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碰撞》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5:1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碰撞》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碰撞》读后感》。

第一篇:读《碰撞》读后感

最大的苹果

——读《碰撞》有感

一个木桶中装满苹果、核桃和豆子,放在手推车上走过一段崎岖的山路,会发生什么呢?结果是在不断的摇晃中豆子到了最下层,而苹果被晃到了最上层。这就是《碰撞》所要告诉我们的——我们改变不了周遭的环境,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大小而到达顶端。初读《碰撞》时,以为只是一本告知人们挫折使人进步的励志书籍,但随着对它的深入,发现这并不仅仅是一本空讲大道理的书籍,它其中更多的是教会我们改变自己体积的方法,成为最大的苹果,而这些方法确实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在此有如下几点是使我受益匪浅:

成为最大的那个苹果所需的第一个因素——主动学习。在此他列举了一个主动学习的职场新人最终得以重用的例子。我们出入职场时也与这个姑娘有着同样的经历,一切都很陌生,一切都亟待学习,而我们当时都做了些什么呢?想想那些与我一起进入公司的同事们如今又都在什么样的位置,那些主动学习而勤奋的人都在自己理想的岗位工作,而另外一些人甚至已经离开公司,这就是碰撞后自然选择的结果。

成为最大苹果的第二个因素——幸福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压力在逐日增加,而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似乎也越来越模糊不清,那么怎样从工作中获得幸福就成了我们必修的一课。如果你现

在并没有从你的工作中获得幸福,或许这个岗位并不适合你,让你无法发挥所长,或许你并没有找到这份工作的最佳工作方法,那么请你找到症结,并一一改进,让工作——这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变得更有幸福感吧!

成为最大苹果的第三个因素——竞争。良性的竞争可以使人不断的进步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就请在工作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与之共同进步的竞争对手,使自己每天都可以通过竞争获得新的目标,通过竞争获得向上的动力,通过竞争获得工作的新鲜感,这就是竞争的魅力,它让人自强不息。

这就是你将在碰撞中获得的启示,这些会使我们获益匪浅。工作中的我们也总会埋怨工作的诸多不如意,岂不知这就是我们成为最大苹果的一个过程,在工作中不断的碰撞,在碰撞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进步就将会使我们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所以,明天我们的拥有就是我们今天的承受。那么,我们准备好为了成为最大苹果而不断的碰撞了吗?

第二篇:好书读后感—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狼者,怪矣,轻灵似鬼魅,狡猾胜狸猫凶狠如虎豹,团结赛群狮,他们善于学习,精于谋划,目的明确,颇具神勇。至于春秋战国,令人惧怕的人被称为中山狼,强大的国家被称为虎狼之国,狼早已化作图腾,融入华夏氏族血脉之中。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狼的形象黯然无光,鼠和羊却披着和善的外皮熠熠生辉,这种交替之下的我们,该如何想,如何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很难的问题,想要有这种思想深度再写出好的作品,难上加难。

我仅这次发自内心的感谢文革,提供了一个如此绝妙的背景,将这部作品成功的化大为小了。

在文革的大背景下,汉人知识分子陈阵杨克等人来到腾格里草原与当地牧民一同生活一同劳动,也就是将一群“羊”送到“狼群”中学习、工作,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游牧民并不像传闻中那么野蛮,而是对他们颇为敬重,甚至还给他们翻阅蒙古族的文献,令他们欣喜若狂,然而他们做的事却令人不看好。首先他们被要求伤害腾格里人最为敬重的神灵之首——草原狼以图得到羊群的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却不可避免的破坏了腾格里的生态平衡,之后陈阵他们居然异想天开想养一头草原狼,便在掏狼窝时留下了一头还未睁开眼的狼崽,这种亵渎神灵一样的做法自然引起了最喜爱他们的皮耶里老人的不满,使得老人大呼“造孽”!

看啊,农耕文明明明是温顺的羊,却一直在欺压逼迫着身为狼的游牧民族,这是多么怪诞不堪!身为华夏正统文明的我们,失去了向上拼搏的进取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土地、对生物的贪婪之心不断爆增,对大事的评判,对长远的灾难反而熟视无睹。更有甚者,首鼠两端,为保全自身利益不惜一切,便是这书中的包顺贵等人便是如此,活生生将腾格里的精灵赶尽杀绝,分明接受儒家“仁”的思想的我们,为何变成了一只只祸羊豁鼠了呢?我们像狼一样的智慧呢?狼群间团结友爱的精神到哪里去了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才行呢?

试看狼和人之间的较量,是真正的斗智斗勇,双方都在为自身的存亡而拼命努力,这种不折的精神我们有吗?《两件》中李云龙也说过:“我们独立团就是野狼的团!”可见其对于狼的赞赏之情,若是一直只在口头上念怂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口号却不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没有狼那惊人的精神力,何谈超越自我?何谈自强不息?

《狼图腾》就厉害在这里,煌煌之十万言看似平淡无奇泽深不见底,每读一遍都让我深深思考,祥刻反省自我,这样的书,在我看来是当之无愧的奇书!

第三篇:碰撞 说课稿

碰撞 说课稿

阮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最大认识困难在于对碰撞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是否守恒(动量守恒较容易),以及对碰撞中瞬时的过程性理解——即此过程从发生到结束虽然时间很短但依然是一个有初、末态的过程。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再到应用,一以贯之的以定量的实验现象为基础去丰富学生的感知,以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认识并借此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和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等基础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能把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态有机的结合,进而根据原理的特征对过程进行有机分解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受力和状态变化对运动过程进行有机分割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碰撞过程中动量和机械能的守恒或不守恒的深层理解

3、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材处理:

在结构上,教材首先根据碰撞中能量是否守恒,将其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再详细讨论弹性碰撞中的各种情况,再介绍对心碰撞(正碰)与非对心碰撞(斜碰),以及散射等初级概念。调整后的教学结构为:从奇妙的反射球等现象引入碰撞课题,随后从一个小碰大的弹性碰撞实验开始,推想并探寻其中满足的原理关系;进而推想同时满足两种守恒的碰撞的一般性求解和谈论;在此基础上再质疑是否所有碰撞的机械嫩都守恒,依然通过实验去发现和归因;然后是总结碰撞的一般规律,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碰撞进行分类;最后是拓展视野——展示生活生产中由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面的碰撞。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研究碰撞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研究的思维过程。即为“观察实验→提出疑问→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先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总结碰撞特点,学生倍感兴趣和深有体会,能够在内心产生共鸣。后用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的分析,揭示了常见现象中的不寻常之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无疑是对弹性碰撞的理解,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为“提出假设→理论推理→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直至最终推理得出规律。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二,设疑激发兴趣过程; 第三,第三,理论分析推理过程。

第四篇:船舶碰撞案例库

船舶碰撞案例库

1、首页

参考下图,工具栏包括首页、案例检索、案例库管理、相关知识、联系我们。

2、检索界面

类似下面的检索界面,但相对简单,具体要求见下面。

检索选项:

1、船舶碰撞事故分类(复式分级选择): 类似,分级如下图:

2、当事人

3、审理法院

4、审结日期:

3、关键词:事故发生日期、地点等)

最终检索出来的结果类似如下:

针对全文(主要是船舶名称、3、案例显示

每个案例都有编号,每个案例的显示分为7个模块,分别为:

一、事故概况

二、船舶信息:(以下各选项都显示,若案例中没有,则显示的空白,如 航速:)

船名 船舶类型 船籍国 船籍港 船舶呼号 船长 型宽 型深 吃水 总吨 净吨 航速 主机功率 建造日期 建造地点 船舶所有人

三、海况信息:

航行水域 能见度 通航密度 波浪 流向 流速 风向 风速

四、事故经过(链接相关演示图片、视频等)

五、事故分析(案例中违反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与原法律相关条款链接,可实现互动。相关资料与我联系,会提供。)

六、事故后果及法庭判决

七、安全管理建议

其他要求

案例添加、删除操作,让我能够输入案例就行。每一步骤编程的完成最好标注下,方便我查看。用到什么编写语言标注下。

做好之后将显示首页、案例显示页、连接页面贴出来我看看

其他和普通数据库差不多就可。

典型案例:(此案例类别:狭水道、能见度良好、对遇态势、双方过失)

“运鸿”轮与“爱丁堡”轮碰撞事故

案例编号:

关键词: “运鸿”轮,“爱丁堡”轮,厦门湾青屿水道,能加度良好

一、事故概况

2001年9月20日0030时,希腊籍集装箱船“爱丁堡”与浙江省温州油船“运鸿”轮在厦门湾青屿水道发生碰撞,导致“运鸿”轮机舱破损进水沉没(沉船位置:24°23′.41N,118°06′.80E)。经组织救助,“运鸿”轮船上23名船员全部获救,期中1人受伤,总损失约2210万元。

二、船舶资料

1、“运鸿”轮 船舶种类:油船 船籍港:浙江温州 船长:118.65m 船宽:18.2m 型深:9.90m 总吨:5619.00t 净吨:3147.00t 主机功率:2911kw 船舶经营人:乐清市运鸿运输有限公司

2、“爱丁堡”轮 船舶种类:集装箱船 船籍港:希腊比利亚斯 船长:277.12m 船宽:32.26m 型深:21.17m 总吨:55889 净吨:20669 主机功率:27950kw 船舶所有人:DANAOS SHIPPING CO.LTD

三、海况信息 航行水域:厦门港

能加度:阴转多云,局部有小雨,视距6-7n mile,能见度良好 风向:东北风 风速:4-5级 浪高:轻浪 流向:西北 流速:1-2kn

四、事故经过

1、“爱丁堡”轮

“爱丁堡”轮本航次在厦门港装卸集装箱94标准箱,加载338个标准箱,开航时船上共载集装箱2993标准箱,计21206t。离港时首吃水11.0m,尾吃水11.45m。

2001年9月19日2300时,备妥主机。2310时,引航员上船。2325时,离开厦门海沧码头出港。离港时“爱丁堡”轮开启2部雷达,量程使用3-6n mile档,真运动显示。3部甚高频均开启,分别在16频道、08频道及09频道守听。船舶离泊后至碰撞过程中一直使用手动操舵。驾驶台值班人员有船长、三副、两名值班水手,船首有大副和水手长。

9月20日0005时,引航员告诉船长“前方航道清爽”后,在厦﹟4灯浮以北0.3n mile处(概位:24°25′.4N,118°04′.2E)离船。此时,“爱丁堡”轮航向130°,慢速航行,航速约7kn。

0008时前进一。0010时,“爱丁堡”船加速至前进三,航速10kn左右。0020时,一艘进口船从“爱丁堡”轮左舷驶过。“爱丁堡”轮因与他船交汇减速至前进一,并改航向至132°。同时发现在距离船首右舷10°-15°,距离约1n mile处有一船(碰撞后得知是“运鸿”轮),船上开着甲板灯。开始时,“爱丁堡”轮认为其是一艘锚泊船,后来发现来船以很慢的速度移动,与“爱丁堡”轮的舷角逐渐减小,像是要横穿主航道。在此期间,“爱丁堡”轮曾使用警告信号对来船行动表示怀疑。

0024时,“爱丁堡”轮在接近Q2灯浮时,“运鸿”轮处在右舷角10°以下。船长立即下令停车,右满舵。

0027时,双主机后退一。

0030时,与“运鸿”轮发生碰撞,此时“爱丁堡”轮航向135°。0040时,在距“运鸿”轮0.25n mile处抛锚并放下救生艇准备援救。0118时,用甚高频向厦门海事局报告事故。

2、“运鸿”轮

“运鸿”轮第12航次在大连装#0柴油8688t,于2001年9月15日0300时离港开往广西钦州港。离港时首吃水7.8m,尾吃水8.7m。受2001年16号台风(百合)外围影响,9月19日起,台湾海峡风力逐渐增大到6-7级。

19日2100时,“运鸿”轮在抵达东碇岛以外约10n mile处(概位24°04′.4N,118°16′.4E),船舶横摇剧烈。为防避台风,船长与大副、二副商量后决定改驶厦门港避风,并叫二副将计划航线进行修改。二副根据船长指示修改了计划航线,并将两个转向点(24°19′.2N,118°11′.0E、24°24′.1N,118°06′.2E)输入GPS自动导航仪,设定偏离航线报警距离为0.25海里。

2110时,船长改驶航向010°,开启一部雷达(只有一部),量程3-6n mile档,使用手动操舵。

2220时左右,向厦门海事局值班室报告,准备进入厦门港NO.4锚地抛锚避风。2340时二副上驾驶台接班。

2350时三副离开驾驶台。船长指示二副协助选择锚位,二副在海图上选择了一个锚位并暂时做了标记。在接近青屿时,驾驶台通知大副到船头备锚,约5-6min后,备妥双锚。

2356时,过“厦#1”灯浮,目测横距0.1n mile(而据在其右前方的“集远”轮描述,“集远”轮过厦#1灯浮时距其0.2海里,当时“运鸿”轮在其船尾偏左,距离1n mile左右),航向315°,开始停车淌航。

20日0016时,有一船舶在其右舷追越。0016时30秒,“厦1-1”灯浮与Q3灯浮串视,船长下令前进一,右舵20°,右转准备进入NO.4号锚地抛锚,航向转到000°把定。此时二副提醒船长NO.4号锚地南侧水深较浅,在“运鸿”轮左前方有两艘锚泊船,船长随即决定绕过锚泊船再进入NO.4锚地北侧抛锚。

0018时30秒,左满舵,航向335°时把定,最好航向稳定在320°-325°之间。“运鸿”轮在左转向过程中,发现在左舷约20°-30°、距离1-2n mile处有一船出港(“爱丁堡”轮)。

0019时,二副用中文在甚高频16频道呼叫来船,但未见应答。

0022时,船长发现来船过Q2灯浮后还未转向,而舷角仍在左舷20°-30°,距离约1n mile,认为有碰撞危险,即下令停车,航向把定,并亲自用甚高频在16频道与来船联系(用中文),仍未听到应答。

0023时,船长下令前进一,右满舵,鸣笛一短声,后又鸣笛五短声,警告来船。随后听(看)到来船声光信号,但不懂其意思。

0023时30秒前进

二、右满舵。

0025时“爱丁堡”轮船首与“运鸿”轮左舷后机舱部位以70°-80°的夹角碰撞。碰撞后“运鸿”轮机舱大量进水,二副立即用甚高频向厦门海事局值班室报告。

0031-0032时,机舱失电,船体迅速下沉,船长宣布弃船。0045时船长叫大副到船首抛锚稳定船位。

0055时“运鸿”轮艏楼甲板浸水,向左倾斜10°左右,“运鸿”轮船员弃船登艇驶离。0250时,“运鸿”轮翻沉,沉船概位24°23′.41N,118°06′.80E。

五、事故分析

1、“运鸿”轮(1)“运鸿”轮进港时没有遵守航行规则。根据“运鸿”轮还未翻沉时的船位、沉船船位、当时风流浪的情况、碰撞时采取的措施及事故现场知情船舶的描述,“运鸿”轮当时没有航行在青屿水道的右侧,违法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九条第一款。“运鸿”轮使用的旧版海图改正有误,19日2329时开始,就没有记录航海日志,也没有进行海图作业,加上船长、驾驶员对厦门港不熟悉,对船位的判断完全依赖于视觉对灯标的观察和雷达的辅助,使其对自己船位判断失误,致使船舶未能航行在航道右侧。(2)“运鸿”轮没有认真制定航次计划。“运鸿”轮防避台风时,船员对厦门港航道、锚地、航标等情况不熟悉,且“运鸿”轮本航次使用为旧版海图,在没有配备及了解厦门港最新海图资料的情况下,驶入厦门港避风;同时,“运鸿”轮在偏离计划航线时未能及时修正,没有及时发现其所处位置的危险性。由此可见,“运鸿”轮没有很好地遵守STCW78/95公约中有关航次计划的要求。(3)“运鸿”轮没有进行正规海图作业,定位不当。“运鸿”轮从2329时过九节礁到发生碰撞50多分钟内没有进行海图作业,没有一个准确位置标记,也没有记录航海日志,仅依据旧版海图和目测的灯标航行,导致“运鸿”轮对自身的船位判断失误,以致严重偏离航道,与出口船舶形成紧迫局面,最终与“爱丁堡”轮发生碰撞。

2、“爱丁堡”轮(1)“爱丁堡”轮没有保持安全航速航行。20日0005时,引航员下船后“爱丁堡”轮在0100时加速至前进三,航速10kn左右,直到0200时“爱丁堡”轮为避让左舷一艘船舶而减速至前进一。“爱丁堡”轮未能正确判断前方船舶动态,特别是在初期还将“运鸿”轮判断成一艘锚泊船的情况下,在港内保持10kn左右的航速,导致从0024时时采取行动到0030时发生碰撞,前后6min内不能把船完全停住,违背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六条安全航速中“每一船在任何时候都应以安全航速行驶,以便能采取适当 有效地避碰行动,并能在适合当时环境的情况的距离内把船停住”的规定。(2)“爱丁堡”轮没有采取最有助于避碰的行动。“爱丁堡”轮0020时注意到“运鸿”轮时注意到“运鸿”轮时与其相距1海里左右,此时两船的相对速度有10kn左右,“爱丁堡”轮与“运鸿”轮已处于碰撞危险中,但“爱丁堡”轮到0024时才采取措施;0027时双主机后退一,速度降为2kn,“爱丁堡”轮并未采取双主机后退三,抛双锚等措施把船完全拉住,没有采取最有效地避碰行动。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

2、双方严重疏忽瞭望。

碰撞双方在港内航行,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未能采取一切有效地手段保持正规瞭望,以便对当时局面和碰撞危险做出充分的估计,失去避免碰撞的机会。

3、双方语言沟通障碍导致无法协调避碰措施。

“运鸿”轮于0019时,在甚高频上用中文呼叫“爱丁堡”轮,但由于“爱丁堡”轮引航员已在厦4号灯浮下船,“爱丁堡”轮不懂中文,“运鸿”轮船员没有用英文呼叫,使双方在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导致无法协调避碰措施。

六、事故后果及法庭判决

七、安全管理建议

1、加强对船长的培训教育,提高船长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船长对船舶航行安全至关重要,要求船长严格执行有关航行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应掌握到达港口的航道、水深、锚地、航标等情况,通过一切手段获取港口航海通告资料,并在海图上给与正确改正。

2、船公司应加强对船舶、船员管理,提高船员素质。要严格规范船舶操作规程,特别是加强航海日志记录、船舶进出港、抛起锚操作、船舶航海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

3、港口和引航部门应加强对引航员的管理,提高引航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引航员必须按规定在制定在指定地点下船,并且在离船前,将前方通知船方。

4、各有关单位在加强对广大船员业务能力培训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对船员语言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的培训,提高中国籍船员与外籍船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减少或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5、应加大港口应急反应体系的资金投入,提高港口应急反应能力,建立和完善港口油污应急反应体系。

6、加快VTS的建设,逐渐完善港内船舶交通综合管理体系,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系数。

7、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厦门港引航锚地设置中的有关问题,确保港区水域通航安全。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案:碰撞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2.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3.知道碰撞的特点和规律 4.了解微粒的散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让学生体会对未知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敢于探究的情感与态度.(2)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几个小球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间大家观看的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是什么? 生:是碰撞。

师: 对了,碰撞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碰撞、研究碰撞。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

师:首先,我们来个课间精彩回顾,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

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

师:下面大家观察这两幅图,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班长在哪,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生:

个隐藏的规律也同时在支配着碰撞的结果。大家想想这个隐藏的规律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是能量。

师:能说下你猜想的依据吗? 生:因为没有能量损失。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系统碰撞前后的动能好像应该相等,在(1)中满足,但是在(2)和(3)中不满足。

师:好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动量守恒是我们能够确定的,而动能也相等也就是说机械能守恒至多是个假设,我们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此,机械能是否守恒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验证。为此我们可以把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作为一个假设。

三.理论分析,寻找碰撞规律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寻求办法验证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这个假设是否成立。首先要建立模型。生活中的碰撞是很复杂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利用简化思想抽象出最简单的模型。比如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速度为V0,质量为m2的小球静止,两球发生正碰,碰撞之后两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推导: 以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

(1)(2)

求解:

讨论:

(1)若m1=m2,则V1=0,V2=V0(这就是实验结果,两球交换速度)(2)若m1>m2,则V1>0,V2>0(用实验加以验证)(3)若m10(用实验加以验证)(4)若m1»m2,则V1≈V0,V2≈2V0

(5)若m1«m2,则V1≈-V0,V2≈0(生活实例乒乓球撞墙原速率反弹,墙不动)师:从上面推导过程看,理论推导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一致,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刚才提出的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用来解释实际情况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一类满足动能不损耗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师:是不是所有的碰撞都满足系统机械能守恒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下面两种情形:

情形1:一个质量m=1kg的钢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橡皮泥球。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向前运动。

情形2:一个质量m=1kg的木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泥球。碰撞后两球分开,木球速度为V1= 0.2m/s; 分成两大组进行运算

(1)碰后两球的速度多大?(2)碰前两球动能之和多大?(3)碰后两球动能之和多大?

然后展示这两组的运算结果。情形1: 碰后两球速度相等为0.5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J。情形2:碰后木球速度0.2m/s,泥球速度0.6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6J。

师:计算表明这两种碰撞动能发生了损耗,在物理学中称之为非弹性碰撞。情形1动能损耗最大,碰撞的特征是碰后两球粘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是非弹性碰撞中系统动能损耗最大的,我们称之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情形2动能有损耗但没达到最大,叫做一般碰撞。

师:碰撞分为三类,一是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二是一般碰撞,动能有损失;三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动能损失最大。总言之,无论什么碰撞,机械能不增加。需要说明的是:1.真正的弹性碰撞,只有在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之间才会遇到。因为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叫散射。

2.钢球、玻璃球、硬木球等坚硬物体间的碰撞,通常情况下动能损失很小,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当成弹性碰撞来处理。

四.归纳推广,总结碰撞规律

1、碰撞过程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碰撞过程机械能不能增加,要么不变或者要么减少

3、碰撞要符合客观实际

碰前:后面的小球1要追得上前面的小球2,要求碰后:如果两球同向:

五. 应用举例

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B.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C.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D.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例2.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沿同一直线运动,B球在前,A球在后,已知MA=1㎏, MB=2㎏,VA=6m/s,VB=2m/s。则当A、B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可能是: A、VA1=5m/s,VB1=2.5m/s B、VA1=2m/s,VB1=4m/s C、VA1=-4m/s,VB1=7m/s D、VA1=7m/s,VB1=1.5m/s 六.小结

本堂课,我们分析了碰撞的相关问题,知道碰撞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且瞬间没有位移。碰撞分为三类,弹性碰撞、一般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它遵循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不增加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碰 撞

一、碰撞特点

1、作用时间极短

2、内力远大于外力

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

二、碰撞分类

1、弹性碰撞: 以v0方向为正方向

(1)

(2)

(1)若m1=m2,则V1=0,V2=V0(2)若m1>m2,则V1>0,V2>0(3)若m10(4)若m1»m2,则V1≈V0,V2≈2V0(5)若m1«m2,则V1≈-V0,V2≈0

2、一般碰撞:机械能有损失

3、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大

三、碰撞的规律

1、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机械能不增加

3、符合客观实际

(1)碰前:碰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研究碰撞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研究的思维过程。即为“观察实验→提出疑问→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先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总结碰撞特点,学生倍感兴趣和深有体会,能够在内心产生共鸣。后用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的分析,揭示了常见现象中的不寻常之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无疑是对弹性碰撞的理解,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为“提出假设→理论推理→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直至最终推理得出规律。

但是,由于多媒体设备的客观问题,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意外,以致耽误了不少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未完成,缺少了最后一道环节,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四个方面:

下载读《碰撞》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碰撞》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碰撞打靶实验报告

    篇一:大学物理碰撞打靶实验报告 碰撞打靶实验 物体间的碰撞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的现象,从宏观物体的一体碰撞到微观物体的粒子碰撞都是物理学中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实......

    碰撞打靶实验报告

    碰撞打靶实验报告 碰撞打靶实验仪。 被撞球3个(铁球,铜球,铝球,其中铁球和撞击球质量相等)。 实验目的、意义和要求 目的:了解自然界中物体的碰撞现象。 意义:利用碰撞前的单摆运......

    碰撞板书教案(范文模版)

    内江师范学院微格教学教案(板书) 碰 撞 一、碰撞的特点 1.相互作用时间短 2.相互作用力大 3.作用力是变力 二、研究碰撞的方法 1.用牛二定律行吗?为什么?因为碰撞受力是变力 2......

    碰撞教学设计

    课题:碰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2.了解微粒的散射; 3、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

    读 读后感

    读完以后,我学会了什么叫见义勇为.在课文里,我还学会了怎样帮助别人,学会怎么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缓助之手而不是落井下石.就是别人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也不应该害别人.如果这次......

    读经典读后感 (范文)

    读经典读后感近日欣接网络作家文一虫(原名杜崇斌)先生的书评精选集《品茗读经典》,同样怀着对文字的虔诚,不舍昼夜,连日苦读,不知不觉被杜先生的文字深深吸引,读后颇有所感,顿有所悟......

    1读《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

    读《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 Cultures Contrast: Mis-cummnic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North Americans It is by chance that I......

    解析关于船舶碰撞知识

    船舶碰撞知识 摘要: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 概念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