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五篇)

时间:2019-05-12 16:5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第一篇: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常州是近代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工业之父盛宣怀的故里,以经济发达、工商比翼而著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是全国最早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如今,常州市以农机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模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近年来引进海外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2008年世界上第一家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由1994年国际首创系统生物工程概念的曾邦哲(曾杰)在常州成立,系统生物学及其医药学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国际上有称之为将带来21世纪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1%,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8亿元、1667.2亿元和12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3.2%和1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56.8∶39.6调整为3.4∶56.0∶40.6,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5000元,依据现行汇率折算接近10000美元。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115.2万吨,较上年增长0.9%。粮食亩产475.4公斤,其中水稻亩产620.1公斤,比上年增长4公斤,蝉联全省“八连冠”。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达14.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6.1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3万亩,累计建成高效农业面积99万亩,占耕地的比重突破41.0%;新建高标准农田10.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3万亩,高效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44个,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64只,省级名优农产品39个,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79只,有机食品131个。

工业

2010年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大、效益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3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562.1亿元,增长17.8%;重工业完成产值5823.0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4413.8亿元,增长22.9%,其中私营企业业完成产值4143.8亿元,增长3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666.1亿元,增长25.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63.3亿元,利税613.7亿元,利润40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37.4%、48.1%。按省统一口径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6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2%。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123家,比上年增加184家,其中全市超百亿元工业企业由上年的3家增加到5家,分别为中天钢铁、申特钢铁、亚邦化工、金源铜业及天合光能。

旅游业

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接待国内游客2802.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24.3%;接待入境游客35.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8.1%。环球恐龙城、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淹城春秋乐园、天宁宝塔第4层“罗汉示迹”、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先后建成开放。截止年底,全市共有5A级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9家,旅行社发展到104家,7家旅行社进入全省国内旅游突出贡献奖5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22家。

居民收入

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9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17124元,增长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常州高新区通过引进国际前沿领域的一名科技人员或是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凭借在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一批企业占据了市场“霸主”的地位。

常州高新区通过大力培育“瞪羚企业”推进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个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0亿元,占工业产值比重升至60%;一批海归人才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成为市场“霸主”。

引进人才 培育“瞪羚企业”

“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瞪羚企业”首先要吸引行业领军人才。近日,经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批准,常州高新区选送的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赵善麒博士、常州瑞择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徐飞硕士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千人计划”。

从2007年开始,常州高新区每年投入超亿元用于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奖励。至今,常州高新区已经吸引69名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签约落户,累计资助创业启动资金达6480万元;已注册的海归项目中,生物制药企业23家,软件企业17家,新材料企业8家,电子企业8家,动画企业5家,其他企业8家。

致力于绿色节能电力电子的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的赵善麒博士,已拥有1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项,由他领军的宏微科技目前已开发70种电力电子功率模块和芯片产品。使用该公司生产的高频电力电子技术,将大大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节约高达20%-60%的能源。

常州高新区瑞择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申请9项专利,其中有5项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瑞择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0纳米光掩模清洗设备,整台设备都是由瑞择独立完成,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壁垒和价格垄断,并被无锡华润微电子公司采购。

瑞择微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留美硕士徐飞说:“在常州创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和100平方米的住所),我一到常州就得到落实;常州市制造业发达,上游产业链有很强的配套;创业中心、组织部门、侨联等各级部门提供了一条龙服务,这让我们海归真实地感觉到不是一个人在创业。经过一年亏、二年平的初创阶段之后,今年瑞择可望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销售,同比增长5倍,实现较快增长。”

作为中国首位电力电子博士,赵善麒冲破国外技术垄断,打造民族“绿色节能芯”;由留日专家肖克建等组成的创新团队,研发出中国金属管材行业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原创--铜铝高效换热复合管,每年仅空调行业应用就可为全国节能20亿千瓦时以上。北大众志863CPU系统芯片、煤矿防爆智能定位系统的发明、废水回用技术的突破……一大批领军人才的引进,正日益成为常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常州高新区通过引进国际前沿领域的一名科技人员或是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北区党工委书记戴源说。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像赵善麒、徐飞一样,大量的领军型海归人才项目入驻常州高新区,当地政府在搭建载体、创业辅导、融资对接、加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工作。由于大部分海归只拥有技术优势,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众多方面上欠缺经验,常州高新区于2008年1月启动实施了“创业导师”制度,先后4次共聘请了42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担任创业导师,促进创业企业顺利度过初创期、缩短培育期,早入加速期,快速做大做强。

为了解决海归创业启动资金少的问题,常州高新区通过搭建创业企业投融资对接会等平台,成立常州高新区投资服务联盟,促进投融资机构和海归企业对接。同时在企业的成果申报与项目鉴定上,特别是在申报江苏省和国家级重大项目上,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近两年来,常州高新区累计为海归企业争取到各级各类政策扶持资金逾亿元,为海归企业融资民营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逾亿元,大部分资金投向了领军型海归企业。

2009年以来,常州高新区全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0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培育院士工作站10家;开展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活动14次,签订合作项目82个;新增孵化面积20万平方米,引进各类孵化企业110家,引导8家企业与高校、企业合作实施“助推车间”;78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2009年常州高新区申请专利2100件,获得授权1050件。

目前,常州高新区已经拥有多家 “国”字号创新创业平台,如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三药”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各类孵化器面积发展到45万平方米。凭借在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一批企业占据了市场“霸主”的地位。

让专利大户成为盈利大户

2009年,常州高新区申请专利2100件,获得授权1050件,分别同比增长57.89%、161.2%,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2009年常州高新区启动《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目前,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还是个人获得的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只要是申请地在常州高新区内,就可以享受奖励政策。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权奖励6000元/件;获得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及美国、日本、欧盟各成员国等国家、地区发明专利权的各类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只要在园区内注册、纳税并形成区级财力,享受更高奖励金额,奖励3万元/件;即使是从事管理、咨询等为专利工作做出突出“后勤”成绩的个人也属于奖励范围。

常州高新区加大对专利转化项目的扶持力度,让专利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在科技计划申报工作中,将拥有1项授权发明专利或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作为申报成果转化项目的必要条件。

2009年,江苏三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矿用无线通信及人员管理系统”、常州市德春电器有限公司的“24kV树脂式负荷开头”等14个专利转化项目共获得扶持资金410万元。以兴荣高科、天合光能、新科精机、盛士达、爱思特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在专利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成为“江苏省专利试点企业”,园区内一批微型公司迅速成长为经济顶梁柱。

常州常荣电器有限公司通过压缩机内置式保护器的专利实施,产量大幅提升,市场份额由2007年的10%上升到20%。2009年该公司2500万只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项目的技术改造又获得常州高新区技改贴息。专利大户常州天合光能、康辉医疗、联力科技、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纳税大户。同时,常州高新区还加大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保护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常州高新区人民法院在创意产业基地和汽摩配、西夏墅刀具等特色产业基地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为企业知识产权诉讼开辟了诉前证据保全、立案的绿色通道,构建了诉调对接平台,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案件审理和调解,为区域经济发展编织了牢固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网。

常州目前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GDP总量已经突破2430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2000美元,财政收入超过了841.67亿元。常州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得益于四个结合,即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结合、服务大局与激活微观相结合、发展经济与致富百姓相结合、攻克难点和放大亮点相结合。在今后一段时期,常州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制造业优势和人文优势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的战略思考,包括审时度势筹划发展、抓住机遇快发展、统筹协调齐发展、破解难题求发展、理性执政促发展等,进一步明晰城市发展的产业定位、空间定位和特色定位,更快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早日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目标。昨天的报告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共鸣,激发了人们建设常州、振兴常州的热情。

第二篇: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关于南充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2479平方公里,辖3区5县1市,有1402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760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南充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弱到强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走过了一段风雨坎坷的历程。

一、南充民营经济的主要发展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南充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恢复发展、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和持续健康发展四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198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1978年上半年,原南充地区行署批准了恢复全市89户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拉开了南充民营经济融冰破土、起步发展的大幕,南充民营经济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81年7月和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及《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 问题的若干决定》两个文件,明确了个体经济及个体工商户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到1987年末,全市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数为551户,主要从事简单修理业、饮食服务业、商业、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以个人或家庭劳动为主,且主要分布在农村,呈现起点低、规模小、布局散、发展慢的特点。

(二)稳步发展阶段(1982年—1991年)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3年至1985年,中央连续三个1号文件明确要求放宽政策、扶持个体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家庭工业从此蓬勃兴起。1987年国务院颁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又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并在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中赋予了个体、私营经济合法地位。这一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放手发动、放胆发展、放水养鱼、放权松绑,鼓励发展。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偏见和思想禁锢开始消除,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开始出现,民营经济在总量上稳步增长。这个时期的民营经济,以追求产量、实行粗放式经营为主要特征,以商业、居民服务、加工业、运输业发展为主体,许多民营企业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至1991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接近4万户,私营企业达到85户。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确立,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从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飞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资办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南充民营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南充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作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按照十五大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成立专抓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南充市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在市、县(市、区)成立了抓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民营局等常设机构。特别是在1998年《宪法修正案》将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南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个不”和“四不限”。即: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攀比,不与沿海发达地区攀比;不争论,不在“姓资姓社”上纠缠争论;不气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抓发展。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 择,支持千百万群众大胆创业实践。这些举措,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到2002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突破10 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169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纳税总额突破4亿元,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大跨越。

(四)持续健康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6条具体措施,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同时,市委、政府提出了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使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南充市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南充民营经济全面进入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大幅度提升竞争力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一大批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的外地民营企业落户南充,据统计,2002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0%以上,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近13万户,从业人员40多万人,民营企业发展到 1.48万户,私营企业投资者和员工达到20余万人。

二、南充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南充市民营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新时期,其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民营企业数量逐年攀升。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84万户,从业人员20余万人,注册资本120多亿元;个体工商户近13万户,从业人员40多万人,资金数额70多亿元。2010年底,全市注册资本100—500万元的民营企业2000多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600多家。

(二)行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南充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第三产业为主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2010年,民营经济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上升至19.7%、56.1%、24.2%。

(三)社会经济贡献率不断增大。全市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累计达60万人,为南充提供了近6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就业近40多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多万人,有效地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南充民营经济比重占到了全市税收总额的54.7%。

三、制约南充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虽然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比过去取得了明显成 效,但由于受地域位臵、历史原因、资源条件等因素制约,我市民营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省内周边地区相比也仍显滞后。主要表现为:

(一)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当前,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积聚了一定的实力,形成了以丝纺服装、食品加工为主的一批特色产业,但民营企业整体规模小、数量少、产业层次较低。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户数为498.1万户,每万人有37.9户,而我市不到5户;全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数为2464万户,平均每万人有187.5户,而我市还不到120户,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同时,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仍处于起步和创业阶段,全市民营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不足企业总量的10%,80%以上的民营企业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加工业和传统第三产业,进行简单粗放式、低水平的加工生产,涉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增长方式粗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二)发展环境不宽松,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政府职能转变到位尚有差距,政策准入门槛还有待降低。多年来,南充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不尽合理,2009年,全市注册登记的1318 家民营企业,主要集聚在批发零售、工业制造、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而涉及金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等公有制经济垄断和半垄断行业的几乎为零。不仅如此,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市场准入和政策导向方面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差别对待,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门槛和代价较高。同时,多头管理、重复收费、“权力利益化,利益部门化”现象还在一些地方客观存在,少数行政执法部门服务意识、执法意识、对企业的保护意识较为淡泊,执法态度生硬,执法方式简单粗暴,以罚代管,一罚了事,有些部门利用举办“培训班”等名义搭车收费,令民营企业苦不堪言,既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更挫伤了民营企业家创业的积极性,致使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有的企业干脆将资金转移到异地开办公司、工厂。

(三)融资渠道不畅,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些缓解,但从全市民营企业发展的总体需求来看,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各金融机构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其贷款环节、准入条件非常严格,现在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标准,对个体、私营企业放贷过于谨慎,我市银行贷存比不到10%,大部分信贷资金流向外地,真正用于支持本地企业发展资金相当有限;二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 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金融部门难以对其经营状况做出正确评价,制约了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三是目前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其前期投入多用于购臵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土地、厂房一般多为租赁,资产权证不齐,无法作为抵押物;四是南充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成立时间晚,数量少,注册资金规模小,担保能力十分有限,其担保服务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四)协调机制不健全,优惠政策兑现率低。行政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民营企业发展管理办公室等管理部门几经调整合并,相关职能已逐步分散、弱化,甚至消失了,难以担起专门研究、协调、处理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重任。新的。同时,由于民营经济发展管理和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经济团体间责权不清,步调难以统一,导致在民营企业管理和服务上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政府出台的旨在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系列优惠政策没有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具体贯彻落实过程中也往往由于各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相互推诿,导致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大多搁浅,难以真正兑现到位。

(五)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受惠不多。近年来,各级政府按照“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发展思路,只专门针对招商引资企业和生产规模较大企业在土地、资金、项目、税费等方面制定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给予了最大限 度的优惠和扶持,而没有以固定政策和制度的形式形成完整健全的民营企业支持发展服务体系,本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同等优惠待遇,影响了本土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人才资源匮乏,企业经营发展受限。目前,南充市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匮乏现象较为突出,已经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经营管理方式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据统计预测,全市产业人才需求数量为10万人,而现阶段的培训储备人才仅 2.5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同时,部分民营企业主动参保意识不强,没有为员工足额缴纳各种保险费用,员工福利待遇较低,对企业信任度和忠诚度不高,人才流失现象突出,导致相当一批民营企业难以招募到急需实用人才。

四、加快南充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拓宽现有政府出资为主组建的担保公司的资本来源,整合政府主导建立的不同规模的担保公司。鼓励民营企业互助担保基金的建立和发展,同时政府可出部分资金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允许民营企业以自愿参加方式建立项目贷款担保基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各类担保机构管理,规范担保行 为,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函[2008]256号)文件要求,鼓励三区六县建立一定数量的小额贷款公司。

(二)培育扩张型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育50户以上扩张型民营企业。由工商、经委、商务等部门选择确定企业名单,张榜公示,从产业培育、技术改造、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促其做大做强。培养100名以上优秀民营企业家。组织、工商、经委等部门共同选定有发展前景、培养前途的企业家,培训费用政府可给予一定补贴,分期分批选送到清华、北大高等学府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培训,推动民营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优化政策和政务环境。全面清理和废除影响、限制我市民营经济不公平待遇的政策规定,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用足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与政府采购和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业务;扩大政府鼓励民营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扩大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兑现政府各项承诺,提高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强化和完善重点投资企业联系制度,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对凡在我市落户的重点投资项目,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用服务窗口”,实施审批办照的“互联审批制”。开展“下评上”活动,对 评为最差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免或调整。

(四)改善法制环境。以治理“三乱”为重点,严肃查处侵犯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的行为。严格清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政府要及时发布投资政策、产业发展和有关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完善评价奖励体系。对经济效益好、纳税数额大、项目推动有力的民营企业和服务单位进行表彰。对外来已落户我市的民营企业在实缴税金上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企业家)可按实缴税金大小实行重奖。对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部门,在目标考核时,应将涉及民营企业评价的部分交由民营企业代表打分评选。鼓励大学生依托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建立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并在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开展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建立品牌扶持政策,对获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弛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民营企业,从政府企业发展基金中给予奖励。

谢雨珊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范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

--对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抱民区4个村子的调查报告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2004年7月份,笔者对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抱民区其中4个村子进行了调查,这4个村子分别是大位云村、大位黄村、大学村和乐玖村,这4个村子均归抱民村委会管理。通过调查,我们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一、该地区的基本状况

该地区经济落后,曾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对象,但由于政府扶贫政策难以切实贯彻实施,该地区的经济至今仍然发展不起来。

该地区只有2条路通往镇上,且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摩托车是该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该地区没有电话线,至今仍然安装不了电话,人们与外面的联系都是集市日到镇上去打电话;该地区农民家里除了电视机(有些家庭电视机都没有)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且由于地处偏远,电视只能收到两三个台;该地区的房屋大多数为七八十年代用砖瓦堆砌起来的瓦房,只有几户人家的房屋是新建的;该地区没有企业,甚至整个镇都没有,人们靠种水田和旱地保证温饱,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和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开支却解决不了;该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极低,在4个村子中,只有大位云村和乐玖村分别有一个很小的只卖零食的小卖部;该地区人民生活简单,基本上是与田地打交道,天天面向黄土背朝天,几乎没有和外面联系。自给自足的经济很明显。

(一)该地区的收入状况

该地区人均年收入大约为1800元,收入基本上只有两种:种植业收入和外出劳务收入。种植业收入占80%以上,种植业者基本上是30—60岁之间的中壮年,外出劳务者基本上是16—30岁之间的青年。其中种植业收入主要是粮食作物收入,而粮食作物的种植采用的是最原始的耕种方式,犁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都是人工操作。其中犁田还是采用1200多年前就使用的曲辕犁。整个过程下来,虽然得到了一些收获,但成本却大大超过了收入。然而,村民们却只把买肥料的钱算进成本,把其余自己付出的艰辛劳力成本忽视了。农民们的种植完全是靠天吃饭,如果碰上干旱或台风侵害,那整个收入都特别差。外出劳务者主要是村子里小学毕业和初中毕业的青年们,他们一般往海口、深圳等地打工。由于他们

文化水平低,整年下来,他们虽然省吃俭用也带回了一些钱,但却不多。除这两种收入外,还有一些人从事养殖、饲养、木工、屠宰等,但这些收入不会超过10%。

(二)该地区的教育状况

该地区教育水平低下,抱民区有一所小学,其它几个村和这4个村的孩子都来这所小学上学。小学总共6个班,6个老师。老师们上课都用方言讲课,课堂随意轻松,没有几个孩子能学到多少东西。孩子们上课时间上课,下课时间就回家帮着家里干活,根本就没有利用一点课余的时间来学习。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也不怎么关心,他们不会给孩子们买课外书,所以孩子们除了学校发的那几本书外,根本就不会接触到其它丰富多彩的书籍。孩子们上完小学后,有的就不上学了,有的上了镇里的中学,但也就上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如果孩子们想读高中和大学的话,除非小学升学考试就考上市里的省重点——文昌中学。但孩子们的后天培养条件太差,而文昌中学又是省重点,考上是极其不容易的。十几年下来,整个小学也就三四个人考上了文昌中学。所以能上大学的机会只有这些人有,其它人能上高中的机会都很渺茫。家长们把家里煮饭、做菜、洗衣服等家务都留给了孩子,有很多家长还让孩子们下地干活,种花生、除草、插秧、放牛等等,而这些孩子都是小学生,都不满14岁,有的甚至不满10岁。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所以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在早早退学的孩子当中,有一部分是家里支付不起,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太差而自己不想上了。(三)该地区的劳力状况

该地区的农民以没上完小学者居多,上完初中的寥寥无几。村民们缺乏科学种田技术,科学养殖、饲养技术,缺乏市场信息,阻碍了他们尝试新的经济增长的方法。靠天吃饭是该地区的一大特点。在今年的5月至7月中旬,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在强烈的日照下,田地都裂开了,有很多的田地由于干旱不能种植而荒着,而已经种下种子的那些田地,禾苗由于缺水而发枯发黄。村民们都愁眉苦脸,面对天公的不作美唉声叹气,无可奈何。

冬天是该地区反季节瓜菜种植的好时期,村民们都特别看重这个季节,都想趁这个季节好好赚一把钱。他们主要种植辣椒,因为这个季节辣椒销往内地,价格都挺不错,销路也很好。如果在上年辣椒卖了好价钱,来年所有人都会一窝蜂地种植辣椒,以至于有时候供大于求,辣椒滞销,村民们损失很大。村民们种植,完全是凭经验而不是凭技术,有时候农作物生病了,他们到镇上农科所按照别人的推荐买了农药,但不看说明书,不按要求施药,致使所种农作物全部死掉。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盼望能卖上几个钱的农作物死掉,村民们欲哭无泪。

该地区还存在着一个60多岁垂暮之年的老人下地干活,而20多岁年轻力壮的青年在家闲逛的畸形问题。该地区外出打工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只干了一两年就回家了。他们回家后,不愿下地干活,整天骑着摩托车到处闲逛,等到结婚生子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不愿干农活,而在外面又找不到工作,所以在家里由父母养着,整个算来,父母不仅要养自己、儿子,还要养儿媳和孙子。虽然也有些人想通过开荒种植瓜果来致富,但又苦于没有成本,他们到农村信用社贷款,但信用社怕他们亏本还不了债而不敢把钱贷给

他们。所以就出现了一边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在田地里面向黄土背朝天,一边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在家里悠哉游哉没事做的畸形现象。

二、对该地区农民增收的一些建议

(一)要致富,先修路

由于镇子与各村的距离很远,长期以来是土路,出行很不方便,更不用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了。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村民种了蔬菜瓜果,要拿到集市上卖很是麻烦,所以很多村民就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种植习惯,根本就支付不了其它开支。只有少数家里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去积极种地,种一些瓜果蔬菜,骑着摩托车往外面跑,跟收购老板联系。但也只有像西瓜、冬瓜、南瓜、香蕉等这样大面积种植、产量很大的瓜果人家才会开车到田地里买,其它像辣椒、蔬菜等由于是小面积种植,产量较小,人家是不会上门来收购的,都得自己拿到镇上的收购站去卖,所以交通不便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家里劳动力少的家庭,他们要种田、放牛、喂猪、养鸡等,甚是忙碌,且由于山村闭塞,他们长期与外面交流很少,导致了他们落后的观念,他们也就安于现状,本本分分,保证温饱。

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首先就要确保村村通公路,村镇连接,打开与外面世界的通道。

(二)改变观念,科技兴农

由于人们长期形成了种地没出息,当农民就是受苦受累的观念,很多人都不愿带着热情去干活,特别是年青人,他们宁愿待业在家也不愿意去学一点有用的知识。而且村民们相信经验,服从老天爷的安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世世代代用着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去耕种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他们的耕种方式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简单又带着传统,他们的耕作热情就像他们的处世一样波澜不惊。没有人想着去科技兴农,也没有有一点知识的人想着去务农。所以耕种的盲目性使农作物的产量不高,自然收入也不高。其实,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水源、阳光都很充足,且土地肥沃,如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耕种,很容易就有好收成的。但人们的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头脑,且政府没有对当地进行正确的政策指导,所以人们根本就没有想过靠知识勤劳致富。

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他们主动去学一些农业知识,以科技来兴农。

(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该地区地处热带,降水充足,气候条件非常好,且土地也较好。有着相当好的资源优势。春夏可种西瓜、南瓜、香蕉等,秋冬是种反季节瓜菜的好时节,这时候可种香瓜、辣椒等。还有蜜枣和胡椒也是当地的特色作物,可以有效地发展起来。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家每户按人口都分到了一些水田和旱地,于是各家都有了自己的种植范围,且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村民们长期在这些田地里种上了最基本的满足生计的作物,所以也就没什么特色,也赚不了多少钱,基本上只是自给自足。要富裕起来,只能靠种植特色经济。而要种植特色经济,就要开垦荒地,这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政府也应该给予支持和一定的帮助。

比如政府可以适当放宽一下农村信贷政策,给真正想勤劳致富的村民一个机会。在特色经济怎样种植和管理方面,政府还可以派一两名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指导。

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要大胆尝试新的经济增长的方法,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要敢于发展该地区的特色经济。

(四)政府支持,要对当地进行一些政策性指导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4个村子都有村长,但村长都是名存实亡,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一方面,村长与村民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跟其它人一样耕种,政府不会给他们任何补贴;另一方面,政府根本就不给当地进行投资和政策性指导,村长是村长,但4个村的村长都没有办公的地方。就连村委会的主任也是在自己家里办公。村长即使想给村民办一点实事,也没有经费。所以政府要对该地区进行一些政策性投资,对村长要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支持,适当下拨一些经费,让村长干好事,干实事。自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来,许多地方都减少或取消了农业税,但该地区的农业税一直没有减,这也给村民们增加了一些负担。

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需政府方面的工作。政府要把国家政策贯彻好,莫给农民增加负担。要对农民给予支持,对农业进行鼓励,对农村进行帮助,让村民们有所增收。

三、调查后的感想

贫困,就像一根针,深深刺痛着中国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民,是这个弱势群体的主体。在农村生活的一切所见所闻,让我的心情很是沉重。当你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在炎炎烈日下佝偻着身子在田地里干活时,你是否想到幸福晚年对她们的意义?或许这对于她们只能永远可望而不可及;当你看到村民们为了省钱而有病不看时,你是否认为他们对健康不关心?或许这只是因为囊中羞涩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当你看到八九岁的孩子在夜幕下赶着牛回家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这可爱的孩子多了几分成熟?或许这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吧;当你看到......而所有的一切,对于在那土生土长的我都看到了。我庆幸,自己已经跳出农门,永远不会再呆在那个地方了。但同时也为家乡淳朴的父老乡亲,可爱的兄弟姐妹们痛心,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呢?

当习惯了城市的喧嚣后,再回到那个地方生活,你会觉得那里的生活真的有点“与世隔绝”:没有电话,电视只能看两三个台,没有网吧,整个镇上都没有,人们几乎没有和外界交流,只有每隔一天一次的集市日才到镇上去赶集买点生活用品。那里的人们起得很早,睡得也很早。整个村子,一整天都非常寂静,只有些时候,从一些人家里传来电视的声音和收音机里播放琼剧的声音。当夜幕降临,村子里除了人们家里透出来的一点灯光外,外面一片漆黑。每当这时候,夜,死一般的沉寂,整个村子,几乎没有一点声响。不到10点钟,几乎所有的人家都熄了灯,早早就进入了梦乡。或许那是村民们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改变不了。

让我心里发痛的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当城市里的孩子忙着进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进行学前教育时,他们等到七八岁才能开始上学,接触书本,在这之前,他们没有文化知识的父母不会给他们买任何儿童读物,当然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什么学前启发了。所以说

他们的智力开发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比城里孩子整整晚了好几年。等他们上了小学以后,也只能接触到学校所发书本上的知识,若没有他们的要求,忙于农活的父母是不会给他们买任何课外书的。他们放学回家,还要帮着家里煮饭、做菜、洗一大堆衣服。有些孩子星期

六、星期天还下地帮父母干农活,小小年纪就已经像个小大人一样无所不能。当看到干瘦黝黑的孩子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时,我觉得这世界真的不公平,其实他们的先天智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可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他们却有的读完小学就面临失学,有的至多也就读完初中。虽然他们当中也有一些天生聪颖,悟性特好,学习成绩很好的,但由于家庭贫穷,也不得不早早退学。他们能上高中、读大学,真的很不容易!当城里的孩子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有一大堆玩具,一大堆书籍包围时,他们却什么也没有,几十块钱乃至几百块钱的一套书籍即使他们很想要,家里也是买不起的。他们本来也应该好好读下去,读到大学的,但他们不能。贫穷,不是他们的错,但一切,都是贫穷惹的祸。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确实地关注一下弱势群体,关注一下这些贫困农民。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与可怜,而是具体的行动。占着中国70%人口的农民若不富裕起来,国家的富裕从何谈起?

第四篇:皖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总结

皖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总结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与同伴ZQ主要走访了淮南西部谢家集、八公山区、凤台县的几个农村。每个农村我俩每人各采访一家。总的来说,这些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

就农户土地情况方面来说,大部分家庭自由承包土地面积偏少,例如鸭背村,许多农户仅有几分地,只种植些日常吃的蔬菜。据采访,土地流转现象在淮南西部也并不多见。没有流出土地主要因为土地面积少,完全有能力耕种;而没有流入土地多因为担心收益得不到保障,且缺乏更多的劳动力。不过,在这里也常见一种“口头协议”的土地流转:如果一家农户自己不想种地了,会直接把土地经营权无偿供给自己的邻居亲朋。这种流转是没有任何书面合同的,只是说一声而已。正如山王村一位老大爷所说,“几分地种菜也买不了几个钱,就给人家种了,没有什么合同”。西部农村也是有“正式的土地流转”现象的。在孔集工农村,我们就采访到一家。据大叔介绍,他们家土地因公路修建和小区建设修建分别被占用两块农地,补偿费用高达45000¥/亩。

关于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出台了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许多农民都不了解,关于农业税减免、粮食补贴等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也说不明白,这些农村中,农户可以就土地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但不可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抵偿债务。当被问道假如“和城里人有相同生活保障,是否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时,有三个调查对象(总数为

六)表示仍不会进行土地流转。因自己家仅几分地,要用来种植自家日常必需的蔬菜瓜果。而被问到若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时”,他们全都表示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相对于2011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3.2万亩,西部地区较为落后。

在农业产业经营方面,鸭背村、李嘴孜村、山王村主要以蔬菜为主,而工农村、芦塘村、张楼村主要以小麦、水稻为主。这些村庄中都没有养殖大户,偶有小家经营的养猪、羊、鸡和自己家的鱼塘。种蔬菜的农户基本上是自己家吃,多出来的自己运到集市出售,而种稻、麦的农户粮食通常由外来商贩收购。外来商贩收购的单价一般比自己运到集市买的低,却减免了运输程序和叫卖的时间,比较方便。由于村中没有合作经济组织,他们的种苗也是自行购买。这些农村都没有规模化的连篇经营,也无相应的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企业。

全市来看,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3.9万亩,比2010年增加1.35万亩,增长0.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8.3万亩,其中夏粮增长0.3%,秋粮略降;油籽播种面积7.6万亩,同比下降5%;棉花播种面积1.4万亩,同比下降2%;蔬菜、瓜果面积46万亩,同比增长4.1%。全市猪、牛、羊和家禽等肉类总产量

5.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0.7%;水产品产量5.0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

4.1万吨,增长4.9%;牛奶产量3.5万吨,增长3.6%;蔬菜产量53.1万吨,增长5.4%――――――《淮南统计信息网》

皖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受落后的经济环境和

特殊金融环境的制约。在我们调查的西部几个农村中,几乎都成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但除此之外,没有成立类似“专业技术协会”、“供销合作社”等其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许多农民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没有概念。在我的问卷中

只有两个调查对象表示“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为其建立的基础为

“带头人的能力”。认为决策应有“政府决定”。虽然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但采

访对象中无一人获得过银行信贷。假如手头缺乏资金时,他们均表示会从亲朋好

友那里借款。许多人认为从信用社贷款难。原因不乏“无有效抵押物”、“无人

担保”、“手续复杂、审批太慢”。许多农民表示希望金融机构降低小额贷款门

槛,增加金融知识宣传力度等做出改善。

不过,农村合作金融业作为金融行业的弱势群体,防范和控制风险显得尤

为重要,而内部控制更是控制风险的关键。为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农村合作金融

机构应按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章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联合社章程》和《担

保法》、《贷款通则》,建立授权分责的信贷管理体制。国家应对经济皖北地区

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实行扶持政策,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为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

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当然,并不是说淮南没有其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下是淮南市农村专业

农民(只务农的)文化水平基本在初中及以下,且老龄化。因为淮南煤炭资源丰

富,许多中年人在本地煤矿工作,也有很大一部分从事建筑业工作。而许多25

岁以下的年轻人初、高中毕业后往往会去大城市打工,或上淮职、技校,之后进

入煤矿工作。几乎没有会从事农业耕作的年轻人。因而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的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除去水稻收割等少部分程序,这里的农业鲜有机械

化,许多人觉得种地幸苦且收入过低。在煤矿工作的工人基本上不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除零时工外,固定工还享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

金。但是在建筑业工作的劳动力却面临着“拿不回工资”的风险。劳动力外出务

工找工作的方式,所有的调查对象都选择“委托亲朋好友”这一项。我想,在这

里,年轻人的自主创业意识还很薄弱,对煤矿依赖性较大。

农村家庭收入方面,年收入1万至3万不等,其中10000~20000的居多。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部分家庭享有粮食补贴。农

村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在家庭经常性支出多少排列一栏,大部分家庭把“食

品”作为最大支出项,家里有高中生、大学生的家庭则把“子女教育”作为最大

支出项。储蓄目的中,盖房子、孩子上学、养老被列入前三。据调查,农村每人

每月基本生活费大约在200~300元。讨论到影响家庭收入的原因,自身文

化水平地或没有专业技能、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农产品价格低销售难

被列为主要原因。可当问及希望被培训的技能时,许多人又一片茫然,甚至有人

表示即使村里有培训机构也不会去——“没时间”。

农村建设方面,道路交通、水电设施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很满意。现在大

多数家庭都用自来水取代了水井,也为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带来了方便。农业基

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水泵,用于水稻种植和旱季蔬果的灌溉。村民们基本上

都参加了农村医保,部分村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想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日

臻完善,增加更多精神文化方面设施、组织,农业基础设施也会更加丰富。

据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淮南市今年(2012年)1至5月份农业农村经

济工作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去年同期水

平。夏粮预计总产62.2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蔬菜产量34万吨,增长6%。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考评,评选出2011年全市十大龙头企业和十大名牌农产品。1至5月份,全市农业产

业化产值6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

17%。――――――《中安在线》

皖北地区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在安徽省占有较大

部分的自然资源,然而其农业经济却相对落后。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影

响,农业一直是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皖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50%,人均耕

地面积为全省的1.16倍。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均占有较高的比

例,农业人口比例更是高达8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皖北地区的农村经济

发展因而十分重要。

LXP

11营销1班

第五篇:皖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总结 (3500字)

皖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总结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与同伴zq主要走访了淮南西部谢家集、八公山区、凤台县的几个农村。每个农村我俩每人各采访一家。总的来说,这些农村的经济

发展水平欠发达。

就农户土地情况方面来说,大部分家庭自由承包土地面积偏少,例如鸭背村,许多农户仅有几分地,只种植些日常吃的蔬菜。据采访,土地流转现象在淮南西

部也并不多见。没有流出土地主要因为土地面积少,完全有能力耕种;而没有流

入土地多因为担心收益得不到保障,且缺乏更多的劳动力。不过,在这里也常见

一种“口头协议”的土地流转:如果一家农户自己不想种地了,会直接把土地经

营权无偿供给自己的邻居亲朋。这种流转是没有任何书面合同的,只是说一声而

已。正如山王村一位老大爷所说,“几分地种菜也买不了几个钱,就给人家种了,没有什么合同”。西部农村也是有“正式的土地流转”现象的。在孔集工农村,我们就采访到一家。据大叔介绍,他们家土地因公路修建和小区建设修建分别被

占用两块农地,补偿费用高达45000¥/亩。

关于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出台了政策: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

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

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许多农民都不了解,关于农业税减免、粮食补贴等对

土地流转的影响也说不明白,这些农村中,农户可以就土地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但不可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抵偿债务。当被问道假如“和

城里人有相同生活保障,是否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时,有三个调查对象(总数为

六)表示仍不会进行土地流转。因自己家仅几分地,要用来种植自家日常必需的蔬菜瓜果。而被问到若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时”,他们全都表示愿

意进行土地流转。相对于2011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3.2万亩,西部地区

较为落后。

在农业产业经营方面,鸭背村、李嘴孜村、山王村主要以蔬菜为主,而工农

村、芦塘村、张楼村主要以小麦、水稻为主。这些村庄中都没有养殖大户,偶有

小家经营的养猪、羊、鸡和自己家的鱼塘。种蔬菜的农户基本上是自己家吃,多

出来的自己运到集市出售,而种稻、麦的农户粮食通常由外来商贩收购。外来商

贩收购的单价一般比自己运到集市买的低,却减免了运输程序和叫卖的时间,比

较方便。由于村中没有合作经济组织,他们的种苗也是自行购买。这些农村都没

有规模化的连篇经营,也无相应的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企业。

全市来看,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3.9万亩,比2010年增加1.35 万亩,增长0.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8.3万亩,其中夏粮增长0.3%,秋粮略降;

油籽播种面积7.6万亩,同比下降5%;棉花播种面积1.4万亩,同比下降2%;

蔬菜、瓜果面积46万亩,同比增长4.1%。全市猪、牛、羊和家禽等肉类总产量 5.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0.7%;水产品产量5.0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 4.1万吨,增长4.9%;牛奶产量3.5万吨,增长3.6%;蔬菜产量53.1万吨,增

长5.4% ――――――《淮南统计信息网》

皖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受落后的经济环境和特殊金融环境的制约。在我们调查的西部几个农村中,几乎都成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但除此之外,没有成立类似“专业技术协会”、“供销合作社”等其他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许多农民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没有概念。在我的问卷中

只有两个调查对象表示“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为其建立的基础为

“带头人的能力”。认为决策应有“政府决定”。虽然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但采

访对象中无一人获得过银行信贷。假如手头缺乏资金时,他们均表示会从亲朋好

友那里借款。许多人认为从信用社贷款难。原因不乏“无有效抵押物”、“无人

担保”、“手续复杂、审批太慢”。许多农民表示希望金融机构降低小额贷款门

槛,增加金融知识宣传力度等做出改善。

不过,农村合作金融业作为金融行业的弱势群体,防范和控制风险显得尤

为重要,而内部控制更是控制风险的关键。为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农村合作金融

机构应按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章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联合社章程》和《担

保法》、《贷款通则》,建立授权分责的信贷管理体制。国家应对经济皖北地区

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实行扶持政策,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为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

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当然,并不是说淮南没有其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下是淮南市农村专业

农民(只务农的)文化水平基本在初中及以下,且老龄化。因为淮南煤炭资源丰

富,许多中年人在本地煤矿工作,也有很大一部分从事建筑业工作。而许多25

岁以下的年轻人初、高中毕业后往往会去大城市打工,或上淮职、技校,之后进

入煤矿工作。几乎没有会从事农业耕作的年轻人。因而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的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除去水稻收割等少部分程序,这里的农业鲜有机械

化,许多人觉得种地幸苦且收入过低。在煤矿工作的工人基本上不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除零时工外,固定工还享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

金。但是在建筑业工作的劳动力却面临着“拿不回工资”的风险。劳动力外出务

工找工作的方式,所有的调查对象都选择“委托亲朋好友”这一项。我想,在这

里,年轻人的自主创业意识还很薄弱,对煤矿依赖性较大。

农村家庭收入方面,年收入1万至3万不等,其中10000~20000的居多。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部分家庭享有粮食补贴。农

村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在家庭经常性支出多少排列一栏,大部分家庭把“食

品”作为最大支出项,家里有高中生、大学生的家庭则把“子女教育”作为最大

支出项。储蓄目的中,盖房子、孩子上学、养老被列入前三。据调查,农村每人

每月基本生活费大约在200~300元。讨论到影响家庭收入的原因,自身文

化水平地或没有专业技能、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农产品价格低销售难

被列为主要原因。可当问及希望被培训的技能时,许多人又一片茫然,甚至有人

表示即使村里有培训机构也不会去——“没时间”。

农村建设方面,道路交通、水电设施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很满意。现在大

多数家庭都用自来水取代了水井,也为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带来了方便。农业基

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水泵,用于水稻种植和旱季蔬果的灌溉。村民们基本上

都参加了农村医保,部分村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想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日

臻完善,增加更多精神文化方面设施、组织,农业基础设施也会更加丰富。

据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淮南市今年(2012年)1至5月份农业农村经

济工作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去年同期水

平。夏粮预计总产62.2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蔬菜产量34万吨,增长6%。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考评,评选出2011年全市十大龙头企业和十大名牌农产品。1至5月份,全市农业产 业化产值6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 17%。――――――《中安在线》

皖北地区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在安徽省占有较大

部分的自然资源,然而其农业经济却相对落后。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影

响,农业一直是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皖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50%,人均耕

地面积为全省的1.16倍。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均占有较高的比

例,农业人口比例更是高达8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皖北地区的农村经济

发展因而十分重要。lxp 11营销1班

下载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背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青塘镇河背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河背村位于青塘镇东部,距圩镇所在地1公里,距县城30公里,辖9个村小组,22个自然村,全村738户3380人,其中:有2010年“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登记在册贫......

    江北区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章 江北区经济发展状况 江北区是重庆市主城核心区之一,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北岸,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巴南、南岸、渝中、沙坪坝四区隔江相望,北与渝北区接壤。 2012年1-12......

    关于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

    关于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银州区区长李宇娟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的自我发展逐步走上了良性的规范发展轨道,已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

    关于家乡经济发展状况调查及思考--肖楚翘[模版]

    目录摘要……………………………………………………………………………………2引言………………………………………………………………………………………………2一、实习地......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而中国的农业又以秦朝为开创先河。研究秦朝的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对今天加强我们“三农”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

    家乡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 501班丁蕤杰 有一座美丽的城市——黄岛,那就是我的家乡。 听爸爸和爷爷说,以前,家乡的路边都是一排排简陋又矮小的土质的平方,不仅卫生差,而且下雨时,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

    探讨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探讨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但贫富差距扩大和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却日益严重。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在缩小贫富......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摘 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城经济首先要着......