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资源创新管理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1
对于精神文明工作中资源整合利用的探索
丁颖
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常常会发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面临各种矛盾、难题,其中亟待解决的一点就是如何解决艰巨繁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的矛盾关系。它迫切需要文明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发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资源,创新机制,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中发挥整体联动作用,才能有效破解难题,才能有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水平。
一、我区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有哪些可用资源
目前,按照各种资源的特点和来源来讲,大致可以利用的资源分四种,第一种是行政资源;第二种是群团资源;第三种是媒体资源;第四种社会资源。这四中资源,各有优势,在实现利用的方式上也各有不同。
(一)行政资源。这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来讲这是一种最传统常见、容易获取的一种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于党委、政府机关所给予的资源,包括人员、经费、政策、支持等各项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文明办在行政资源中还占有一定优势,即所有委办局,街道等党委机关和行政部门都属于文明委的成员单位,所以他们的各种行政业务职能和优势资源也较容易转化为我们的优势资源。
(二)、群团资源。主要指工、青、妇、残等人民团体,包括各种协会组织,像科协、慈善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各种社团组织也包含期中。这些群团资源也是一种的巨大资源,群团组织各具优势,各个群团组织所开展的工作内容有各自特点,但单个群
1团组织力量薄弱,需要整合,也能够整合。因为彼此有共通性,如维权、培训、帮扶,尤其是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服务内容大体一致的明显特征,提供了群团组织合作共事的有利条件。
(三)、媒体资源。媒体资源指在宣传大系统下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通讯社等媒体单位资源,利用其为精神文明工作提供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项目的推广、典型的选树、文明的传播。文明办的优势在于依托宣传大系统,更加容易与媒体对接,过去我们在与市级、区级媒体都有很多合作,有效地发挥了媒体资源优势,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就很丰富,除以上三类外的所有资源都可以划归社会资源,像慈善资源、企业、个人的各类资源。这些正是我们以往很少涉猎的资源,却恰恰能够有广阔的开发空间,探索合理的利用合作方式,对于弥补行政资源等以上三项资源不足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缓解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足、人员紧张等问题。
二、在精神文明建设整合资源发挥合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资源整合利用是精神文明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因为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大文明,它却是贯穿历史,涉及各个行业角落,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文明办必须调整发展思路,把工作放到全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只有这样,文明办才能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联系更广泛的群众,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才能代表更多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
求,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和谐相处。
(二)资源整合利用是精神文明建设适应新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精神文明工作内容线长面广,任务艰巨繁重。具体到工作来讲,它包含很多工作项目和内容。今年从市文明办推动的各项工作就分六大重点工程,30个项目,一百多个子项目。如何围绕这六大工程和众多的项目和子项目开展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摆在我们精神文明工作者眼前的一个课题。其二,文明办工作单个力量薄弱,需要整合。现在区文明办在编人数3人,组织开展工作常常感觉人手不足,特别是筹备组织有规模的行动则显得非常吃力。从经费看,除办公经费外,有开展活动的经费也并不充足,往往靠临时申请财政补贴。若单打独斗,则受制于人员和经费局限而不利于放手搞活。因此,整合资源也是解决现实矛盾的需要。
(三)、资源整合利用是精神文明建设适应新要求的客观需要。各类资源各具优势,但是多年来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工作格局,已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高效配置的规律,精神文明工作要发展、要创新,必须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单干走向联合,主动跳出就“精神文明”论“精神文明”的工作模式,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工作由各自“唱戏”、搞“独家经营”向“多方协作”、“集团作战”转变,齐心谋事,联手做事,从封闭系统向多极、开放的社会系统转变,主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承担政府事务,积极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只有这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才能实现共赢和绩效最优化的目标,文明办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找到自已的位置。
三、如何发挥资源合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用好行政资源。发挥、用好文明委的领导资源,凝聚群团组织、各委办局力量始终发挥围绕党的工作重心服务的功
能。坚持向文明委、区委、区政府汇报工作制度,让文明委、区委、区政府掌握整合后的文明办工作动向,特别是新思路、新举措能够及时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指点,把主要力量用到文明委、区委、区政府抓的大事上,真正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立文明委的联席会议制度,利用文明委的工作平台,吸纳其他资源共同出席,通报工作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实际工作反映出整合后文明办工作与区委、区政府相关工作的互动关系,接受区委、区政府的指导和建议,得到帮助和支持。建立各种专项活动联席会议制度,比如建立“六进乡村”、“建文明树新风”等联席会制度,坚持不同工作对象的服务都统筹纳入到这个制度中来,避免相同内容重复开会,避免同类事务各设机构,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用好群团资源。一是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合作共事的交流平台。建立工、青、妇、科协、残联等群团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自活动、人员、优势资源信息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经验,从共同或相近的工作中找到合作点,促成联合项目。使联席会议制度已成为群团组织整合资源的摇篮和孵化器。二是整合体制资源,建立覆盖全区的三级联合体系。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建立共同活动阵地和联合活动载体,发挥人力、财力、硬件设施整合优势。三是整合社会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各种宣讲、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新市民、妇女、青年开展各类联合的技能、道德、创业培训,联合开展劳动、技能、安全、优质、诚信竞赛,有效加强现有教育资源整合,包括场地、经费、教师的整合,可以建立共同的培训基地。四是整合用好志愿者队伍资源。打响“职工志愿抢险突击队”、“青年志愿者”、“服务留守儿童”、“志愿者科普宣传员”、“服务残疾人志愿者”、“关爱空巢老人”
品牌,适时推进演练、合练和联合服务行动,扩大帮扶能力,增强帮扶效果。
(三)、用好媒体资源。首先,利用好现有各种媒体平台。目前天津市很多平面媒体和电台、电视台开辟了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专栏。像天津日报的津门好人榜、今晚报的身边文明365、每日新报《平凡的力量》、城市快报的《文明督导队〃城市啄木鸟》、渤海早报的《凡人善举在津城》,北方网的爱心接力棒,给我们的精神文明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工作的机会,如何与这些媒体有效对接,将我区精神文明的亮点推出,也是我们工作该发力的方向之一。其次,学习开发建立媒体资源平台。我们要学习熟悉媒体的运作方式,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有效实现与媒体对接。首先可以依托区级宣传媒体,像今日东丽、东丽在线、东丽电台、东丽有线,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以群众喜文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开发合作一些新的专栏或项目,比如像在本区报纸《身边好人》栏目的开发合作,可以在寓教于乐中,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双方的共同促进和发展。
(四)、用好社会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现在市文明办各项工作主要采取了的项目化运作方式,而运用市场化手段是项目社会化带动精神文明工作的前提,精神文明工作要实现大发展,必须要坚持“需求+可能”原则,运用市场化手段,找准市场与精神文明工作的结合点,选准群众有需求,社会有需求,市场有需求、影响面广,多数人认可、能得到推广并能产生良好的效益的项目。要着力围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找准定位,把握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众多的活动以项目的形式推出。一是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发项目。加强与区委、区政府沟通,积极围绕区委、区政府发展大
局策划和开发项目。二是结合文明办主体工作开发项目。像“文明创建”、“志愿服务”、“道德模范评选”、“我们的节日”活动等是文明办的主体工作。三是结合基层群众需求开发项目,广泛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应群众之所需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化提高群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四是顺应形势发展拓宽项目领域。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弱势群体像空巢老人、贫困儿童、进城务工人员等设计实施新的活动项目,是精神文明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
要看到传统单兵作战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模式已难以满足群众的愿望与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在资源整合利用的态度上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在资源整合利用的方式上大胆探索,继承发展;在资源整合利用的机制上改革创新、讲求科学。我们如果在新形势下能购突破传统的旧思维,树立开放的新思想,打破局限的小圈子,深入研究各项资源的特点和对接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整合资源的联动工作运行机制,务求实效,必将对文明办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篇: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推广群众工作站、室模式,强化基层基础及信访信息化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分类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和督查督办力度,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着力抓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值守应急和信息报告工作。加快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强化预防预警和应急联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单位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和社会稳定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篇: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是实现
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赵万波
廖泽龙总经理在公司2007年半年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公司已确定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强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树立创新在基层、创新在一线、创新在岗位的观念。要围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创新,立足岗位和本职工作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管理创新这是公司党组从云南电网发展大局出发,对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大力营造全员参与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一、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公司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我们面临的是电网大发展、各项业务大幅度增加的局面,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对公司管理的思维、思路、方法以及各项资源的配置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沿用原来的工作思路、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维持原有人员状况,就无法适应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活动。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2007年,公司认真分析了各种资源的状况,制定了公司发展战略,提出了用5~10年时间把公司建成“中国领先的省级电网运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开展制度体系建设,构建了科学合理、管用实用的标准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生产现场标准化建设,编制了338本生产作业指导书,推进现场作业工单化管理。从严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安全文
化建设,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全面推行安规考试100分合格上岗制度。推进信息化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等一批国内领先的信息系统在公司广泛应用。加强监督管理,开展督查督办和巡视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经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加大内控监管力度,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班组建设年”活动和“优质服务年”活动,进行管理流程的梳理和改进、推进制度建设。在党建工作中开展质量贯标等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一点一滴地逐步解决,不断完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优化管理链条,大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工作实际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能产生突破性的创新。
二、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7年,曲靖供电局在网、省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用南网方略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网、省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圆满完成了省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安全管理方面,曲靖供电局成立了安监巡检大队,对83个作业现场进行了巡查,查纠习惯性违章163起,整改问题623项。至2007年12月31日,曲靖供电局连续安全生产347天,实现了3个百日安全生产长周期;在电力营销方面,曲靖供电局对曲靖城区七个营业厅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同时建成了曲靖95598分中心,成立了科学用电指导中心,并对12家试点客户的1000多台用电设备开展了节能测试,对办公场所和变电站照明设施进行了节能改造,全
年受理业务咨询2963起,抢修故障1335次,回访率和满意率100%;在电网建设方面,完成了12个输变电工程的项目核准工作,与地方规划部门联合修编完善了曲靖市“十一五”城市配网规划;在经营管理方面,曲靖供电局成立了招标中心,对48个重大项目、89个小额业务分别进行了招标和合同谈判,规范了招标和小额经济活动。加强对试点班组的检查指导,把220千伏营上站作为变电运行试点班组的试点,初步规范了变电运行专业的工作票办理、倒闸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处理、设备验收等五大流程,建立并完善了十类台账和四类清单,形成了统一的基础资料保存方式和定置管理方法。组织县级供电企业开展好基础管理达标工作,经网公司专家组验收,富源、曲靖、师宗3家公司达到南网标准;在队伍建设方面,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7期,累计培训一线人员1685人次,安排班组长和生产骨干外出考察学习206人次,先后组织8个变电站、96名生产骨干和运行人员参加了省公司开展的变电运行现场培训;在党建精神文明方面,认真开展“党建贯标”和“特色党支部”创建活动,使60%以上的党员成为了生产和管理骨干。局党委组建的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521次,受到一线员工好评。2007年先后荣获云南省文明单位,中国南方电网第二届电费回收先进单位,云南电网公司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数字化变电站研究荣获中国南方电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三、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
公司党组一直在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实现管理创新。经过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廖泽龙总经理在6月27日召开的干部大会上明确提出“一线工作法”。在“一线工作法”的推行中,公司党组在大量的基层调研、听取广大干部员工的建议,经过反复论证之后,提出了“3213”的重要工作思路。这个思路中的第一个“3”是“三个不动摇”,即坚持“以南网方略统揽工作全局不动摇、坚持打造中国领先的省级电网运营企业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加强电网核心业务发展思路不动摇”作为工作思路的核心宗旨。“2”就是认真贯彻南方电网公司1号令和2号令,“1”就是“一线工作法”,最后一个“3”就是“两抓一打”,即“抓发展、抓管理、打基础”。在明确工作思路的同时,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内外部环境,明确公司未来定位,系统地规划未来战略部署和行动安排,进一步丰富公司工作思路的内涵,将2008年—2010年战略实施方案概括为 “一个目标、一个行动、四大体系、九个工作规划”(简称:“1149工程”)。一个目标:经过5~10年的不懈努力,将云南电网公司打造成为中国领先的省级电网运营企业。一个行动:统一思想,迅速行动,以同业对标为手段,在公司系统内部形成“树标杆、找差距、析原因、定规划、聚资源、快行动”的工作氛围,使全体干部员工的工作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相衔接,通过不断努力,持续改进,不断接近行业领先水平。四大管理体系:就是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防范体系、信息化体系,不断提升公司软实力,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九个工作规划:编制安全生产、规划发展、电网建设、电网运行、营销服务、资本财务、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信息化等九个方面的工作规划,指导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
目前,《云南电网公司发展战略2008-2010年实施方案(“1149”工程方案)》已经公司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它不仅仅是指导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文件,而且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为确保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我们必须珍惜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始终坚持以南网方略统揽全局,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坚定不移地把公司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曲靖供电局)
第四篇:宜城市审计局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宜城市审计局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宜城市审计局 程登如
宜城市审计局把创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纳入工作目标,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加强领导,强化教育。制订了创建方案、规划等,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科室。同时,调整了争创省级最佳文明单位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二是完善办公设施,优化工作环境。各科室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打印机,保证1人1台电脑,1股室1台打印机,同时还配备了数码照相机、投影仪、摄像机等。截至目前,该局各种硬件设施已全部到位,开通了审计内部专网,达到了与上级审计机关的互联互通。在办公环境上,先后投入资金20万元,改善办公条件,购置了整套电教设备和学习光盘。将股室职责和个人职责制成版面悬挂在办公场所,时刻提醒大家认真履职尽责。三是丰富载体,开展各种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审计质量提升年”活动,认真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岗位练兵”、“先进科室”、“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全体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五篇:大力推进团建创新
1、大力推进团建创新,促进基层团支部设置结构的合理调整。对于一个团组织而言,能否实现团建创新,并不取决于热情和主观愿望,社会的大环境和本单位具体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在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党政领导支持的前提下,进行团建创新。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以站区建团为重点,创新团的基层团支部组织设置和组织制度。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站区已日益成为青年闲暇生活、工作的重要空间,而团员分布不均,集中困难又是开展活动不利的实际,因此,基层团支部的组织设置创新应以站区为重点,进行结构调整和系统构建。比如,可以打破基层团支部设置的隶属、划分和封闭等常规,按青年分布和聚集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团的基层支部,推动基层团支部跨行业、跨单位的横向联合设置,促进站区团员青年间的横向交流,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在现有单位设置不变的情况下,在站区建立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辐射功能的“中心组织”。这个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协调组织站区内各单位团支部的工作和活动,整合技术资源、文化资源,建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活动阵地,带动站区团支部工作的全面活跃。三是以社区为重点,创建社区团支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令性、计划性的资源配置和单靠向本单位要资源的工作方式,已远不能适应团员青年的活动需求,也无法实现团组织的工作目标。因此,要创新基层团的组织设置,就要从树立“在服务社会中获取社会资源”的思想入手,也就是“靠团的优势服务社会,靠服务社会吸纳资源,靠社会资源服务青年”,自觉适应社会变革,同时,利用社区的功能和优势把团的工作与青年的闲暇时间和发展需求有机的统一起来,延伸团的工作手臂,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使基层工作形成一个与社会互动、良性循环的机制。
2、以“团建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兴趣促团建”工作方法引导企业青年联合建团
市场经济讲供求关系,团组织建设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有条件、有需求、有能力的企业主动开展团建工作,以企业管理系统为依托建组织配干部;在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建团的企业,我们常识打破单位限制,以青年的共同特点、爱好、经历来建立组织。
03年我们尝试在集贸市场建立流动团支部,各个商户的青年回归团组织生活后,不仅积极参与镇团委活动,丰富了生活,也为集贸市场营造了文明经商的良好氛围。
今年,我们计划以“兴趣小组”形式建立团组织,目前已经确定以全区“和谐杯”乒乓球比赛为契机,建立镇乒乓球协会,而后成立团支部。
3、长期以来,朝阳团区委本着“注重实际、搭建平台、力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青年工作资源,以“区域青年工作协作体系”为主要形式,在团的组织建设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对于当前开展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区域青年工作协作体系”于2002年推出,是以整合共青团和青年资源为基点的区域化工作体系,包括“协作片”组织体系、“联系人”反馈体系和“片会”沟通体系。“协作片”组织体系:将区域共青团组织按照就近原则划分为9个工作协作片,每个协作片由临近的街、乡、青工单位、非公单位、中小学校团组织共同组成,并邀请70余家驻区单位加入属地协作片,参与区域建设。“例会”沟通体系:经集体推选的协作片片长单位,作为牵头人负责组织协作片例会,共同制定年初工作计划,相互整合资源、弥补不足,协作开展活动,实现团组织间的横向沟通与合作。“联系人”反馈体系:团区委机关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协作片,担任协作片“联系人”,通过参加协作片例会、开展基层调研、电话联系等方式传达团区委有关指示精神,并了解协作片建设情况,以“青年动态”、青年研究报告等形式反馈团区委,为区域青年工作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团区委通过此项工作,不断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基本实现了“互通有无、互传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同筹、工作互动、业绩同担”的工作效果。4 http://
5、─创新思路,延伸手臂,形成合力。项目团建工作由施工现场向管理环节延伸,渗透到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关键工序和重要岗位;由抓思想教育向抓团员青年权益维护延伸,积极做好青年权益维护和学习、生活、婚恋服务等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形式转变,由千人一面向因人而异转变,由说教为主向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转变,由传统工作手段向网上团建转变;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延伸,加强与项目部所在地团组织的协调、联系,广泛深入开展路地共建活动,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职工队伍团员青年向协力队伍团员青年延伸,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民工青年工作的意见》,坚持“六个纳入”,在团员青年比较集中的农民工队伍中建立团组织,指导他们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6、工作方法创新——项目化
1、工作项目的形成要“上情下情相结合、内情外境相统一”务求实效。
认真学习领会上级团组织和镇党委的重要文件和中心工作,充分掌握“上情”;同时,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青年团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充分掌握“下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综合各种因素,衡量自身实力,拟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务求实效。
2006年,镇团委结合全区青年就业工程的工作创刊“青年致富导读”。初以关于农业种养殖知识为主,附带一些电脑知识和家用常识。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服务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也没能发挥务实作用。
2007年,团委针对“青年致富导读”刊物向广大青年团员征求意见、建议,认真对征求上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和汇总,并总结上工作中的经验,扩大刊物的信息承载量,更准确更快捷的服务青年。
(1)继续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种养殖专业知识,及相关农林、防虫防害信息作到及时、准确、有效,从而提高刊物的可信度和知名度。
(2)将帮助青年就业、致富,提高创刊理念和宗旨的高度,把提供就业、求职信息作为刊物的重点新栏目来建设。主要依靠镇就业服务所提供的招聘信息,配合征集上来的择业者信息,搭建企业与社会的人才交流平台;与社会青年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社会青年就业档案,将定期登载的就业培训信息及时传递给社会青年,免费提供培训,提高社会青年素质,促进社会青年就业,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3)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加载我镇青年致富经验交流专栏,定期登载我镇优秀青年致富典型事迹,引导和鼓励青年创业致富、就业增收。
(4)倡导青年志愿服务,发挥青年团员生力军作用,加载我镇青年志愿服务队活动动向,为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信息途径,为08年奥运会作出贡献。
7、主要做法和创新点
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村级团组织服务对象大量流失,组织机构形同虚设。针对这一情况,团石柱县委明确了团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并进的共青团事业发展工作思路,依托西部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多的优势,将建立特色产业团支部作为农村团建创新的重要手段。
(一)依托特色产业,打破地域限制,更大限度凝聚团员青年
石柱是闻名全国的“黄连之乡”、“莼菜之乡”、“辣椒之乡”和“长毛兔之乡”,有着丰富的农村特色产业。近年来,在西南大学等专家的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建立了黄连、莼菜、辣椒等20多种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共计40多个。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行业组织(协会、合作社等)相继产生,打破乡村边界的同一行业组织将更大范围内的农民群众紧密联系为一个经济实体,一定数量的农村团员青年也参与其中,这为建立特色产业团支部奠定了基础。
(二)依托专业合作社建立特色产业团支部,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增强专业技能或者学习其他岗位知识,兴趣引导)
团县委首先确定了部分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开展试点工作,以公推直选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任命专业合作社中产业发展较好、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年青社员为特色产业团支部书记及班子各委员。同时,明确责任分工:团支部书记由特色产业大户担任,参与规划特色产业发展、争取发展政策;组织委员由产业能人担任,负责组织青年发展特色产业;宣传委员由信息收集能人担任,负责宣传支部工作特色与产业发优势,为团员青年提供产品供求、产业发展等信息。
(三)对特色产业团支部试点进行全方位扶持,实现品牌效应
全县第一个农村特色产业团支部建立后,团县委在该公司建立了“团校”,多次联系西南大学的专家前来传授实用科学技术,并积极联系银行为创业团员青年担保贷款。团支部则负责联系农产品的销售。由于该团支部的团建工作紧紧围绕当地产业实际,加上邻近县城交通便利,团支部的团员青年迅速尝到了致富的甜头,这很快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好评,不少外出务工团员青年纷纷回家创业,并加入了团支部。
(四)总结经验,迅速推广,实现特色产业建团全覆盖
团石柱县委在特色产业团支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迅速推广,要求各乡镇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至少一个特色产业团支部。在进一步发挥特色产业团支部优势,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团组织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壮大,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充分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重视,为特色产业团支部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8、主要做法和创新点
一是创新手段,规范管理。通过属地管理、联合管理与委托管理三种方法,借助“并、转、接、联”等方式,不断推进劳务企业团组织与用工单位团组织之间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对劳务工团员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一方面,在集团下属的劳务发展公司中设立了团的各级组织,对流入和流出的团员青年进行管理,及时掌握劳务工团员的数量、结构、分布和从事工作等信息。不断满足作业全过程承包中团建的需要,初步解决了劳务团员的组织发展、团籍管理、经费管理、学习培训等问题,使他们能够直接得到来自劳务团组织的教育与帮助。另一方面,为解决生产中混编作业与派遣管理的需要,在集团公司党团组织的统一协调下,实现了用工单位团组织与用人单位团组织的有效衔接,由劳务公司派驻“党团干事”到用工单位,协助做好推优入党、推优上岗以及优秀务工青年的培养、考察等具体工作。承发包双方团组织共同协商签定《天津港劳务发展公司团员青年共管协议》,定期就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进行沟通,充分调动劳务工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并在条件成熟的单位中推行劳务工团员属地管理模式,按照《团章》规定和有利于加强领导、有利于团组织和团员作用发挥、便于团员集体活动的原则,团的组织关系随团员本人发包流动,编入发包方单位团组织进行整体教育、引导、考核与管理。劳务工团员在发包方团组织中同样享有选举权。此外,按照“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发挥优势、促进发展”的原则,集团公司还在由本方投资兴办主体的相应组织中代管农民劳务工团员,分别隶属于基地系统的对应团组织。对于其中采取劳动力租赁方式输入到联营公司的团员,以临时组织关系形式参加联营公司相应组织的活动中,纳入组织体系进行委托式统一管理。
二是导入项目,夯实管理。为培育更多技能型劳务工青年,天津港各级团组织积极导入共青团传统优势项目,依托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突击队竞赛、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载体,在劳务工青年中广泛开展了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与创新创效等活动,纷纷建立起“外来务工青年之家”、“务工青年技校”等阵地,为广大农民劳务工和城镇劳务工提供切实的生活服务,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每年“安全月”期间,天津港各级团组织还以人为本,针对劳务工青年在生产实际中易出现的安全问题、事故隐患等,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青年当先”安全对话,帮助劳务工青年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生产知识。三是情感关爱,带动管理。为增强团组织对广大务工青年服务的针对性,天津港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了“天津港十佳务工好青年”评选、图书漂流等活动,从技能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典型选树等方面不断加强对务工团员青年的引导与管理。并建立了“外来务工救助解困基金”,用于帮助那些本人及其家人因意外伤害事故或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而又没有其它求助渠道和保障的外来务工青年。此外,还建立了亲情制度,广泛开展了与“千里亲情系安全”、“六一亲情赠送”、“孩子亲情家信”、“兄弟情”等活动,用亲情拉近了团组织与务工青年之间的距离。同时,针对劳务工青年思想活跃的问题,还组建了“天津港青年和谐志愿者服务队”,就劳务工青年的思想倾向做好定期跟踪,并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上舆论的有效引导,为企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