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型系自荐信
自荐信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书。
我是XX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一直很关注贵公司的招聘信息,并了解到贵公司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大集体,良好的工作气氛和企业文化,很强的专业性知识,是我一直渴望的工作场所,我很乐意,也很期望能到贵公司工作,为其兴盛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通过四年的学习尤其是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我认为自己已基本掌握了材料成型及模具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一段时间实践后能胜任单位安排给我的工作。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模具设计及CAD、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分析技术等有关理论;具备了良好的英语能力;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了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有益的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抓住每个机会,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在实践方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使我在组织性和记录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本专业安排的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各种实践活动,我都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实践性基础。此外,在假期里我还担任家教工作,把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教学和一。
若贵公司愿意接收,我将不求安逸的工作环境,保持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奋斗,我会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利益做出自己最大贡献,我将服从公司的安排和调动,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自己最好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公司。诚恳希望贵单位给予面试的机会,一起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盼望贵公司的答复!最后,再次感谢您阅读这份自荐信!
祝愿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第二篇:材型1101班学习雷锋精神新闻稿
材料院:学习雷锋精神 感恩回报社会
文黄昌雄 张成智
为了响应校团委与学院分团委“学习雷锋精神”的号召,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3月22日,材料学院11级材型一班与11级无机班联合开展了“学习雷锋 感恩社会”主题活动: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精神,用善行回报社会,以亲身经历作基础为一些高中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活动开始之前,学员先后联系了多家中学,最后确定与邵阳市第二中学展开合作。为了帮助这些高中生更好的学习、生活以及帮助他们迎接将要到来的高考,我们与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的378班进行“020(一对一)”的交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学员们决定以写信的方式进行本次活动。为此,材型一班联合11级材化班及13级同学每人手写了一封信,共计86余封信,并在22日寄出。
据悉,信中主要是同学们在高中时的疑惑以及应对方法还有大学生活的简介。为方便与这些中学生交流也为了提供更多实际的帮助,同学们还留下了联系方式。
本次活动还在继续,同学们也将为这些“七八点钟的太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一致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秉承雷锋精神,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用行动去感恩和反哺。
第三篇:2016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及
第一篇: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全国一卷)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有一种爱或许无需别人理解(中国青年报曹林)
小陈:
你好,我叫明华,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一定会改掉。想起前几天,我的孩子批评我吃饭时还在刷手机,内心也无比温暖。谨以此信向你表达支持与敬意。
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杂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坚信自己是以这种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我知道,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一个爱父亲的女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已经成为一个被消费的热点。大众传媒工业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老陈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上,说服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想说服每个人,让每个人都点赞,那根本不可能——我想跟你分享一幅漫画,你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人。很多时候,你只须介意你爱的人的感受,只要说服那个你想说服的人,你爱的人理解,你介意的人接受,就可以了。这是你跟父亲两个人的事,是为了影响和拯救父亲,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不必介意那些杂音。你这样做,只是想让父亲改掉陋习,你成功地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理解了你的爱,真的非常棒。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
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到这种舆论生态,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1200字)
祝好!
你的支持者:明华
▼
第三篇:厦门外国语学校欧阳国胜老师命制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黑衣男”的正义可以更具温情(欧阳国胜)
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遭一女士指责后,反而用污言秽语辱骂,连身边的小孩和老人都毫不顾及,终被黑衣壮汉踢脚教训。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者有之,拍手称快者亦之。但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件事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
按理,出脚伤人,以暴制暴等反文明的行为总是不对的,但民调显示,认为“黑衣男”该踢的占七成,原因就在于“黑衣男”的“暴”并非简单的“暴”,至少在特定情境下特殊时间里可控状态下的“暴”,是轻微暴力,而非流氓暴力,是一定限度内可控范围下且裹挟着正义与公道色彩的暴力。(概念厘定与概念区分)为什么说“黑衣男”的“暴”是具有公道色彩的呢?在近于失控的情况下,面对一个基本素养严重缺少又无法明理的人,道德约束乏力,法制管教艰难,选择“暂时性轻暴力”可能是“吐痰男”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路径,这可能正适合他当下的认知水平。“黑衣男”暴力的动机是想控制局势,结果也达到了目的;程度上有分寸,那一脚的效力连轻伤的级别都达不到,且毫无穷追猛打之势,旨在局势的掌控,所以,尽管这种具有正义色彩的暴力依然是反文明的,不能被提出和被鼓励,却可以被理解。与“理中客”相比,人们的情感更激赏”黑衣男“,这既是人性光亮的所在,更是正义与公道本身的力量体现。为“黑衣男”设身处地所想的这份“情”只要建立在对社会公序的维护与人性最深沉的爱的基础上,都可以被理解。
这不是替“黑衣男”开脱,身具正义的勇士也无需别人担责。整个事件中我反而觉得“吐痰男”才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一个。不能随地吐痰、不在妇幼老弱面前大声辱骂,这连几岁大的孩子都熟知的常理,“吐痰男”却浑然不觉,且似乎“理直气壮”,可见受弊之深。显然,与正常人相比,“吐痰男”有太多的教育缺失,这种缺失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它很大程度源于社会的各种因素。心理上的病痛较之身理上的病痛更严重,更凄惨。既如此,社会就有责任帮他,而不是在道义上遗弃他。
所以,当地文明办如果不把工作止于发发文件,写写总结,至少遇到特殊个案时能走出户外,协同“黑衣男”一起上门服务,握手言和,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吐痰男弥补缺失的礼仪知识,甚至解决他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相信“中国制造”的将不再是被网有定性的“渣男”,这称谓,毕竟搁在谁头上都会不好受。若是“正义”之上更有“温情”弥漫,于公于私都将是好事。(980字)
▼
第四篇:福建省一月省质检题目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当代语境更需青花罐式传家宝(厦大附中郭培旺)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哦”,这句箴言外加这段旋律可能还回荡在不少人心间,但今日谁人还敬奉“勤俭”为治家法宝。不可否认,祖传训诫、祖辈勋章对家族成员有莫大影响力,但在当代语境下,我认为青花罐式传家宝更有价值。
你是否会半夜恍惚,我的“家”在哪里?是现在的这幢海景房,还是北方农村的那个大杂院,或许更多时候让我们心尖颤抖的还是后者。如此人在楼里心在村里的“身家性命”之错位,折射的是三十年来阔步前进的城市化进程。家园抛诸身后,背影留给祖辈,我们凭尴尬的身份“流离失所”,只为谋得一个“家”。
若有最纯净的祖传青花罐呢?传家宝,可触可感、可碰可观的传家宝,让行走在车水马龙和异国他乡的男与女可以安顿内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它珍藏在家族最隐秘的柜子里,珍藏在乡村最后一扇木门里,珍藏在辗转于假面与应酬的一颗颗“素心”里。
农耕文明向工业商业文明转型,空前的城乡流动让家庭和家族已不再是从前形态。没有粘合剂的家族,使得人生于社会,如鸟飞于荒漠,孤零而失落。一种精神的代沟与断层,横亘在你我心头。不骄不傲,不薄不弃,在物质利益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时代,手捧青花如茶杯,弥漫于素雅纹路与绝美图案间的,正是一种文化的清丽、信仰的醇厚。
靠电话线和汇款单维系的亲情似已淡漠化,似乎少了曾经的血浓于水根筋相连。青花罐式传家宝本身贵重,因贵而重,其“轻拿轻放”的珍视感,让所有家人族人都心存青花,懂得家族的精神核心凝聚何处、情感依归指向何方。青花罐代代流传,留在我们长辈手里,对孤寂的他们也是一种精神的抚慰,给予他们一种承上启下的家族延续感。
它价格不菲,激励当代子孙努力奋斗,不愧先人。它比几枚勋章更有历史厚重感,走出百年现当代史,融入千年中华史,格局更大。
而理念式的虚式祖训,虽有一定的劝诫与警醒意义,却太朦胧,却嫌抽象。在历史的尘土下,很多时候无法切实帮助新世代的你我,去应对瞬息万变的职场生态、交易规则、生存境遇。它更像是家长出于本能的空荡叮咛。
荣誉式勋章更是如此。勋章多涉曾经的战争、过去的辉煌,且不说时代形态已迥异,拿祖辈的“爵位式”荣誉说事,甚至有可能会引人耻笑,且麻痹自己。祖母的“笏板”虽则象征意义重大,对青年归有光的激励却变成了压力;亮闪闪的满身勋章,也要小崔的抗战记忆影像来勉力擦亮。
不必被青花瓷表面的“昂贵”所吓倒,不必担忧家族为之挣得头破血流,不必谈钱色变。当今时代,尤其需要培养历史底蕴感、文化游久感,尤其需要用“青花罐”召回一度失落的古文明,让宗族枝条繁盛,让美德香满家园。(1060字)
▼
第五篇:福州市李智明教研员命制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许晅玥 厦大附中高三1班
红包,译名lucky
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1000字)
▼
第六篇:南平市命制,一说广东模拟题,存疑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
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定的奖学金能给我们“获得感”
——给“学生心声”栏目投稿
郑凌峰 厦大附中高三10班
奖学金从一小叠纸钞变成了一元钱,为此或许伤心难过者有之,愤然吐槽者有之,毫无所谓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
做出如此决定,校方自有其理:难道大家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抢”奖学金?显然不是。讲得崇高些,我们学生学习是为了用知识充实人生,用技能提升自己;哪怕世俗点讲,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前途,为了将来能“有钱有闲”,我们也决不至短视到“一切向奖学金看”的地步。
再者,校方发“一元钱奖学金”,既非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亦不是“只拔一毛”的吝啬之行,你看我们的奖学金,不是作为我校“扶贫助学基金”的本金了吗?让更需要钱的学生获得帮助,不亦美哉?
不过且慢,在肯定校方动机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此举有其不妥,尚容一一商榷。
虽然网曝我校学生吐槽言辞不当,“还不如不去拼搏了”过于短视功利,“每年才几个人得”显出酸溜溜的嫉妒,不是一时愤激就是三观不正,但是,“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确有可取处。学生自当志存高远,但常设阶段性的、短期的目标,实有益于我们动力长存,不断前进,而奖学金正可作为短期目标之一。固然,数额过高的奖学金容易助长功利歪风,激化学霸学渣间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数额太低,则表面上你奖励了优胜者,实际上是让他们觉得被敷衍,反而会有付出与回报落差太大引起的失落感。适量的奖学金,让获奖者感受到实惠(说一元钱是“实惠”,在高物价的今天就是笑话),也让未获奖者心态平衡,不眼红不在意。这是给予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民生工程”。至于何为“适量”,我们可以另行讨论,此不赘言。
至于“扶贫助学基金”,同样关乎“获得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对贫困生的“精准扶贫”因人而异,金额高过奖学金也是应该。不过我认为,校方“加大扶贫力度”也不应将奖学金预算统统挪到扶贫助学金当中。奖学归奖学,扶贫归扶贫,二者方式虽一,作用殊途,性质上也不一样,不该厚此薄彼如是。
总而言之,我们学习不是只为了钱,但我们需要相当的奖学金,需要一定的“获得感”,可以既不至于庸俗短视,又能从中得到助推力。适量奖学金有何不可?(880字)
▼
第七篇:泉州永春二中张盾老师命制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每天下午五点,南京市盐仓桥附近都会有一对老夫妇在道路停车带搬凳子坐下,“人肉”占车位,等待儿女开车回家,如果孩子回来迟,两人就轮换着坐,直到孩子归来。
针对此事,各方有不同反应。有的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附近车主气愤又无奈:那是社会公共车位,不是他家私人的,但总不能出手对两个人怎么样吧?老夫妇的儿女也很委屈:附近车位确实太紧张,但也劝父母不要这样风雨无阻,却拗不过两位老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在一定限度内给予温情理解
高博 厦大附中高三1班
南京市一位老夫妇“人肉”占车位等待下班归来的儿女,让附近车气愤又无奈。此事也引起社会不同的反应。我认为,在一定限度内,应给予中国的父母温情的理解。
这对夫妇的儿女曾劝自己的父母不要风雨无阻,而结果是拗不过两位老人。此时就不能以“没素质”“自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事件,因为它涉及到了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父爱和母爱。我们应当给予理解,腾出空间让这份关怀润泽到底。
当今社会的竞争激烈、压力陡增是不争的事实。赡养老人、养育小孩、工作应酬等等,让如今的年轻人背上更重的责任。父母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为了能给儿女减压,父母们也力所能及,所以才有北京外环父母凌晨4点为还在休息而要上班的儿女排公交,才有自发到公园为儿女相亲的事情,再到如今的“人肉”占位。
这群父母也并非不明道理。他们不是违章收费替人占位,也不是故意要扰乱秩序。他们是在尽一种责任。儿女如此辛勤劳累,这些父母岂能安心在家嗑瓜子、看电视,而让已经疲惫不堪的年轻人悠悠转找车位?所以,那是一种出于本心的行为,我们应当看到其光辉的一面来自励,感受到有人关心的温暖,而非以一惊一乍的态度对待这其实没有严重后果的事件。
当然,一个矛盾的兴起绝非空穴来风,一定有它的内因存在。比如,这是否暴露了该小区的车位管理不力?是否可以因此兴建停车场,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相关部门应就此实地调查,看到事件透露出的一些东西。
固然父母之情需予以理解,但前提也是在一定限度内,尤其是法律限度,不是戴有至高之情的名义就可以为所欲为。为儿女出国而伪造护照、利用职位之便为儿女铺路等等这类行为绝对不能容忍。举着亲情的大旗,实际上是玷污这面洁白的旗帜。
而此次父母“人肉”占位并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发生,相反能温暖人心而促进相关事宜的处理。所以在一定限度内,我们应给予温情理解。(760字,有删减)
▼
第八篇:福州李智明教研员命制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场地两侧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演出中,不少观众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猛拍猛录。在场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现谁违规,就用镭射光笔直接照谁,被照观众有的自觉理亏,有的恼羞成怒,现场秩序时好时坏。演出后,爱乐乐团官方微博发出帖子,表明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
对以上这件事,你是怎么看?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对爱乐乐团、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表现加以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镭射光射有悖于公众艺术素养提升
林茜 厦大附中高三1班
爱乐乐团在大陆演出,为禁止观众摄影录音,不仅不断在场地两侧打出字幕,甚至用起了“镭射光笔直射”这般野蛮的方法,然而收效甚微。我认为原因在于乐团负责人并没有对此现象进行思考,只知堵住下游,却不从源头治理。
观众为什么“顶风冒死”摄影录音?归根结底是喜爱这个演出,否则为何做这种吃力不讨好之事?因此,爱乐的处理方式太过强硬,丢了观众的面子,还极有可能砸了自己的场子。
然而为什么即使采取如此强硬的手段,大陆观众仍是屡教不改呢?我想原因一言难尽。
摆在首位的,便是观众对艺术的尊重程度,或是认识程度较低,对艺术与娱乐的概念,观众混为一谈不作区分。在台湾或是西方发达国家,交响乐被视作神圣庄重的高雅艺术,观众大多是了解并真心热爱交响乐之人。他们不觉得曲高和寡,愿意用安静聆听的方式尊重音乐和音乐家们。然而大陆观众中,这样的知音比重恐怕不会太大。有多少人是冲着“台湾爱乐乐团”的冠帽而去,又有多少人是为在门面上“提升”自己而来。他们或许觉得悦耳动人,却不会意识到交响乐和演唱会的区别。对于他们来说,这都是娱乐,娱乐就该记录下来与朋友分享。
转型期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又何至于此?中国人不爱守规矩的习惯和大众的侥幸心理,这一次不过是再次集体显现而已。一个人过马路、听交响乐,或许会老实地遵守交规,静静聆听;一群人扎堆,就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壮景,以及快门声和屏幕亮光遍布观众席的“盛况”。这也难怪工作人员会出此下策。
我想,爱乐若真想营造良好的演出氛围,就该站在观众的思维上考虑和处理,而不是一句自视清高的“不欢迎不尊重艺术的观众”,不给人留一丝情面。这种“曲高和寡”的表态,只会将大陆观众推离交响乐更远,有悖于音乐存在的意义,并对交响乐在民众的普及造成一定阻碍。
若我是乐团负责人,那么在每场演出开始之前,我会身着正装站在舞台中央,用温和但有力度的语调,向观众普及有关交响乐的常识,让观众理解摄影录音对演奏者的影响。并且,搬出名家之语吧:“真正的音乐,是用耳朵听、用心感受的。”
随着西方古典音乐流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孩学习西洋乐器,人们的观念必将与时俱进。对待交响乐,也定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更真心的尊重。熄灭镭射光笔,用温和的眼神带领大众走向艺术的曙光吧。(940字)
▼
第九篇:厦门三月市质检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每逢节假日,长辈们都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而小王对此不感兴趣,经常借故缺席。长辈们很不高兴,小王也很苦恼。如今,有不少家族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当地晚报“酉姓家事”栏目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王或小王的父母写一封信,或向“百姓家事”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若写信,统一以“一平”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若投稿,请自拟标题。
家国情怀源于家族情怀(集美中学林景媚老师提供)
在宗法制家族无碍于历朝历代绵延之后的今天,有谁会想到它也会成为争议的焦点呢?当家假日长辈召开的家族聚会成为年轻一代人的苦恼,其本质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是青年人正在失去其根基之状态。的确,家族聚会自古而有之,想必不愿参加之人也自古而有之,而如今争议之所以激起波澜无疑是因为如此之争议已成为社会共同问题。作为年轻人,我可以充分地理解小王的心情——在面对一群自己并不熟悉的长辈关于学业、事业与嫁娶等一系列直接的发问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实属必然;况且在人口迁移如此轻而易举的当今,各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宗族基础早已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彼此渐行渐远的同族人,能重聚首已属不易,更别提相聚时的冷淡气氛。小王的苦恼确有其根据。
但值得注意的是,长辈们召开家族聚会的时间选在节假日。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节假日其目的无非有二:缅怀先人和庆祝阖家团圆。当人人都在为“年味儿淡了”而叹息时,家族的聚会无疑是一个散发着团圆气息最大的发热源。其次,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探索,不难发现,不论是世界、国家还是地区范围内,对人口一个重要的划分就是民族。正因有了长期历史形成过程和法律的条文保护,民族内部才自觉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纽带,民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天然合理;同样,作文民族的衍生体,家族同样拥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姓氏”的存在,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家族的紧密性。再者,回到现实意义,当下的家族体系早非古代时那般阴森可怖、男尊女卑、等级分明了,其更多时候只依靠血缘和一些极强的意识形态——长辈心中对后代们深深的挂念维系。笔者认为,这点是小王应该承认的。故当从各个角度分析过后,不难得出,小王的行为首先是忽视了家族是几乎一切传统行为存在的基础的事实,其次低估了宗族制度的普世价值。
正如前文指出,诸如小王一类的年轻人已不算少数才有可能形成的社会争议,笔者认为虽然传统家族观念的确具有相当合理性,但如若始终不能够让年轻人接受,最终在年代上形成断层,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为此,除了(与其)通过小王的父母、长辈对其施加言语上的压力,不如通过其他更温和的方式让年轻人不再抵触家族聚会。引领他学习、了解家庭、家族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应该是第一步,其次便是能平心静气地带领他回味家族曾带给他的美好感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这个时代最应该具有的家庭的关怀,发自内心的嘘寒问暖。
作为小王,乃至小王代表着的新一代人,只有真正了解到了家族情怀的普适价值,才能最终上升到国的层面,拥有了“家”,才最终能拥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家国情怀。(1050字)
▼
第十篇:泉州三月市质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耶鲁大学毕业生辛德仁于1957年设立耶鲁大学辛德仁奖,以鼓励学生藏书。1963年的比赛,冠军颁给一位收藏《火车时刻手册》这类书籍的学生,而藏有二百部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以及与福克纳有关的书籍布罗斯基获得亚军。布罗斯基后来成为著名藏书家,他把藏书捐给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耶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耶鲁大学或布罗斯基的做法,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藏书精神超越名目之争 刘涵琪 厦大附中高三1班
1963年,耶鲁大学“辛德仁”藏书奖出人意料,对火车时刻手册的收集者青睐有加,令收藏研究了两百多部福克纳作品的布罗斯基屈居第二。后者虽功成名就却难释心结。自然,布罗斯基的怨愤并不违情悖理。但在我看来,大学这样做,只是想让藏书的范围更加开放,给予藏书的名目更多包容,同时鼓励藏书行为,令藏书的精神深入人心。
收藏什么样的书依各人的兴趣而定,但藏书家们都为类似的目标而坚持不懈。而不论收藏什么,都有一个共同意义:通过对同一类文本作品的收集,在时间的深度上和内容的广度上,用整体性的分析、比较、整理等方法对某一类事物进行研究。若是用这一点衡量,火车时刻手册和福克纳的作品就摆在了平等地位上。毕竟“不入人们法眼”的火车时刻手册,能够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见证火车的发展、城市的变迁乃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变革。时刻的分布、停靠站台的多寡、行程的远近等能反映出火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兴起和后来在新型工具前的稍显逊色、城市不同年代交通网的变化等诸多信息。鉴于资料的难得和完整,它在城市规划研究者眼中的价值,绝不会低于福克纳作品在文学研究者眼中的价值。
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眼中,火车时刻表捧得冠军成了一场“意外”?人们的褒贬多少受到书册自身价值的影响。福克纳的作品——一个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当然会比唾手可得的火车时刻表得到更多珍视。然而,“辛德仁”藏书奖不是颁给藏品,而是颁给藏书的人:他看到了你所忽视的火车时刻表的价值,他愿意花力气、用心思收罗这些小册子并妥善保管,他甚至要在别人不理解的嘲笑声中坚持他的爱好;所以他有理由拿冠军,他有资格获得对一个藏书者的充分肯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对于形形色色不计其数的藏书和藏书者,藏书奖正是这样一个须容纳百川的海洋。它的设立,不是为了评判优劣,论言褒贬;而是为了发扬藏书的行为和精神,鼓励更多的人藏书读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做某一领域信息的集大成者。它的排名,不是让藏书者们争锋,不是给他们藏品价值的盖棺定论,而是让更多人看到不同藏书的风采。
不妨给藏书的名目更多包容。藏书,作为一项爱好而言,不同的人各有所爱,正是多样性成就了它的丰富;作为一项事业而言,不同领域各有需求,正是丰富度使它能为各领域作出贡献。(940字)
第四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及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及范文7篇
材料一:曾有一张漫画这样描述:几个人在海滩上晒太阳,过了一段时间,肚子上却留下了印痕,双手捧着玩手机的形状被投射下来了。显然,“机不离手”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了“低头族”,而手机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冷落了情感。
回家,请放下手机,抬起头来
“回家”成为中国人不变的主题。如今,家在哪里?家在手机的这端,因为用移动终端购票成为不少人的选择,有回家的期盼;家在手机的那端,因为“人在家里,心在手机上”,多了低头自嗨、少了人伦亲情。
曾有一张漫画这样描述:几个人在海滩上晒太阳,过了一段时间,肚子上却留下了印痕,双手捧着玩手机的形状被投射下来了。显然,“机不离手”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了“低头族”,而手机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冷落了情感。这样的景象在春节团圆之时一码码地上演,家庭聚餐时各自刷机、朋友聚会时人不离机、串门叙旧时随看手机,甚至家人之间的欢乐源自抢红包„„不禁令人质疑:过年,过得是团聚的人气还是自娱自乐的“机”气?
没有“聚精会神”和“心不在焉”这两个词更能形容“低头族”了,妈妈的叮咛嘱托都比不上铃声一响。不少回乡人都盼望着尝尝家乡饭、说说故乡音,可是临时的寒暄在极短时间内,就被不经意间的手机声中断。又发红包了、有人来微信了、朋友圈还没有刷、新推送也没看,于是“聚精会神”地看手机,“心不在焉”地对付话。不管妈妈说什么都应“是”,无论爸爸问什么都答“哦”,这样截然相反的人机状态,让家庭氛围变了味、让家人关系变了质。
可以低头,但别忘情。不可否认,科技改变生活,尤其智能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只需一键就能沟通你我。也要看到,移动互联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远了,虚拟对话多于真实交流,信号传递多于眼神沟通,哪怕相隔咫尺的人都选择用微信传话。手机替代家人,成为情感的另一种补充,不免是一种悲哀。仔细想想,饺子出锅会夸一夸家人的手艺好,还是先拍张照放在朋友圈?新年的钟声敲响,是像以前那样给父母拜个年,还是迫不及待地准时在凌晨分享心情?答案因人而异,可不同的行为选择意味着表达爱的程度。一旦不忍放下手机,就会忘了情归何处,忽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无疑羁绊了相聚时的亲情与温情。
曾有则新闻报道,一位老人见到儿孙们好不容易都回来团圆了,别提多高兴,可一家人坐在一起却很少交流,他们时时刻刻手机不离手,想说话也没机会,难道他们真的就那么“忙”吗?老人一怒掀翻餐桌,背后的心酸和心伤可想而知。“父母盼儿归,儿归难相亲”,亲人变得生分,熟人没了热乎,这样的新年如同在寒冬里用凉水洗澡,不仅周遭都是冷意,而且很容易让情分“感冒”。
“要不把你的手机绑在我头上,这样你至少可以看着我”。此声的无奈警醒着还在归途的游子:过年了,回家了,请放下手机、抬起头来,还有什么比用心呵护家人亲情更温暖的呢? 材料二:1月18日上午,曾当选感动中国2013人物,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93岁的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遗体告别仪式,在山东招远殡仪馆举行。18日清晨,虽然招远飘起了雪花,但还是有很多人冒雪来到现场送老人最后一程。
招远“拾荒老人”观照时代之正能量
1月18日上午,曾当选感动中国2013人物,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93岁的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遗体告别仪式,在山东招远殡仪馆举行。18日清晨,虽然招远飘起了雪花,但还是有很多人冒雪来到现场送老人最后一程。
刘盛兰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孤寡老人,20多年来,将拾荒得来的10多万元捐给了全国100多个贫困学子。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身安故土,余“香”绕梁。顶风冒雪送故人,想来不仅是感动于“今世武训”的事迹,更重要的,是在老人身上观照到时代之正能量、社会之价值观。
古人云,礼失求诸野。在社会道德领域“雾霾蔽日”的时候,“拾荒老人”就是净化晴空的暖流。他是对精致利己主义的反讽,是对私利与奢欲的警醒,更是“人间有爱”的佐证。无独有偶的是,在河南伊川县鸦岭乡,也有位叫做胡发生的残疾老人拾荒助学18年,直到去世前一天,仍在佝偻着背捡破烂。拾荒助学,爱传百城。他们在感动助学对象的同时,也感动了整个中国。也许善与美,本来就是多元而丰盈的:传统美德是美,志愿精神也是美;穷人助力是美,富人慈善也是美;英雄壮举是美,凡人小善也是美。
“拾荒老人”或者只是个符号,在他们身上,洋溢着亘古不变的道德操守,彰显着时代与民族的价值情怀。今天的缅怀,并不仅仅是情感表达而已,从寻找感人事迹、发现最美人物,到形成道德风尚、构建大美制度,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从感动到身体力行,从致敬到从善如流,人人出点力,个个尽份责,老人的心愿定会成为美好的现实,而集结起来的凡人之善,也定会成为推动社会向前的伟力。
材料三: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勇杰等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10位先进典型坚持立足岗位学雷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做好“八小时、手上事”,积极为他人献爱心,弘扬了文明新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
爱岗敬业的“雷锋”离我们最近
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勇杰等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10位先进典型坚持立足岗位学雷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做好“八小时、手上事”,积极为他人献爱心,弘扬了文明新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
美德恒久,感动常在。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有医生、有教师、有驾驶员、有维修工、有退休干部、有志愿者„„普通岗位,平凡日子,珍惜“八小时”,做好“手上事”,立足岗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在岗位上当先锋、创一流,在生活中做好事、当好人,传扬社会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一别数十载,从未曾离开。”在这10位先进典型身上,我们看到雷锋精神的光辉投影。他们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更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在这些温暖的名字与故事里,一个最大的“公约数”,便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当年,雷锋的岗位也是平凡的,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从发明创造到举手之劳,从创新进取到助人为乐„„小事持之以恒,小善久久为功,经年累月下来,就是了不起的“人生大业”。
凡人小善,最为动人。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和风细雨。平凡岗位上不凡的坚守与付出,让参加发布活动的观众纷纷喟叹,学习雷锋当真是“人人可做、处处可为”。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若都能见贤思齐、都能照模画样——冷漠与抱怨,也许会少很多;个人梦,家国梦,也会近切许多。
这些年,有关雷锋精神的认识,我们经历了由分歧到共识的艰难过程。曾经,“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等民谣在社会中流布,甚至恶意解构与消费成了某种变味的“潮流”。社会在转型,利益在调整,不少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学雷锋?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在陌生人社会,在道德重建的今天,风险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是我们抵御风险、抗击恐惧的“定海神针”。去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超过92%的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为什么雷锋精神不会过时?用总书记的话说,是因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爱岗敬业的“雷锋”离我们最近,近在眼前,近在身边。可感可思,可学可鉴。在这些真实而琐碎的故事里,照见时代的温润,折射精神之大美。我们未必成得了典型,但可以沿着这条美好的大道,慷慨而歌,铿锵往前。材料四:2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令新浪、腾讯等网站依法依规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国家网信办发言人姜军发表谈话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息。
依法依规上网是每个网民的责任
2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令新浪、腾讯等网站依法依规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国家网信办发言人姜军发表谈话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息。
互联网不是丛林社会,但也不是象牙之塔,一方面应承认它具有自我净化能力,相信它的矫正自觉。另一方面也不可对其放任自流。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就难免出现泥沙俱下或者野蛮生长的态势。对互联网依法管理,是为了促进互联网更好地健康发展。而从长远看,依法上网与依法管好互联网并行不悖。
“爽吹舒澄碧,晴晖丽太清。”依法管好互联网不是钳制互联网,而是使互联网趋利避害。事实证明,经过持续的依法治理,我们的网络空间正日趋清朗,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网络戾气缓解,网络正能量覆盖负能量,但是,网上仍有谣言滋生,一些低俗、色情乃至暴力信息仍未绝迹,更有少数人利用网络发布传播违法违规信息。
“为了自由,我们服从法律”。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网下,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敬畏,遵守法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依法上网,就应该从遵守“七条底线”开始。所谓“七条底线”,分别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七条底线”是社会共识,对于每一名网民来说,“七条底线”并非高要求,而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可再低的底线。以法律法规底线为例,任何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守法,如果连法律法规都不放在眼里,都不去遵守,其言行就或将践踏公共道德、破坏社会秩序、挑战国家利益。拥有言论自由,并不等于就可以胡言乱语、大放厥词,甚至公然去危害国家安全。
不同于普通网民,网络名人、“网络大V”更需要正确运用自身影响力,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
一言以蔽之,“七条底线”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网络大V”还是普通网友,遵循“七条底线”依法上网,才能共同护卫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反之,则是互联网之害,必须坚决依法治理。
材料五:据报道,连日来,在河南郑州、开封、驻马店、南阳等地出现了“爱心墙”。记者在郑州市中州大道与农业路附近的快速公交调度站看到,“爱心墙”上挂着不少冬天穿的厚衣服、围巾还有挎包,尽管不是新的,但都干干净净,没有破损。
河南爱心墙,一种让需求者有尊严的行善
一面普通的墙壁,绘上漂亮的彩绘,安装好挂衣钩,任何人都可以把闲置的衣服挂在爱心墙上,也可以从墙上取走衣服。一面墙,简单的图案,艳丽的色彩,再挂上几件衣物,简单的陈设,却让有需要的人暖到心里。
这里的“有需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那些需要衣服的人,另一个是需要送衣服的人。爱心墙连接了爱心,玉成了善事,成为爱的载体,为我们的社会增加了信任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有尊严的温度。
之所以说有尊严,就在于无论取还是予,都是自在的,既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有个细节是,今年64岁的郑州市环卫工人王芳芝,从爱心墙上取走了一件棉马甲,她说:“衣服好得很,可暖和,人家告诉我,只要我需要,衣服可以随便取。以后不愁没衣服穿啦。”现实中有不少像王芳芝这样的人,他们经济不宽裕,为了省钱不舍得买新衣服,而爱心墙的出现,就缓解了他们的窘态,身心俱暖。
同时,对于捐赠衣服的人来说,将穿不着的衣服洗干净后,挂在爱心墙上,虽只是举手之劳,却能帮助有需求的人。古人说得好,“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给予别人,不求回报,是一种境界。对受赠者有尊严,是一种道德。
而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在处理捐赠与受领时缺乏人文关怀,做法有失妥当。比如媒体披露过这样的情况,某学校举办资助贫困大学新生的捐赠仪式。在捐赠仪式现场,主办方把几十名贫困大学新生代表召集到会议室,先是聆听领导讲话,而后又是集体拍照,还请来电视台拍摄录像,对个别贫困生进行采访,镜头中的贫困生表情极不自然。与之相比,爱心墙就避免了受领者的尴尬,值得称道。
做善事本不需要大张旗鼓,尽管如此,我们希望爱心墙越来越多,“温暖更多素不相识的贫弱者,让他们的冬天不再冷”。希望行善时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注重对方感受,让善行更纯粹。
材料六: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让每一朵梦想之花都有绽放的机会
这本应是一个生活五彩斑斓、对未来憧憬无限的年龄,而他们中有很多人梦想却很小,又是那么的脆弱易逝。
不能承受梦想之重,我们本无意于将超过2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梦想标签化。但这样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存在,无疑需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和持续的关爱。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童年快乐无忧,呵护他们的梦想尽情绽放,让他们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应该是这个时代给予千万留守孩子们最迫切的期许。
当二年级的小静丽面对如果父母不外出打工的假设,发出“我们家就没钱盖新房子,俺弟就娶不上媳妇儿”的善良纠结;当13岁的彝族留守少年被记者举到空中,感受“从来没人这样抱过我”“天空跟我更近了”的异常兴奋;当五年级的留守学生在教室墙上,写下“保护妈妈在城里不被人欺负”“让全家人住在一起”的最大梦想„„
这样的生存状态,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输的真实写照,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缩影。缺少父母的陪伴与亲情的温暖,留守儿童的成长显然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一些自立自强,因为他们要面对生活中更多不确定的考验。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经受住留守生活的洗礼。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扶助,留守生活带来的磨砺不仅无助他们健康阳光的成长,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在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留守问题,在出台政策、建立档案、定向帮扶、心理干预等方面积极摸索实践。越来越多的外出父母也开始反思留守对孩子的影响,弥补自己的监护责任,考虑就近打工、单方外出,多与孩子联系交流、常回家看看。尽管有些举措与尝试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甚至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应对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已然正在成为当下的共识。
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留守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在发展中形成破解的动力与合力。如何推出更科学、更有效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理当成为举国上下擘画十三五规划之际认真审视的一个重大议题。我们呼吁明年出台十三五规划时,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更多着墨。
留守问题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未来均息息相关。各级政府部门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诚然要承担更大的主导责任,因地制宜考量配套措施,主动作为拓宽破解路径,以善治推动社会、学校、家庭参与共治,既着力于地区扶贫开发加快发展,改善留守儿童当前的窘境;又为地区未来发展累积后劲,进行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留守”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中面临的阵痛,而我们却不能任其成为发展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我们不奢望哪一种举措能一劳永逸,但我们希冀通过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努力,让每一个留守孩子都能更体面更有尊严的成长,让每一朵梦想之花都有绽放的机会。
材料七:超过一周的时间,从北往南,半个中国经历了一场雾霾的骚扰。一周前,北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开始变差,污染状态一直持续到10日,此后雾霾开始由北往南影响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江汉、江淮一带。
再也不能这样呼吸了
超过一周的时间,从北往南,半个中国经历了一场雾霾的骚扰。一周前,北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开始变差,污染状态一直持续到10日,此后雾霾开始由北往南影响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江汉、江淮一带。
风来了,霾走了。天空像胡乱抹了把脸,总算看得见点儿真容了。口罩再好、空气净化器再妙,对于健康防护来说,从不是360度无死角。连天的雾霾,靠心灵鸡汤治愈不了,而秉持对雾霾的厌恶与痛感,是因为——我们再也不想、再也不能这么呼吸了!
最近,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5年11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这份报告,一言蔽之,就是虽有成效,但不容乐观,部分地方甚至有退步的趋势。今年12月2日,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启动的“爱肺计划”活动上,钟南山院士表示,虽然灰霾与肺癌的确定性关系需要长期观察,但从一些现象看,肺癌的增加很可能跟雾霾有关,长期暴露在重度雾霾中也是肺癌高危人群。说这些的意思,是每个部门,每个公民,都不能对雾霾见怪不怪,抑或审丑疲劳。
平心而论,中国式治霾,也是有成效的。国际环保专家劳里·米利维特拉说:“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进行了十分认真且齐心协力的努力以应对空气污染。”仅以法令制度为例:2014年1月7日,环境保护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2015年1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环境保护法》,针对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便从短期治理来看,APEC蓝、阅兵蓝,亦让人感叹速效的神奇。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天天蓝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二是蓝天与传统经济生活方式,构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雾霾问题的背后,也许就是个利弊取舍问题。
尽管成因各执一词,但雾霾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实践也一再证明,要想天天蓝,环保部门不是神仙。一方面,全社会高度重视,而不只是领导重视,惟其如此,治理才能形成合力,源头管控才不是句空话。另一方面,构建联动机制,拒绝单打独斗,多些类似《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以邻为壑,多主动协力,治理效率起码会高些。
再也不能这样呼吸了。天蓝风清,需要信念,更需要行动。久久为功,严实推进,相信天天蓝,就在不远的正前方!盼着“喝西北风”根治不了雾霾
以前,没饭吃、饿肚子叫“喝西北风”,谁都不乐意;如今,经济发展起来了,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雾霾面前却都盼着“西北风”。
这几天,华北一带人们生活中活跃着两大关键词:“雾霾天”和“等风来”。前者是连日来气象状况的真实写照,京津冀雾霾圈也好、华北“沦陷”也罢、甚至大半个中国都在灰蒙蒙中“摸索”着,生活其中的人纷纷遮面掩鼻。后者则代表了应对雾霾的无奈,唯有“等风来”,或许自视强大的人们也时常要“靠天”,否则一遇到重度空气污染,谁都会变得束手无策,更何谈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风来了,霾散去,其背后的个中问题仍然不能回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困境依旧需要反思。治理雾霾,到底靠天还是靠人?空气污染,督查治理有用还是制度立法靠谱?环境问题,经济增长指标是推手还是拉力?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还会面临“常来的雾霾,间断的风”的尴尬局面。
其实,靠天还是靠人,这不难回答。正如总书记谈及APEC蓝时强调,“北京的空气质量不能靠运气,而要靠人为”。显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治理雾霾、保证空气向好的关键因素;而运气或一时有风的气象便利,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偶得。之所以还困于此,不免和两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观念上的懒惰。虽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人尽知,可是在观念上只形成了一个模糊的轮廓而未必坚定,感觉重要并非高度重视,就像有人“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样,看到今日的蓝天就忘了昨天的窒息。二是行动上的滞后。再重要的事如果不干、不办,就会停留在原地,治理雾霾也是如此。反复强调不如全民行动,社会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雾霾天,哪怕从日常的低碳生活开始。
公允地说,北京市停产限产2100余家工业企业、升级橙色预警,环保部派出督查组督导治理,都在具体方面努力着。同样,工作的不足不能回避,而有些企业“向钱看”,有些企业“顶风违规”生产,有些企业仍未使用环保设施„„这些负面行为无不让“努力”变得无力,于是用更严格的立法、更有效的制度才显得急迫起来。更重要的是,制度要可操作、法律要有约束,如果不落到实地,再好的安排都会被“架空”。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的问题。有人比喻,生态保护就像是斜坡上的木箱子,推一推就能登顶,环境同步改善了,拉一拉甚至不干预,就会自动滑下来,环境必定恶化,而箱子背后的“推手”和“拉力”都是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力”明显;如今,在斜坡中间,如果经济发展不能成为环境改善的“推手”,那么恶果会不断地侵袭正常生活,更会成为拖拽经济的“拉力”。
环境,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必需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都应该成为治理环境的主体,都应该在各自可即范围内肩负起公共责任。如此,一场大风吹走的不仅是弥散的雾霾,更该吹醒每个人行动的自觉。
第五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新热点材料及。
时评类作文最新热点材料与例文
材料一:一位老师把学生成绩表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并要求家长发红包,凡是不及格的分数要按照一分一块钱来发,红包标上“惩罚”二字。对此,你怎么看?
‚惩罚红包‛,教育创新不能太任性
微信几乎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微信红包更是一度点燃了社交世界的激情。然而,微信红包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增强社交黏度,用不好就会‚伤人伤己‛。
最近,辽宁一学校的老师就把微信红包用‚歪‛了。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辽宁铁岭的一老师把成绩表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并留言要求家长发红包,凡是不及格的分数要按照一分一块钱来发,红包标上‚惩罚‛二字。实际上,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肯定‚内心是崩溃的‛,如今又要发‚惩罚红包‛,试问如何计算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这样的微信红包未免过于任性了。
不能冤枉美好的初衷,也不能纵容过分的言行。按照老师的说法,提议家长在群里发红包有多重考虑,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点:其一,加强群组中老师与家长们的互动;其二,‚刺激‛考试不及格学生及其家长再接再厉;其三,既督促孩子学习,又加强班级管理。如此看,老师的想法和初衷都‚看上去很美‛,但是用‚惩罚红包‛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然变了味。无论从情理还是规定出发,老师要求家长发红包属于‚逾界之举‛,家长不认可、学校不同意、教育主管单位也不允许。
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关键不在于手段如何跟上时代,更在于是否具备适应性和可及性。正如该校一位负责人所言,‚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管理班级的新点子、新方法‛,这样的尝试值得点赞、鼓掌。不过,能否用红包的形式、是否用张贴成绩的手段,都值得商榷。而这并非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孤例,诸如大学老师发口令红包点名、微信点名、刷脸点名等,都曾一度引来争议。不难发现,‚新技术+教育‛有可能出现像慕课这样的共享教育典范,也可能出现像‚惩罚红包‛这样的尴尬尝试。事实证明,不考虑学生及家长的可接受度和可适应性的教育管理创新,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也意味着所谓‚教育创新的可及性‛为零甚至是负数。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高校如此,中小学更是如此。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在内的任何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辨的活动都要做到精细、有序、科学。改革不能随意,创新不能任性,尝试不能走偏,这样才能让老师、学生与家长在共同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收获品格教育,‚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也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材料二:这是最近的一个争议事件。近日,凉茶企业加多宝与大V“作业本”在微博上的一则互动,受到很大关注。在加多宝名公司名为“多谢行动”的活动中,加多宝公司表示恭喜“作业本”与“烧烤”齐名,表示若“作业本”开烧烤店就送10万罐凉茶。而早在2013年,“作业本”曾在微博上称“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4月17日,加多宝公司对此事进行了道歉,表示对2013年微博事件其实毫不知情,目前已经删除了相关海报。
理直气壮地捍卫英雄
按照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对邱少云烈士胞弟邱少华诉孙杰(新浪微博‚@作业本‛)、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一般人格权纠纷案的一审判决,11月21日至25日,孙杰和加多宝公司连续5天在《人民法院报》刊登致歉声明,向邱少云烈士家属致歉,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事件由此画上句号。
作为公民,孙杰固然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不应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作为知名饮料公司,加多宝公司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搞营销宣传,本来无可厚非,但越是知名人士、知名公司,就越该明白,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越应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侵犯他人权益,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这次审判,不仅是对孙杰、加多宝公司的惩戒,也给其他借言论自由之名,侵犯他人名誉,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行为予以警示。
在互联网的言论世界里,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以遵纪守法、不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近来,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以所谓的细节真实篡改历史、贬损英雄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在网上颇有蛊惑性,当一个与革命历史有关的话题‚走红‛后,有些‚大V‛总是按捺不住地想要借题发挥,以‚研究‛为名挖掘新的历史‚细节‛,对已有的定论提出质疑。不管是真的无知还是别有用心,这些所谓的‚新发现‛‚新观点‛,时常能在网上引发关注,而且,越是离谱越是背离历史的事实,越能引起猎奇的围观,对舆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误导。
不管是邱少云,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以及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被后人代代传颂。没有他们的流血与牺牲,就不会有现在的和平与发展;没有关于英雄的共同记忆,就不会有民族的价值传承。
此次,‚邱少云事件‛的宣判及被告人的道歉,再次提醒社会公众:英雄的形象不容诋毁。越是知名人士,越应谨言慎行,要有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捍卫他们就是捍卫民族的历史和尊严。
‚作业本‛道歉,虽然迟点但不可或缺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事件,终于要画上一个句号:微博大V孙杰(微博名称:作业本)与加多宝凉茶公司自11月21日起,连续5天在人民法院报刊登致歉声明。
这一致歉声明,刊登日期距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已过去了整整两个月零一天;而距为‚维护烈士名誉‛愤而起诉的原告邱少云烈士之弟邱少华过世,也过去了一个月零一天。道歉虽然姗姗来迟,但不可或缺。正义前 进一步,黑暗就会后退一步,致歉声明意味着英雄的尊严得到了捍卫、民族的良知得到了守护。
有人说,英雄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确实,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有一部二战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一度节节败退,上阵的指挥官焦急地询问,有什么办法没有?一位军官建议,我们需要英雄!果然,当一位英雄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后,苏军士气大振,迅速扭转了不利的战局。没有英雄的引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难以看清。这也是为何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然而,总有一些人,把历史看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是打着‚历史考证‛的幌子,或是举着‚揭秘解密‛的旗号,或是披着‚还原真相‛的外衣,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先烈、污损英雄。于是,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一度层出不穷: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都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有些人有些机构未经仔细甄别,就‚随手转发‛、互动,令谬误进一步流传,更是于无形中成为诋毁英雄形象的‚帮凶‛。
英雄的事迹,先烈的故事,不是不能讨论,但应用史实说话、以证据立言。随意拼凑历史,肆意抹黑英雄,不仅是对民族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集体价值观的消解。当年,在苏联,受‚新思维‛的影响,以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格·科舍沃伊、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堵枪眼英雄‛马特洛索夫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引发思想的混乱、信仰的坍塌。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捍卫英雄的‚卫道者‛。捍卫英雄,绝不仅仅是英雄后代的职责,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说‚不‛,敢于跟侮辱英雄的言行作斗争,这样的公民才足以称为现代意义的负责任公民。有一句话,值得每一个人铭记。1936年,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警示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捍卫英雄,就是捍卫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希望,更是守护自己心中的良知和正义。
致歉英雄,正义不能输于戏谑
每一张纸上都有方寸之地,有的书写着英雄的光辉,有的烙上了无尽的忏悔。
近日,在人民法院报上,一块不大的地方刊登了两篇致歉声明。微博大V作业本(本名孙杰)与加多宝凉茶公司自11月21日起,连续5天登报道歉,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事件,告一段落。有人说,这是迟到的正义。不可否认,从原告邱少云烈士之弟邱少华维权,到法院审判,再到报纸道歉,的确过去一些时日,邱少华也遗憾过世。不过,英雄终究是英雄,正义还是正义,不见得有早晚之别,其发出的耀眼光辉照见了一个民族的底线和良知。
事件的经过早已无须讨论,而关于英雄的故事还在被‚传颂‛。是‚堵枪眼的戚继光‛还是‚误国罪人‛林则徐?是大V口中‚风流不安分的江姐‛还是‚欺压百姓的狼牙山土八路‛?如何说出‚心中的英雄‛,代表了个人认知,也代表了民族高度。一旦英雄事迹成了被遗忘被抹黑的对象,英雄史诗成了泥沙俱下的一枚颗粒,属于一个民族支柱的精神高地也会被侵蚀殆尽。不禁要问:为何还要让英雄们等待正义?除了一些人对历史的无知和虚无主义盛行外,社会环境的变迁是重要原因。诸如,‚杜甫很忙‛‚诸葛亮不亮‛等,这些被‚创新性设计‛的历史人物和典故都被视为玩物。虚浮躁动的社会心态、颠覆经典的猎奇冲动,任何为博眼球而随意的‚虚妄怀疑‛,无不是对英雄人物和民族历史的极大不尊重。娱乐主义盛行也造成了对英雄的伤害。有些人就是为了炫技、耍酷、显摆,把一知半解的知识和支离破碎的认知施加于某一英雄人物之上。其实,历史是历史、文化是文化、娱乐是娱乐,本就有一定界限,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一旦庸俗极致、娱乐过度,一定会暗藏危机。更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引导出什么样的社会行为,一个群体的价值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气质。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英雄崇拜的好传统是中国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正如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所指出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让英雄成为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事,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事。
有人说,对比来看,现代信息社会已经没有产生英雄的土壤了,‚英雄不再‛成为无法阻挡的事实和共识。梁启超有言,‚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英雄人物虽无法主宰历史的进程,但是少了英雄甚至多了‚抹黑英雄‛,只会让历史在黑暗中走更多弯路。换言之,信息社会即便主张个性化、多元化,但在塑造英雄与推动历史上,个人美学还不足以替代英雄们所塑造的集体美学,‚再提英雄‛尤为重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我们捍卫英雄、彰显正义,就是在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材料三:近日,有媒体曝出“邹平黄山中学搞‘平板教学’,高一每个学生要交2800元用于购买平板电脑”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莫让‚平板教学‛成为一场华而不实的旅行
用智能设备上课,在互联网上学习,这种‚高科技+教育‛或‚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如今在许多学校已成常态。哪里不会点哪里,也早已不再是一句新鲜的广告词,而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智能化、个性化的一个缩影。然而只要披上高科技的外衣,教育是否就真的实现了升级?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画上句号的问题。
近日,有媒体曝出‚邹平黄山中学搞‘平板教学’,高一每个学生要交2800元用于购买平板电脑‛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许多学生不了解,多数家长不自愿,无疑给学校改善教学质量的初心,蒙上一层阴影。
实际上,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智能设备运用在学校教育当中,已成为近些年来的趋势和潮流。比如许多高校推出的Mooc(慕课)、网络公开课,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部分中学、小学推出的多媒体教室,将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还有一些学校甚至推广无纸化教学,将电脑、智能移动终端等设备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作业、考试的电子化、网络化……这些创新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问题。
俗话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高科技武装课堂,必然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然而钱从哪里来?花在了哪里?相关的技术设备质量怎样?学校与企业之间有没有猫腻?这些都必须说清楚、讲明白。更何况网络技术服务、智能设备等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的教学投入,也就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这次黄山中学的‚平板教学‛之所以饱受质疑,就在于每个学生2800元的费用不仅太高,而且招标、采购过程不透明,相关信息未公开,导致疑窦丛生,令人迟疑。因此,在引进先进技术之前,必须要做的就是建章立制,明确规则和标准,将招标或采购过程公开,让资金使用透明,这样才能确保不会‚好心办坏事‛,也避免不守规矩者钻了空子。
然而,关于资金的问题尚可以解决,亦有定论。更多人关心的是,一味强调设备、技术、模式的创新,是否反而忽略了真正的教育需求和教学效果?目前,很多人已经将‚互联网+‛、高科技等视为天然的‚进步‛和‚正确‛,似乎只要连上网、用上新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这可能恰恰忽略一个前提:再好的技术和设备,也不过是教学的辅助、学习的工具,是‚末‛。而教学质量才是‚本‛。本末倒置,只会让教育本身发生异化;把手段当做目的,不仅浪费了金钱,也耽误了孩子。这也就难怪,黄山中学所在的济南市,有几所学校曾经免费推广过‚平板教学‛,但教学效果一般,最后也只能放弃。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教育领域的成功也往往得益于这种进步,然而学校教育终究不是追潮流、赶时髦的秀场,探寻知识、塑造人格、培养孩子,才是最被珍视和推崇的价值。因此,说到底,一切不以改善教学质量为目标、不以学生获益为出发点的改革升级,就只能沦为华而不实的冒险,成为偏离了轨道的航行。
材料四: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迅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明确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同时要求教材修改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从8年到14年,用历史教育打好精神底色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迅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明确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同时要求教材修改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尽管历史学界对于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一直存在争议,但‚14年‛的提法早已为人熟悉。早在去年9月,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曾强调:‚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在以往几届全国两会上,也曾有多位代表和委员建议,将14年的提法统一到全国中小学教材中。事实上,在教育部明确要求之前,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版高中教材已逐渐完成从8年到14年提法上的转变。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中,14个方阵、140面彩旗、鸣响的14声礼炮、现场放飞的14000只气球,以及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14米的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都象征着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
从这个角度说,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在全国教材中正式明确为自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起,是正本清源,更是水到渠成,是对学界的长期论争予以定音,也是对在东北、华北地区长期坚持艰苦抗战的先烈们的肯定和致敬,极大丰富了那段特殊历史的张力与内涵。
当然,将一段历史起点的明确在教材中予以全面体现,还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教材对于整个教育过程开展的特殊意义,以及历史教育对于如何培养未来一代和培养怎样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育过程开展的基本遵循,代表了权威、标准与主导,全面体现知识、智慧,科学性与人文性。在教材中对14年的提法予以明确,就是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接受怎样的历史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如何看待历史、迎接未来。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漫长征程中,抗日战争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段历史。让青少年准确了解、正视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弘扬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历史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老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下厚重饱满的精神底色。提醒孩子们,在日后真正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时,在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之时,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因此,从8年到14年,不仅仅是数字的统一,而是对一段历史的认知,是用历史教育为孩子们更好打下精神的底色。推荐阅读庄严正名‚14年抗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走向现代化的改革道路上,我们正前所未有地关注、检视并还原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幢幢史影,尽管它沉重、曲折,甚至滴沥着鲜血。真实的历史会严肃地告诉孩子们,和平的明艳背后,是无数牺牲者远去的微笑;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亲至爱的鲜血点染而出的。不去还原历史,我们也许容易忘却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便更深刻地理解,人们何以会为这则消息郑重点赞——中国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将教材中‚8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年抗战‛。
中国历史教材此前常用的‚8年抗战‛,为人们所熟知。8年,是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起点的全国性抗战。现在,一个新的历史概念即将在新一代国人心中形成:‚14年抗战‛的起点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那么,向前延伸的,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这6年,被庄重写入教科书的抗战史,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意味着那位留过学、读过黄埔军校、红衣白马在白山黑水坚持抗战的奇女子赵一曼,她受尽日军酷刑而牺牲于‚卢沟桥事变‛之前的1936年,从此可以堂堂正正写入中国抗战正史,实现她就义前给独子留下的拳拳期望:‚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它也意味着,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驻上海闸北的第十九路军抵抗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的淞沪血战被认可被还原,意味着蒋光鼐、蔡廷锴以及所部那5000余人的伤亡代价,不但凛然让当时的世界知道中国仍有一批敢打能打的热血男儿,也让后人遥相敬慕,重温其通电全国‚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决绝忠勇。
它更意味着告诉后人,何以在日军悍然侵我东北、虏我同胞,在‚九一八事变‛过去了漫长的六年,中国的宣战才姗姗来迟,‚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老幼‛……因为中华民族在那几页史册之间陷入了‚悲惨的时候‛,同胞在流亡、骨肉被异族凌辱,而积贫积弱的祖国、忙于内战的政府,却怯于抵抗、不愿抵抗。
因此,中国修正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对抗战起点的修订,更在重塑历史的大关节,将悲壮甚至屈辱的民族受难史毫不遮蔽地剖开,让孩子们在痛心疾首中,了解祖先受过的苦难、国家曾经的不幸,也就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这样的庄严正名,是一个警示:慎以概念性、结论性的宏大浪漫叙事,遮蔽中国曾经挨打受辱的历史真相。真正的抗战史,并不只是最终胜利日的光荣受降和震天烟花,侵略军也并非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当孩子们从教科书上更全面了解残忍的侵略者罪行,了解数以千万计的伤亡将士与同胞的惨烈代价,了解亡国灭种的命悬一线和漫长抗战,才能更敬服慷慨赴死的先烈,对那些迹近无耻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抗日神剧也才更有抵抗力和辨别力。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记住曾经的胜利,更要牢记烈火一般照亮那个苦难时代的殉难者,是他们铸就了民族的精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护佑了和平的今天。
这样的庄严正名,是一种宣示:我们珍惜每一个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珍惜每一个受凌辱的个体生命。在对每一段历史的永不遗忘中,中华民族的道德勇气、贲张血性与和平愿望,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屈不挠地永远留存于中华民族壮丽史诗的字里行间。让先烈们死得光荣,中国才能生得伟大。材料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意涌现,传播媒介发达,各路角色竞相出镜,“一上头条”随即窜红。如今快速、批量生产“名人”,形成名人辈出、各领风骚的热闹场面。这等“名人”究竟能有多少专业水准和含金量?令人怀疑。
少一些‚名人‛,多一些‚高人‛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意涌现,传播媒介发达,各路角色竞相出镜,‚一上头条‛随即窜红。如今快速、批量生产‚名人‛,形成名人辈出、各领风骚的热闹场面。这等‚名人‛究竟能有多少专业水准和含金量?令人怀疑。
名者,名气,名声,名誉也。古之名人,要么有大学问,像老子一般‚五千字传万世‛;要么有大勇毅,像蔺相如一样‚不畏强秦完璧归赵‛;要么有高贵的品行,像文天祥一样‚留得丹心照汗青‛……假如能符合上述某项或多项者,必然青史留名,令后世敬仰。所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谓真名人,今天我们也可称之为‚高人‛。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只要有钱、有地位、有粉丝、有曝光率就会有‚名气‛,就有市场就是‚名人‛,而不管‚名声‛的好坏,也无所谓‚名誉‛的高低。因此,‚名人多、高人少‛,成为当下的一种现象。
诚然,‚名人多、高人少‛,是与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并辔而行相伴而生的。‚名人辈出‛是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后的必然现象。在传播媒介极不发达的年代,要成为名人并非易事,他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口耳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而在数字网络为媒介的时代,尤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和观点的发布者,人人都可能声名鹊起,出名的成本大幅降低,于是‚名人‛遍地开花。
‚名人辈出‛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后的必然现象。经济高速运转的背后,形成的社会贫富差距、激烈竞争,造成现代人急功近利、‚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浮躁心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那份从容淡定似乎已很难寻觅,‚抢头条‛仿佛变成了公众人物的生存法则。更有甚者,有些人为吸引眼球不惜用负面新闻炒作自己,在出名后,再通过正面宣传进行‚漂白‛。譬如,近日一位内地知名男演员的新闻火速蹿上不少媒体头条,只因其与两名女子在酒店共处一夜,疑似出轨,狗血剧情跌宕起伏,人们津津乐道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娱乐至死‛的倾向。
加上一些媒体也一味追求点击率,不能坚守价值底线,任由一些低俗、炒作、无下限的‚网红‛占据自己的版面,沦为此等‚名人‛的助推器,扩大了‚浮华遮蔽眼‛的乱象。‚凤姐‛就是这么一个能力平庸、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典型。当年,‚凤姐‛自称‚六百年内不会有第二人超过她的智商和能力‛,常出‚无稽怪论‛而走红。近日,一篇《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很快吸引了超过三百万人阅读,并获得多达二十万的赞赏金,叫好声争议声充斥网络。‚凤姐‛通过自叙文,俨然从‚丑角‛成功转型为‚励志女神‛。可在‚凤姐‛貌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背后,蕴含的却是肤浅的认知和错位的价值观。难道在美国生活就证明一个人成功了?明明在美国仍是无法融入主流的底层打工族,怎么就肤浅地认为自己已经改变命运了?凤姐和那些为她‚点赞‛的人可能没意识到,真正能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方式并非成为‚美国居民‛,而是勤学苦练、练就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名人辈出‛,‚各领风骚‛三五日,‚名而不高‛的现象,值得社会深刻反思。如果一味崇尚快速成名、极致追求目的,那还有多少人愿意苦心孤诣、练好‚台下十年功‛?即使有些真才实学的人,长期在耀眼的聚光灯下穿梭、在无休止的炒作中流连,他们还能否笃实好学、居安资深?能否在物质和利益面前安贫乐道、坚守正确价值观?拨开热闹纷繁的表象,仔细想想那些经常占据头条的名人们,他们又开启了大众什么智慧?
社会呼唤和期待更多的‚高人‛,呼唤那些真有才能、有学问、有品行的高素质人才。‚高人‛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发展动力和引领者。他们不在乎名气的大小、地位的高低、钱财的多少,他们清心寡欲、埋头苦干、追求真理、为民请命、舍生取义,始终在专业领域精进修习,努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为国家默默做贡献。譬如,‚布鞋院士‛李小文,他用精益求精的探索专研,完成了自己的科学使命,在遥感领域提出开拓性的理论,但十分淡薄名利,崇尚简约生活,以自己独特的逍遥侠气,树立了可贵的精神标杆,成为人们由衷尊重的‚网红‛。
‚高人‛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于炒作的‚出名‛,而是来自于他们本人的丰厚学识和高尚德行以及社会贡献。那些徒具虚名但缺乏真才实干、无良无德之人,即使能名噪一时,也终将在浩瀚的资讯海洋中很快被人们遗忘。奉劝那些曝光率较高的‚娱乐圈‛名人们,还是少一点炒作的‚上头条‛,多一点对专业和观众的敬畏,努力向‚德艺双馨‛靠近。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文艺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才能跳出‚霸屏几小时的网红‛,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家‛。
‚名人‛未必是‚高人‛,‚高人‛未必要‚虚名‛。愿今后,我们的社会,能少一些‚名人‛,多一些‚高人‛。
材料六:国外的子女回国,父母接机,边说“宝贝,快点”,边冲上前;摩托车大军返乡,在家吃到第一顿晚饭,令人感叹“餐桌上的欢乐正是整趟旅途的意义所在,这就是全部意义”……最近,BBC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广受好评,当镜头对准一个个团聚的家庭时,人们共通的情感瞬间被释放。
万水千山总是情
国外的子女回国,父母接机,边说‚宝贝,快点‛,边冲上前;摩托车大军返乡,在家吃到第一顿晚饭,令人感叹‚餐桌上的欢乐正是整趟旅途的意义所在,这就是全部意义‛……最近,BBC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广受好评,当镜头对准一个个团聚的家庭时,人们共通的情感瞬间被释放。回家、团圆,是中国新年的第一主题。
是什么让无数中国人跨越万水千山?是什么促成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是什么汇聚了积蓄一岁的情感?数千年来,燕归来、凤还巢,春节回家就像一块磁石,无论相隔多远,都有魔一般的引力,牵动每个人的心。抢一张车票、预订年夜饭、准备各式年货……这些年关前后的‚规定动作‛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无形中孕育着一股力量:谁都无法挡住团圆的脚步。
‚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除夕团聚,全家围炉守岁,父母掩不去的苍老、孩子散发出的天真、亲朋说不完的家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交谈,无不在欢笑对答中带走一年的疲惫、带来新年的祝福。最是亲情暖人心,抚慰心灵的往往是家人相聚、朋友相交,牵肠挂肚的也莫过于如斯。对那些留守的老人孩子而言,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家人归来的热闹;对在外打拼的人而言,最期待的就是在一顿家常饭中得到心理慰藉。不管远近,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守护、对家国的归属,是这个古老民族亘古不变的特质。
除了团圆,更要知感恩。无数家团聚和睦的背后,是一些人的别离。坚守岗位的乘务员、除夕之夜的清洁工、应对突发的消防员、守护生命的医护工作者、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和战士、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媒体人……总有一群人于万家灯火时,行走在匆忙的夜色里,用一把笤帚、一杆钢枪、一部电话、一支笔来站岗守责,以小别离换来大团圆,他们是可爱的和可敬的人。有人团圆、有人奉献,有人欢笑、有人遗憾,如果用一张张剪影拼成这个时代的图像,‚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风貌才是底色。我们在阖家团圆中感受爱,他们在尽职尽责中传递力量,又何尝不是最朴素的伟大,值得起立鼓掌。
团圆是情怀,但春节不止于团圆。包括感恩、丰收、富贵、平安等在内的美好寓意都是中华民族集体情感的精华。如有学者所言,‚正是这种人间生活的愿望保持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的基因,一年一度增强了民族自我的亲和与凝聚。‛每一个‚年‛,承续的是传统记忆和文化血脉,面向的是民族未来和文明进步,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希望,更凝结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过年,除了那份需要尽情释放的情感,也更应该在文化的时空里聆听千年的回响。
这几天,两种照片看哭了很多人:一张在北京西站,武警战士执勤,来探望的父母扑了空,‚爸爸、妈妈,请接受我在哨位上为您敬上的军礼‛;一张在湖南湘西某村村头,父亲外出务工回家,发现3岁儿子站在树下等待。回不回家,都心存牵挂。不管在岗位、在路上还是已围坐餐桌旁,请珍惜片刻的相聚,理应赋予‚团圆‛更有温度的意义。材料七:1月22日,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经该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愿‚护理父母假‛成升级版常回家看看
1月22日,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经该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老有善养,亲情才是最好的陪伴。福建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为老年人权益构筑起‚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养老底线,令人感怀,让人温暖。其间,独生子女‚护理父母假‛,更在网上网下赢得无数点赞。
‚护理父母假‛能在舆论层面形成共识,大概无非两个因素使然:第一,老人多了,养老问题亦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指出:以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预计2030年达到2.8亿人,占比为20.2%。抛开‚靠谁养老‛的纠结不谈,让亲情成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核心命题,这是人伦之常,更是家风之本。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远还是近,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关系到社会风习的传承。第二,亲情作伴好还乡。民意一边倒的支撑声,起码说明‚陪护父母‛实‚不能‛、非‚不愿‛。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半分。对于生病的父母来说,再专业的护工,恐怕也比不上笨手笨脚的子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从中国传统孝道来说,在父母最需要温暖的时候,即便工作再忙,也当有抽身陪伴的义务。不过,过劳的现代生活节奏、机械的劳动作息制度,很容易将人的情感物化、工具化。这个时候,立法使出洪荒之力,确实为亲情互动构建刚性防护网,唤醒公众情感中最柔韧、最动情的部分。
‚护理父母假‛新规之所以令人期待,是因为它不仅是倡议或鼓呼,在‚法治中国‛语境下,更有两个鲜明的的特点:一是层级高。此前各地类似的良善之策也不少,比如南京2014年尝试居家养老模式时就曾提出,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可以给其发月工资;深圳在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对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子女给予优惠政策,如个税减免等。不过,理念终究未曾刚性落地,而地方立法的层级显然更有抓手。二是罚则明。福建规定的独生子女‚护理父母假‛,附带了清晰的违法罚则,比如‚可对用人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比如‚严重失信的用人单位会被纳入人社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拖欠工资的黑名单‛等。
不过,在点赞与看好的同时,公众仍难免以下的疑问:2013年新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曾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硬性规定,遗憾的是,现实归谬了良法的初心。如果执行不力,地方的‚护理父母假‛会否步了回家看看的后尘?这担心当然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资方话语权强势,又比如劳动者基本不会拿自己饭碗去换十天假期,再比如劳动监察‚不诉不究‛的惯性等。这些前置性的问题不解决好,良法到达善治,仍有千山万水的距离。
家是盔甲,亦是软肋。父母是大港湾,亦是东流水。愿‚护理父母假‛成升级版常回家看看,更愿类似的地方立法创意,成为呵护老年人权益、维系亲情纽带的给力之举。材料八在很多城市的地铁站点、居民社区、大学校园、商场景点,共享单车一夜间仿佛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街头一景。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乱停乱放、恶意破坏,甚至直接骑回家等不文明现象频发,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各种问题日益凸显。
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
这些天,有关共享单车的新闻很火。比如有的市民给单车加上自己的锁,共享秒变私享了;有的干脆重新喷漆装上儿童座,巧取豪夺地侵占了;再有的到地方顺手一扔,管它占不占道,方便潇洒了……还有推测为同行相煎的:比如共享单车一出来,开黑摩的的饭碗没了,那我也砸了你吧!
一句话,可怜的共享单车,纵使三头六臂,似乎也难逃多舛的厄运。事实上,共享单车的好处,自然无需赘言。一则,方便了市民出行,解决了短途交通的不便问题。二则,绿色环保,健康低碳。颜色醒目的共享单车,在路权均衡的城市,简直是现代文明的一道风景。三则,朝阳产业,创新引领。APP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1900万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这引得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撰文称,中国的共享单车是全球创新的典范,也是最新向外输出的成功案例。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却成了谁都要咬一口的唐僧肉。
这样的尴尬,当然要话分两头来说:一方面,单车运营方的防范技术亟待升级,指望市民自觉来捍卫共享单车的完好无虞,这显然有点过于单纯。GPS定位等技术,也许比抽象的人性考验更值得信任。另一方面,它也确实反映了城市文明在局部‚微循环‛中的沉疴与积弊。共享经济模式翻新,与技术文明和人文精神难舍彼此。如果各自为私,有缺乏公益与公共的边界,共享经济再好,恐怕都会被找到‚薅羊毛‛的漏洞。
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面对居高不下的被盗率、损毁率,是该想想技术性的办法: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不能因为运营成本和硬件成本的掣肘,而放任共享单车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于此而言,花钱打补贴战、广告战,不如真金白银‚武装‛好每一辆共享单车。当然,就像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一样,泛道德的指责,有时可能不如黑名单更速效。
私自改装或侵占共享单车,这哪里是什么道德文明问题呢?这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不爱护共享单车的,可以道德教化;将单车据为己有的,警察叔叔就该及时出手了。共享单车‚风吹雨打‛的命运,更多的,还是指向制度呵护与管理的缺位。如果没人问没人管,养眼的单车就成了福利洼地——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朴素道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运营环境——比如深圳市交通、城管、交警等部门选取了一批轨道站点及常规公交站点,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上海市也将出台相关意见,试图及早解决车辆标准、区域分布、违停处理等问题;更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起码《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要及时为共享单车的平安畅行兜底撑腰。
治霾又治堵的共享单车,要骑稳骑好,看来还要各方真下功夫、多下功夫。
综合施策,完善环境,顺应时代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丽梅认为,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问题,通过制度建设、完善设施、行为规范是可以解决的。近日,已在深圳投放互联网自行车的4家企业发表联合声明,将加强行业自律,配备与投放规模相匹配的停放秩序管理团队,加强与商业、办公等非公共区域管理主体的沟通,设置停放区域,做好停放秩序的管理工作。‚发展互联网+,大力推广自行车,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行为,值得肯定。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既给我们敲了警钟、提出课题,也给我们一个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宝贵契机。‛张宝义告诉记者。
共享单车的出现,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方便市民出行,而且有利于改善环境,降低碳排放。张丽梅等建议,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顺应这种对环保和经济都有益处的新鲜事物的发展,把好事办好。
天津京秀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王京涛表示,共享单车运营中一大难题就是路权问题。目前随着机动车增加,主干道上的自行车专用道逐渐被改为机动车道,建议政府尊重自行车的路权,整改、新设自行车专用道。
企业应建立完善信用积分系统,设置信用制度来激励用户规范骑行,同时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监督举报。对于随意停放、破坏单车的行为,应纳入共享单车平台的信用指数及诚信体系,剥夺其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权。
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强共享单车正确使用方法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全民整体素质,避免部分市民采用相对野蛮的方式获取公共服务。同时,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偷车、毁车等行为,加强震慑作用。(半月谈记者 付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