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2012年赛教评委会上的讲话
在2012年县级赛教评委培训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10日)
同志们:
为了认真落实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构建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体系,根据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工作的通知》精神,经过前期基层学校、乡镇初赛、推荐人选和局人劳股等有关同志精心准备,2012年县级赛教活动今天正式开始了,首先,我代表县局向应邀担任本次赛教评委工作的各位老师表示亲切的问候。
本次县级赛教活动共有102名参赛教师,涉及到高职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层次20个学科。前面,我们对评委分组进行了安排,组织学习了县级赛教方案,并就评委工作进行了具体辅导和说明,提出了一些富有操作性的意见,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予以落实。
举行教师赛教活动是我县名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非常严肃的教育评价活动。此次赛教活动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体性评价的原则;坚持发展性的原则;坚持教学创新的原则。这项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座各位评委的工作。抽调担任本次赛教
评委的45位老师,都是县上按照一定的标准、条件和要求,优中选优确定的,县局对大家也是信任的。在此,我就本次赛教活动提几点希望:
一、希望我们的评委们严谨工作,公正无私,为参赛教师做好表率。各位评委老师要严格遵守赛教工作纪律,坚持原则,公正廉洁,坚持正确的评委工作方向和要求,以对教育事业和全县教师高度负责的精神,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参赛教师;要不循私情,不搞小动作,不能因为是熟人或者其它原因,而私自提高或降低评分标准,要通过自身公正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公平客观的工作成果为全县教师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二是希望我们的评委们坚持标准,公正评判,为市级赛教选拔好人才。各位评委老师要认真学习掌握本次赛教活动的评课标准,坚持全面考察、公平公正、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全面地评价每位老师的讲课情况,既要评价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也要注重考核他们的教学基本技能,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要全面地评价他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内容,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特别是教学观、学习观、课堂观、学生观和为师观。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是如何充当课堂活动设计者、学习进程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指导者的角色;是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
神;是如何通过课堂进行师道尊严和为师之道、做人之道的讲授和展示。所以评判标准主要要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不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教学是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教学是否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意识。总之,要准确、合理、客观、公正地将那些能够代表我县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优秀者选拔出来,为市级赛教把好关,选好人,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全县教师对大家的信任。
三是希望所有工作人员能够严格管理,主动服务,全力做好本次赛教组织工作。局人劳股、县教研室参与此项工作的同志要增强工作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严肃工作程序,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按照赛教日程和工作要求,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关心大家的生活,为评委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使大家能够集中精力做好这次赛教活动。同志们,赛教活动尽管只有短短的2天,但大家所肩负的工作责任重大,希望大家能够严格要求,认真工作,确保这次赛教活动顺利进行。
最后预祝赛教活动圆满成功!祝大家诸事愉快,工作顺利!
第二篇:特级教师评委教你赛教
特级教师评委教你赛教(长文收藏备用)
我曾经多次参加市里有关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以及类似这样的比赛,从选手到评委,应该说比较熟悉了,但也难免紧张,因为我深知自己的评判意味着什么,必将有人如愿以偿,有人却要面对失落。因此我对自己手中的每1分都特别慎重。其实,很多选手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或者不懂得答辩时必要的技巧与注意事项,结果导致得分稍低,与成功失之交臂,实在可惜。参加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我觉得在教学环节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内心镇定
无论是谁,只要涉及到比赛,心情多少都会有点儿紧张,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紧张有利于激发自身潜能,发挥最佳水平。但若高度紧张或者一直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态,试想,还能有助于你的比赛吗?我想即便是兴奋与激动也会影响你的正常发挥。在每次比赛中,我发现总有几位教师紧张得有点过头,这样自然会影响最后的成绩。实际上这些选手的综合素质并不差,但是过度紧张就会慌乱,一乱就会失去分寸。因此,比赛时一定要通过深呼吸等方式尽快让自己平静下来,以一种镇静的心态参加完比赛全过程,这样的表现即便不是最好,也绝不可能最坏。
阳光自信
人们常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确,优秀的人才很多,这一点必须承认。但当你已经通过层层选拔站在比赛讲台上时,你就不能有“对手比我优秀”“我肯定不行”之类的想法。此时的你需要多一点“自信”,甚至“自负”都显得很有必要,都会对你的比赛有帮助,反之,任何摇头叹息之类的举动都无助于自己的比赛。换句话说,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指望别人来欣赏你、认可你,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请记住,一旦走上讲台,尽最大可能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评委。
注意语速
在比赛中我发现有的教师紧张得说话语无伦次、思路不清晰、语言重复明显。相反,有的教师说话则相对流畅,甚至抑扬顿挫,语言表达也较恰当。两相比较自然影响最后得分。因此,我觉得无论是上课、说课还是答辩,必须牢牢记住,思路一定要清晰。尤其是答辩环节,一般有关校本研修的课题和你抽到的课堂内容有关,也许你看到题目后,觉得想说的话很多,但你最需要做的就是迅速在脑海中划定一个回答提纲,即思考问题的角度,至少要确定几个关键词,切不可“东一槌子、西一榔头”,让人听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实,答不全没有关系,但必须言之有理。很多答辩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主要就是想考查你的应变能力与知识积累。此时清晰的思路必然会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何时,切记不能乱了阵脚。
展示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优点与不足的统一体。但在特定时候,就要学会规避,朝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努力。既然是上课与答辩,板书不可缺,说话少不了。但是,不少教师恰恰忽略了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例如,有的人粉笔字实在不好看,却大写特写,甚至随意板书一通,既没有条理,更谈不上美感;而有的人字写得很不错,苍劲有力,遗憾的是板书很少,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有的人普通话不够标准,却大说特说;有的嗓音很有磁性,却没有把握好火候。如此种种,给人的感觉是,长处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不足之处却展露无遗,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觉得在比赛时一定要学会规避,即把自己的优势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展示,将自身的不足尽可能加以回避,实在回避不了,也要想方设法把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要想使自己的课堂与众不同,美味可口,我觉得有些方面必须要“多一点”,有
些方面要“少一点”:
多一点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科特点与素养的思考; 多一点情境创设、典型素材的辅助; 多一点趣味性与求知欲的激发; 多一点学习习惯的强化与引导。少一点多余的正确的废话; 少一点无效的提问与练习; 少一点繁琐而无关紧要的环节。
注重礼仪
孟子曾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当你连招呼都不打一声,毫无礼节性地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直奔主题,甚至目空一切,自顾自地讲,结束时也是一脸孤傲,扬长而去,完全不把台下的学生与评委放在眼里的时候,可能你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的确,也许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试想,如此举动与表现,你会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殊不知,没有谁天生下来就亏欠你,生活本身也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因此,我认为,比赛时还是要有一些适当的礼节。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当然,过分的礼节也不可取,有时也会适得其反。“细节决定成败”,这样说也许有点过分,但不能说没有道理。
给传统“说课”赋予新生命
除了传统说课要求的几个方面,另外可以适当补充:
说模式。一些学校通过多年的课改已经总结出了全校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但学科之间的差距很大,不能机械地照搬同一个模式。另外,每门学科又有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也不能用同一个模式。这里说的教学模式是指在学校基本模式的指导下,本门学科本种课型的具体教学模式。如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等。教师在介绍所用教学模式时,不仅要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还要说一说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据、指导思想、教学策略等。
说评价。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但具体到某一节课中就涉及:教师是怎样开展评价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评价了什么,其设计意图是什么,效果如何。例如,有的教师上数学课,在评价内容方面,基础知识通过巩固练习和达标测试步步清、人人清,其目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而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评价到组,对小组实行捆绑式评价,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形成合作团队。
说开发。每节课都可能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是有的教师还缺乏自觉意识。如在讲课时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给学生补充课文外的资料或视频等,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如有的教师在讲小学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补充了课文中提到的为杭州青年做骨髓移植手术的医生的背景资料、补充了台湾大地震的视频资料等。说课时教师就要说明本节课开发了哪些课程资源,其目的是什么,效果怎样。
不能滥用小组合作
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坚决反对滥用。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很关键的,最直接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之所在。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慎重考虑,要不要用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概念教学,课本上很简练地说明了相关内容,几乎是没有多余的文字,在此环节如果再安排学生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实属多余,滥用小组合作学习导致无用、无效的课程环节,反倒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加有效。其次,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自主学习作基础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搭建“空中楼阁”。自主学习,就是帮助学生构建起对知识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会让学生拓展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是要让学生说话,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出错,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在课堂真发生。
要给学生敢于表达的话语权。课堂并非属于教师的专利,离开了学生,课堂不复存在,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基于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切忌“一言堂”。殊不知,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提升的过程。只要学生愿意表达,教师务必要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哪怕耽误一点上课的时间,因为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换言之,“磨刀不误砍柴工”。准确地说,课堂应该成为学堂。
要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这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课堂上教师哪怕再精彩的“满堂灌”都谈不上优秀,因为再重要的内容、再有用的知识,都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消化、吸收,才能最终变成学生自己的。所谓“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被置于比较突出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强化,例如,怎样记忆理解归纳总结,如何审题解题答题等。正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要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这既是新课程规定的基本要求。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必须拿出一定量的时间,结合教材,精心设问,通过事先分配好的小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呈现讨论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要给学生出错的平台。其实,错误一直伴随我们左右。谁都会犯错。关键是能够及时修正,直至杜绝类似错误发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而要牢记“失败乃成功之母”。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同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出错的原因所在,如何解决,怎样避免,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加深对错误的印象,才会更加准确地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让学生的“学”在课堂真发生。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恰到好处地讲。多互动,多让学生自己跟自己讲、自己跟同桌讲、自己讲给小组组员听并能认真倾听别人讲、同桌向全班汇报、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全体成员向全班汇报、组间互评、互补。互动中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危险”。教师若驾驭得好,就能成为优质课堂,若驾驭不好,也会错失良机,因此,狠下功夫去练习这方面能力是非常值得的。
高效课堂要做到“三真三实一及时”,“三真”即“真思考、真合作、真会”,“三实”是指“设计实、反馈实、检测实”,“一及时”是指评价要及时。很多老师的课死气沉沉,学生参与不积极,问题就出在不评论,不及时评论。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同时课堂上还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发展进程,灵活调整教学。
平心而论,从教学能手评选中胜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比赛如战场,有时很残酷,就得拼出一切搏一下。比赛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展示,也是一门学问。在如此短暂的特定时间里,怎样才能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尽情展示,赢得评委们的青睐?不是不可能,关键还看怎么做。只有真正重视它、甚至研究它,而且掌握一些必备比赛技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作者简介:贺渊,特级教师,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省教学能手,现任榆林市绥德县江德小学副校长。本文原载于《教师报》2016年5月25日3版。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第三篇:赛课评委总结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代表老教师说几句话。我也非常荣幸地全程参加了“拥军中学第一届课堂教学大赛”,见证了刚刚起步的拥军中学在教学方面上迈出可喜的一步。
整个教学大赛分三个阶段:
在大赛第一阶段,我以老教师身份,代表理科综合教研组讲了一节“示范课”,发挥老教师的专长,为本次教学大赛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在大赛第二阶段,我以教研组长的身份,带领我们理科综合组教师,通过“备、说、讲、议、结”五环节,帮助年轻教师马玥准备一节参赛课,为本次大赛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在大赛第三阶段,我以评委身份,用了两个上午时间,现场听了六位青年教师精心准备的参赛课,严格按照教学大赛评价表为参赛选手打分,分享了参赛年轻教师的成功喜悦。
虽然在年龄上我算是老教师,但是在教学上却不敢枉为人师。我们年轻的拥军中学秉承过去的十三中学优良传统,教学上可谓卧虎藏龙。语文教研组中有才貌双全的大师语文教研组长-闫素霞老师,数学教研组中有德高望重的数学前辈-张虹老师,英语教研组有业务精湛的教研室主任-魏秀杰老师,理综教研组中有国家级骨干教师-崔丽华老师,文科综合组有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综合办主任-熊桂兰老师,艺体方面更有我们可敬可亲的领头人-柳成荣校长。
今天,我以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的身份说一说这次教学大赛的感受。
在参与这次教学大赛的人当中,我是距离“退休”最近的人——从今天算起还有两年零五个半月(900天),我依稀记得自己刚踏上教学岗位时的青涩,记得自己当年参加教学大赛时的紧张,也记得曾经的老教师对我的言传身教。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心情非常复杂。
首先,说说“老”。
以我今天这样的年龄,还依然在教学一线工作,依然和年轻人一样一周十几节课,依然参与一切正常的教学活动,依然担负着引领青年教师责任。这不是抱怨自己辛苦,而是觉得自己还没有老,还没有被淘汰,拥军中学还需要我们。我为我们这些老教师能在临近退休前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而骄傲!
其次,说说“新”。
通过此次教学大赛,我看到了青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看到了自己当年的那种朝气蓬勃,看到了拥军中学后继有人,看到了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形式。虽然我们学校不占天时地利,但是我们有新生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拥军中学的希望。
本次教学大赛共有6节示范课,6节参赛课。
老教师的示范课,展示出渊博的专业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
白絮老师的初一英语课,严格把握新课标,注重分层级教学,用有效的奖励积分调动学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我在初四一班的《测量电压》一节课,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渗透,同一节课,运用到了“类比法”和“对比法”,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的实例,在“类比”中理解,在“对比”中记忆。张丹老师在初四二班的《垂径定理》一节课,注重定理的理解与应用,逻辑思维严密,习题环环紧扣,变式训练发挥到极致。
范士刚老师的常规体育课,从整队到练习,标杆式的口令和合理的运动前准备,都给整节课加分。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老师调动起来。
李曼丽老师的《水资源》一节课,既有高水平的多媒体展示,又蕴含着“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这样深刻的社会话题,教学中处处渗透德育教育。
黄国仁老师的《背影》一节课,把泛读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用声音感染学生,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师生都充满了书卷气的魅力。
老教师经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积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有自己的教学模式。由于固守,所以难以革新。在贯彻“五环节”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依然有难以割舍的陈旧痕迹。
新教师的参赛课,展示出新生代的跳跃思维、热情洋溢及多元化教学手段。
邹德晶老师的语文课《小石潭记》,整节课妙语连珠,激情澎湃。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唯美课件,图文并茂,展现出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何玲老师的政治课《未来道路我选择》,处处设问,步步为营,巧妙地带领学生思考人生,不见慷慨激昂的说教,却是娓娓道来的明理,足见教师的教学功底。
马玥老师的物理课《力》,通过有趣物理实验揭示深刻的物理内涵,把一个貌似抽象的概念化解为浅显的实验,设计思维缜密,语言明晰简练,俨然是一颗冉冉的新星。
邓思琪老师的美术课《面具的设计制作》,打破了传统课的模式,把一台化妆舞会的前期准备搬到课堂,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和制作的契机,更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李兴楠老师的英语课《如何保护濒危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了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活跃课堂,师生互动默契,充分体会到课堂中的幸福。
罗红老师的数学课《勾股定理的应用》,注重理性思维培养,从生活实例入手,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为载体,把数学思想融入其中,看出老师的精心设计。
新教师,新思想,新动态,与老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由于对教材把握不够,在小问题的处理上还有瑕疵,课堂上的不同环节的衔接还不够自然。
诚然,教学上“教无定法”已是定局,也不可能有什么万能的模式。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大赛,展示出不同风格的课堂,也彰显出不同学科的魅力。我们老教师在“示范课”上再展风姿,新教师在打造精品“参赛课”的过程中茁壮成长。每一堂课都是这个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进步都凝聚了老教师的倾心关爱与精准点拨。
身为老教师,帮助新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今天得益于老前辈们团结奋进的言传身教,拥军中学的明天需要我们发挥余热,不遗余力地无私奉献。
最后把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老黄牛》送给拥军中学的所有老教师们: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第四篇:评委讲话
评委代表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举办2011年**市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开幕式!在此,我代表全体评委向这次比武活动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本次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以“客观、公平、公正”为原则,以“提升素质,争创佳绩”为宗旨,为全市检疫员队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两天的比赛,参赛选手能够取长补短,提高检疫技能,拓宽工作视野,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友谊。
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我们感到十分荣幸,为确保大赛顺利进行,在此,我代表全体评委向大赛郑重宣誓:我们将全心全意地为本次大比武做好评判工作,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和评委纪律,严格履行评委职责,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尊重参赛选手,文明评判,秉公办事,圆满完成此次大比武评判任务。最后,预祝此次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评委代表:***
2011年4月20日
参赛代表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在这充满团结, 奋进, 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 我们共同迎来了2011年**市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在此,我代表全体参赛队员向本次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前来莅临指导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向组织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及评委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为确保比赛的顺利开展,我代表此次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全体参赛选手宣誓:我们将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拼搏进取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参加比赛,自觉服从裁判,维护比武记律,严格遵守比武规则,将比武当作交流学习、提高技能的平台,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争创佳绩。并以此次比武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规范工作,为动物卫生监督事业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
参赛代表:***
2011年4月20日
第五篇: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篇一: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观听杨慧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杨慧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十二个参赛选手她是第一个亮相的人;还因为,她的课堂始终贯穿着目前很少提及,说来也不够时尚,却极为实用、极为科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法--比较。听完杨慧老师的课,我的想法就是: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一、在比较中求同,感知“画龙点睛”的作用。
求同比较就是将相同的知识,或性质相似的材料放在一块加以比较,使学生利用材料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杨慧老师这节课指导的是写作上的一个小技巧:画龙点睛。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画龙点睛”在写作中的作用,她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下面一组相关的材料: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给出材料后,杨慧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直接去找“点睛”之笔,而是先让学生认真感知,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仔细品读一下,这几篇课文的结尾之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杨慧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这几组材料中,进行求同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无论怎么学,得出的结论往往都是一致的。但是,思考的过程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方法的培养程度是绝对不同的。成功的求同比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在比较中求异,体会“画龙点睛”的方法。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见解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种差异揭示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杨慧老师的这节课,开口小,驾驭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接受并掌握“画龙点睛”的写作技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她充分考虑到了学情,在“掌握运用”这一教学环节,她再次用到了比较法,与前面不同的是:这次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求异。
首先,杨慧老师出示了下面一组材料:
在我奶奶80岁大寿的那一天,各地的亲朋好友都来探望奶奶。奶奶表面上是不开心,说什么浪费钱,不用送什么礼物了,可是心里却非常开心的。因为以前往往只有她的八个儿女为她庆祝生日,今日却有非常多的人特意赶来庆祝,她肯定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小的大的,男的女的,人们聚集一起真是其乐融融!
--《美丽家事》结尾之一
姐姐不计较我平时待她有多差,在那天我生病时,她尽心尽职地照顾我。我惭愧,平时我用不好的态度对待她,她却用美好的心态对待我。将心比心,我羞愧不已…… 家事就是家人相处而编写的一本沉厚的记事本。是的,家事是你与你的家人一道编写的记事本,里面记载着你与家人的快乐与忧愁,幸福与悲伤……这些家事都是美丽的!
--《美丽家事》结尾之二
……原来是这样,不过也对了,做人要讲究卫生吗!于是我便去把那些餐桌上的盘盘碗碗全部洗了一遍,还把全家都打扫了一遍,家里又恢复了妈妈在家时的整洁、干净的样子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不过这次是梦见他们谢谢我……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一
有些人热衷于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常常奔走于花花绿绿的世界。而有些人则喜欢平平凡凡地过日子,安安静静地享受快乐。这些人,不追求过多的欲望,享受清淡,乐在清淡。他们的心,如清蒸豆腐般纯净。清蒸豆腐,它让我学会放弃追求欲望,静心生活,乐在平淡。哦,吃的学问还真多:餐桌上的世界,可真丰富!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二
材料给出后,杨慧老师问:大家比较一下,同一篇文章,结尾有什么不同?
杨慧老师这样设计问题,目的是让同学们在比较中,理解并自主掌握如何“画龙点睛”,这远比直接交代如何“点睛”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这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结果。其实,有时结果并不是第一位的,往往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才是首要。因为这关系到能力培养的大问题。而不同的探究方法,炼就着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能力。
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不言而喻,无论是学与教,方法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观语文教学的实践,比较教学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借助于比较,让学生鉴别异同,从中找出事物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杨慧老师的这节指导课,从不同角度灵活而科学地运用了比较教学法,十分符合本节指导课的指导内容及学生的思维水平。可以说,教法运用的得当、有效,值得借鉴。
比较产生发现,人生和事业也需要多比较,与杨慧老师比较,与他人比较,我们便容易发现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感谢杨老师。通过你的课堂,我发现:比较教学法真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0日
篇二:成于“点”,功在“拨”
--观听潘金菊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听潘金菊老师的课,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不由自主地被她轻快而严整的教学带入了学生的角色,惋惜:我没有举手表现自己。我太想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回应她的每一次质疑、每一次点拨。因为,她的每一次点拨都撩动着每一个听者的心扉,激越着每一个听者的智慧。
可以说,潘金菊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成于“点”,功在“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思维、排除疑难、交给方法、发展能力。
一、点要害之处,拨学习方向。
潘金菊老师的课堂,每一次给出学习材料,她的设疑都是恰到好处的选择切入口,切中问题的要害,给学生以明确的探究方向。同时,她设置的问题都是层递性推进,不断扩张着学生的思维领地。例如:在研究阅读材料三时,她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追究了这样几个问题:
1.找出对折翅“小天鹅”李月相关的细节描写
2.哪些文字是图片上所没有的?
3.图片上所没有的抒情文字,作者是通过图片中的哪一个具体细节联想出来的?
问题一,从写实切入,学生容易把握思维方向,也帮助学生明确了这节指导课所谓“加法”的基数问题。没有基数,何为“加”?所以,这个问题是一切问题之“本”,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本”。
问题二,从问题一起源,因势利导,学生的思维顺势逆转,进入了就实捕虚的过程,轻松地解决了写作上“加法”的问题。
问题三,进一步深入,触及到写作时如何生成“加法”的问题,即如何找“虚”的生成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由于前面的设疑起到了铺设台阶的作用,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
设疑的追究性和层递性,本身就是最好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功势”形成了,学生的思维跨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善于设疑,相时而导。
潘金菊老师善于设疑。因为她不仅能在有疑处设疑,更能在无疑处设疑。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从心底升起一种强大的求知欲,学习的过程就会演变成一个自主释放智慧光芒的过程。
例如:在“豁然开朗试技法”这一个环节,在引导同学们观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姚明和林浩牵手入场的感人画面时,她问了一个这样问题:从姚明、林浩的神态与表情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似平常的一问,在这里却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拓展的一举,推动了学生由表及里、由观察到联想的思维跨越。如果没有这一问,这个环节的学习就是残缺的,或者说是低效益的。有了这一问,就犹如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潘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整节课都闪动着“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教学智慧。这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结果,这是课堂教学的大智慧,也是新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例如:在潘老师提出了上一个问题后,学生一时很迷茫,无所适从。终究,这是一群初一的孩子,思维的发散性还比较欠缺。这时,潘老师相机诱导,说:“透过林浩咬着的嘴唇,姚明的目光,我们可以猜猜他们在想些什么?”
学生感知材料后,开始向材料的深度进发,但一时又难以突破思维的临界点,处于胶着状态。经潘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思维开始启动,在临界点发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感知到认识、从表象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点拨效果。
潘金菊老师的课真好!期待能多与她交流,从而收获她的收获。
任水亮
2008年12月21日
篇三:他的教学起点:学生意识
--观听杜少凡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杜少凡老师的课,我听得很仔细,生怕漏掉他的一言一行。边听我边为他的学生而庆幸。
余秋雨七岁就代替村民写信,那时,他面前就“站着”一个收信的人。杜少凡老师走上讲坛不足一年,他的心中就已站满了学生,难能可贵。学生意识--这是他这节作文指导课的起点,也是他语文教学的起点,更是他事业的起点。
一、他的课堂追求: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
“表演”和“表现”,一字之差,相距万里。前者是“目中无人”,只有教师自己;后者是“目中有人”,和学生一起,切磋交流,相互教育,共同成长。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自己的言行很简单,他没有刻意去表演,而是着力去拓展学生的表现空间。例如:每个研讨环节结束后,他不是把教师预设好的结论滴水不露地讲一遍,展示一番,灌输一通。而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点评,在点评中帮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的指导过程不是一种入侵,更不是一种心灵的殖民行为。
在个体学习遇困难时,他会放弃教学进程,及时组织群体进行讨论,不一味追求那种所谓的“教学过程完整。”小组式学习,贯穿始终。这是这节指导课的重要学习方式。
二、学习材料的选择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下面是本节指导课课堂学习第二个环节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
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哪里出生?压根儿就搞不清!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在那儿,咱家第一次看见了人。而且后来听说,他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学生,属于人类中最残暴的一伙。相传这名学生常常逮住我们炖肉吃。不过当时,咱家还不懂事。倒也没觉得怎么可怕。只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举起,总觉得有点六神无主。
--夏日漱石《我是猫》
“喀嚓,喀嚓,哧……”一个黑暗的厂房里,我--一张100元假钞,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出世了。
“去,把它换成真钞!”随着一个诡秘的声音,我从一个主人的手上转到了另一个主 人手里。
菜市场里,肉铺胖老板生意特别好。在肉刀的飞舞中,我被扔进了一个油腻的木匣子内。主人眉飞色舞地飞车走了。
--《一张百元假钞的自述》
这两段材料的语言不但鲜活,服从了本节指导课的需要,而且生动、有趣,十分符合初一孩子的心理特点,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特别是材料的内容,猫和钞票的自述都符合初一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能进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进而共同分享大快朵颐鲜活语言的乐趣。
三、问题的设置民主而不专制,开放而不封闭。
这次大赛,很多教师设置的问题的答案都事先预设好了,并储存在了电脑中。所以,问题的设计指向性很强。这样,教学过程也就演变成为了对学生思维、情感、认识的一场残忍绑架,教师想方设法去“勾引”学生说出电脑里即将弹出的答案,也好自然进行下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华彩而无懈可击。
杜少凡老师的课这点做得不及他人,却因此高于了他人。
例如:展示了两幅玫瑰图片之后,他设置的问题是:在欣赏完这两幅作品之后,请你分别写出你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如果问题这样设置:哪一幅作品好,为什么?
显而易见:前者是开放的、民主的、人性的。它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得出哪个好和哪个不好的结论,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感知、体验。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求答案上,而是集中在对美的感受上。这种没有结论的感受过程远比一个有完美答案的思考过程有价值。因为它培植了写作上很重要的一样东西:丰富的情感。
杜少凡老师很年轻,我们本不该要求他太多,但他这节课却给了我们很多。至少对于我是这样。
祝他更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2日
篇四:点评叶妙玲老师作文指导课《悬念之始》
作为比赛,教学当然也应该上出自我,上出个性,《悬念之始》一课中,叶妙玲老师巧用表演,先声夺人,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显示了教学机智,与课题不谋而合;在比较阅读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材料中的不足,教会学生辩证思考;教师教学在求真的同时注重解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当然,叶老师这节课也为我们指出了不少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就亮出了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训练加以验证的思路,虽然在我们目前教学中十分常见,却仍然是值得商榷的。有效的教学过程应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提出概念--实验论证”的过程,因为唯有建立在主动发现基础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课堂教学的结果也证明这一过程的重要性,由于这些方法的学习不是“习得”的,在实际运用“学以致用写悬念”环节中,学生习作并没有能很好地运用本节课所学。当然训练设计本身导向上的集中性,也让学生无法拓开思路,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又打出一个折扣。
点评人:张毓中
篇五:点评罗红梅老师作文指导课《言为心声》
高超的调控课堂能力和教师思想深处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罗红梅老师《言为心声--人物描写技巧大发现》一课的两大特色。整节课教师教学语言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到位的点拨评价,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为可贵的是罗老师始终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节教学节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真正落实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然而金无足赤,白玉有瑕,本节课的不足与特色一样也是明显的,在我们强调作文教学的知识性、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写作知识的科学、准确。“个性、声像、灵动”是否可平列为人物语言描写的三大技巧?“灵动”是否就是指“引语、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即或题目“言为心声”能够概括表示“人物描写的技巧”吗?正由于在教学内容上探究不够,在授课中教师将“引语、提示语的变化”作为实际教学的重点,而这一内容又明显地不是学生写作实际最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人物语言描写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知识。
点评人:张毓中
篇六:点评丁光楣老师作文指导课《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为青年教师,丁光楣老师对一堂常规的教学内容《一切景语即情语--景物描写衬心理》上进行了深度的发掘,从景情的关系、多角度具体写景、多修辞使写景形象化上组织教学,思路清晰,上出了新意。然而丁老师的这节课也暴露了一些青年教师教学中急需改善之处。首先是教学语言节奏过快,使学生无法细心的倾听;其次是在探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明显不足,给人以“拖着学生走”之嫌;最明显的不足是在不同教学环节过渡转换中,教师的引导不够或者说教学语言不够严谨,使教学环节不能环环相扣;比如由第一个知识点“一切景语即情语,情异则景异”进入“多角度写景、多修辞写景”时,建议通过两段“寓情之景物描写”和“不带情感的景物描写”相比较,进行适当的引导“景物本身并不着情,景物描写本身也不一定就寓情,只有将景物描写具体形象化,景物才会‘含’情”。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进行教学,我们的课堂也许就能高效得多。
点评人:张毓中
篇七:怎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符合我区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的呢?本次大赛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创新,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参赛老师对于有效教学共同想到的是“实践出真知”,任何能力都只能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形成,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不断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中,在“怎么学”这一环节上,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评讲式的作文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具有鲜明导向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受、感知、感悟中学习语言、学习写作,提升语文素养,这是参赛教师共同的优点,也是本次大赛的特点,更应该成为我区语文教学的方向。作文教学可以这样,阅读教学亦能如此。
点评人:张毓中
篇八: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
(执教:松岗中学黄建林老师)
一、特点:
1、关注学情。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在授课前真心实意地了解学生对作文的喜爱情况和写作上的困难。这样的开场,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很快就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位“新”老师,“亲其师,信其道”,也就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目标明确。黄老师在了解学情之后,发现学生在写作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就有他预设的问题(这说明他的预设符合学情),于是黄老师就向大家亮出了本节课的目标:感受“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不仅师生明确了这堂课的目标,而且本节课黄老师也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3、选题小,操作性强。“小事见大”是松岗中学作文序列“以小见大”中的一个小“枝点”。他们把“以小见大”细化为“以小人物见大”、“以小事见大”、“以小物见大”,这就象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一样,使每次训练的目标更单
一、集中,也就增强了操作性,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的确,我们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多数学生能学会把小事写得精彩或比较精彩,并能尝试着通过小事传递出美好的情感或某一方面的人生哲理。即多少有了“以小见大”的意识。
二、亮点:
1、黄老师始终满怀激情,以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2、课堂生成性强,特别是“如何把小事写得精彩”这一环节引导到位,师生互动到位,效果好。
三、建议:
1、对“小”与“大”的理解及其互相的关系,特别是“大”的内涵引导要更到位些,让学生体会得更透彻些。虽然黄老师也点到了“情”与“理”,但不够具体,不够明确。
2、对怎样“以小见大”这一重难点突破得不太好。怎样才能水到渠成,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事到“情”,由事到“理”?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这个地方可能收获不太大。
点评人:杨峥嵘
篇九:诗化我们的情感表达
(执教:新华中学江细凤老师)
一、特点:
1、江老师自身素质高,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书卷味,且善于引导,善于点燃学生的激情,课堂气氛好,师生交流自然,顺畅。
2、选题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有效。语言表达确实是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头疼的问题,不仅要让他们把真情实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还要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具有挑战性,也有可探讨性。通过本节课的一系列“诗化”活动,相信多数学生都有了“诗化”自己语言的意识,会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言美一点,向着“诗化”的目标努力。
3、课堂学习活动安排得科学有序,非常精细。
学习活动一 创新表达悟技巧;学习活动二 赏析例文品技巧;学习活动三练习写作用技巧。
符合认识规律,也体现了作文教学活动化,指导过程化的原则。
二、亮点:
1、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教师的语言和课堂氛围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整堂课让所有在场的师生都沉浸在这种美的氛围里。
2、选题小,设计精,学习活动有效。要美化情感表达的语言,诗化情感表达语言的方法是很多的,江老师却只选取了“化虚为实”和“情景烘托”两种技巧来让学生反复体验、感悟、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
三、建议:
1、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够。正因为江老师把课堂预设得过于精细、严谨,就没能给自己和学生留下太多的自由发展、自动生成的空间了。一定要按既定的目标、环节走下去,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地方。其实预设精细一点、严谨一点是对的,但不能太死、要留有“空白”,要允许自己根据现场情况做及时地调整,要有现场生成的意识。如有时学生的回答已经相当精彩了,但老师还是每次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把学生拉到既定的轨道上来。
2、选材太窄,所选材料几乎全是“忧愁”的,容易让学生误会为诗化的情感表达都是忧愁的、悲苦的。
3、对“不再是决堤的海”这一诗句的理解,不能忽略“不再”二字。
点评人:杨峥嵘
篇十:“以实写虚”显真情
--表达能力提升体验课
(执教:海滨中学彭宏云老师)
一、特点:
1.善于鼓励学生,如开头的励志语填空,既让学生释放了紧张的情绪,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2.选题务实,选材典型。
与江老师相比,彭老师的选题更小,更实在,而选材更典型,更全面,避免了只选一种情感的材料,课堂也因此更阳光灿烂。
3.课堂设计层次感强,有梯度,有深度,可操作。首先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什么是“以实写虚”,再以名家片段引路,让学生感悟怎样“以实写虚”。在怎样“以实写虚”这一环节中同样是有梯度的训练。由“运用比喻,以实写虚”到“写景烘托,以实写虚”,再到“描写情境,以实写虚”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幸福树”--幸福的写作文树上爬行,越爬越高,学得有趣又有效。
二、亮点:
1.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课堂生成性强,写作知识技巧全是引导学生习得的,体悟的,不是灌输的。
2.课堂始终洋溢着阳刚与阳光,老师游刃有余,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
三、建议:
1.对部分学生的发言,点评要更精细。彭老师常常就是“非常好”三个字。
2.作文教学的主题意识需加强。形式只能也必须为内容服务。课堂也好,学生的思维也好,都应当努力做到收放自如--既要能发散开来,也要能围绕某一中心收得拢来。
点评人:杨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