130多种,边境鸟类数量达100万左右。尤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在东滩越冬数量曾达3000至3500只,还有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过境栖息候鸟总数达二、三百万。其中有白额雁、绿鹭、中白鹭、黑脸琵鹭、赤腹鹰等一、二类保护鸟类。

3.生态政策

自1998年成立以来,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就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纷杂的尴尬境地。2003年5月,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通行证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或从事影响鸟类活动的经营活动。但由于当地的渔政部门、水务部门都有权颁发证件,允许渔民在保护区内捕捞、开发和作业,因此保护区内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未得到有效控制和统一管理。

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东滩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与10年前相比,鸟类的种群数量、驻留时间和活动范围都呈锐减趋势。为贯彻执行管理办法,今年4月,保护区管理处曾多次找到崇明县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所前哨堤防站,请他们中止与个体户签订的牛舢板承包协议。

据悉,崇明正在全力打造全岛“一环二区三带四园”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争取到2020年,全岛森林面积达到660平方公里,构筑集引、排、供、蓄、灌、景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河网水系,加紧建设崇明新城污水处理厂,争取崇明越江通道早日开工建设,除配合越江通道建设沪崇送电主路外,加快建设由南通至崇明的220千伏第二回路,以解决崇明电力瓶颈问题,为生态岛总体规划实施打下基础。

崇明生态岛将具备四大功能,其中“森林花园”是立岛基础,将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大规模整治水系、保护湿地,建成高标准的以森林、水系、湿地、田园风光为主体的森林花园岛;“生态居住”功能即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将崇明基本建成示范性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产业转型、生态文化培育的生态居住岛;“旅游度假”功能是崇明生态岛的产业特色,将通过引进一系列世界级的主题乐园项目,建设大型的公共高尔夫城等户外运动场所,发展森林型度假疗休养基地,培育成以假日休闲、运动娱乐、森林疗养和高档居住为主体的国际性旅游度假区;而“科技研发”功能是崇明生态岛的理想境界,将通过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崇明,吸引有关教育机构在崇明创办教育科技园区,吸引各类主题展览会落户崇明。

4.生态规划

随着2007年底沪崇苏越江通道的通车和中国沿海大通道崇明岛桥地位的确立,21世纪初的崇明将凭借特殊的岛屿格局、近便的理想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资源四大优势,在上海城市整体布局中发挥后发效应,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选择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如何处理好崇明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至关重要,应当明确的几点是:

第一,坚持走一条跨越传统工业化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处理好崇明开发与上海发展这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持用世界眼光进行高起点规划,寻求后发居上的跨越式之路,依托大项目,谋求大发展。

第二,坚持两个留足,即留足湿地、河湖、森林等自然生态涵养空间,留足适宜未来国内各类大型项目布点的多种选址空间,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的关系。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站高一点、看远一点,以世纪的尺度进行“山河重整”,以留足的理念腾出高起点发展的空间,形成一个能适应上海未来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岛域规划框架。

第三,坚持“三个集中”,在现代生态产业培育中推进城乡融合,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处理好生态发展与社会富裕的关系。结合崇明大开发的契机,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充分就业,努力使崇明成为上海推进三个集中、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先行区和改革试点区。

崇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注目和青睐。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崇明的旅游业,促进崇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东海之滨一颗璀灿的明珠?人们在思索着,实践着,更在不懈地奋斗着。

崇明岛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为了解崇明岛的现状和生态农业的先进经验,以及群众中的环境意识,我们进行了此次关于崇明岛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于2004年5月23日在崇明县前卫生态农业村进行。主要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为前卫村当地村民及游客,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达100%,有效卷率为100%。

1、被调查人群情况

被调查人员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16人,占16%;18-35岁之间的青年人44人,占44%;35-55岁的中年人25人,占25%;55岁以上的老年人15人,占15%。男性54人,女性46人,分别占54%和46%。本地人78人,外地游客22人,分别占78%和22%。调查人群基本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可以充分反映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现状。

2、对崇明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

被调查人群中,18%的人认为崇明地区的环境质量很好,37%的人认为环境质量较好,35%的人认为环境质量一般,还有10%的人认为环境质量较差。同时,54%的人认为崇明附近的长江水质较好或很好,只有12%的人为附近的长江水质差。从总体来说,居民对于崇明的环境质量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崇明的环境质量,尤其是相对于市区来说,是比较好的。

3、对目前崇明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对于崇明附近长江水质的污染问题,大多数人(80%)都认为这是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大规模工业排污造成的,并希望这些地区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切实做好污染的防治工作。

对崇明县内的污染,44%的人认为是由于本地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造成的,30%的人认为是由于长江水质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有26%的人为是由于工业污染造成的,这一问题上面分歧比较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尚不能确定崇明县境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4、对崇明县生态农业开展情况的调查

大部分人都认为崇明县的生态农业开展的比较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的很大的成效,希望能够继续积极的开展下去。但也有部分人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批评,认为当前政府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旅游业上面,放弃了在农业方面的探索,此外,大量的耕地被用来植树造林也招致了部分农民的反感,认为这只是为了骗取国家的林业补助。

5、对崇明县产业发展的调查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5%)都认为崇明县不应该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而是应该以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建设成一个以农业生态和休闲度假为主的岛屿。同时应该大力开发崇明县内的各种土特产资源,如黄金瓜、白扁豆等等,适当发展农业加工贸易。

6、简要总结

崇明县的环境质量现状总体来说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相对于市区来说,这就给它开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崇明发展经济的一个优势,也是当前地方政府大力推行的政策。但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环境、生态,我们注意到,崇明县目前还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放产生的污染问题值得重视。此外,对于长江水质污染的问题也应该予以考虑重视。

生态农业是目前崇明大力宣传的一个热点,但实际中如何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如何利用生态的手段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能地方政府并没有多少具体的措施,就我们考察、调查的情况来看,生态农业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旅游的口号,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政府能够真正的做好生态农业的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

对于崇明县的未来发展,更据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我们建议还是以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并辅以农产品加工业。

有人比喻崇明地区是上海附近的“最后一块处女地”,这充分反映了崇明的环境现状,但如果我们不能居安思危,从现在开始就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防患于未然,也许这块“处女地”的日子也不会长久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2004年5月30日

充满现代气息的前卫生态农业村

深入农家进行关于崇明生态农业的问卷调查

被大力推广的现代化的经济林

富有特色的野生动物养殖基地

第三篇:生态崇明绿色水利

生态崇明、绿色水利

黄敏俭 郭景浩 沈雄 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

摘 要

崇明是祖国第三大岛,地处西太平洋沿岸,素有大上海后花园之称。岛上水洁、风清、土净,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顺应崇明大开发的总体规划的出台,生态建设是崇明发展不变的主旋律,而水利作为基础性设施建设和特殊的地位又赋予了其独特的空间和发展潜力。

崇明岛四面临水,独特的地理风貌,决定了崇明水利的战略意义

崇明水利将紧紧围绕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发展总趋势,结合崇明大开发的规划,充分利用和规划好本土资源,同时以生态为基点,不断提高我们水利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开发空间。

关键词

崇明

生态建设

水利资源

价值

治水篇

一、2001年南沿海塘达标工程的成功实施

结束了崇明土大堤的历史,提高了崇明的防汛抗台能力,保障了岛内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北沿达标工程的即将实施,崇明将整体提升防汛标准。

二、水系网络主轴:1环5湖29竖27闸 1、1环:以崇西水闸为源头,南横运河和北横运河、团旺河连成环岛大运河,全长172.5公里。

北横引河全长86公里,从2002年11月正式启动了崇明北横引河的综合整治工程,该工程设计标准为底宽40米,底高程-0.5米,坡比1:4,平台高程4.2米,河口宽77.6米。共开挖土方2000万方,2004年底全面竣工。

南横引河全长78公里,其形成时间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年久,河道坍塌和淤积较严重,影响到日常的水流,故规划对南横运河实施疏浚整治工程,年内开始分期实施。河道疏拓规模为:河底高程-0.5米,边坡比1:4,底宽30米,河口宽度67.60米。2、5湖是东滩湖、北湖、东平湖、明珠湖、东风湖。

东滩湖:位于崇明东部,与东滩湿地保护区规划相一致,规划辟建一个生态景观人工湖,调节东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北湖和东平湖:位于崇明中部,与长江北支综合整治相结合辟建黄瓜沙边滩人工湖即北湖,目前基本已经成湖;结合森林公园景观,借景开湖,规划扩大森林公园东平湖。调节中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明珠湖和东风湖:位于崇明西南部,结合西部水资源规划,辟建东风边滩人工湖,作为崇明最优水质的蓄水水库,并逐步扩大明珠湖的面积。3、29竖是岛内南北向的29条县级河道,总长393.6公里。

29条竖河两端分别于两条大运河贯通,竖河再深入到各级乡村的明沟。结合1环、27座水闸的调水,使整个崇明的水域处在一个动中带静、静中带动的循环过程,构成了崇明水系的基本框架。4、27闸即分布在崇明环岛的27座水闸。

是崇明内河引清排污、调节水质的主要窗口。其中以崇西水闸为龙头,其总投资8316万元。设计闸首净孔总宽36米,采用12+12+12m。工程于2002年11月开工,2003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为了提升服务质量,近几年陆续将超龄使用的水闸逐步进行全新改造,全面提升水闸的标准。

三、污水处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农业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而生活用水的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有效改善内河和地下水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结合总体规划将分期建以下污水处理工程,满足解决全岛地区的污水处理:城桥污水处理厂造规模为10万T/日、堡镇污水处理厂建造规模为3.5万T/日、新河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6.1万m/d以及庙镇污水处理厂。

3四、加大水政执法力度

近年来通过水政执法有效控制了工农业、服务性行业等污水的直接排放,对各级河道定期经常进行检查,监督管理,清除在河道中的各类障碍物,确保各级河道的水流畅通。减少了因水流不畅而造成局部污染的状况。杜绝对水资源的烂采烂伐和破坏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此外,每年都要联合公安、渔政对全县的市、县管河道进行联合执法活动,突击清理河道中的网络子、地笼等阻水渔具,确保河道的畅通,提高水质。

五、聘任社会各界人士为水务系统的政风行风监督员

定期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水利建设的建议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听取老百姓的呼声,达到水利建设少走弯路,良性循环的目的。

养水篇

一、水文检测

我局水文站实行了对全县河道水质月监测制度,全县设有27个监测点,每月采集水样进行分析评价。参与评价的COD、氨氮、总磷等20多个指标,每月出一期内河水质评价报告,及时掌握和了解目前的水质状况,对受污染严重的河道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二、调水

我局从1996年开始利用27座水闸建立了内河调水制度。规定每年4月、9月进行二次内河大换水,同时不断完善日常引排水制度。今年年初,我们把内河水质水位、水闸引排水时间和流量等上网公布,通过水务网和崇明报等媒体向百姓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全岛人民安全用水,服务海岛人民。

在日常的水资源调度中,根据崇明是冲积岛,没有地势高程差的特点采取西引东排、南引北排的措施,宏观上控制水流的固定流向,确保水质和杜绝交叉污染。以崇明最西端的崇西水闸,即南横引河与北横引河的交汇处引水,促使两条大运河水流固定,再结合南北水闸的有序引排,带动竖河与镇村级河道及明沟的水资源调度,对保护和改善崇明水环境质量,提高崇明淡水供应保证率,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蓄水

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生命的源泉,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又是水的载体,两者有机结合构成生态,形成名副其实的绿色水利。

利用现有和规划中的五湖进行蓄水,将良好水源保持并通过原生态的水环境继续涵养湖水,以确保崇明枯水期的不同需水要求,逐步达到由点及面,最后使所有水源都能自然生态修复。从而可以弥补崇明免受长江上游污水污染和入海口咸水的双重威胁。为崇明发展提供优质水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四、绿化

各类林带的建设,有助于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时有利于水工程最有效发挥其功能。

1、环岛一圈的沿海防护林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00年已基本形成一条环绕崇明岛的绿色屏障。从空中俯视犹如一条绿色卧龙保护着崇明的一线江堤和岛内人民的安居乐业。共计面积10051亩,是崇明第一道绿色屏障线。

2、近年来随着防护林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对原有沿海防护林进行逐步完善和改进。首先针对树种单一,进行增添树种,其次提高观赏性,在大堤两侧堤肩营造观赏性灌木,第三进行防护林的生态化,即改变原有乔木的单一性,逐渐增加小乔木、常绿灌木和地被植物,使这片林带有序、健康发展,防止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实施大堤景观通道林350亩,大堤增绿400多亩

3、对南沿滩涂的绿化改造工程。2001年县委县政府对南沿滩涂的小围垦进行了退圩还滩,并利用这片滩涂高程较高和芦苇生长衰败地区实行滩涂绿化,到目前面积达8300亩,有效起到了防风固沙和净水、保护滩涂微生物的作用。

4、对全岛范围内的各级河道按照标准营造水源涵养林,到目前达20000多亩。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涵养水源,防止河岸水土流失,保持河道截面型状,延长河道使用年限和确保流量。

五、河道保洁和林带养护

配合“万人就业项目”水务系统成立了“河道保洁服务社”、“海塘林业养护服务社”共吸纳失地农民402人,全县14个乡镇都建立了河道保洁服务社,招收河道保洁员341名,自2005年9月以来,我县各乡镇充分利用千人、百人就业政策的契机,共招聘镇村级河道保洁员2785名。专门从事河道的保洁工作和沿海防护林的栽培养护工作。从而使崇明的河道、林带改变了形象,少些垃圾和杂草,多些清澈和整齐;使沿海防护林更健康有序的生长。同时建立养护保洁责任制,层层落实,实施长效管理机制。

六、河道疏浚

崇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成因决定了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淤积,故各级河道的疏浚对崇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1环29竖外,崇明还拥有乡镇级的横河447条,总长1191公里,村级泯沟1万多条。而镇村级河道由于水流较弱,淤积相对严重,故利用每年的冬春小型水利,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疏浚工程对生态建设重要。仅05—06年冬春小型水利,全县共疏浚村级泯沟3423.8公里,完成土方342.4万方;疏浚镇级横河土方120.65万方,合计完成土方463万方(不包括县级河道);清理各级河边“五棚”1226间。(长兴乡、横沙乡暂时未统计在内)。

七、宣传

依法治水是依法治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也是水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节水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开展了水务宣传和普法教育,组织人员深入农村、街头接受群众法律法规咨询,发放水法宣传资料,组织了板报巡回展等各种生动活泼的水法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自觉遵守水法规,形成良好的法制氛围,把水法规落到实处,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觉保护水环境,从而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县的水利工程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河面上无漂浮物,河坡上无垃圾,平台上无简易的违章棚舍,大大改善了我县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赞誉。在我县水利建设史上真正达到“水清、面洁、岸绿、有景”的目标,成为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亮点。

用水篇

一、休闲、旅游

驱车在达标大堤饱览崇明的长江美景,坐扁舟畅游崇明的河网水系优美的水环境,可使人和水亲密接触,心意盎然。

丰富的滩涂资源是崇明的灵魂,东滩鸟类保护区(国家级)每年都吸引大量珍惜鸟群在崇明岛栖息、越冬,有大小天鹅、白头鹤、灰鹤、白枕鹤、白鹳等诸多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北湖的面积是西湖的3倍,这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将是又一块热土、西沙湿地公园等均是滩涂资源的充分利用。

初步形成了旅游景点的东平湖、明珠湖已向游人开放;即将实施的崇海大桥将横跨北湖,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北湖具备了很大的开发价值;规划中东风湖、东滩的最终实施,将给崇明水利发展画上完美的划时代标志。

二、工农业、生活用水 通过近几年不懈努力,崇明的水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工农业用排水不在令百姓头痛;通过全县1213座灌溉泵站将良好的水源引入农田,确保农业生产的丰收;利用改建后的水工程使老百姓喝上放心、安全水。同时岛上有长达34.5公里深水岸线,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优质保障。可持续发展

我县的水利行业结合河道综合整治、星级水闸的创建,不断推进规范服务、文明服务,涌现了一批“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星级水闸”,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实现治水思路从被动整治向主动开发转变。我县水利建设以规范服务为抓手,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建立可循环发展机制,树立自己品牌,通过开展行业规范服务达标活动,不断改变自身的形象,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把我县水利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结论

围绕“安全、资源、环境、景观”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逐步建成具有“引水、供水、排水、蓄水、航运、灌溉、景观”等功能齐全的人性化海塘、网络化水系、智能化水闸、生态化防护林带、城乡一体化供排水体系、标准化污水处理设施和现代化水务信息系统,不断提高防汛抗灾保障能力,完善水务基础设施,规范水务管理,努力构建城乡水务融为一体,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舒适优美、人文环境文明进步,为崇明生态岛建设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四篇: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

我于2010年9月11日,参加了由统一绿茶与《南都周刊》共同组办的罗布泊楼兰环保探险活动,作为随团的生态学者,于2010年9月21日结束了罗布泊环保探险考察活动,历时10天。我们先后乘座越野车经由吐鲁番、鲁克沁、“迪坎尔”至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山,翻越库鲁克塔格山,沿着原子弹实验基地,抵达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龙城”雅丹地貌,途径土垠汉代水陆码头遗址、孔雀河下游铁板河道三角洲古河道、余纯顺遇难地、罗布泊湖心标志点,于罗布泊东岸宿营,再取道进入楼兰;然后,再继续穿越罗布泊干枯湖盆,抵达罗布泊南岸,前往米兰古城,参观了古戍堡和佛塔遗址,回到若羌县城,后至库尔勒,从天山南部,途径了中国冰川一号,返回乌鲁木齐。

罗布泊,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四周山地上所形成的河流,给予罗布泊以鲜活的生命,湖泊就是这样在盆地的洼处,找其归宿,而不能远流海洋,所以塔里木成为全封闭性内陆盆地。发源于周围高山的内陆河流,每至夏日冰雪消融,汇成一股股奔腾咆哮的急流,倾泻而下,形成盆地一片片像念珠似的绿洲地带。汉时西域36国,其实就是一个个小而封闭的绿洲,罗布泊和楼兰就是这绿洲中的一块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一般认为,沙漠中的沃土,就是适宜人生存的绿洲,如若有稳定的水源可供植物生长或人类聚集繁衍的地理区域,如果说,天然绿洲是伴随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更新世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致使大面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所提供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出现的。天然绿洲的形成应在晚更新世,距今约十万年左右。人工绿洲的出现,则与人类活动相适应,大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原始浇灌农业而出现的,距今约30XX年。

天山南北地区,约距今三四千年前绿洲农业出现,公元前后塔里木盆地的浇灌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农牧结合的绿洲经济与游牧经济相比,相对稳定,但绿洲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不可能连成一片,各绿洲之间大都隔以辽阔的戈壁沙漠,形成各自孤立封闭的社会单位,阻碍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丝绸之路没有畅通之前,绿洲经济的这种封闭性、孤立同样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地区,发展速度是不可能迅速的。

早先的古城楼兰,内外城郭都有着充足的水道流经,是典型的古代绿洲农业社会,在罗布泊和楼兰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类的生产力还未能达到控制与征服自然先进程度,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还处在一个顺其力量,为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发展阶段。如若没有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路过,可能,今天的罗布泊仍然是水波荡漾着轻舟,楼兰城郭中仍旧倒影出绿树的影子,东西文明相遇的进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个古代的农业绿洲,也被融入到东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之间,在西汉前后,这个历史上东西方的商路,各种宗教的传播之路,重要的军事要道,过多的人口涌入这个地区,造成了环境重负不可承受之重,生态资源迅速的消耗,一个绿洲农业可能仅仅维持一个本地人口生活需要,但却遭遇了或承担了东西方文明相遇历史责任。可以说,历史曾经选择了罗布泊和楼兰作为东西方文明通道,绝非是偶然的,它属于陆地大发现一个必经之路,当人们还没有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人类一个重要通道,这罗布泊和楼兰被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它必然遭遇环境重负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选择罗布泊进行环保考察?

把罗布泊放在一个远古时代的自然史演变进程历史去看待,就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切入这个话题,因为这个绿洲的消失,这个湖泊的消失,曾经伴随着诸多文明的消亡。它们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的发展之中。除去了自然史演变之外,罗布泊的消亡——究竟与人为因素有多大关系?这是我们生态考察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思考罗布泊,是想告诉当代的人们,远在科学技术并未能发展起来的时代,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也同样会带给整个文明的毁灭与破坏,如历史上有名的雅玛文明、吴哥文明,复活节岛上的文明,它们如同楼兰一样,都在环境被迅速破坏之后,在自然中消亡了。考察罗布泊之后,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蒙与教育,生态灾难与环境破坏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仅仅是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结果,环境与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代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从罗布泊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情景正在重复的发生,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改变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若按照一般区域性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罗布泊仅仅为楼兰文明提供自然环境需求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它根本不会发生什么生态灾难。但是,由于东西方文明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就会给罗布泊和楼兰带来致命的环境重负,一个长期封闭的绿洲农业社会,如若没有被东西方古代丝绸之路经达过,它们可能今天还一直存在那里,然而,问题在于,罗布泊和楼兰注定了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担当重任,它们注定要在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书写下生态灾难的一页。因为连年战争与饥荒,大量的屯田、屯兵、屯垦彻底让城郭中水道消失了,砍伐了周围的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成为盐碱地,不仅不能供给当地居住者的需求,再也难供给过路的人们。当时的楼兰要冲,那些提水背粮,送迎使者,负担沉重,难以应付,其他绿洲城国,供应往来人员的粮食及牲畜饲料亦力不从心,深以为苦。塔里木盆地南缘土地沙漠化问题,远古以来一直存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唐初沙漠南侵,确已造成严重危害。而塔里木河上移水系的变动,克里雅河的东移,则是造成楼兰古城的废弃,绿洲被沙漠湮没的主要原因;唐宋以降海上航运发展,终于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三、罗布泊与文明消亡关系

罗布泊的地貌,从星系之外成像看,俗成“地球之耳”,在一万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它们曾经是欧罗巴人游牧向东方推进一个历史的见证;大约在四千年前后,这里,就有着小河墓地文明,它们是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文明社会;其后,二千年间,这批欧罗巴人消失了。到了西汉时期,汉唐代文明出现在西域,维持了将近七百年,随后,也伴随着历史动荡与演变,汉唐文明也随之消失了。这两次文明的消失,都是以断裂的方式,突然间的消失了,我们不知在这里改变了什么,自然发生什么样的灾变,但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分析,它们都与罗布泊有着关系。有人说,罗布泊是一个游湖,由于它的游走与移动,绿洲也随之改变了方位,文明也就随着环境变迁而发生着变化。从历史资料来看,开荒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一直困惑罗布泊周围生存的人们,环绕着湖水而息的游牧与农耕文明,当人口在相当数量时,是可以维持本地需求,但是,因为西域是一个历史通道,又是边关,自然过往的行人必须要在此得到补给,这增加了当地粮食生产压力,逐渐的导致绿洲在罗布泊水退去、或随着水系干涸之后,人们放弃了居住地,迁徙它处,从而使这个地区的文明消亡了。这个结论,仅仅是从已有资料作出了的判断,但是,我们还是不清楚这两次文明断裂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只是从猜测的角度发现,楼兰文明的消亡与罗布泊历史的变化相关。

四、当代生态危机与罗布泊命运

近代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开始选择了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工业革命进程开始成为影响着罗布泊最后消亡的因素,民国初期,罗布泊还是水泽丰润,那里居住着罗布泊人,打鱼、放牧或耕种等多种多样的生活,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原子弹实验基地开始在这里建立的时候,在罗布泊湖泊上,还有船可以摆渡。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之后,最后一滴水干涸了,至今,已过去了几十年,罗布泊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重新被纳入了工业发展目标历史阶段,这里存储着世界上丰富储量钾盐、铁矿、锰矿藏,然而,这种矿藏的提取却需要大量的水,这意味着这种工业必须大量用水来提取工艺,因为塔里木河上下游,居住着六个农垦农场,大量截流取水,民屯与军垦生产粮食大量用水,已无法满足这项工程用水;人们必须要将阿尔金山或昆仑山雪水引入干涸的罗布泊,于是,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若羌已经成为当代又一个楼兰,正面临着因为缺水而搬迁危险,若羌县城危在旦夕,过度开发而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灾难不断发生历史悲剧又一次将重新上演。这就是说,在罗布泊死亡之后,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仍旧不放过罗布泊,并对其进行最后浩劫,这恰好表达了人们对罗布泊征服之后,又一次对它进行摧残和生态毁灭的灾难真正原因。上个世纪六十年至七十年代,天山南北大规模的农田开发,这也是绿洲致命死亡的原因。接着,中国又开始在罗布泊进行原子弹实验,最后残存的一滴水也从此不见了。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和降落在该地区的核辐射尘埃落满在了罗布泊,可能给罗布泊以致命的一击!核问题给人们的教训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力较之过去已经无与伦比地增大了,因此人类在进行任何大规模活动前,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承受力。

五、中国当代楼兰悲剧即将在若羌发生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了罗布泊消亡,如今这个历史的悲剧还在若羌县城重新上演,如若我们先辈们曾经放弃了楼兰,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也要放弃若羌县城呢?六万多人的若羌县城,有二个江苏面积之大,如果目前维持着种植红枣,还可以防风和固沙,坚守一段时间,如若真的上了钾盐项目之后,大量的从阿尔金山、昆仑山取水,或截留塔里木河,那么,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若羌就会面临着当年楼兰局面,缺水是一个城市文明消亡的关键,学会放弃,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我们前往若羌时,看到或听到的都是对钾盐项目寄予厚望,谁也不会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生态楼兰悲剧发生而放弃眼前利益,人类中心主义主宰着人们对物质财富贪婪与占有野心,不会让已经死亡的罗布泊安息,或者让它进入到修养生息阶段,自我恢复与调整阶段。其实,我们应该留下这片荒野,留下这片死亡之海,它们作为人类干预自然平衡,过度的消耗了自然资源一个历史的见证。

六、罗布泊需要长期的修养生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罗布泊这个“地球之耳”彻底失聪了,谁也能判断,这个地区是否还能有生机?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几千年,人们将如何对待罗布泊,如果说现代工业彻底结束了罗布泊的生命,那么,处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国文明选择,如何能给未来的罗布泊新的生命呢?不论是调水方案,还是继续作为试验基地方案,或是特殊旅游和探险,都不能让罗布泊安宁,在浮躁的社会与文化面前,罗布泊的死亡就成为一个博物馆,它在那里展示着自己,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开发着罗布泊死亡之后的价值。

小河墓地文明,楼兰文明,都是因为缺少水,失去了天然的绿洲,如今罗布泊彻底地干涸了,死亡了,面对着一个缺水的若羌县城,它即将成为中国第二个楼兰,为什么不能让一个死去的湖泊进行自然修复呢?为什么还要以人类利益为目的去继续挖掘它仅有矿藏呢?罗布泊有着铁矿,锰矿和钾盐矿藏,那些维持着罗布泊天然水系地区与山脉,如若过度使用其水源,那么这个地区的放弃与毁灭就在眼前,人们是否可以暂且放弃现实利益而选择让罗布泊长期修养生息,这是一个生态平衡问题,也是检验当代人们生态行为标准,我们不能够让第二个楼兰生态悲剧,在我们这一代发生,我们可以用生态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或道德,相应的处置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去解决人的利益冲突与自然生态平衡问题;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一次罗布泊生态考察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七、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一个死亡的湖泊躯体,如今却是漫漫黄沙滚滚来,极度贫瘠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貌,成为今天人们记忆中最鲜明形象,昔日的城市早已化为历史风烟,早年的绿洲完全不见踪影,当年的湖泊完全干涸。这个历史文明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在重新诠释这一个环境与文化消失的故事,我们好像感受到今天的许多地区与湖泊面临着同样命运,我们也从中获得许多新的启示,在水资源缺乏的今天,人们重新提起罗布泊的故事,以及楼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悲剧。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因环境变迁而毁灭了一个国家的故事,因水源断绝而关闭的一个大的历史通道幻灭的情景,因不适宜人类居住而撤离的绿洲,将成为人与环境之间上演的悲剧之一,可能更多的人们是带着悲剧心情来到这里,重新探寻罗布泊消亡的历史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关于罗布泊与楼兰的故事,如何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如何诠释这个历史上曾经辉煌过文明历史,这个故事,对现实最具有说服力原因在于,一个曾经是经济非常繁荣与著名的通商重镇楼兰,一个古代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一个曾经东西文明曾经在这里交汇的楼兰古国,因为水资源的断流与干涸,彻底地变为一片废墟。

可能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小河墓地文明消亡,有过楼兰文明消亡,那么,今天还会可能发生若羌的消亡。一个巨大的湖泊,曾经造就有辉煌的文明,一片绿洲曾经创造了不同文化。如今,难道真的要在环境自然史的断裂中,由于人为造成的环境恶化而毁灭与消亡吗?我们不希望第三次文明的断裂,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环境史与生态思想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罗布泊负有责任与义务,这是一次生态新启蒙,也是一次生态觉醒!必须从历史的进程中去把握当下情景,其实,一个罗布泊也折射出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环境危机的问题,人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会学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人们生存于地球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这个共同体繁荣,但是,其先觉条件是,我们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改变与毁灭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学会从自然角度去审视未来,这可能是我们这次罗布泊之旅,应该达到效果。

第五篇: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

罗布泊,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四周山地上所形成的河流,给予罗布泊以鲜活的生命,湖泊就是这样在盆地的洼处,找其归宿,而不能远流海洋,所以塔里木成为全封闭性内陆盆地。发源于周围高山的内陆河流,每至夏日冰雪消融,汇成一股股奔腾咆哮的急流,倾泻而下,形成盆地一片片像念珠似的绿洲地带。汉时西域36国,其实就是一个个小而封闭的绿洲,罗布泊和楼兰就是这绿洲中的一块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一般认为,沙漠中的沃土,就是适宜人生存的绿洲,如若有稳定的水源可供植物生长或人类聚集繁衍的地理区域,如果说,天然绿洲是伴随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更新世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致使大面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所提供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出现的。天然绿洲的形成应在晚更新世,距今约十万年左右。人工绿洲的出现,则与人类活动相适应,大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原始浇灌农业而出现的,距今约30xx年。

天山南北地区,约距今三四千年前绿洲农业出现,公元前后塔里木盆地的浇灌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农牧结合的绿洲经济与游牧经济相比,相对稳定,但绿洲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不可能连成一片,各绿洲之间大都隔以辽阔的戈壁沙漠,形成各自孤立封闭的社会单位,阻碍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丝绸之路没有畅通之前,绿洲经济的这种封闭性、孤立同样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地区,发展速度是不可能迅速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早先的古城楼兰,内外城郭都有着充足的水道流经,是典型的古代绿洲农业社会,在罗布泊和楼兰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类的生产力还未能达到控制与征服自然先进程度,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还处在一个顺其力量,为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发展阶段。如若没有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路过,可能,今天的罗布泊仍然是水波荡漾着轻舟,楼兰城郭中仍旧倒影出绿树的影子,东西文明相遇的进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个古代的农业绿洲,也被融入到东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之间,在西汉前后,这个历史上东西方的商路,各种宗教的传播之路,重要的军事要道,过多的人口涌入这个地区,造成了环境重负不可承受之重,生态资源迅速的消耗,一个绿洲农业可能仅仅维持一个本地人口生活需要,但却遭遇了或承担了东西方文明相遇历史责任。可以说,历史曾经选择了罗布泊和楼兰作为东西方文明通道,绝非是偶然的,它属于陆地大发现一个必经之路,当人们还没有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人类一个重要通道,这罗布泊和楼兰被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它必然遭遇环境重负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选择罗布泊进行环保考察?

把罗布泊放在一个远古时代的自然史演变进程历史去看待,就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切入这个话题,因为这个绿洲的消失,这个湖泊的消失,曾经伴随着诸多文明的消亡。它们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的发展之中。除去了自然史演变之外,罗布泊的消亡——究竟与人为因素有多大关系?这是我们生态考察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思考罗布泊,是想告诉当代的人们,远在科学技术并未能发展起来的时代,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也同样会带给整个文明的毁灭与破坏,如历史上有名的雅玛文明、吴哥文明,复活节岛上的文明,它们如同楼兰一样,都在环境被迅速破坏之后,在自然中消亡了。考察罗布泊之后,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蒙与教育,生态灾难与环境破坏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仅仅是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结果,环境与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代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从罗布泊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情景正在重复的发生,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改变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若按照一般区域性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罗布泊仅仅为楼兰文明提供自然环境需求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它根本不会发生什么生态灾难。但是,由于东西方文明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就会给罗布泊和楼兰带来致命的环境重负,一个长期封闭的绿洲农业社会,如若没有被东西方古代丝绸之路经达过,它们可能今天还一直存在那里,然而,问题在于,罗布泊和楼兰注定了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担当重任,它们注定要在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书写下生态灾难的一页。因为连年战争与饥荒,大量的屯田、屯兵、屯垦彻底让城郭中水道消失了,砍伐了周围的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成为盐碱地,不仅不能供给当地居住者的需求,再也难供给过路的人们。当时的楼兰要冲,那些提水背粮,送迎使者,负担沉重,难以应付,其他绿洲城国,供应往来人员的粮食及牲畜饲料亦力不从心,深以为苦。塔里木盆地南缘土地沙漠化问题,远古以来一直存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唐初沙漠南侵,确已造成严重危害。而塔里木河上移水系的变动,克里雅河的东移,则是造成楼兰古城的废弃,绿洲被沙漠湮没的主要原因;唐宋以降海上航运发展,终于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下载崇明生态考察报告(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崇明生态考察报告(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为了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由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以全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及各环保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大全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赴西北培训考察团留影一、西北两省、区自然环境概况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每年黄河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

    崇明小学

    崇明小学(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二 年 级 品 德 与 生 活 教 学 进 度 计 划科任教师:杨宗良 2014年3月1日......

    崇明: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崇明: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来源:建设现代化生态岛,人居环境是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正如市委书记韩正来崇调研时指出,坚持生态岛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崇明唯一的科学发展之路,这不......

    崇明生态岛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崇明生态岛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崇明县位于上海北部、长江的入海口,由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其中,崇明岛面积1267平方公里,长兴岛面积88平方公......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含五篇)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兼论江苏省对口援青的三个切入点根据青海省海南州政府与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我们海南项目组的前方调研人员,于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五篇范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摘要: 为了学习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加快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进程,学习考察组不久前赴江西省考察学习。考......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南武都、文县,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山峦河谷交错,动物、植物种类多样。为了解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