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民主生活会学习感想体会
2012年民主生活会学习感想体会
——
2012年,是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此时此刻,我们迎来了黄浦区邮政局的民主生活会。开会前,通过上级下发的文件精神,我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胡锦涛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陈必昌2012年第三季度座谈会发言》等相关文件。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中纪委全会上特别强调,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先进性。
陈总经理在座谈会中也曾就党风建设、改革创新、冲刺指标等方面提出几点要求:会中,陈总经理要求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公司党委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为上海邮政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并且坚决贯彻坚持科学发展、鼓励创新发展、推动快速发展的方针,正面宣传目标任务,正向引导员工群众,丰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形式,开拓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调动员工参与发展的热情和激情。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要把发展方式的转变、业务结构的调整作为开创邮政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途径,将工作中碰到的困难、遇到的难题作为一种挑战,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切实解决。
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立足新起点,切实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为实现发展的新突破保驾护航。
在今天这个民主生活会上,除了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以外,对照领导人们提出的各项指导思想,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不足。
1、书面理论学习方面:由于平时忙于业务方面工作,对相关思想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加强。平时虽然由上级部门下发了不少学习文件,多数情况都只能浏览即止,并不能主动更深入和更多方面的搜集学习材料,也无法更好的将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完美结合,虽说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发挥实际作用实在有限。
2、创新发展方面:虽然这两年陈总经理始终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营”,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自己的创新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如何将意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我始终找不到适当的方法。工作中,我始终抱着求稳心态,突破力度不够,存在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惰性思想,总体讲就是:干劲有余,闯劲不足
3、工作风格问题。邮政作为一个传递运输相关行业,讲究的就是速度。但长久以来的工作习惯,致使工作效率达不到理想状态。还有一点,是关于工作韧劲不足的问题,钻研度不够,对于有些小工作,缺少“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钻劲。
根据自身不足,我认真思考,决定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
1、更主动的加强,书面及实例的学习,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根据十八大会议精神,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带头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工作,深刻认识到“严是爱,宽是害”,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纳入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学以致用。创新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想要培养创新意识,我决定先针对不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对学习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逐步推进到思想创新。遇事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从而达到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
3、作为一名党员身份的领导成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也是做人做事的基础。针对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
中,应继续保持优良传统,改正不足之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消极情绪,理性思考问题,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思想素质。
4、跟紧党的步伐,听从陈总命令。勤政廉洁,严以律己,不断加强自身思想作风建设。作为每时每刻都从严约束,努力为干部群众带好头、树榜样,淡薄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注意个人形象,谨言慎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言一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政府的形象,要处处以身作则,作廉洁从政的表率,注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塑造“勤政、廉洁、求实、为民”的公仆形象。
以上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到的一些感悟,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批评指正,以便我在日后工作中予以改进。
2012年12月
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第二篇:民主生活会感想
社会实践感想
2014年5月20日中午我们开展了民主生活会,这次的民主生活会是与主题讨论交流会一同开展的。
先来谈谈关于“微心愿 中国梦”的主题交流会感想。在交流会上,每个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都有积极上台发言,每个人所看到的也的确都是有关细节方面的问题,因此对此提出的心愿也当真是“微心愿”,因为这些微心愿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微小就去轻视它,因为微心愿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微心愿就像砖,一个一个微心愿层层叠叠的垒起来才能造起中国梦这栋大楼。
但是就像一位同学说的,即使心愿再微小,如果不付诸于行动,那么不过是空想而已,只有付诸于行动,去做了,才能够实现。一个个的微心愿如果能够实现,那么就可以筑起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所以作为积极分子的我们,更加不能光说说而已,一定要去实现我们心中的微心愿,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微心愿。
之后,我们就关于“三思三观”为主题交流了各自的想法与观点。在这之前我并不是很清楚什么是“三思三观”,后来我上网查了下,所谓的“三思”就是认真思考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三观”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根据各位发言所说,想要知道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前提就是要走到群众中去。在这方面,我们非常有必要做好榜样,应当经常出去走走,多多与社会接触一下,在关心自己与朋友的同时也要记得关心一下自己身边的百姓群众。只有通过多沟通,多交流,才更能了解到他人的情况,随时送上自己关心与祝福什么的,这些做起来并不难,对于我们来说也都是举手之劳,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做?
此外,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人民群众。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让群众说话。群众满意、高兴、答应的唯一标准,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必须落实到每一件事情中。我们现在都是学生,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之间发生摩擦那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宽容待人,对待同学要友善。尤其是我们,一定要做好榜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和睦关系。既然肩上有这份责任,那么就一定要承担起来。更要保持先进性,要充分发挥我们在大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
第三篇:民主生活会感想
民主生活会感想
《我们的寝室生活》,唔,很贴切生活的主题,大一到大二,都过去一年多了,每逢双周的周四下午,我们全班都汇聚在十教的某个教室里,开始我们的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并不是只谈论有关国家大事,当然,国家大事是少不了的,但是这次的民主生活会主题着实让我们耳目一新了一把。显然,我们可以从这个主题中窥测到学校的一些用意在于让我们分享寝室的乐趣,让大家更加相亲相爱。
《我们的寝室生活》里,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寝室文化,所谓的寝室文化,是指在一些文化层次相当,但性格迥异的大学生之间相互适应和冲突中行层的。一般说来。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内容包括:寝室精神文化、寝室物质文化和寝室行为文化。寝室文化石校园文化的基础,寝室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它对大学生个人具有满足自尊,调节情绪,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对个人具有模式标准的作用。凡事都有两方各面,寝室中也会出现问题,如群体的懒散现象、消极的夜沙龙现象,应取缔的烹饪现象,经商现象等等。对于寝室,要发挥它积极的一面,避免消极的一面。
在这期的民主生活会中,我们见识了班上几个风格迥异的大学寝室生活,401寝室是班上住的人最多的一个寝室,十二个小女生。她们的生活乐趣多多,游戏时,她们像个小孩子样笑得没心没肺,属于她们的青春在这个季节里如鲜花般绽放;学习时,她们或坐在图书室,或坐在寝室的书桌上,安安静静的写着作业,书香萦绕在寝室的每个角落。其它寝室也有他们的生活,如多才多艺的男生们表演各种乐器,摆出各种爆笑的姿势。我们的大学生活,除了教室,便是寝室,可以说我们把寝室当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游戏环节,一些人不小心中招,然后说出各自寝室一些比较奇葩的小事,这些都让大家笑到不行,生活中的我们才是最真实,最能一个人品行的时候,我们也乐于让人看到我们真实的一面,我们的缺点得到大家的提示。我们便能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慢慢改正这些缺点。
寝室生活,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经历的,它为大学增添了一笔色彩,感谢生活,让我们如此多姿多彩。
第四篇:高校学习十七大体会和感想
高校人本管理的四维度——学习十七大体会和
促进以人为本,是十六大后新一代领导集体实施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清晰地凸现出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在当前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
摆在我国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崭新的重要课题。高校人本管理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创新人才,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整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等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我支部认为,高校实施人本管理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系统工程,在以人为本的语境下,高校的管理维度,必须进行一系列重大变革。既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更需要我们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要求顺利实现高校管理的转型。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是一种价值要求,也是一种文化取向。同时表现了高校管理者对高教本质和办学规律的把握和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我国高校推行人本管理的根本前提。高校管理必须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管理理念是高校管理的先导和前提。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也是高校管理的深层软件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最终决定着高校管理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向。因此,我国高校各级管理者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意味着高校的管理要以教师为本,一切从维护和实现教师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造就人、成全人、发展人,全面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扬人文精神,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曾阐述过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内涵:第一、要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二、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过程;第三、在所有资源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第四、不但在学术上发挥专家、教授的积极作用,在管理上也要发挥专家、教授的积极作用。要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些观点使我们认识到“人”是高校管理活动的核心以及学校最主要的资源,“人”也是管理的主体。总之,高校管理者只有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将其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导向,以人为本的理念才会在管理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相反,如果高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如仍存在官本位思想,追求行政权力忽视学术地位,或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学校,强调等级层次而没意识到教师的主体地位,或认为学校管理就是管制和监控而没有意识到学校的管理就是服务,就是创造一个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等等。那么,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管理的实践中就难以贯彻落实,学校人本管理的实施将成为一句空话。这样会在根本上制约着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相应制约着高校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发挥。
二、实施灵活有效的民主管理与激励管理
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意味着就实施了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在管理实践中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理念,关键在于落实和转化到高校管理的各项具体实践中。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为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管理效益,其关键环节在于实施灵活高效民主管理与激励管理。
民主化管理就是一种保证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能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方式。在我国,高校实施灵活高效的民主化管理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高校各级管理者要在思想上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认识到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水平,学校管理工作要面向教育过程,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学校做出的重大决策,尤其是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必须确保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审议通过权等,并通过健全一系列具体制度,如职代会、校务公开、合理化建议、平等协商制度等保证民主化管理能切实有效运作;再次,高校的管理运作过程还必须受到有效监督,强化广大教师的监督权。其监督主体既有来自校内的,又有来自校外的,既有来自教师的,又有社会各界的。通过有效的监督,使高校的管理运作接受教师的评判并以最佳的方式实现管理的目标,从而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益、精神文化权益、劳动经济权益以及学生的基本权益。
激励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人本管理的核心.人的行为表现和行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激励程度或水平;激励水平越高,行为表现越积极,行为效
第五篇: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和感想
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展问题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评判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解读上述六个基本特征我们会发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的促进公平正义,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平和正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蛋糕”的不断做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切实做到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如何顾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社会的整体、全面和谐,促使社会稳定发展,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强调“科学”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定下一个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党和政府一直强调的。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与新的机遇,它同时还需要新的智慧和新的发展对策。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长期的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一项短期的任务,同样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南。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1、发展的全面性就是全方位多方面共同发展
发展的全面性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构成发展内涵的各个要素、各个方面要全面;第二是各主要方面内部各方面的发展要全面。具体地说,不仅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要全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要全面,而且生产力、经济、人、社会本身的发展也要全面。因此,着眼于全局,从局部着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发展的协调性就是按比例地和结构合理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而且也是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党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就是协调发展观的集中表现。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协调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收入的差距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而达到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协调各个区域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和收入差距,实现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切实改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协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改变任意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不惜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协调本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关系、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关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的关系、自主研发能力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关系等,从而加快提升综合国力。就企业而言,也有个单位统筹、协调发展问题。
3、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
持续性发展就其本来意义是指不应以牺牲以后利益为代价,追求发展。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代际间的公平问题。当今世界,即使是同代人之间,也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甚至出现社会冲突。因此,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关注环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关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的平衡、资源有效配置;二是人类之间的和谐,如社会公平分配、代际间的可持续发展等。可持续发展就是高尚文明的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及人类间和谐地发展。
三、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解放、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四点:一是人本,即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着眼点;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可持续。其中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由人本的派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人的能力、素质、需要、独特个性、社会关系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总而言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第一,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满足人民的政治需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需要;第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第三,全面发挥人的才能,包括通过教育、激励和竞争机制,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这三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归根到底,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科学发展观包含着科学性、具有指导性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指导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表现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因而具有科学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统一体;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三大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还在于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
第四,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从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五,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视为一个历史范畴和历史过程。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我们的个体成员或局部地区期望值有多高,我们不可忽视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观所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也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严峻现实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使经济社会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家能够安定团结,社会能够和谐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过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坚持好字当头,在“好”字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2]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